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最玩得:空中翻筋斗 拱橋一字馬 光明英來競技啦啦隊 鍛煉靈活耐性

提起啦啦隊,相信大家不期然會想起美國大學體育活動中,在運動場上又跳躍又翻騰,帶起現場熱烈氣氛的啦啦隊女郎。香港的啦啦隊文化不及北美流行,但近年亦有學校開始引入加進體操、舞蹈及特技元素的競技啦啦隊,為學校活動表演助興之餘,更能將活力及正面的信息感染其他同學。今期「我校最玩得」帶大家走進近年獲得不少學界啦啦隊獎項的光明英來學校,看看他們如何稱霸學界。   今年3月,記者在東涌的體育館觀賞中國香港啦啦隊錦標賽,發現原來不少中、小學的啦啦隊實力令人眼前一亮,他們表演高難度動作如在空中翻筋斗、一字馬等,配合鮮艷醒目的舞衣,喊出齊整響亮的口號,「炒熱」了全場氣氛,其中以一襲紅衣演出的光明英來學校(下稱光明英來)競技啦啦隊,更摘下了小學組冠軍殊榮。 表現出色:競技啦啦隊在本地小學界中,可算是小眾運動,但光明英來學校卻將它發揚光大,啦啦隊更經常參與校外不同表演。(賴俊傑攝) 畢業生回母校做導師 要說起開創該校競技啦啦隊的緣由,就要從10多年前元朗博愛醫院舉辦的一個啦啦隊計劃開始,當時學校由參加體操隊或有舞蹈底子的學生組成了啦啦隊參賽,最後更贏得小學組冠軍,從此競技啦啦隊的種子就在校園內孕育成長,漸漸地更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有參與過的隊員即使畢業後仍繼續參與地區啦啦隊活動,有些更像畢業生黃紫程一樣,長大後回來母校當啦啦隊導師,她說體操隊向來是學校的強項,而體操與競技啦啦隊的動作有很多相似地方,「競技啦啦隊有很多翻筋斗、講求身體平衡力柔軟度的動作,如果小朋友有體操經驗固然較易上手,若由零開始,相信加把勁練習也會應付得到」。 今個學年,校方從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中,共挑選了44名學生進入競技啦啦隊。副校長李妙如、負責教師陳𤧥君指每年均有隊員畢業升中,故每到學期初便會透過選拔招募新人。入隊後,隊員每星期要跟從專業教練練習1.5小時,平日課餘時間如午息、活動課堂則由負責教師協助隊員練習,若遇上比賽或表演,便需額外加時訓練。由於大部分隊員均是經體操隊推薦而來,因此翻筋斗、拱橋等基本動作均可在體操訓練時練習,而在周末跟從專業教練時,便主力集中訓練學員做出高難度動作及團體動作。 陰盛陽衰:今年44名啦啦隊員中只有兩個男學生,其餘都是女孩子,高峰期也只有4個男生。副校長李妙如也希望多些男同學參加,令隊員性別平均一點,「沒辦法,始終男生可選擇的運動太多」。(賴俊傑攝) 「托舉」講求合作度 其中一個在競技啦啦隊表演上,經常出現的一個難度動作就是「托舉」,即其中一名隊員會被幾個隊員托起,被托起的隊員要在上面做出平衡或高難度的動作或姿勢,而作底樁的隊員就要緊守崗位,牢固地承托上面的隊員,非常講求合作度。李妙如指整個啦啦隊是一條team,各有不同崗位,學生和家長要明白每個崗位均一樣重要,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亦會漸漸領悟到這個道理,因此從來沒有人會爭排位。「這也是訓練同學團隊及體育精神的機會,而做『底』的學生大多會二人一組,這個拍檔一般不會更換,因為就是想二人培養出默契,發揮得更好。」 在恆常訓練中,學生熱身後,會做拉筋、跳步、翻筋斗等練習,然後再做一些團體的動作如托舉或排位等。(賴俊傑攝) 提升臨場應變能力 她認為啦啦隊訓練對學生好處甚多,例如練習時因涉及大量基本動作訓練,學生需要很有耐性和耐力才能打好根基,久而久之,動作也變得十分靈活;此外每次比賽或演出時均有很多變卦,例如若有隊員缺席,大家便要立即變陣更改動作,連臨場應變的能力也有提升。當然,能在眾多人前開心表演、叫口號,也可增強學生的自信。 設航天室「微藻反應器」 光明英來不單在競技啦啦隊上表現出色,其他學校設施、教學方法及價值觀教育等方面,也廣獲不錯的口碑。校長馮瑞德稱,學校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在硬件設備上,近來就有優化圖書館、設立航天室、引進「微藻反應器」等,小息時,均會開放設施予學生使用,希望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學習範疇。平日學校也鼓勵學生多參與不同比賽或外出參觀考察,例如舉辦新加坡文化及英語學習交流團,或到昂船洲軍營駐港部隊展覽中心認識中國歷史等作實踐式學習。他說:「學校着重全方位學習,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綜合表演,也設立飛躍舞台計劃,不想學生局限於術科學習之中,讓他們在不同專長也有發揮。」學校現有逾50種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除了安排在課後或周末上課,有些更會安排在課堂時間內,讓更多學生可參與其中。 馮瑞德(黃志東攝) 航天訓練:學校去年成立航天室,逢周五綜合課堂時,學生可在這裏學習飛機飛行原理。(黃志東攝) 每年5月,學校舉辦綜合表演日,全校超過400多名學生參與,有時更會在校外的大型表演場地舉行。(學校提供) 淨化空氣:學校最近增添「微藻反應器」(GT-Microalgae Reactor)系統,利用LED燈和水中微藻作產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達到清除二氧化碳、釋放淨化無碳空氣的作用。學生表示這裝置實用又環保,還可增進對光合作用的了解。(黃志東攝) 壽星免費「夾公仔」 此外,學校另一特色是非常重視關愛文化,每天早上,校長、教師和社工也會在門外迎接學生,若察覺學生有情緒問題也可即時處理。小息時,教師會留在課室,跟學生談天或玩桌遊。最有趣的是,學校設有一部「夾公仔」機,只要學生在當月生日,可在該月內免費夾公仔一次,馮瑞德更指學生「一定夾到」,不會讓小朋友失望,「最緊要小朋友開心」! 生日驚喜:當月生日的小朋友可以免費夾公仔一次,而且是「必中」的呢。(學校提供) 學校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注,特設「童樂天地」,讓他們隨時找社工傾心事。(黃志東攝) ◆光明英來啦啦隊近年獲獎成績(表) (圖10)(蘇智鑫攝) ■INFO 光明英來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74 班數︰36 地址︰元朗元政路 電話︰2476 2610 網址︰www.kmyls.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融入聯課活動 近年獲獎無數 五邑劍球玩到創世界紀錄

