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扎根母語

洗白白時突然想起,幼小時的兒歌洗白白,當然是我的母語廣東話版。教育局楊局長早前惹的風波,最近再有解話表明個人支持母語廣東話,但因應全世界較少地方用廣東話學中文,所以仍需研究將來香港人會否因此失去優勢,但不代表政府有既定立場,特別支持普教中。 可能我太理所當然地認為,用廣東話學習中文是常態,我未經歷過普教中,不能比較,但我又不覺得用母語學中文較「蝕底」,例如要背押韻的唐詩,轉用普通話就應該不能熟讀了。當然,我也同意自己的普通話水評很普通,沒有系統地學習,只是靠唱周杰倫的歌惡補,勉強夠混飯吃。 小朋友到了這個月齡未見突出的語文能力,還是建議他念本地N班打好根基比較穩妥 用什麼語言去學中文已經影響雞蛋仔,由選校面試至放榜,報N班都要家長考慮是選擇國際兩文三語班,還是本地粵英教學。問過多位校長和老師,其中一位校長反問我,主觀覺得雞蛋仔的語言表達如何?還有家庭慣用什麼語言溝通? 據我觀察,雞蛋仔會發出多個單音,懂兩個手勢比劃肚餓及喝水,但與其他playgroup的小朋友相比,他未算使用說話表達需要,著他叫爸爸媽媽也不是百發百中。至於家人,廣東話始終是「膽」,父母及四大長老都是本地人,不會無緣無故說外語;而膽「拖」的是英文,始終會與外傭用英語溝通,而我的兒子熱愛火車系卡通。想真點,暫時真的很少應用普通話的機會。 校長坦白告訴我,小朋友到了這個月齡未見突出的語文能力,還是建議他念本地N班打好根基比較穩妥。雖然香港強調兩文三語,亦明白家長擔心輸在起跑線,但連母語都未能講得好,夾硬引入第三種語言只會帶來反效果,莫說打好語文根基,就連學習動機也會賠掉。 母語如母乳一般珍貴 那麼本地課程還是有少量的普通話教學吧?校長笑咪咪地擰頭,「選擇國際班就只用普通話學中文,選擇本地班就用粵語學中文,如果不貫徹執行,違反當初觀察孩子的需要,貪心或擔心地多學一種語言,最後弄得中英文也沒水準,而且也讓家長孩子添了無謂的衝突。」 這校長提醒我,學習語文要考慮孩子語言天份及生活應用,每個小朋友、每個家庭都不儘相同。其實還原基本步,語言就是為了溝通傳遞訊息,拉近彼此的關係。既然要學習如何與人溝通,怎能否定母語的重要性,我覺得母語如母乳一般珍貴呢!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失寵爸爸

宮鬥戲不是老公那杯茶,不過他知道什麼是「打入冷宮」。事關雞蛋仔出世之後,他久不久就會像深宮怨婦,埋怨從前可以和老婆逛街去旅行,現在莫說老婆,就連四大長老、家傭姐姐都不太理睬他,所有焦點話題都在孩子身上。失寵的他會變得計較:為什麼購物有九成時間是買嬰兒用品、客廳八成地方都劃成雞蛋仔的遊樂埸、他七成的俸祿都在養家,但只有一成的時間是關心他的死活…… 常言道,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丈夫,也不無道理。聽到他的投訴,真是哭笑不得。孕婦與胎兒血脈相連,有十個月時間作身心準備,但大部分男士都是瓜熟蒂落,捧着啼哭嬰孩時才意識到。咦,似乎我還未準備好當爸爸? 丈夫地位「明升暗降」 生了孩子,丈夫理論上升級了,太太特別看重丈夫的表現;畢竟他是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但這人事變動,在丈夫眼中可能是「明升暗降」,有苦自己知。回想起雞蛋仔剛出生的數月,產後情緒波動,老公也無數次被我罵到體無完膚,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每一個動作都是錯,就算我不孤立他,他也會產後抑鬱希望逃避一切。 男士會鬧情緒,這是正常的!