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如此PaMa 為下一代悲哀

我要先多謝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對小T的諒解和鼓勵,我真心希望總有一日,大小T會主動要求和我一起寫專欄。其實他們成長中每個階段都有很多有趣小故事,當中有血有汗有淚,當然亦有快樂有歡笑,如果可以分別從我們三個人的角度及感受各自出發寫,啟發性應該會更大,我就放眼將來,看看有沒有機緣和大家分享吧! 孩子需要的 非錢能換 不是我自吹自擂自我抬舉,大小T的確幸福,我不是有錢人,但我給他們兩個的,全屬無價!當中最寶貴、最無敵又無價的,是我一直在身旁陪伴他們成長,還有不管喜怒哀樂都攜手度過的經歷。以物質來說,他們的童年並不充裕,一年只有一次選擇一件玩具的機會,其他小朋友機不離手的電子遊戲機Game Boy,他們兩個從未擁有過。而且我這個辣媽規矩多多,日常生活作息時間一律井井有條,淨係講食飯就有排講,長幼有序,由入座到進食到食飽離座,都有規矩要跟足。他們兩個從小都畀人讚賞有禮貌有教養有家教,三歲定八十,我敢認居功至偉。 還有他們小時候的生日會,我親自為他們準備食物,做蛋糕,至今仍為朋友們津津樂道。小T的超人造型,依然成為我們一家人的笑點,每次講起都笑得人仰馬翻。大T的成長路走得如何曲折離奇荊棘滿途,我們母女,悲喜與共同心連心走過。 我跟一對子女的親密關係,絕無僥倖,是我努力地、頑強地、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 8歲仔打機等人餵 唉! 長篇大論,是因為眼見電子奶嘴當道,怪獸變態父母用錢買教育的態度,在一切都是買賣計算之下,孩子的成長片段及回憶,將會是些什麼?更可怕的是一批無知家長,打正旗號要給子女自由,所以自小放任孩子,不管在任何場所任何場合,總之為所欲為,不理不管不教,只要子女開心就得?莫講黑白是非不懂得分,任由完全不知安危是什麼的小孩子四圍玩火,會有什麼結果?簡單如自我吃飯飲水的能力,做人基本禮貌都缺乏,不要講謀生,連生存都很有困難。 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在身邊日日發生,前陣子我去吃餃子,坐在最前面桌子的一家三口,坐中間的寶貝仔至少有七、八歲,全程低頭,雙手未離開過平板電腦,是茶來飯來同樣只需張口的現實真人版示範。媽媽負責把食物剪碎,爸爸負責把吸管對準,分別直接放入寶貝仔口中,過程的暢順,兒子的淡定,兩夫妻的默契,只能講句配合得天衣無縫。 愈見奢華浮誇動輒五位甚至六位數的天價暑期興趣班及遊學團,沒有最黐線,只有更黐線的,是未戒奶的三兩歲幼兒班人仔去歐洲,究竟是什麼心態?幼兒又可以增廣見聞些什麼? 小孩子在生命中、成長中最需要的,都不是用錢能夠買來或換來的,但究竟有幾多父母明白得到? 文:張慧敏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善待生命,大愛無疆

