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去處:全港首個室內外自然博物館 體驗都市農耕 入商場享受大自然

  11月天氣清涼,正是親親大自然的好季節。不過,現時的孩子生活忙碌,周末隨時都要參加興趣班或不同活動,要抽空去郊遊並非易事。其實要郊遊未必一定要去郊外,有商場在尖沙嘴建造一個兼具藝術文化與環保意念的城市綠林「Nature Discovery Park」,種植多種植物,又提供各式綠色工作坊,讓一家人可在城市中享受大自然外,也可培養環保意識,為保護地球先生出一分力。 文︰許朝茵      攝︰黃志東      小model:Ivy、張敏灝 小朋友毋須舟車勞頓到郊外,在市區也可體驗農耕工作坊,親親大自然。 這個城市森林位於K11 Musea的8樓,是全港首個室內外自然博物館,以及可持續發展教育園區。透過保育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及農耕體驗,促進環境保護的工作及交流,同時鼓勵大眾減少使用塑膠,保護海洋生態。園內地方雖然不算非常寬敞,總面積約2000平方呎,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種植了不同品種的植物,帶有鳥語花香的恬靜,亦設有自然導賞之旅。在導賞員帶領下,可先欣賞K11 MUSEA一系列的花藝裝置,包括由超過180種熱帶植物及原生植物造成的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櫥窗。最後一站則是返回Nature Discovery Park內,認識不同物種。 即使在鬧市商場內,一家人也可參加生態之旅,聽聽導賞員介紹園內的海洋生物及各式植物,加深認識大自然。 室外水族箱 模仿維港碼頭水世界 而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搶眼的莫過於設於入口的室外水族箱。採訪當日,小模特兒甫入場內,已急不及待地跑到水族箱前,興奮地看着七彩鮮艷的魚兒游來游去。場內導賞員解說,箱內有約200種生物,猶如一個迷你海洋生態。水族箱內不少生物之間有互利共生的關係,他舉例小丑魚和海葵是共生的一對,小丑魚會居住在海葵的觸手之間,避免被其他魚類掠食;海葵則要靠小丑魚幫助清潔身上的淤泥等廢物。孩子可以認識這些小生物,更了解海底世界的運作。 由Korakrit Arunanondchai設計的藝術品《人類離開地球以後的快樂聯合國》,當中滲出人類與野生自然界的愛與和平。 園內培育了不少蔬菜,孩子從中可看到日常食用的蔬果「真身」。 我們又留意到,這個水族箱設有多條柱石在缸內,形狀獨特。在旁的導賞員解釋,箱內放有4條柱子,原來是模仿維港碼頭下的設計,希望借這個設計帶出一個信息,如果香港的海洋不再受污染,海水回復乾淨清晰,本港的海洋就可以像這個水族箱這樣多生物棲息,一樣美麗。 園內種有不少草類,當中包括狼尾草,令人如置身郊野。媽媽可和孩子欣賞《巨型三重蘑菇》,在這個結合藝術與綠化的藝術園區,認識不同植物及欣賞藝術品。 水母不懂游泳 植物昆蟲「有偈傾」 除了水族箱,場內另外也飼養一種海洋生物——海月水母BB。導賞員指出這些水母只得大約10日大。不說不知,原來水母並不會游泳,只會跟着水流漂浮,並以浮游生物為糧食,靠身上的觸鬚抓着食物再送去胃部。而隨全球暖化嚴重,海水溫度持續上升,有機會令海月水母數量大增,繼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 認識完水母的特性後,小朋友可親手餵飼牠們,近距離接觸。 認識海洋環境後,是時候欣賞綠色植物。園內四周種植了不同的本地及外來植物,當中有不少開花植物,可以吸引蝴蝶到園區棲息,讓孩子增加生物知識,例如知道植物原來懂得和昆蟲溝通——本港常見的馬纓丹,別名五色梅,導賞員說這種花會變色,如由橙黃變橙紅色,即代表已受精,藉此告知昆蟲這裏沒有花蜜,去找其他的花吧,別浪費力氣。 園內種有多種植物,如圖中的花種名為藍蝴蝶,花形如蝴蝶般,優美動人。 園內設有蝴蝶標本,讓孩子了解生物多樣性。 落場實戰種士多啤梨 Nature Discovery Park另一個特色,是把藝術融合大自然之中。園內展出兩件以大自然為靈感的藝術作品,其中Carsten Höller的《巨型三重蘑菇》,作品包含3種蘑菇,最頂紅色的一種有毒,另外兩組是創作者隨機選取。希望透過這個巨大的蘑菇作品,帶來超現實體驗。另一款作品則為Korakrit Arunanondchai的《人類離開地球以後的快樂聯合國》。 馬纓丹又名五色梅,以前在街上隨處可見,但近年數目減少,要走入郊區才較易找到。 欣賞完綠色世界,是時候參加都市農耕體驗工作坊,一嘗種植的滋味。今次讓孩子學種士多啤梨,先戴上手套,跟着導師的示範步驟,先剪去部分士多啤梨苗的根部及葉片,之後用鏟子掘出一個小坑,再放入幼苗,填上泥土,過程簡單,小朋友單獨也做到。導師指出,對於體驗農耕孩子大多十分喜歡,做到一半大多會脫了手套,親手接觸泥土。 五星花也是本港常見的花種之一,每種植物旁邊也設有QR Code,方便大家了解更多。 ■INFO Nature Discovery Park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8號K11 MUSEA 8樓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門票︰$60(大小同價、2 歲以下免費) 自然導賞團(連入場費):$200(18歲或以上)、$100(3至18歲)、2歲以下免費 工作坊價錢︰$350起 查詢︰Facebook@naturediscoverypark

