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親子] 用科學數據拆解現代爸媽的育兒迷思

你有試過因為跟寶寶co-sleep而被翻白眼嗎? 你有試過因為沒有勤力餵母乳而被「嘖」嗎? 每個年代的育兒方式,都存在著許多千奇百怪的價值觀,但媽媽這個角色總是被人挑剔。 內容提供:mamasmart 沒有堅持餵母乳嗎?那些「爆奶」的媽媽會給你一個鄙視的眼神;堅持餵母乳卻是「有限公司」?又要受奶奶一句:「睇下個孫幾瘦!」(哭) 上幾代的育兒概念,多來自上一輩,通常有阿媽教落,靠累積的經驗。現在資訊發達,不同的育兒方法眾說紛紜,媽媽們更要懂得分析,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之餘,也不要批判其他媽媽的做法。 最近遇到經濟學家 Emily Oster 寫的《Cribsheet : A Data-Driven Guide to Better, More Relaxed Parenting, from Birth to Preschool》一書,得到很好的提示。作者以科學的數據為新手爸媽拆解許多半真半假的流言,讓父母可以在面對挑戰時選擇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解決方案,而無需介意旁人觀點。 Emily Oster 寫的《Cribsheet : A Data-Driven Guide to Better, More Relaxed Parenting, from Birth to Preschool》(圖片來源:amazon.com) 就以餵哺母乳舉例:很多育兒網站、媽媽KOL會告訴你餵哺母乳有多「神聖」,它不但能讓孩子長大後減低患各種疾病的風險,還會有更高IQ。這些數據,只片面地拿吃母乳和非母乳的寶寶來比較,卻沒有把媽媽的族群和背景算進去(見下圖)。如果同時加入媽媽們的學歷、收入,並作歸類分析,結果發現兩者的孩子智商並沒有太大差異。而當同一位媽媽同時養育兩個孩子:一個餵哺母乳,另一個餵食奶粉,實驗顯示兩個孩子的智商幾乎是沒有分別的。經過更精準的數據分析後,「母乳能提高孩子IQ」原來是一個謬誤。 (按圖可放大) 母乳的真正好處在於寶寶幼兒期間身體會有較強的抵抗力,及減少各類敏感症狀,而媽媽也可以降低患乳癌的風險,但卻不是萬能。當然,人類寶寶應該視母乳為進食固體食物前的唯一食糧,這是最自然(也最環保)的事。但如果因為身體或工作狀況選擇放棄餵哺母乳,媽媽不用感到壓力,他人亦無需因此貶低她作為母親的付出。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位家長與孩子都有各種不同的喜好、能力、限制等等,做父母要拿捏各方平衡絕不容易,鼓勵大家追求更理想的育兒方法同時,不要帶著批判的眼鏡增加為人父母的負擔。《Cribsheet》一書內還有許多其他方面數據,尤其適合懷孕及0至3歲孩子的家長閱讀--掌握更真確、有科學根據的資料,能讓每一個育兒的決定輕鬆一些!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扎根母語

