辣媽CEO:教育孩子7個重點

台灣的洪蘭教授,曾在TED上以「孩子大腦發展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演講,講及教育孩子的7個重點。我整理以及補充心得如下,懇請各位家長,還有打算生育的準父母,抽出寶貴時間用心細讀。 (1)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沒有人會輸在起跑線上。 每個孩子本來就是獨一無二,俗語有話十隻手指有長短,各有功能,各有其用,根本無從更加毋須比較。偏偏家長最喜歡比較,總是怕自己的孩子輸蝕不如人,不斷催促日日學習,課程排得密密麻麻,結果並沒有令孩子出類拔萃,反而成為了抑鬱症的普遍及年輕化現象的元兇。 (2)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運動、遊戲和閱讀。 運動除了強健體魄,還會刺激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都是孩子發育時期促進神經連接的關鍵。只是當星期六日都要上補習興趣班的時候,運動已經成為很多孩子夢寐以求的奢侈品;遊戲除了可以釋放孩子多餘的體力,更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和其他人分享相處,增強社交能力又可以磨練EQ。不過在電子奶嘴盛行的今日,單打獨鬥的電子遊戲,反而窒礙了孩子的軟技能,溝通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至於閱讀,雖說開卷有益,但當卷卷都和考試有關,或者是學校教師指定讀本的時候,閱讀的興趣和意義何在?閱讀只是為寫閱讀報告交差的時候,又有何生趣樂趣可言? (3)孩子看着父母背影長大。 父母是子女的榜樣,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是不變事實。有什麼比講一套做一套更令孩子反感?父母們,「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聲嘶力竭責罵子女,不如努力用行動帶動,成為孩子仰望尊重的榜樣吧! (4)家長的規矩和限制,讓孩子有安全感。 洪蘭教授說得好,「我們都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所以溺愛不是愛,縱容不是包容。黑白是非要分明,確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原則有底線,賞罰分明的教育之下成長的孩子,才會有安全感,不會有無所適從的徬徨恐懼。 (5)刻意練習,勤能補拙。 學習是「學+習」。首先要「學」,然後就要配合行動「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有名言「天才=1%靈感+99%汗水」,之所以成功與IQ無關,與毅力韌力勤力有關。 (6)童年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今時今日很多獨生子女,在沒有兄弟姊妹的陪伴下成長,更加需要和外界接觸,而不是只懂得和電子產品接觸。 (7)智慧家長為孩子的犯錯而歡呼。 愛因斯坦曾說:「從來沒有犯過錯的人,是從來沒有嘗試過新東西的人。」我們誰不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的?錯並不可怕,沒有勇氣嘗試才可怕。錯在當下,錯得其所,學得更多,經一事長一智,經驗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培養孩子創造力和自省力 由放空開始

「最近忙什麼?」相信是香港人見面時最常問的問題。這問題背後有一個假設:一個人不忙就是不正常,甚至認為是懶惰和不思進取。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大部分在職父母的工作時間都很長,一星期加班數天是尋常事。而在學小孩的時間表也編排得密密麻麻,甚至比成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跟一班家長聊天,原來孩子下課後還有數不清的音樂,運動等等的興趣班,平均每個小孩最少也有四至五個課外活動,加上課後有大量補課和功課操練,孩子晚上十一點睡是常見的事。   多勞是否多得? 原來現代都市人都不知不覺被「泰勒化」(Taylorization)了。費德力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 於十九世紀在《科學管理原則》一書提及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的概念備受崇尚資本主義的企業家的青睞,將勞工的生命與企業的生命結合為一。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作會被分拆成細件,由每一位員工專職完成單一的工序,達致以最少的時間 (成本) 獲得最大利潤的目的。換句話說,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被擠壓入愈來愈多的工作量。好像每星期的加班時間,正逐漸侵佔我們的個人休息和家庭時間。 