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DIY:台式親子工場登陸香港 3歲豆丁變身小木匠

  做木工,原來沒有年齡限制,3歲都可以做出一張小木櫈!由台灣導師引入的台式親子木工手作樂園已登陸香港,讓家長和小朋友一同創作,毋須空運便可以把可愛木製品帶回家。 文︰顏燕雯      攝︰黃志東      模特兒:Isaac & Mama、Ian & Mama 親子間的互動是整個DIY過程的最終目的,而木製的成品也是一份永久耐用的「時間見證品」。 很多爸媽帶小朋友到台灣旅遊時,都會選擇到訪那裏的親子手作工場,例如製作陶瓷、蠟筆、牛舌餅等。它們這麼受歡迎,是因為親身動手製作產品,不但可成為美好的親子時光,也令大小朋友更加了解一件產品的製作過程,更加珍惜。一直以來,本港都缺乏這種供參觀和玩樂的工場,但去年就有人把這種親子DIY風潮帶到香港,以親子興趣班的形式,令家長和小朋友可以享受齊齊做工匠的樂趣。 小朋友完成作品後,急不及待到波波池和滑梯放電。這裏圍邊的積木都是特地從台灣訂購回來,看似堅硬,但其實有一點彈性,小朋友撞上去也不會被撞疼。 命名為森林動物園,是因為Ingrid和Carter都很喜歡大自然,又想為這兒加入一點戶外氣氛,所以工作坊圍繞這個主題去設計。這裏亦可以舉辦野餐主題的DIY生日派對。 只設親子班 爸媽須齊齊做 主打木工手作坊的「森林動物園」,創辦人是一對年輕夫妻,太太Ingrid喜愛藝術,曾修讀香港公開大學的設計及攝影藝術課程,有教授小朋友繪畫的經驗;她的丈夫Carter則來自台灣,是當地的小學教師。婚後兩口子定居香港,由於以往工作常接觸家長和小孩,他們十分明白父母和孩子的需要,於是在去年創立這個木工手作坊。 雖然小木櫈是魚仔和熊仔造型,但工場並沒有局限孩子們的創作,在上色時,會先問一問孩子或爸媽的構思,再協助他們完成。 他們除了想為本地大小朋友帶來木工體驗,最重要的,是為家長和孩子製造更多親子互動的機會。Ingrid說:「很多時候,我們見到家長帶小朋友到教室上興趣班,放下孩子後便離開,完全不知道他們上課時在做什麼,實在有點可惜。因此我們只設立親子課堂,希望一家大細合作去完成一件事,所以做什麼作品、成品是否完美都是次要,當中的過程才最重要。」 魚仔和熊仔形狀的小木櫈是Ingrid和Carter親身設計,組裝後非常硬淨,連大人都可以穩固地站在上面。 採用不易脫色兼有防水功能的顏料來上色,令小木櫈更加耐用。 做完木工玩波波池 考孩子耐性 台灣有各式各樣的DIY體驗工場,他們偏偏選取木製品,又是什麼原因?原來Carter的興趣是鑽研木工手作,他認為木這種材料非常有趣,「每一塊木都有溫度,不像塑膠般冷冰冰;而且它有年輪,每一塊都有不同的木紋,所以即使是同一款木工作品,它們各自都獨一無二」。Carter對木工甚有研究,所以在這裏的木工產品有很多都是由他設計。而他們主要選擇一些實用物品來製作,如木椅子、樂器、小木馬等,「因為木很耐用,彷彿是時間的見證者,像父母永遠陪伴着孩子一樣。有爸媽曾經說會把作品留到女兒出嫁時當作嫁妝呢。」Ingrid笑說。 熊仔造型的木櫈毋須螺絲組裝,小朋友可以如砌積木般砌砌揼揼,非常開心。 Ingrid(左)和Carter這對港台夫妻檔又年輕又有活力,小朋友來上課都非常開心,更喜歡用國語來跟Carter哥哥溝通。 一般木工製作時間為3小時,2歲以上小朋友便可以參加。一張看上去非常結實的小木椅,組裝過程並不複雜,有些款式可能需要用螺絲,有些則只需如砌積木般,以膠水和榫口接駁即可,很多步驟連3歲的孩子都做得到。而最令孩子們期待的,除了DIY,還有做完手工後可以到旁邊的波波池內盡情放電。很多小朋友來到時,都忍不住想跑進波波池裏,Ingrid說這時候最能訓練小朋友的耐性,「DIY時間因人而異,但一般2小時內都可以完成,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要努力做完成品,便可以到裏面玩,我發覺這樣會令他們DIY時更專注,想快點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好」。 由於工作坊希望小朋友在每個步驟都有機會參與,所以Carter(右)剔除了一些繁複的過程如刨木等,小朋友和家長來到,也可以在導師指引下輕鬆完成所有步驟。 ■INFO 森林動物園 開放日期︰周一至日(需預約) 收費︰$160起(一大一小),視乎作品而定 地址︰觀塘開源道47號凱源工業大廈3樓h2室 查詢︰6485 6361(WhatsApp)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還時間給孩子