一間理想學校,從來不應只看重學業成績,加上近年催谷學術的學校亦不再是家長唯一的選擇,《HappyPaMa教得樂》早年已推出「區區有寶校」及「Happy School」系列,讓爸媽們能從更多角度認識不同學校的特色。 今年我們帶來「我校最玩得」系列,專門搜尋一些把特色課外活動推動得有聲有色的學校,讓各位爸媽可以深入認識新興課程之餘,對學校亦有進一步了解。首度登場,以劍球聞名學界的五邑工商總會學校,更把劍球融入聯課活動之中,讓全校學生都有機會接觸這種新興運動。   40校網共有21間小學,數量多、競爭大,並非每一間都能給家長留下鮮明印象。位於蘇屋邨附近的五邑工商總會學校(下稱五邑),處於寧靜的永康街與保安道交界,校舍不算大,但近年嶄露頭角。原來它除了是特首李家超的母校,這3年更極力推廣劍球,學生在公開比賽中取得不錯成績。今年6月,學校更與香港花式劍球協會舉辦「1 take過——133人劍球大挑戰」,由學生、教師及各界嘉賓合共133名劍球愛好者連續把球拉上大皿,創下世界紀錄協會「最多人連續把球拉上大皿」的世界紀錄。 (明報製圖) 有趣口令:踎低起身劍球暈 五邑劍球隊成立僅3年,負責教師梁綺雯主任最初在街上看到有人在販賣劍球,一試之下覺得十分有趣,店主還告訴她玩劍球不止靠雙手,「有一個口令叫『踎低起身劍球暈』,原來拋接球時腳部也要屈曲起來以幫助入球,是一個可訓練手眼協調的全身運動」。梁綺雯認為劍球十分適合小學生,也富有趣味,於是自學之餘,也找來香港花式劍球協會的代表到校教授學生。 各式劍球--劍球有不同尺寸,(左起)如較細小的藍色球平日可方便帶上街,但玩起來,難度較高;黃色球是比賽專用尺寸;粉紅色球是日常練習時用;白色球尺寸最大,用於表演,讓遠距離的觀眾也可清楚欣賞得到。(楊柏賢攝) 五邑劍球隊創立於疫情期間,初創時只有14個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參加,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出外比賽,更屢獲獎項,令全校學生都開始關注起來,於是學校開始於小息時開放禮堂,讓劍球隊的學生帶領其他初學者試玩。到第二年劍球隊已有44個學生參加,還未計後備成員,更分成A至D共4小隊到處比賽和表演;直至今年(2023/24學年)五邑劍球隊已達60人,隊員不但參加校外比賽,也會配合舞蹈作校內外表演,因為劍球既可以一個人隨時隨地練習,熟練後更可以自創花式,甚至加入音樂及舞蹈元素,以二人或團體合作的方式演出,變化甚多。採訪當日,學生們就示範了邊玩劍球邊做一字馬、把球繞過大腿再接回等,令人大開眼界。 劍球隊代表--劍球隊代表同學(左起)陳梓淳、顏愉紀、李伯濂及譚梓琳均在公開比賽中拿下不少獎項。由於劍球體積不大,可隨時隨地練習,六年級的顏愉紀笑言因在家練習時用沒繩連繫劍身的劍球,常把球掉到地上,惹來鄰居投訴。(黃志東攝) 千變萬化--劍球可配合音樂和舞蹈,以團體形式表演,糅合了多種藝術技巧。(黃志東攝) 結合體操--劍球可配合舞蹈甚至體操動作來表演,學生玩得投入,觀眾看得開心。(黃志東攝) 成為STEAM教學元素 在五邑,劍球不止是課外活動,更成為STEAM的教學元素。例如今年7月,學校舉行了STEAM聯課活動「小劍球•大世界」,當天全校學生先聚集禮堂,聽教師講解劍球與STEAM的關係,如「S-Science」代表劍球拋接需涉及力學原理;「M-Mathematics」代表球的重量和體積會影響入皿機率等。之後學生再返回課室以環保物料自製劍球,並且就不同學習重點討論和DIY——低年級學生測試繩子需多長才較容易入皿,高年級學生則以扭蛋盒和波子測試球的重量與入皿成功率關係。最後,學生回到禮堂,用他們自製的劍球比賽,氣氛緊張刺激,讓學生在遊玩中學到STEAM的知識。 DIY劍球--學生以環保物料自製劍球,在聯課活動上表演十分投入和開心,寓遊戲於學習。(楊柏賢攝) 活學活用--在STEAM聯課活動「小劍球•大世界」中,學生以環保物料製作及改良劍球,測試如何令它更容易入皿。(楊柏賢攝) 愉快學習是五邑的教學宗旨之一。校長黃錦耀指,每逢午膳時間後,學校不設學術課堂,反而安排導修堂、啟發潛能課程及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超過60種不同活動,包括劍球、Ranger機械人、敲擊樂、跆拳道、拉丁舞、花式跳繩、魔術等。他認為Happy School理念是希望學生不要只着重課本內的知識,他們相信學習經歷同樣重要,教師們會策劃一些有吸引力,同時又有意義的活動給學生參加,讓他們寓遊戲於學習。活動後,又會鼓勵學生抒發感受,經過反思更能鞏固所學。 黃錦耀(黃志東攝) 設「星光大道」表揚學生 此外,學校亦重視學生多元化發展,STEAM正好包含了不同學習元素,所以學校也積極推動STEAM活動。「我們會在課堂內推行STEAM有關的專題研習,也會把它結合課餘活動之中,如劍球聯課活動當日,感受到學生與教師都非常投入參與,學生經歷後亦有反思和體會,開心得來又有得着,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黃錦耀續稱,適當的鼓勵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動力,所以課堂中常出現的口號是「你真棒!」,讓學生更有自信,放膽嘗試。學校更設有一條「五邑星光大道」,以五角星星掛於走廊天花板,每粒星星表揚了一個曾在重要賽事獲得獎項或榮譽的學生。另外約每月校內設1次頒獎禮,學生代表學校拿到獎項後,獎牌獎盃等都會先置於甫入校門可見的大堂桌子上,待頒獎禮舉行時再請學生上台接受獎項和同學們的掌聲。他說當年正是因為劍球隊獲獎後有大量獎牌展示於大堂內,才令全校學生對這種運動產生了興趣。 星光大道--五邑星光大道表揚在不同範疇中獲得傑出成就的學生。(學校提供) 接受鼓勵--學校約每月設1次頒獎禮,讓得獎學生到台上接受教師和同伴的掌聲鼓勵。(學校提供) ■INFO 五邑工商總會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40 班數︰17 地址︰九龍深水埗永康街70號 電話︰2307 1017 網址︰www.fdbwa.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炮米」校園變身法庭武館 活用科技 帶學生上天下海遊古國

新與舊,從來不是二元對立。像擁有過百年歷史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既擁護傳統,亦大膽創新。學校一方面堅守傳統的核心價值,重視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亦與時並進,擺脫傳統「坐定定」的授課模式,強調走出課室,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並借助科技,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一間學校,能夠屹立逾一個世紀,孕育幾代人,不無原因。   覆蓋東區一帶的14校網,共有11間資助小學,除滬江小學,間間都超過50年歷史,其中位於北角炮台山道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下稱炮米)更加是百年老校,創校至今有104年。在2021年履新的校長陳裕均,一直努力「守業」,剛公布的中一派位結果,他不負所望,不少畢業生獲派張祝珊英文中學、港島民生書院等一線英中,算是鬆一口氣,「在呈分試前,學校也額外在周末,替五、六年級學生補課和溫習,對於出來的升中結果,我們都很滿意」。 校長陳裕均(蘇智鑫攝) 辦校園法庭模擬審訊 陳裕均要「守」的,除了是學生成績,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核心價值。「一如聖公會屬下所有學校,我們都是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校訓,因此,教導小朋友通過學習,運用知識去服務他人、社會和世界,是我需要秉承的方針;此外,『米迦勒』是《聖經》中的天使長,他象徵着慈悲,也代表着正義,我們都希望小朋友能學效他,做一個善良和持守正義的人。」 為延續「米迦勒」耿直不阿的精神,炮米在上學年便透過善導會的計劃,在五、六年級展開了一系列有關法治及預防犯罪的大型司法教育活動,更在校園搭建法庭場景,藉着一場模擬審訊,讓學生代入法庭內不同角色,包括控、辯雙方律師、被告、證人、陪審團等,增強學生對本港刑事司法制度的認識,並從不同角度反思公義。 「米迦勒」是正義的象徵,學校在上學年透過善導會的計劃,舉辦大型司法教育活動,並以一場模擬審訊,讓學生代入法庭不同的角色如律師(圓圖),了解司法制度之餘,也反思公義。(蘇智鑫攝) 難 「透過參觀法院、機構提供的法律訓練,學生都學到很多法律知識。