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失去母語後的遺憾

早前,我在Happypama的文章提過母語的寶貴,但其主要角度都是較理論性。反觀,我近期因工作有機會實在地體會到失去母語後所帶來的遺憾。 最近,我去了新加坡公幹,其間與不少當地律師、專業人士朋友見面。到了像我這些踏入中年的一群人,很自然就會討論到大家的孩子們。他們特別有興趣的是,我究竟在家中與阿仔是用什麼語言溝通的。當我提到我們在家中是用廣東話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他們在這方面的故事說出來,而這些故事都有一些共通點。 他們的孩子們無論是在家或在社交上都主要只是用英文、頂多夾雜一些華語,除了打招呼或講粗口的一、兩句就不懂得說任何方言了。 故事的起點往往都是他們長大時怎樣用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廣東話、甚至(對於那些娘惹華人來說)夾雜中文用詞版本的吧哈薩馬來話等方言與祖父母、甚至父母溝通。縱使他們長大時的新加坡政府已大力推動英語及普通話(新加坡稱此為「華語」)、反對人民使用各種方言,他們因家中與長輩溝通的所需而仍學懂了這些方言。透過使用這些方言,他們不只是學懂了對一種口語語言,他們更學懂很多家族或地方歷史、傳統與習俗。 不過,到了他們孩子長大時,情況就改變了。政府政策的確很成功,新加坡人民的英語、華語水平到了現在已大大提升,為新加坡帶來不少的經濟優勢。但同時,他們的孩子們無論是在家或在社交上都主要只是用英文、頂多夾雜一些華語,除了打招呼或講粗口的一、兩句就不懂得說任何方言了。 他們不多不少都會對於我能把廣東話傳授給阿仔感到有點兒羨慕。 對於這個情況,與我討論這題目的中年新加坡專業人士都沒有任何喜悅。雖然他們亦同時因社會、生活的現實而沒有感到極大的悲哀及不會因此埋怨政府,但他們的感覺始終都是帶點遺憾、帶點可惜。他們不會覺得逐漸失去方言是提升英文、華語水平過程中值得附上的代價。他們對於孩子們與前輩、祖先的故事與文化因語言障礙(有些用詞的神韻是翻譯不到去英文或華語的)距離遠了感到無奈。他們甚至對過往族群之間透過互相學習大家的方言能達到的文化交流(例如以前服兵役時不同族群怎樣透過學習福建話來打造士氣、建立兄弟情)感到懷緬。因此,他們不多不少都會對於我能把廣東話傳授給阿仔感到有點兒羨慕。 近年在香港有一個趨勢,就是說要向新加坡借鏡。在語言教育問題上,我很尊重甚至欣賞新加坡政府對於提升人民運用主要國際語言的能力。但說到方言被米已成炊地的式微,我們又會否聽聽新加坡市民對此的情感與惋惜?香港的確需要提升其英文、普通話流利程度,但可否在過程中不要奪走我們的廣東話?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我撐廣東話﹗