最近有機會到訪內地不同的學校參觀,讓我見識良多。人到異鄉,心繫家園,愈看愈多感觸及反思。 內地小學 教學法變革 其中一所參觀的是在昆明的雲南大學附屬小學。學校辦學宗旨之一是培養每個孩子的世界觀,發展個人的才能及興趣,用以回饋社會。於是,謝校長在這幾年開始推行融合式教學法,希望提升學生的世界觀、解難及創意能力,成為有責任的世界公民。 這幾年,學校開始推行主題式教學,把幾個科目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元素有策略地放進課堂裏,專科教師不再單一處理本科的教學內容,反而得先理解這課題跟學生的關係,從概念到技巧,再引伸到生活實踐,加上創意及解難能力培養,為社會或全球設計解難方案。 因此,教師需透過理解、掌握,然後提取相關科目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宗旨,融會貫通後,有系統地在課堂實施出來。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課程改革方向,完全把教師從安舒區挖出來,鼓勵他們走進更廣闊的教學維度。這是個極具挑戰的工作,所以團隊間共同嚮往的願景及遠景是最大的推動力,而且必須要有一份過人的堅持。謝校長正正努力帶領團隊去改變。 讓學生找到自己興趣及才能 我有機會跟這間學校的學生聊天,有一名五年級的麥同學,談吐溫文有禮,難得還有一份真。交談間,他會直接告訴你這個問題從來沒有想過,不懂回答。談到快畢業,他覺得學校最能幫助他的是讓他找到自己的興趣及才能,學會自學。 他舉例說他參加了皮影戲的興趣班,不單掌握這門藝術的技巧,而且過程中他喜歡學習歷史,會四處找資料,認識劇目裏的歷史背景,人和事。 有在座的老師問:你花了這麼多時間在這方面,不怕耽誤成績? 麥同學:沒有耽誤呀,我其實在學習,學習藝術,同時也在學習歷史。 老師問:若你畢業,要為你的學弟學妹留言,你會說什麼? 麥同學:學校會幫助你認識自己,同時讓你懂得關愛別人及社會。 我追問:何時發現自己有這價值觀? 麥同學:大概四年級,每天我們都會有負責的任務,例如:清潔課室、打掃校園、幫助低年級的同學。我覺得慢慢明白了公民的責任。 學校每天的下午時段,會有各樣不同的藝術學習活動給學生選擇;放學後,學生可以自行留校做大半小時的功課,然後做運動。學生最後輕輕鬆鬆的回家,不趕功課、不做訓練,繼續發展自己的嗜好及興趣。眼看香港時下的學生放學後不斷趕功課、去補習,學生的時間都花在功課和應付考試,而最方便的娛樂只有上網或打遊戲機。 那種沒有選擇,不夠趣味的生活,正正奪走了學生寶貴的童年。 要改變這教育生態,定要還孩子時間。當孩子擁有時間,才有機會擴闊眼界、拓闊視野,涉獵不同方面的興趣,接受不同藝術活動的薰陶,孩子才有時間思考,反思自己。我相信這才是培養學生成長最理想的教育生態。還時間給孩子,不同崗位的教育工作者實在需要反思及改變。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習 vs. 自由遊戲