遺憾是社會角色定形,大部分男士都不習慣流露感覺。一般男士都缺乏情緒支援,傾訴對象只有妻子,但新手媽媽正正是泥菩薩過江,爸爸再艱難也只可以選擇把委屈難過吞下去。 有一些男士會和朋友傾訴,不過兄弟之間又未必會牽涉情緒字眼,承認壓力很大已經算表達了一些感覺,更多是那一種「在心中」的沈默不語。 也有選擇做運動的爸爸,知道安多酚可以令人開心,可惜新手爸爸甚少抽到時間運動,就算可以,一回到家或許就要面對妻子的冷嘲熱諷,扣上私的罪名。 當我們大義懍然地批評,做爸爸無論怎樣壓力大也不應該傷害孩子,但這個社會又提供什麼配套,協助年輕的家長? 上個月一宗新聞,由於不善情緒管理加上身邊沒有支援,新手爸爸情緒失控,掌摑女嬰致植物人,事件對整個家庭是不幸,對社會來說也是警告。當我們大義懍然地批評,做爸爸無論怎樣壓力大也不應該傷害孩子,但這個社會又提供什麼配套,協助年輕的家長?單單是爭取侍產假,已經要搖尾乞憐,動輒與經濟效益掛鉤,沒有想過讓新手父母多點空間適應,其實是一項社會投資、長遠鼓勵生育讓人口年輕活力化。 奉勸新手爸爸們,要有心理認知面對的挑戰不比參加三項鐵人賽少,要正視自己的情緒需要。除了埋怨冷宮孤寂之外,也要積極反思自己需要什麼協助,疏理好情緒時,你或許會發現冷宮沒有鎖門,隨時也可走出去透氣,不用鑽牛角尖。大家踫到剛剛成為新手爸爸的同事下屬時,除了恭喜外還要體貼一點,關心一下他的身心狀況,因為嬉皮笑臉下可能藏着一顆玻璃心呀!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離虎得樂

家傭困惑地望著我:「他要面試?他一歲為什麼要面試?」 趁開學特賣買了一堆兒童書和一幅會發聲的地圖,計劃每天跟牙牙學語的雞蛋仔說故事。家傭也覺得有趣,邀請她隨意翻閱時,順帶告訴她平日可以陪雞蛋仔閱讀。她擔心雞蛋仔會用書本磨牙,我覺得沒吞下去就成,多接觸書本反而避免不久參與面試時,吃掉學校的書本。家傭困惑地望著我:「他要面試?他一歲為什麼要面試?」 她一直好奇為什麼有僱主期望菲傭可以補習英語,她認為孩子上學就自然會英語。 想了想,簡略地告訴她香港就學情況,介紹了N班面試之類;她說在菲律賓的孩子,適齡入學由政府安排,大部份家長都不會為學位奔走,當然富有的孩子可以選擇唸私學,但也沒有幼稚園面試云云。來港之後,她一直好奇為什麼有僱主期望菲傭可以補習英語,她認為孩子上學就自然會英語。她又不明白學校有老師有功課,為什麼放學後仍要補習。間中聽到學童輕生的新聞,她會心疼那些父母。在她心目中,菲國小孩最大的威脅只是毒品,所以她努力儲蓄,計劃當兒子踏入青春期時就辭職回鄉,陪伴兒子加緊管教。至於升學,她樂觀認為菲律賓就業情況一般,念書跟賺錢沒有直接關係,只求孩子健康、不要誤入歧途,開開心心上學就足夠了。 家傭難以置信,除了香港還有什麼地方都有類似的壓力?她側側頭:「都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嗎?」 聽罷有點心虛,此地無銀地辨解:「國情不一樣,不是我過份緊張,而是買圖書時,身邊已經有孕婦付款,售貨員認為雞蛋仔太遲起步,人家胎教已學拼音遊戲!」家傭難以置信,除了香港還有什麼地方都有類似的壓力?我再想了想,台灣、新加坡、聽說上海的壓力也不少。「那麼,」她側側頭:「都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嗎?」嗯……又一個無言而對。 這一番對話讓我輾轉反側了幾晚,反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華人傳統。雖說行行出狀元,但在香港傾家蕩產去栽培孩子念書的虎爸媽仍佔大多數。當初在書攤玩了半天發聲地圖,實在不好意思佔人家便宜,便買了回家,順便購入特價的圖書。