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樂】「搞破壞」不一定無益 孩子需要在「試底線」中成長

內容提供:Catherine Chan(資深英語教育出版人) 日本心理學家矢吹省司在他的著作《絵本の深層心理学》中寫道:「『孩子』是在『秩序 → 秩序的破壞 → 秩序的恢復(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的重覆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什麼意思呢? 孩子先認識規矩(秩序),然後他們都會嘗試越界(破壞),孩子都會「試底線」,他們要檢視這些規矩,如果能越過,他們所認為新的秩序便能成立,不能越過的話,舊秩序便會恢復,而孩子就在這種來來往往、拉拉扯扯中學習和成長。 這些話聽來還是有點抽象,讓我們先來讀《Mr Gumpy’s Outing》(作者:John Burningham,1970年出版),然後回頭探討「越界中成長」這回事。   船上「不」的規矩 Mr Gumpy乘船時沿岸遇見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兩個孩子都想上船一遊,Mr Gumpy亳不猶豫地答應,可是他補充一句:「只要你們不吵不鬧。」不久,一隻兔子問Mr Gumpy:「我可以跟你去嗎?」Mr Gumpy回答說:「可以,只要你不跳來跳去。」 之後,Mr Gumpy遇見一隻貓、一隻狗、一隻豬、一隻羊、一隻雞、一隻小牛和一隻山羊。這些動物都要求乘搭「順風船」,而Mr Gumpy來者不拒,逐一讓牠們上船,但每次都給牠們一個坐船的規矩:「貓兒不可追兔子」、「狗兒不可戲弄貓兒」、「豬兒不可走來走去」、「羊兒不可咩咩叫」、「公雞不可拍翼」、「小牛不可重重的踏地」以及「山羊不可踢腿」。 可是,兩個孩子和八隻動物無一能兌現承諾,結果小船翻側,個個掉落水中。 Mr Gumpy一點也不生氣,上岸後,他邀請大家到他家中作客喝茶,而當他的朋友們離開時,他還說:「再見,下次再一起坐船吧!」   「規劃」對親子的意義 我們先不批判Mr Gumpy沒有評估風險,沒有想過超載的後果。我們從另一角度出發,看看作者John Burningham如何鋪設故事,而他的整個「規劃」對孩子和家長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Mr Gumpy已做了他該做的事情,他已發出告誡,「秩序」已被建立,只是他們破壞秩序;意外發生後,他們或會因教訓已重新定下秩序,這就是矢吹省司先生所說的「秩序的恢復或新秩序的形成」。 Mr Gumpy邀請他們到家中喝茶,這意味着他對「孩子們」的理解和體諒。Mr Gumpy還邀請他們下次再一起去坐船,這也說明他明白「孩子們」需要在「重覆過程中成長起來」。 孩子們的「試底線」是有功能性的。孩子需要在越界中成長,他們的生活經驗將會不斷的從嘗試(破壞定好的秩序)和教訓(恢復秩序或新秩序的形成)變得更豐富的。   《Mr Gumpy’s Outing》 作者及插畫:John Burningham 出版年份:1970 朗讀示範:https://goo.gl/GvLVov   朗讀示範:https://goo.gl/Gbdy4D(另一本以 Mr Gumpy為主角的繪本《Mr Gumpy’s Motor Car》)   繪本學英語 從故事,來學習請求坐船的九種說法: 1. May we come with you? 2. Have you got a place for me? 3. Can you make room for me? 4. Can I come along, Mr Gumpy? 