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多元活動展才華 助全人發展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就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發表諮詢文件,並提出六大方向,其中之一是「促進全人發展」。其實,自2000年推行教育改革以來,「全人發展」一直是本港教育政策的重要方針,但由於缺乏框架,如何詮釋、怎樣演繹,都是由學校各師各法。究竟真正的「全人發展」應該涵蓋哪些元素?「全人發展」等同「課外活動」嗎?趁着今次課程檢討,這課題值得各位再一次深思。 文︰沈雅詩      攝︰楊柏賢、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投入活動 實踐全人發展 引入「深度學習」 亞洲首批 位於天水圍的直資中學伯裘書院,是本港少數勇於創新改革的學校,該校在去年引入加拿大著名教育家Michael Fullan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教學法,並將在新學年正式以「6C」框架包括Collaboration(協作)、Communication (溝通)、Creativity(創造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Character(品德)及Citizenship(公民素養)來優化教學方式、考核及成績表制度,幫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為亞洲區內首批採用相關教學法的學校。 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中)表示,他一直以「空間、機會、信任」6個字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讓孩子透過多元活動發揮所長,建立目標。 活動顧及學生獨特性 在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眼中,學校要推動「全人發展」,需要有兩個向度,包括社會性和獨特性。「有些共同的課題,例如性教育、價值教育、公民教育等,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涉獵的,用以裝備他們將來立足社會。但與此同時,亦要顧及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提供足夠的空間及機會,讓孩子展現及發揮個人的才華。」 要幫助學生發展個人興趣,自不然會想起形形色色的課外活動,然而,若學校單靠海量的興趣班,卻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仍是難以帶來效果的。伯裘書院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另一方面也透過學校政策確保低年級學生全體參與。 校方認為,制服隊伍可鍛煉學生的紀律、解難、團體精神等共通能力,因此要求所有中一、二生都必須參加一個制服隊伍。 中一二級 全體參與5天課外活動 該校學生發展部主任何靜妍表示,學校每年都舉辦長達3星期的中一級新生暑期適應課程,新生未正式入學,教師已從旁觀察孩子的特質及志趣,「在暑期適應課程中,除了有群體課程之外,老師還會因應各人的興趣和才能,安排他們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舞蹈、IT、英詩朗誦等,而在課程的結業禮上,每名同學都有上台表演的機會,向大家展現學習成果」。 由於校方希望從小向學生灌輸「全人發展」的概念,因此在周一至周五的課後,都安排中一、二生參與活動,其中兩天是興趣班、一天是制服隊伍訓練、一天是科創活動,以及一天晚讀,這兩個年級全體學生的放學時間亦延至下午5時30分。 伯裘書院的學生,於6年的中學生涯中,至少有兩次境外交流的機會,擴闊眼界。 伯裘書院副校長馮順寧笑言,從沒收到家長因這個遲放學安排的投訴,「我們在暑期適應課程時,已經跟家長說得很清楚,校方將會用什麼方法去培育小朋友,他們很早已經有心理準備,况且,我相信家長的確看到這些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所以他們亦願意配合」。 