這純粹貪平宜的動機,很快被售貨員加油添醋,動搖起來,變成懶惰媽媽輸在起跑線,要盡快將勤補拙變成大老虎,加緊訓練幼兒。 可以期望他出類拔萃,但不可以忘記他有自由意志。 老實說,兒子對地圖只有過一分鐘的好奇,讓我有點失望。不過冷靜地分析,他才一歲根本沒有足夠認知能力,怎可以強迫孩子理解呢?曾經道聽途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硏究過,理想的家長會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並設定合理水平較高的期望作為向上的推動力,但尊重小朋友最終的自主權。我可以大力參與雞蛋仔的教育,可以期望他出類拔萃,但不可以忘記他有自由意志。 當我繼續專注研究那幅地圖時,雞蛋仔竟然安靜地靠著我,閱讀心愛的小火車數字書。那一刻感受到雞蛋仔的呼吸和體溫,親子時光時多麼美好!施主,回頭是岸,離虎得樂!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勿讓兒童淪為箭靶

一齣新手爸媽電視劇,題材寫實引起大家的共鳴,包括老公都有收看。每次聽到女主角呼喝:「死去乜乜乜啦!」老公就會偷瞄我一眼,嘴角上揚,我也不甘示弱橫他一眼,他便會拍掌:「沒什麼似,就這嘴臉最像女主角!」我牙癢癢地踹他一腳,雞蛋仔見狀會咔咔地笑。我看過池川明的《媽媽,我記得你》,胎內記憶透露小朋友在天堂一早已經觀察及選定父母,我不知道屬真屬假,但如果真有其事,雞蛋仔應該喜歡我們的幽默感和自省能力,還有就是不會視他為出氣袋。 這些衝擊揭示、突顯或激活了夫婦關係中,可能一直存在的矛盾,在新生命的降臨時「避無可避」要正視及處理這堆問題,稍一不慎,負面情緒爆炸就會殃及下一代。 在家庭中,子女必然會承受夫妻之間的張力。極端的就是父母虐兒發洩的悲劇,而尋常家庭裏也會不經意把婚姻壓力投射在孩子身上,令他們成為箭靶。試想想,老夫老妻尚且會吵架,更何況新手父母——面對太多不確定因素、挑戰體能極限、應對長輩的期望;待孩子適齡入學,學業、家庭經濟和社會期望亦會加重婚姻考驗,一切都衝擊着婚姻基石。這些衝擊揭示、突顯或激活了夫婦關係中,可能一直存在的矛盾,在新生命的降臨時「避無可避」要正視及處理這堆問題,稍一不慎,負面情緒爆炸就會殃及下一代。 夫妻恩愛時,稚子淘氣是生活的小確幸,但夫妻關係緊張、出現嫌隙時,天真活潑竟然可以成為批評對方沒有盡父/母之職、沒有用心管教的證據。其實小朋友未必「難湊」,在輔導室心平氣和討論時,便會發現衝突始於拍拖已存在的盲點,孩子只是踏中地雷,讓父母硬着頭皮「掃雷」,接受輔導。 夫婦經常因爲新生命才明白,雙方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嚴重落差…… 好像電視劇中的夫妻,因為小朋友報 playgroup ,引發大家對金錢和教育價值觀的衝突;現實生活中,我和老公也會因假期應否帶BB逛街這種芝麻小事,而發現彼此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存在很大分歧。夫婦經常因爲新生命才明白,雙方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嚴重落差,例如怎樣才算孝順父母?怎樣才能體面安排家庭聚餐?怎樣生活作息才算獨立於原生家庭? 面對這些衝擊,如果夫婦欠缺深刻討論和反思,很容易過分簡化問題,把「責任」歸咎於孩子的出現。最常聽到是:「待孩子長大一點就okay 」,假設將來可以騰空休息,做會自己,問題便會解決。但事實上,隨着孩子長大,管教的挑戰只會更多,十之八九的父母並未排解深層矛盾,孩子只會繼續「躺着也出血」,成了二人角力的活靶。