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新冠疫情下,實施超過2年半的口罩令終於撤除,全港學生毋須再戴口罩上學,學界均表示歡迎,認為更有助學生的課堂學習,亦有利小朋友的情意和社交發展。在當前可自由選擇佩戴口罩與否的情况下,不少學校都特別加強教育學生,需要尊重彼此的決定;社工亦提醒家長,每個孩子的心理狀况不同,部分不易接受新轉變,要他們「除罩」復常,不能操之過急。   撤口罩令第一天 三成孩子沒戴 歷時959天的口罩令,儘管在本月1日取消,但身兼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的朱子穎卻觀察到,實際上,仍然以戴口罩上學的學生佔多,「以第一天為例,約七成學生戴口罩上學,只有約三成沒戴」。 朱子穎(受訪者提供) 互相尊重——隨着口罩令結束,德萃小學的師生各自選擇是否戴口罩上學,校方特別加強教育學生,要互相尊重個人的決定,共建和諧校園。(受訪者提供) 爸爸不戴罩 兒子憂心 既是爸爸,又是校長的他表示,十分理解有些小朋友,要他們霎時跟口罩「分手」,或會有焦慮情緒,他以自己9歲兒子為例,「教育局晚上宣布撤口罩令適用於全港學校時,囝囝已經睡了,當翌日早上,我告訴他這個消息時,他是感到困惑的,而當他知道我決定不戴口罩,就顯得更加擔心」。 朱子穎透露,兒子說很怕爸爸會染疫,不斷哀求他戴上口罩,幾經解釋後,雖然他尊重爸爸決定,但就表示自己會再多戴一個月,觀察情况。不過,言猶在耳,兒子在朋輩影響下,卻改變初衷。「那個早上,我駕車送他上學,途中順道接載他一名同學兼好友,這個同學當時沒戴口罩,甫上車,便問我囝囝是否也打算不戴口罩,囝囝馬上說︰『是的,我也不會戴了!』」可是,放學後,朱子穎又見到兒子戴回口罩,其子解釋︰「因為上堂的時候,聽到老師有幾聲咳,所以從書包拿了口罩來戴,之後又忘記除下。」 心情興奮——同學們很久沒試過在無口罩下近距離接觸,心情特別興奮。(受訪者提供) 盼家校合力教導孩子尊重 不過,相對於小學生,幼稚園生的自主性就沒有那麼大,他透露,新措施實施首天,有幼稚園小朋友戴着口罩回學校,但當他進入班房,看見好朋友沒戴時,便欲除下,教師隨即詢問家長意見,「媽媽向我們表達,仍然有憂慮,不希望孩子除口罩,所以老師跟這名小朋友解釋後,便幫他戴回」。 朱子穎相信,這些「戴/唔戴」的場面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除了在通告提醒家長要關注小朋友面對新轉變的情緒外,家校雙方都需要合力教導孩子,要互相尊重,「學校在早會都跟學生解釋,同學決定戴或不戴口罩,背後各有自己的原因,兩者並不存在對錯,因此不要試圖說服對方,更加不可以因為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排擠或孤立對方」。 徵求同意——由於幼兒年紀小,德萃幼稚園會先徵得家長同意,才允許學生自行除口罩。(受訪者提供)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在2020年9月、新冠疫情期間出任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將循)校長的林德育,在政府撤除口罩令的首天,即選擇以「真面目」在校門迎接學生。他說有這個決定,基於3個原因,「第一,我覺得社會需要復常;第二,我真的很想同學看看校長的樣子;第三,我感到整體疫情已經穩定,既然有得自由選擇,那我就選擇不戴了」。 林德育(受訪者提供) 雖然在將循做校長已踏入第三個年頭,但他笑言,不論是跟家長或學生,甚至部分一起共事的職工,彼此都沒有見過口罩背後的對方,「我第一天除下口罩,我留意到,很多學生、家長都特別多看我兩眼;而部分老師、工友,我也是第一次見他們沒戴口罩的樣子,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微妙」。 教導學生勿品評外貌 儘管將循已於12月中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學生在校內午膳時都會除下口罩,但林德育指出,畢竟午膳時間較短,而且用膳後又要馬上戴回,跟整天除下口罩示人相比,部分學生或會感到後者有較大壓力,「就算我自己,都需要一些心理勇氣,所以我鼓勵小朋友,當你覺得自己承受得起時才去除吧!同時也教導同學,不能品評別人的外貌」。 午膳時間——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學生脫口罩的比例仍然少,這個全「無罩」場面,暫時只在午膳時間才看到。(受訪者提供) 至於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他認為,師生不戴口罩,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像是學英文,b或p的口形是怎樣的呢?老師戴着口罩授課,同學根本看不到;音樂科也是,之前在課堂上是練習不到吹奏牧童笛的。但隨着所有疫情措施取消,我相信對整體學習都有幫助。」 ■學生心聲 黃樂瞳,小五(受訪者提供) 除罩後感放鬆 「我不戴口罩上學,都有少許尷尬,尤其見到很多同學仍戴口罩,也會有一個想法︰『不如戴回吧!』但不戴口罩,沒有一層東西阻隔,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我又覺得整個人放鬆很多,而且大家不戴口罩,就可看見對方笑容,會溝通得好些、開心些。」 陳康怡,小五(受訪者提供) 上課聽得更清晰 「第一天不戴口罩上學,被人看見真面目,我都有些尷尬。但不戴口罩,溝通上就可以更加好,尤其上課,如果老師不戴口罩,我會聽得清晰些,因為以前隔着口罩去聽,的確有時會聽得不太清楚,不明白老師說什麼的。」 幼園校長:除罩學習裨益幼兒發展 真理浸信會富泰幼稚園校長葉美玲亦歡迎政府撤除口罩令,認為對幼兒發展有莫大裨益,「第一是學語言,以往老師戴着口罩,學生看不到老師口形,純粹靠聽,但現在老師可除下口罩,對小朋友的學習會有很大好處;第二,是情緒學習,因為臉部表情都可以表達到喜、怒、哀、樂,除下口罩,大家可以學習辨別對方的情緒,對群性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葉美玲(受訪者提供) 有助學發音——教師除下口罩授課,有助幼兒更掌握咬字發音。(受訪者提供) 藉不同活動推動復常 但她坦言,新措施還是剛剛實施,家長對於是否讓子女除下口罩,仍持不同意見,校方會以尊重為原則,亦會透過通告,收集家長意願,作適當安排,「主要是諮詢家長,往後做體能活動、拍攝校園生活相片時,校方想學生除口罩,他們是否同意。假如家長同意,我們就幫學生除下,但若個別家長不同意,我們就會幫他們的子女繼續保留口罩」。 葉美玲透露,學校將透過不同活動,例如生日會、親子運動會,推動師生和家長逐漸復常。「3月17日的『奇趣動物』生日會,或會和小朋友一起畫臉扮動物;而3月18日的運動會,屆時全體老師都不會戴口罩,也鼓勵家長和小朋友都不要戴,因為戴口罩做運動很辛苦的。或許這2個活動之後,大家復常的步伐又會走前多一步。」 專家:向孩子講解不同想法 建同理心 想孩子懂得尊重同學戴或不佩戴口罩的決定,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說,可由建立同理心做起,「最重要令小朋友同理得到,跟他做法不同的人,內心是怎樣想的,又或者對方需要的是什麼」。他舉例,選擇不戴口罩的學生,動機或是很期待見到大家的樣子、覺得很自由自在、說話更清晰;反之,繼續戴口罩的學生,可能覺得這樣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又或是想再觀望一下,家長不妨把不同想法解釋給小朋友知道,讓他們理解得更全面。 吳健文(受訪者提供) 做好成為「少數」的心理準備 他續指,現階段大部分市民尚未適應除下口罩,假如家長有意讓子女成為「少數」,宜給他們做足心理準備,「當孩子成為課室少數不戴口罩的人,難免會承受奇異的目光,最好事先跟小朋友模擬一下,假如被冷眼、被質疑時,可以怎樣回應,避免他們到時措手不及」。 但吳健文相信,這過渡期持續幾個月後,局面便會扭轉,屆時如果小朋友堅持不除口罩,就會變成少數,家長都需要幫他們適應新轉變,「可以用一些淺白易明的例子,讓小朋友尤其是幼兒,明白生活總是會面對轉變的,而現在口罩的功能改變了,只是在流感季節、到醫院時才使用」。有需要亦可按部就班幫小朋友「戒」口罩,「可先由空曠地方開始,例如在郊外除下口罩,讓他們感受到,原來在家以外都可以不戴口罩的,繼而是人流不太密集的市區,最後才到公共交通工具或學校,讓他們逐步適應」。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機械人演活日常情景 最佳學習伙伴 AI「小星」讓自閉童學懂溝通