洗白白時突然想起,幼小時的兒歌洗白白,當然是我的母語廣東話版。教育局楊局長早前惹的風波,最近再有解話表明個人支持母語廣東話,但因應全世界較少地方用廣東話學中文,所以仍需研究將來香港人會否因此失去優勢,但不代表政府有既定立場,特別支持普教中。 可能我太理所當然地認為,用廣東話學習中文是常態,我未經歷過普教中,不能比較,但我又不覺得用母語學中文較「蝕底」,例如要背押韻的唐詩,轉用普通話就應該不能熟讀了。當然,我也同意自己的普通話水評很普通,沒有系統地學習,只是靠唱周杰倫的歌惡補,勉強夠混飯吃。 小朋友到了這個月齡未見突出的語文能力,還是建議他念本地N班打好根基比較穩妥 用什麼語言去學中文已經影響雞蛋仔,由選校面試至放榜,報N班都要家長考慮是選擇國際兩文三語班,還是本地粵英教學。問過多位校長和老師,其中一位校長反問我,主觀覺得雞蛋仔的語言表達如何?還有家庭慣用什麼語言溝通? 據我觀察,雞蛋仔會發出多個單音,懂兩個手勢比劃肚餓及喝水,但與其他playgroup的小朋友相比,他未算使用說話表達需要,著他叫爸爸媽媽也不是百發百中。至於家人,廣東話始終是「膽」,父母及四大長老都是本地人,不會無緣無故說外語;而膽「拖」的是英文,始終會與外傭用英語溝通,而我的兒子熱愛火車系卡通。想真點,暫時真的很少應用普通話的機會。 校長坦白告訴我,小朋友到了這個月齡未見突出的語文能力,還是建議他念本地N班打好根基比較穩妥。雖然香港強調兩文三語,亦明白家長擔心輸在起跑線,但連母語都未能講得好,夾硬引入第三種語言只會帶來反效果,莫說打好語文根基,就連學習動機也會賠掉。 母語如母乳一般珍貴 那麼本地課程還是有少量的普通話教學吧?校長笑咪咪地擰頭,「選擇國際班就只用普通話學中文,選擇本地班就用粵語學中文,如果不貫徹執行,違反當初觀察孩子的需要,貪心或擔心地多學一種語言,最後弄得中英文也沒水準,而且也讓家長孩子添了無謂的衝突。」 這校長提醒我,學習語文要考慮孩子語言天份及生活應用,每個小朋友、每個家庭都不儘相同。其實還原基本步,語言就是為了溝通傳遞訊息,拉近彼此的關係。既然要學習如何與人溝通,怎能否定母語的重要性,我覺得母語如母乳一般珍貴呢!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式母乳攻略

最近看日本媽媽雜誌,看到一篇有關「母乳が出ないと母親失格?」(沒有母乳,愧當媽媽?)的文章,雜誌找了300個媽媽做一個關於母乳的調查,發現九成多的媽媽曾為母乳感到壓力,其中一半人更覺得若不能餵母乳,自己便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感到憂傷,逾三成的媽媽更曾為母乳問題而哭過。 九成日本媽媽有母乳壓力 寶寶出世後,媽媽便用盡全心全力谷奶,儘管身心多疲憊、雙手有多累也好,榨到一滴得一滴,為的只是寶寶能品嘗到這滴甘露…… 人奶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了新手媽媽的壓力。因為我們知道母乳對寶寶的成長發展比較好,寶寶出世後,媽媽便用盡全心全力谷奶,儘管身心多疲憊、雙手有多累也好,榨到一滴得一滴,為的只是寶寶能品嘗到這滴甘露。我自己也是個過來人,當年生MJ後,由於他食量驚人,喊聲更嚇人,我為追奶餐餐吃三碗白飯,每次不夠奶也像鬼哭神嚎般,因而感到無比壓力;另一方面,雖然自己很想吃快餐,但又怕吃垃圾食物影響人奶的質素,令我不能在美食中找到快慰,身心俱疲。這個狀况足足維持了六個月,直至他開始吃固體食物,我的壓力才慢慢消失,繼續我兩年的人奶路。 驀然回首,今天我又當了一個人奶媽媽,雖然今胎的奶量比第一胎多,不用過分刻意去追奶,但因為長時間休息不足,儲奶仍有困難。我有一位做助產士的日本媽媽朋友,即時向她求救,她問我是否常常吃有脂肪的肉類,我點頭;然後她又問我是否常常吃番茄,我再大大力點頭。「這些全都是有益的食物啊,不是嗎?」我疑惑地問。 吃紅蘿蔔「谷奶」 忌夏天蔬果 原來日本人認為食物有分季節,例如青瓜、番茄等屬於夏天蔬菜,多吃會令體溫下降,影響血液循環,從而令母乳的產量降低。 今次真的長知識了!原來日本人認為食物有分季節,例如青瓜、番茄等屬於夏天蔬菜,多吃會令體溫下降,影響血液循環,從而令母乳的產量降低。所以如果我想谷奶的話,多吃紅蘿蔔、南瓜、青菜、番薯會比較好。此外,媽媽們在攝取足夠蛋白質的同時,要盡量避免吃太肥膩的肉類,吃太多雞皮、芝士或脂肪比較高的食物,除了難消化之外,也很容易會塞奶,一塞奶便很麻煩。最後她也提醒我,麵包、烏冬、意粉等由小麥粉製的食物也要小心,如果寶寶皮膚不好或者容易便秘,這些容易致敏的食物也要盡量少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