5. Can we come too? 6. Will you take me with you? 7. May I join you, Mr Gumpy? 8. I’d like a ride. 9. May I come, please, Mr Gumpy?   繪本問問題 1. 為什麼我們要制定規則? 2. 當人們違反規則時,應該受到懲罰嗎? 3. 違反規則一定錯嗎?為什麼? 4. Mr. Gumpy 先生對孩子們和動物並不生氣?為什麼?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運動有益 但如何預防運動損傷?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希望大家都享受到2020東京奧運的精彩氣氛和難忘的回憶。 首先恭喜所有參加2020東京奧運會的運動員,特別是我們的香港運動員,他們能夠踏足奧運賽事、參與其中,並在自己的專業運動中發揮極致和創造歷史,已是一個莫大的成就。盼望每一個香港運動員可以好好享受與世界頂級運動選手切磋的過程,從中汲取經驗,發揮自己最好的水平,如能獲得獎牌的話,更是喜上加喜! 記得去年,我訪問了一位現在為香港參與2020東京奧運的運動員。當時我問她,作為運動員其中最關注的事是什麼?她回答我說,是受傷。 (圖片來源:pexels.com)   這令我思想到職業運動員在訓練期間或比賽時受傷的機會比一般人多些,而在他們的心目中,如何避免受傷是他們延長運動「壽命」和長期保持運動表現的關鍵。   避免受傷由熱身入手 談到避免受傷,我想到一件事,就是在運動前後進行熱身的重要性,這一點無論對進行專業訓練或比賽期間的精英運動員,抑或只是一般人進行的休閒運動,都同樣重要。 以下是簡單的熱身運動示範,您可以運動前後試做。請記住,熱身運動能以伸展及調動全身為佳,而伸展及調動的目標則按您將要進行的運動類型而定。   1. 活動關節 建議先利用2-3分鐘,輕柔地扭動身體各部的關節,這可以包括您的肩膀、手腕、肘部、腳踝圈、張開和閉合手指和腳趾,以及彎曲和伸展膝蓋。這些輕柔的動作有助增加關節的敏感度,改善平衡,並幫助營養物質進入關節。注意:不要扭腰或向前彎曲,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背部受傷。   手腕圈 1. 順時針旋轉手腕 10 次; 2. 然後逆時針旋轉手腕 10 次; 3. 重複此練習3次; 4. 完成後轉換另一隻手,重複上述練習; 5. 雙手重複上述一組練習 2-3 次。   手部伸展 1. 雙手和手指張開和合攏10次,如此做3次。 2. 雙手重複上述一組練習2-3次。   踝關節圈 1. 順時針旋轉腳踝10次; 2. 然後逆時針旋轉腳踝10次; 3. 重複此練習3次,完成後轉換另一腳踝,重複上述練習。 4. 雙腳踝重複上述一組練習2-3次。   放鬆肩膊 腰背挺直,雙肩縮起後,向後方打圈重複20次為一組,可每練習10次稍作休息再做。重複這一組練習3次。   膝關節屈曲(這個練習可站或坐著做) 1. 伸直和彎曲膝蓋10次,重複3次;完成後轉換另一隻腳,重複上述一組練習3次; 2. 雙腿重複上述一組練習3次。   2. 重點伸展 接下來,替對您的雙腿、雙臂、脖子、手部、手指和背部做5分鐘輕柔的伸展運動。這有助防止肌肉、肌腱和韌帶拉傷和痙攣。   伸展頸部 腰背挺直,把右手放在左邊頭上,伸展頭部向右邊,保持10秒,然後休息幾秒再伸展10秒,然後在做左邊。重複這一組練習3次。   伸展肩膊 腰背挺直,伸展右手,把左手抱住右手,拉右手向身邊,保持10秒,然後休息幾秒再伸展10秒,然後伸展左邊。重複這一組練習3次。   小腿伸展 1. 將一隻腳踏前,放在另一隻腳的前方; 2. 將前腿的膝蓋彎曲約90度,但留意不要將膝蓋彎曲過於腳趾位置,以保護膝蓋; 3. 雙手放在牆壁或大腿上,以保持穩定; 4. 