天王寺動物園官方圖片 保持善良正直的心 一直覺得,暑假是屬於孩子的。他們經過了一整個學年的學習,不管成績如何,也應該對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給予肯定,相對於考試成績,我更希望他們能夠保持一顆善良和正直的心。我常說暑假是給孩子補充快樂的時間,與其要花錢把他們送進沒有笑聲的暑期興趣班、拔尖保底班,何不帶他們出外跑跑跳跳,與父母一起共享陽光?要孩子相信愉快的童年不是傳說,父母必須給孩子的成長注入喜樂,畢竟,他們不是為分數而生。這個暑假,我與太太放下工作、放下電腦,拿起相機與三個孩子漫步大阪,頭頂上的太陽每天都照得非常燦爛,享受每天的親子對話的同時,更喜歡看見三個孩子比陽光更燦爛的笑容。 短短數天的行程,想不到給我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我家的孩子。 回港的下午,在開往關西機場的JR列車上,問孩子們在大阪最難忘的經歷,三個小朋友的答案實在令我意想不到。他們最深刻的不是到奈良公園餵野生梅花鹿的戰戰兢兢、不是到傳統小店吃日本師傅在他們面前即做的手握壽司的鮮甜味美,也不是在太陽底下穿著全套和服在街頭穿梭拍照的滋味,而是天王寺地鐵站附近的一個動物園。我感到詫異,是因為記憶中他們在那裏沒有太多的笑容。 為小生命發聲 這個建於市區的動物園據說已有百年歷史,是日本第三個動物園,總面積超過十萬平方米,多年來以「盡可能真實重現動物棲息地」作招徠,標榜園內動物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相接近。然而,現實的情况卻與宣傳的有很大的落差。在酷熱天氣下,我們看見北極熊、企鵝在戶外塗上白漆的人工假石佈景中暴曬;老虎獅子過去是猛獸,卻在圍欄內瘦弱地躺臥着;兩隻長頸鹿被關在彼此分隔開的房子裏,左邊的一隻看不見右邊的同伴,右邊的也許不知道這個房子有另一隻同伴,彼此站在同一個房子,卻是天地間最遙遠的距離。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是孩子重複的疑問。 到了飼養河馬的水池旁,當中只有一頭巨型的河馬,也是一頭孤獨至深的河馬,旁邊的簡介文字卻清晰寫着牠們是「群居動物」。孩子再沒有發問,也沒有笑容,到了一個囚禁着獵豹的玻璃「牢房」,空間非常狹小,從左到右大概只有五步距離,精神恍惚的豹在「牢房」中不停地左右徘徊,像是沒有意識地走,牠本該是非洲草原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呢。孩子都不忍再看,離開時,隱約聽到獵豹在「牢房」中發出的吶喊。孩子都不明白,為什麼擁有十萬平方米面積的動物園,動物的活動空間卻那麼小?根本沒有為牠們提供自然的棲息地,一百年來,遊客絡繹不絕,沒有一個人為動物發聲嗎? 勿以善小而不為 萬物有情,大愛無疆。沒想到叫三個孩子最深刻的不是吃喝玩樂的安排,而是一張又一張被囚在狹小空間無助的動物的畫面。要孩子知道善良和正直不是裝飾,而是為世界帶來改變的能力。回港後,鼓勵他們給天王寺動物園的管理層寫了一封信,告訴對方他們在動物園的不安感覺,盼望動物園可以善待動物、善待生命。「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孩子可以盡上的本分。 文:歐偉民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退而不休的新潮爺爺

在剛過去的六月,最令我們難忘的就是慶祝華德爺爺的生日了!趁着華德去了爺爺奶奶家兩天,我和華德爸得以享受一下寧靜之餘,更一起製作蛋糕送給我們的六月之星。 我由早上七點鐘開始動工﹕打拌麵粉、搓糖膏、焗蛋糕等,直至中午才全部完成。後期華德爸加入一同裝飾,雖然他批評多過落手幫忙,還說「怎麼把熊仔弄成香腸的顏色?」——其實我也覺得像,但仍然無損我的雅興,繼續把不同顏色的糖膏,弄成跟爺爺相像的卡通熊。其實我很喜歡偶爾做些小手作,還記得幾年前聖誕節,我畫了他們的卡通頭像在咖啡杯上,還在平安夜前夕加工至半夜三點呢! 每次想起他們拆開禮物時的那份喜悅,都令我喜上心頭,這也是我繼續DIY的動力。 緊貼科技 開班「授徒」 「六月之星」華德爺爺其實是個大忙人。雖然他已經退休,但還是會義務回校教學、帶興趣班,或是籌組員工解難大會等,所以他連生日也在忙學校的事,我們甚至排不到在正日當天跟他切蛋糕。不要以為老人家退休後一定有空閒,可以幫忙帶小孩,其實德國老人的退休生活都擠滿約會(Termin)、體育活動、旅遊團等。華德爺爺奶奶每六星期就會出遊一至兩星期呢! 此外,爺爺也是個不甘與社會脫節的人,熱中吸收科技新知,包括蘋果和Android系統,或是數碼相機等。他甚至在社區內開班授課,讓其他老人都學得基本用法。每次去完旅行,他都會製作幻燈片,讓我們坐定定在電視機前,看他們的旅程紀綠片呢!有着這樣新潮的爺爺,我們常常都會在WhatsApp內收到華德在他們家「日託」或「夜託」的消息。但奶奶呢,則是完全脫節的人,甚至沒有手提電話!對於智能手機,她嗤之以鼻,認為無時無刻都看手機的人是生病的呢!但要找奶奶,只要打到家裏的電話或是打給爺爺就行了,住在德國幾年來,也未曾因為沒有手機而影響我們的日常相處。 DIY蛋糕 物輕情義重 俗語說得好——「物輕情義重」,在講求速度、效率的城市生活中,我還是喜歡這樣過節。生日也不一定要送禮物,焗個蛋糕大家一起分享;寫張心意卡,簡簡單單的過就好了。下回再見!

