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瑞典人:靜止和獨處

普遍來說,一般香港中產家庭的生活水平,一定未至於逼人的程度。夫妻一或兩份收入,能夠供給全家的基本開支,孩子學校和課餘的需要都解決到,周末休息時都不愁節目。除了指定的興趣班或上教會等等,家長有空便帶齊孩子燒烤行山露營,或者探望家中長輩,跟同樣有孩子的親戚或朋友家庭聚會。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大抵都是香港家庭生活的假期寫照。 香港的孩子似乎都習慣身邊時刻都有人相伴,連看電視和玩遊戲時都在大人的視線範圍內。據我所知,不少課餘活動連家長都歡迎進場,坐在一旁看着自家孩子練習樂器。中產家庭的孩子未必個個擁有私人睡房,除非是獨生孩子吧,否則不少孩子都是跟兄弟姊妹共分房間,不敢亂猜,但我估計,孩子可以隨時關上房門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機會不常有。 空間固然是原因之一。香港樓宇設計的重點不在於空間,更不在於儲存物件的空間,睡房容得下睡牀衣櫃和書桌之後,通常空地都所餘無幾了。客廳飯廳成為一家人日常的公共空間,各人在同一室內各自做事,有人在看電視,有人在看報紙,有人在做功課,有人在吃點心,如果有佔地較廣的親子活動,例如砌拼圖和火車軌,就需要在地上撥出空間,玩完後通常要收拾一輪。 大人小孩缺獨處機會 除了空間的缺乏,香港人的家庭文化也沒有着意造就獨處的機會。大人上班辛苦過後,假期就益發要填補。休息其實並非真正休息,大伙兒聚會的確高興,卻忽略了讓腦袋四肢靜止下來的需要。大人如是,孩子亦不見得有選擇或發言權,假期的活動都被編排妥善了。 孩子都自小習慣了繁忙的生活,便以為這是恆常之道,其實最需要靜止的人是孩子們。 靜止時候做什麼?獨處時候做什麼?我猜這是連大人都會問的問題,或者「做什麼」不是重點,「不做什麼」才是重點。讓手腳騰空的「發吽哣」未嘗不是壞事,如果你忍得住不按手機的話,就坐着幾分鐘不動,看看窗外,看看自己的家,看看牆上掛着的家庭照片,看看自己的手指和腳趾。 孩子們因為腦袋和身體構造,的確好難做到靜止不動的。 一本書、一張紙和幾支筆、一兩件心愛玩具,回歸基本的五官體驗,簡單的動用雙手,僅此而已。 分配空間 各佔地盤 如果有足夠空間,獨處的確較容易。然而我們可以製造環境條件,就算一屋都是人,仍然可以獨處。例如可以分配空間,媽媽佔睡房,爸爸佔客廳,孩子自己在房間,試試留在各自地盤15分鐘,互不打擾,別走來走去,別偷看手機,就15分鐘。 為什麼要靜止?為什麼要獨處?不如這樣說,日常生活的所有人、事、情就像薯片,我們天天不停吃薯片,有些啱口味,有些很鹹。 天下的薯片都令人口渴,靜止和獨處就是我們靈魂必須的水分。 15分鐘之後,或許薯片已經煙消雲散,肚子裏又再能騰出空間,讓大人細路繼續再食薯片。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誰搶誰的學位?

小一統一派位申請,最搶手的是名校林立的41網,網中最搶手的是喇沙小學。報載有新移民家庭用1300萬元購入600平方呎單位,希望近水樓台佔同區之利,入讀她眼中「香港教育是全亞洲第一」的一間名校。這個重慶移民決心十足,孩子已獲七間私立或直資取錄,首選仍是喇沙,仲準備好一旦抽不中就叩門,可說用心良苦。這些家長不單有錢買屋,而且做足功課,連喇沙今年有6個世襲位被蠶食都知(學校歷史愈悠久,世襲位愈多)。小婦人雖然唔信,但我只是靠估,她們是查核,我舉手投降。另外一個家長替兒子報讀多個興趣班,基本功的畫畫、鋼琴、跆拳道、游泳無一遺漏,私立和直資又報了一大堆。 香港本土家長,面對這些「搶位」的天外來客,自然憤憤不平,甚或以蝗蟲形容之。想當年,爭醫院生仔,爭奶粉餵BB,三歲爭幼稚園,現在又爭小一位,六年後又爭中一位,老娘容乜易「無碇企」。 偽居民出招 真居民無碇企 本港家長不要一味埋怨內地家長搶食,其實閂埋門鬼打鬼,自家人打自家人佔多數 面對外來客的侵蝕,本地家長總有被分薄的悲哀。站在雙非家長而言,她振振有詞,這些小孩子香港出生,領正出世紙,應享有在香港受教育的權利,不存在「搶」的觀念。香港政府既讓這孩子在香港出生,就有責任提供足夠學位,公平競爭,何謂「搶」?這些雙非家長當日出盡法寶在港生仔,無非就等今日可在提供全亞洲最佳教育的香港讀書,只要他們一切手續合法,本港家長無得嘈。 本港家長不要一味埋怨內地家長搶食,其實閂埋門鬼打鬼,自家人打自家人佔多數;最唔抵是真正住在41網的居民,被多數的「偽居民」剝削入讀機會。「偽居民」最常用招數有: 1、借親友地址:由親友借出地址接收信件。有時學校要查你的地址證明,早早向電訊公司申請電話,電話單上印有姓名。 2、租短期屋:由自己一人或聯同三數人共租一個單位,替女兒報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的,配上對方兒子申請喇沙小學的就絕妙無縫。 3、便宜又乾手淨腳的共用信箱:將意向告知地產公司職員,他會替你安排,服務期由報名日起至放榜日止。所費不太多,當然也不會太少。 4、有錢的就買一個單位:一面可作投資,一面可作申請學校用,有屋契、水電按金證明。申請入學成功固然開心,投資買樓隨時賺大錢,「財位兼得」,人生樂事也。 王師奶並非亂噏廿四,照我估計用上述旁門左道而入讀41網名校如喇沙瑪利諾的有唔少。學生入學後通知學校轉地址的高峰期是9月尾10月頭,有些轉尖沙嘴,有些轉沙田甚至大埔,每逢放學,七八架校車,學生載得滿滿,還未計泊得長過一條龍的保母車。王師奶八卦,問到有些入元朗,有些過海去干德道。 誰搶誰的學位,真是一言難盡。