腳趾保持指向前方,腳後跟著地,感受小腿在後腿上的伸展; 5. 保持這個姿勢並伸展10秒,做3次。完成後轉換另一條腿,重複練習; 6. 雙膝重複上述一組練習2-3 次。   方肌伸展 1. 抓住穩定的物體,例如牆壁或桌子; 2. 單腳站立,腳趾向前; 3. 彎曲另一隻腳的膝蓋,然後用手放在彎曲腳的腳背,輕力抓住,保持腳尖朝上; 4. 保持雙腿平行,感受大腿前部的拉伸; 5. 保持姿勢並伸展 10 秒,重複 3 次。 完成後轉換另一條腿,重複練習; 6. 雙腿重複上述一組練習2-3 次。   膕繩肌拉伸 1. 單腳站立,腳趾向前; 2. 將一條腿擱在穩定的物體上,保持腿伸直,腳趾朝上; 3. 腰部向前微微彎曲,保持背部挺直來保護腰部。 4. 雙手放在伸展腿的大腿上,以保持穩定。 5. 感受大腿後面肌肉的伸展,也就是膕繩肌; 6. 保持姿勢並伸展 10 秒,重複 3 次。完成後轉換另一條腿,重複練習; 7. 雙腿重複上述一組練習2-3 次。   3. 做帶氧運動 (圖片來源:pexels.com) 做運動之前後,宜按照自己的運動和身體能力,做10-15分鐘帶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在這些練習中,您的心率可達到最大心率的50%。您的最大心率是220減去您的年齡,例如您的年齡40歳,220減40等於180,即是您的最大心率。0.5乘以180等於90,那是您最大心率的 50%。 總結,做運動之前這10-15分鐘帶氧運動,您每分鐘的心跳可達到大約90。您可以一邊看手錶或計時器,一邊計算手腕上或喉嚨附近的脈搏,以檢查心率。有些電子運動帶,亦具測量心率功能。這些帶氧運動可增加流向肌肉和肌腱的血液和氧氣來產生能量,以及增加肌肉和肌腱的溫度和柔軟度,以預防受傷。同時,帶氧運動的熱身有助減少運動時對心臟的負荷。   4. 運動前補充營養 如果您準備運動,需要為肌肉在進行運動前提供營養、能量和水分。我會建議: ■ 在運動前30 – 60分鐘前進食,建議以高碳水化合物、中等蛋白質和低脂肪的零食為佳(見圖1); ■ 在運動前2 – 3小時前進食,建議吃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見圖2)。 運動前、中、後記得飲適量的水。 圖1(圖片來源:pexels.com) 圖2(圖片來源:pexels.com)   5. 運動前要量力 當您感到疲憊、身體有點不適或精神不佳,便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如果做運動時,身體狀況欠佳的話,會增加身體受傷的機會。 (圖片來源:pexels.com)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免責聲明:如果做運動時有痛症請立即停止運動,如果痛症持續,請諮詢脊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花式跳繩千變萬化 花繩教練推介8款有趣花式

內容提供:繩飛揚 VSHK 花式跳繩主要以花式動作和參與人數分為不同的花式種類。一套花式套路,甚至是單一花式,已包含多個花式種類,例如在繩中繩裏完成交叉二重就融合了交叉、多重、個人繩和大繩這四個元素,其中交叉和多重花式是透過花式動作分類,後者則以參與人數。花式跳繩看似千變萬化,但萬變又不離其宗,其竅門就是了解最基本的花式分類,繼而得知不同花式如何組合而成。   花式種類(花式動作) 交叉花式 交叉花式指任何雙手交疊的動作,包括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式的交疊,例如膝後交叉就是在膝後交疊雙手;敬禮跳就是以雙手分別放在身前身後的形式交疊。 