雖然電子科技的進步,工作效率節節上升,但撫心自問,我們活得快樂嗎?生活質素有提升嗎?作為貧富懸殊數一數二的地方,同時擠擠身十大最不快樂城市的香港市民,把工作排得「密不透風」的現象,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多勞又是否多得(生活質素和幸福感)呢?在生活裏間中放放空是否罪過呢?   靜息狀態網絡 斯密德 (Andrew Smart) 在他的著作《閒散的藝術與科學》(Autopilo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oing Nothing)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看閒散對人類的健康甚至命運的重要性。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當人類處於放空狀態(如發白日夢、游手好閒或hea的時候),大腦的某些部分會活躍並連結起來。科學家稱之為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 State Network, RSN)。 這發現與傳統認為人類休息時大腦也會休息的學說大相逕庭。斯密德研究發現除了回應外在輸入(如上司的工作要求)令大腦有所回應的活動之外,另外一個由內部發動,自發性的大腦活動(即放空或RSN的狀態)對人類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創造力的展現 大家有聽過很多偉大的發明或概念是在放空的時候出現的嗎?亞里士多德在浸浴時的啊!時刻(aha moment) 為難題找出了完美的解答;牛頓在蘋果樹下休息時見到墜落的蘋果而發現了地心吸力;笛卡兒在早上頼床時看到天花板飛舞的蒼蠅而想出X/Y軸的定位概念等都跟RSN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斯密德發現大腦唯有在靜息狀態才會啟動聯想 (association) 的功能,將日常生活所接收到,表面看似不相關的資訊和習得的概念作對比,並嘗試以新穎方式把它們連結起來。這些靈光乍現,忽發奇想的經驗,亦即是創造力的展現,成為了很多偉大發明和新思潮的開始。   反省力的重要 除了創造力的展現,靜息的狀態幫助我們將每天生活所經驗到的跟累積的經驗作對比和連結,以致能夠內化 (assimilate) 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諺語「一日三省吾身」,對自我的反省,讓我們能夠趨向成熟和穏定的心理狀態,對外界的衝擊能作出更有自主性 (autonomy) 的回應 (或不回應),代替盲動的反應性 (reactive) 回應。養成每天反省和整理經驗的習慣,也是減少患上精神和情緒失調的良方。 現在電腦已漸漸取替人類大部分的工作,我們跟電腦還有什麼分別呢?幸好我們還有創造力和自省力,是創造主給我們獨特的恩賜,以致我們仍能履行管家的職分。適當的閒散不等於懶惰。讓我們在密集的時間表中留一點白,讓大人和小孩都有一些空間發發白日夢和放空一下,體會不工作的工作doing nothing,領受神恩典和啟廸的機會,開展一個創新和自主的生命。   放空中的大腦: 透過功能性磁力共振掃描fMRI 顯示靜息狀態網絡Resting State Network (RSN) 的紅色活躍位置. (上); 在 RSN狀態下大腦相關部分的神經連結圖. (credit: John Graner/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 Andreas Horn et al./NeuroImage, Abigail G. Garrity/Am. J. Psych.) 參考資料: 安德魯.斯密德,譯者:陳筱宛 (2016)。閒散的藝術與科學。台灣: 商周。 若家長想了解更多如何以表達藝術治療培育子女,歡迎聯絡我們 (6101 6696)。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口罩大學問   內容提供:周偉豪先生(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心理輔導員/作家)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在家有什麼好玩?

停課期間,家長最頭痛莫過於安排活動給小朋友了,興趣班暫停,也不敢外出。除了學校的網上學習外,有什麼好玩又有學習意義的活動可安排給小朋友呢?今次介紹:扮演遊戲(Pretend Play)! 扮演遊戲是學齡小朋友最常玩的遊戲,簡單至煮飯仔,繁複至扮坐太空船上太空都是扮演遊戲。遊戲好處很多,主要幫助小朋友3方面的發展:語言及溝通技巧、社交及情緒、提升創意。 玩扮演遊戲學詞彙 更易入腦 扮演遊戲中由於涉及不同場景,小朋友可以學習到不同場景的詞彙,例如在機場遊戲中可學到有關旅行的詞彙,在郵局遊戲中可學到有關寄件的詞彙和程序,而在各式各樣的模擬商舖買賣遊戲中,又可以學到不同貨物的名稱和用語。在遊戲中,小朋友可重複使用相關詞彙和相關句式,加強記憶,這比起看flash card、看iPad更容易入腦。而很多家長亦會從中發現,小朋友比想像中長大得快,用詞也愈來愈精準。 