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勿讓兒童淪為箭靶

一齣新手爸媽電視劇,題材寫實引起大家的共鳴,包括老公都有收看。每次聽到女主角呼喝:「死去乜乜乜啦!」老公就會偷瞄我一眼,嘴角上揚,我也不甘示弱橫他一眼,他便會拍掌:「沒什麼似,就這嘴臉最像女主角!」我牙癢癢地踹他一腳,雞蛋仔見狀會咔咔地笑。我看過池川明的《媽媽,我記得你》,胎內記憶透露小朋友在天堂一早已經觀察及選定父母,我不知道屬真屬假,但如果真有其事,雞蛋仔應該喜歡我們的幽默感和自省能力,還有就是不會視他為出氣袋。

這些衝擊揭示、突顯或激活了夫婦關係中,可能一直存在的矛盾,在新生命的降臨時「避無可避」要正視及處理這堆問題,稍一不慎,負面情緒爆炸就會殃及下一代。

在家庭中,子女必然會承受夫妻之間的張力。極端的就是父母虐兒發洩的悲劇,而尋常家庭裏也會不經意把婚姻壓力投射在孩子身上,令他們成為箭靶。試想想,老夫老妻尚且會吵架,更何況新手父母——面對太多不確定因素、挑戰體能極限、應對長輩的期望;待孩子適齡入學,學業、家庭經濟和社會期望亦會加重婚姻考驗,一切都衝擊着婚姻基石。這些衝擊揭示、突顯或激活了夫婦關係中,可能一直存在的矛盾,在新生命的降臨時「避無可避」要正視及處理這堆問題,稍一不慎,負面情緒爆炸就會殃及下一代。

夫妻恩愛時,稚子淘氣是生活的小確幸,但夫妻關係緊張、出現嫌隙時,天真活潑竟然可以成為批評對方沒有盡父/母之職、沒有用心管教的證據。其實小朋友未必「難湊」,在輔導室心平氣和討論時,便會發現衝突始於拍拖已存在的盲點,孩子只是踏中地雷,讓父母硬着頭皮「掃雷」,接受輔導。

夫婦經常因爲新生命才明白,雙方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嚴重落差……

好像電視劇中的夫妻,因為小朋友報 playgroup ,引發大家對金錢和教育價值觀的衝突;現實生活中,我和老公也會因假期應否帶BB逛街這種芝麻小事,而發現彼此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存在很大分歧。夫婦經常因爲新生命才明白,雙方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嚴重落差,例如怎樣才算孝順父母?怎樣才能體面安排家庭聚餐?怎樣生活作息才算獨立於原生家庭?

面對這些衝擊,如果夫婦欠缺深刻討論和反思,很容易過分簡化問題,把「責任」歸咎於孩子的出現。最常聽到是:「待孩子長大一點就okay 」,假設將來可以騰空休息,做會自己,問題便會解決。但事實上,隨着孩子長大,管教的挑戰只會更多,十之八九的父母並未排解深層矛盾,孩子只會繼續「躺着也出血」,成了二人角力的活靶。例如明明是不滿配偶的行為,卻會習慣呼喝小孩去引人注意,或者借題發揮,放大小孩的缺點曲線批評配偶。

孩子站在中間,刀來劍往,怎能獨善其身?就算雞蛋仔不會說話,也能夠判斷爸爸媽媽之間針鋒相對是否玩票性質,更可況年長的孩子,他們要吞下父母的情緒,怪可憐的。生兒育女本來就是人生學習課題,要警惕自己,檢視夫婦的衝突根源,以免令兒童無辜替上一代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