不同交叉動作能融合成一個全新的交叉花式,例如敬禮跨二跳和上下手跳就是將敬禮融合到跨下二式和膝後交叉中。由於交叉花式的定義廣泛,動作難度亦較低,大部分花式動作都會包含交叉花式的元素。   多重跳花式 多重跳花式指單次跳躍中,在空中完成多於一下擺繩及過繩的動作,其中最後一下必須過繩才算完整的多重跳花式(可以只過單腳)。基於多重跳多次擺繩和過繩的特性,多重跳是最常融合不同和最容易融合多個花式種類的花式動作,例如二重落掌、交叉三重及正旋轉放柄膝後交叉開四重。   放柄花式 放柄花式指放開繩柄並接回的花式動作,未接回繩柄會視作未完成的動作或失手,但留意繩柄不一定要用手接回,有意地掛在肩上、腳上或用繩將繩柄固定在身上均屬於接柄動作。 一般來說,放柄花式較其他花式動作難控制和易失手,但只要堅持練習,放柄花式在放柄、過程中和接柄時都能配合其他花式動作完成,例如交叉放柄和正旋轉放柄接兔跳等。   繞繩花式 繞繩花式指將繩繞在身體任何部份的花式動作。繞繩花式一方面簡單易學,只需將繩繞在身上,並充分了解動作流程就能做到,一般不涉及高難度的技巧;另一方面,繞繩花式又複雜多變,因為將繩繞在身上便算是繞繩花式,所以跳繩好手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繞繩,令動作流程變得非常複雜。 因此,繞繩花式是單一種類中最具創作性的花式動作,亦最能體現花式跳繩的易學難精。   力量及體操花式 除蟹跳和一字馬外,力量動作一般指以雙腳外的地方著地的花式動作,如掌上壓跳、兔跳、坐跳及蜈蚣彈等;而體操動作指滾翻、手翻及空翻等動作,如前滾翻、側手翻及後空翻等。 力量及體操花式一般以過繩動作或串連多個動作來增加變化和難度,如交叉全掌和內轉後空等。挑戰力量及體操花式前謹記做好安全措施,最好在專人指導下完成,否則是很容易受傷的。   花式種類(參與人數) 個人及同步花式 個人繩是最普及的花式種類,只要有一人一繩就能完成上述五類花式動作。不過,個人繩亦不代表只有一人參與,花式跳繩有著組合多組個人繩而成的同步花式。 顧名思義,同步花式講求同步意識,不同組的個人繩需要同步完成同一套花式套路,不過當中也可能出現走位和輪跳等變化。簡單而言,同步花式就是多組個人繩表現的一套花式套路。   雙人花式 雙人花式可分為兩人一繩及兩人兩繩兩大類。 兩人一繩包括橫排跳和朋友跳,兩人兩繩則包括連鎖跳和車輪跳。兩大類的花式及其中包含的花式都能輕易轉換,這個正是雙人花式的多變之處。而且上述五類花式動作要加入雙人花式,特別是車輪跳中會出現不少變化,希望掌握雙人花式就要多動腦筋和鍛鍊您和拍擋之間的默契了!   大繩花式 大繩花式需要三個或以上的跳繩者和擺繩者一同參與,當中主要有繩中繩、三角繩和交互繩等變化,更可以組合多組大繩形成更複雜的花式組合,俗稱「大陣」。 大繩花式一般以力量和體操的花式動作組成,並透過不同擺繩方法加入變化。大繩花式亦經常融入跳繩以外的元素,如跳舞,將舞蹈動作融入腳步之中,完成「speed dance」等勾魂攝魄的動作。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湊B湊到手腕痛?脊醫教你5招對付「媽媽手」

內容提供: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媽媽手」是甚麼?媽媽手是形容照顧小孩或嬰兒時,媽媽的手腕發炎, 特別靠近姆指側,醫學上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又稱「狄魁文氏症」)。   嬰兒出生後,媽媽的育兒工作便排山倒海地來:抱寶寶、餵母乳、換尿布、幫寶寶洗澡,還有家務或買雜貨等等,而且,上述工作有可能重複地做同一個動作。媽媽的手沒有機會休息和做運動,容易令手腕韌帶紅腫、疼痛、無力、手指弱和痲痺。如果長時間不處理,可能造成腱鞘肥厚的現象,形成凸起的腱鞘囊腫。 