例如明明是不滿配偶的行為,卻會習慣呼喝小孩去引人注意,或者借題發揮,放大小孩的缺點曲線批評配偶。 孩子站在中間,刀來劍往,怎能獨善其身?就算雞蛋仔不會說話,也能夠判斷爸爸媽媽之間針鋒相對是否玩票性質,更可況年長的孩子,他們要吞下父母的情緒,怪可憐的。生兒育女本來就是人生學習課題,要警惕自己,檢視夫婦的衝突根源,以免令兒童無辜替上一代受罪。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開學日家長焦慮發作

九月是香港傳統的開學季,我求神拜佛希望雞蛋仔不要在九月一日出世,免得頭廿年要在開學日慶祝生日,不能請假全家一起去旅行。 等一會就可能已經錯過了七八十個訊息,最可憐是這些群組可能由班主任成立,根本不可以「退谷」…… 社工朋友都知道,開學與放榜都是高危時期,學生老師家長也十分緊張。面對年紀較小的學生,家長的壓力環繞在暑期作業、校服整齊、校巴家傭交接,年紀比較大的學生,可能是升學、轉校、留班或重讀,背後的家長同樣需要認識一群新的教師及其他家長,單單是加入電話群組,就已經很頭痛。有媽媽曾告訴我,每天都要金睛火眼地留意群組,等一會就可能已經錯過了七八十個訊息,最可憐是這些群組可能由班主任成立,根本不可以「退谷」。這個全職媽媽精神壓力很大,丈夫每天分析股市走勢,而她自嘲生活也是「大起大落」,很害怕兩個小朋友開學。 提醒一下家長,在忙碌的日程當中,除了支援小朋友的情緒健康,也得照顧自己的需要,整理個人情緒。留意身體反應,可能因為開學你已經有焦慮的跡象(參考醫管局網站): 心跳加速/心悸 出汗/手汗 身體顫抖/牙震 呼吸困難 窒息感覺 胸口痛/胸口不適 反胃/肚痛/胃部不適/腹瀉/尿急 眼花/頭暈/站不穩/腳軟 發冷/發熱的感覺/臉紅/臉青 感覺麻木/麻刺 小朋友不能輕易表達情緒,他們需要協助和學習,而第一個情緒老師便是父母…… 香港教育大學早年有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家長焦慮水平越高,子女也越容易在學習、社交、自律三方面出現行為問題。記住你的焦慮情緒會蔓延家人,焦慮反應可能是鏡子反應、是你的情緒投射,互相影響之下成為惡性循環。小朋友不能輕易表達情緒,他們需要協助和學習,而第一個情緒老師便是父母,爸爸媽媽們要先照顧好自己,才可以身教示範有效的情緒管理。 現今香港家長面對多樣競爭,加上資訊科技發達,大家更容易互相比較子女的發展;成為人母後,我也變得神經質,更能體會家長為何沒辦法放鬆心情。當我緊張時會做呼吸練習,會刻意按著肚皮,深吸氣時,想像空氣充滿肚子甚至可以把手彈開,呼氣時,就想像把焦慮的酸臭味也吐出來。一個深呼吸不夠,就做三回,當意識停留在自己的肚腩鬆鬆的時候,well,你已經成功暫時放下焦慮了!情緒管理和體重管理一樣,需要持之以恆、需要決心,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不一,需要多一點自我反思,設計小技巧幫助打破親子之間的焦慮循環。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最甜蜜的痛

