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指示學校日內完考試 要求補習社停授課兩周
本港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教育局今日(14日)向全港學校發信,宣布再進一步收緊學校防疫措施,指示學校要在兩、三天內完成所有考試,或延後/取消部分考試,以便盡早開始放暑假;又要求學校由明天(15日)起,除考試外,要暫停所有級別的補課及課外活動,直至本月28日為止。上述安排亦適用於提供非正規課程的學校,包括補習學校。
詳細內容本港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教育局今日(14日)向全港學校發信,宣布再進一步收緊學校防疫措施,指示學校要在兩、三天內完成所有考試,或延後/取消部分考試,以便盡早開始放暑假;又要求學校由明天(15日)起,除考試外,要暫停所有級別的補課及課外活動,直至本月28日為止。上述安排亦適用於提供非正規課程的學校,包括補習學校。
詳細內容「我家小朋友念幼稚園了,但做功課時還是不能坐定,又經常『眈天望地』,可是看電視、打機,卻又可以坐足幾小時,何解呢?」相信這是不少家長的疑問。針對學前幼兒特性和學習需要,協康會職業治療師團隊,結合他們豐富的兒科復康臨牀經驗,推出《從專心出發——提升幼兒的自我管理表現》新書,多角度分析小朋友不專心的成因,除介紹日常生活中具體可行的專注力訓練策略和方法,治療師團隊更特別製作「幼兒專心教室」影片,讓家長可以一邊看書,一邊用手機掃描QR code示範影片,輕鬆學習怎使用隨書附送的教材,改善小朋友的專注及自我管理表現。 雖然今屆香港書展延期,但協康會同步推出網上優惠,由7月15日至21日期間,凡於該會網上書店(https://eshop.heephong.org/)購買書籍或教材套,即可享85折優惠。另外,專家團隊亦會於本月18日及25日連續兩個周末,舉辦網上新書推介會,分享育兒分得,詳情請留意協康會Facebook專頁的公布。
詳細內容問:我和丈夫是雙職家長,日間不時會把3歲兒子交給外婆照顧,但外婆有些不太好的「口頭禪」,如常說「唔要就罷就」、「唔乖就打死你」、「你曳你媽咪打你」,令小朋友2歲半學懂說話後不久,已懂得說「打死你」,不單會對成年人說,也會和玩具公仔說,亦常常出手打人或搣人。我們曾勸告外婆小心言行,因為孫兒會學她說話,但外婆認為無問題,只是「口頭禪」,反指摘我和丈夫為何要針對她,以及剝削其言論自由。請問該如何阻止外婆在孩子面前說不好的話?又怎樣改善小朋友的言行? 答:小朋友的確喜歡模仿身邊人的說話,他有可能是從外婆身上或從遊樂場等地方,在其他人身上聽到一些負面的語句。我建議來信的家長,可先了解兒子說出這些字眼的用意,他當刻是否想以此來停止別人的一些行為?或許外婆一罵「唔乖就打死你」,他自己也會停止某些言行,以致他在遊樂場玩耍時,若遇到別的小朋友跟他爭玩遊樂設施時,便說出這句話,期望可阻止其他人跟自己爭玩,他也視之為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另外,孩子或許覺得,他每次一說這些話,父母的反應便很大,感到自己受關注,更覺有趣。 讓孩子知道說話傷人 非解決方法 家長一旦明白小孩說話背後的意思後,便可作出相應對策。首先,讓他知道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因為這些說話會傷害別人。其次,若發現孩子是想藉此獲得父母的注意,家長便宜採取冷靜及平淡的方式教導;與此同時,也要多讚賞孩子不同的優點,否則,他可能會感到做得好時,沒有人理會,反而說這些話才會引人關注。最後,家長也要教導子女良好的社交技巧,可以和小朋友共讀一些培育品德的繪本。當孩子完全明白打人或罵人不對時,若日後外婆再說這些「口頭禪」,他甚至可能會主動糾正外婆。 至於外婆方面,相信她有豐富照顧小孩的經驗,不妨多發掘她照顧孩子的優點,找出一些她管教有方的具體例子,並高調讚揚外婆以身教培養出孫兒有良好的品德,從而讓老人家明白,自己是孩子的模仿對象,自己的優點可傳給孫兒,同樣一些說話語調也會讓孩子有樣學樣。