然而,「媽媽手」不是媽媽的「專利」,爸爸也可能因為經常照顧小孩而導致手腕發炎。以下是一些健康提示,有助爸媽們減少患上手腕發炎。   1. 手抱嬰兒或任何重物時 要保持手腕直 抱住嬰兒時,謹記要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彎曲。保持手腕最自然的人體工學角度,讓手腕伸直能減少壓力在手腕的韌帶和肌肉,手指也可以張開多一點,來抱住更多範圍。 抱住嬰兒時,要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彎曲。(圖片來源:互聯網) 2. 抱住嬰兒或重物件時 需靠近身體 當爸媽手抱嬰兒時,盡可能讓嬰兒靠近自己的身體,收緊你的腹部肌肉,並運用腿部肌肉來協助。手抱嬰兒時,不要把嬰兒擱在你的盤骨上,最好用雙手將嬰兒抱近你的心口前。如果需要單手抱嬰兒的話,記住要時常轉用兩邊肩膊。   3. 手腕要定期休息 用手腕時,記得每10至15分鐘就讓手腕休息一下,你亦可利用一些人體工學的工具來幫自己,例如:媽媽餵哺母乳時,可使用枕頭承拓嬰兒;平時也多用嬰兒車和嬰兒揹帶,以減輕手腕壓力。   4. 多做手腕運動 以下是一些手腕運動建議,有助避免手腕受傷: A 伸展大姆指韌帶 將4隻手指包住大姆指,然後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3次,一日做3至4回。 B 手腕肌力加強運動 (1) 用手指撐開鬆緊帶,慢慢撐開,重複30次,每做10次休息一下,每日做3至5回。 C 手腕肌力加強運動 (2) 用手拿起注有水的水瓶(注水量多寡因人而異,建議水瓶注水後,其重量足以讓你手指有種緊握的感覺就可以了),拇指朝上,手肘放在桌沿,用毛巾或枕頭托住手肘,然後慢慢將水瓶抬起,重複30次,每做10次休息一下,每日做3至5回。   5. 護腕 如果手腕感不舒服,但仍然需要照顧小孩和做家務等,你可以利用護腕 ,讓手腕保持伸直,不過最好不要長期倚靠護腕,否則有機會讓手腕肌肉變弱。 如果手腕長期感到腫痛乏力,應盡早求醫。 免責聲明:如做運動時有痛症,請立即停止運動;如果痛症持續,請諮詢脊醫。 陳嘉賢(脊骨神經科醫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創意教育】數學考試拿高分的6個技巧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圖片來源:xFRAME 數學考試要取得好成績,首先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在恒常練習中培養起來的數學能力。同時,臨場的發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就結合數學的學科特點,總結了一些臨場考試的技巧,以便同學們能在緊張的考試中發揮出水準來! 試前準備 整理重點 考試前,要把考試範圍內的重點再整理一次,老師特別提示的重要題型一定要注意。對於定義、定理、公式該背的一定要背熟。有些同學以為數學注重推理,不必死背,所以什麼都不背,這觀念並不正確。   提前進入狀態 .考試前一晚,給孩子睡足八個小時,早晨最好吃些清淡的早餐,帶齊一切考試用具,如筆、橡皮、間呎、三角呎、顏色筆等。 .盡量提前15分鐘到達學校,一方面可以消除緊張,穩定情緒;另一方面也留有時間提前讓大腦開始簡單的數學活動。回憶一下數學常用公式,有助於應考時發揮水準。 考試前一晚,給孩子睡足八個小時。   考試時 情緒要自控 面對考試,最易令人緊張、焦慮和恐懼的,莫如進入課室後與開考前的「臨戰」階段。事前,不妨教導孩子保持放鬆心情的方法有兩種: 1. 轉移注意法:把注意力轉移到對你感興趣的事上或滑稽事情的回憶中。 