詳細內容

暑假不做大食懶 落田入廚齊變營

與孩子一起入廚,讓孩子嘗試將食材變成美饌,藉此鼓勵他們進食不同種類的健康食物。 考試季節終於過去,家長和孩子都鬆一口氣,準備迎接暑期來臨。為了犒賞自己和孩子過去一年的努力,一連串的暑期活動,少不了大吃大喝。結果,放完兩個月暑假,孩子變胖,飲食習慣也變得亂七八糟:飲食過量、偏食…… 其實,暑假是建立正確惜食觀念的好時機,家長不妨好好計劃暑假活動,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 文:關建慧(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圖: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莘莘學子努力了一年,最期待的暑假終於到了! 廿四孝家長四處為子女尋覓好玩節目,或報讀各種暑期興趣班,好讓孩子暫時放下學業重擔,放鬆心情;連平日較為嚴格的「家規」,例如零食分量、打機規矩、看電視時間等,統統寬鬆處理。 可是,過分放鬆可能會變成不良生活習慣,如偏食、過量進食、減少運動,甚至帶來健康惡果,例如抵抗力下降、體重急升變成過胖等。 一個多月的暑假,放下學業重擔,家長對於零食分量、打機時間限制會較為寬鬆,孩子變得多吃少動,小心體重急升。 想子女在暑假之中,保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不妨參考以下好玩又美味的點子: 1. 送飯學惜食 香港家庭的經濟條件普遍比較富裕,要子女學懂珍惜所有和「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觀念,最好是帶他們接觸和幫助本地有需要的群體,例如參與食物援助服務團體的送飯行動;或到食物銀行幫忙分發食物給有需要人士。讓孩子明白有吃有喝並非必然,揀飲擇食或胡亂購買食物又浪費的行為實在要不得! 2. 自助餐「揀飲擇食」 自助餐予人放縱飲食的印象,但只要精心挑選,可以在同一場合讓孩子認識和品嘗不少健康食物!例如不同品種和口味的沙律菜蔬(可加入適量沙律油醋)、多穀麵包、烤火雞、冷藏或蒸焗的海產、清燉湯水、鮮果等,都是營養豐富或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 在圓圓的餐碟上放置食物也有學問;可以讓孩子學習每餐的五穀、蔬菜和肉類應該有3:2:1的比例,這樣也更容易控制食量和保持均衡。至於精緻的甜品,建議一同分享及淺嘗,學習「少吃多滋味」的道理! 一分耕耘——暑期活動,可嘗試到田間種植和採摘蔬果,增加孩子對進食蔬菜的興趣。 3. 落田「自食其果」 許多家長為了鼓勵子女進食蔬果費盡心力。如果讓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嘗試親自採摘田間或樹上熟的蔬果,甚至親自播種、施肥、灑水種植蔬果、香草等,相信會令他們忍不住要破例試味,相比平日「不勞而獲」的蔬果更會欣賞和「捧場」! 4. 自導自演《小廚神》 不用羨慕電視中的小廚神,可能在你家中也有潛質培養健康小廚神!一起製作美食,能讓子女充分參與由食材變成美饌的奇妙過程,也是好機會介紹和鼓勵子女進食不同健康食物。例如顏色鮮艷又能增強抵抗力的菠菜、燈籠椒、金黃奇異果;青少年發育時期需要的高鈣低脂牛奶或芝士;纖維豐富,幫助排便的燕麥或亞麻籽等。 家長們只要願意多花心思,為子女安排能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活動並不難,既對子女和自己的身心都有益處,也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營養資訊及暑期相關活動詳情: 電話:2831 3253 網址:sjsdiet.sjs.org.hk