聊天機械人ChatGPT風靡全球,連帶掀起很多關於機械人的討論。隨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發展愈趨成熟,愈來愈多不同類型的機械人,在各個專業領域上發揮作用。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團隊,亦創香港先河,以AI社交機械人開展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介入治療計劃。研究結果指,學童完成相關課程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上升20%至25%。   「你好!我叫親睿,你叫什麼名字呀?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類社交開場白,對4、5歲的「地球」兒童來說,可說是易如反掌,但對來自「星球」的親睿來說,曾經困難重重。 今年7歲的親睿,在2歲8個月大時,經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CAC)評定患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還有語言發展遲緩,媽媽Muse以「大落後」來形容女兒當時狀况,「不論CAC或其他心理學家,都指親睿的語言發展比同齡遲緩約1年半,她不懂和別人打開話匣子,亦欠缺社交技巧。換着以前,她想和其他人做朋友,就只懂『死跟』着對方,所以經常嚇怕人。但多得『小星』、『綠豆』不斷教她,現在親睿『叻』了很多,曉得先自我介紹,無論在學校或家長資源中心,也開始交到朋友了」。 星媽感欣慰——今年7歲,患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的親睿(左),天生社交能力較弱。在接受社交機械人訓練一年多後,她學懂如何伸出友誼之手,並逐漸建立到自己的社交圈子,媽媽Muse(右)大感欣慰。(賴俊傑攝) 機械人劃一聲調 學童較安心 Muse口中的「小星」、「綠豆」,其實是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和團隊最新引進的一批AI社交機械人,它們的任務,是通過話劇,演繹日常生活情景,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剛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INSAR)委任為「國際領袖」、亦是香港唯一代表的蘇詠芝,早在2015年,已經開展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由第一代主要用來示範人類手勢和肢體語言,到第二代用來演出創作性話劇,乃至今天的「機哥伴小星」(RABI)計劃,她一直深信,無脾氣、能夠不斷重複、可預計的機械人,是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學習伙伴。 蘇詠芝(賴俊傑攝) 「自閉症孩子本身與人的溝通動機已經很低,而且他們的學習模式,是需要重複一致的指令、有可預計的對話,這方面人類老師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就算講同一番說話,都難以確保每次的聲調、語氣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機械人在這方面就做得到,小朋友便會比較安心。」 第一代社交機械人——早在2015年,蘇詠芝已經引入第一代「社交機械人」去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技巧,當時研究團隊主要教授他們8個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中大新聞中心提供) 但回歸起點,為什麼純粹「傾偈」,都要刻意去教、去學呢?蘇詠芝解釋︰「很多人都誤解,以為自閉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要推他出去、多接觸人,就會慢慢有進步,但其實是不行的。這類小朋友根本不懂得透過觀察去學習一種技能,他不會自自然然就學到,必須通過演練的方式才吸收得到。」那誰負責跟他們演練呢?她說,既然知道自閉症兒童無興趣跟人接觸,那單單使用真人導師作為他們唯一的溝通媒介,並非上策,因此需要以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 發現「放空遊魂」 立即提醒 RABI計劃使用可編程機械人,並配合團隊設計的教材和課程,可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跟3至18歲、有不同學習需要和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童溝通。而機械人更可利用鏡頭實時偵測學童的眼神,當AI通過視覺運算發現小朋友正在「放空」、「遊魂」時,便會馬上指令機械人作出提示,提醒學童要專心聆聽。 蘇詠芝指出,自閉症兒童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為回應他們的需要,RABI計劃建構了一個範圍非常廣闊的課程,「由基礎班的個人自理、提出請求,到初級班的友善行為、日常生活用語,以至中級班的情緒解讀和表達,再到高級班的對話溝通、敘事,甚至乎進階班的職業訓練,以及一些特別題材,例如性教育、面對欺凌等,課程都有涉獵」。 因材施教——這台社交機械人可根據自閉症兒童的不同學習需要和語言能力去提供訓練,亦可透過偵測他們的眼神,提醒正在「遊魂」的學童要專心上課。(賴俊傑攝) 導師從旁配合 「人機合一」 不過,她強調,社交機械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教師,而此計劃的最大特色,正是「人機合一」!「我們的課堂,一般會有2名導師配搭2台機械人,大家各有角色。」簡單來說,2台社交機械人就是演員,負責演出生活處境,而導師就負責帶領課堂,包括解讀情節、提出問題等,「舉例,飾演自閉症兒童的『小星』,經常只用一個『哦』字去回應朋友仔『迪迪』的說話,我們的小朋友看完話劇,他們往往察覺不到『小星』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需要導師進一步提問、引導他們思考,然後再透過『小星』重新示範合宜的對話,接着小朋友模仿、做角色扮演,他們才會慢慢掌握到」。 學得專注——由於自閉症兒童普遍不喜歡和人溝通,他們對音調也特別敏感,所以使用語調平坦、少感情表達的社交機械人授課,孩子反而學得更專注,吸收得更好。(賴俊傑攝) 蘇詠芝笑言,導師另一個重任,就是負責「指導」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興提問。「小朋友本身的聲音都是難辨別的,加上部分自閉症兒童有言語遲緩,所以機械人暫時未能用上AI語音識辨系統去理解孩子的說話和解答他們的問題。不過,我們的社交機械人都有『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的功能,只要導師即場輸入文字,一樣可以藉機械人的『口』和小朋友對答。」 親睿參加了RABI計劃一年多,Muse見證着女兒的進步,「我覺得她在情緒、說話能力、社交溝通和學習動機等,都有很顯著的改善,而這些轉變,是連當時特殊幼兒中心的老師都察覺到的。