詳細內容

辣媽CEO:全日制 半日制 終身制

讀書辛苦,不是今時今日的事。我們以前小時候一樣測驗考試不停,升中試中五中六中七各有公開試。學位少,大學少,競爭一樣激烈。不過那時候有半日制的中小學,放學之後除了做功課,還有機會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小息時間真的可以休息,又可以和同學們追逐嬉戲,更愛去小賣部買零食。想起來真替今日上學慘過坐監的孩子們可憐。 講起來,大小T生得逢時,他們兩個小時候都還有半日制小學可以選擇。放學之後還有私人時間玩耍、午睡、去公園,對比今日的全日制學生生涯,確實是非常之奢侈。不斷有家長在論壇及群組中提出爭取回復半日制的要求,但如果家長繼續做怪獸,即使改了半日制,下午騰出來的時間,孩子根本也是空閒不了,時間一樣會被各種補習興趣班填得滿滿。 已經有育兒專家講過無數咁多次,幼兒6歲之前根本不適合揸筆寫字,應該鼓勵孩子多作新嘗試,多接觸不一樣的事物,啟發他們的思考想像力,激活孩子發展多元智能才是。偏偏現在的所謂教育全部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全部活剝生吞,怎能怪孩子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 有一部分家長提出不如home schooling,孩子留在家中自己教。先不講父母是否有時間耐性親自教育,孩子在與世隔絕般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對他們日後身心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可以從什麼途徑學習磨練交際溝通技巧,和其他人的相處和待人接物之道?要做得到,拿揑得好,絕對不容易。 全日制原意好 像夢中烏托邦 全日制原意本來很好,有點像夢想中的烏托邦。學生們早上在課堂裏上課,午飯之後有各類型不同的活動興趣班,讓孩子根據興趣自由參加。 功課不是死抄死記,可以走出課堂,從社會環境中探索找答案,這才是真正的活動教學,自然能令孩子們愛上學,視學習為樂趣。 不過,我怕到死那一天還是沒有辦法想得通,家長們怕子女學得少會蝕底的心態究竟從何而來。坦白講,學多一樣無壞,學少一樣亦不見得有壞,對不對?反過來講,學多一樣究竟能有什麼好?這些毫無意義,沒完沒了的比較比併,可把孩子折騰得夠慘了! 人生馬拉松 學習只有終身制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個人的起點終點,每個站的景點注定不一樣,做父母的,頂多只能盡力為孩子裝備,陪孩子跑他們起步的一段路。之後的漫漫長路,子女都要靠自己的能力繼續走下去。途中當然會有快有慢有得有失,只要不迷失,只要肯堅持,我們做父母的,無非希望見到子女活出他們的精彩的人生。讀書成績好不好,和子女日後的生活好不好,當中根本沒有必然的關係。 學習沒有半日制全日制之分,只有終身制。一個階段的得失成敗,算什麼?分數,who cares?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誰奪走了我們的親子關係