春去夏來,轉眼間暑假又快到了。很多家長都開始密鑼緊鼓地為子女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或課程,讓子女善用暑假去學習。很多時候,經過一連串寓教於樂的活動,兒童似乎真的度過了充實的假期,也似乎真的很樂在其中,並學會了很多東西;但更多時候,由於他們慣於被安排做一些結構化的活動,久而久之缺乏自主能力,慢慢養成了依賴的習慣。在香港這個知識型的社會,教育者和父母怎樣才能夠兼顧兒童健康與心靈的發展呢?也許,適量的「自由遊戲」時間就是答案! 父母介入遊戲令質素下降 翻開報章雜誌,都不難發現有很多文章探討遊戲對兒童的重要。然而,對於「自由遊戲」的重要性、詮譯與理解,則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於去年2月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本地受訪父母認為自由遊戲對子女的發展極為重要,但有父母認為自由遊戲與電子遊戲相關,有的認為上興趣班也是自由遊戲的一種,反映他們對自由遊戲的理解不足。而小童群益會亦於本年2、3月以問卷訪問過千名6至17歲兒童,發現只有約兩成一受訪兒童會主導遊戲安排。大部分家長除了比較反對子女參與冒險遊戲外,亦喜歡介入他們的遊戲時間,致使遊戲質素下降,影響兒童的快樂程度。 家長一方面關心子女的學習進度,另一方面希望他們快樂地成長,在控制與放手之間,該如何拿捏呢?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兒童每天需要1小時自由遊戲,也許對很多家長來說,如好好利用,子女可以於這1小時做一些「更有意義」的活動,內心交戰之下,家長們又該如何抉擇呢? 自由遊戲不等於荒廢學業 首先需要知道,學習時間與自由遊戲時間可以並存於子女的每日日程之中。另外,自由遊戲並不等於會荒廢學習。事實上,自由遊戲也有規律、有結構,只是控制自由遊戲的不是家長,而是子女。若家長放手,讓子女主導,其實不難發現他們會從自由遊戲中嘗試自己做決定,從中學會不斷修正自己在玩樂時出現的各種問題,這種有關獨立性的培養,能夠從自由遊戲中獲得。如家長在旁擔當觀察者的角色,便更能了解子女的長處和不足,然後於學習時間中加以補足。這樣看來,學習與自由遊戲並不是對立,而是有互補之效。 魚與熊掌,為何不能兼得呢?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文﹕林沛晴(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4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婦女當自愛

早前在酒店暫住時,聘請了一位「炒散湊仔姨姨」正職是家庭主婦兼任陪月員,不夠五十歲的她是四個孩子的母親,身形苗條而且笑容可掬,幫忙帶小孩時會自動自覺傳來照片、定時報告吃喝拉撒睡,讓我可以專心教書。後來知道她努力進修,懂得很多養生調理、穴位按摩的保健功夫,又懂得平民版「紮肚」修身,所以上個月安頓新居後聯絡她調理身體。 原來陪月阿姨曾接受海外教育,但婚後一直忙於照顧家庭,成為丈夫和四個小朋友的最強後盾。近幾年子女開始成長離巢,日子變得空洞,除了繼續用心經營婚姻照顧丈夫之外,她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為自己的將來計劃,對社會可以有什麼貢獻。跟她討論生意經,分享自由身工作的苦與樂,她謙虛表示沒大野心,賺錢事小,能夠與社會接軌找回個人價值事大。 關於紮肚,原來很多印尼婦女都會這門功夫,為的不是賺外快而是支援族中剛生產的婦女。她們妯娌姑嫂關係緊密,協助照顧初生嬰兒、協助「坐月」,這次你幫我紮肚,下回你生孩子就換我幫你紥。婦女之間很團結,或多或少可能因為發展中國家,普遍重男輕女,女人要守望相助才可以平安健康。 她們以姊妹互相稱呼、互相打氣、互相提醒大家首要愛惜自己,記起除了是家庭照顧者之外,還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聲音及思想,婦女自強之前先要自愛。 陪月阿姨分享的故事,讓我聯想起剛過去同學在婦女中心實習的見聞。當以為香港婦女教育水平高,生活富裕而且普遍尊重性別平等時,現實卻仍舊是婦女受制於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被性別定型要持家、要奉獻身心,困在照顧兒孫或長期病患家人的角色。她們未必是低學歷人士,但沒有財政獨立的機會,不想也可能沒有條件聘請外籍家傭分擔家事;之前我也有分享過,本港託兒服務匱乏,沒有居家安老的支援,社區又欠缺守望精神,所以很多婦女在平衡個人及家庭需要時,在兩者之間決擇,往往都是暫時放下「小我」。 在社工實習同學的帶領下,一班婦女聯絡地區小店,親自設計手繪填色,製作社區資源共享地圖。其實每位婦女具獨特自身強項,只是因著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被埋沒。(彭梓雅提供) 婦女中心的會員很多都像陪月阿姨,當孩子長大了才有喘息的空間,才有機會報讀興趣班或是當義工協助看管孩子成就其他婦女可以上課。她們以姊妹互相稱呼、互相打氣、互相提醒大家首要愛惜自己,記起除了是家庭照顧者之外,還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聲音及思想,婦女自強之前先要自愛。  