而終極的模擬法庭,代表控、辯雙方的兩組同學,更要為案件鬥智鬥力。有家長告訴我,未曾見過女兒如此認真去蒐集資料。這場『審訊』,其實對提升學生的分析、思辨,以至聽、說、讀、寫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陳裕均說。   打詠春學歷史 創作木人樁 作為一間歷史悠久的學校,炮米也十分重視文化傳承。上學年,校方便曾小試牛刀,在課外活動引入詠春拳術,本學年,更納入高年級課程,並在體育科、中文科和視藝科作跨學科學習,一起弘揚國粹。陳裕均透露,體育科將抽出4至5節課時,請詠春師父親身到校教授學生基本功;中文科則主力講解詠春的文化歷史,以及透過葉問,研習人物傳記;視藝科則讓學生發揮創意,創作和設計不同樣式的木人樁。 「詠春在香港已經發展了一段頗長時間,我們都希望能把它傳承下去,並藉着中華武術,讓學生學習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又謂,詠春對孩子的左右腦發展,亦有裨益,「詠春不少招式、動作,其實都需要左手和右手靈活去配合,例如『黐手』練習,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手腦協調,令腦筋更靈活」。 特別的是,今次以詠春為題的跨學科學習,其實糅合了創新科技。炮米引入由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下稱AI詠春),使學生能隨時隨地練習套路。陳裕均解釋:「始終師父不能夠24小時在學生身邊授課,但功夫卻是需要不斷練習,才會有進步的。這樣,這個AI詠春系統便扮演重要的角色,同學只需要把它下載,透過AI追蹤及分析動作,在課餘時自行練習,再結合師父的實體教學,成效便相得益彰。」 AI練詠春:炮米其中一個跨學科學習以詠春為主題,並糅合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AI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練習套路。(劉焌陶攝) VR古文明之旅 漫步太空 說到運用創新科技配合學習活動,炮米近年作出很多新嘗試。如較早前,學校便透過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率領五、六年級學生「暢遊」古埃及和展開中國古文明之旅,前者結合英文科和常識科,後者則是中文科和常識科跨科合作,讓學習不再受時空與地域疆界所限,也大大提升學習趣味。「就算是遊學團,始終受人數所限,而且有些地方,也很難帶小朋友去參觀,但科技就可以突破這些困難。舉例,我們用VR帶學生登上黃鶴樓,沿途便可講解中國歷史知識,以及教授相關的詩辭歌賦,當孩子體驗到古詩的意境,學習便變得更具體。」他續稱,今學年擬舉辦「太空旅行團」,同樣運用VR技術,帶學生漫步太空,並結合常識科和英文科,讓高年級學生有機會接觸物理知識和學習相關的英語詞彙。 除強調學習要生動有趣,這位諗頭多多的校長,也主張「生活即教育」的教學觀念,「我讀小學時,在數學堂學會計算速率,但學來有什麼用呢?直至長大成人,我需要駕車,才明白掌握速率的重要。於是我常常想,在教學上,有沒有一些生活元素可與學習課題掛鈎,能令小朋友覺得,學習那些東西是有用的,能學以致用」。 親親海洋生物:在校本海洋課程,三、四年級的學生,可透過校內的觸摸池,從中學習常識科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並了解不同海洋生物的構造、繁殖等知識。(劉焌陶攝) 學水耕種植 親親海洋生物 就着上述理念,炮米按年級,以「海」、「陸」、「空」實踐出來。例如在小一、二常識科有關植物的課題,加插了「水耕種植」的學習活動,學生會利用課室配置的水耕機,分組合作種植羅馬生菜、車厘茄,從「動手做」去學習植物的生長要素,有收成後,便一起分享成果;三、四年級常識科部分單元,則加入校本海洋課程,透過校園內的水母缸及觸摸池,讓學生學習不同海洋生物的構造、演化、餵飼、繁殖、保育等知識,並了解生物多樣性。不過,說到最有趣的,一定是在五、六年級推行,由數學科與常識科結合的航空課程! AI練詠春:炮米其中一個跨學科學習以詠春為主題,並糅合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AI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練習套路。(劉焌陶攝) 傳統數學堂,學生都是安坐課室,計算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算對就成了。但炮米卻一反傳統,把部分課題融入航空課程,學生走進「航空STEM實驗室」,通過模擬駕駛飛機,學習數學概念。「孩子要成功操控飛機,飛往目的地,要掌握速率計算、方位、角度、單位轉換、國際報時制等知識,如此,數學便不再是一堆數字,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外,學生亦能在這個課程,涉獵常識科關於天氣、氣流、氣壓、地圖,以及不同國家位置等內容。 學習數學不限於紙上運算,炮米的數學科部分單元融入校本航空課程,高年級學生通過模擬駕駛飛機,學習速率、方位、角度、單位轉換等數學概念。(劉焌陶攝) 陳裕均續說,不是要培育每個學生都成為飛機師,只是想藉此擴闊他們的視野,鼓勵孩子要有目標、有理想,「我希望我的學生,將來都能夠為自己、為社會創造一個新的價值,通過他們的學識,使這個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 學校近年花不少心思教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希望孩子從小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劉焌陶攝) ■INFO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基督教 校網︰14 班數︰24 地址︰北角炮台山道23號 電話︰2570 9473 網址︰www.skhsms.edu.hk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劉焌陶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堆肥 紮染 做pizza 落手落腳 體驗剩食轉廢為寶

廚餘是什麼?有什麼用?透過課本或影片,小學生或會答你廚餘就是丟棄了的食物,可以用來做天然肥料或清潔用品等。理論是有了,但紙上談兵,又怎及得上親身體驗來得實際?一班嶺南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專程來到通德學校,透過不同的小遊戲和工作坊,讓小學生們落手落腳體驗物盡其用、轉廢為寶的意義。   在某個上課日的下午,通德學校各年級學生都聚集在禮堂內,參加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Daren)與一班嶺大學生安排的「日日有餘嘉年華」。活動以「剩食」為主題,30多名嶺大一至四年級學生,先向小學生們講解活動目的,之後帶領各年級分組,參加各種環境教育活動,包括從故事及小遊戲認識廚餘及環境教育,用廚餘做食物材料的pizza工作坊,以洋葱皮作材料的紮染工作坊,以及收集廚餘用作綠色種植的堆肥工作坊等。 醜怪pizza——Pizza工作坊用大學生蒐集的菠蘿和番茄等來做食材,讓小朋友明白有些食物外表雖不討好,但味道一樣可口!做完pizza可立即品嘗自己的手勢,難怪此活動最受小朋友歡迎。(朱安妮攝) 洋葱皮紮染——很多小學生首次接觸紮染,聽哥哥姊姊們講解後,他們把小毛巾用橡筋紮成心目中的模樣,之後哥哥姊姊便用洋葱皮為它們染色。