黃頴東補充,中三以後,學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去選擇參加哪些活動小組,「原則上,每個學生在伯裘書院的6年中學生涯,應該都會發掘到自己的興趣,也獲得豐富的學習經歷」。 學校推行小師徒計劃,香鎂欣(左三)以學姊的小導師身分照顧過這幾個學弟妹,她更從中發掘到自己喜歡照顧人的特質,希望將來能成為醫護人員。 ■學生心聲 ◆香鎂欣(中四生) 怕醜妹做司儀 練成大膽 香鎂欣是學校女童軍隊長,去年亦有份在中一級新生暑期適應課程中擔任小導師,照顧一班學弟學妹。鎂欣自言生性膽小沒自信,全靠學校的「全人發展」計劃令她改變過來,「當年自己就是在暑期適應課程中被老師推舉出來,代表所有新生做分享司儀,之後,學校也給了我很多上台的機會,於是膽子慢慢練大了;亦由於學校規定所有中一、二生都要參加制服隊伍,當時我選擇了做女童軍,自此就一直沒有退隊,這幾年,女童軍培育了我的領導才能,也讓我找到喜歡照顧別人的特質」。修讀理科的鎂欣,已立志將來從事照顧病人的醫護工作。 香鎂欣(右)由怕羞妹變成學校的「金牌」司儀,她感激學校給予學生很多發展的機會。 ◆林樂恆(中一生) 踢波練體育精神 無礙學業 林樂恆雖然年紀小小,但對「全人發展」這個字,亦有一番見解,「我覺得『全人發展』是指透過一些活動、經驗或成果,取得一些在課本以外的能力」。 他表示,雖然來了伯裘書院只有一年,但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學習經歷,包括加入童軍,學習了步操、野外定向、打繩結、營地烹飪等知識,亦獲得足球、STEM、英詩朗讀等多個範疇的比賽經驗,培育到團隊和體育精神,亦提升了溝通能力。雖然課外活動多多,但樂恆強調無損學業成績,「這裏也重視讀書,逢周五的晚讀時段,便有自習溫書時間,我也參加了功課輔導班,所以成績也可以的」。 中一的林樂恆(右)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隊,並很高興獲得多次出賽的機會。 內化素養 不停留「課外」 靠興趣跨過人生難關 作為傳統老牌名校,協恩中學(下稱協恩)的女生出名「玩得」又「讀得」,學校於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上,在學界擔任了楷模和示範的角色。協恩中學校長梁少儀不諱言,校方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有一定的質素要求,學生絕不是「求其」玩的,「協恩投放了大量資源去辦活動,當同學投入學校任何一個活動時,都一定會被當中的高水平提升到知識、技能和態度。即或你沒有親身參與其中,但長期被這種氣氛薰陶,亦會很容易感到別人的表現是好還是不好,會有很多感覺在你心裏頭產生」。 協恩中學校長梁少儀(左三)表示,學校辦的所有活動都以高水平為原則,希望從中帶出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可連結學生的一生。(鄧宗弘攝) 非為贏獎牌 助宣泄情緒 「全人發展」是教育局近20年才經常掛在口邊的口號,不過,協恩早在40年前,已具發展全人教育的前瞻性。「這個文化,是40年前、第三任校長黎太(黎韋潔蓮)開始醞釀的,當時她強勢推動學校發展體育和音樂活動,其後才逐步發展辯論、即席專題(演講)、科研……黎太當初有這種想法,不是要為贏獎牌,而是她覺得,女孩子在人生的歷程,一定會有逆境,哪怕是感情、事業或家庭,如果有一項運動或一種樂器是她所愛的,便可以透過出一身汗或演奏去宣泄情緒,有助她處理生命上的難關。」 深層次發展 一生受用 那麼作為現任校長,梁少儀又如何詮釋「全人發展」這四個字呢?「不是說所有東西都要『叻』,而是希望學生在學術以外,找到最少一種活動可以令她做多一點、做深一點和做得認真一點,她會覺得有把握的。」 她又強調,課外活動有助促成「全人發展」,但素養元素必須加以內化才有用,「『全人發展』會帶出一系列的qualities,但不要把這些qualities停留在『課外』的層面,而是要內化,讓它們在學生將來的事業、家庭或服務上不斷湧現出來」。 兼顧玩與讀 教師伴成長 談到如何幫助學生好好兼顧「玩」與「讀」,協恩校長梁少儀表示,協恩在學與教、評估,甚至是課時設計上,都花過一番工夫。「我常常提醒老師,當學生的課外活動量如此高,一放學便有這麼多綵排、練習時,老師就要想辦法,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加深記憶,這是非常重要的。」 