詳細內容

孩子睡得好 快樂指數高 齊來捍衛孩子睡眠質素

2018年一個調查報告指出,香港有6成兒童感到快樂,較2017年上升2.9%,然而15至17歲兒童的快樂比例及平均分數則下跌。 為何會出現上述的怪現象?這個報告值得人深思的地方在於︰ (1)訪問對象是6至17歲兒童,當中只有僅多於半數人感到快樂,比例少得可憐。 (2)15至17歲兒童的快樂比例下降12%,何止嚴重,簡直嚴峻! (3)調查指出,良好的睡眠質素是兒童快樂的重要元素,每晚睡11至12小時的兒童最快樂。根據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的建議,3至5歲兒童需要睡10至13小時,6至13歲兒童要睡9至11小時,14至17歲青少年要睡8至10小時。睡眠與快樂的關係是有科學根據的:血清素是其中一種大腦腦神經傳遞物質,其水平會影響情緒,睡眠不足會影響物質水平,繼而減低快樂。睡眠不足尤其影響幼稚園生的行為,亦會帶來較大的過度活躍症風險。 睡眠質素和快樂指數最優先 興趣班適可而止 (4)醫生建議:不要讓子女太忙碌,參加一至兩個興趣班便足夠,寧願多做運動。為人父母責任重大,但我一向主張捍衛孩子的健康、睡眠質素及快樂指數為先,因為以上種種,皆為人權。切勿因為社會壓力及群眾壓力而隨波逐流,做個智慧型爸爸媽媽。 內容提供︰許芷茵(反虎媽俱樂部掌門人 & 黃巴士親子天地)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辣媽CEO﹕新年送錦囊

2019元旦日,先祝各位新年進步,平安喜樂!有機會分別在聖誕日及元旦日同時見報,寫了這麼多年專欄才有這麼一次,真的很幸運,2019必定精彩!今天這麼高興,我就為各位送上錦囊兩個,一個給父母,一個給年輕人,還望各位笑納! 生育是一輩子的責任 給父母的錦囊是「初心」。父母有幾難為,我這個陪着兩個孩子成長,戰戰兢兢,一邊擔心一邊走過的過來人,豈會不知? 結婚可以任性,生育不可以,結錯婚可以離,爛攤子如何難收拾,都是兩個人之間的事。 但孩子沒有拒絕被出生的權利,對什麼都不知道、只能依賴父母、沒有能力獨立生活的孩子而言,說不出有多殘忍!我懇請各位父母決定生育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負的是一輩子的責任,牽涉的是一條無辜的生命,影響是孩子的一生,不是一時興起任性妄為的決定。 決定了要生,就要記住自己所作的承諾,捍衛孩子的快樂成長的自由和權利。我見過幾多父母,頂着大肚子說指望孩子健康快樂,無論如何不會做怪獸。結果呢?眼見身邊朋友的孩子十八般武藝,十幾種語言興趣班日日上,就怕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於是乎愛的旗號就大派用場,變得比怪獸更怪獸更極端,但就堅持拒絕承認自己是怪獸。 做濁流中的清泉從來不易,眾人皆醉要獨醒,的確很孤獨,面對不知所謂的香港教育制度,面對讀書只是求分數的荒謬,各位家長不要再問「唔想咁樣可以點樣」,請冷靜下來好好問一問自己的初心,站在孩子的利益角度為他們的未來着想吧! 年輕人,勿把自己看扁! 至於給年輕人的錦囊是「夢想」。世上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即使是雙生兒的基因和指紋都不會是完全相同。 雖然,的而且確有人天生就比較聰明,各方條件都比較優秀,但孩子們請記住,你們每一個都是獨特的,有所高低,有不一樣才是正常,不要把自己和任何人比較,因為沒得比,亦無從比,切勿把獨一無二的自己看扁。 興趣是需要發掘的,夢想是需要追尋的,在成長過程中,你們會遇上很多挫折挫敗。這些經歷,絕對不是壞事,所有難關都是上天給你考驗,要你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那麼容易就放棄,只是證明你並不是真的很想要。不要因為害怕失敗,就連嘗試都不敢。喜歡不喜歡也好,試過你才知道原因,所有成功,都是從失敗中不斷修正,重複嘗試而來的結果。 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不能,包括你的父母。不要讓任何人打擊你的夢想,因為所有夢想在未達成之前,都是遙不可及的千秋白日夢。別人笑你太瘋癲,你笑他們看不穿,把苦楚變成激勵,把嘲笑變成動力。你不需要解釋亦不需要其他人認同,你只需忠於自己,向自己證明自己值得,讓結果為你說話,擦亮所有人的眼睛。站起來的次數比跌倒的多一次,你永遠都是人生的贏家。只要堅持走正路,條條大路通羅馬。前路,由你創!