這樣可令長輩較易接受批評,並願意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吳健文(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社會服務協調主任)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無論時代怎進步,在華人社會,還是擺脫不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男人辭職做「湊仔公」,又或者報讀育兒課程,依然未成氣候。不過,這個世界,總有人願意做先鋒,Franco和Vinic是其中的少數。這兩個爸爸在家帶孩子所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相信亦會比一般爸爸多。 文︰沈雅詩、顏燕雯 場地提供:City Lab 親職爸爸 樂做「湊仔公」(楊柏賢攝) ◆全職爸爸:兒子令我變溫柔 現年33歲的Franco,早在2年半前,當兒子湯丸仍在太太LuLu腹中時,已經立下心志做「湊仔公」,「LuLu懷孕初期試過作小產,當時我曾對自己說,如果能夠保得住胎兒,我便辭職,以後在家好好帶孩子」。結果,上天保住了湯丸,他也信守承諾,辭去廣告公司高級客戶經理一職,回家專心照料懷孕的妻子,一起迎接小生命的來臨。 在大學讀美術設計的Franco,閒時很喜歡與湯丸一起塗鴉。(楊柏賢攝) 從孩子身上學會欣賞 形容Franco父愛爆棚,一點不為過,訪問期間,他的眼神完全沒離開過將近2歲的湯丸,兒子的一顰一笑,他也看得陶醉。「湯丸的確令我改變了很多,以前我脾氣很壞,遇着無理的客戶,我會不留情地罵,但有了孩子,脾性也溫柔了,我沒鬧過他半句。以往我很討厭人家動作慢,我會不耐煩,但當看見自己的兒子走路很慢、行樓梯很慢,我反而欣賞他努力學習,也讓我得到啟發,其實步伐快和慢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如何向前行,不後退。」 還以為Franco滿溢的愛是遺傳自父親,但答案恰恰相反,「我生於一個大家庭,跟4個姊姊、1個哥哥的年齡相距很遠。我不是說父親不疼愛,但我總認為,我無法在他身上得到那種我想要的父愛」。 因着童年的缺失,令Franco更渴望做一個全職爸爸,陪伴湯丸成長。「很多研究都說,如果幼兒在2歲前,爸爸能夠經常陪伴身邊,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都會更健康。」而他的想法,也得到任職社工太太的鼎力支持。「難得他有這個心、願意這樣做,我當然覺得是一件好事。反正我們也有少許積蓄,即使他沒有收入,我相信生活仍然可以維持的。」LuLu說。 不過,Franco雖然辭去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其實他一邊做「湊仔公」,一邊也不斷發掘搲「奶粉錢」的機會,「我會形容現在自己是slasher(斜棟族),湊仔之餘,也work from home,做online marketer,亦教小朋友畫畫,因為我本身是讀art and design的」。他近年還以「梵高爸爸」的身分做blogger,成為親子界罕見的男網紅,獲得不少掙外快的機會。 這個三口之家,男主內,女主外,LuLu(左)大讚丈夫照顧兒子值100分。(受訪者提供) 每天堅持為兒子做3件事 但無論兼職多忙,Franco強調,每日都會跟湯丸一起做3件事,「第一,我們一定會去公園玩;第二,我一定會親自替他洗澡;第三,我一定會陪他看繪本」。 說到育兒方式,很多時,爸爸和媽媽都是南轅北轍,原來這情况亦發生在Franco和LuLu身上。「太太比較緊張,湯丸一個小動作,她也會說『no』,我卻沒什麼所謂。舉例,湯丸15個月大時,第一次去沙灘,當時他對沙很好奇,想放入口吃,LuLu制止他,重複又重複說『no』,又向他解釋原因,但兒子也不聽。於是我趁LuLu走開了,便由他吃,他一放入口便馬上吐出來,看見他露出難堪的表情,我才用清水替他清潔。」Franco笑言,當刻太太是不知道的,否則肯定「爆炸」,「我的心態是讓他trial and error,從此之後,湯丸再沒有吃沙了!」 育兒路上,雖然一鬆一緊,但夫妻的願景還是一致的,「不用湯丸讀名校,只要他開心、健康就足夠了」。 Franco童年時得不到他心目中渴求的那種父愛,令他更加渴望做全職爸爸,陪伴兒子成長。(受訪者提供) 教養導師 邊學邊走育兒路 人稱Vinic爸爸的李灝濂活躍於各大親子平台,除了參與網台和facebook直播節目,也是網上專欄作家、香港有品運動認證「6A品格教育」講師和NLP身心語言程式學執行師及教練,常受邀於小學主持家長講座和工作坊,推動正向親子關係。 