2. 抑制思維法:學習四肢放鬆,深呼吸,慢慢呼氣,如此時。 面對令人緊張、焦慮和恐懼的考試,要學懂放鬆心情。   掃瞄整份考卷 利用1-2分鐘,「掃瞄」整份考卷,大致瞭解題目的容易,以及配分的情況。   滅少用心算 考試時,會做的題目一定要做對,常計算錯誤的同學,盡量把計算速度放慢, 移項以及加減乘除都要小心處理,少使用「心算」 。   善用小技巧 .遇到較難的題目不要硬幹,可先跳過,等到試卷中會做的題目都做完後,再利用剩下的時間挑戰難題,如此便能將實力完全表現出來,達到最完美的演出。 .若真得不懂的題目時,在時間許可下,不妨以淘汰法選取可能的案案,千萬不要完全放棄或胡亂猜題。   考試後 調節心態最緊要 測驗後,不論分數高低,要將做錯的題目再訂正一次,務必找出錯誤處,修正觀念,如此才能將該單元學的更好。   成績不是一切 成績的好壞,父母的得失心態總要盡量化「空」。考得不好,能使孩子知道自己哪個部份的觀念還有不明白。如果從小考開始,錯誤的地方弄清楚了,那麼小朋友學習到的是種按步部班的理解,是種面對的態度,這樣的成果,要比考100分來得更寶貴。 多鼓勵孩子:考試成績只是一時,而非一世。 另外,考試自信的調節也很重要。對於自我要求甚高的孩子,往往容易過度緊張和焦慮,所以試前要多與孩子作心理調適,告訴他們考試測驗只是檢視你於學習上目前的成果,而非一試定終生!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熱水/凍水/8杯水 點飲先最健康?飲水學問大解構

內容提供:鴻福堂 你早上醒來,到出門前要用多少時間準備?十五分鐘?一小時?無論多匆忙,請你給自己一分鐘,先喝一杯暖水。 有人說喝暖水會反胃,亦有人說無味水很單調。其實只要慢慢喝、小口小口的就會嚐到水獨特的甘甜滋味。 有人問,就算要喝水,何以一定要喝熱水?凍水與熱水,差別在哪裏? 早上醒來,建議先喝一杯暖水。   一杯暖水喚醒腸胃 在自然療法中,有一種水叫還陽水,意思是把煲得滾透了的熱水立刻倒入一個暖杯內,讓水蒸氣自然凝結在杯蓋上。當打開杯蓋時,杯蓋上的水珠會滴落杯內。理論是杯內的水分子結構經反覆受熱,會有所改變,這杯水就稱為還陽水。 另外,你可嘗試將煲滾的水倒進杯內,讓水自然涼透,翌日早上起床喝下去時,你會感受到兩杯水的口感及味道有所不同。 我也曾做過這個實驗,發現口感確有不同,但是否如網絡上所述,還陽水能強化胃功能、抗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這方面我未能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杯暖水能刺激人體內在夜晚已排空的胃腸,讓他們工作起來,腸道被喚醒可以防止便秘。 人體在夜晚睡覺的時候,從尿液、皮膚、呼吸中消耗大量水分,早晨起床後人體會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的狀態,非常需要補充一杯水。這時喝下一杯暖水能迅速流通至全身各部位,讓每個細胞都充盈起來,同時也讓皮膚水潤飽滿。 喝水的學問,早在唐代,即公元六百多年左右,孫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已有一卷「服水經」,叫人注意喝水的健康方法――要稍微用力,細咽而不可大口大口灌入喉嚨。   一天八杯水最好 除了早上的一杯暖水是必不可少外,一天之中的其他時候也要注意水分補充。經常聽人說一日喝八杯水才達標;但在中醫角度,似乎從來沒有規定每日必須喝八杯水。 但凡任何東西皆不宜攝取過量,雖然喝水沒有副作用,但是喝得過急過量的話,也會造成多餘的水分在體內囤積,導致上廁所的次數更為頻密,也加重腎臟負擔。 事實上每天喝八杯水,並不一定指純粹喝清水,因為我們平常吃的食物裡也包含大量水分,例如大部分蔬菜、水果就有90% 以上是水分。 