幼稚園畢業時,學校的言語治療師替親睿重新做評估,結果是,她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已經追回同齡水平」。 機械人代答——真人導師不單可編程機械人,還可以「文字轉語音」的功能,輸入文字,再藉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場提問。(賴俊傑攝) 追回同齡水平 懂覆述欺凌經過 升上主流小學後,親睿礙於課業繁重,暫時無法參與RABI計劃,但之前課堂所學的,她都有記在心裏。Muse透露,女兒早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令她驚訝的,是親睿有能力把事件的始末覆述一遍,也表達到自己的感受,「其實升小學之前,RABI課堂正正教過小朋友如何面對校園欺凌,她也看過『小星』搶『綠豆』玩具的話劇,所以當親睿被同學弄爛老師獎給她的擦膠時,她的即時反應雖然也是哭得拆天,但當我引導她回想RABI課堂學過什麼時,她便能夠慢慢冷靜下來,『是啊,哥哥姐姐(導師)教過我的……』她亦很快處理到這件事」。 RABI計劃自2018年開展以來,累計服務逾2200名自閉症兒童,根據團隊的研究指出,學童完成課程訓練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增加20%至25%,而他們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也提升20%至30%,以及敘事能力亦提升逾30%。被問及會否推出第四代機械人,蘇詠芝指正在研究當中,「希望將來的機械人,能夠透過偵測兒童的行為舉止,便評估到他的自閉症嚴重程度,再自動調整課程進度,優化訓練進程」。 她和團隊為了幫助更多「星孩」家庭,在2019年創辦了社企「智趣伴星途」,提供個人及到校服務,如欲了解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star-autism.com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人道之光:為不幸者帶來曙光 教師領學生獻關愛 傳承人道精神

談起人道精神,相信大家不期然會想起近期在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災區,在瓦礫堆中拯救災民,來自世界各地的拯救隊。其實任何人都可以發揮人道精神,都可以在世界每個角落,為身處困境的人,點起人道之光。像教師陳易楊,傳授學術知識之餘,還身體力行,帶領學生走出課室,在本港至海外,關懷弱勢社群的需要,傳承人道工作。   「一班站在戰地前線,努力照顧傷困的醫護人員,固然值得尊重,但其實各行各業,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實踐『保護生命、關懷傷困、維護尊嚴』的人道元素。」陳易楊以前輩「五個小孩的校長」呂麗紅為例,「當年呂校長願意僅僅領取4500元的薪酬,她都是在保護、幫助一班很有需要的小朋友,這也是人道工作」。 尖子立志執教鞭服務人 年輕的陳易楊,才30出頭,卻有20年投身社會服務的經驗,「我的母校是英華書院,校訓是『篤信善行』,學校很鼓勵學生做服務,當時我就加入了Interact Club(扶輪少年服務團),也是學生會會長;升上大學,亦擔任無國界義工。到踏足社會做教師,慶幸可以服務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下稱銀禧),這間學校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校訓,同樣是以『服務』為立校基石,因此我覺得我的人生,一直走來,都是被這種服務精神潛移默化,也希望可以把這種精神,帶給我的學生」。 春風化雨——教育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陳易楊投身教育界12年,默默用教師的身分,為世界每個黑暗角落,點起人道之光,受他感染而投身社會服務的學生,不計其數。(蘇智鑫攝) 做教師一直是陳易楊的志願,貴為高考尖子的他,當年拿着成績單接受傳媒訪問時,便立志他日執教鞭必抱「身教言教,教書教人」的原則,「我想,我受恩師熊太影響很深。熊太是我的歷史科老師,她在我最有需要的時候,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最艱難的日子,是她令我重新振作起來。畢業後,我第一份教職,是在母校,當時熊太是我的科主任,所以可以說,由中學到現在,她都一直帶着我,是她令我知道,當一個好教師,應該是怎樣的」。 人道新力量——陳易楊(右)最近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新力量2022」獎項,旁為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恩師熊太。從熊太身上,他知道怎樣當一個「教書教人」的好教師。(受訪者提供) 帶學生訪孤兒院貧民窟 如今夢想達成,陳易楊亦信守承諾,教書之餘,同時藉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主任的身分,以及服務學習和遊學團統籌的角色,帶領學生認識世界,關懷傷困,「每個星期六,銀禧都會派出同學們,伙拍我有分創辦的『童夢同行』,一起替一班有聽障的小學生義務補習,我也跟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定期帶學生去探訪各區的露宿者、派發物資;至於服務學習團,我帶同學探訪過柬埔寨的孤兒院、越南貧民窟,也一起到過台灣的安養院做義工」。 替聽障童補習——聯校國際助學組織「童夢同行」的成員,每個周末都會跟銀禧的學生來到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替一班聽障學童免費補習。(受訪者提供) 籌集物資——陳易楊(左一)心繫柬埔寨貧童,多次在校園發起籌集文具及衣物的行動。(受訪者提供) 不過,說到令陳易楊思緒翻騰,甚至成為他義務工作的轉捩點,就不得不提2019年的柬埔寨之旅。那年暑假,他帶着約20名學生到柬埔寨,先探訪村校、孤兒院,在那裏義教,「在村校、孤兒院,感覺是強烈的,但仍然覺得有希望,大家還抱着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他們的資源、設施不足麼,我們便想辦法供應,覺得盡一分力,就能夠幫到很多。直至去到垃圾山,無力感就真的很重了」。 訪柬埔寨送暖:參與義教——銀禧學生分別在柬埔寨的村校、孤兒院作義教。(受訪者提供) 在旁人眼中,這個臭氣熏天、遍地垃圾的垃圾場猶如人間煉獄,但對於住在垃圾場的居民和兒童來說,卻是一個寶庫,陳易楊無奈地說:「每當有垃圾車駛進,小朋友便一擁而上,鬥快在垃圾堆中尋寶。另一個畫面亦很深刻,我見到一位媽媽抱着一個小孩,孩子手上佈滿蒼蠅,媽媽需要不停替他撥走。我不禁問:『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訪柬埔寨送暖:環境惡劣——這班柬埔寨的兒童,每天都在垃圾山守候着垃圾車的到來,等候「尋寶」的機會。(受訪者提供) 冀改變貧困兒童命運 陳易楊帶着這個問題回到香港,不久,他便跟幾名學生一起創辦了聯校國際助學組織「童夢同行」,組織的宗旨,是為世界上貧窮地區有需要的學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與生活所需,也會力圖讓世界上較富裕的人,明白貧窮地區的實况與需要,並伸出援手,長遠冀可改變貧困兒童的命運。陳易楊尤其重視兒童,因為他很相信一句說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他希望天下間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幸福快樂地成長。 訪柬埔寨送暖:自製紙牌致謝——陳易楊有份創辦的「童夢同行」,一直以不同形式關懷柬埔寨的兒童,包括寄送物資。早前當地孩子收到禮物後,雀躍地舉起自製的大型紙牌表達謝意。