(朱安妮攝) 黃色圖案——洋葱皮紮染出來的小毛巾有各種黃色圖案。(學校提供) 通德×嶺大 推行環境教育 Daren表示,參與是次活動的大學生來自不同主科,正修讀一個跨學科科目,除了在課室上課,亦分成不同組別去蒐集資料及接受各種體驗,如每周用2至3天到街巿回收蔬菜,了解廚餘怎樣誕生及本地回收方法等;又到農場跟農夫學習農田如何處理綠色廢物,也與不同社區伙伴合作,透過服務研習,認識廚餘歷史、演變,並親身感受、汲取民間智慧。「到通德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也是他們學習的其中一個環節,希望把轉廢為寶的信息傳遞給小朋友知道。」他又謂,這次短期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已計劃與學校繼續合作,明年推行一個更有系統的長期環境教育活動。 設計花盆——活動之一是讓學生們設計花盆,把畫紙貼在花盆上,花盆拿回家栽種植物。(朱安妮攝) 玩廚餘分類遊戲 一向推崇環保教育的通德學校,早前已請學生收集家中廚餘,配合這天活動之用。校長黃偉立認同在課本上學習這類知識,難免有「冷冰冰」的感覺,從活動中學習則深刻得多。活動內容由淺入深,低年級學生會玩廚餘分類遊戲,認識哪些剩食可以用作堆肥;高年級學生則用一些ugly food製作pizza,甚至落手用廚餘堆肥。「原來,我們不是隨便把廚餘放在田中便可把它當作肥料,而要明白植物到底需要什麼營養,再認識廚餘發酵分解過程、堆肥步驟等,不能一步登天。」 認識廚餘——利用廚餘、樹葉和紙皮來堆肥,原來有一堆學問,如先放乾的還是濕的肥料?肥料放哪一層?樹葉放哪一層?小朋友邊聽講解邊嘗試,獲益良多。(朱安妮攝) 字卡小遊戲——這些字卡小遊戲,讓小朋友了解到咖啡渣、蛋殼、蔬果皮、湯渣等廚餘可用作回收,至於一些生熟肉,又或是經過烹調並含有油鹽的食物,則不可回收。(朱安妮攝) 黃續稱,稍後計劃用3D打印技術製作廚餘桶,給學生收集及記錄家中廚餘,然後到農場體驗,用自己收集的廚餘來栽種農作物,再帶回家吃,形成一個循環;甚至計劃最後把學習成果製作成展覽或嘉年華,讓家長和公眾欣賞,把愛護環境、減少浪費概念傳揚開去。 策劃活動——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梁仕池(左)與通德學校校長黃偉立(右)正策劃明年的學習活動內容,希望給學生有更深切的學習經歷。(朱安妮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關注學生情緒 訂立「健康日」 海濱行 發呆賽 提升身心靈健康

相對於學業成績,孩子的身心靈健康,其實更加重要。有學校就特別透過訂立「健康日」,藉着一連串多元化、有動有靜的活動,從中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情緒,並尋找合適的方法,紓緩壓力,提升正能量。 「你看!我走了7255步!」一群來自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下稱將循)的學生,在教師及家長義工的陪同下,日前浩浩蕩蕩,從位於將軍澳南的校舍出發,前往鄰近的海濱長廊參加「海濱千人行」活動。雖然當日天公不作美,下着毛毛雨,小人兒要撐着雨傘或穿上雨衣步行,但仍然無損他們的好心情,沿途有說有笑,還互相分享手上計步器的數字,看誰最好「腳骨力」! 漫步海濱——教師及家長義工帶領學生漫步海濱,讓孩子體驗以步行當運動。途中他們亦會遇見其他班別的學生,互相打招呼。(劉焌陶攝) 放下課本 放鬆心情 將循向來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故逢周二及五均設有「330」時段,幫助學生放鬆減壓,學校更在3月30日舉行大型健康日活動,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靈性健康3個方向,設計不同的項目,讓學生暫時放下課本,放鬆心情,尋找適合自己提升身心靈健康的方法。 將循校長林德育指出,處理好學生的身心靈健康,他們的抗逆力自然亦加強。以「海濱千人行」為例,主要希望讓學生知道,步行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之一,校方亦會配合獎勵計劃,藉此鼓勵學生慢慢作出嘗試,形成運動習慣。 「打卡」留念——校長林德育(右)亦身體力行,與同學仔一同參與「海濱千人行」,並「打卡」留念。(劉焌陶攝) 選擇合適紓壓方法 「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亦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重要的是,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林德育說,學生亦可透過「畫出健康心靈」的禪繞畫,學習靜心專注;而「自選Joyful330」環節,更有超過10種活動,包括發呆大賽、體適能、大笑瑜伽、電影院、音樂體驗、攤位遊戲等,紓解壓力。 開心水果Bar——除了運動可令身體健康,飲食也同樣重要,「自選Joyful330」環節中,「開心水果Bar」頗受學生喜愛,拿取水果的同學,甚至一度排隊至門外。(劉焌陶攝) 其中發呆大賽,最為學生帶來驚喜,但亦沒有想像中般容易!參賽學生需要在指尖套上心率監察器,並在限時20分鐘內,盡量保持心跳平穩,教師會定時檢查學生的心跳,最低及最穩定者便會獲勝。「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怎樣安靜、怎樣呼吸、怎樣靜坐」,林德育相信,孩子親身感受後,便可把當中所學到的竅門,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助做好情緒管理。 發呆大賽——發呆大賽每班都會派出代表參與,同學挑選好自己喜愛的坐墊後便坐定定,在寧靜的環境中學習使自己靜下心來,保持心跳平穩。(劉焌陶攝) 此外,學校很強調家校合作,故「330健康日」也有邀請家長參與,盼能引導他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孩子的身心靈健康,例如小朋友發脾氣時,如何疏導他們的情緒。 家長義工——「330健康日」亦邀請大量家長義工協助,希望家長也能在過程中學習,一同促進孩子身心靈健康。(劉焌陶攝)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遊學團:年頭部署 復活節復辦 學校花心思 推「平靚正」遊學團

全球復常,香港亦解除所有防疫措施,不單市民紛紛起行外遊,連學校也復辦遊學團。近日本港有私校以「科學探究」為主題,籌備團費高達18萬元的「非一般」親子北極團,引來熱議。惟不少官津小學卻力撐,「一般」遊學團也並非「質素低」,只要花心思策劃,同樣可擴闊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剛過去的復活節,是香港結束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後首個學校長假期,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下稱青小)即馬上恢復停辦3年的遊學活動,率領了18名合球隊隊員前往杭州及上海,作為期5天的運動及文化文流。校長程志祥說,不同的學習經歷,尤其是多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溝通,對學生的成長會帶來裨益,「所以我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在疫情可控之下,盡快展開交流活動」。 