詳細內容

研發無火煮食食物盒奪冠 一包紫菜啟發「小六發明家」

「無火加熱食物盒連充電器」只需3分鐘,就可煮好一碗肥牛麵,思愷(右)和竣瑋(左)每次示範完畢,都急着大快朵頤。 小學推行STEM教學已是大勢所趨,不同校舍紛紛增設STEM Room,但在添置硬件以外,要真正引發學生對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個範疇的興趣,師長還有什麼妙計呢? 元朗官立小學就從課程、大型活動及興趣班入手,激發學生的探知精神。兩名小六生更從零開始,發明無火煮食食物盒,親身示範用三分鐘煮好一碗肥牛麵,在科學比賽中奪標而回。 文:李樂嘉    圖:黃志東 毋須用火用電,三分鐘就煮好一碗肥牛麵,就算在野外都吃得到,對於行山、郊遊的愛好者來說,「無火加熱食物盒連充電器」一定合用。這樣方便的發明品,原來出自兩名香港小六生之手。 靈感來自英文課本小故事 黃思愷及許竣瑋二人就讀元朗官立小學,發明靈感竟然來自英文科課本,「其中一課關於學校旅行,故事裏有個同學帶了生雞翼,到達目的地才知道當天不是燒烤,結果要原封不動地把雞翼帶回家。我便開始思考,有沒有方法可在野外煮食呢?」思愷道。 從虛構的小故事聯想到科學發明,思愷的創意表露無遺,但如何付諸實行呢?此時竣瑋就想到了好方法,「有次吃紫菜,包裝袋裏有防潮包,上面寫着『不准碰水』的警告,好奇下便上網查找原因,才知道防潮包內有石灰,沾水後會出現化學反應,釋放出熱能。這正好是用來煮食的好工具」。結果思愷和竣瑋一拍即合,着手研究能夠無火加熱的食物盒。 兩人曾製作的第一代食物盒,因體積太大和電線太多,不符合方便在外煮食的原意。 食紫菜發現石灰釋出熱能 起初他們製作了有計時器、溫度計的食物盒,頂層是一個鐵兜,用作擺放食物,下層則是普通膠兜,放了石灰包,加水後即能發熱,將頂層的食物煮熟。第一代發明品完成了,思愷和竣瑋卻覺得缺點多多,「一來食物盒太大,而且太多電線,不方便攜帶出外;二來食物盒沒有蓋,容易使熱能散失」。 用USB線接上食物盒後,手機就顯示「充電中」的提示,煮食的同時為電子產品充電,一舉兩得。 不停學習 運用溫差發電 他們善用了10天的復活節假期,為發明品大改造,首要是將外形縮細,改用較小和有蓋子的圓形膠兜;其次是拆除計時器和溫度計,減少電線數量。解決了基本問題後,兩人又萌生新念頭﹕不要浪費任何散發了的熱能。於是他們想方法,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就能為電子產品充電了。 要將熱能轉化,他們在食物盒最下方安裝了熱電產生器(TEG)及散熱槽,槽下用盤子放着冰水,跟煮食的高溫形成對比,運用溫差來發電。為了加強效果,他們又安裝了電流放大器和穩定器。食物盒連充電器的裝置終告完成,只要插上USB線就能充電。以煮一個麵來計算,所充的電量夠手機運作約15分鐘,在野外隨時起救急作用。 食物盒下方的盤子要放冰水,才能將熱能化作電能,做到溫差發電的效果。 過程中培養解難能力 思愷分享說,為了令製成品盡善盡美,他們不停學習新知識,「好像溫差發電,我以前從沒聽聞過,有了想做充電器的念頭,才上網去了解」。 另外,他們亦訓練出解難能力,「煮食的時候,我們發覺水蒸氣容易弄濕電子儀器,便加添了發泡膠,擋住滴下的水蒸氣」。 在製作的過程中,老師不單從旁提供意見,亦要訓練兩人的匯報能力。因為他們憑着這發明,參加了商務印書館教育學院及日本Gakken合辦的「STEM科學實驗教室:第一屆全港小學生科學比賽」(下稱比賽),兩人要在台上講解發明的原理、過程、困難等,並即場示範如何使用。 師長花了不少心機,訓練思愷和竣瑋的匯報技巧,難怪他們在台上示範煮肥牛麵時,全場都被逗笑了。 特訓演講技巧 赴日比賽 在比賽中,每組只有十分鐘去完成上述步驟,難怪竣瑋笑言,相比起科學發明,演講技巧更需要特訓,「老師教我們善用圖表,例如石灰粉與水的比例,就使用表列的方法;還要練匯報,說話不能太快速,以免評判聽不清楚」。 結果思愷和竣瑋勇奪冠軍,將於今年8月遠赴日本,跟當地小學生交流和競技。兩人不諱言想奪獎而歸,又計劃繼續為食物盒改良,思愷就留意到市面上有不少可伸縮的容器,「我們想套用在自己的發明上,取代圓形膠兜,看看可否更節省位置,方便攜帶」。 獲得「STEM科學實驗教室﹕第一屆全港小學生科學比賽」冠軍,思愷和竣瑋直言始料不及,希望暑假赴日比賽,成績更上一層樓。 至於個人目標,今次的經驗鼓勵了思愷,向科學發明家的方向進發。他小二時偶然讀到科學雜誌,勾起對科學原理的好奇,小五時正式第一次做實驗,用醋和梳打粉替氣球充氣,「之前都是跟着指示做實驗,今次算是第一次自創,將腦海中的產品,變成現實中的東西,使用時又不會爆炸,很有成功感」。 竣瑋則另有目標,「我都一樣,很享受由零開始,將心中的產品製作出來。不過我較想向編寫程式的方向發展,創作全新的電腦程式。現在我從圖書館借閱有關書籍,並在家中用電腦試編,之前就研究了一個理財App,但有些程式較難寫,仍需努力學習」。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遠離讀書壓力 另覓教育方法 細So為子笑顏遷貝澳