Vinic育有3名子女,大女兒7歲,一對龍鳳胎各6歲。新聞系畢業的他,一直從事貿易、巿場設計等工作,從來沒有想過跟教育扯上關係,直至大女出生,開始改變了他的想法。「那時候想學一套比較正面的教養方法,方便自己管教小朋友,最後選擇了6A品格教育。完成這套講師課程後,我很想把這套理論分享予身邊的人,但仍然感到自己有所不足,於是又再花了2年時間完成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碩士課程。」 這個好學爸爸承認自己在教養上也曾碰釘,例如大女當年考小學前,Vinic為女兒報考了6間直資、私立小學,還安排她念面試班。女兒上完面試班後,他反而覺得幫不上什麼忙,還嚇怕了女兒。「那個面試班很催谷,女兒上課時都覺得辛苦,令她對面試有更大的恐懼,所以我們半途放棄了。回想起來,有些面試班所教的,父母自己都能教得到,那為何還要給孩子壓力呢?」 Vinic為人父後,開始花時間鑽研教養理論,只是不想自己「教錯」孩子;後來他覺得應給更多人認識正向教養方法,所以樂於在不同渠道跟家長分享。(黃志東攝) 教養方法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Vinic認為教養方法有很多種,沒有分哪個最好、哪個最差。就像他的一對龍鳳胎,性格各異,所以他會用不同方法來管教二人。「例如我告訴兄妹現在要去睡覺,哥哥會扭計說不想睡,妹妹雖然也不想,但會乖乖準備入睡。這時,我會給哥哥5至10分鐘時間,讓他在客廳發呆又好,走來走去也好,總之10分鐘後便要回房。妹妹或會覺得,為何哥哥還有10分鐘去玩?我會解釋說,這不是獎勵,也不是懲罰,他只是無聊地等10分鐘,如你需要,我也會給你的!妹妹想了想覺得並不需要。我給兄妹界線都是一樣,只是向他們解釋和處理手法不同而已。」 在教養上,Vinic認為爸爸與媽媽的角色同樣重要,大家應互補長短;他亦慶幸一直以來得到太太支持。(受訪者提供) 繼續讀書 學習見招拆招 他說自己雖是教養導師,但不代表他沒有遇上難題,他之所以願意花時間繼續讀書、學習,就是希望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學習如何見招拆招。「你想想,我們從小時候來到今天,一路上總會遇到不同問題,我們走每一步所做的每個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如果我們覺得是錯的,最重要是懂得退回去想想,是否有別的方法可以做得更好。我有了小朋友後,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自己,讓我學會反省,並修正以往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我重新去讀書,為的就是避免用錯誤的方法去教導他們。」 「爸爸」這個角色,在Vinic看來既特別又有魅力,所以他主持的講座很多時候都以爸爸的身分和角色去做主題,如參與推動父親親職文化DADs Network的網上節目,以及與維護家庭基金合作開辦爸爸6A教養playgroup等。他說,相比以往,近年看到很多熱心的爸爸,主動參與各種講座和工作坊,而且表現積極,樂意跟別人分享和請教。「爸爸很多時候不會像媽媽一樣,媽媽會把細節位想得很清楚,亦緊張孩子的一舉一動;爸爸則大都性格強硬,多給予孩子一些大方向的指令,這樣更容易讓子女吸收其觀念和想法,更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縱使如此,Vinic認為教養上夫妻間的配合亦重要,雙方應互補長短,惟教養方向要一致。 大家姐(左)和一對龍鳳胎弟妹年紀相若,Vinic笑指3姊弟妹常常吵鬧,但其實3人感情深厚,現在他們還是同睡一張大牀。(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幼稚園高班復課在即,家長可怎樣為小朋友做準備,讓他們盡快適應呢?資深校長、聖公宗(香港)幼兒教育議會校長會副主席梁玉心便提供了五大方向。一是跟孩子一起倒數復課日子,調整他們作息的時間;二是與孩子重溫校園生活,令他們重拾對學校的記憶;三是逐步降低防疫級別,讓小朋友與社會有適度的接觸;四是創造上學誘因,幫助孩子化焦慮為期望;五是引導孩子裝備自己,打好升小基礎。她還提醒家長,要留意孩子復課後的狀態,有需要時,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繫。