親愛的謙謙: 你好!記得上星期上午班放學的時候,你跟其他幼兒班的小朋友,如常在禮堂排隊,等候校車姨姨帶大家上校車。你突然叫我:「校長,我帶你去台灣呀!」隨後,你更提醒我要預備行李,到時就帶我上飛機。雖然,我還未清楚你最後是否真的會去台灣,但是,知道你想帶我去旅行,我真的十分高興。多謝你! 謙謙,校長常常見到媽媽帶着你和弟弟到校,令校長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日子。我的媽媽在酒樓工作,每晚酒席完結之後,她就要清洗碗碟,到12點之後才回到家。為要見她一面,小時候的校長總會與「眼瞓姐姐」對抗,希望等媽媽回來與她談天,或是為她唱一首在學校學到的歌。即使只是短短15至30分鐘,心就滿足了,就可以好好休息。 對比今天的社會,我想仍然有爸爸媽媽像我媽媽一樣,承擔着家庭的經濟,每天用上大部分的時間努力工作,能夠與孩子見面的時間不多。 然而,亦有爸爸媽媽即使有能力騰空共聚,還是會因着種種的關注,寧願用上金錢把與孩子共聚的時間拱手讓人。 我曾經從電視上看到一則報道,談到一個媽媽與孩子每星期的生活。星期一至五,早上忙於催趕小朋友起牀返學;小朋友放學後,就需要用計時器催趕他做功課、溫習、練樂器,直至上牀一刻才可休息。周末和周日,即使媽媽能夠與孩子一起,卻因為孩子要到不同的地方上興趣班,媽媽亦只可擔當司機的角色,帶孩子上興趣班,媽媽就在旁邊等候。 看到這一段報道,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與孩子的角色換轉,孩子長大了,我們年老了,孩子拿着計時器,催促我們快點吃飯,卻沒有時間多問候我們;又會催促我們練太極,卻未能靜下與我們分享他的生活逸事;周末的時候,他會駕車送我們去拉二胡、學八段錦……為要我們有好的體魄;當我們上課的時候,他們就坐在旁邊,專注在手機的世界裏。究竟,我們又會有怎樣的感受?這一個狀態,還可以說得上親子嗎? 上星期,校長到天水圍參加長跑比賽,當日除了校長參加的10公里比賽之外,還有一項1公里的親子比賽。見到很多家長帶着孩子一起跑步,見到他們一家人投入而充滿喜悅的笑容,聽到家長為孩子或是孩子為家長的打氣聲、歡呼聲,心裏實在感到雀躍。 謙謙,感恩在今天的社會當中,那報道所示的景况並非百分百家庭的狀態。仍然有家長樂於與孩子一同跑,而非只將孩子交予田徑教練;仍然有家長為着孩子,用上無比的意志放下手機,珍惜與孩子們下一盤棋、跑一跑步、踏一踏單車、談談天說說地;仍然有家長不甘於讓「忙碌」、讓「功課」奪走了當下每一刻珍貴的親子時刻。 謙謙,再次多謝你的邀請。聖誕節將至,祝福你的家庭和普天下的家庭,在這充滿愛的節日當中,共享家庭的歡樂,共享彼此共聚的時光。 Mandy校長 文:陳敏儀(香港培道小學校長)  

詳細內容

辣媽CEO:我家不用擦紙膠

當年為大T選擇幼稚園時聽了不少家長講座,至今依然記得啟思幼稚園創辦人陸趙鈞鴻博士的教育及育兒心得。例如小孩的注意力只有三分鐘,不應該勉強孩子早起讀上午班,要讓他們睡到自然醒。五歲之前不應該讓孩子執筆寫字,要多接觸大自然小動物,透過不同形式活動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 文﹕張慧敏 只能講句大T一世夠運生得逢時,幼稚園階段在老師們的悉心照顧陪伴,在完全沒有功課壓力下,非常愉快地度過。但到了小T,情况開始出現變化,明明收生時講明K3才會開始學寫字,K1下學期為什麼突然會有生字要寫?我很詫異約校長問個究竟,他回答是敵不過家長們的強力要求,孩子K3才學寫字太遲,影響競爭力之餘,無法應付追得上小學課程。再問區內其他幾間幼稚園,結果一樣K1就要學寫字,既然改變不了事實,我就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法應付。 寫字不求工整 只要筆順正確 大小T兩個寫字,我從不要求工整,只要筆順正確,即使字體有大有小寫出界,我一樣接受,從來不用擦紙膠伺候。其實人仔細細要填滿一版紙已經好不容易,做父母的根本不應吹毛求疵,雪上加霜。最近有醫科大學生看不過一個四五歲的可憐小妹妹,寫的字被媽媽用擦膠不斷擦走,懇求「媽媽唔好擦」,那場景不用親眼目睹都覺得心酸。要不是那個醫科學生講起,我都忘記了曾在大小T手心手背玩過的認字遊戲,還有每晚睡前詞彙成語的接龍。為他們兩個對詞彙認識及運用,透過遊戲無形中打好了基礎,即使大T中文科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寫起中文來一樣有板有眼,有紋有路。 懇求「媽媽唔好擦」覺得心酸 個個都講華德福,究竟有幾多個家長真正了解什麼是華德福教育?口口聲聲說華德福學費貴,很多家庭奢侈負擔不起。稍安毋躁,華德福教學主張的慢學,孩子七歲前不寫字不串字,沒有功課不用考試,着重創造和想像力的教學法,即使免費,有幾多家長能夠放下成見,真正以孩子愉快學習為依歸,放心放手放膽讓孩子入讀?一年五六萬元的學費的確不便宜,但月花四五千元在子女補習班興趣班樂器班的家長大有人在,還未計那些什麼遊學團的使費,誰為貧富定分界? 怪獸家長口裏說不,身體卻非常誠實,否則年年書展那些補充練習不會全部賣個滿堂紅?不會為了一張名校報名表,天時暑熱甘冒中暑風險都要提早幾日通宵排隊?不會為了多報幾間名校小學,安排孩子上下午班返兩間幼稚園?如果家長們能夠群起聯手向功課多、考試多、課程深的學校說不,齊心杯葛,拒絕申請入讀,學校何來籌碼,企硬拒絕改革教學方法? 明明應該愉快的學習,明明應該快樂的童年,在宇宙怪獸無所不用其極的催谷操控之下,孩子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對自己的骨肉,出手何太狠!