詳細內容

辣媽CEO:教育面面觀

我對香港教育制度一直都有團火,連我的讀者也一樣,這是近期我面書上,讀者和我的交流對話。 讀者A說:「就去年中四學生跳樓自殺死因庭研訊事件,我們在家也有討論過。現正的小孩抗壓能力低,動不動就跳樓自殺。從發生至今,我深信老師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就算結案,老師也會帶着內疚。學校的敏感度低,警惕性弱,給予老師、家長的支持不足,才會發生是次不幸事件,這是一個沉重的代價!」 我說:「這位學生不是一時衝動,是積壓的壓抑承受不了,一爆不可收拾的決定。」 讀者A說:「當然,中學生應該積壓了一段時間,但老師、學校和家長或社工應該要有所警覺。特別是對於有些情緒較波動的學生。有些青春期學生較另類(想法較偏激、任性、固執……青春期特性)並不是父母可以勸說得了,將所有責任全部推往父母扛,有些……」 我說:「我當然明白子女本身有問題,不是父母能夠勸阻教化的。但父母的天職角色如此,只能義無反顧,所以生兒育女,確實需要三思後行!」 讀者V說:「Son姐早,教育工作已經不再是薪高糧準了,教師也是在畸形制度下被剝削的一群,不單學生要跳樓,教師也是一樣。當年曾經在一間學校工作,校方因融合教育制度被迫接收一班SEN學生,但這班學生明顯不會為學校帶來成績,故校方將這班『低下階層』的教學工作以價低者得方式外判,把資源都集中在好學生身上,學生受罪時,外判教員也一樣,這可以怪誰?」 年輕人無希望 香港亦無將來 讀者E說:「教育官僚搞到教育一團糟。香港已經唔適合年輕人,香港人嘅小朋友從小開始就要上so called興趣班,小學就畀BCA/TSA搞到日日沒時間玩,中學就被train成一件考試機器去考DSE,大學讀嘅科唔係自己想讀,係父母逼,無開心嘅U life,出嚟做嘢,人工永遠追不上物價,又買唔到樓,又上流唔到,呢個係好多新一代寫照。年輕人抗議,又畀人話廢青,由細到大都係咁痛苦。呢啲問題,上一代責無旁貸。啲教育官僚搞到啲中小學、大學教育不知所謂。想租地方創業難,租屋又租唔到,咁即係同叫下一代去死沒分別!年輕人身不由己。 其實自由唔止係言論自由、人身自由……亦包括心靈上的自由。 例如被父母逼讀自己唔鍾意嘅科目、被社會風氣壓迫,年輕人其實係做緊slave(奴隸)!如果香港年輕人都冇希望,香港都唔使旨意有將來!」 「個個讀書都係咁㗎啦」 我說:「講起來,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是填鴨式,再加上近年怪獸當道,令教育方針對小孩子、學生們愈來愈變態殘忍,愈來愈不人道。再講什麼愉快童年,都是無補於事。孩子應該有的自由自在遊戲玩樂權,慘被父母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全部一手剝奪。明知子女精神狀態到了崩潰壓力到了爆煲邊緣,依然無動於衷,因為個個讀書都係咁㗎啦!一批自小被洗腦打殘的孩子,長大後還有什麼想像力創造力,生存還可有什麼樂趣興趣可言?除了哀哉孩子,只能哀悼童年?」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學生自殺的「十二味藥方」