詳細內容旅遊節目主持梁芷珮(Christy)經常走在旅遊情報的最前線,用鏡頭帶觀眾走遍歐美的冰天雪地或陽光與海灘;鏡頭下,作為3孩之母的她,在教養上也極之前衛,邊帶着孩子潮遊,邊跟他們homeschooling,享受一家五口共同進退的冒險旅程。 文︰顏燕雯 靚媽梁芷珮 親子潮什麼(蘇智鑫攝) Christy主持的《潮什麼》系列,可說是開創了本港電視旅遊節目的先河,Christy負責編排行程、採訪及擔任主持,丈夫Ken就負責攝影和製作,鏡頭前偶爾還會看見她們3個孩子的蹤影,絕對是一邊工作一邊享受家庭樂。 (圖、圖2)Christy主持的旅遊節目一向受歡迎,形象健康的她全不介意告訴別人自己是3孩之母,使大家更有興趣知道她的育兒和健美心得。(蘇智鑫攝) (圖2)健美潮媽(蘇智鑫攝) 長期公幹心掛掛 決定舉家出埠 Christy的長子今年16歲,次子和幼女分別為9和7歲。最初跟丈夫拍攝旅遊節目時,Christy並沒有想過帶着孩子一起外出,然而「每次出埠時間都太長了,有時候真的很掛念他們,想着想着,不如辛苦一些,看看有沒有辦法與他們一同前行」。恰巧女兒3歲時,Christy要替電視節目《Do姐有問題》在美加、秘魯等地拍攝一些長約1分鐘的短片,她想到可以用美國親戚家做落腳點,便嘗試帶同孩子前往。「丈夫在加拿大成長,家人在美國和加拿大都有屋,我想可以讓孩子們住在美國的祖母家中,然後再決定哪些地方可帶着孩子一同出發;加上大兒子當時已經13歲,可以充當保母,在照顧弟妹上他確實能幫輕我們。」 她說孩子們在拍攝時都非常乖巧和配合,過程順利。試過帶着3個孩子走進餐廳,直接問負責人可否讓他們拍攝介紹,對方應允後,爸爸便開始roll機,3個孩子則安靜地坐在餐廳內等待爸媽完成工作。全家人合作得如此「快、狠、準」,讓全場人士大為驚訝。「可能孩子們看見媽媽當主持時,跟平日說話的語氣不同,所以立即正經起來。現在拍多了,他們都會覺得這個節目有自己的份兒,例如我每次策劃行程時,小女兒總會坐在我背後陪着我,大仔和二仔亦開始協助爸爸在現場打燈和側拍。」 Christy的3個孩子性格各異,大仔乖巧聽話,很會照顧弟妹,小時候跟爸爸學高爾夫球,現為香港高爾夫球總會旗下的青年軍成員;二仔有藝術家脾氣,學習快,不喜歡被責罵,但獲稱讚後又會很乖;幼女個性活潑,是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小公主。(受訪者提供) 加國遙距教材 孩子邊旅遊邊讀書 在疫情爆發前,Christy留在香港的時間少之又少,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地拍攝旅遊節目。既然要帶着孩子一起,唯有選擇homeschooling(在家教學)。 「大兒子一直念國際學校,當二仔剛要升小一時,我在想,兩個孩子一同上國際學校,學費將會是不少的數目吖!不如就冒險一次,給他們一年gap year(休學年),把本來用作學費的金錢來帶他們遊歷世界。」當時幼女仍在幼稚園階段,只需向學校請假便可,兩個兒子就採用加拿大homeschooling的教材,一邊跟爸媽旅遊,一邊遙距上課。 由於丈夫是加拿大籍,所以孩子很順利地申請該國的homeschooling教學材料,但不同省份的制度會有點不同。以Christy的經驗來說,申請手續尚算簡單,只要向相關機構登記,提供孩子所念年級及在家教學的原因,便可以用100加幣把整套教材和文具(包含美勞工具)帶回家。這套教材有像使用Zoom一類的網上課程,學生每天都要交功課;還有當值教師,學生可以在線上face time即時提問問題。 「學習上,大仔已經可以自己掌握處理;二仔當時才讀小一,我便要花多些時間協助。教材主要以閱讀為主,看完書,他要寫下自己學了些什麼,即使串錯字老師也不介意,只要他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便可以。其次是有很多勞作功課,也有一些親子活動,例如建議家長帶孩子到超級巿場,介紹一些物品給他們認識。」Christy說。 合製節目:Christy經常一家五口一同出遊製作旅遊特輯,能跟孩子一同工作兼旅遊,實在是不少爸媽的夢想工作!