詳細內容

親子書:輕鬆圖文教量入為出 審慎理財從小學起

香港是一個金錢城市,電視台問股票「冧巴」節目永遠不乏收視, 生活周遭充斥鼓勵信用卡透支、低息貸款廣告。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對金錢、投資、借貸都不會陌生,父母在這些複雜的概念中要整理一套理財教育的確不容易,如果一不留神讓錯誤的金錢觀念走入小人兒的腦袋中,要重新教導他們什麽是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觀念便困難重重了。 坊間有不少針對孩子和爸媽的理財書,父母先讀整理出教法,再跟孩子共讀繪本,一起建立正確價值觀。 文︰譚凱韻   圖︰Tomwang112@iStockphoto、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林昶恆(Alvin)去年出版《親子10分鐘-啟動孩子理財力》,是一本針對父母的理財書籍,希望家長透過遊戲等方式,教導孩子理財態度,不過銷情並不理想,他透露,一年下來賣不到1000本,「香港家長知道理財教育的重要,但金錢卻只投放在買衫、上興趣班,要他們投資百多元買一本親子理財書卻捨不得」。他無奈地嘆道。 Alvin(左)育有一子一女,大女兒Sofia今年17歲,剛於9月遠赴英國升讀中六,籌備出國期間,Alvin教導女兒要留意匯率走勢,近期英鎊匯價下跌,父母的負擔就能輕一點。 理財不是「搵錢致富」 94年大學畢業後從事投資相關工作的Alvin,投入社會不久就經歷了97金融風暴,金錢上虧損不少,但對他的人生卻帶來了一個新啟示,「投資理財是否只看重市場發展就可以呢……人生這樣多挑戰,多想不到的事情也會發生,原來最重要的還是管好自己」。所以他的理財理念也不是着重「搵錢致富」,而是做好資源分配,他認為教育兒童理財,價值觀是最重要的一環。 他推介小朋友看《小富翁理財計劃》繪本系列,透過八個兒童故事,講解何謂金錢等概念。以第一本《卡卡森林的交換市集》為例,話說森林內的小動物原本只會吃自己種植的農作物,一天外來的螃蟹先生到來,以海帶換來不同的植物,令動物們開始接觸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但過程中卻因為討價還價出現爭拗,最後山羊先生建議以貝殼作為買賣單位,有了共同標準後,交易比以往快捷和方便,用故事帶出錢幣的由來和好處,其他幾本則有貨幣單位、學習記帳以及信用卡等主題。 林昶恆建議家長應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例如零用錢儲至一定金額可用來投資,又如在購物前要貨比三家。(圖︰Tomwang112@iStockphoto) 金錢非萬能 分享才快樂 「這八本書有系統地講述什麽是貨幣、金錢,但最重要是背後傳達的價值觀,如錢不是萬能、分享才是快樂等。」Alvin說,由於故事有趣吸引,幼兒2歲左右已可以開始閱讀,如果小朋友愛看書,父母更可以鼓勵孩子聽完後自己將故事講出來,從而鞏固他們的印象。 至於家長書方面,他推介《理財力 從小就要教》,作者為兩父女,背景是美國。爸爸曾經歷生意失敗而債台高築,女兒則在家庭破產當年出生。女兒回憶成長期間所受的理財教育,爸爸則在同一章解釋當時的理念。書中講述「理財」不代表「愛存錢才是對,愛花錢就是錯……父母該做的是認清你家獨特小孩的天性為何,並教育他們如何理財……如果孩子是愛花錢者,就教導他怎樣花才明智」; 孩子性格不同 因材施教 Alvin亦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他的一對子女性格不太相同,今年17歲的大女兒比較節儉,13歲的兒子則比較「大使」,在灌輸理財概念時便用上了不同方法,「女兒比較慳家,有些課外活動可能較貴就不參加,但我們有時也會告訴她,你這樣做的話,有可能影響社交生活啊」。而兒子則未必事事以節儉角度出發,爸爸的教導便側重管理開支,「姊姊是每月領零用錢的,但弟弟則是每周發一次,而且每次領零用錢時要交代上周用剩了多少」。了解細節亦是教導的好時機,「他的開支主要分三部分:交通、膳食和零用,學校的午餐便宜但較難吃,但我給他的預算只能三天在外吃,如他四天都在街上吃的話,就會超支,要在其他開支上想方法」。Alvin說,他的兒子或許要比較刻苦,但這對灌輸正確的概念很重要。 他建議家長可以從小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數字,至於金錢和理財,教育的黃金年齡介乎7至12歲,並最好於12歲上中學前,為他們建立基本的理財觀念。 ■好書推介 ◆《親子10分鐘-啟動孩子理財力》 作者:林昶恆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 ◆《小富翁理財計劃》系列 作者:Angel Feng、Silvia Feng 出版社:世界出版社 ◆《理財力 從小就要教》 作者:大衛.藍西,蕾巧.克魯兹 譯者:穆思婕 出版社:天下文化 ■延伸閱讀 ◆《富小孩栽培手冊》 內容:教導小孩理財的實用書,分為0至3歲、4至6歲、7至9歲及10至12歲的篇章,講解具體遊戲和方法,並有綜合篇解答父母常見的問題。 作者:Smart智富圖書編輯部 出版社:Smart智富 ◆Jenny found a penny 內容:故事由小女孩Jenny在車上拾到一個硬幣並儲蓄起來開始,為了給自己買一份小禮物,Jenny努力幫家人做家務掙取酬勞,以為終於達標時,卻發生了小意外。簡單的故事,配上簡單的文字,可以作為給孩子的理財課入門,適合幼稚園或以上小童。 作者:Trudy Harris 繪者:John Hovell 出版社:Millbrook Press ◆Rich dad's escape from the rat race : how to become a rich kid by following rich dad's advice 內容:《富爸爸 窮爸爸》作者Robert T. Kiyosaki的作品,以漫畫的形式,向小朋友解釋他的理念,如「為了學習而工作,而不是為了錢」、「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等。 作者:Robert T. Kiyosaki、Sharon L. Lechter 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