(受訪者提供) 回望過去12年教育生涯,一直與學生並肩實踐人道精神,陳易楊說,在過程中,彼此都有很大得着。「每次做服務,我自己對生命都有很多反思。早年,我曾經和學生去台灣新竹一間專門照顧植物人的安養院參與義工服務,機構的信念『服務一個植物人,就是服務一個家庭』很觸動我。的而且確,植物人未必會有反應給我們,但因着我們幫忙照顧他,從而減輕他背後家庭的負擔,讓他的家人感受到人道精神和關愛,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探訪露宿者——這夜陳易楊(右)與學生聯袂到觀塘一帶探訪露宿者,用行動感染年輕人,把人道精神傳承下去。(蘇智鑫攝) 昔日舊生繼續一起追夢 這些服務學習團,也改變不少學生的一生,很多更由當年的「參與者」,變成今天的「組織者」。陳易楊透露,「童夢同行」有多名理事會成員暨聯合創辦人,都是他昔日的舊生,現在繼續以大學生的身分跟他一起追夢;亦有一些早年畢業、曾協力籌備服務學習活動的舊生,現在更成為社工,「以往這些服務經歷,就好像點燃了青年人心裏那團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陳易楊多年來竭力聯繫各方,為活在黑暗的人帶來曙光,他的持續付出和貢獻,令他最近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新力量2022」獎項。談及得獎感受,他謙虛地說:「這個獎並不是屬於我個人的,我希望通過我拿『人道年獎』,可以肯定銀禧和『童夢同行』一直推動的社會服務工作,以及多年來,跟我一起同行和奮鬥的朋友!」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8期]

詳細內容

教育科技:用大數據分析 回饋教師家長 AI「助教」按學生進度出題

OpenAI推出的聊天機械人ChatGPT最近成為城中熱話,人工智能(AI)發揮的威力,令人歎為觀止。隨着教育科技(EdTech)快速發展,近年亦孕育出不少AI學習平台,且逐漸受學界青睞。有校長形容,AI不單可充當學生的補習老師,還可因材施教,通過實時追蹤、大數據分析,更可回饋教師,提升教學效能。值得一提的是,這類AI學習平台,部分除有學界版,亦設家用版,家長不妨親身感受一下這種劃時代的學習方法!   積極推動電子學習的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在今個學年便引入一間教育出版社創建的「APLus智能學習平台」(下稱APLus),而早在研發階段時,該校便以先導學校的身分為平台提供不少意見。「我覺得AI學習平台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同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領島校長李安迪說。 李安迪(資料圖片) 先「診斷」再練習 如過關升呢 他把APLus比喻為電子補充練習,並涵蓋中、英及數學科。就着每個小單元,AI首先會發送3至5條「診斷題」給學生熱身試做,「這階段派送出來的,都是典型題目。中大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亦檢視過相關題目的效度,認為是有助分析學生對課題的掌握程度」。 李安迪以數學科為例,假設學生正在複習個位的加法進位,如果他能順利答對所有診斷題,AI便會轉而發送3、4條跟進練習題,以確保學生真的完全學會;當這關也順利通過後,系統會再發送1、2條難度較高的題目讓他挑戰,例如是兩個位的加法進位,看學生是否懂得知識轉移;相反,假如學生在做診斷題時已有錯漏,AI便會給他播放教學短片,重新鞏固孩子的學習基礎,之後才再發下一輪題目。如此,就可達到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的效果,「以往不論能力高或能力弱的學生,都在做同一本補充練習冊、做相同數量的題目,但現在AI會因應學生的能力,提供合適程度和數量的練習題,因材施教」。 有了AI的協助,教師亦毋須花費大量時間批改補充練習,騰出的時間,就可幫助能力稍遜的學生。李安迪表示,系統可讓教師看到即時數據,當發現學生做跟進練習題時,仍是一錯再錯的話,便會介入,可能在課堂小組或功課導修時,作個別指導。 善用教學時間——天主教領島學校引用APLus後,教師省卻不少批改補充習作的時間,騰出的空間,可在功課導修時,個別指導有需要的學生。(受訪者提供) 短片講解 提升學習動力 領島引入APLus後,一直利用大數據及問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况。他透露,整體而言,學生都喜歡這種學習模式,「有學生表達,以前遇到課業上的難題,未必想問教師,但家長又幫不上,便情願欠交或『亂做』;但現在因為AI有教學短片講解,令他更有動力去學習」。另外,「錯題庫」對學生的幫助亦很大,「學生但凡做錯的題目,都會記錄在他帳戶的『錯題庫』內,有學生便說,會在考試前重閱『錯題庫』,好提醒自己,之前做錯哪些題目,避免在考試時再錯」。 分析答題表現——AI會綜合學生的答題表現作出分析報告,有助孩子檢討改善。(受訪者提供) 看來好處多多,但李安迪同樣透過系統的大數據,經驗到「過猶不及」的道理。他大方分享:「剛開始時,我們都是用很輕鬆、鼓勵性質引導同學登入系統做練習的,那時候,數據反映學生的成績是持續進步中的。但前排臨近考試,我們想『谷一谷』學生,讓他們多做些練習,結果數據表現不升反跌。」其後教師跟學生訪談,學生表達因為課業量太多,消化不來,減低了學習動機,李安迪笑言:「這證明了我們的小朋友是『虛不受補』的,這些數據對於學校日後設計課程或給予功課量,都有參考作用。」 自學平台如機械補習老師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下稱大天)於本年度引入由香港大學經管學院主導之「人工智能指導自學平台」,讓學生透過AI自主學習。不過,學校就多走一步,與平台團隊緊密協作,使系統更貼近大天的課程需要。 「就算相同年級、相同科目,每間學校的學習點都可能不同,所以我們不想單靠AI派發統一的題目,情願多花一些工夫,先由教師制定好每級中、英及數學科的學習點,再交予平台團隊參考及草擬題目,希望能做到校本化。」大天校長周德輝說。 周德輝(資料圖片) 他指,當初決定引入AI自學平台,是因為察覺到學生未能夠把所學的融會貫通,「學生雖然把書本讀得滾瓜爛熟,但只要在測考時,教師把提問方式稍為改變一下,他們便不懂得作答,這是不理想的」。以往,孩子如想接觸更多題型,唯有多買、多做幾本補充練習,但這種「大包圍」的操練方式,過程不單沉悶,亦未必夠針對性,因此周德輝想借助教師的專業,再結合AI科技,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涵蓋中英數——AI自學平台既能緊貼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中、英、數課程的需要,亦提供大量不同學習題型,使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廣闊。(受訪者提供) 回家做小測驗 延伸學習 現在每當教師教授完一個小單元,大天學生便需要回家登入自學平台做小測驗,系統會先發放3題、涵蓋該小單元3個學習點的評估題目,待學生完成後,AI便就着每個學習點,再分別派送10題不同題型變化的題目給他們,作延伸學習。 周德輝形容,自學平台使每個學生家中猶如擁有一個AI機械人補習老師,「這個AI系統的特色,是可以指導學生答題技巧的,就好像補習老師般,當學生答錯了,它會作出解說,真正深化到學生對課題的了解」。 附有解說——每一條題目都附有解說,學生可先溫後答,提升答題的信心。(受訪者提供) 此外,這個自學平台不單面向學生,更面向教師,發揮回饋教學的功能。「系統內的大數據讓我們知道,學生遇到什麼學習難點,那麼教師在共同備課時,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弱項,一起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 參與度高——大角嘴天主教小學為鼓勵學生善用AI自學平台,推出獎勵計劃,同學參與度很高。