文化交流——本港解除所有防疫措施,青小率先把握復活節假期復辦遊學團,帶領學生到杭州和上海作運動及文化交流。(受訪者提供) 北上搞合球友誼賽 副校長羅勁柱補充,由於辦學團體是一個國際化機構,該校向來與不同地區的學校都有緊密聯繫,「今年1月中旬,青小就接到杭州一些小學的交流邀請,及至2月6日,香港與內地正式通關,所以順理成章,我們疫後的『第一炮』,便選擇到杭州,跟兩間學校作合球友誼賽,也順道探訪位於上海的姊妹學校」。 羅勁柱(受訪者提供) 切磋球技——青小在杭州分別跟兩間小學舉行合球友誼賽,讓兩地學生互相切磋球技。(受訪者提供) 雖然今個復活節假檔期,不少學校都蠢蠢欲動,欲帶學生衝出香港,但最終能夠成行的不多,青小算是當中的少數。負責處理今次遊學團行政工作的教師佘茵茵透露,該校早在1月下旬部署,「那時已經收到消息,兩地通關在即,而學校亦已決定首團將會去杭州、上海,於是我馬上規劃行程,同時找旅行社查詢航班情况、機票價錢、準備招標文件,也同步請家長替學生隊員預備好有效的護照和回鄉證。當政府一宣布通關,我便立即展開招標程序和落實機票。由於提早很多準備,整個過程相對順利」。 佘茵茵(受訪者提供) 今次浙滬之行,扣除政府津貼,青小每名學生需支付約2500元。或許在有些人眼中,這個只是「一般」遊學團,但校方相信,學生有不少得着。程志祥指出,透過今次交流活動,學生增進了對內地文化的了解,而藉着運動交流,也深刻體驗到團隊合作和體育精神。 學生放膽講普通話 羅勁柱則以「超額完成」來形容學生的表現,「在過程之中,不論是比賽或表演,同學們都很主動和積極去參與。而此行另一學習重點,是要他們用普通話跟內地學生溝通,我看見青小同學,雖然有部分人都不太會說,但都願意勇敢去嘗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佘茵茵則喜見團員做足準備,主動學習,「出發前,我要他們做的預備,他們都做得很充足,而《遊學團》手冊內的學習資料,他們也有細心閱讀過。雖然這個團只有5天,但我覺得,他們比我想像中學到更多」。 和AI對弈——上海第六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新添置了AI象棋機械人,學生向青小校長程志祥(右)示範如何操作。(受訪者提供) 體驗風土人情 學泡茶切磋琴技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蔡世鴻透露,原先也考慮在復活節假期,帶學生到內地廣州的「姊妹學校」或到新加坡交流,可惜最終未能成行。「廣州那間學校前陣子有不少教師染疫,所以暫時不方便接待我們;至於新加坡,就因為機票被『炒』得太貴了,無謂硬要跟人家去搶。」他相信,該校在本學年都未有空間辦遊學團,預計最快在2023/24學年的12月,才會組隊往廣州及佛山。 蔡世鴻(受訪者提供) 融入當地文化 「不一定貴才好玩」 談到校方在辦遊學團方面的考量,蔡世鴻不諱言,目的地和價錢都是重要因素,「不會揀太長途,孩子很難坐長途機,暫時我們去過最遠的地方,是英國;價錢亦不想太貴,1萬多元已是極限」。作為資深校長,他認同遊學團的教育價值,但又不會神化它,「對學生來說,固然是一個難忘經歷,但若問我,交流、考察10多天,足以令小朋友終身受用嗎?那當然不會。是否值得花10多萬元換這個經歷,見仁見智,但我就肯定不會了」! 在疫情前,協和小學(長沙灣)每年最少籌辦2次內地遊學活動,除廣東一帶,還到過四川、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蔡世鴻透露,團費最便宜千多元有交易,但活動內容同樣精彩,「我主力帶內地遊學團的,會比較多『花臣』,試過跟幾間學校一起搞運動會、水火箭比賽」。 參與課堂——在2018年,協和小學(長沙灣)率領一班高小學生往南京一間小學交流,並讓他們親身參與內地課堂,體驗當地教學模式。(受訪者提供) 蔡世鴻又強調,自己重視過程,多於地點「有幾激」,「不一定貴才好玩,也未必要有景點,讓同學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也是一種學習」。他憶述,曾帶學生到安徽淮南作文化交流,他們都有非常深刻的體驗,「有個晚上,小朋友分組到不同的家庭交流,有家庭弄了很多地道美食、有家庭請來泡茶師教他們泡茶、有家庭讓兩地孩子切磋琴技,也有家庭帶同學去逛夜市。我相信這些經驗,對學生來說,都是有趣和難忘的」。 探訪家庭——協和小學(長沙灣)曾安排學生到訪淮南家庭,讓孩子從中學習待人接物的技巧,校方相信,這些學習經歷,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彌足珍貴。(受訪者提供) 學習獨立自理 不主張親子團 究竟學校應否辦「親子遊學團」呢?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校長崔家祥說,每間學校的校情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他個人就不主張。「帶家長同行,學校的責任無疑小很多,就是小朋友途中有什麼『頭暈身㷫』,交回他們照顧就行了。但辦遊學團的原意是什麼?我認為,除了想小朋友增長見聞,背後還希望他們學習獨立、懂得自理,如果有家長在身邊,恐怕就很難做得到了。」 崔家祥(資料圖片) 找贊助讓基層學生參與 他續謂,愛官每個遊學團,都有指定的學習目標,學生不是閒着玩的,假如有家長同行,小朋友未必能夠專心,有機會變質成旅行團,「基本上,每一天活動完結,老師都會召集所有學生開一個30至45分鐘的會議,整理那天所學,同學需要把資料記錄在『學習日誌』,作為功課,返港後有時還要合作做一本特輯,向全校其他未有參與此行的同學,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所以不是單純去旅行般輕鬆,玩完便算」。 外界亦經常有質疑,指遊學團是為富裕學生而設,但崔家祥說,情况恰恰相反,「反而學校才有渠道找到資助或贊助,籌辦到一些廉價,甚至是免費的遊學團,供平日無機會外遊的基層小朋友參加」。他舉例,在疫情前,愛官每學年都會運用教育局約15萬元的「姊妹學校計劃」恆常津貼,免費帶學生到內地交流學習,「愛官有6間姊妹學校,分別位於深圳、廣州、廣西、北京等地,每間學校都各有特色。15萬元津貼,足夠學校1年2次出隊到內地,每次可讓30多至40名學生受惠」。 免費交流——在疫情前,愛官每年會運用教育局的津貼,舉辦2次免費內地交流活動。(受訪者提供) 至於外國遊學團,他亦會絞盡腦汁把成本降低,期望普遍家庭都可以負擔得來。「我會盡力找廉價機票,試過找到3000多元來回加拿大的機票;食宿就簡樸些,棄hotel(酒店)住motel(汽車旅館);也運用教育局『全方位學習津貼』資助學生小部分費用。」對於個別經濟有困難的參加者,這位熱心校長亦會多走一步,「幫他們向慈善團體申請資助、找有心的校董或校友贊助,只要孩子真的有興趣、有熱誠,又通過校方的甄選,我都會盡量幫忙,不想他們因為無錢而去不到」。 幫助學生——愛官校長崔家祥(中)每逢辦海外遊學團,會絞盡腦汁把成本降低,亦會替個別經濟有困難的參加者尋找贊助,務求所有學生都有機會開眼界。(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小工程師學STEAM 搭建堅固橋樑