詳細內容

學生不談政治? 孩子應逃離政治漩渦? 教授:學生問要回應

  一場社會運動,令香港人政治覺醒,不論你是哪一方的陣營,總會留意着時局的發展。過去4個多月來,街頭烽煙四起,莫說成年人,相信連10歲8歲的小學生,也感受到社會上的不安。然而,不少學校對這個話題仍然是噤若寒蟬,原因是「政治不應帶入校園」。但生活、學校、政治,三者真的可以割裂?看來「學生不應談政治」勢將替代「學生不應談戀愛」,成為當代熱烈辯題。 如果說性教育、宗教觀也應從小教起,那麼政治呢?家長又應如何看待政治話題呢? 文:顏燕雯、許朝茵、沈雅詩      攝:馮凱鍵 手繪公仔由受訪者提供 暴力畫面多 合家歡時間避看新聞 梁太(化名)育有兩名分別念小二及K3的兒子,她一直認為政治涉及很複雜的歷史及人物,難以跟孩子解釋,但自從6月初的反修例遊行,以至7月1日示威者衝入立法會等,她都有約略跟長子講解事情始末,「他比弟弟年長,跟我們一起看電視時,一定會有一些疑問,所以我認為有需要跟他解釋事情的前因後果,但我會盡量簡化,不希望說得太複雜,始終任何人即使如何中立,但向別人解說時,總難免帶着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影響他,希望待他長大一點能自己判斷」。 可是,事情發展至今,電視新聞上的暴力畫面愈來愈多,經常有人被打至頭破血流,梁太遂在合家歡時間轉播卡通片,甚至關上電視。她強調此舉並非「斬腳趾避沙蟲」,「有些事情真的未必可以三言兩語解釋到,舉例說,接二連三的暴力事件,連我自己都搞不清誰是誰非,又怎樣跟孩子解說呢?尤其是小兒子,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我不想他走在街上會杯弓蛇影,看到某些人會感到害怕。」 這一場社會運動已令每個香港人跌入了政治漩渦之中,無人能獨善其身,包括小朋友。 不想孩子承受不必要恐懼 談到最近的《禁蒙面法》,梁太說也沒有多向兩個孩子解釋。「這法例實施當日,大兒子的學校突然宣布停止所有課後興趣班,他回家後還傻傻的說不知為什麼取消了足球訓練,我只淡淡的說學校可能有特別活動呢。其實當時我亦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會有這個決定,還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最後發現校方原來只是趕着發放相關通告給家長而已。像這些不必要的恐慌,毋須讓孩子去承受吧!」 局勢變複雜 不宜帶小孩遊行 有家長想子女盡量遠離政治,但亦有不少家長鼓勵小朋友了解時事,像兩孩之母Eva,她便曾經在6月初帶同7歲的女兒上街遊行。「當日哥哥因為要上興趣班,所以未有參與,只是跟爸爸來銅鑼灣接我們,但當他看到街上的人潮,也感受到那股氣氛。」 Eva在此之前,也曾獨個兒參與遊行,她明白孩子為此感到擔心,於是索性帶他們同行,「我知我說100次遊行是安全,小朋友都未必盡信,那倒不如帶他們親身感受,看看真實的情况」。不過,Eva亦承認,現在局勢變得複雜,已不宜再帶孩子參與遊行了。 4個多月來,香港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動盪,孩子可輕易從新聞及網上見到示威畫面,想避也未必避得到。 街上隨處政治標語 難以避談 香港連月來有大規模的遊行和集會,目的都跟《逃犯條例》有關,或許很多爸媽都認為,這議題太複雜,小朋友根本不明白,Eva也認同,條例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但她仍然選擇去解釋,「我會向子女解釋條例的重點,以及大家的隱憂,例如兩地法治的差別等,雖然他們未必完全明白,但起碼讓小孩知道媽媽參加遊行的目的」。 她續稱,今次社會運動規模之大,以及歷時之久,令每個家庭都跌入這場政治漩渦之中,無人能獨善其身,「其實只要走在街上,隨處都見到各類政治標語,根本避不到,難道一家人不出街?不看新聞?因此,若仍然選擇不和孩子談政治,只是『斬腳趾避沙蟲』,何况我不說,亦可能有其他人士會說」。 輕鬆討論 解說言論自由意義 另一方面,Eva亦同時希望透過討論,讓子女明白言論自由的可貴,「最想他們知道,言論自由並非單單指你喜歡說什麼就說什麼,是要顧及別人感受,不可出口傷人,也應該願意聆聽、接受和包容各方面的聲音;遇到意見不合時,也要避免互相指摘,可一起討論」。從言論自由,她再引伸到個人自由,「例如我們有權選擇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孩子要從小認識自身的權利,他們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 不過,她認為自己並非在跟孩子上政治課,因為整個過程也是輕鬆的,「我喜歡用生活化的例子作比喻,亦多用開放式的提問,例如解釋暴力事件,我曾這樣說︰『你們溫了書,想休息一會,但媽媽反對,你們多次提出意見,但媽媽不理會,甚至要你們做多些練習,你們不開心發脾氣,和媽媽爭吵後,便擲東西,你們覺得這樣做是否正確呢?』我希望從中讓孩子反思暴力是否可解決問題,並明白不應使用暴力」。 自言是「和理非」的Eva,買了印有政治標語的髮飾,和女兒一起戴上,表達心聲。 小眼睛看時局 畫筆表達所思所感 究竟小眼睛怎樣看當前社會狀况?他們又了解多少呢?5個小學生,透過畫作,向我們表達了他們的所思所感。(圖文內容為各小朋友或其家長向記者解說) 對峙場面很混亂 Bond(小三生):這是Bond經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畫面。圖中示威者和警察正在對峙,中間有一批水馬,右邊有多名示威者,他們戴了口罩,表情均很憤怒,有人更擲出汽油彈,也用噴漆噴了「六大訴求」、「五大訴求」這兩句口號。Bond說曾經在街上見到。同一時間,有示威者擲傘、擲菜刀,示威者旁邊則有架的士,因見到人群而要繞道。圖中另一邊是警察、警車及水炮車等,有警員手持催淚彈槍,正開槍射到對面,射中示威者的手,也有些警員分別手持盾牌、警棍、胡椒噴霧及舉起橙色警告牌。整個畫面看來非常混亂,Bond感到不開心。(受訪者提供) 遊行人士很憤怒 Eden(小二生):這幅畫的內容,是Eden參與遊行時的所見所聞,畫中的參加者,上衣都印有「香港加油」及「Be water」等字句,亦有人帶了雨傘上街。他們的表情均很憤怒,另外也有人大叫「林鄭下台」。畫中的右上角,有一個戴了口罩的人,旁邊卻有一支中國國旗,以及寫了「Free HK」等標語。當日天氣很熱,有個小朋友熱得大汗淋漓。(受訪者提供) 警察開槍太可怕 Natalie(小六生):這幅畫的靈感,是來自Natalie看過一幅叫「讓子彈飛」的文宣海報。Natalie想表達的是,有哥哥姐姐在遊行示威中受槍傷,她感到很不開心,因為他們只是學生、義務急救員和記者,她覺得警察開槍實在是太可怕了!(受訪者提供) 警民打鬥 小文(小三生):小文表示,圖中有兩批人正在打鬥,大家都手持武器。前方戴有頭盔的是警察,後方的是示威者,而示威者拿的武器是比警察大的。雖然警察不斷叫示威者「stop」,但示威者只說「no」。而圖左方顯示,有警察制服了示威者。(受訪者提供) 現時情况很亂 Hailey(小四生):Hailey形容現時情况很混亂,所以她畫了很多人。圖畫上方,她畫了「林鄭飛鵝」(編按︰林鄭月娥)坐於警署之內指揮,警署門外圍起了水馬,有部分防暴警察拿着槍,牆上亦有「速龍小隊」游繩而下。在警署門外,Hailey說聚集了100個黑衣人,他們向警署投擲「火炮」,不過,在同一時間,警察已舉起「我們使用水炮車」的警告字句,並左右兩邊向黑衣人射水。圖畫下半截,Hailey主要想表達很多人在「鬧交」,有示威者說「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亦有示威者罵警察,也有人舉起「林鄭下台」的大型橫額,還有些人在唱歌;不過,亦有人支持政府,說「林鄭加油」。結果警察施放「胡椒霧」(編按︰胡椒噴霧),有醫護人員說可帶大家去A&E(編按︰急症室),事件中,亦有示威者被警察拘捕。(受訪者提供)   專家意見:小學常識涉政治課題 學生難理解 只靠死背 雖然教育局向外多番強調「政治不應帶入校園」、「學校不是討論政治的場所」,但事實上,撇開中學的通識科,即使小學的常識科,其實政治味亦甚濃。「小學常識科有很多政治議題的,例如小二、小三已經開始講《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小六就要識3司13局的職權,課程非常政治化。」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說。 趙永佳 追溯歷史,時為1996年,當時教育署以減輕小朋友負擔為理由,把小學的社會、科學(前稱自然)、健康教育三科合併為常識科,由以往社會科只強調香港成就和經濟發展,變成今日加入大量政治教材。趙永佳對目前的課程規劃就有保留,「不是政治與不政治的問題,而是一種很老套的教學法和課程設計。教育局把大量資訊放入課程之中,希望學生可以學得識,但就奢望一步到位,你真的認為小二、小三的小朋友,可以理解到什麼是《中英聯合聲明》?何謂憲法?何謂《基本法》?到最後,孩子不過是背了一大堆他們不明白的文字而已,對他們日後能否成為良好公民,意義不大」。 他指出,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向小學生說明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些是可以教,亦應該教的,但牽涉太多政治關係,就值得商榷,「在從前殖民地教育下,要到高中、大學才處理這些政治議題。但現在卻不容許我們的下一代、年輕人慢慢成長,所以念幼稚園已經要做剪報、小學生便要學小組討論,結果確實培育出一批『叻』人來。不過,『叻』學生從來愛發問的,常識科引發了他們對政治議題的好奇心,卻可惜是教一半不教一半,課程只講政府想講的,那老師就頭痛了,課題以外的,若有『叻』學生提問,又應不應該處理呢?」 小學常識科觸及《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行政架構等課題,學生不易理解。 宜貼近生活 教基本價值觀 若純粹論課程,趙永佳認為小學常識科應考慮改革,抽起太政治化的課題,「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課程,牽涉太多他們這個年紀未必處理到的資訊或概念,與其這樣,倒不如先處理一些基本的價值觀,例如法規、秩序、暴力等等,這些比較貼近他們的生活」。 那究竟學生應不應該談政治呢?他就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視乎校情,「尤其一些名校、一線學校,他們的高小學生已經很醒目,那麼學校便需要回應。舉例,現在說在校園不准戴口罩,『為什麼從前可以,現在又不行呢?』如果有學生這樣問,我認為老師是需要解釋,甚至需要把整個反修例風波說一遍,不能推搪一句『總之不可以』就算。當然,假如孩子不特別問起的話,我又覺得未必要主動講,let kids be kids(讓孩子當孩子)就最好」。  