(受訪者提供) AI英語會話App 勤練習放膽講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在上學年同樣引入AI訓練平台——Lango School,但有別於領島和大天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為目標,愛官主要想借助AI,幫助學生多練習英語會話。 「說到英文科,大部分學校都集中資源在讀和寫兩方面,愛官也重視,但我們亦無忽略學生說話的能力。坦白講,不論升中選校、叩門以至將來就業,亮麗的成績表只是有助拿到一張入場券,但成與敗,往往取決於面試表現,而以英語面試的情况亦很普遍,所以,絕對值得花時間幫小朋友操練會話的。」愛官校長崔家祥說。 崔家祥(資料圖片) 不同動畫情景 一問一答朗讀 奈何在現行英文科課程編制下,會話的授課時間的確很有限,愛官於是想出透過AI會話訓練平台,隨時隨地幫助學生練好英語。Lango School其實是一個App,當中有不同級別的課程,系統不單會發聲指導學生朗讀短句,當孩子完成後,AI還會即時評分,並記錄發音不佳的單詞,方便他們重複練習。此外,App內還有不同的動畫情景,例如學校、餐廳、機場和醫院等,AI會以一問一答的朗讀方式,跟孩子輕鬆地練習日常會話,而系統更設有中文翻譯功能,讓有需要的學生,更能掌握對談內容。 按情景問答——App內有不同的動畫情景,孩子可跟AI一問一答,每句句子更可翻譯成中文,讓學生更能掌握談話內容。(受訪者提供) 自從引入AI會話訓練平台後,崔家祥觀察到,教與學雙方都有裨益。學生方面,孩子說英語的信心增加了,「愛官有3名外籍英語教師,以往他們想跟學生閒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小朋友會膽怯、會逃避,但經過一個學年的AI訓練後,明顯見到學生已經無以前這樣害怕外籍教師,縱然談話內容未必很深入,但至少小朋友肯開口講」。對教師而言,亦大大提高教學效能,「因為App教授的短句、情景對話其實是與課本內容掛鈎的;換句話說,課文內一些比較難讀的生字,學生都自學了,那教師就毋須花時間逐個生字去教一遍,只需要參考AI大數據的分析,集中講解較多學生都發音不佳的生字就行了」。 增強自信——經過一個學年的AI訓練後,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同學面對外籍教師,不再膽怯。(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7期]

詳細內容

烘焙店CEO堅持親子時間無手機

與Steven一樣都是大忙人,支嚳儀於2018年創立自助烘焙品牌Bakebe,翌年已在港開設分店,兒子Joji也在2019年出生,被Venus形容是1+1=3的喜事。記得當年她挺着孕肚接受訪問,完全是一副女強人的姿態。「你知道嗎,當時又要忙着搞品牌海外加盟的事,兒子出生後第三天已要開會,那時我正坐月,把頭髮包着,就請同事來我家一起工作了。」 共嘗人生味道——作為烘焙店老闆,Venus說減壓方法之一是做甜品,她亦不會阻止兒子吃朱古力等甜食,「我是做甜品的,我也要讓他知道食物與人生一樣有不同的味道,當然適可而止最重要」。(黃志東攝)   除了繁忙的生意,她最近更參與歌唱比賽真人show,公私生活都十分忙碌,不過她並沒有將無時間作為藉口。她認為只要時間安排妥當,一樣可以享受親子時間,「這幾年,我把時間分配得好好,不會把所有事情囤積一起,全部分散一個一個去做;親子時間我更堅持不玩手機,即使多想玩都要按捺着,因為那是和他相處的時間,不能分心。如果真的因工作關係要聽電話,我會告訴他我要走開一會但很快會回來,回來後也感謝他體諒媽咪」。 分享失敗經歷 獲兒子擁吻 Venus處事態度正面樂觀,亦希望將之教導給兒子。她認為媽媽對小朋友說話的語氣,對孩子影響甚大。「我不會隨便定義別人,例如『naughty』、『bad boy』這些字眼,在我家幾乎是禁語,連傭人也不許講。多說『You are getting better』、『不要放棄』,會令他更有動力去做好一件事。」 Venus鼓勵兒子學習不同事物,即使做不到,也要從挫敗中學習。例如她既是媽媽,又是CEO,還要參加比賽,當然遇過不少壓力,至於壓力如何釋放?「我會在半夜me time時,拿出紙張,把難題逐一寫下來,然後在旁邊寫下可解決的方法。」Venus常常在兒子放學後問他當天過得如何,反過來,也會主動跟他分享自己的事,例如會帶他一同工作,就是想兒子有機會參與其中,「媽媽知道孩子全部的事,但孩子卻完全不了解媽媽,我就是不想這樣」。她更從不怕與年紀小小的Joji分享失敗,「有一次比賽後,我跟他說不太滿意自己的表現,因為我可以做得更好。之後他便抱着我親了我,並說『Mommy, it’s ok!』那刻我在想,我到底做了什麼好事,才會有這樣貼心的兒子?」她說兒子年紀小,有時會給反應,但有時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但這並不要緊,因為這是培養溝通、交流的機會,大家也可看到對方脆弱和需要鼓勵的一面,增加彼此的聯繫。 心理建設——早前Venus一家三口到泰國旅遊,因Joji第一次坐飛機,出發前,媽媽特別找來一些影片和圖書向他講解乘坐飛機會遇到的事,令他全程沒扭計,更非常享受旅程。(受訪者提供) 各司其職——Venus指Joji較黏自己,愛她七情上面地講話,而爸爸的角色就是「遊樂場」,常常與他玩「飛高高」。(受訪者提供) 分享生活點滴——Venus希望兒子多點參與她的生活,因為要彼此互相了解,不應單向只有媽媽知道兒子的事。(受訪者提供) 文︰顏燕雯   延伸閱讀︰ 情人節快樂:大忙人爸媽 樂做時間管理大師 珍惜與小情人共處 保持甜蜜蜜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繪本以親情為主題 細味「家」的意義

情人節的浪漫,放諸與家人的關係,可演繹為家的溫馨。不過即使家庭成員間關係多好,一個家很難每天都充滿溫暖感,要靠大家努力去經營。因此,不少繪本也以家人為主題,提醒家長做好維繫家庭的角色。   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及「擔凳仔讀書會」召集人CanCanMa認為,真實的家庭生活總會有不完全的地方,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就是因為不完全,才令我們更加希望努力追求與家人緊密的關係、締造溫馨的感覺。縱使以家為主題的繪本有很多,但CanCanMa從以下幾個溫馨家庭必有的重要元素中,選擇相關繪本跟讀者分享。 CanCanMa(受訪者提供) 一,感恩知足,能珍惜眼前擁有的人和物 二,有同理心,能將心比己。明白家人的需要,可令溝通更到位 三,可以超越時間的衝擊,並代代流傳下去 家人密語——CanCanMa提供一個親子貼士,就是說一些只有家人之間才明白的密語,能代表家人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或經驗,每每重提,就會回味,像正能量一樣增潤家人關係,如《誰是魔法王》中常重複「啵啵啵啵……我是魔法王」,是橫跨兩代的語句。(資料圖片) 好好珍惜 與家人共同回憶 英文繪本The Tide是講述祖父、媽媽與孫女的故事。「故事寫祖父與孫女的關係很好,祖父常帶孫女到海邊玩耍,但由於他年紀大,記憶也漸漸衰退,孫女很怕祖父會忘記她。這一段我看時感到心酸,因為與家人失去了共同的回憶,的確是很傷心的事。但媽媽卻安慰女兒,說祖父的記憶雖如潮水退去,但這是自然的事,我們不要過於傷心,只要你對祖父記憶仍在,好好珍惜它便足夠。認知障礙症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這故事正好讓小朋友學習接納長輩老去,也明白把回憶好好保存,也是一種愛的力量。」CanCanMa說。 The Tide(網上圖片) 作者:Clare Helen Welsh 繪者:Ashling Lindsay 出版社:Tiger Tales 身處難民營 仍懂感恩 另一本Just Like You,就是講述知足的故事。作者的表達手法很簡單平實,就是一個女孩子,有眼睛、耳朵,有手和腳,她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布娃娃。