在繁忙鬧市,經常見到一道又一道、縱橫交錯的橋樑,但其實要起一道穩固又實用的橋,殊不簡單,當中涉獵不少科學及數學原理。一班小學生化身成小小建築工程師,挑戰設計一座能承重30個書包的橋,他們又能否成功呢? 認識形抗結構做「橋王」 這班小小工程師,全部來自聖公會主風小學(下稱主風)五年級,每班分成3組,並以中國各大聞名的橋來取名,如深圳的深圳灣公路大橋、佛山的東平大橋、惠州的隆生大橋等,而他們第一個任務,是用木方砌出一條最長的拱橋。這是主風的五年級 STEAM 課程「中華橋王」活動,早前學生已在課室,學習用雪條棒和木筷子砌橋,從中認識「形抗結構」,明白到建橋的竅門,這天就正式在戶外與同學們合作完成各項建橋任務。 建橋技巧——學生早前在課室先用雪條棒和木筷子學習建橋的技巧。(學校提供) 校長鄭思思表示,五年級學生剛剛在中文科讀到一課講述趙州橋的課文,它是一道圓弧形石拱橋,跨度大,弧度優美,既實用又美觀,盡顯建橋者的智慧。今次這個專為五年級學生而設的活動,就是以橋做切入點,結合中文、數學、科學、視藝等科目,並配合中華文化與生涯規劃學習,學生既用科學、數學知識來學習建橋技巧,又認識到大灣區各城巿的特色橋樑,更需要代入成為「主風建築集團有限公司」的小小工程師,透過互相溝通合作,了解要做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承重逾十書包——這道橋能承重十多個書包,已算十分成功。(劉焌陶攝) 4米拱橋——同學先分小組熱身,並要砌出一條最長的拱橋,大部分都能做出4米多的長度。(劉焌陶攝) 成功非首要 學習溝通協調 由於學校有擅長木工的教師,他們在活動開始前已親身上陣,嘗試用木方搭橋,看看其負重量如何,並認為利用最多63條木方,有機會承重10至30個同學的書包,所以這也是學生們的終極任務。 分工合作——建橋時,必須弄清哪一個位置加入木方才可加固橋底。同學們分工合作,有些負責蹲下來看橋底結構,有些負責加固。(劉焌陶攝) 引領學生——除了同學,一眾教師都在旁引領學生思考和解難,校長鄭思思(右)更鼓勵學生參考其他組別成功的地方。(劉焌陶攝) 橋倒下了——不是每一班都能成功建成一道可負重大量書包的橋,有的放上書包後,橋便倒下了。(劉焌陶攝) 之前在課室練習建橋時,教師已透過影片及海報來引發學生對建橋的好奇心,亦教導他們全組人如何互相協調、溝通、合作,並灌輸當橋有問題要拆卸時,必須在安全情况下進行的觀念。鄭思思認為,學生最終能否完成任務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學習態度,在過程中他們有認真投入。每班30人,用到63條木方,即每個同學應該都有份參與,他們要學習如何互相配合才能成事。 工作小冊子——活動設有工作小冊子,同學可把砌好的橋的長度記錄下來,也可在裏面的QR code找到有關橋的知識,作延伸學習。(劉焌陶攝) ■學生心聲 聽從指揮 (劉焌陶攝) 徐晞童表示,這麼多人一同建橋,一定要好好合作才能成功。「其實除了提出意見,聆聽也很重要,因為光是做自己想做的又沒有聽從指揮,便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親身體驗 (顏燕雯攝) 葉靜彤認為木方是紮實而承重量高的材料,她說之前在課堂中用雪條棒和木筷子建橋,由於其表面凹凸不平,減輕了負重能力。「之前看影片也沒有想到,真的要自己親身體驗過,才明白怎樣才能做到一道紮實的橋。」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多元化跨學科閱讀計劃 落手鑿化石 做小小考古學家

圖書館是推廣閱讀的好地方,但如何藉着閱讀,進一步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呢?有小學特別設計多元化的跨學科閱讀計劃,讓學生認識「多變的地球」,今次學校摒棄了往常看龍捲風、海嘯等影片,反而找來化石收藏家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同時展出相關書展。讓學生看得通,又摸得着,真正感受到地球數億年的歷史變化。   「咚咚咚——梆梆梆——砰砰砰」此起彼落的敲擊聲,正是從一群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的學生手中發出。他們全神貫注地對着一塊石頭,左敲敲、右鑿鑿,到底在幹什麼呢?原來他們正在參與校方舉辦的跨學科閱讀計劃,體驗做個小小考古學家,挖掘石頭藏着的寶藏! 親手挖掘——同學可以親手挖掘出藏在石頭裏的天然礦石或恐龍化石,體驗做小小考古學家的樂趣。(黃志東攝) 認識寶石來源 親手製作水晶手鏈 可銘舉辦過不少跨學科閱讀活動,圖書館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支援角色。今次藉着常識科「多變的地球」一課,教師不再是給學生們觀看龍捲風、海嘯、地震等影片,而是從美麗的角度認識地球。是次「地球探索之旅——認識化石及礦石體驗日」,涵蓋中文、英文、常識、視藝、IT、圖書共6個學科,活動包括以顯微鏡連接電腦觀察沙漠玫瑰晶體,認識寶石的來源並親手製作一條水晶手鏈,近距離欣賞和觸摸古生物化石及礦石等,學生既可吸收課本知識,更可主動探究其他領域,達至全方位學習。 顯微鏡——學生透過連接500倍高清數碼顯微鏡的電腦,觀察不同的礦物,包括這種貌似花生的沙漠玫瑰晶體。(黃志東攝) 礦石及水晶——現場展出不少礦石及水晶,還有天然寶石製成的首飾,讓學生了解天然資源的運用。(黃志東攝) 延伸學習——校方準備了一些題材有趣的展板,作為延伸學習及閱讀,如「尋找誕生石」,提升學生的興趣。(黃志東攝) 活動策劃統籌人兼圖書館主任董雅詩表示,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不限於圖書,還能支援學科學習,「我們可透過書展、展板內容、延伸活動,增加同學的知識點,銜接將來中學的課程。例如今次活動介紹的晶體與理科相關,這便是STEM的延續」。 董雅詩(黃志東攝) 書展活動——為配合專題活動,圖書館特設小書展,展出相關的中、英文圖書。(黃志東攝) 化石收藏家提供導賞 為了深化主題,校方還邀請了化石收藏家吳愷霖(Edmond)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又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學生由化石的形成開始了解地球古生物,不單可近距離觀察,甚至有機會觸摸真的古生物化石,感受那數億年的地球歷史。 觀察化石——Edmond(圖中)帶了一些真實的化石,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並觸摸,他們都躍躍欲試。(黃志東攝) 自小對古生物着迷的Edmond,一直致力推廣古生物及化石,曾於多間學校及機構舉行講座,亦不時主理工作坊,希望有興趣的小朋友接觸到相關知識,尋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方向。董雅詩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了解相關職業,「正如現時常強調的生涯規劃,考古牽涉了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歷史學家等,若同學有興趣的話,日後可考慮修讀相關課程」。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 開荒邨校 課室內外滲透正向文化