詳細內容

免費補習:穿插遊戲 灌輸品德價值觀 「義補」授知識教做人

  香港奉行應試教育,為怕成績分數落後於人,很多孩子都有「外援」協助,即課餘靠家長或補習教師再額外幫多一把。然而,基層家庭的兒童,未必能有這些資源幫助學習。可幸,近年愈來愈多有心人加入「義師」行列,免費替學生補習,甚至發展個人興趣。究竟,目前本港「義補」的發展情况是怎樣?當中又遇到什麼困難? 文:沈雅詩      攝:劉焌陶 「義師」注正能量 補習樂滿FUN 周六下午2時,居於油塘的劉先生,又再拖着今年讀小一的兒子誠仔來到油塘社區會堂,兩父子不是來看文娛表演,亦非要做什麼綵排,而是來參加免費補習班。「當初是太太聽街坊講,這兒有免費補習,於是便帶誠仔來。因為我和太太的學識都不高,尤其英文,未必教到誠仔,所以很想有人幫幫他。」 兩小時的課堂,除了補習外,「油塘仔女」的義師還會跟小朋友玩集體遊戲,從中灌輸正確的品德價值觀和態度。 孩子愛補習 比留在家開心 劉先生笑言,未見過有孩子這樣「恨」補習的,「今天第8堂了,他每次都表現得很開心,我估計,一來導師真的解到他功課上的難題,二來每堂都有遊戲時段,他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比留在家更加開心」。 替誠仔等一班小學生義補的,是來自「油塘仔女」的一班義師,發起人之一的Becky表示,促成這個社區補習班,是源於當前的社會氣氛,「我相信不少人,這一刻都會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呢?』我沒有一技之長,最直接想到的方法,就是幫小朋友補習,把自己的知識傳遞,從教育去改變社區」。 「油塘仔女」設計了一份非常精美的手冊,用來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家長有所參考。 今年剛升小一的誠仔,非常喜歡哥哥姐姐替他補習。 周末「託兒」 家長鬆一鬆 Becky數月前透過facebook的地區專頁,認識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在油塘區長大,現各有不同的專業,當中有教師、社工,亦有來自IT界、廣告界,以及在學的大學生。七八個「油塘仔女」就這樣,憑着一股熱血走在一起,並在今年8月開始,每周六下午抽出2小時,免費替區內的小學生補習。「我們最想服務的,是油塘區的基層家庭,但其實我們沒有做任何審查篩選,只要家長認為有需要,就可以把孩子帶來。」已婚但未有子女的Becky笑言,明白家長平日帶孩子的辛勞,所以也樂意每個周末幫忙「託兒」,讓他們有機會鬆一鬆。 因為當前社會氣氛,激發了一班在油塘長大的街坊,每個周末為區內兒童補習,為社區注入正能量之餘,亦希望藉教育改變下一代。 缺固定場地 服務難穩定 這個補習班平均有15名學生,師生比例大約1比2。「原先不是太多學生,可以做到1比1,但幾堂之後,開始有口碑,甚至有家長誇獎在這裏補一堂,勝過在坊間補習社補一年,所以學生人數愈來愈多,義師唯有1對2,有時甚至要1對3。」Becky說。 Becky 雖然街坊反應熱烈,但礙於「土地問題」,令這班義師無法提供穩定的義補服務。Becky解釋︰「最大問題是地方,這個暑假,我們都是靠社區主任替我們租借社區會堂來補習的,但不保證一定租到,像10月、11月便因為無場地而要暫停這個服務。」 往後發展如何,這班「油塘仔女」說要再思考,但最希望是伙拍學校、教會或非牟利機構,「如果有社福機構可以逢周六借出2小時場地給我們,相信義補服務可以運作得更好」。 為了達到18區都有義補導師的目標,「一團火」經常擺街站招募新血加入。 與孩子同行 由細湊到大 「如果這些年來,不是有『一團火』幫助我,我的人生應該很低落,又或者要讀一些很差的中學了。」中二女生丹丹滿懷感激地說。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丹丹,小二時經教會認識了「一團火」義補計劃,學習生涯乍現曙光。丹丹猶記得小一時,英文科幾乎每次測考也「捧蛋」,是「一團火」的義師,讓她一嘗及格滋味,「我們7個學生,每星期都會去區內的補習點1次,那兒有4名導師,主力教我們英文和數學,幫大家重溫又重溫學校教師所教的。我很記得,補了差不多1年,在二年級期終考試時,我的英文科終於及格,有60多分,是人生第一呢!」 有見跨代貧窮是政府一直解不開的結,在兒童之家長大的梁啟業,遂於2012年創立「一團火」義補計劃,他希望集結全港18區的有心人,在各區透過「補習」,裝備領取綜援,以及領取全額或半額書簿津貼的基層兒童成為知識分子,增加他們向上流的機會,最終可擺脫貧窮。 「中學生同學會」除了功課指導外,大專生義工每個月亦會請中學生外出吃飯或看電影,建立關係。 義工如家人 傾訴心事 跟一般補習社不同,「一團火」不單講求成績,還期望與孩子同行,梁啟業說︰「我們很希望把他們由細湊大,由小學去到中學,中學再到大專、大學。」因此,「一團火」要求導師承諾最少能參與義補服務一年,讓師生可建立信任的關係。另小學生升上中學後,亦必須加入「中學生同學會」,而中學畢業後升上大專、大學的年輕人,則轉而擔任「一團火」的義工,回饋師弟妹。 去年加入「中學生同學會」的丹丹,亦視當中的大專生義工為家人,「我們逢周五都會去尖沙嘴的自修室,若遇功課不明白,可以請教哥哥姐姐(大專生義工)。另外,每個月一次,他們會請我們外出吃飯或看電影。我覺得,這些哥哥姐姐比家人更了解我,所以我有什麼不開心,都會跟他們傾訴。」 梁啟業 多元化興趣班 發展才藝潛能 說到免費補習,不得不提「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它可說是義補界的始祖,8年來累積義師超過1.4萬人,而成功配對的,亦累積逾1.3萬對。走過這麼多年,創辦人陳葒(陳校長)在「一對一補習」方面,仍堅守兩大原則,「第一,我們的資源只想幫一班成績滯後的學生,我們並非鼓吹補習文化,若然孩子本身已經有能力拿到B,那就並非我們需要幫助的對象,我們不會幫他補到拿A的;另外,我們只幫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差,包括領取綜援及全額書簿津貼的學童」。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設有免費才藝班,幫助兒童發展學業以外的潛能。 辦Playgroup助孩子成長 除了在18區遍地開花的「一對一補習」,陳校長近年亦獲慈善基金資助,分別在葵涌和大角嘴開辦兩間地區中心,專門拓展「學前班」和「才藝班」,希望能更整全地幫助弱勢孩子好好成長,「不少研究都發現,3歲以下是幼兒腦部及肢體發展的黃金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給予多些刺激、提供足夠的訓練,對他們將來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們有免費Playgroup課程、學前預備班,對象是15至40個月的幼兒,期望能把他們的起跑線拉近中產家庭的小朋友」。 學前預備班由外籍導師以英語授課,集中訓練孩子的思考和語文能力,為入學做足準備。 另外,眼見香港不少孩子都是「十八般武藝」,有機會參加不同的興趣班,陳校長認為,基層學生亦應該享有發展才藝潛能的機會,「我們兩間中心的才藝班非常多元化,大路的樂器和興趣班,例如鋼琴、管樂、結他、繪畫、舞蹈、空手道等等,我們統統都有,是完全免費,甚至課程需要的用具或樂器,我們都會免費提供」。他補充,如果從中能培育學童有一技之長,那固然是好事,否則,也可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至少其他同學說學這學那,我們的孩子一樣有機會接觸,不會自卑」。 陳葒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舊香港街市