但作者最後揭示這個女孩原來身處難民營,也沒有太多的家庭成員陪伴,「女孩面對這樣艱難、不確定的生活,仍然可以安心地躲在母親懷中、感恩擁有的一切。這本書閱後讓人有一種盼望,也明白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Just Like You(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Jo Loring-Fisher 出版社:Otter-Barry Books Ltd 一個小家庭日常故事 來到中文繪本,CanCanMa推介曾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的《生日快樂》 。書中有大家熟悉的灣仔街景,描述母女為父親買蛋糕作生日禮物。一個普通小家庭的日常故事,沒有震撼的故事內容,也沒有太多一家三口一起的溫馨場景,但就正正表達出維繫家庭的重要元素,就是把大家放在心上,到故事最後,就是一番感動。 《生日快樂》(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高佩聰 出版社︰香港繪本文化 與外婆經歷 傳承下一代 另一本《誰是魔法王》,其原畫入圍第55屆意大利波隆納世界插畫展,背景是1980、90年代的香港,講述幾代感情。「珊珊小時候到外婆家過暑假,與為治療腰患的外婆一同游泳,讓她明白原來這個年紀也可以學新事物,也成為了她與外婆的經歷。到她長大了,再帶孩子到外婆家探望,她對外婆的敬愛、尊重,一直沒變,更傳承了給下一代,讓孩子也感受到『太婆』的生命力。」CanCanMa認為這幾本書蘊含了「家」的元素,讓大家可以細味「家」的真正意義。 《誰是魔法王》(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張韻珊 出版社:香港繪本文化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情人節快樂:大忙人爸媽 樂做時間管理大師 珍惜與小情人共處 保持甜蜜蜜

今天是情人節,對已婚家長來說,情人早已昇華至家人關係,往日對待情人的心思全都轉移到照顧孩子身上去。有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兒子就是媽媽的男朋友仔!全天候負責照顧家中小公主的本地插畫家蔡景康(Steven Choi),以及無論多忙都堅持跟兒子享受「無手機」親子時間的烘焙店主理人支嚳儀(Venus),在情人節這個特別日子,分享他們如何跟子女維繫這段甜蜜蜜的「情人」關係。   插畫家全天候陪女兒 感恩工作有彈性 蔡景康是本港首個獲《小王子》法國官方版權認可的插畫家,2020年,他續寫了小王子故事《小王子2 愛與光》(2021年出版),更創作了藝術紙品、盲盒玩具、壓幣機等相關紀念品。廣告行業出身的他,曾奪英國WIA世界插畫獎及日本JIA插畫大賞最高賞,現擁有自己的工作室「陋室五月」。 一般人對藝術家都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靈感滿天飛,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但Steven除了是藝術家,大部分時間還要實實在在擔任爸爸的角色,亦由於工作性質,令他能更有彈性地分配工作與家庭時間。由於太太長時間要進修,他主力照顧7歲女兒詠月的起居飲食,由早上5時半起牀為女兒準備早餐,到7時協助女兒梳洗換校服、送她上學;之後8時至12時是他的工作時間,接着又要趕到學校接女兒放學並帶她到學習中心,之後再工作。到了下午4時許,他又要接女兒放學(有時由太太接送),之後便是大部分的家長日常:對功課、執書包、晚飯。直至女兒上牀睡覺,Steven才有me time,此時他才可以開始專注創作。 湊女大過天——Steven說,因為湊女的關係,工作很多時候要「做吓停吓」,但他慶幸這樣自由的工作可以投放更多時間在女兒身上。(李紹昌攝) 這樣斷斷續續的工作時間,對藝術家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創作講求專注,思路中斷,可得花些時間才能找回靈感。不過另一方面,他又感恩能擁有這樣的生活:「哪一份工可讓你天天接女兒放學,又可早點回家跟她相處?」詠月一直是Steven的掌上明珠,小時候女兒冲涼洗頭全由爸爸包辦,即使請了家傭,爸爸仍堅持親自下廚,「因為女兒愛吃的東西與一般小朋友不同,她愛吃蔬菜,但又因為濕疹,不能吃蛋和牛奶,所以我好想為她做有營養的餐單,家傭就只做清潔的事」。 父女檔簽名——兩父女合作簽名,詠月簽完後,Steven才揮筆,但完成後女兒仍要在爸爸的大作上加幾筆點綴。(顏燕雯攝) 讓女兒做想做的事 Steven說,自己在單親家庭長大,性格內向,又不太會跟別人分享心事,他便選擇以創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也許因為自身經歷,他十分重視小朋友的想法,給女兒很大的自由度。他雖是插畫家,但從來沒有逼女兒跟她學畫畫,這天詠月穿上芭蕾舞衣前來爸爸的工作室,因為稍後要上芭蕾舞課。記者問她喜歡跳舞嗎?她卻說喜歡唱歌,想做歌手。Steven說:「她喜歡做什麼由她自己向我表達,如跳舞、彈琴,我全部都讓她試。」訪問期間,詠月常常走到爸爸身旁,一時問這,一時問那,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她愛發問,我又有耐性,剛剛好。」《小王子》原著是Steven最喜愛的繪本之一,他指故事中,小王子與狐狸的關係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這也可用來形容親子間的溝通,都需時慢慢建立,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 為女兒創作——Mr. Men Little Miss盲盒玩具和繪本系列,Steven是為女兒而創作。「因為她小時候愛看Mr. Men Little Miss,所以我才做,只是想她成長中有這樣的一個記憶。」(李紹昌攝) 文︰顏燕雯   延伸閱讀︰ 烘焙店CEO堅持親子時間無手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心靈健康:情緒受困 不懂如何表達 藝術治療 開啟孩子快樂之門

小朋友肉身有否「頭暈身㷫」,家長不難察覺,但若說到情緒和心理是否健康,則未必容易辨識。早前有調查指出,香港學童的快樂指數呈下跌趨勢,來自學業和課外活動的壓力,加上與同窗的關係,都為學童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專家建議,家長宜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並鼓勵子女打開心扉,也不妨藉表達藝術治療,幫助孩子「放負」,尋回快樂的鑰匙。   嶺南大學早前公布最新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蒐集約3500名小四至中五學生的意見,結果顯示,2021/22學年香港學童快樂指數,由2020/21學年的6.85跌至6.77,當中36%的學童感到學業壓力很大,亦有15%的學童,認為課外活動帶來很大壓力,而高小學生較常出現的欺凌 問題,也降低了學童的幸福感。 重拾快樂——校園本應是為小朋友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惟學業和課外活動愈來愈大壓力,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日趨複雜和嚴重,及早辨識和介入有助他們走出情緒低谷,回復正常生活。(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twinsterphoto@iStockphoto) 10歲的Hailey,亦遇過很多與朋輩、同學發生摩擦的不快經歷。媽媽曾太形容,女兒是個比較執著於規矩和喜歡發號施令的人,略為欠缺社交技巧,「Hailey有很多想法,希望別人跟着去做,年紀比她小的,或許會順從她的意思,但同輩的,就未必理睬她,Hailey便會埋怨不獲認同,會感到挫敗、不開心」。 