在撰寫「第一次」的時候,就決定留八月最後一期專欄予雞蛋仔,記下他出生的過程並祝福他周歲生日快樂。 十號風球那天已過了預產期一個星期,暗自祈禱不要選風雨飄搖時生孩子。隔天產檢發現胎盤開始鈣化而且開了一指,醫生認真跟我討論,雖然我很期待自然分娩,但如果週末還沒有動靜,下星期一還是剖腹分娩比較安全。 星期六晚老公陪我吃潮州菜,散步回家時開始灑雨,三號強風信號了。問老公雞蛋仔是不是討厭我才遲遲不出來,他說:「或者他很愛你、怕你痛,所以在猶豫如何出生呢!」 不夠半小時陣痛就突然加劇,我由嬉皮笑臉變成面容扭曲,全身冒冷汗。 半夜感到輕微腹痛,直到凌晨兩點才發現「穿水見紅」,我非常興奮,是期待已久的十級陣痛!但同時又很苦惱,風雨交加怎樣可以買到快餐店薯餅吃呢?老公如坐針氈,來回檢查「走佬袋」、看風暴消息,絮絮念着要立刻入院。抵不住他的嘮叨,我們在風雨中起行,四點到達時才開了兩指,但不夠半小時陣痛就突然加劇,我由嬉皮笑臉變成面容扭曲,全身冒冷汗。 老公在一旁數呼吸令我覺得厭煩,但沒有力氣叫他閉嘴。陣痛來臨時,真的像扭毛巾,產婦當然就是被扭的毛巾。我意識清醒,腦海急速運算着,為什麼隔廿十分鐘的陣痛,突然變成兩分鐘一次?傳説第一胎會痛上兩天,那麼每兩分鐘痛就夾着一分鐘劇痛,一個小時有六十分鐘,距離生之前還有多少次? 我永遠都會記得,推入手術室前那個四目交投,我們兩個都很害怕…… 本來護士問我要不要「笑氣」,怎知胎兒心跳突然下降不足一百,立即換來氧氣罩並提醒我冷靜深呼吸。心裏暗忖大事不妙,到第二次胎心下降時,便決定緊急分娩。老公不可以進入手術室陪產,我永遠都會記得,推入手術室前那個四目交投,我們兩個都很害怕。 主診醫生在八號風球下趕路,特許我半身麻醉以免醫生問話回應不來,怎料他進入手術室就立即開始剖腹。為了緩和氣氛,還跟我說笑保證不會因颱風加診金,也不會報復BB而打他屁股。我都沒聽入耳,望着手術燈感覺一切都很不真實。 有一半醫護人員抱他往另一角落檢查,擔心雞蛋仔缺氧。 當醫生抱着濕漉漉的雞蛋仔出現在我眼前時,他只有微弱的哭聲,有一半醫護人員抱他往另一角落檢查,擔心他缺氧;過了幾分鐘終於聽到他聲嘶力竭地大哭,所有人才真的鬆一口氣。老公事後形容,醫生進手術室不久,就換了一團紫紅色的生物出來,護士着他確認這是他的兒子。但還未回過神來,雞蛋仔就被送上育嬰室,丟下他可憐兮兮的呆坐在走廊,手術室門後的老婆生死未卜、恐懼地等了一個多小時。(其時,我和醫護人員閒聊着八號風球有沒有超時補水、醫院餐廳有什麼好吃……) 隔天醫生告訴我雞蛋仔一切安好,相信產程急或是臍帶被壓而導致胎心下跌,剖腹時也發現他的頭已經落到盤腔低位;鑑於他「逾期居留」、蠻勁衝閘,醫生猜想他長大後是個留前鬥後、功課衝deadline的孩子! 就這樣一年了,慶祝孩子生日比自己生日更幸福!雞蛋仔,你要健康快樂,媽媽可以肯定地多謝你,帶給我生命中最甜蜜的痛。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鏡中找媽媽

八月算是我的暑假,還好完成了暑期實習工作,有點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靜靜地剪修茉莉小花,想起上星期突然香消玉殞的舊朋友、想起追思會的安排、想起她由發現患癌到離開,只不過是兩個月的時間。她的離開,不及通知朋友,讓人措手不及,而且她留下丈夫帶着一對只有七歲和四歲的小兄妹,嘆一句天妒紅顏。 曾聽過靈異故事說茉莉花會招魂,這一刻如果可以見到這位朋友蠻不錯啊!好想和她閒話家常,分享小朋友的生活點滴。最後一次見面,我們還在討論如何為小朋友引入綠色生活,構思身心靈工作坊,很遺憾因為生活忙碌這些爛藉口,一再錯過聚舊的機會。 孩子的確是獨立個體,但某程度上他們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想到入神,冷不防雞蛋仔伸手拉了一把茉莉花,脆弱的小花撒了一地,花瓶打瀉了;這一刻好想哭,但更多的是無奈,是欲哭無淚。換了自己病殮,老公和孩子怎辦?沒有媽媽,誰會唱歌哄雞蛋仔入睡?他很快便會忘記我的聲音和溫暖嗎?老公一個人可以堅強地帶大孩子嗎?他可以抖擻精神努力活下去嗎?老公會忘記我嗎? 