至於社交及情緒方面,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角色,當小朋友「扮演」不同角色時,他們就能理解當中的困難或情緒。例如作為顧客,我們排隊付款時當然會不耐煩,小朋友亦會因此而發脾氣,埋怨要快點;但當小朋友「扮演」收銀員的角色時,看到長長的人龍會感到焦慮,明明已經做得很快,但仍有很多客人在排隊。這種易地而處的能力,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心智解讀」(Theory of mind),讓小朋友迅速地理解對話中語言及非語言信息,發掘對方隱藏的意思,並作出合適的回應。此外,在遊戲中,小朋友會遇到困難,由於只是遊戲,小朋友可在安全的情况下大膽試行解決方案,並親身體會該方案所帶來的後果。這對小朋友的解難能力有莫大幫忙。 憑空建構場景 提升創意 因為扮演遊戲是憑空想像,小朋友的創意當然會大大提升,他們可以重新建構自己想像中的世界或喜歡的場景。而家長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不同的原材料給小朋友,例如在家中騰出小小的空間,給小朋友紙箱或膠盒、家具、膠餐具等作為背景,舊衣服、舊書和雜誌等等作為貨物,讓他們建構出自己的場景,不論是郵局、雪糕店或太空船,小朋友都可以創造出來。可以的話,容讓這間「郵局」營運數天,讓小朋友想出無限可能。另外,家長亦可蒐集家中的「主題」物品,例如舊機票、外幣或舊信用卡、相片等,讓小朋友即使安在家中亦能「旅行」一下! 所以,在家有什麼好玩?就玩「扮演遊戲」吧!家長除了提供物資和注意安全外,也要全心全意投入遊戲,讓小朋友在遊戲中跟你學習,別再催促小朋友收拾玩具做作業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停課玩什麼? 手作「懶人包」有齊材料 DIY回力鼠小企鵝陪玩

Alize設計DIY手工包,是希望家長和子女可以暫時拋下功課,一同做些開心的事;而當他們發覺足不出戶都可以親手完成一件作品,滿足感也非常大。(蘇智鑫攝)   停課的日子裏,不少興趣班也相繼取消,想和孩子在家做些小手工,但毫無頭緒,怎麼辦?不用怕,原來不少手作達人也設計了一些「懶人包」,一包有齊所需用的材料,兼有網上教學,那家長就毋須費神傷腦筋,一家人安坐家中都可以享受親子DIY的樂趣。 文:顏燕雯 模特兒:Eden & Eva、Isaac & Grace 製作小老鼠有如砌模型,過程不算複雜,即使把老鼠身縫合都是用不太尖的粗針,小朋友又可以從中學多幾個手工技巧。(蘇智鑫攝)   廢物升級變識走小老鼠 很多小朋友都玩過回力車,把它向後一拉,車子便會迅速往前衝。今年是鼠年,大家又有沒有興趣做一隻「回力鼠」呢? 充滿創意的Alize Lam擅長以廢物升級改造,把它們變身成有趣的新產品,像以月餅盒及紅酒木箱改裝成可以奏出樂曲的手風琴,她在facebook專頁分享後引來不少迴響。Alize亦曾在自己的工作室及與不同機構合作,教授製作陶笛及手風琴,後來更推出DIY手工包。「因為我不想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教班上,加上我認為平日大家在家中除了煲劇,應該還有一些事情可以做,令自己沉澱、和自己溝通一下。所以打算做一些相對簡單的DIY Kit,大家可以在我的網站跟着教學圖片和文字照做。」 Alize Lam(蘇智鑫攝)   以該年生肖為主題 Alize的作品除了是廢物利用,另一特色是「好玩」。5年前開始,Alize為自己訂立了一個project,就是以該年的生肖為主題,設計一件作品。今年是鼠年,她設計了一隻「老鼠」,只要一拉它的「尾巴」,它便會向前走,操作不但類似小朋友的玩具車,如果有養貓的話,更加可以給家中「主子」當玩具。這個回力鼠做法相對手風琴和陶笛簡單,適合親子製作。 回力老鼠的主要材料分為兩部分:薄木板和地氈。地氈是Alize於會展展覽回收而來的,畫好紙樣後,把薄木板和地氈交予聖雅各福群會庇護工場印製。製作過程其實並不複雜,不同部分已裁切完成,只要用力一按便能推出,老鼠形狀亦已打好針孔,如果家長和小朋友平日有砌模型,估計不會被難倒。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令親子間愉快地過一個下午,「大家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方法,令回力鼠跑得更快或更穩定,我歡迎大家改良,或者和我分享意見」,Alize說。 RUN! MOUSE RUN! 回力鼠(蘇智鑫攝) 手工包已包括薄木板和地氈、橡筋、棉線和18號粗針;自己要準備的工具包括木工膠水、剪刀、砂紙及槌仔等。(蘇智鑫攝) 為了節省紙張,Alize不印製說明書,而是採用網上平台教學的方法,把手工包買回家後,打開手機或電腦便可跟着指示做。(蘇智鑫攝) Alize的作品如手風琴和陶笛都是由廢物改造,不但實用,造型還很美觀。(蘇智鑫攝) ■INFO 價錢:$99/包 查詢:www.alizelam.c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健康家庭:親子越野跑 山野練出堅毅