不知不覺間雞蛋仔兩歲了,帶孩子的生活就像無止境地坐着情緒過山車,真是有血有淚。今天他學了一點新技巧讓我感動流涕,隔天又亂發脾氣咬到我血流披面(是認真咬面頰和耳朵),帶一個孩子已經那麼辛苦,究竟上一代父母如何發揮神通湊一窩小孩? 今個夏天特別熱,加上各區示威遊行令交通癱瘓,帶着雞蛋仔完成訓練之後都要急急腳回家。但他精力充沛根本不能把他關在家裏,唯有放學時刻意多坐幾個巴士站或電車站、繞路逛逛街市,盡量把生活的日常變成小探險,也消磨他的精力。 好像買個下午茶,雞蛋仔會左顧右盼發現了水果攤必定竭斯底里地叫:「那那!」(banana 香蕉),老闆娘實在忍俊不禁堅持要送他一隻小香蕉,這小鬼識趣地揮手送吻不經意地說:「謝。」須知道我兒不太會說話,但能夠與街坊互動搭訕讓我嘖嘖稱奇。又因為上訓練班,母子倆必經附近的海味街,有時候大家都好奇攤在地上曬太陽的是什麼海產乾貨,就這樣汗流浹背指手劃腳,老闆們也會介紹一下,如數家珍般教授挑貨秘笈。在熙來攘往的老街,雞蛋仔喜歡尋找貓蹤,逗逗貓也讓慈祥老人家逗笑,嘻嘻哈哈不介意我們「混吉」阻礙做生意。 雞蛋仔會左顧右盼發現了水果攤必定竭斯底里地叫:「那那!」(banana 香蕉),老闆娘實在忍俊不禁堅持要送他一隻小香蕉。(作者提供) 雖然街市乾淨了、小店裝潢了,但總是欠缺活力沒有新血支持 我自認是很道地的香港妹,很喜歡逛濕貨街市雜貨店,它們就是有一股獨特的「霉香味」,每一件舊物、招牌,都在訴說一個甚至是一代人的故事。我媽告訴過我小時候會跟她走路去天光墟,最初還精神奕奕地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走了個半小時腿酸便開始閉上嘴巴,扭著要抱,回家立即倒頭睡午覺,不過翌日起來又會好期待跟媽媽出門去墟市,吵吵鬧鬧平凡但很享受。 現在街市全部都有冷氣設計,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但我總是耿耿於懷,因為很少見到扶老攜幼來買餸,不是老一輩慣着孩子怕污糟嫌腥臭,不讓子女協助燒飯。又或者小朋友太忙於應付學業及興趣班,根本無時間陪伴家人逛舊區,有時間也寧願孩子好好休息睡晚一點。所以,雖然街市乾淨了、小店裝潢了,但總是欠缺活力沒有新血支持。 帶孩子走入喧鬧的市集當然吃力,但我挺享受,畢竟從生活中學習生字與人溝通是最有效最自然,而且我希望雞蛋仔記得這個城市的人文精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要努力保育貫穿幾代的人情味。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瑞典孩子的暑假