正直不阿的她,在學校亦屢遭同學挑釁,Hailey透露︰「有些很『曳』的男同學,他們會刻意捉我的錯處,只要找到我有小小地方做得不好,便會拿來攻擊我,到處說我的壞話,弄得我很不開心。」 疫情心結未解致焦慮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相信,Hailey的個案只屬冰山一角,而對於嶺大的調查結果,她亦不感意外,「香港小朋友的快樂指數是低的,過去不同機構所做的調查,都得出相類似的結果,加上新冠疫情,令他們有更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雖然政府已放寬一系列防疫措施,市民生活也逐漸重回正軌,但何天虹指出,孩子的心結尚未完全解開,「有部分學童會覺得疫情令他們失去很多課堂時間,總是擔心學業追不上,因而有緊張、焦慮的情緒」。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同樣認為,香港學童尚未真正走出疫情的陰霾,「這幾年對小朋友來說,變化是大的,時而網課,時而面授,經歷了近3年的半天上課模式,最近又變回全日制,每次常規改變,都會為孩子帶來新的壓力」。 司徒恩(受訪者提供) 只懂用「唔開心」概括情緒 何天虹續稱,港童遊戲權利長期被剝削,也不利精神健康,「即使之前沒有疫情,香港學童的擔子一樣重,他們普遍都感覺到功課、測驗和考試很多,沒有自由時間去玩,况且香港又缺乏遊樂空間,不像外國,隨時有大空地、草地、遊樂場等,可以讓小朋友去跑、去舒展」。 奈何,家長普遍忽略子女的情緒健康;另一邊廂,孩子也未必能具體表達。「我相信,很少家庭會把情緒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要小朋友講亦不容易,他們往往只懂得說『唔開心』,但『唔開心』是因為煩惱?還是因為沮喪?他們便說不出來。」何天虹說。 多與子女溝通——融洽的家庭環境,有助孩子快樂成長,家長不妨多跟子女閒談溝通,並聆聽他們的心聲。(imtmphoto@iStockphoto) 曾太也有相類似的感受,她和Hailey關係雖然不錯,但以往女兒也未必會仔細分享感受,「她可能會提到學校有些事情不開心,但就未必會詳細講」。在旁的Hailey解釋︰「其實是因為某些感受,我以前根本不曉得怎樣去形容,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直至去年,Hailey參加了香港救助兒童會與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合辦的一個藝術治療項目,透過製作手工、繪畫、參與音樂等活動,她多了機會抒發感受,也學到更多情緒詞彙,情况才有變。 Hailey喜孜孜地說︰「這個課堂很好玩的,每次都會做手工,大家又會傾心事。」當然,她對於辨識和控制情緒,信心亦增加不少,「原來情緒是有正面和負面之分。現在如果有人說些我不喜歡的說話,我懂得形容這種感受為『討厭』,這是一種負面情緒」。 創作故事拍片——在藝術治療小組,Hailey(上圖右一)用自己製作的紙黏土公仔做道具(下圖),創作一則小故事,再拍成短片。在過程中,她認識到更多情緒詞彙。(受訪者提供) 學會聽音樂吃小食自娛 身邊人同樣察覺到她的轉變,曾太說,經過小組的1年浸淫,女兒多了跟她分享校園點滴,也觸及更多內心感受,遇到不快事,也學識如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問到Hailey有何紓緩情緒的竅門?她認真思索,「我會聽音樂或繪畫,把情緒發泄出來,又或者想想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例如魚蛋、燒賣等,來逗自己開心」。 抒發情緒——小朋友不擅辭令,縱有情緒,都未必懂得宣之於口,藝術治療成為他們一扇抒發情緒的窗口。(受訪者提供) 司徒恩稱,該會一直在全球展開HEART計劃(Heal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program),以表達藝術來幫助孩子放鬆身心,疏導情緒,「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過去逾10年,在這個計劃下,我們見證很多小朋友,無論情緒表達、情緒管理、社交技巧、自信心和韌力等,都有所提升」,亦從中發現過需要進一步跟進的個案,「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高小女生,有次她畫了一幅暗黑、陰鬱的畫作,畫中每張臉孔都是不開心的,更有人在吊頸,我們看了都很震驚,不知道女孩子原來有這樣的感受,於是把她轉介學校社工跟進」。 或許有家長會狐疑,孩子已經參加不少藝術活動,是否已經得到療癒力量呢? 身兼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何天虹說,兩者性質大不同,「雖然大家都是用藝術做媒介,但藝術活動本身都是着重技巧,當然享受其中,也可帶來愉悅的感覺。惟藝術治療的本質,卻是一種心理治療,就好像我們找臨牀心理學家傾訴一樣,只是在過程中,不一定用言語,或除言語外,還會做很多藝術活動,而藝術治療也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去帶領」。 不過,說到底,要提升學童的快樂指數,司徒恩強調,最重要是有一個正向的家庭環境,「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相處,家庭和睦,小朋友的情緒自然更穩定。我也鼓勵父母每天抽少許時間和子女閒談,聆聽他們的心聲。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先愛自己,適時幫自己減壓,當自己快樂,才有力氣愛孩子」。 ■知多些 藝術治療分創意表達兩類 藝術治療,可再細分為兩類,其一是「創意藝術治療」,主要是運用單一的藝術媒介,達成治療目標,例如音樂治療、視覺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等;另一種是「表達藝術治療」,在過程中,治療師有機會用上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繪畫、唱歌、跳舞、話劇,甚至文字創作等。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SEN童繪本:SEN孖寶媽媽出書 星星兒也是好玩伴

每個父母,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但誕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寶寶,亦不等於「天塌下來」般大件事,是苦是樂,還看家長的心態。從事教育工作的梁嘉慧(Clara)及註冊社工陳顯庭(Rio),各自育有SEN的子女,雖然小人兒天生與別不同,但兩個爸媽都視他們為生命中的瑰寶,還不約而同自資出版繪本,分享SEN小朋友獨特的一面,盼消除公眾以至同路人對他們的誤解。   若說照顧一個SEN小朋友不容易,那Clara的吃力便是雙倍。「阿哥(長子)有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和ADD(專注力不足);細細(幼子)就有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不過,正因為「打孖上」,令她累積更多教養SEN孩子的經驗。 見兒子「怪行」 由自責到接納 「做家長,也要經歷學習過程。」Clara回想11年前,年紀輕輕便誕下長子,既缺乏人生閱歷,也毫無育兒經驗,看着兒子種種「怪行」,亦曾一度自責︰「我問自己,是否懷他時,吃錯了什麼?」如今雖已走出死胡同,但她並不會美化帶「星星兒」的辛酸,「當然仍有『䒐䒏』的時候啦!尤其看見他自理能力還是很差,竟然會穿拖鞋去上籃球班,就覺得很勞氣。只是現在自己成熟了,加上近年在進修幼兒教育深造文憑課程,會比較懂得調節自己的期望,情緒起伏就沒有從前般大」。 