訓練心肺——Lena兩夫婦表示,跑山比起行山需要較高的體能,有助訓練心肺功能及身體協調力。(劉焌陶攝) 古代人在重陽節登高避開瘟疫,雖然高處與染病風險之間未必有太直接的關係,但走入人煙稀少的山上,減少與其他人接觸,加上一定的運動量,的確有益身心。近年不少家庭也喜歡帶子女行山,如果爸媽和孩子已練得一定的「腳骨力」,想在近期疫情下進一步鍛煉身體,不如跟健身媽媽Lena一家學習,齊齊挑戰越野跑,讓一家人愈跑愈健康。 文︰許朝茵 Lena與丈夫David育有兩個兒子,包括10歲的梁景從(Javis)及7歲的梁宗泰(Daniel),這天相約他們一家4口到大棠自然教育徑做訪問,甫見面已發覺兩個小伙子外表黑實,猶如運動小健將。 最初記者邀請他們一家上山邊跑邊拍照時,次子Daniel即表現得悶悶不樂地、不願跑,但在我們半誘半勸下,最終也進入郊遊徑。還以為在拍照時還要花一番唇舌,但兩個小人兒一走入山,卻變得「生龍活虎」,更一馬當先拔足向前跑。為了拍到更理想相片,攝影師要求他們在山坡上來回上落數次,亦立即做到而沒有一絲氣喘。當聽到拍攝完畢要原路折返時,Daniel反而立即失望地說:「行完了?」結果爸爸主動提出和他們鬥快跑回去,作最後衝刺,他們才心滿意足。Lena在旁笑言,其實孩子好動怕悶,「他們行山時已喜歡四圍跑,若然限制他們要慢慢行,反而令他們覺沒趣」。 長期訓練——兩個孩子多年來在山上邊行邊跑,「腳骨力」訓練十足,試過連續走上14公里也面不改容。(受訪者提供) 被當外傭決心減磅 肥師奶變健將 Lena一家人熱愛跑山,可說是由她帶起,婚前本來是零運動女生,誕下兩子後體重上升,個子不高的她高峰時重達140磅。對於體型改變,她原本一直不以為然,但有一天丈夫公司舉行盛裝晚宴,她本來也想參加,老公卻以一句戲言「你有無衫著?」暗示她太肥,令她開始產生要減肥的念頭;後來出席大仔的同學派對,其他同學見到Lena偏肥的身形,竟誤以為她是「姐姐」(外傭)!在雙重打擊下,她終於下定決心做運動,「况且我也想保持健康,可以陪孩子一起玩」。 為了收身,Lean由跑步開始,後來想增加難度,由跑步轉為跑山,更薰染了丈夫及兒子一齊跑。「在大仔4歲多及次子1歲多的時候,便開始帶他們行山,直至近兩三年,一家人由行山轉為越野跑。」自開始運動之後,她的體重便逐漸下降,最終減去40多磅,成為現在100磅多些的至fit身形。親子跑山亦達成了Lean的「附加目標」,就是希望兒子不用困在家中打機睇電視。而在行山之後,兩個孩子身體也強壯不少,甚少傷風感冒。 現時Lena一家周日的主要活動便是跑山,她早已向孩子說好每星期的時間分配;周一至五爸媽用心工作,孩子們努力讀書,到了星期六孩子去學自己喜歡的運動及興趣班,周日則是親子時間,基本上沒有特別節目的話便往山上走,但每次都不會規定要跑的距離。「在山上,只要是一些較平坦的路,一家人便自動自覺跑起來。不過,若孩子想行,便和他們行,也不會規定每星期要跑上多少距離才『達標』,反而希望培養到他們對戶外活動的興趣,總好過留在家中打機。」 家中練習——Lena不時在家中和兒子做親子運動,鍛煉肌肉及身體協調力。圖為兩人示範適合在家中練習的運動,有助增強跑山表現。(劉焌陶攝) 邊跑山邊講道理 更易入腦? 一家人跑山一段日子後,便開始參加比賽,但Lena強調旨在參與,不以奪獎為目標。David補充,參賽主要是讓家人有共同目標。他們已報名參加3月初舉行的Healthy Hike & Run 健康遠足及跑步賽的5公里親子賽,若能如期舉行,會全家齊落場。除了團結家人,大仔Javis也認同一家人跑山是開心的親子時間,可以促進彼此感情,但原來在跑山時亦是說教講道理的好時機,Javis說:「跑山時,氣氛輕鬆些,媽媽有時向我講的道理也會較易入耳。」 跑山除可促進親子感情外,Lena亦認為可培育孩子的心智。她解釋在跑山時,會讓孩子作為leader領頭,觀察環境,「主要是讓他們加強四周的警覺,例如前面有石頭或道路很窄時,便會走回來通知我們」。另外,在山上不時可認識新的山友,既能開拓孩子的眼界,也不易怕醜,性格會開朗些。但最重要一點是,兩夫婦認為跑山可讓孩子們學到堅持,「因為在中途,就算多疲累,也要靠自己繼續行,媽媽也抱不到他們」。丈夫也明言,孩子如中途想放棄,跑回頭路程可能更遠更辛苦,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向前走,從中培養出不放棄的堅毅精神。 一家同「行」——Lena一家於星期日的親子活動主要是行山。(受訪者提供) 郊遊徑起步 逐步挑戰 Lena指出,如果一家人平日有行山,練出一定「腳骨力」,可以嘗試一起跑山。她建議家長先由水塘附近的郊遊徑入手,因為這些路段一般較平坦易行,而入門距離可由3至4公里開始。出發前可預備一些水果、乾果或孩子喜歡的零食,讓孩子中途補充體力。鞋子則要選擇防跣效能好、腳踭位較堅固的款式。 另外,她叮囑大家跑山後,要和孩子按摩或做伸展,放鬆肌肉,「我會提點孩子,運動完要保養身體,多做按摩及伸展,而且大人也會跟他們一起做,我們試過4口子一邊伸展一邊看電視。」 專家指導——Lena現任健身教練,曾在本港及海外的越野障礙賽獲得多個獎項,而兩個兒子的體能亦由她來訓練。(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不能要求孩子更多