中四學生之死,陪審團一致裁定死於自殺,並且提出十二項預防建議,包括「學校須引導學生正面思考、面對逆境」、「加強老師與家長的溝通」、「班主任應有清晰指示,對表現與平時有落差的學生多加關注,有需要的時候要求社工跟進」、「為訓導老師提供專業培訓,不應用慣常做法處理學生問題」、「沒迫切性就不要告訴學生未確實的處分」…… 看罷戚戚然。這十二味藥方裏頭,很多都是常識,不少更早就流傳在各式官方指引和小冊子中。一條條年輕的生命提前謝幕,每次都換來更多指引,儼然一道道平安符。問題是,它們真箇是拯救孩子生命的平安符,還是保護大家良心的「免責條款」? 不應把焦點放在老師對錯 網上對前線老師的處事有很多責難,我可不敢輕言批判。畢竟,晚上那通致電學生家中的電話,可以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也可以是粗暴高壓和極端不敏感;而後來拒絕到醫院安慰,可能出於避免刺激家屬情緒的善意,也可以是單純的冷血和逃避責任。縱使人人各有解讀,但真相大概只有老師自己一人知道了。倘若是後者固然可恨,但如果真箇無愧於心,我衷心祝福他早日釋懷。 重要是,當不幸一而再、再而三發生,除了責難一個人,我們更該思考整個社會的氣氛和制度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致有少年竟然覺得「踏出那一步更輕鬆」,有家長和老師眼裏只看到孩子的過錯和不足,卻看不到他們一隻腳已經跨到欄杆上。 自殺率升 當真無關教育制度?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九月公布數據,指2016年15至24歲全日制學生的自殺率,較2012年增加七成多。2016年,本港共有29宗學生自殺案;也在同一年,官方委任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向教育局提交報告:雖有兩成四個案涉及學業,但無證據顯示自殺成因源於教育制度。 不源於教育制度嗎……?此城功課量之多叫人咋舌,評核模式鼓勵囫圇吞棗,所謂的長假期堆滿功課或試前溫習,精英班補習班興趣班各種比賽頭銜鼓勵廝殺式競爭,老師被擠壓得再難騰出心力去關懷學生,Band 3的怕被放棄、Band 2的拚命上游、Band 1的怕跌Band……學校和家庭都患上嚴重焦慮症。 我們不應對死因庭報告有錯誤期望,但也不該滿足於「加強溝通」、「正向思考」這些永恆的「藥方」。而在真正改變發生之前,至少提醒自己:無論是家長、老師、社工、朋友、保安、路人,嘗試感受關懷身邊的人,不要容許自己習慣冷漠。  