瑞典學校暑假放完了,中小學校在上星期開學了。沒有暑期作業、補習班先修班或興趣班的悠長假期,瑞典家庭是怎樣度過的? 兩個月的陽光與下雨日子裏,在高稅收福利制度下媽媽爸爸能連續放個半月大假,讓我們一家五口幾乎天天在一起。3個女兒除了幫爸爸做室內裝修工程,幫媽媽煮飯晾衫剪草種花等家務之外,餘下的自由活動時間都花在吃喝玩樂上:上網看卡通片、讀漫畫追小說、聽歌畫畫做手作仔、去圖書館去公園、捉波子棋玩Master Mind、砌Lego打羽毛球、踏單車跳彈牀、焗蛋糕整雪糕、游泳散步以及發呆撒野和睡覺。3個由7到16歲的女孩子各自作樂,有時一同嬉戲,有時約朋友仔玩,日日過得好快好簡單好平淡。天天一家人同枱吃飯時就東聊西聊,聽媽媽報道講解家鄉香港的情况。 北國盛夏黃昏天色依然光猛,我們就拉下遮光窗簾,全家一起看了許多網上電影,連細女都猜到那些上一輪新電影的結局,反而慢7拍的八九十年代舊戲更能配合水靜鵝飛的暑假氣息。 我們也看了不少社會議題和旅遊特輯,讀高中的大女兒感興趣,兩個妹就各自回房追劇集和卡通。暑假下來,細女看多了英語卡通,英文聽力進步不少。 我們的暑期日常活動沒多行街食飯睇戲,主要因為阿媽我主張「把餘錢投資在經驗上」,即係「儲錢去旅行」。兩個大女兒自7歲起跟媽媽搭廉航乘火車住民宿,遊覽過幾個歐洲城市,今年暑假初的波蘭旅程,少女兩姊妹帶頭搵路線訂車票入場券買餸點菜計劃行程,算是「訓練有素」表現理想,讓媽媽終於邁向可以放鬆帶女旅行看世界的目標。 帶大女去旅行 陪細女入戲院 細女沒一起出門,媽媽回家後說不如去戲院睇戲,嘩大件事!7歲小學雞隨即眼仔睩得大過乒乓波,手舞足蹈,還居然緊貼最新資訊道:「好嘢!去睇戲!睇Lion King!媽媽我哋搭電車時我見到啲……啲……」忍笑媽媽趕忙填充:「啲廣告?」「係呀廣告!真獅子嚟㗎媽媽!」慳家家庭對上一次入戲院是上年,細女大城市鄉下女的反應,媽媽覺得非常得意,自然接戲接到底:「真獅子做戲啊!好犀利啊!我哋一定要去睇啊!」 話說電影年齡限制是11歲,年紀小的只要家長陪同便可入場。 那個下午全院滿座,我們左邊大概是熄燈前先見到爸爸們上上落落去走廊邊拿膠櫈仔坐墊給豆丁們,熄燈後又上上落落服侍人有三急的孩子們,我和細女排排坐,周圍的大中細孩子們都在食糖飲汽水咬爆谷,細女流口水,媽媽唯有扮後悔沒有買60蚊一桶的爆谷,一邊從衫袋中取出自備的4粒糖和水樽。 當劇情講到獅子王爸爸給親細佬推下懸崖跌死一刻,細女用雙手掩着臉,觀眾席前方同時傳出嘩嗚嗚,明顯有個小小男孩受不了淒慘場景,傷心欲絕哭斷腸!他的爸爸不住安慰,可憐的他嗚嗚嘩嘩了幾分鐘。其他觀眾繼續看戲,全場孩子繼續咬爆谷。 瑞典孩子的暑假,就這樣輕輕的走了。  

詳細內容

腸道健康重要性及植物乳酪好處

香港的大人和小朋友都非常繁忙,大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節奏急速,缺乏運動又食無定時,每餐經常多肉少菜、高油多糖多鹽;而小朋友也要應付排山倒海的功課和興趣班,而且愛吃煎炸等香口食物,這都容易令腸道中的好壞菌比例失衡。Green Monday營養師兼作家 Mandy Wong指腸道狀態關乎身體整體健康,要是腸道中一旦壞菌過多,便較易有機會患上腸漏症,令細菌病毒入侵身體,造成慢性疾病及炎症;不良的飲食習慣亦會影響排便,毒素積聚連皮膚也容易受影響。要健康又有營,一定要從「腸」計議,由護腸做起! 植物乳酪護腸好幫手 不少人都會飲用乳酪製品以助排便,但一般以牛奶製成的乳酪都含有膽固醇。現時市面上有全植物乳酪飲品能做到0毫克膽固醇,而且零激素,不含麩質、人造色素,並使用無基改原材料,甚至在全植物乳酪中特別加入燕麥纖維及BB-12益生菌,提升營養價值。 多項研究證實,BB-12益生菌與腸道健康有直接關係,它能重整腸道中好菌與壞菌比例,有效促進消化減少便秘、預防腸漏症,抵抗病毒、細菌入侵身體,提高防禦力以減少各種慢性疾病及炎症。 BB-12益生菌鮮有存在於全植物性食品中,有生產植物奶的公司卻以嶄新技術於全植物乳酪飲品中成功培植,令BB-12益生菌不會被胃酸破壞,能直達腸道發揮護腸功效,純素者、奶製品敏感者、乳糖不耐症者及健美人士都適合飲用。同時添加燕麥纖維和BB-12益生菌的全植物乳酪飲物,由於燕麥纖維同時是BB-12益生菌的養份,能令BB-12益生菌在飲用前保持更佳狀態,有效發揮修護健腸作用。 內容提供︰Green Monda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不催谷 不考證書 培養閱讀 呂慧儀拒做虎媽 給「Boss」一個快樂童年