本欄上次提到,人間最無私的愛其實來自孩子而不是父母,任你父母再平凡再無成就,再醜再胖,孩子幾乎無條件愛上這些經常犯錯的爸爸和媽媽。每次想到這點,都感到十分奇妙。這真是天使的愛! 相反,父母對孩子的愛,在許多情况下都變得不那麼偉大。 從快樂到只懂批評 某一天,父母再不覺得孩子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他們開始要求聽話、禮貌、整潔、規矩、成績、功課、努力、責任……父母要求他們報讀不是他們興趣的興趣班,朝着他們不想走向的「光明」大道前進。所有「正面」的詞語背後,都有一句「我都是為你好」,附加一個猙獰而不自覺的表情。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知道「禮貌」和「責任」的真正定義,因為,根據不同情况不同階段不同大人的說法,這些「正面」詞語會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 某一天,父母看着孩子種種「劣行」,愈來愈覺得看不順眼。咆哮,是因為孩子在考試前看電視;咆哮,是因為孩子在新買的名貴相機鏡頭前面不懂得擺出一個自然而美好的姿勢和表情;咆哮,是因為他們不按照家長寫的劇本扮演其實不屬於他們的角色。 某一天,父母責怪孩子處事「荒腔走板」,呼天搶地喊着什麼「生嚿叉燒好過生你」。他們沒有回想,曾幾何時,孩子給父母笑容和愛的時候,孩子並沒有要求他們愛的父母一定要是李嘉誠或者其他有權有勢的人。孩子付出所有的愛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要求他們的父母要努力拼搏,出人頭地,要每天操練游泳,懂得微積分,要學富五車,出口成文,字字珠璣,或者要懂得西班牙語和法語。他們也沒有要求父母要懂得對着相機鏡頭微笑。 父母也要學習感恩 其實,父母真的不愛孩子了嗎?不是,只是他們被其他一些東西蒙蔽了。他們忘記了孩子剛出生時給他們的快樂。他們忘記了,孩子存在,孩子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是對父母最大的祝福。 正如某一個階段,孩子覺得爸爸和媽媽存在就很好一樣,父母如果不忘初衷,就會明白,孩子在這個世界生活着,已經是給父母最大的回報。父母還能要求更多嗎?想想孩子給過父母的愛,想想孩子某個階段把父母放在他們小小心靈深處哪個位置,父母更多時候應該感到感恩或者羞愧。 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應該知道什麼才是他們想要的。正如父母年輕時都知道,別人要求自己做的,其實不一定是最好的。 近日聽到許多因為社會糾紛而與孩子割席的個案,我絕對無法理解。傳統文化強調孝道,強調孩子要感恩圖報,但我想說的是,父母就不需要為孩子曾帶給自己的快樂而感恩嗎?對孩子的愛,真的只能建基於某種條件才能成立嗎?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讓孩子「小勝」 來提升學習興趣

從事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已七年多了,很多教練都問我同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留住一個沒有學習動力學生的心,皆因香港小孩一星期十多樣「興趣班」屢見不鮮,但是又有多少以孩子本身的學習意願為依歸?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來上堂,有不少部份的可能會答:「是媽媽叫我來的!」; 更令人慨嘆不已的是曾經在一個教隊選拔中,我問一位9歲孩子想入校隊的原因是什麼時,他的答案卻是:「因為媽媽想我打校隊﹗」。 如何挽留孩子學習興趣的心? 先撇除家長作為主導為小孩選擇興趣班是否正確,身為教練在運動課堂上遇到「被安排」來參加的學員時,也不能將學員投閒置散置之不理,相反教練應盡力提升學員的興趣,由起初被家長叫來上堂的意向,轉為自己真心喜歡該項運動而留低,當中的秘訣就是要小孩初嘗「小勝」的味道。 一般來說運動興趣班可能只是每星期一至兩堂,學員到來上堂也可能是抱著來玩玩或是來放鬆的心態,沒有比賽的心理準備,也沒有為自己在球場上的表現而負責的覺悟,而「小勝」的意思並不是指在一場正式比賽中取勝,而是一些對該運動相關的小遊戲,甚至一些設有特定規則的小型比賽,以網球為例可以將一些網球技巧上的複雜動作分拆,以拋球和接球來作一些簡單來回比賽,動作簡單化後一些比較初階的學員亦能迅速掌握而獲得成功,從而讓他們對網球複雜的動作感興趣,使他們了解清楚自己的能力; 又或者作一些隊際練習賽,例如雙打,因為一般自我推動力不足的學員,一般都抗拒比賽,言而在分組練習賽時,可以分配他到一些比較強的組合,讓他們亦可以有機會取得勝利,而強者亦可以藉此接受更多的挑戰。 「小勝」是要孩子「聞到花香」 不過一般欠缺推動力的學員在得勝之後都會諸多推搪說獲勝不是自己的能力,只是運氣或者歸功於隊友,因為這樣說他們便不需要為自己下次的表現負責,擔心今次的良好表現不能維持到下次,害怕犧牲與付出來保持狀態,話雖如此也不需要對這樣的反應過份氣憤,反而給他們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使他們繼續「聞到花香」。 香港孩子要背負著上千斤的學業壓力,亦要應付日常泛濫的「興趣班」,真是絕非容易取得平衡,如他們真的欠缺自我推動力,請不要加以責備,要改變他們便是讓孩子繼續嘗試「小勝」,正所謂使他們持續「聞到花香」,縱使他們矢口否認,假以時日再偶爾問一問他們勝利的感覺,反覆思考後讓他們愛上學習,嘗試這個辦法應用到其他學習上面,真真正正做到學習以興趣先行的概念。

詳細內容

【爸媽看招】區永權:「不做完美爸爸,只做隨時相伴的爸爸!」