有段時間要準備生死教育的家長講座,購買了一堆與喪親相關的繪本,其中一本叫《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故事中孩子和鬼媽媽話別時,扭着不想獨立不要長大,以為倚賴媽媽就可以留住她;而鬼媽媽就吩附孩子掛念她便照鏡子,因為孩子的臉像媽媽:「眼睛、鼻子、嘴巴和心裏,都有媽媽的存在。」 女兒的臉長得像媽媽,每當照鏡子時,都會看到媽媽的存在。 孩子的確是獨立個體,但某程度上他們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有時我也會想,如果意外身故,我寫的文章有沒有留下什麼智慧予雞蛋仔,迎接將來的挑戰?留下的照片,足夠他重建對我的認識嗎?留下一櫃子的書本,可代替我啟發學習嗎?還有丈夫,我給他留下足夠的愛嗎? 這星期我失去了一個朋友,也有許多人為輕生音樂人而傷心。其實每一天都有人失去至愛,哀傷似是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痛。除了心痛,朋友的離開讓我反省了多個命題,除了留下積蓄保障生活之外,我們留下什麼回憶讓小朋友懷緬呢?是凶巴巴催促孩子練琴做功課、和老公吵吵鬧鬧、哭哭啼啼?還是一些簡單温馨的生活片段,逛街市、數巴士,告訴孩子,他們名字的由來和寄望?我們留下什麼價值觀在他們的生命裏延續呢?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忽視情緒無助溝通

和老公拍拖食壽司,等位期間聽到個小朋友和阿媽的對話,忍不住偷笑。對話重點是:「為什麼我們要拉屎呢?如果不用大小二便,就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了! 」 媽媽小聲回應,吃飯不可以討論這些,小朋友繼續:「吃飯後,就是要拉屎⋯⋯」我腦海裏突然想起海膽刺身,忍不住噗一聲笑了出來,然後那位媽媽很尷尬地打斷孩子,並給他手提電話轉移視線。 我其實很想搭訕,問孩子省下的時間用來做什麼?平日很忙碌?排隊等吃壽司浪費了青春,要用大便時間補救?我老公也想問,小朋友是否說「核突野」去巧取豪奪媽媽手機? 本來溝通就是雙向解密過程,媽媽接收到一個回應,帳面是講屎講尿,但背後有沒有隱藏密碼? 家長都明白和子女溝通的重要,但無奈地經常「開口及着脷」或者中了孩子圈套也不知情。早兩日吃早餐,另一個媽媽與孩子的對話也很「核突」,媽媽催促兒子趕快進食,責罵他「明知趕時間就早點起床拉屎!」、「每次出門口才嚷着要拉!」、「人人都會拉屎,為什麼你拉得特別久!」 這位打扮入時的媽媽,操流利粵語間雜英文生字,她在罵,兒子就吃得更悠閒,眼仔碌碌地看着面紅耳赤的媽媽。食客都覺得無教養的是這位女士,可能阿仔回家後要捱一記耳光「找數」,但在身份地位歲數體能各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之下,這一場早餐角力賽,阿仔雖敗猶榮,因為他成功令到發飈!對媽媽催促的最大報復,莫過於在公眾場合令她難堪了。 這些隱含勒索的對話,發生在日常之中。之前都討論過情緒勒索,好像有跡可尋但又實在難而清晰演繹,總是防不勝防。本來溝通就是雙向解密過程,媽媽接收到一個回應,帳面是講屎講尿,但背後有沒有隱藏密碼?例如:排隊好悶,好想和媽媽聊天?又例如:只要你嫌麻煩就會給我電話玩?又或者,根本沒有特別要求,純粹童言無忌:想告訴媽媽,我的天才「不拉屎換時間」創意計劃…… 但我們已經無法求證,因為壽司媽媽的「羞恥尷尬」築起高牆,失去了解孩子初心的機會;而早餐媽媽也因為老羞成怒,無視孩子的表情及肢體語言,錯失解讀深層情緒,不但未能解決實務問題,更加擴闊兩人之間的鴻溝。 小朋友都牽動了媽媽的羞恥感(Shame),而往往長大之後用,勒索或是被人勒索的手段都與羞恥感有關。 