Jack甚有個性,對於要負責推坐着車仔的弟弟來回幾次顯得有點不耐煩,但細So很用心地跟兒子溝通,更用上Jack最愛的超級英雄來引導他:「我現在想請Batman幫忙推弟弟啊!」只見Jack馬上說:「我在!」便走去推車仔,這個爸爸果然有辦法。 家長們常說要給子女多接觸大自然、盡量不要給他們太多讀書壓力,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到同班同學十八般武藝,自己又敢鬆懈嗎? 不是空口說白話,真正講得出做得到的,有商台DJ細So(蘇耀宗)一家。細So與阿Wing(陳穎楠)育有3歲的Jack和11月大的Max,為了兩個寶貝兒子,兩年前他選擇搬進一個尚可把生活節奏調慢一點的貝澳,「看到他(兒子)在沙灘奔跑時展露的笑容,我就覺得沒有選擇錯」。 文:顏燕雯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從東涌出發,乘坐的士到貝澳的蘇宅,大概要20分鐘車程。大家或許以為細So一家住在「深山」,深居簡出;事實上,他幾乎每天都要回商台開咪,周六清晨6時主持的節目,天未亮就要自駕出門,但其實由貝澳駕車到廣播道也不過是40分鐘左右的車程,比起由天水圍往中環還要快。 逃離市區搬進離島,是兩年前的一個決定。「當時有朋友在貝澳開餐廳,常常叫我們入去玩,並說玩過後一定想入去住,但我一直也不上心;終於有一天帶着當時1歲的Jack入去玩,我看到他在沙灘上奔跑,展現了一個很難得的笑容。有些小朋友見到沙和海都很怕,但他完全沒有,所以就覺得可以搬進來試試。」細So說。 生了兩個兒子,細So和阿Wing兩夫妻仍然很甜蜜,阿Wing是全職媽媽,細So都是「愛回家」的人,雖然請了兩個傭人,但阿Wing平日仍會親自下廚給囝囝和先生吃。細So說太太搬進來後最擔心是不知如何買菜,「原來可以去梅窩買,不過得一大清早去買魚,不然上午9時多已所餘無幾。」阿Wing說。 傳統讀書方法不入腦 當然,Jack喜歡大自然只是其中一個搬家因素,另一個原因,是細So希望可以令兒子遠離讀書壓力。細So在香港長大,中、小學都是在傳統學校念書,中學念的更是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及後於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然而他在學期間卻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傳統教育。「現在回想,如果我能夠為自己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我不會這樣選。記得當年我的成績並不標青,讀書常常不入腦,但我後來想到一個方法,在考試前,跟同學每人讀一課,然後大家輪流做匯報。我發現,聽別人講的那一課,比自己讀的一課還要入腦,所以我知道我是需要透過聆聽和聲音去學習的。」 細So表示自己小時候是個很難專心去做一件事的孩子,Jack似乎遺傳了他的性格,然而細So覺得自己是聽覺型,但Jack就比較偏向感覺型。「他什麼也要試、去摸,透過接觸去刺激學習。」如此看來,Jack並不適合傳統學校,他現時所念的幼稚園也是給予孩子很大自由度的國際學校,Jack試過上學不肯穿校服,校長也讓Jack自己決定,從不強迫。 拒傳統教育模式的細So和阿Wing,把兒子送入國際學校,更認為貝澳非常適合他們居住。「我們常常請朋友來玩,要他們感受一下這兒的氣氛,我們的家好像民宿,每逢假期都住有客人。」阿Wing笑說。 細So常聽到家長說找學校最好找一條龍,因為只要一成功考進小學,未來十多年也不用煩,然而他覺得這豈不是把教育的責任交託別人? 「我都會感到煩惱,但不是為了入學,煩的是要想想每天要教他什麼,跟他來一個怎樣的課題。」細So有很多朋友,全部都涉獵不同的範疇,有教師、書法老師,也有做音樂的,而且他們全都願意用自己的專長去教導小朋友,所以他有時會想,如果自己有時間,寧願選擇Home Schooling。「申請做Home School是困難的,除非拿個外國身分,不然就唯有先選國際學校。」 細So一家四口今年2月曾到北海道旅行。 男孩跳芭蕾舞?試過才知好 細So與阿Wing搬入貝澳,除了想找一間切合Jack學習模式的學校,也希望避開「群眾壓力」。阿Wing說,看到朋友的孩子念K1時已學寫自己的中文名字,但Jack就連線條也未畫,都曾經有一點擔心。「老師跟我說不用心急,但我個心都會怯一怯。他也沒有上什麼興趣班,只是在學校學芭蕾舞。最初我也會想,男仔喎!學芭蕾舞?但因為學校不夠人開班,老師才邀請Jack去學,我見他學後又幾喜歡,而且他穿上男孩的舞衣也很可愛!所以原來很多事情都要試過才知道。」阿Wing說。 Jack有長長鬈鬈的頭髮,看似不修邊幅但卻不失可愛。細So承認兒子從不梳頭,「沒所謂,我自己有時也不梳頭。」 爬高跳低不阻止 遠距離觀察 蘇氏夫婦在教養孩子的理念上非常相同,他們均會採取自由的方式,例如訪問當天,Jack在家中四處走,有時會爬高取東西,有時會在梳化上跳下來,爸爸更指他試過爬牆過隔壁,爬到「不上不下」時才向爸爸求救;弟弟Max想拿膠紙座玩,阿Wing也不會立即阻止,「被刺痛了,下次便不敢再拿」。有朋友指細So不太理會囝囝,但細So指自己是站在遠距離觀察,並不是不理他,「所以他很有主見」。