要數娛樂圈中的幸福爸爸,區永權(Albert)一定榜上有名。不信?且往他的臉書掃一掃,經常放送親子生活照,旅行啦、看日落啦、 學騎單車啦、慶生啦、甚至連兒子「甩」牙實錄都有……一家四口總是樂融融。問他不怕沒私隱嗎?他嘴角一揚,爽然笑道:「唔怕,社交平台都係一種快樂嘅分享。」從他由心而發的笑容,便知道有種快樂叫做「有仔萬事足」。 提起兩個寶貝仔,Albert一臉滿足。 慶幸生兩個 今年是Albert跟太太Clara結婚十周年。十年如昨天,Albert仍記得結婚一周年,收到太太送來的驚喜禮物,就是一句「我有咗!」。 牡丹是Albert和太太Clara十年前婚禮舞台的裝飾主花,結婚十周年送太太一束牡丹,Albert借花寄意,可見深情。(圖片來源:區永權FB。) 結果,大兒子Aidan就成了兩人婚後第二年的大禮,而更驚喜的是同年幼子Ambrose因為早產五星期,巧合地與哥哥同年出生,大兒子1月,小兒子則12月。 一家四口外遊是區氏最經常進行的親子活動(圖片來源:區永權FB) 一年抱兩,好事成雙,不過對Albert和太太來說,生兩個是計劃之外的事。起初新手上路,Albert全靠陪月姨姨教路,換片餵奶等等育兒技巧,統統邊做邊學。他笑言以前兒子們還幼時,一家四口赴會經常做「遲到大王」。湊仔辛苦人所共知,但Albert談起湊仔經,總是笑瞇瞇。 「我好中意湊仔,亦慶幸生兩個!因為生一個,所有重心都放喺一個身上,對彼此都唔太健康。」Albert原生家庭有一兄一妹,太太亦有一個哥哥,「始終喺成長裏有兩個或以上會好啲,佢哋會學識嗌交、爭玩具、學投訴,從中學點樣compromise,呢啲都係成長過程。」 彌補童年缺失 結婚十年,二人世界只佔十分之一,其餘全是熱鬧的親子世界。Albert笑言今年結婚十周紀念,終有機會跟太太享受三小時的「撐枱腳」。「試過有幾次我提議爸爸媽咪自己去旅行,兩個仔好快就話『No!』。」 結婚十周年,Albert笑言終於可以寧靜地跟太太享受一餐「二人世界」。(圖片來源:區永權FB) 看似少了自由,但其實Albert很珍惜親子時光。身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和專業司儀的Albert,工作排得密麻麻,不過只要不用上班,他幾乎把所有時間留給妻兒。像兒子們放長假,一家四口就去旅行;今年暑假又抽空帶妻兒學騎單車;早前學校停課,他爭取時間跟兒子們玩,替他們溫習;近期兒子倆迷上周星馳電影,他又會陪睇陪笑。 「點解我咁中意同佢哋一齊,就係細個無嘅嘢,而家好想有。」 不用上班的日子,Albert最享受做湊仔爸。(圖片來源:區永權FB) Albert成長於七、八十年代,童年記憶裏,父母很努力工作賺錢養家,一家五口總動員上街的畫面僅只一次。那種「手停口停」的無奈,他自小已懂。如今Albert由人子變作人父,更懂得用心、用時間來建立父子情,以彌補自己內心的洞口,亦滿足兒子成長所需的父愛。「我唔求自己做完美爸爸,淨係想做可以隨時陪佢哋嘅爸爸。」 今年暑假,Albert特意安排陪妻兒學騎單車。(圖片來源:區永權FB) 因材栽培 不再迷失 踏入12月,小兒子剛8歲,大兒子下月也9歲了。他們在不同成長階段各有挑戰,Albert不諱言在教養上跟太太曾有過迷惘期,擔憂兒子們輸在起跑線,於是替他們報讀不同的興趣班和補習班。「佢哋試過上數學班,上堂淨係教由1數到100;過咗一排,我覺得唔對路喎,我自己都唔會咁教,同埋佢哋根本無興趣,我就問自己點解會咁迷失?」 想當年,大學時的Albert是熱血青年,人生目標清晰。「我開始學結他,喺讀理工嗰時。細細個嗰時已好想學,不過環境唔容許。」直到升上大學,認識了開辦結他班的學會,他爭取機會報名。「嗰時好多同學俾曬錢,學學吓唔學,得我一個堅持到。」他對音樂的熱情,從來不是逼出來。 熱愛音樂的Albert,天生好嗓子,是彈得又唱得之人;當上爸爸後,曾跟兒子共同創作一首沖涼歌,三父子無聊時就會來個大合唱。(圖片來源:區永權FB) 大學畢業後一年,Albert為追尋音樂夢,與友人徐繼宗、陳鳳跑到台灣夾Band出碟,當時沒人脈,經濟又拮据,發展三年未如人意,不過捱過的苦卻沒白費,令他更為獨立、成熟,亦造就他今日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播。寶貴的人生經驗不時成為今日的提醒:「我悟出,只要你想,唔論你幾多歲,你一定會想去做,仲係一定做得到!教細路都係一樣,我問佢哋想唔想繼續學琴,佢哋話唔想,我就cut咗佢。佢唔想學琴,逼佢都無用;除非佢好有天份,我就會引導佢。」後來,大兒子主動提出學畫畫,小兒子說想學打鼓,他和太太都一一支持。 不讓自己過時 跟兒子們一起成長,Albert猶如再活一次童年,好玩個性表露無遺;不過對於管教,他絕不鬆懈,尤為看重兒子們待人處事的態度。「我係個又惡又好玩嘅爸爸,兩個仔好怕我㗎,我瞪一瞪眼,佢哋就驚。佢哋態度一差,好似做功課咁,唔識係梗,但係唔識仲要懶懶閒咁,就俾我鬧㗎喇!」 Albert做事認真,教仔也同樣,以身教傳遞「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的處事態度。談到教養,Albert有這嚴肅的一面。(圖片來源:區永權FB) 有說仔大仔世界,現在兒子們各有自己的IG帳號,Albert又學習另一種親子溝通方法,「佢哋開始識post嘢,我要 Follow番佢哋。」兒子們追捧KOL「unspeakable」,他又投其所好,藉以增加親子間的話題。 兒子們一直視爸爸做偶像,不過在網絡世界,區爸要follow兒子了。(圖片來源:區永權FB) 知道小兒子Ambrose喜歡網絡KOL「Unspeakable」,Albert跟太太特意為他訂造有偶像圖案的生日蛋糕,逗兒子開心。