粗略估計,我們吃一頓飯,至少可以由食物或湯裏攝取到300至400毫升的水,一日三餐共吸收到大約1000至1200毫升。這樣一來,我們每天只要喝800至1000毫升的水,平均上午兩杯、下午兩杯就已經達標。另外,洗完澡後也是急需補充水分的時候,這時喝一杯暖水便能及時補充流失的水分。 只有慢慢喝水,你才會感覺到暖水的清甜滋味,慢慢的你對食物的味覺會愈來愈敏銳。因此想要精緻的生活品質,就從慢慢喝暖水開始吧! ==== 撰文:杜淑貞 人稱汀姐, 是養生書籍及網站專欄作家,曾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部、廣州中醫藥大學進修,對中國傳統食療、保健及養生湯水茶飮具有豐富知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親子健康】由內靚到外 8款天然食材讓妳終生美麗

  內容提供:鴻福堂   坊間常有人說:「世界上並無醜女人,只有懶女人。」這句說話是女人的金科玉律。女人懶搽防曬,雀斑黑斑提早出現,三十歲人卻擁有四十歲的膚質;女人懶做運動,所以啤梨身型提早出現。 最近有雜誌介紹一盒過萬元的潤膚霜,是否搽完會終生美麗?這個我不得而知,但如果想由內靚到外,以下的健康食材女士們切勿錯過:   1 雪耳 北方人稱之為白木耳,含有豐富膠原蛋白質,將雪耳用水發開,用膠盒分成數份備用,早上取出一份加入豆漿及牛奶一齊煮熱,再加麥皮成為既飽肚又滋潤的早餐。   2 玫瑰花 女人脾氣差,皮膚就會自然差,玫瑰花是紓緩女士情緒的恩物。 玫瑰花可紓緩情緒,心情好皮膚自然好。   3 菊花 菊花品種有很多,有杭菊、白菊、胎菊,還有色彩絢爛的雪菊、英式下午茶享用的洋甘菊等。 各種菊花作用稍有不同,但主要以清肝明目為主。若眼睛無神,自然難令人注目,這時候不妨喝一杯用菊花泡的熱茶。   4 小魚乾 日本人長壽,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日本人早餐上有兩種好食材,是女士們必備,其中一種是小魚乾。 小魚乾連頭到尾只有指甲般長,經風乾處理後,可原條放入口中,或早餐時拌粥吃,或做炒蛋的材料,可肉連骨全部吞下去。由於小魚乾鈣質豐富,女士們為免骨質疏鬆,可透過吃小魚乾吸收鈣質,而且小魚乾怎樣也比鈣片可口,在日式超市可以二、三十元買到一袋。 小魚乾鈣質豐富,可預防骨質疏鬆。   5 海帶 除了小魚乾,日本人另一必食材料是海帶。 女士們易出現甲狀腺問題,人更易煩躁,多吃海帶、紫菜可緩和緊張情緒。近年人類追求健康飲食,宜多吃鹼性食物,而海帶在鹼性食物榜上排名高踞No.1。   6 山楂 女士怕肥,寧願忍口禁食,這是一件對自己太殘忍的事,所以我寧願吃得聰明些。如果一時放肆吃得太多,飯後喝杯山楂綠茶,能消滯去脂。   7 芝麻粉 芝麻粉可以自家製,只要買黑芝麻回家自己炒,然後用高速攪拌機磨成粉末即可,但更方便的做法是購買已磨好並炒過的黑芝麻粉。 建議每日在牛奶或豆漿內放一匙芝麻粉,或是直接吞服也可。其實除了芝麻,杏仁、松子、核桃等含有油分的乾果都是能補充油脂,多吃既潤膚又潤腸。   8 薏米 薏米又稱為薏仁,含有極高的植物性蛋白質。 近年原來有不少化妝品會提取薏仁成分做化妝品和護膚品,因為薏仁有美白、消炎及去斑作用,最簡單食法是泡水,或與百合一起煮,當雜糧食。 山楂消滯去脂、薏仁美白消炎,薏米祛濕排毒茶是女士們的好選擇。   筆者簡介:杜淑貞 人稱汀姐, 是養生書籍及網站專欄作家,曾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部、廣州中醫藥大學進修,對中國傳統食療、保健及養生湯水茶飮具有豐富知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