詳細內容

楊卓娜:孩子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不做虎媽 換來女兒自律

楊卓娜愛回家 做幸福媽媽 從《愛.回家》的「霞姐」到《全職沒女》的「沙蓮娜」,楊卓娜所演的角色愈來愈「入屋」,深受不少觀眾和網民喜愛;現實中,她跟兩個角色一樣對愛情有所憧憬,不同的是,實際上她已是三女之母,除了8歲的么女舒然,還有兩個跟她們相處融洽的繼女舒婷和舒雅,令她演繹「母親」這個真實角色時,感到分外特別和甜蜜。 文︰顏燕雯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如心艾朗酒店 聽說育有女兒的家庭是最幸福的,因為女兒家最懂撒嬌,又會用甜言蜜語逗爸媽歡喜。說到這一點,楊卓娜絕對認同,因為她的家有三個寶貝女兒:繼女舒婷和舒雅,一個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個正準備明年考DSE;和丈夫楊志翹所生的舒然(Jasmine)亦已升上小學,現於直資學校念二年級。卓娜笑言,Jasmine在這個年紀仍然非常樂意付出,例如在母親節仍會做些小手工逗媽媽歡喜,哄得她非常開心。 Jasmine是5月11日生日,跟每年的母親節日期極為接近,還有數天便8歲。她當年更是在母親節翌日出生,絕對是媽媽楊卓娜的「母親節禮物」。 提到女兒Jasmine的性格,卓娜指她很聰明又古靈精怪,「因為她突然會用一些大人語氣說話,令我們哭笑不得」。Jasmine是個活潑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從來不用媽媽擔心,剛剛在上學期便考得全班第三名,媽媽更大讚﹕「我個女好乖!」Jasmine在播道書院念書,在老師眼中是好學生,更曾擔任班長。由於上課專心,老師有時候會安排一些不太專心的同學跟她一起坐,小息時又會請她到教員室陪伴未做好功課的同學做功課。平時返學回家做功課、以至測驗和考試,Jasmine都會自己安排溫習,這一方面,卓娜坦言自己算是個「卸責」的媽媽﹕「我不會檢查她的功課和手冊。我跟老師說,如果她做漏了,你可以罰她,因為小朋友要從錯誤中學習。」 Jasmine跟媽媽說發現鞋子上的蝴蝶結丟了,卓娜安慰她回家再找一個補回。在媽媽面前已這樣嬌嗲,卓娜和家姐舒婷透露,Jasmine在爸爸面前更會撒嬌。 不會檢查功課 從錯誤中學習 Jasmine剛升讀小一時,卓娜也有幫忙檢查手冊,但當女兒學懂了,她就開始放手。 「其他家長知道我不理,反而會在WhatsApp group提我什麼時候要準備什麼。我覺得做父母,應緊張時就要緊張,要放手時就放手。記得剛升上一年級時,她有一次中文默書只拿到四分,知道『核突』了,以後每次默書前都會努力溫書。」如果有時間,卓娜也會跟Jasmine溫習默書,若要開工的話,就由姊姊們代為幫忙,或者教女兒用電話錄音來溫習。 卓娜和丈夫都不要求在學業上催谷小朋友,每逢放假一定會四處去玩,「她這個年紀應該多走動,到戶外玩是最佳選擇」。 對於女兒學業,卓娜看來似不理,但其實她認同小朋友要學懂面對壓力。「她幼稚園時的功課都不淺,所以最初我都有想過讓她入讀傳統小學,因為我看到她是應付得來的,也認同人生是需要有一點壓力和挑戰,小朋友也得學會處理情緒,如果家長每次都幫他們完成,他們便會失去學習的過程。」不過,塞翁失馬,Jasmine最後考入很多家長認為是Happy School的播道書院,她覺得女兒讀得很開心,而且也很適合,所以她開始調校自己的心態。「我自己是在傳統中、小學讀書,但後來赴澳洲升讀大學。每個人的學習道路也不一樣,讀書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不一定要死谷才會成功,最重要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如果滿分是100分,大女兒舒婷說會給這位媽媽80分。那麼那20分還欠什麼呢?「她常常叫錯我們的名字,會打電話給我找二妹,甚至會把Jasmine喚作狗狗的名字阿金。」舒婷笑說。 行山是楊家享受家庭樂的活動之一。 興趣班為興趣 不為儲Portfolio 就好像人有我有的興趣班,卓娜只抱着發掘女兒興趣的心態來選擇,並非為了考試和比賽而參加。Jasmine的興趣班只安排在周六,包括繪畫和鋼琴等,最近她又想學溜冰,做媽媽的正計劃讓她參加。為什麼課外活動都留在周六進行呢?原來逢周日是她們的家庭日,一家五口必定會留這一天去玩,他們尤其喜歡戶外活動。「我們不太喜歡逛商場,於是爸爸會駕車帶我們四處去,有時去野餐,有時去行山。有朋友曾經叫我們一同露營,但我自己又怕地方不太乾淨,所以大家先在家中預習一次,有一晚,三父女就用了一個可供六人睡覺的大帳幕在天台扮露營,晚上還在天台燒烤當晚餐,實在太好玩。」