近日教育局長又再重提中國語文的教學問題,說全世界未來的中文發展將以普通話為主,質疑用廣東話學中文長遠或會失去優勢,言下之意,就是要加強「普教中」的推行。雖然局長事後即補飛,表示他只是提出疑問,沒有既定立場,他個人支持廣東話。話雖如此,然而,教育局數月前上載文章指「粵語不是港人母語」所掀起的爭議,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這種要硬銷普通話的思路,與前財政司長梁錦松在計劃參選特首時,認為「普教中」比用廣東話更能令學生學好中文、又稱「因為唔係個個母語都係廣東話,所以普教中更合適」等,都是同出一轍。 學語文不同學語言 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我從不抗拒子女學習普通話,就如我不會反對他們學習日語、法文、西班牙話等語言一樣。而我清楚知道,「學習語文」跟「學習語言」完全是兩回事,我絕對不會認為學好普通話就等同於學好中國語文。今天在「普教中」的影響下,看見學生們連原本可以學習中國語文的時間和空間都犧牲了,語文又哪會好呢?相反,我們必須竭力為下一代保護的,是屬於香港人的母語——廣東話,因為語言不單是溝通和學習的工具,更是思考工具,我們都是用母語來思考、來判斷是非的,這並非習慣,而是能力。假如孩子失去了原本熟悉的語言,硬要用二語來學習,這是對孩子思考、判斷能力的嚴重限制。 失熟悉語言 限制孩子思考 教育局以至特區政府一而再地矮化廣東話,甚至荒謬地否定廣東話為港人母語,要摒棄這套具有完整系統的語言,企圖以學好中文為由,在學校硬推「普教中」。 事實上,他們所做的卻是在摧毁過去行之有效的中文課程教學模式,阻礙了一整代人的中文學習,以至學生中文學不好,亦對普通話生厭。 勿以威權推普教中 要港人學好普通話,特區政府和教育局可以增撥資源、提供誘因,鼓勵學校安排更多的普通話課節和活動,但請不要用威權來強行干擾學校的中文課,也不應以普通話作為其他學科知識的教學語言。 然而,在資源以外,更重要是用這個語言的國家本身是否令人傾慕?她的文化是否叫人嚮往?愛一個人,我們自然願意花心思、時間去了解她、認識她,對人如是,對國家也如是。觀乎近年成為港人旅遊熱點的韓國,看身邊不少大小朋友在追韓劇、追韓星、學K-POP的同時,還會花精神、時間和金錢去學習韓文,這是他們愛這個地方的自然流露。 也許,在一個從沒有愛的國度,他們不會明白,別人對你的愛,是逼不出來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扎根母語

洗白白時突然想起,幼小時的兒歌洗白白,當然是我的母語廣東話版。教育局楊局長早前惹的風波,最近再有解話表明個人支持母語廣東話,但因應全世界較少地方用廣東話學中文,所以仍需研究將來香港人會否因此失去優勢,但不代表政府有既定立場,特別支持普教中。 可能我太理所當然地認為,用廣東話學習中文是常態,我未經歷過普教中,不能比較,但我又不覺得用母語學中文較「蝕底」,例如要背押韻的唐詩,轉用普通話就應該不能熟讀了。當然,我也同意自己的普通話水評很普通,沒有系統地學習,只是靠唱周杰倫的歌惡補,勉強夠混飯吃。 小朋友到了這個月齡未見突出的語文能力,還是建議他念本地N班打好根基比較穩妥 用什麼語言去學中文已經影響雞蛋仔,由選校面試至放榜,報N班都要家長考慮是選擇國際兩文三語班,還是本地粵英教學。問過多位校長和老師,其中一位校長反問我,主觀覺得雞蛋仔的語言表達如何?還有家庭慣用什麼語言溝通? 據我觀察,雞蛋仔會發出多個單音,懂兩個手勢比劃肚餓及喝水,但與其他playgroup的小朋友相比,他未算使用說話表達需要,著他叫爸爸媽媽也不是百發百中。至於家人,廣東話始終是「膽」,父母及四大長老都是本地人,不會無緣無故說外語;而膽「拖」的是英文,始終會與外傭用英語溝通,而我的兒子熱愛火車系卡通。想真點,暫時真的很少應用普通話的機會。 校長坦白告訴我,小朋友到了這個月齡未見突出的語文能力,還是建議他念本地N班打好根基比較穩妥。雖然香港強調兩文三語,亦明白家長擔心輸在起跑線,但連母語都未能講得好,夾硬引入第三種語言只會帶來反效果,莫說打好語文根基,就連學習動機也會賠掉。 母語如母乳一般珍貴 那麼本地課程還是有少量的普通話教學吧?校長笑咪咪地擰頭,「選擇國際班就只用普通話學中文,選擇本地班就用粵語學中文,如果不貫徹執行,違反當初觀察孩子的需要,貪心或擔心地多學一種語言,最後弄得中英文也沒水準,而且也讓家長孩子添了無謂的衝突。」 這校長提醒我,學習語文要考慮孩子語言天份及生活應用,每個小朋友、每個家庭都不儘相同。其實還原基本步,語言就是為了溝通傳遞訊息,拉近彼此的關係。既然要學習如何與人溝通,怎能否定母語的重要性,我覺得母語如母乳一般珍貴呢!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