詳細內容

心靈富足:關於家長的十個現象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獨特禮物,縱使在同一個家庭出生和成長,每個孩子的性格和潛能都不盡相同。在幼兒階段,父母便是孩子的守護天使和啟蒙老師;當進入求學階段時,學校老師也成為孩子的另一位領航員,假如家長和學校配合得宜,孩子必能擁有一個美好快樂的學習經歷。那麼,父母又應該怎樣準備呢? 家教配合讓孩子愉快學習 在各位沉思答案的這一刻,讓我向大家報告一些近年家長的實况,好讓你們在未來的日子,能夠更精明、更清晰地去帶領孩子走該行的路,讓他到老也不偏離。 一. 嬰孩出生後,父母便急不及待地安排報讀幼兒班及幼稚園 二. 幼兒階段,有些父母千方百計地安排孩子同時入讀兩間幼稚園的上午班及下午班 三. 升讀小學,不少父母替孩子報考10間以上的學校,帶着孩子四處奔走接受面試,並且註冊多於一間學校 四. 開課後,少數家長會計劃讓孩子到不同小學上課,以作最終的抉擇 五. 小學階段,每天放學後,家長都安排子女前往補習班 六. 周六日,父母疲於奔命地接送小朋友到不同地點上興趣班,務求孩子文武雙全和樣樣皆能 七. 中學階段,聽聞過有些老師說:「聽書的同學請坐前面。」於是後面的同學便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包括玩電子遊戲、閱讀、休息或WhatsApp等 八. 大學階段,教授朋友告知,「學生遲到也大搖大擺地進入課室,有些甚至明目張膽地拿着早餐」;教授跟他打招呼也懶得反應,可能他覺得自己已經比「走堂」的同學更有責任感 九. 畢業後找工作時,大學校長收到家長投訴電話:「為什麼學校沒有教學生填寫申請工作的表格?」 十. 孩子遵從媽媽的安排學習鋼琴,到考獲八級時便說:「媽媽,我已經依你的吩咐考到了,現在請你立刻搬走鋼琴,我以後也不想見到它。」 各位家長看到上述十大現象後,未知有什麼感覺呢?我的感覺是:「痛心看到這些現象,擔憂下一代的成長。」 但各位家長不用擔心,下期我將送上暢順人生的學習錦囊,好讓大家參考參考!

詳細內容

多多指教:吃提子的啟示

前兩天跟孩子吃提子時,發現這種提子的皮比較硬,比較適合去皮吃,於是我就借這個機會教他去提子皮。從前貪方便,買提子都會特意買一些不用去皮的,吃起來快捷方便。快六歲的他,第一次學習去提子的皮(六歲才第一次去提子皮!),他努力嘗試,也問我怎樣才可以快一點去皮。這時候,他有一個天大的發現,原來紅色的提子,裏面的肉竟然是綠色的。他繼續問我:「綠色的提子,肉是不是紅色的啊?」這個天真爛漫的問題,確實給我一點提醒和一點啟發。 每個媽媽心中都藏「愛子怪獸」 原來每個媽媽的心裏面,真的有一隻「怪獸」,就是「愛子怪獸」,我這個媽媽也不例外!眼見他去皮去得那麼慢,我去了三粒,他還未完成第一粒,這個又心急又愛子的「怪獸」又出來了。雖然孩子手正慢慢的去提子皮,但這個媽媽已急不及待,不斷把去了皮的提子送進他嘴裏。 送着、送着,這個媽媽的理智悄悄的跟那「怪獸」對話:「你不是說要訓練一下他的自理能力嗎?你不是說六歲才第一次去提子皮有點丟架嗎?你不是不想他成為港童嗎?為什麼還要將一粒一粒去了皮的提子送進他口裏呢?就給他一點時間慢慢試試吧!」然後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你可以去得那麼快,我那麼慢的?」我唯有說:「就是因為我練習得多,知道怎樣才會快一些,從哪個方向、哪個角度去撕下提子的皮最快。所以你慢慢試着吧!」 給機會探索 提升孩子學習興趣 在香港這個樣樣都講求速度的社會裏,我們的孩子也不斷的衝、衝、衝!每天趕着上學、趕着做功課、趕着上興趣班、趕着打機。根本沒有時間慢慢去提子皮,然後發現紅色的提子,裏面的肉原來是綠色的。可能你會問,我的孩子為什麼要知道提子的肉是綠色呢?功課已經那麼多,還有時間去顧及這些東西嗎?但我總覺得,要小朋友有興趣去學習,就先要給他們探索和自我發現的機會。自己發現一些事情的真相,總比別人說給他聽有趣得多。至少他會繼續問:「那綠色的提子是不是有紅色的肉呢?」 現在的小孩子,根本連問問題的空間也沒有。在課室裏,老師老是在答學生問題,就沒有時間完成在課堂要教的東西。回家後,父母也根本沒有時間給孩子問問題,因為快快做完功課最重要!這樣,孩子根本沒有無法對學習提起興趣,那又怎樣會喜歡學習呢? 家長們,讓我們一起用你的理智打低你心裏的「愛子怪獸」吧! 作者簡介:兒科專科醫生、一孩之母。做媽媽的經驗體會到兒科的精髓,也看透媽媽的心情。加上兒科的經驗和對兒童發展的理解,對育兒有一點點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 www.facebook.com/drdorothytam 文﹕多多醫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