  呂慧儀,人人都叫她長腳蟹、熊若水,但在兒子面前,她只是一個自稱秘書、閱讀專員和大BB的「粉絲」。其實每個媽媽都和她一樣,無論稱號和角色是什麼,最後都只不過想把「母親」這角色做得最稱職和出色。 文︰顏燕雯      攝︰林靄怡 呂慧儀 育兒freestyle 作為女藝人,每每要求自己以最完美一面呈現在觀眾眼前,但當了媽媽後,在意的焦點也許會不一樣。這天,港姐出身的呂慧儀(Konnie),與囝囝黃柏翹(Anton)一起出席公開活動,攝影師為母子倆拍照後,Konnie要求翻看照片,以為她想查看自己漂亮與否,夠不夠上鏡,可原來她只想看看兒子的髮型有沒有被吹亂。 Anton這天和媽媽一起出席公開活動,表現雀躍,反映母子關係非常不錯。 以書代手機 必說睡前故事 Konnie笑稱囝囝是她的「Boss」,但感覺Anton像她所崇拜的偶像多一點,因為連兒子無聊時摺下的紙飛機,她都要放進手袋拿回家中。「我怕他一會兒問我他的飛機去了哪裏。」這個粉絲媽媽平日無論工作多忙,有一件事也一定會做,就是為兒子說睡前故事。「幸好我拍的是處境劇,開工時間較穩定,有時晚了一點回家,他還未睡覺仍在等我,那麼我就連飯也不吃,先講故事哄他睡。以前主要是由我跟他說故事,現在他長大了,有時候我會請他說給我聽,看到他從閱讀中學識了不少生字,我也會很開心。」 Anton對身邊的事物非常好奇,媽媽形容這孩子很活潑,有時雖然坐不定,但對於喜歡的事卻會專心去做。 Konnie稱自己是個愛閱讀的人,因為拍戲時常要等埋位,又不想經常玩手機,寧願選擇看書。到兒子出生,她更想做個好榜樣,往往書不離身。平日她絕少給Anton看電視,會讓他多玩Lego、玩具車等,跟他一起時也不會玩手機。「我們大人都會被手機吸引,明明放工回家已經很累,都要玩手機至凌晨兩三點,又怎能要求小朋友懂得自制呢?而我又明知道智能手機將來會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遲早都會懂得用,現在只好盡量延遲他為此着迷的時間。」 Anton在家以玩玩具為主,很少接觸電視和電子產品。 讀興趣班 最緊要囝囝喜歡 Anton剛過了5歲生日,是個很活潑的小孩,出席公開活動時也在媽媽身邊團團轉,停不下來。Konnie讚他學東西很快,也非常有同理心,見到其他小朋友跌倒或哭泣也會主動幫忙,只是有時候專注力不夠。「小朋友都是好奇的!」粉絲媽媽解畫,例如跟他說故事時,Anton往往會打斷她問很多問題,對新的事物也有興趣接觸和嘗試。這個暑假,Konnie除了讓兒子學游泳、足球和普通話,也特別為他報了小司儀班,「他以前沒有這麼懂得表達自己,上了幾堂後有進步,跟陌生人談天的態度也有不同,我覺得上這些課程有少許得着的話就已經很滿足了」。 Konnie稱囝囝最喜歡到水族館看鯊魚和海豚,所以一有空二人便會到主題公園共享親子樂。 Konnie說自己是邊學邊做媽媽,從懷孕時就看不同的育兒書籍,到兒子出生又會上不同的講座,例如學講故事、學如何選擇書本,總之要做好媽媽的角色。她指自己不是怪獸媽媽,只希望讓囝囝發掘不同的興趣,例如曾經帶他學繪畫,見他不喜歡便停止了。「我想,身為家長都會盡力給孩子機會作各種嘗試,免得他將來長大了,怨我沒有給他試過。」 她形容自己的育兒法是freestyle,沒有給囝囝考任何證書,但在選校上非常着緊。「我很想他讀happy school,現在念的幼稚園很happy,想將來小學也一樣。因為當他愛上學習,便會自己去尋找知識。」 平日親子時間會做什麼?Konnie說和囝囝一起做壽司也是一大樂趣! 愛學習 自然主動尋找知識 回想為兒子選幼稚園時,她跟很多家長一樣四周蒐集資料,而且不會只在網上看評論和口碑,而是親身到學校附近觀察。「他現在念的學校我之前也有去過,因為他表哥在這裏讀書,曾去接放學,知道他讀得開心,所以才放心選它。」她認為孩子的童年最重要是開心,所以偏向選擇愉快學習的學校,「我希望他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催谷去學這樣學那樣。我明白香港比較少這類學校,但畢竟孩子都有12年免費教育,無論如何他總會有學校取錄的,若他有能力的話,在band 1還是band 3學校也能有成就」。 今年暑假,Konnie帶囝囝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參加「夏日閱繽紛——我的手作圖畫書」,一起聽故事再動手做圖畫書。看Anton多專心! 兒子即將升K3,快要面對小一面試,Konnie卻沒有太大壓力,她會到學校簡介會了解不同學校的理念,但不會額外催谷兒子面試技巧。「我相信他天資聰穎,應該不會表現太差!」要數兒子優點,Konnie數極也數不完,令她最感動的,是囝囝親口說過不想媽媽上天堂。「我當時在想,不想我上天堂,難道要我下地獄嗎?哈哈!當然不是,原來他只想我永遠和他在一起!」對於兒子的一切都是滿意的,二人關係就如大小情人,難怪囝囝也一樣愛惜這位粉絲媽媽了! Konnie的圖書袋內放了幾本圖書。 好書推介:親子共讀 了解孩子眼中世界 Konnie帶兒子上街時,身邊總會有一個「書袋」,裏面放了幾本書,方便隨時跟孩子共讀。這天她帶了《啊!不可以欺負別人》和Elmer,還有一本重甸甸的立體書。Konnie說她自己當了媽媽後才接觸兒童繪本,透過親子閱讀,她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孩子眼中的世界。「好像Elmer這本書,講述Elmer是一隻與別不同的大象,從大人角度立即會聯想到一些較負面的感覺,例如,這本書是否教我們不要欺凌別人呢?可是細看下才發現,它是說我們要欣賞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這正是我覺得繪本很有趣的地方。」她又指常帶Anton到圖書館,讓他自己選擇借哪本書,閱讀時便會更專注。  

詳細內容

至like家庭學堂 — 成績好 = 乜都好?

「成績好 = 乜都好?!」是現代家長心中的迷思!今天的社會強調「赢在起跑線」,作為父母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墮入「孩子不能輸」的想法,認為孩子學得愈多愈深愈好,因此孩子放學後,每天都要周旋在興趣班和補習班中。有見及此,我們昨晚請來三個孩子的媽媽──周婕群(Katy),為我們分享這個課題。 講員明白在香港這個講求競爭和比較的社會中,家長好希望能為自己和孩子定位,所以一開始就抛出了三個問題鼓勵大家想一想: 你想孩子十年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學業以外,他們的品格和夢想是什麼? 他們有什麼生活和社交技能? 面對三個性格不同、興趣與強項有異,連學習速度都不一樣的孩子,Katy不時反思以上三個問題,並概括了以下兩個重點︰ (一)要先了解孩子的優勢 拒絕比較並多接納和欣賞,在教養路上因應孩子不同階段調適出合宜的教育方法。 Katy分享大孖喜歡閱讀、語文能力較強;細孖則創意滿分,溫柔有愛心;細女則獨立,很懂得照顧自己及別人。她與丈夫明白到不同性格的孩子入讀不同的學校更為適切,今天看見兄弟二人在兩所小學有不同的成長和享受學習,心裏感恩當初做對了決定。 (二)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潛能 啟發孩子需要有策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對事物的興趣各有不同,要多觀察投其所好激發學習。 Katy舉例細孖早前畫了一幅全家福,畫中各人臉上的顏色红橙黃綠紫都不一樣,她感到好笑但同時稱讚兒子滿有創意。有時大人會被既有的框框局限了創意,甚至不能接受「綠面人像」而要孩子改正,但在無傷大雅的環境下給予發揮創意的空間,絕對有助孩子建立自信。 講員明白在香港社會追求成績是無可避免,但家長千萬不能忘記培育孩子的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作為父母亦要調校自己的心態,明白讀書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父母的角色不是推動孩子不斷競爭,而是引發他們創造和追尋夢想,幫助孩子找出人生的意義。 內容提供︰家庭發展基金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外傭妥善的照顧 成小朋友成長的最大阻力?