(受訪者提供) 「傳統教學未必適合每個人」 很多人看Christy做節目,都覺得她英文不錯,但她笑言自己的學業成績不好,只是14歲那年隻身到美國念書,寄居在舅舅家,耳濡目染下說得一口流利英文。「在那裏讀書很開心,不用穿校服上課,功課又簡單,更加不用背書。」可是她父母捨不得這顆掌上明珠,被寵慣的她又非常思鄉,一年後便決定回流香港,隨便找一間學校念完中學便出來工作。「就是因為不太喜歡傳統的教學方法,所以我一早已計劃讓子女在國際學校念書。傳統教學法不是不好,但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看我的孩子就知道他們都不是這種人。所以寧願我們辛苦一點掙錢,也想讓仔女讀書輕鬆一點。」 么女Kasey是家中的小公主,哥哥們和爸爸都非常疼惜她。然而這個公主絕不嬌生慣養,外遊時遇上什麼好玩刺激的玩意,她都願意放膽嘗試。(受訪者提供) 甜蜜一家:爸媽恩愛 孩子受感染更融洽 除了家庭事業兩得意,38歲的Christy讓人艷羡的還有其fit爆身形。雖然工作忙碌,她仍堅持每天做運動,即使因為工作而未能外出做gym,她仍會抽空在家做些簡單的體能提升動作,保持肌肉結實。「我什麼都會吃,但最重要是懂得節制。人始終對吃有欲望,難以完全禁食某些東西,如你問我,我也會去茶餐廳吃餐蛋麵,但只會吃一半,而且之後會做一定的運動。」Christy現時也在網上拍片教人做運動,她更準備考取健身教練牌,稍後打算開班教keep fit。 這個潮媽其實還有另一個健美秘訣,這就跟愛情非常有關。「我很愛黏着老公,他也很受這一套!」19歲時Christy和Ken相識相愛,當時Ken是高爾夫球教練,後來他們參加了一個拍攝介紹香港美食的短片比賽,Ken才開始學習攝影和攝錄。至今快20年了,這對最佳拍檔依然離不開「拍」和「被拍」的關係,而且每天都仍像拍拖時一樣甜蜜。「我們不會特別為對方製造浪漫驚喜,但就是經常形影不離,很少吵架。所以我相信3個孩子相處融洽,也許就是因為看到爸媽這麼sweet而受到感染。」 Christy 19歲時認識Ken,之後很快便結婚生子,相處多年甜蜜如昔,生日都只是飲啤酒打邊爐慶祝,簡簡單單便快樂。(網上圖片)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詳細內容梁芷珮(Christy)主持的旅遊節目「潮什麼」系列大受歡迎,節目除了由她和丈夫「拍住上」拍攝製作,3個子女更會同行兼出鏡。舉家周遊列國,到底在漫長旅程中,孩子們如何上學接受教育? 有關梁芷珮的專訪,詳情請留意6月9日出版的《HappyPama教得樂》。 http://video3.mingpao.com/202005/FEA20200519_01.mp4
詳細內容子女不過剛足1歲,便向他們灌輸「性教育」,會否早了一點?提出這個疑問的父母,或許誤以為幼兒性教育等於談論戀愛教育、安全性行為等等,其實不然。0至6歲幼兒需要的性教育,是建立性別的自我、確立至親密的關係,以及知道「我從哪來」。父母是幼兒最佳的性教育老師,而且爸爸對兒子、女兒的成長均有獨特的角色。 護孩心切的爸爸,往往傾向為兒女避開與性有關的事,但這卻有可能令子女對性過度無知,無知有時會導人走向危險。孩子只知避開眼前的火焰,卻不認識火本身的好與壞,也不懂得滅火的步驟,這無助孩子運用火和避免傷害。 爸爸選擇含糊其辭,可是子女很快就會發覺爸爸有所隱瞞,甚至會挑起他們對性有更大的好奇心。往後子女同樣選擇不與父母談性,爸爸就白白錯失與子女談性價值觀的機會。 儘管有些爸爸想過去教,但又認為坊間素材太前衛,不合適自己的處境和信念。唯有束之高閣,「讓老師去教」。可是學者卻認為,孩子6歲前對性的基本觀念雛形已成。這樣說來,父母還是需要在家裏傳授性教育。孩子年紀很小,教什麼才好?幼兒的性教育有幾個重要目標,其中一個是建立性別自我。 6歲前性觀念初成 須建立性別安全感 對自己的性別有自信,是指你的兒子喜歡自己作為一個男孩,或你的女兒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女孩。這種對性別的安全感(gender security)並非與生俱來,需要主要照顧者妥善地看顧子女的成長,才能令他們獲得性別自信。 小孩獲得安全感的方法是模仿。孩子會模仿與自己關係良好的人——每天替他餵食、換片、擁抱、陪伴的人。女兒與母親都是女性,母女關係良好,足以幫助女孩完成自我的性別認同,因為女孩從同一性別的母親身上,會更容易獲取安全感。 