受適齡學童減少、跨境生人數下跌及移民潮三重夾擊,香港再掀縮班潮。然而,當學界瀰漫着一片殺校恐慌之際,卻有資助小學逆市創校,其中包括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下稱皇后山學校)。受惠於毗鄰新屋邨落成,去年開辦的皇后山學校,在短短一年間由僅得5個學生增至今學年有逾600名學童,甚至因學位供不應求而要公告暫不接受插班生申請!背負着數百個家庭的期望,學校又計劃如何帶領學生衝上雲霄呢?   「我不搞gimmick(噱頭)的」,皇后山學校校長勞耀基劈頭第一句便說。沒有吸睛的旗幟,沒有響噹噹的口號,他只提出要建立一間穩陣的學校,基石則是教師和家長。「如果有優秀的教師團隊,有高質素的家長,家校合作又做得好,哪有教不好的學生呢?沒有的。」 勞耀基(黃志東攝) 執教鞭30載 從開荒教師到校長 假如「勞耀基」3個字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代表着的,是「正向教育」。他縱橫教育界30多年,上任皇后山學校校長之前,在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下稱林拔中學校)工作20年,由開荒教師晉升至校長,掌舵學校那8年,他全力推動正向文化,使林拔中學校贏盡口碑,成為區內熱門學校之一。離開安舒區,來到新環境,他初心不變。 「我希望在基督教教育和正向教育的基礎下,培養皇后山學校學生成為『愛生命』、『好學習』、『護環境』和『澤社區』的良好公民。」勞耀基進一步闡釋這4大提綱,「『愛生命』是常存感恩的心,愛惜生命,尊重自己和別人,建立正向人生;『好學習』指有堅毅的精神,樂於追求學問,達至卓越;『澤社區』是以服務人群為己任,恩澤社區;『護環境』是培養有負責任的態度,愛護地球,珍惜資源」。 如何落地實踐?勞耀基形容,他追求的,是一種氛圍,而非一個教案。「當然,我們也有『正向課』,納入在成長課之內。課堂會教導學生如何管理情緒,怎樣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個人成長的挑戰。」惟要在校園形成一股正向文化,就不能只靠幾個單元課程,而是需要把當中的精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所有正規課堂裏,包括中、英、數、常等學科。 繪本教學——初小的中文科,部分課題會採用繪本教學,當中大量圖像既可擴闊學生的想像空間,亦因為文字不多,可照顧學習能力稍遜的學童。(黃志東攝) 情緒表——每天在正式上課和放學前,都有班級經營時段,班主任會邀請全班同學在「情緒表」上,表達自己當天的心情,從小提升孩子對自身情緒的敏銳度。(黃志東攝) 注重教師培訓 建立正向團隊 談起「滲透」,勞耀基嘻哈大笑:「『擒賊先擒王』呀!」之後他回復正經地說:「我們很着重教師培訓,每個新入職的同事,都需要接受為期3天、取材自澳洲Geelong Grammar School正向課程的裝備。」不過,Learn It(學習)只是第一步,教師們還要Live It(活出),「他們要應用到自己的生命裏面,應用到家庭、婚姻及同事之間,要Live It,才能Teach It(教導)。假如教師自己都沒有正向價值觀,勉強去教學生,結果亦只會有形無神」。 反過來說,當教師懂得尊重、欣賞和信任學生,奉行「優勢為本」的取向(strength-based approach),即聚焦發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勞耀基相信,孩子自幼在這種氛圍下長大,他日也必能夠成為一個愛生命的人。 教員室——有別於傳統教員室,皇后山學校的教員室非常開揚,並刻意營造很多共用空間,藉此增進教師之間的溝通,建立一支正向的教育團隊。(黃志東攝) 營造互重互信環境 師生彼此關顧 「愛學習」是家長和學校對小朋友的共同期望,但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呢?課室語言、教學活動、課業設計等,都是關鍵因素。勞耀基透露:「我們參考美國responsive classroom策略,這是一個班級經營的管理方法,當中很強調課室語言(teacher language),因為老師一句說話,可以建立學生,也可以摧毁學生。」另外,每周兩天在上課前舉行晨會(morning meeting),在一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環境下,班主任和同學一起分享,彼此關顧,都有助學生對自己的社群產生歸屬感,增加學習的投入度。 多元智能課——逢周五有多元智能課,這天安排同學分組玩桌遊、棋類遊戲等,從中訓練社交技巧。(黃志東攝) 科本規劃,則以「多元化、多參與、多表達、高展示」作目標,他續稱:「學習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若教師在分組活動、提問技巧,以至備課形式、課業設計等各方面,都能刻意照顧能力稍弱的學生,例如採用『以強帶弱』的分組方法,偶爾提問一些較淺的問題,設計分層工作紙等,這樣可使到班裏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和表達,學習氣氛自然好。」 鼓勵學生「澤社區」 節能校園「護環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指出,幫助別人,能使自己獲得真正和持久的快樂。作為救世軍屬下學校一員,皇后山學校十分鼓勵學生「澤社區」,勞耀基已有滿腹大計,打算在未來日子逐一展開。「低年級學生,我們會主力傳授生活技能,例如摺衫、掃地、洗碗等,希望同學服務自己的家庭;升上二、三年級,就開始讓他們服務學校,除擔任風紀,還有班長、室長、圖書館管理員、資訊科技管理員等不同崗位;四年級以上,同學除了參與學校服務,還要加上社會服務;當升上六年級,我更期望帶同學衝出香港,參與境外的義務工作。」 至於環境教育,則由常識科統籌,同時校舍亦引入不少節約能源的措施,包括安裝太陽能光伏板,採用雨水集蓄系統來灌溉園景等,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護環境」。 同行廣場——為幫助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校方特別設計了這個中間通空、綠草如茵的「同行廣場」,大家可以在這裏散步、乘涼,分享心事。(黃志東攝) 正如勞耀基訪問開初所說,學校的基石,除了教師,還有家長。因此不單教師需要接受「正向教育」的裝備,家長同樣需要。「為何父母與子女有這麼多爭拗?為什麼小朋友會無心向學?覺得讀書很挫敗?很多時都是因為家長只着眼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分數高低。」勞耀基期望通過主題講座、小組活動、茶敘及工作坊等,提升家長的管教技巧。「當家長曉得怎樣把目光放在子女的強項而非他們的弱項時,孩子便不會因為自己有些地方力有不逮而膽怯,因為他知道自己也有優點和長處,『我是有用的』!」他又謂,在基礎教育幫學生提升心理質素,有助他們升上中學後,有更大的力量去擁抱困難和挑戰。 ■後記 勞耀基:正向教育曾拯救自己 勞耀基承認自己很「迷」正向教育,因為這種教養思維,拯救了當年性格內向、思想負面的他。小時候的勞耀基,學業成績平平,「數學很差,默書又經常不及格」,縱然擁有藝術天分,但他的強項永遠被「成績差」這個標籤所掩蓋。 直至中二那年,班主任竟然欽點這個平凡小子做班長。有一次,他英文科測驗「如常」不及格,老師沒有責罵,只是循循善誘鼓勵他:「勞耀基同學,你是班長,英文科不能不及格的。」經歷人生第一次被別人賦予期望,勞耀基內心激盪,從此發憤圖強,努力讀書,「原來當一個人被發現、被尊重,是很開心的,很多東西自然會改變,這是很magic(神奇)的」。勞耀基預科畢業後,希望如當年的班主任般,以生命影響生命,於是報讀當年的師範學院,從此踏上春風化雨之途。 ■INFO (黃志東攝) 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基督教 辦學團體:救世軍 創校年份:2021 校訓:誠信愛勤 地址:粉嶺龍峻路2號 電話:3151 0323 網址:www.saccfqhs.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3期]

詳細內容

區區有「寶」校:屋邨校變身夢幻王國 「揸飛機」學STEM 打高球激發潛能