Ivy說,協恩幫助她發掘到不少志趣,更因為參與過校報的排版設計工作,令她萌生將來投身相關行業的念頭。 ■學生心聲 ◆陳沛瑜(Ivy) 中六生 良師助尋路向 盼做編輯工作 Ivy表示,協恩不單在學術上成就了她,還給予她很多機會讓她發掘自己,「學校有『一生一師』計劃,每個同學在中一入學時,都會獲編配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會伴着學生走過6年,幫助她們從不同方向去發展,制定長短期的目標。我低年級時,都是偏靜的,參加的活動也不多,但幸得身邊老師不斷鼓勵,我才願意作出嘗試」。 歷年接觸過不同活動後,Ivy發現自己最愛射箭,雖然經常要早至上午6時45分返抵校園練習,但她仍樂此不疲,更曾擔任射箭隊隊長。另外,她也參與校報的排版設計工作,更從中找到職業路向,「我發現自己原來對編輯工作很有興趣,所以希望可在大學讀傳理系,將來做相關的工作」。 透過「一生一師」計劃,教師巫穎茵(右)一直伴着Pamela(左)成長,給她很多寶貴意見。 ◆趙小婷(Pamela) 中六生 辯論高手 將來不想當律師 溫文儒雅的Pamela,想不到原來是辯論高手,更多次在學界比賽中奪得「最佳辯論員」的殊榮。「第一次接觸辯論,是中一時參加班際辯論賽,那次之後,發現自己在這方面很有興趣,其後便加入了校隊,中五那年還當選隊長。」 Pamela表示,通過辯論訓練,提升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學會了臨場應變,加上擔任隊長一職,帶領過這支近60人的辯論隊,如何處理人事、怎樣跟教練協商等都成為她寶貴的經驗,相信有助將來應用到職場上。問口才了得的Pamela可有想過將來當律師,小妮子靦腆地說︰「這也多得學校的『全人發展』計劃,中四那年安排了我去律師行工作體驗一星期,那次之後,我便知道自己其實不喜歡做律師,要找其他更適合的工種。」 智庫倡先訂發展框架 再校本化 經歷了近20年的教育改革,時至今天,教育局在最新的課程檢討諮詢文件中,仍然要老調重彈,重提以「促進全人發展」的方向來優化學校課程,這反映教育界,以至學生及家長,過去都一直未能對正焦點。 老調重彈 政策未對焦 青年民間智庫MWYO研究及項目總監劉思穎指出,「全人發展」雖然是香港教育政策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但一直難以「落地」,「最大問題是大家對『全人發展』的定義不一,每間學校、每個教育或青年工作者,都以為自己在做着,但真的是嗎?彼此亦甚少交流」。 劉思穎 因此MWYO認為有必要制訂「全人發展」框架,供教育與青年工作者作討論基礎。經過諮詢及參考海外經驗,MWYO所勾畫的「全人發展」框架涵蓋四大原則,包括︰一、全面發展學生的智能及非認知能力;二、裝備學生,令他們有所需技能面對世界的急速變化;三、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身分價值;四、提升學生對校園生活的滿意度。 在這些原則下,框架再由核心素養、相關技能及價值觀三部分構成。MWYO研究員黃樂謙解釋︰「我們認為有5個核心素養是很需要培育的,分別是健康/整全生活、生活技能、關係認知、公民認知和國際視野。圍繞這五大素養,再發展相關技能,並同步向年輕人灌輸應有的價值觀。」 黃樂謙 釐清觀念 不為資助及「交差」 劉思穎補充,MWYO倡議的只是一個框架,而非教學大綱,「始終每間學校的教學理念不同,學校環境、學生的背景和社經地位亦有分別,所以很難有一套『全人發展』模式能夠套用在所有學校,是需要校本化的」。但她強調,框架的價值在於釐清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校層面,決定為學生提供哪些活動時,不應再取決於這些活動是否容易獲得外界或政府的資助;對學生而言,參加課外活動原來有更大的意義,而非為『交差』或令成績表看起來更亮麗;對家長來說,也讓他們明白到,子女投放時間參與課外活動並不等同會拖累學業成績,兩者並非對立的,反而是相輔相成」。 繼發表香港中學生「全人發展框架」後,MWYO稍後會再整理「優秀個案實踐」供業界參考,並計劃於新學年給學校提供實質的支援,「如果學校想在『全人發展』的項目上做多一點,我們可以在金錢、人脈或意見上作出幫助,視乎學校的需要。我們也積極聯繫了一些機構,當中有做Urban Farming、有探訪露宿者的,都適合中學生參與。」黃樂謙說。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