兒子的情况則比女兒複雜。有臨牀心理學家曾說:媽媽能培養出男孩,爸爸能培養出男人(mother makes boys but father makes men)。男孩須在情感上與母親分離,並與關係良好的父親逐漸形成男性的認同。當兒子肯冒險走出來,母親肯放手,爸爸又肯接手時,他就在爸爸身上模仿到男性身分。 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提議,爸爸可在洗澡時讓兒子看自己的陰莖,甚至告知自己的與兒子一樣,讓兒子也接納自己的陰莖,減少他感到那是身體上的「異物」。 除了洗澡外,爸爸坐着和站着如廁、梳洗、剃鬚甚至剪髮,都是與兒子談起「爸爸男性形象」的好時機。此外,當媽媽正值經期,要使用衛生用品時,爸爸也可以向幼兒談論「女性身體」的情况,讓男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身體與女性有所不同,更有助他建立男性的身分認同。 簡言之,爸爸在0至6歲兒子的性別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任務:恆常照顧、陪伴、玩樂,以及肯定兒子的性別。 文: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在家的一個星期天, 我家小孩B又教我上了一堂親子課。 B因為想拿Apple TV的遙控器,一時大意把它跌爛了。事出突然,當時我可以有兩個反應: (1)因為好激氣,忍不住發火,「有無搞錯呀,整爛咗又要配番!」 (2)雖然好激氣,但也忍耐着,只薄責幾句,「下次小心啲啦!」 情緒反應來得快 冷靜後才是教養開始 就算學習過不同教養理論,在教養上還是會被情緒牽動,一不小心,情緒帶來的反應比真正教養內容來得快,結果是什麼道理也沒法說進小腦袋之中。所以,待冷靜過後,才是教養的開始。6A品格教育中,其中一A是Acceptance接納(編按︰其餘5A是Affection關愛、Appreciation讚賞、Authority權威、Accountability責任和Availability時間),但當我開始動怒,又如何做到接納呢? 答案是由一個擁抱開始。 於是,我把憤怒暫且收起來,先給他一個擁抱。我亦都打開心扉跟他說:「雖然遙控器爛咗,我會唔開心。但我知你都好驚,怕我為咗呢件事嬲你。我好想話你知,爹哋愛你多過部遙控器啊。」最後B跟我道歉,還很用力攬着我,逗我要開心。我相信,懂得接納孩子,令我這個爸爸上了一堂課。 「接納」是6A教養方法中第一關,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關。因為,家長們很多時都自以為已經做到接納。其實,要完全接納孩子,必須做到無條件的愛。你對孩子的愛是否沒條件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否不停要求孩子達到什麼目標?或者,當他們做不到某些事,我們又會否因而大發雷霆?要知道,動怒容易,往後要修補關係卻相當困難。你希望孩子記住你開心微笑的樣子,還是記住你發惡的模樣呢? 遙控器事小 彼此關係事大 遙控器事小,彼此關係事大。我們有時會因為面子,好難跟孩子太親近。可是要做到無條件的愛,作為父母都應該勇敢地踏前一步,令孩子明白「愛你比其他事更重要」。而我們給孩子的回應,就是他們感受被接納的時候。 接納是一個很難學習的階段,你所喜愛的孩子會等待你的改變,給自己空間學習如何接納孩子就好了。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做一個以「6A」守護孩子的爸爸媽媽,把他們的心轉向父母,從中享受教養孩子的樂趣。 文:李灝濂(三孩子父,「6A品格教育」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正視問題——停課令不少家庭衍生親子相處的問題,專家指出,這或意味着家長過去一直忽略一些基本而關鍵的管教概念,需要正視。(CreativaImages@iStockphoto) 由農曆新年至今,孩子「放假」的日數,已經遠遠超越暑假,不少家長也指出,因為很久沒有與子女這樣「近距離」和「密集式」相處,摩擦亦隨之增多。有專家表示,出現這種情况,或許是因為家長過去一直忽略一些基本而關鍵的管教概念,只是以往生活步伐太急,未有為意。