(圖片來源:區永權FB) Albert提醒自己要與時並進,才不會產生代溝。(圖片來源:區永權FB) Albert因工作關係經常接觸新事物,稱得上是潮爸,亦深明活到學到老的重要。「我諗我要學定電腦嘅資訊同網上嘅科技,而家仲叫夠用,不過好快要支援。因為有時見到啲長輩可能send個whatsapp都唔識,咁點算呢?我唔希望自己變得太落後。」 Albert不許自己思想落伍,身教上亦成功擺脫傳統爸爸不易表達情感的形象,難以啟齒的「好愛你」、「好掛住你」情話卻是他們父子間的日常。他笑言待兒子升上中學,踏入反叛期,他預定會「失戀」,「好希望佢哋仲會有好掛住我呢一樣嘢囉!或者喺佢哋心裏面,我仲佔一相當重要嘅席位。」 Albert不求當完美的爸爸,只求做個隨時相伴的父親。(圖片來源:區永權FB) 誰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悄悄告訴你,在Albert的Whatsapp裏,珍藏了許多兒子倆給他的「情訊」!如此親密,區爸這地位無人能代替?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場地提供:RISE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媽媽群組:售出作品 建立自信 小手作凝聚媽媽助減壓

  媽媽這角色殊不簡單,除了是家中大廚、家務主理員,也是孩子私人護士、補習老師和人生教練。可是,在照顧家人以外,媽媽們可有想過為自己緊張的生活調劑一下嗎?有一群媽媽透過她們的小手作聚集起來,互相扶持鼓勵,為忙碌的家庭生活帶來多一份滿足和喜樂。 文︰顏燕雯      攝︰黃志東 YYmama(左一)的鈎織作品非常精美,每次分享時媽媽們都愛不釋手,嚷着要買回家。 不說不知,很多媽媽都是手作高手,她們可以為孩子縫補衣服、教子女做美勞功課,或者隨手便可織出一件「溫暖牌」。只是她們擁有這樣的能力,卻不知道可以把手藝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自由人Bless, so free」計劃召集人陳渝英(冰冰)除了教授兒童藝術和情緒課程,亦經常與不同機構合作,在工作及社區服務上,她接觸不少基層婦女,心中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想為基層婦女服務,例如教她們做手作,讓她們有一技傍身之餘,亦可增加家庭收入。「有一次有人邀請我探訪基層婦女,我才發現,她們最需要的,其實未必是金錢上的支援,而是希望有人了解她們、明白她們,以及得到別人的關懷。很多時候,她們每天都是盡心盡力去照顧家庭和小朋友,情緒上可能會有很大波動,會激心、會內疚,可是透過手作,卻發現有治療和紓壓作用,於是便有成立這個組織的概念。」 有一子一女的媽媽June,有次用熱熔膠槍幫囡囡黏好頭飾後,愛上了這個小工具,萌生起做頭飾的念頭。從前她是上班一族,每天工作、下班照顧孩子,周末也要帶仔女上興趣班,如是者重複了10多年,覺得沒有了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好好休息,去年她毅然辭去工作,更開始上網學做日式頭飾,尋找到另一個可以給自己紓緩壓力的方法。 群組會以「自由人Bless, so free」名義邀請媽媽參與社區手作市集,讓她們有目標地以自身之力增加家庭收入,建立個人、家庭與社區的正面關係。 冰冰召集了一班喜愛做手作的媽媽,她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興趣和強項,有人會用環保物料製作髮飾,有人會做滴膠耳環,有人則擅長鈎織。她開設了facebook專頁,為各位媽媽提供平台去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作品,又會舉辦工作坊及以計劃名義參與各種市集,讓媽媽們有機會互相學習、支持,另一方面又可紓緩家庭經濟壓力,建立自信。 「自由人Bless, so free」從不同途徑接觸到有興趣參與手作製作及銷售的婦女,幫助她們學習創作、市場推廣、市集及網絡銷售,召集人冰冰(黃衫者)認為婦女當了母親,應該仍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和空間,哪管只是「做手工」,已經可以為她們帶來紓壓作用,重拾自信。 環保亦是冰冰提供的理念,所以很多媽媽都是利用回收物料來製作產品,如曾任職珠寶設計10年的Joey是環保支持者,現在她會把回收的塑膠、絲帶等製成環保飾物,物盡其用,更會做義教和義賣飾品。 作品獲青睞感滿足 「其中一位媽媽於我們專頁中售出她第一件貨品時,感到非常開心,那是一條企鵝吊墜頸鏈。記得她說,在家中製作這飾品時,女兒還以告誡的口脗叫媽媽『不要做這些無聊的東西』,令媽媽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要花時間在手作上。但自貨品售出後,她因為有人喜歡自己的作品而感到很滿足,女兒亦開始改觀,更與媽媽一同合作改善產品質素。」冰冰說,最初目標的確是幫助基層媽媽,後來也不再局限於這界別,只要是喜歡手作,有共同理念便可加入。 「她們有些是沒有經濟壓力的,只是全職媽媽,在生活中想找尋一些紓壓空間。老實說,賣出的產品,未必可以幫她們餬口,也有人不把手作拿出來賣,純粹自用或送給朋友。重點是她們在這裏不會再感到孤獨,大家在平日溝通時談談湊小朋友、談談日常生活,感到有人與自己同行。」 