詳細內容

小一面試攻略﹕家長經驗分享 必具生活常識 自信答題

平日多跟孩子閱讀,或會對他們面試有幫助。(資料圖片) ■個案一︰蔡繼有 平常心面對 讓孩子自由表現 前新聞主播繆美詩(Rachel)大女兒Charley剛入讀蔡繼有小一,Rachel目標明確,她較喜歡非傳統教學模式,所以去年只為女兒報考5間心儀的一條龍學校,當中包括國際學校。不過她表示,有些國際學校的面試安排並不像一般直資私立學校般清晰,「有一間,我付了二千多元報名費,竟然完全沒有面試機會,但到了今年7月,學校突然致電給我,告訴我有學位,又問我小朋友會不會讀,我覺得這也太奇怪了吧!完全不知道憑什麼決定是否取錄我的孩子呢!」 繆美詩指面試時,家長毋須着緊於孩子表現,最重要是讓他們輕鬆面對。 對於小一面試,Rachel可說是既有準備又不會過分緊張。例如蔡繼有,校方雖指明portfolio為非必要,但Rachel仍為女兒準備了一份。「其實我沒有參考過坊間的portfolio,也沒有請專業人士幫我去做,而是自己在暑假花了兩晚,用最簡單的電腦程式打字和整理照片。6版紙中,沒有把女兒的個人資料再寫一次,因為相信在申請表中已有交代。整個內容都是圍繞我們平日和周末的家庭生活、女兒的興趣及我們的教育理念等。例如我會提到周六日小女沒有參加興趣班,而是跟爸媽去遊山玩水,而當中我亦會教導孩子要有堅持的信念,以及要做回自己的責任。」 孩子答題不合意 家長勿不悅 蔡繼有共有三輪面試,她直言沒特別訓練女兒,每次面試後也沒問她考過什麼,以免增加她的壓力。而在第三輪家長有份參與的面試中,她和丈夫都是以平常心面對。「我們三個一同進去見老師,為時只是約10分鐘,學校都以閒話家常形式問我們問題,例如為何會選這間學校,並沒有什麼tricky題目。當中老師也會問女兒簡單問題,例如用英文問她喜歡什麼動物。記得那時Charley答snake,其實那刻我是十分錯愕的,因為要用英文解釋喜歡的原因都頗困難(她喜歡是因為妹妹是蛇年出生)。但我覺得這環節即使孩子答什麼,父母也毋須補充或面露不悅,因為那是小朋友表現的機會,家長還是放心由他們去做好了。」 很多學校面試都會採用遊戲形式,爸媽可多跟孩子玩不同類型的桌上遊戲,既是親子時間,又可以教導他們「輸得起」及培養合作精神。 ■個案二︰陳守仁 着重中英文 平日多看書裝備 陳守仁每年的申請人數,都是全港私直之冠,要在七八千人中取得一個學額,幾乎難過中六合彩。不過,王太的女兒卻獲幸運之神眷顧,去年順利過足三關,今年正式成為陳守仁小一生了。 王太指出,陳守仁着重中英文,因此,孩子最好的裝備就是平日多看書。另外,由於學校不少功課也是project形式,所以兩輪面試都有合作性比賽和任務,相信校方是要篩選一些有禮貌、守規、投入參與和願意協作的小朋友。 如果跟老師或校長單獨談天,小朋友有機會要坐在有輪子的椅子上,爸媽可及早教導孩子要坐得端正,不要轉來轉去。 玩bingo認詞彙 繪畫考合作 在第一輪面試中,分為小組和個人面試。小組方面,王太說,去年是玩bingo遊戲,「中文和英文bingo也有玩,bingo紙上有些詞彙,小朋友要留心聆聽老師讀什麼字,然後鬥快圈出來,連成一線」。此外,考生也要按指示合作繪畫,每人負責塗不同的圖案,顏色筆需分享使用。至於個人部分,老師會以粵語和英語跟孩子聊天,內容多環繞生活情景。 如果有幸進入第二輪面試,恭喜你!但考題難度也隨即升級。王太憶述︰「基本上中、英、數也有考,而中英文就包括了聽、說和讀三部分。」 中文方面,上屆考生要朗讀篇章,再消化內容和回答問題;英文方面,除了聆聽指示合作玩傳波比賽外,還要猜謎語。老師會提供一個生字給考生,例如mango,小朋友要用英語把它形容出來,讓同組其他小朋友去猜,難度極高。相反,數學題就相對容易,王太舉例︰「8減多少才等於3呢?」 陳守仁會讓小朋友利用平板電腦作答題目。 第三關則主力見家長,王太稱︰「校長很強調學校十分重視語文發展,也說會看小朋友的合作性、主動性、專注性、基本禮貌等。另外,想不到校長還會告訴家長小朋友首兩輪面試的表現,這令我非常欣喜。」 ■個案三︰女拔小 活躍有主見 懂自理 Katy女兒Kelly今年獲拔萃女小學(女拔小)取錄,由於Kelly的姊姊4年前也曾參與女拔小面試,比較之下,Katy指學校面試模式多年來也沒有太大改變。 內容有動有靜 忌穿公主裙 「第一輪面試約1小時,小朋友會看一齣卡通片,然後按片段中的內容回答工作紙上的問題,是選擇題,需要用印章印上『A、B、C、D』等答案。而小朋友亦要在工作紙寫上自己的中文名字。」 除了答題,第一輪面試亦注重考女生的活動能力,例如擲豆袋,要把不同顏色的豆袋拋進相同顏色的袋中;跳飛機則是地上寫有數字,考生要依據老師的指令,按單數或雙數去跳,甚至是隨便一些數字組合,聽完老師讀後便依次序跳上去。Katy指女兒表示玩得最開心是跟老師扮飛機,大家跟着老師的動作,「飛」向左或右。Katy說︰「面試內容有動又有靜,相信能考到小朋友是否可以收放自如,因為有些小朋友玩完那麼激烈的遊戲,再坐下來做其他活動時較難集中精神。」由於活動部分也多,Katy指第一輪面試其實不一定要穿裙子,主要以舒適為主,而公主裙則絕對可免則免。 女孩子面試,一條舒適簡單的裙子便可以,切忌穿上誇張的公主裙。 此外,面試還會考小朋友自理能力,例如衣架掛衣服和收拾衣服;也有角色扮演,老師會吩咐不同小朋友扮演服務員和顧客,自行演繹購買食物時的對答,當中已涉及生活常識及一些數學知識。「女兒買東西要計算金錢,至少知道一碟意粉大約多少錢,多少件物品加起來又是多少錢等。」Kelly還指有一項活動是繪畫,但老師會指定題目,例如用中文寫「射箭」,小朋友就要用這主題繪畫。「射箭這個詞語對小朋友來說都幾深,還要畫出來,她們一定要看過相關情景才懂得去畫呢!」 女拔小會考小朋友跳飛機,既是觀察小朋友的身體協調,也可以遊戲方式考考小朋友的記憶力。 英詩考題最難 中文也重視 Katy覺得整個面試並不要求小朋友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反而涉及到多個不同範疇;至於最深的內容,她就指是英詩︰「老師會讀一首英詩兼做動作,她只會做兩三次,然後小朋友就要模仿再做一次出來,這除了要有一定記性,也要小朋友有一定的英文程度,因為英詩所描寫的意境會比普通英文陳述句難。」 第二輪面試是小朋友獨自進課室見校長,兩個小朋友為一組,當其中一個小朋友答問題時,另一個就選取桌面上的書本閱讀。Katy指女兒提到課室內的桌子很大,而且椅子也是大人的辦公室椅子,所以答題時一定要大聲,而且坐上去時,就一定不要轉動椅子。「這方面我有教過她,如果椅子有輪子,一定要坐好,不要亂動;說話也要有自信,要讓別人聽到你的說話。」原來這部分校長會問小朋友的地址和父母電話,而且是要詳細資料。她又指校長偏向女兒答中文,有時答了英文,校長會問她:「哪中文是什麼?」Katy指當時女兒不懂scarf的中文,但她懂得跟校長說:「不好意思,這個我不太清楚,不過我爸媽在出面,我一會兒可以問他們的!」女兒告訴她跟校長這樣說完,校長便笑了笑說︰「不用了,我現在可以教你。」整體來說,Katy認為學校喜歡取錄活躍、有主見,又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孩子,「基本常識一定要有,簡單如到什麼學校面試,有些小朋友其實並不知道,或者只會講DG,但我一早就教女兒學校全名,她當時答了英文名,老師也再問中文是什麼,所以我覺得學校都幾重視孩子的中文能力」。