曾有一位家長向我透露,他以為聘請了一名「完美」的外籍傭工(以下用「姐姐」代稱),家務和烹飪了得不在話下,很有愛心之餘還對小朋友呵護備至照顧周到,小朋友都很愛戴這位姐姐,但是當他的小朋友逐漸長大後便發覺,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和手眼協調技巧,遠遠落後於同其他小朋友,網球興趣班上,在基本技巧方面總是遲遲未能掌握得好,進度緩慢之餘,表現更加是浮浮沉沉,而且很輕易便放棄,缺乏自信;家長開始尋求專家協助,最後發覺原因是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上,被照顧得太過周到,生活上大部份的東西,都毋須小朋友操心或參與便有姐姐代勞,久而久之便令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強差人意,導致學習能力比同齡的小朋友較緩慢,自信心不足。 從事教練工作多年,很多時候除了教育小朋友外還要兼顧教育家長,而近期發覺才教育姐姐更為逼切重要。香港這片彈丸之地生活節奏急速,很多父母都是在職人士,聘請外籍傭工照顧小朋友實屬迫不得已,而外籍家傭離鄉別井捨棄親人,遠道而來的確是沒有責任去教好小朋友,反正他們願意做好她們這份工,「照顧」好小朋友便已有交代。 古時有書僮陪讀,現代有「姐姐」陪打波 姐姐帶小朋友來打波的時候為了「盡責」,在球場斟茶遞水不在話下,戴帽抹汗梳頭以至拾球都一一代勞,就是這種「盡責」,香港就越來越多在沙漠有樽水也會渴死的小朋友了,因為小朋友長期不用自己扭開水樽的樽蓋,只要走到休息的長櫈便可以「水來張口」,這種大大減低香港小朋友的手握力。另外抹汗更是令我汗顏,小朋友只需站著像芭比公仔,姐姐便由頭抹到落腳,抹殺小朋友自理能力之餘,更抹殺小朋友手腳關節的伸展能力,更嚴重的是當姐姐走開不在時,大汗淋漓的小朋友跟本不懂得休息的時候需要抹汗和喝水。 自己球袋內有什麽也不知道 曾經有小朋友在夏天烈日當空下作賽,氣溫高達三十餘度,比賽歷時個多小時,母親在場外看得緊張之餘,但也奇怪地問,為什麼今天我的兒子一直比賽都不喝水,結果比賽完了,追問下原來他以為沒有帶水,最後原來水樽在球袋的最底部未被發現,因為球袋內的一切是假手於姐姐準備,自此以後這位男童執拾球袋都親力親為了。其實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小朋友都有能力自理,但是盡責的姐姐和過份溺愛小朋友的家長和長輩,也令小朋友失去自理機會,扼殺他們學懂各種解決問題的技巧,無法建立自我價值觀和自信心,久而久之社會逐漸浮現一些不負責任的年青人,近期越來越多職場上遇到一些輕易放棄轉工,或在第一天上班便在沒預先通知的情況下銷聲匿跡的職員,這種種都是香港小朋友被過份照顧的後遺症,如果你不想你的小朋友將來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就請今天歸還他們自理的機會,好讓他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失敗和錯誤學會解難技巧,從而茁壯成長,將來成為一個有自信有擔當的年青人。