有些媽媽的手作技巧較高,冰冰會為她們舉辦工作坊,讓希望更上一層樓的媽媽來學習;亦有市集邀請群組內的媽媽做導師,在活動中教授不同手作工作坊。 主張公平貿易 免被剝削 有些媽媽的手作非常精美,如YYmama的鈎織作品每次一拿出來,媽媽們都會愛不釋手。YYmama有一個9歲的囡囡,她指自己在中學時已喜歡做手工和編織,更會為囡囡織很多頸巾,「她是我的fans,平時會要求我給她織什麼,我便去學,趁她上學或晚上睡覺後我便製作,每天約花兩三小時去做。」兩年前,她開始把自己的作品放上網跟人分享,除了頸巾,還有手袋、洗碗布等。朋友叫她試試拿到網上賣,後來認識冰冰後,她便透過自由人平台出售自己的產品,「相比自己個人的平台,在群組內會覺得更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和欣賞。我試過自己賣產品時被壓價,又說你的產品不值這個價錢,感覺並不好受,但這裏得到很多人支持,令我更有動力去製作,要不然,我會覺得有些孤單」。冰冰說,有時為媽媽們的產品定價會有一番掙扎,「定價太高的話,我們又未必吸納到那個消費層,但若太低又不想,因為那些始終是媽媽們的心機」。她主張公平貿易原則,目的是減少貿易過程中對生產者的剝削,保障媽媽們有合理的工作環境與回報,有尊嚴地生活。 冰冰會替每個媽媽製作的產品附上介紹卡,分享她們手作背後的小故事。

詳細內容

【港媽「非」常誌】孖寶的「尼國」上學路

想當初決定舉家來尼日利亞(下稱「尼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眼看兒子在香港傳統津校學習的難處及所受的歧視,加上教育制度的問題,令小朋友失去快樂童年、失去對環境探索的好奇、學習的動機及動力、更失去求知的原始本能。 在香港,求學只為求考試分數,分數比什麼都重要,而且當興趣班不再為是興趣,而只是為了個人履歷更有看頭時,我們還能期望小朋友會享受上興趣班嗎? 我不知其他家長怎麼想,但我是絕不希望兒女在這種壓迫環境下學習及成長。   孖寶第一天試學,已覺得校園環境不錯。   能上學是福氣 尼國自宣布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以來,政府一直未能有效管治國家,更沒有一套全國統一的教育政策,因此他們的教育質量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由於缺乏政府資助,很多貧困家庭負擔不起每學童每年約港幣$2,000的政府學校學費,因此尼國有很大比例的失學兒童。 學校的走廊很清潔寬敞,我最喜歡它不會被一個個放滿學生作業簿的文件櫃霸佔了空間。 在香港,如在上學日見到適齡兒童沒上學,我們會假設是小朋友生病,但在尼國,適齡兒童沒上學是見怪不怪的事。有時在上、下課途中見在街行乞的兒童時,我仔女也問我為什麼他們不上學。在香港出生的他們覺得上學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在尼國,能上學是一種福氣。   求學不是求分數 尼國的學校主要分為政府學校、私校及國際學校。我的一對仔女便入讀推行英國教育課程的國際學校,但這裏也有推行加拿大、美國等課程的國際學校。 孖寶就讀的國際學校,在尼國來說是很有規模及有水準的學校。 尼國的教育體制跟香港差不多,都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然後便可以考大學。由於尼國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學校亦以英文授課,但可能是因爲很多非洲國家也是法語國家,例如象牙海岸,所以私校及國際學校都將法語科列為必修課程。 學校採用小班教學 我的仔女在學習方面不是「尖子」,但我覺得他們在尼國是能快樂學習,起碼每日放學回來後,他們會自動自覺去做功課,而且功課量不多,平均每天只有2至3份,不用一小時便做完了,所以不會像在香港時要三催四請,然後不情不願的去做。加上這邊學校沒有默書,考試的成績表又沒名次和分數,所以他們也不在意分數多與少。 每次評估或考試後派回試卷時,他們的著眼點多在於為什麼會錯,是大意?是沒有學懂?還是不知道怎樣應用?他們不會再攀比誰比誰高分、誰考第一誰考第尾。這樣才是真正為自己而學。   不要學做機械人 相比香港的課程,這邊學校的英文及數學科普遍較著重理解能力的培養,應用題相對少,所以在應用上,尤其數學題的運算,尼國學生的反應和根基一般不及香港小朋友的快和紮實,但在理解能力方面卻勝一籌。 我也曾掙扎過,是否要在日常功課外額外給他們一些英文及數學練習?但考慮過後,我決定保持初心,讓他們有一個輕鬆愉快的童年。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學校聽懂了、明白了要學的東西,那比好像機械人一樣,不求甚解的不停做練習來得更有意義! 現在回想,如果要從新選擇一次,我也會為了仔女的快樂童年而離開香港。而每當看見他們放學後能在屋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他們臉上的笑容,已給了我肯定的答案。   學校的「Nigerian culture day」,學生都要穿上傳統服飾回校。 結業禮的其中一項學生表演,他們穿上傳統民俗服表演舞蹈。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