詳細內容

森底話:名校不一定最有利孩子

最近收到朋友傳給我一張香港中學排名表,雖然我的孩子都已入讀了聖保羅男女中學及附屬小學,但收到這張排名表都不禁好奇,但見表上排名分成兩邊,一邊是直資學校,一邊是官津學校,再按學生的會考成績來作排名。 文:森美 在官津學校當中排第一的是喇沙書院,第二是皇仁書院,第三是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而直資學校排名首三位則分別是拔萃女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和拔萃男書院。看到這結果我並不意外,因為除了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不是傳統名校,其他都已有多年良好校譽。 不過先旨聲明,這個表雖說是以會考成績排名,但它並沒有註明分數是怎樣計算,那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往往都只是得知這些排名,但就不知當中的排名機制如何,就如這次雖知是以會考成績去排,但都不知道是以最高平均分去決定,還是算最多學生得到高分而決定,然而,當中的分別影響其實頗大。 非頂尖學生 難享名校優點 舉個例,若你知道自己兒子是精英,那當然最好是讓他在精英群中學習,但若你兒子平平庸庸,而你希望他能得到中上成績,那樣最高水平的名校就未必能幫到你,因為很多名校行的都是精英制,最優異的學生會得到特別照顧,但普通學生則不會得到額外照顧,故雖然那些學校在排名榜上經常都是頭幾位或經常見報,但若不是最頂尖的學生就未必能受惠於那家學校的優點。更麻煩的是,一班當中只有幾個精英,故若你一廂情願以為孩子進了名校就好,到最後他的成績可能比不上他在普通學校也說不定。 視乎子女程度選擇學校 這種情况在直資學校尤其容易發生,原因是直資學校均以名氣吸引學生,而用名氣吸引學生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確保每年在公開考試都有幾個學生名列前茅,那就能擦亮學校的招牌,故這些學校一定會將資源放在精英制上,那樣才是最符合經濟效益。因此,有時會聽到有些人念直資名校但書念得不好,因為得不到好的照顧兼且要肩負名校的壓力,最終就更難上到大學。反而於普通學校念書,因為資源平均分配給每個學生,故對中等或中下成績的學生更為有利。 所以,各位家長別盲目相信學校排名,應視乎自己子女的程度去選擇學校,那才對孩子最有利! 當然,每個人要考慮的因素不盡相同,例如我很希望兒子能像我一樣念喇沙書院,好能秉承傳統,但當他考進拔萃男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時,為了讓他能與妹妹於共同環境長大,令兄妹倆的關係更好,所以最後我們都是因為家庭因素而選擇了聖保羅男女,可見孩子其他的成長要素也是要列入考慮之列。現時每當聽到他們提起學校的老師,或看到妹妹跟隨哥哥上類似的興趣班,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關係有所增長,令我相信我的選擇絕對正確。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母陪跑 自閉兒活出自信 脾氣大減變懂事 共戰沙漠馬拉松