學中醫話齋要治未病,平日就要多加留意說話背後的情緒,提高敏感度就不容易墮入陷阱。剛才兩個例子,小朋友都牽動了媽媽的羞恥感(Shame),而往往長大之後,用勒索或是被人勒索的手段都與羞恥感有關。大概你都有經驗過:「我投降了!求你不要令到我難堪/ 無地自容/ 尷尬/ 成為眾人焦點/ 當中出醜/ 丟人現眼⋯⋯」 我都不能肯定,為什麼小朋友會懂得勒索父母,究竟是父母身教或是朋輩影響,無從稽考,但要打破宿命,就由自己重視溝通裡的情緒開始!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糖衣奶粉

我要申報,我只能勉強餵了四個月母乳就停產了,停產原因非常複雜,相信「新手少奶」都會明白箇中辛酸。本地社區對母乳餵哺支援不足,縱然很多團體努力推動,但要改變社會氣氛並不容易。 奶粉商採用電話電郵攻勢,甚至派專人送試用裝上門 上星期雞蛋仔和我出席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的調查發布會,原來政府去年已實施了一條自願守則「香港配方奶及相關產品和嬰幼兒食品的銷售守則」(簡稱「香港守則」)。參考世界衞生組織提倡的「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希望配方奶公司自我約束市場推廣資訊;世衞表明支持規管關於三歲以下嬰幼兒配方奶的宣傳手法,擔心不當宣傳誤導了家長。有一些國家已禁止奶粉商搜集媽媽聯絡資料,收緊宣傳讓媽媽們更安心地餵哺母乳,肯定這個選擇對孩子的價值。 各位港媽可能未聽過這條守則,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懷孕至今,我定時收到奶粉商的電話、電郵,跟進雞蛋仔的成長。前往母嬰健康院作產前檢查,門外總會有一群「姊妹」攔路談心,新手媽媽見到各式各樣的禮物、親切的笑容、再加兩句讚美「個肚陀得好好」⋯⋯自然會乖乖地交出個人資料,加入了奶粉商的媽媽會。他們定期來電噓寒問暖,當我透露母乳減產的憂慮時,便開始介紹產品甚至派專人送試用裝上門。 當然你會想,人家沒有硬銷奶粉、沒有行騙、沒有逼你購買,而奶粉本身沒有毒、沒有過期;當初又是我貪小便宜臉皮薄,你情我願地交出個人資料,現在怎可以埋怨電話糾纏?再說未能餵哺母乳不是奶粉商的錯,犯不着喊打喊殺要立法規管吧? 如果社會大眾被洗腦的訊息是「人奶優先」,我相信會有更加包容的政策,協助及鼓勵婦女工作時泵奶、會增設雪櫃讓奶媽們不用每天帶數箱冰往返公司。 我並不認為要限制母乳代用品的供應,雞蛋仔也是喝奶粉的;爭論點是,我們應該要阻止不當的推銷,應該要設法令準父母掌握科學實證的資訊,為寶寶作出最明智選擇。即使無法哺乳也應該協助我獲得全面的資訊,例如,如何判斷配方奶的營養成份,是否足夠或者過剩、對寶寶帶來什麼健康危機等。 另一個憂慮是奶粉資訊泛濫,營造了一個社會氣氛認為母乳跟配方奶粉差不多,正正就是這種社會氣氛,拖慢了全城母乳哺育的進程。有沒有聽過關心你的家人,「勸解」你即使沒有人奶也不打緊,因為奶粉也有營養?又或者聽到上司埋怨你,什麼時候才放棄人奶轉用「方便而又健康」的配方奶?如果社會大眾被洗腦的訊息是「人奶優先」,我相信會有更加包容的政策,協助及鼓勵婦女工作時泵奶、會增設雪櫃讓奶媽們不用每天帶數箱冰往返公司。 未能成為全母乳媽媽是我的遺憾,雞蛋仔未夠一歲就已經因感冒入院兩次,總會自責是因為他缺少了來自母乳的抗體。所以即使我不是母乳媽媽,也希望社會上有更多支持母乳哺育的討論,為其他小朋友謀福祉。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美麗的腦袋