那不妨趁今次「疫」境,重新思考教養之道。 文:沈雅詩 黃雋灝(受訪者提供) ①言行一致 樹立榜樣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黃雋灝說,想減少親子間不必要的摩擦,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孩子的觀察學習能力很強,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他們瞬間吸收,並加以模仿。」 他舉例,不少家長常嘮叨子女要多閱讀,那自己又有否看書呢?當爸媽不想子女沉迷電玩時,自己又有否機不離手?假如成年人也「其身不正」,的確易惹來孩子反擊「你也是這樣子吧」!而這一句,也容易令父母火冒三丈:「我怎一樣呢,我要辛苦返工!」但子女又何嘗不是認為自己要辛苦讀書、做功課呢? 黃雋灝認為,這類爭執是可以避免,只要家長秉持言行一致、樹立榜樣的原則,親子間必定能相處更融洽。 由身教開始——家長若不想小朋友沉迷電玩,自己必須樹立榜樣,切勿在孩子面前經常機不離手。(GOLFX@iStockphoto) ②轉換表達方式 勿「威迫」 「肯學不肯練」亦是親子間另一個常見的摩擦點。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子女起初對學習新事物(例如學彈鋼琴)是很感興趣的,但熱情卻瞬間消退,再提不起勁練習。對此,家長往往歸咎於孩子「三分鐘熱度」,但黃雋灝直言,家長也可能要負上部分責任。 「家長很喜歡把『你又說學琴,現在又不練琴』、『你每日一定要練30分鐘』等說話掛在嘴邊。孩子除了當初『喜歡鋼琴』是出於自願之外,其他安排也可能是家長威迫的。試問在事情上不能自主,還要接受諸多要求,誰會喜歡呢?」 他建議家長嘗試轉變表達方式,例如:「你想練習30分鐘還是1小時呢?」、「一星期之中,你希望安排哪3天練琴呀?」、「今次你想先練習哪一首歌?」等。「其實轉個表達方式,也可能得到相同的結果,重點是有否給予孩子選擇權。在提供選擇的權利下,孩子做事也較心甘情願,有助自主學習。」 良好溝通——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雙向溝通很重要。家長不妨每天抽空聆聽子女的心底話。(Tomwang112@iStockphoto) ③指示清晰 更易達標 談到表達方式,黃雋灝補充,很多家長有相同毛病,就是說話不夠具體,「家長常叫孩子『勤力些』,但小朋友未必掌握到當中的意思,自我要求亦可能跟父母有落差,心想『我已經很勤力啦,溫了兩個生字』」。他提醒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要特別留意以下兩點: (i)具體 何謂「勤力些」?家長可說成:「我希望你每天都溫習生字,目標每星期15個。你希望每天溫習5個還是10個呢?」;「做好些練習」這句話,便要改為:「你需要完成今天的練習,並覆檢答案,而且要把鉛筆痕擦乾淨。」如果爸媽能把要求說得具體一些,孩子更能在規範下達至目標。 (ii)可做到的 所指「可做到的」要求,不是我們認為孩子能否做到,而是他們覺得自己能否做到。有很多孩子是願意做好的,只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力做不到,最終選擇放棄。其實學習成效不在乎一次過能牢記多少,而是持之以恆,積少成多。因此,家長不妨把目標拆細,這樣更能提高孩子的成功感,促進學習動機。 最後,黃雋灝鼓勵家長多聆聽子女的想法。「我們習慣了吩咐孩子,卻忽略了聆聽他們。雙向的溝通,更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建立其服從度。」他說,家長可嘗試每天抽一段時間來聆聽子女的說話,其間不批評,並採取「主動式聆聽」,即運用自己的言語來覆述孩子的說話,這樣較容易讓他們感受到你在聆聽,有助減少摩擦。 目標拆細——當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指示要具體清晰,並把目標拆細,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到。(gahsoon@iStockphot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