由零運動起步,Alice為了自閉症兒子Celvin,決定陪他行山、跑步,更樂見他身心都有所成長。 「每年假期都去旅行,既然都外遊,不如去跑一下馬拉松。」李穎旋(Alice)說得輕描淡寫,但不妨數數她和18歲兒子曾載善(Celvin)的彪炳戰績——一個暑假內遠赴柬埔寨和內蒙古跑馬拉松、兩度走畢樂施毅行者的100公里山路,Celvin還曾在韓國的馬拉松賽事奪獎而回。 文:李樂嘉    圖:鄧宗弘、受訪者提供 數到這裏,就知道這對母子殊不簡單。更不簡單的是,Celvin自幼是自閉症患者,向來不擅與人相處,卻因行山、跑步,令人生出現重大轉變。從前在街上亂鬧脾氣的孩子,變成了運動健兒,更學懂照顧自己、照顧別人。難怪工作再忙,或者颳風下雨,媽媽Alice都堅定地與他跑下去。 訪問當天烈日當空,Alice和Celvin作了幾次來回短跑示範拍照,已經滿頭大汗,Celvin溫柔地拿起紙巾幫媽媽抹了抹臉,Alice立刻笑得燦爛。熱愛跑步的兩母子,在場上總能互相照顧,體能較好的Celvin見媽媽追不上步伐,便會停下來回頭等待;媽媽見兒子只顧向前衝,也不厭其煩地從旁提醒,「參加比賽時,因為要提他喝補給飲品,我們的距離總不能相差太遠,我要努力追上他,間接帶動了我進步」。 暑假去柬埔寨參加馬拉松,雖然早上4時多就開跑及天氣酷熱,但無阻Alice和Celvin跑完全程。圖右為人稱「水哥」、恒生銀行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張樹槐。 不過,在未開始運動前,患有自閉症的Celvin卻處處要媽媽操心,「幼稚園時已發現他欠缺社交能力,從望人的眼神已看得出來,他不願意跟人溝通,小學階段正式確診」。自閉症孩子容易固執,雖然Celvin算是聽話,但情緒失控起來都難以應付,試過在人來人往的火車站賴在地上,怎樣都不肯行,叫Alice頭痛不已。 Celvin的說話不多,但每當有媽媽的鼓勵,便會放膽跟記者分享跑步的樂趣。 港4遠足徑 一行上癮 隨着兒子長大,他的情緒也穩定下來,卻一直沒找到特別的嗜好,「他平日接受言語治療等訓練,閒時就去興趣班,學過畫畫、跳舞,但都不是很熱中,純粹消磨時間」。直至三年多前,她在網上得知香港有四大遠足徑,便跟Celvin開展了行山之旅,「不是刻意地想鍛煉他體能、意志,當時一心想發掘興趣」。 四大遠足徑包括港島徑、麥理浩徑、衛奕信徑和鳳凰徑,總長度接近300公里,對兩名行山初哥來說並不容易,「以前我基本上是零運動,最多間中游水,一下子要帶着他去行山,出發前都有點擔心」。於是Alice做足功課,記熟每條路線,確保路上有標距柱指示位置。同時她採取「四徑斬件行」策略:逢星期日去行山,初期每次只行一至兩段,之後逐步增加長度。 為了內蒙的沙漠馬拉松,Celvin到了沙灘練習,並要測試裝備是否能隔沙,備戰工夫十足。 他們試過行三四十級樓梯就喘氣,因畏高而驚到腳震,又看錯路標而迷路……但兩母子終究堅持下來,用上大半年時間,征服了四條遠足徑。完成了最後一段路程後,Alice沒打算繼續行,豈料Celvin決意堅持,「我說『下星期不用再遠足了,我寧願去迪士尼樂園玩』,他卻在旁邊說想行下去,那我當然會陪他」。 Celvin說自己喜歡行山,單純想強身健體,又能欣賞大自然風景,卻不經不覺做出了好成績。他15歲第一次參加比賽,在「苗圃挑戰12小時」賽事中,成功走畢42公里越野馬拉松,成為該賽事最年輕的完成者。 得獎增自信 身心「好捱得」 不擅長社交的他,跟媽媽一起認識了不少「山友」,進而打開了跑步的大門,Alice解釋說:「有些山友步速好快,原來平日有練跑,心肺功能才會好。」前年他們開始跑步,每星期練兩至三次,跑足10公里。刻苦的鍛煉並沒有白費,「開始時見到大斜路,連慢慢向上行都覺得好難,怎麼可能跑?到現在,就算跑一兩公里斜路都沒問題」。 跑步是個人活動,過程中甚少與人傾談、互動,Alice坦言,兒子的社交技巧稱不上突飛猛進,但找到擅長的事物,對建立自信心大有幫助,自然敢於與人溝通。 正如在今年5月的韓國濟州島馬拉松,Celvin得到青年組獎項,一提起這趟旅程,向來不多言的Celvin立即對記者笑着說:「得獎令我覺得自己好叻仔。」 Celvin今年5月遠征濟州島,得到青年組獎項,令他覺得自己「好叻仔」。 除了自信外,Alice更想兒子培養堅毅精神,尤其很多時SEN孩子傾向倚賴,Alice認為要打破這種心態,「我想他學習不埋怨、不放棄,遇上不如意的景况時,不是要求別人或環境去遷就,而是自己的心要適應」。所以,如果行山、跑步時下起雨,她就向兒子授予四字秘訣——若無其事,「繼續行,繼續跑,除非有危險,否則都不要躲避或停下腳步」。 不做局外人 與子同行同感受 要求孩子堅毅,媽媽當然要以身作則。作為有工作在身的雙職媽媽,Alice兩年來從沒偷懶,晚上陪Celvin練習,假期時一同征戰,原本只覺跑步辛苦的她,漸漸也培養出熱誠,「跟兒子有了共通的興趣,這是很大的收穫,不像以前帶他去興趣班,他畫畫、跳舞時,我就在門外等接放學」。 以前Celvin參加興趣班,Alice只會等他放學,但開始跑步後,兩人有了共同興趣,是她一大收穫。 這個「等接放學」的畫面,相信香港大部分家長都習以為常,Alice卻深感不足,「坐在門外等就像局外人,即使他在學跳舞,我都體會不到他的感受。而藉着跑步,我跟兒子有一樣的經驗,有了共同話題,這一點在親子相處上很重要」。 由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Celvin在跑步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別人的需要。 做義工 助病童征戰沙漠跑 共同經歷不限於行山和跑步,當Celvin開始懂得照顧別人,Alice就帶他去服務社群。由熟悉的行山比賽做起,一起擔任山賽義工,之後報名成為惜食堂的義工,協助包裝食物予有需要人士。接下來,Celvin更會擔任起病童的照顧者。他參加了義工計劃,負責推輪椅帶病童遊歷,先在香港科學園進行,未來會去外國,甚至協助病童完成沙漠長跑,「有些行動不便的孩子想四處去,Celvin便能用個人的專長去幫助他們。我也會一同參與,未必會推輪椅,而是全程在旁邊,留意他們的需要」。 Celvin(中)和跑友一起到惜食堂做義工,協助包裝食物,培養出服務他人的精神。