在校園建置模擬駕駛艙、高爾夫球練習場、採用IB課程教學策略,這一切,都不是發生在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而是將軍澳區內一間屋邨小學,甚至被家長封為「寶校」的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5年前,韋淑貞接管校長一職後,默默把學校改頭換面,一方面打造21世紀創意校園,另一方面大刀闊斧改革課程,推動多元學習。5年過去,陳國威小學內外都叫人刮目相看,「脫寶」之日,近在咫尺。   校長花5年改造 「機場」設夾公仔機 陳國威小學去年重新裝修後,記者和攝製隊首次到訪,踏進校門的一刻,大家都不禁「嘩!」了一聲。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粉藍色的「機場」大堂,巨大的「登機Boarding」標誌,還有北京、溫哥華、巴黎和悉尼不同時區的掛鐘,加上迎面而來的,是一名穿整齊制服的「機師」,對於久未離境旅行的我們,實在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這個卡通版「機場」,又奇趣地擺放了3部夾公仔機,一切都令人恍如置身夢幻王國。「我就是想為同學創設一個七彩繽紛和充滿童趣的校園,讓同學一踏進校門便感受到正能量。」韋淑貞喜孜孜地說。 脫胎換骨——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這5年脫胎換骨,由環境至課程,都實現了校長韋淑貞(左後一)所構思的以人為本happy school理念,學生愈讀愈開心。(劉焌陶攝) 夾公仔獎賞——為鼓勵學生在不同範疇爭取出色表現,學校設計了不同等級的「Passport」給小朋友蓋印章,蓋滿一定數目,便可獲得夾公仔的機會。(劉焌陶攝) 模擬駕駛艙 小型高球場 培養興趣 若說「十年人事幾番新」,在2017年接任校長的韋淑貞,只用了5年時間,就把陳國威小學脫胎換骨。「如果你問我,以前陳國威小學有什麼特色,我未必能回答。但現在我可以很清晰告訴大家,陳國威小學是一間以人為本的happy school。」她隨即補充,happy school並不代表學校不重視學習,只讓小朋友玩樂;相反,她期望為學生製造多元的學習經歷,因此不論在軟件或硬件配套上,都花了很多工夫。 以「機場」大堂為例,這不單純為吸睛打卡,而是有實際教學用途。學校上學年編訂校本STEM課程,各年級都加入航空課題,「一年級由紙飛機學起,學習它飛行的原理,了解氣流、對流如何影響飛機飛行的高度和速度;高年級就教授更多航空科技,也讓他們來到學校大堂的模擬駕駛艙,學習駕駛飛機」。韋淑貞透露,學校正申請基金,計劃增設多一個模擬駕駛艙,「學校的目標,就是盡力為同學製造不同的體驗機會。像有同學便因為這個課程,立志做飛機師,我便鼓勵他要努力讀書、學好英文,朝這個夢想進發」。 模擬駕駛艙——學校設有模擬駕駛艙,不論各年級的STEM課堂或課外活動,學生都有機會學習航空知識。(劉焌陶攝) 除了模擬駕駛艙,高爾夫球練習場亦是學界少見的設施。雖然只是迷你9洞場,但在津貼小學來說,已是十分「奢華」。韋淑貞盼開拓小朋友的眼界,「我們的學生以基層為主,而高爾夫球向來給人的感覺則是高尚玩意,所以希望在學校製造體驗機會,讓基層同學都可嘗試」。其實早在兩年前,該校已在啟發潛能課引入高爾夫球體驗班,但當時只能讓學生在禮堂以人造草蓆練習,韋淑貞眼見孩子表現積極投入,遂決定申請資助,把校舍一隅改裝成小型高爾夫球場,並把相關活動納入體育課堂,幫助更多學生培育興趣和啟發潛能。 校內打golf——為使更多學生有機會接觸高爾夫球運動,學校增設小型高爾夫球場,並把相關訓練納入體育科。(劉焌陶攝) IB課程教學策略 融入英文課 陳國威小學位處西貢區95校網,網內共有22間小學,加上同區有4間直資小學,學校之間競爭十分激烈。過去,由於該校缺乏鮮明定位,加上位置「吊腳」,因此在區內的知名度不高。但既然客觀條件改不了,韋淑貞遂主攻校本課程改革,包括引入IB課程教學策略,建構高參與及高效能的課堂,冀和直資學校一爭長短! 「我知道,不少中產家長對IB課程都趨之若鶩,其實IB課程着重培訓同學成為一個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並且強調10個Learner Profile(學習者培養目標),其中一個是Thinkers(思考)。」於是,學校上學年嘗試把IB課程的教學策略,融入英文課,並發展出PIE(Primary International English)校本國際英文課程,由NET(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擔大旗任教,「新課程強調多給小朋友思考空間,並且多讓他們發表個人意見。亦由於PIE課程鼓勵同學自由自主去學,所以每個同學的學習成果都可以很不同」。韋淑貞又稱,PIE課程上學年只在二年級試行,今學年將擴展到一至三年級。 課程改革——PIE校本國際英文課程,參考IB課程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突破單一的學習模式。(劉焌陶攝) 統一派位 98.5%獲首三志願 要在學校林立的95校網中突圍而出,的確不易,但見韋淑貞在這場逆境波中愈打愈順,也逐漸見到成效,「上學年我們畢業生的派位成績十分理想,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已經有46%的同學獲得錄取。至於統一派位階段,獲派首三志願的比率是98.5%,當中不少同學也成功獲派Band 1中學。在疫情之下,學生能夠有這樣的成績,我們整個教師團隊都十分欣慰」。 後記:憶中學曾當「透明人」 校長:每個學生都是寶貝 經常有人說,做學生的,若非「學霸」又非「學渣」,就等於「透明人」,永遠得不到教師的注意,韋淑貞(圖)的中學生涯,就是這樣度過。「小學時,我成績很好,一定考頭3名,可說是尖子,幾乎所有老師都認識我,也很疼惜我。但升上中學後,卻是另一個世界。」她憶述,在中學才驚覺「一山還有一山高」,自己只處於中游位置,「風頭躉」頓變「透明人」,感覺殊不好受,「其實一間學校裏面,優秀的學生只佔很少數,中游學生反而最多」。 韋淑貞(劉焌陶攝) 表演晚會 人人參與 因此她當上校長後,第一個要建立的校園文化,就是關顧每一個學生。她以「童學童賞」表演晚會為例,那是陳國威小學學年終結的大型活動,由學生上台表演給教師、家長觀賞,「對於這個活動,我唯一要求,是每一個同學都要有機會參與。第一年舉辦時,老師都有猶豫,因為他們擔心有些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未必適合上台,又擔心他們演出不到。但我告訴老師,晚會只招待家長,關上門,我們便是一家人,我相信,家長是會接受同學在過程中有不完美的地方,最重要是學生的學習經歷」。 結果,每一年的「童學童賞」都是感動完場,「有些家長說,從未想過自己的小朋友原來可以表演得這麼好。亦有家長告訴我,子女在表演前夕,自行加操練習。這再次證明,只要師長相信學生,願意給他們機會,其實每個同學都可以做得到」。這個亦正正是韋淑貞對「寶校」的另一番詮釋:「每個學生都是我的寶貝!」 齊齊表演——「童學童賞」提供一個平台,讓每個學生發出閃爍光芒。(受訪者提供) ■INFO 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 校網:95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沒有 辦學團體:博愛醫院 創校年份:1998 校訓:博文愛德 地址:將軍澳尚德邨 查詢:2178 5700 網址:www.pohckwps.edu.hk 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受訪者提供) ■有片睇︰ bit.ly/3Q5Rj4l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