詳細內容

拆解焦慮.專家:家長敏感度不足難發現 扭計無膽 焦慮症作怪?

小朋友言語表達能力有限,透過玩具、沙盤,可幫助他們表達感受。 古語有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實情是,廿一世紀的小人兒,小至三四歲已經感受到壓力,甚至患上焦慮症!然而,很多家長都誤把小朋友的焦慮徵狀等同「扭計」、「發脾氣」、「無膽」、「懶惰」等偏差行為而沒有求醫。究竟如何識別兒童焦慮症?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今期《HappyPaMa教得樂》就請來專家逐一拆解。 文﹕沈雅詩、李樂嘉、顏燕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不少求診個案關乎學業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她處理過最年幼的焦慮症患者只有三歲多,男童是因為跟初生弟弟爭寵而出現分離焦慮症,但整體而言,她也察覺到近年小學生的求診個案增多,不少也跟學業有關,惟很少由家長主動提出,「很多時都是學校社工發現學童有些不妥要求家長帶來評估的;有些小朋友則是反覆肚瀉、肚痛、頭暈、嘔吐等,醫生卻找不到病因,於是懷疑屬身心症狀而轉介臨牀心理學家跟進」。 朱嘉麗說,一般家長對兒童焦慮症的敏感度仍然不足,「父母很少意識到子女有焦慮症,往往只是說他們『心散』、『脾氣大』,覺得他們的情緒很難處理,想有專家協助。但當我們深研下去,便發現小朋友原來學習成績欠佳,內心有很多擔心、憂慮,積壓着的情緒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發泄,以致很暴躁」。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指出,近年多了小學生求診,當中不少也受焦慮症困擾。 要辨別兒童是否有焦慮症,朱嘉麗稱,臨牀心理學家除要求父母填寫問卷,亦會作現場觀察、臨牀觀察,並向學校了解學童的情况,一旦證實孩子真的患有焦慮症,便會展開輔導,有需要時,甚至要配合藥物治療,「由於小朋友的言語表達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多會用玩具、繪畫及情緒卡幫助他們表達感受,以八節為一個療程的話,一般一至兩個療程可見成效。但有些比較嚴重的個案,例如有些小孩焦慮到咬手指、搣手指至皮開肉綻,那就或有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輔以藥物,以放鬆他們的心情」。 過半數焦慮症都是後天形成,其中一個常見成因,是被父母過度保護,容讓他們一遇到害怕的事情便逃避。 面對小朋友不穩的情緒,家長常滿腹狐疑,究竟是小朋友少不更事,抑或他們的心理健康確實出現問題呢?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嘗試剖析兩個個案。 ■個案一 處事固執 遵循指示拒變通 六歲的浚浚就讀K3,一向對陌生事物都沒有安全感,即使到遊樂場也要父母出現在其視範圍以內,甚至是站在他身旁,亦因而完全不肯上興趣班。 