詳細內容

問專家:慢吞吞小姐 三催四請當耳邊風(2-8歲)

問:我有一個五歲多的女兒,從小到大做事「慢吞吞」,吃飯要吃個多小時才完成小半碗,做功課也慢條斯理。最令我急躁的是每次去朋友聚會或興趣班,要三催四請她換衣服和穿鞋子,經常因而遲到要改乘的士前往。因為這樣,別的女孩子學跳芭蕾舞,我就要她試試爵士舞,只想她行動快一點。就連比她小一年的弟弟也看不過眼,常叫家姐快一點。女兒即將升小一,實在擔心她常遲到又趕不上老師的要求,到底有什麼方法可幫幫這「慢吞吞」小姐呢? 答:其實我是同情孩子們的,生活在節奏急促的香港,做事慢一點都有很大的壓力,身邊人都認為要快才對。希望家長先明白,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些人是急性子,有些卻是慢郎中,我們都應該接受。當然,如果「慢吞吞」的個性嚴重到影響大部分生活節奏,的確需要稍作改善。 預多一點時間給女兒準備 首先撇除女孩因為弟弟出生後才變成做事慢的情緒影響因素,五歲多的年紀仍然很小,對時間掌握未必有清晰的概念,如果家長只顧催她「快點」,她可能只當作耳邊風,不會因而手腳變快。家長不妨預多一點時間給她準備,例如預計女兒需要一小時才能出門口,便給她一小時多一點點,甚至給她買一隻手表,告訴她什麼時間需要完成哪項工作,其間加以鼓勵。其次,也可利用鬧鐘作提示,例如每十五分鐘響鈴一次,讓女兒明白時間已過去。當然我不鼓勵經常利用鬧鐘,因為這就如催她「快點」一樣,經常掛在嘴邊便不奏效。 遲到後果要承擔 此外,也要給女兒知道遲到的後果,例如趕赴同學生日會,如果遲到乾脆取消不去;上她喜歡的興趣班時若遲到也取消課堂,要她承擔後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慢條斯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事情沒有興趣和動力,家長可檢視一下,為女兒報讀的興趣班是否她真正喜歡的呢? 如果她很喜歡,一定很期待參與,未必會花這麼多時間仍未能出門口。最後我提醒家長,得接受女兒是性子慢的人,如不是太重要的事情,可以給她寬鬆一點的時間去做,毋須像「軍訓」般讓她趕快完成目標。 資料提供: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服務經理梁翠雲 文:顏燕雯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