詳細內容

全人教育:多元活動展才華 助全人發展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就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發表諮詢文件,並提出六大方向,其中之一是「促進全人發展」。其實,自2000年推行教育改革以來,「全人發展」一直是本港教育政策的重要方針,但由於缺乏框架,如何詮釋、怎樣演繹,都是由學校各師各法。究竟真正的「全人發展」應該涵蓋哪些元素?「全人發展」等同「課外活動」嗎?趁着今次課程檢討,這課題值得各位再一次深思。 文︰沈雅詩      攝︰楊柏賢、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投入活動 實踐全人發展 引入「深度學習」 亞洲首批 位於天水圍的直資中學伯裘書院,是本港少數勇於創新改革的學校,該校在去年引入加拿大著名教育家Michael Fullan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教學法,並將在新學年正式以「6C」框架包括Collaboration(協作)、Communication (溝通)、Creativity(創造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Character(品德)及Citizenship(公民素養)來優化教學方式、考核及成績表制度,幫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為亞洲區內首批採用相關教學法的學校。 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中)表示,他一直以「空間、機會、信任」6個字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讓孩子透過多元活動發揮所長,建立目標。 活動顧及學生獨特性 在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眼中,學校要推動「全人發展」,需要有兩個向度,包括社會性和獨特性。「有些共同的課題,例如性教育、價值教育、公民教育等,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涉獵的,用以裝備他們將來立足社會。但與此同時,亦要顧及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提供足夠的空間及機會,讓孩子展現及發揮個人的才華。」 要幫助學生發展個人興趣,自不然會想起形形色色的課外活動,然而,若學校單靠海量的興趣班,卻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仍是難以帶來效果的。伯裘書院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另一方面也透過學校政策確保低年級學生全體參與。 校方認為,制服隊伍可鍛煉學生的紀律、解難、團體精神等共通能力,因此要求所有中一、二生都必須參加一個制服隊伍。 中一二級 全體參與5天課外活動 該校學生發展部主任何靜妍表示,學校每年都舉辦長達3星期的中一級新生暑期適應課程,新生未正式入學,教師已從旁觀察孩子的特質及志趣,「在暑期適應課程中,除了有群體課程之外,老師還會因應各人的興趣和才能,安排他們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舞蹈、IT、英詩朗誦等,而在課程的結業禮上,每名同學都有上台表演的機會,向大家展現學習成果」。 由於校方希望從小向學生灌輸「全人發展」的概念,因此在周一至周五的課後,都安排中一、二生參與活動,其中兩天是興趣班、一天是制服隊伍訓練、一天是科創活動,以及一天晚讀,這兩個年級全體學生的放學時間亦延至下午5時30分。 伯裘書院的學生,於6年的中學生涯中,至少有兩次境外交流的機會,擴闊眼界。 伯裘書院副校長馮順寧笑言,從沒收到家長因這個遲放學安排的投訴,「我們在暑期適應課程時,已經跟家長說得很清楚,校方將會用什麼方法去培育小朋友,他們很早已經有心理準備,况且,我相信家長的確看到這些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所以他們亦願意配合」。 黃頴東補充,中三以後,學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去選擇參加哪些活動小組,「原則上,每個學生在伯裘書院的6年中學生涯,應該都會發掘到自己的興趣,也獲得豐富的學習經歷」。 學校推行小師徒計劃,香鎂欣(左三)以學姊的小導師身分照顧過這幾個學弟妹,她更從中發掘到自己喜歡照顧人的特質,希望將來能成為醫護人員。 ■學生心聲 ◆香鎂欣(中四生) 怕醜妹做司儀 練成大膽 香鎂欣是學校女童軍隊長,去年亦有份在中一級新生暑期適應課程中擔任小導師,照顧一班學弟學妹。鎂欣自言生性膽小沒自信,全靠學校的「全人發展」計劃令她改變過來,「當年自己就是在暑期適應課程中被老師推舉出來,代表所有新生做分享司儀,之後,學校也給了我很多上台的機會,於是膽子慢慢練大了;亦由於學校規定所有中一、二生都要參加制服隊伍,當時我選擇了做女童軍,自此就一直沒有退隊,這幾年,女童軍培育了我的領導才能,也讓我找到喜歡照顧別人的特質」。修讀理科的鎂欣,已立志將來從事照顧病人的醫護工作。 香鎂欣(右)由怕羞妹變成學校的「金牌」司儀,她感激學校給予學生很多發展的機會。 ◆林樂恆(中一生) 踢波練體育精神 無礙學業 林樂恆雖然年紀小小,但對「全人發展」這個字,亦有一番見解,「我覺得『全人發展』是指透過一些活動、經驗或成果,取得一些在課本以外的能力」。 他表示,雖然來了伯裘書院只有一年,但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學習經歷,包括加入童軍,學習了步操、野外定向、打繩結、營地烹飪等知識,亦獲得足球、STEM、英詩朗讀等多個範疇的比賽經驗,培育到團隊和體育精神,亦提升了溝通能力。雖然課外活動多多,但樂恆強調無損學業成績,「這裏也重視讀書,逢周五的晚讀時段,便有自習溫書時間,我也參加了功課輔導班,所以成績也可以的」。 中一的林樂恆(右)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隊,並很高興獲得多次出賽的機會。 內化素養 不停留「課外」 靠興趣跨過人生難關 作為傳統老牌名校,協恩中學(下稱協恩)的女生出名「玩得」又「讀得」,學校於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上,在學界擔任了楷模和示範的角色。協恩中學校長梁少儀不諱言,校方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有一定的質素要求,學生絕不是「求其」玩的,「協恩投放了大量資源去辦活動,當同學投入學校任何一個活動時,都一定會被當中的高水平提升到知識、技能和態度。即或你沒有親身參與其中,但長期被這種氣氛薰陶,亦會很容易感到別人的表現是好還是不好,會有很多感覺在你心裏頭產生」。 協恩中學校長梁少儀(左三)表示,學校辦的所有活動都以高水平為原則,希望從中帶出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可連結學生的一生。(鄧宗弘攝) 非為贏獎牌 助宣泄情緒 「全人發展」是教育局近20年才經常掛在口邊的口號,不過,協恩早在40年前,已具發展全人教育的前瞻性。「這個文化,是40年前、第三任校長黎太(黎韋潔蓮)開始醞釀的,當時她強勢推動學校發展體育和音樂活動,其後才逐步發展辯論、即席專題(演講)、科研……黎太當初有這種想法,不是要為贏獎牌,而是她覺得,女孩子在人生的歷程,一定會有逆境,哪怕是感情、事業或家庭,如果有一項運動或一種樂器是她所愛的,便可以透過出一身汗或演奏去宣泄情緒,有助她處理生命上的難關。」 深層次發展 一生受用 那麼作為現任校長,梁少儀又如何詮釋「全人發展」這四個字呢?「不是說所有東西都要『叻』,而是希望學生在學術以外,找到最少一種活動可以令她做多一點、做深一點和做得認真一點,她會覺得有把握的。」 她又強調,課外活動有助促成「全人發展」,但素養元素必須加以內化才有用,「『全人發展』會帶出一系列的qualities,但不要把這些qualities停留在『課外』的層面,而是要內化,讓它們在學生將來的事業、家庭或服務上不斷湧現出來」。 兼顧玩與讀 教師伴成長 談到如何幫助學生好好兼顧「玩」與「讀」,協恩校長梁少儀表示,協恩在學與教、評估,甚至是課時設計上,都花過一番工夫。「我常常提醒老師,當學生的課外活動量如此高,一放學便有這麼多綵排、練習時,老師就要想辦法,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加深記憶,這是非常重要的。」 Ivy說,協恩幫助她發掘到不少志趣,更因為參與過校報的排版設計工作,令她萌生將來投身相關行業的念頭。 ■學生心聲 ◆陳沛瑜(Ivy) 中六生 良師助尋路向 盼做編輯工作 Ivy表示,協恩不單在學術上成就了她,還給予她很多機會讓她發掘自己,「學校有『一生一師』計劃,每個同學在中一入學時,都會獲編配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會伴着學生走過6年,幫助她們從不同方向去發展,制定長短期的目標。我低年級時,都是偏靜的,參加的活動也不多,但幸得身邊老師不斷鼓勵,我才願意作出嘗試」。 歷年接觸過不同活動後,Ivy發現自己最愛射箭,雖然經常要早至上午6時45分返抵校園練習,但她仍樂此不疲,更曾擔任射箭隊隊長。另外,她也參與校報的排版設計工作,更從中找到職業路向,「我發現自己原來對編輯工作很有興趣,所以希望可在大學讀傳理系,將來做相關的工作」。 透過「一生一師」計劃,教師巫穎茵(右)一直伴着Pamela(左)成長,給她很多寶貴意見。 ◆趙小婷(Pamela) 中六生 辯論高手 將來不想當律師 溫文儒雅的Pamela,想不到原來是辯論高手,更多次在學界比賽中奪得「最佳辯論員」的殊榮。「第一次接觸辯論,是中一時參加班際辯論賽,那次之後,發現自己在這方面很有興趣,其後便加入了校隊,中五那年還當選隊長。」 Pamela表示,通過辯論訓練,提升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學會了臨場應變,加上擔任隊長一職,帶領過這支近60人的辯論隊,如何處理人事、怎樣跟教練協商等都成為她寶貴的經驗,相信有助將來應用到職場上。問口才了得的Pamela可有想過將來當律師,小妮子靦腆地說︰「這也多得學校的『全人發展』計劃,中四那年安排了我去律師行工作體驗一星期,那次之後,我便知道自己其實不喜歡做律師,要找其他更適合的工種。」 智庫倡先訂發展框架 再校本化 經歷了近20年的教育改革,時至今天,教育局在最新的課程檢討諮詢文件中,仍然要老調重彈,重提以「促進全人發展」的方向來優化學校課程,這反映教育界,以至學生及家長,過去都一直未能對正焦點。 老調重彈 政策未對焦 青年民間智庫MWYO研究及項目總監劉思穎指出,「全人發展」雖然是香港教育政策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但一直難以「落地」,「最大問題是大家對『全人發展』的定義不一,每間學校、每個教育或青年工作者,都以為自己在做着,但真的是嗎?彼此亦甚少交流」。 劉思穎 因此MWYO認為有必要制訂「全人發展」框架,供教育與青年工作者作討論基礎。經過諮詢及參考海外經驗,MWYO所勾畫的「全人發展」框架涵蓋四大原則,包括︰一、全面發展學生的智能及非認知能力;二、裝備學生,令他們有所需技能面對世界的急速變化;三、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身分價值;四、提升學生對校園生活的滿意度。 在這些原則下,框架再由核心素養、相關技能及價值觀三部分構成。MWYO研究員黃樂謙解釋︰「我們認為有5個核心素養是很需要培育的,分別是健康/整全生活、生活技能、關係認知、公民認知和國際視野。圍繞這五大素養,再發展相關技能,並同步向年輕人灌輸應有的價值觀。」 黃樂謙 釐清觀念 不為資助及「交差」 劉思穎補充,MWYO倡議的只是一個框架,而非教學大綱,「始終每間學校的教學理念不同,學校環境、學生的背景和社經地位亦有分別,所以很難有一套『全人發展』模式能夠套用在所有學校,是需要校本化的」。但她強調,框架的價值在於釐清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校層面,決定為學生提供哪些活動時,不應再取決於這些活動是否容易獲得外界或政府的資助;對學生而言,參加課外活動原來有更大的意義,而非為『交差』或令成績表看起來更亮麗;對家長來說,也讓他們明白到,子女投放時間參與課外活動並不等同會拖累學業成績,兩者並非對立的,反而是相輔相成」。 繼發表香港中學生「全人發展框架」後,MWYO稍後會再整理「優秀個案實踐」供業界參考,並計劃於新學年給學校提供實質的支援,「如果學校想在『全人發展』的項目上做多一點,我們可以在金錢、人脈或意見上作出幫助,視乎學校的需要。我們也積極聯繫了一些機構,當中有做Urban Farming、有探訪露宿者的,都適合中學生參與。」黃樂謙說。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