附近有間隱藏在街市之中「解憂」二手書店,我經常嗎揹着雞蛋仔閒晃。區內的人都習慣自助購書,最貴的舊書都只是二十塊,看中了就把錢放在門縫或是交給鄰鋪伯伯,很富人情味。無意之中看見這本英文書,時光立即倒流二十年回到加拿大實習的時候。 因為沒機會出國進修,所以入大學時已經鎖定目標,爭取到海外實習機會,見識一下。幸運地考到獎學金,有足夠的生活費讓我申請海外實習。就這樣,愉快地渡過了人生一個精彩的夏天,也認識兩位對我影響深遠的老師。 我的實習老師Angelo同Catherine都是定居溫哥華的華人,第一次見面時嚇了我一跳,Angelo 坐在輪椅全身皮膚通紅,關節位置乾燥爆裂,原來他是一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Catherine 坐在旁,兩人笑容可掬,反而我為了自己冒失的態度感到有點尷尬。 當時實習與婦女權益有關,我在一間婦權法律機構內,負責接觸及訪問移民的華裔婦女,硏究她們的家庭暴力問題,過程中會涉獵管教子女的壓力、婚姻輔導等。課題廣泛,對於第一次實習而且人地生疏,完全不了解加國民情國策,我其實感到很徬徨、很擔憂。 兩位督導老師都擅長認知治療派系的介入方法,Angelo 訓練我使用腦地圖和 Edward De Bono 的思考帽子,整理婦女硏究工作,協助婦女以較理性的方法梳理眼前的問題。而Catherine 就分享尋解導向治療及幼兒發展的支援,讓我有更實在的知識,與婦女建立關係。 但兩位看似很理性的導師,其實都是感性的人,回望過去,他們身教多於言教。當年電子媒體還未普及,很多時候要靠長途電話與家人聯絡,我最「埋身」的支持,就只有兩位老師。他們真誠關心學生,亦感染我們關心社區鄰里關係。 玻璃窗外的路人擔心她會做傻事,主動向她問候關心,陌生人的支持令她感到社區守望,令她振作起來…… 我曾儍瓜地問Catherine,何以她能夠自然地與路人打招呼,她笑笑像母親說床前故事般,細訴當年初到貴境,因不能適應新生活而傷心呆坐在餐廳;玻璃窗外的路人擔心她會做傻事,主動向她問候關心,陌生人的支持令她感到社區守望,令她振作起來。聽着老師溫柔的語氣,感受到她真摯的感激之情,為我帶來很大的文化衝擊,動搖了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 Angelo 沒有因為長期病患而意志消沉,總覺得他有點像霍金,身體的限制無礙他發表幽默風趣的點子。實習期間,會帶同學東跑西跑,就是要嚐不同的館子,融入當地人生活。試過在True Confession 餅店,我吃了一口朱古力花生芝士蛋糕,感動到流眼淚,不知道是蛋糕太可口,還是我壓力太大,Angelo 忍俊不禁:「第一個學生在我面前Confess with Tears!」 之後在他的家長訓練小組,我擔當助手負責講解一課書,也算是實習的評核,如果沒有他的信任和鼓勵,我也不知道如何鼓起勇氣在外籍人士面前授課。下課時我推着輪椅,怯生生的問他評價。他想了想,說:「It’s okay! Let’s have cake but no need to confess with tears!」 夜闌人靜,想起這些舊事讓我眼泛淚光。遺憾地Angelo 在今年四月去世了,婚後原本打算和老公到加拿大探望兩位老師,但因為懷孕計劃一再押後,現在與老師已成永訣。 這本書的內容教授如何裝備腦袋,讓它變得有修養,善良而且美麗,然後憑藉內在美,建立關愛的人際網絡及社區。 我知道老師很重視人與人的連繋,就像這本書的內容教授如何裝備腦袋,讓它變得有修養,善良而且美麗,然後憑藉內在美,建立關愛的人際網絡及社區。我會提醒自己保持善念,把你們教會我的功夫,傳給我的學生和我的孩子。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