害怕父母在學校出現 浚浚媽媽Gloria表示,浚浚表現得最焦慮的,是有關學校的問題,例如學校指定某日子要交通告,媽媽試過早一天交回校,浚浚覺得是「沒有聽老師指示」而大哭;最奇怪的是老師說他在校算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但他卻很怕父母出現在學校,甚至連到校接放學也不肯。「最記得K1家長日,他知道我們會見老師就表現十分驚慌,最後老師讓我、丈夫和他三個一同入課室對談,只見他坐在椅子上雙手全程不斷握拳扯住褲腳,像很害怕的樣子,那時他才三歲多啊!」Gloria說。 平日看到一些情景,浚浚也會胡思亂想,例如坐飛機見到安全指引單張,會問媽媽為何飛機會在水中、「我們的飛機會跌落水嗎?」或者看過卡通片中壞人的典型樣子後,在街上看到類似打扮的人,會問媽媽那個是否賊人。 「他年紀這麼小就杞人憂天,真的很擔心他長大後會遇到更多令他情緒緊張的事情,現在只能把他的焦慮逐一拆解,例如跟他解釋飛機怎樣才會跌落水、賊人不一定是那個樣子等。」 朱嘉麗意見﹕ 如果小男孩由K1至K3也不肯面對新環境,升小一時,他勢必轉換陌生的學習環境,那麼,屆時會怎麼樣呢?這個男孩最大的問題是處事固執、缺乏彈性,例如在他認知中,爸爸媽媽只會在家中出現,因此他們在學校出現是「不正常」的,以致他產生不安情緒。 思想行為欠彈性 然而,要留意的是,這個小男孩缺乏彈性的思想行為是跟同齡孩子有落差的,因此,他有可能患有焦慮症;其次,他是資優兒童;另外,假如他在互動社交方面有困難,則有可能是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姑勿論如何,這個個案值得找臨牀心理學家作進一步評估。 ■個案二 遇測考鬧情緒 躲枱底拒溫書 六歲半的澄澄,自幼性格內斂,不太合群。去年9月,她在區內升讀小一,該校全年有兩測兩考,每逢測驗考試的日子,澄澄的情緒便變得很波動。媽媽Kim說﹕「她會躲在枱下不肯出來溫書,即使我軟硬兼施也不管用。晚上,她不單會發噩夢尖叫,甚至尿牀。」 非測考季節一切正常 Kim不諱言收過老師電話,說澄澄控制不到情緒,常在班房發脾氣,又咬手指。雖然老師也建議Kim帶澄澄去看醫生,但她始終猶豫不決,十五十六,「因為若非測考季節,澄澄便一切正常,我始終覺得她未適應小一生活而已」。 單親小孩欠安全感? 此外,Kim亦懷疑澄澄的不安,與她出身自單親家庭有關,「我是單親媽媽,除上學外,澄澄便一步也不肯離開我,表現得很無安全感。澄澄常說『無爸爸,只得媽媽一個』,但我相信隨着她長大一點,情况便會好些」。 朱嘉麗意見﹕ 以女孩子來說,大約四歲便應該可以完全控制大、小便的,姑勿論個案中的小女孩是向來做不到,抑或是出現倒退行為,但她的身體已經向我們發出了信號﹕小女孩的情緒正受困擾!家長必須予以正視。 未能適應升小改變 是否單親未必是關鍵所在,看來問題是來自幼稚園升小後,學習模式完全改變,功課多了和程度深了,令小女孩產生很重的無力感,並把壓力積壓在身體之內,以致出現焦慮的徵兆。建議家長與其多等一會兒,不如及早求醫,讓小朋友盡快得到合適的支援或治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