一起成長——Clara(中)的11歲長子(右)有ASD和ADD,9歲幼子(左)則有ADHD,由不理解到接納,再摸索出跟他們相處之道,媽媽見證着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和進步。(林靄怡攝) 勿聚焦弱項 助孩子發揮所長 4年前,Clara來到一間採用瑞吉歐(Reggio Emilia)教學法的國際幼稚園工作,現擔任課程主管的她說,學校的教育理念,啟發她如何跟兩個SEN兒子相處,「這種教學法,強調以小朋友的興趣為依歸,並尊重他們的個別特質。於是,我也學習不再把目光聚焦在兩個兒子的弱項上,而是努力發掘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所長」。 就這樣,Clara察覺到長子原來很有潛質做小小天文學家,還可化身歷史「活字典」,「阿哥很喜歡看天文地理的書籍、影片,何年何月誰上過太空執行任務、用過什麼探測器,他都背得滾瓜爛熟;他亦喜歡預測天氣,每次打風,他會用圖表,跟我們分析掛『8號』、『9號』、『10號』風球的機率。另外,阿哥中西史的知識也很豐富,那場戰爭怎樣開始、戰線如何變化、運用過什麼武器,他都很清楚」。Clara表示,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協助兒子把「資料庫」應用到學業,甚至生涯規劃上。 研究地圖——Clara的長子(左)熱愛天文、地理和歷史,經常拿着地圖研究一番。(林靄怡攝) 「肯給他們時間,他們可追上」 談及9歲次子,Clara不諱言他未像長子有顯著的興趣和強項,「細細暫時主力學足球和跆拳道,他有說過想做YouTuber的,但我找過朋友教他剪片,他卻沒什麼興趣」。惟憑着過去照顧大兒子的經驗,媽媽相信,小兒子也會有進步的一天,「阿哥初小的時候,也跟細細一樣,日日欠交功課,每天都收到老師的投訴電話。但升上五年級,他便突然『開竅』,知道自己要面對呈分試、要升中,懂得每日依着時間表辦事,乖乖交齊功課。以前英文作文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到上學年試過拿B,有很大的進步呢!所以,SEN孩子,只要肯給他們時間,他們是可以追上來的,只是中間的歷程或許很漫長,也不知道要多久」。 發掘強項——細細雖然暫時未有特別的興趣和強項,但Clara相信,假以時日,一定發掘得到。(林靄怡攝) 自資出繪本 提供溝通相處技巧 除了自身家庭,在任職的幼稚園裏,她也認識了數名ASD學生家長,觸發她自資出版雙語繪本《I am a bit different: In School 我的不一樣》的念頭,「這幾名家長都是外籍人士,他們也說,在坊間找不到適合的social story(社交故事)給小朋友看,那不如由我來寫吧!因為阿哥都經歷過這個發展階段,我明白他們的需要」。 Clara從幼兒的視覺,講述ASD孩子的特質,雖然他們有些舉動或許跟其他人不一樣,但小人兒同樣需要愛和朋友,「幼兒很單純的,他們不介意和任何人交朋友,只是他們不懂得怎去接觸、怎樣跟ASD這類性情比較特別的孩子一起玩。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提供到一些溝通、相處的小技巧,這不論對一般或ASD小朋友,都有好處」。新書才剛出版4個月,她已密鑼緊鼓籌備第二部同系作品,她透露,下一本書將以公園場景為主題。 《I am a bit different: In School 我的不一樣》 (林靄怡攝) 作者︰Clara Leung 繪者︰Charis Pao、Louna Larose 定價︰$88 訂購︰bit.ly/3WauFup SEN童爸爸︰我們就是孩子治療師 相比起新手作家Clara,Rio算是「前輩」。繼2016年,他創作過一本幫SEN小朋友認識情緒的《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後,Rio今年再度自資出版一本關於ADHD兒童的繪本《我是閃電蛙》,但今次不論身分和心態,都有所改變。「對上一本書,可以說是用社工、專家的身分去寫,但今本卻是用『同坐一條船』的爸爸角度去寫,希望給同路人派定心丸。」 同路人分享——Rio再度出版以SEN為題材的繪本,但今次卻以同路人身分去撰寫,也作為送給女兒的禮物。(黃志東攝) 女兒愛跑愛跳 說不停嘴 由成長到投身社福界,Rio一直跟SEN群體結緣。「我有一個叔叔,他患有唐氏綜合症,我跟他感情很好,所以自幼我已經在社福機構接觸SEN人士,後來,亦有機會教SEN小朋友繪畫。直至做了社工,除有幾年做長者服務外,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家庭服務的,經常會接觸SEN兒童和家庭,亦做過很多相關的政策倡議工作。」但若說到跟「SEN」有密不可分的連繫,便由上學年,4歲長女Hayley被評估有ADHD傾向開始。 雖然是新手爸爸,但根據過往累積的工作經驗,加上他曾在香港教育大學攻讀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Rio老早察覺到Hayley的與別不同,「她BB時,已經常動,經常『擒來擒去』、『蜎』枱底;年紀稍大一點,就不停嘴、很多說話,也愛跑來跑去,像有無限精力;近來就多了鬧情緒,容易有衝動行為」。因此,當他收到女兒的評估報告,既無意外,也沒有像一般家長般,狂替子女找訓練課程,「其實最幫到小朋友的,是爸爸媽媽,只要淡定些,我們就是孩子的治療師」! 精力無窮——Hayley(前)有着ADHD典型特徵,愛跑愛跳,像有無窮的精力。(黃志東攝) 開心有自信 自然學得好 想幫助ADHD子女,他認為,家長先要理解和接納他們,「無可否認,ADHD兒童會有頻密的多動行為、經常不聽指令,但面對有興趣的事情,他們一樣可以很專注,而且願意付出心力、不斷嘗試」。他以《我是閃電蛙》的主角「閃電」(角色原型為Hayley)為例,她有跑跑跳跳、不守規矩、想引人注意時候,但同樣有安靜的時間,她可以乖乖坐下看圖書,也享受跳芭蕾舞、唱歌和繪畫的時光,「其實不論孩子是否SEN,家長愈懂得運用『強項為本』,愈能夠減少子女的負面情緒。我相信,只要小朋友生活得開心、有自信心,自然學得到、學得好」。 上天禮物——Rio相信,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不論孩子是否SEN,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滿載幸福、快樂的家。(受訪者提供) 《我是閃電蛙》 (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陳顯庭 出版社︰童藝少兒文化 定價︰$78 訂購︰bit.ly/3IMxAqf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養兔身教兒子責任心

Dordor 12年前開始飼養兔子,由拍拖、結婚,到兒子樂樂已經5歲了,一共養過4隻不同種類的兔子,有獅子兔、垂耳兔、侏儒兔和家兔。現時陪伴他們一家的,是1歲的侏儒兔Billy和2歲的家兔Bobo。 性格大不同——Dordor(右)認為每隻兔子也有不同性格,有些很有耐性與小朋友玩,不怕BB哭啼;有些則比較大脾氣,對主人也較cool,很難一概而論。(賴俊傑攝) Dordor說,飼養第一隻兔子時,因為什麼也不懂,買了很多不合用的東西,也不懂餵飼方法,令兔子患上牙瘡,每天要替牠注射抗生素。「我不知道兔子要吃草,原來吃草能幫助牙齒磨短,我發現的時候牠已不肯再食草,所以每隔5、6個月便要帶牠到診所磨牙,要做手術清理牙瘡內的膿,每天在家也要為牠打抗生素,所花的時間和金錢也不少。」當年飼養的獅子兔10歲時便離開了,Dordor隔了一段時間才養另一隻垂耳兔,當時兒子樂樂才1歲多。樂樂平日亦以媽媽做榜樣,學習如何跟兔子相處,例如知道不能摟抱牠,他亦會對兔子十分溫柔;同時也學習到兔子的特性,不會強迫牠們陪自己玩。Dordor更慶幸樂樂對兔毛沒敏感。 不過,垂耳兔不久因病離去,「見到牠不吃東西便帶牠看醫生,原來是肝有事要做緊急手術,需要3萬多元,可惜只是打了麻醉針牠便離開了」。當時樂樂還很小,Dordor以為他不會有感覺,兔子火化後那晚上,卻見到兒子在被窩偷偷哭泣,才知道是時候教導孩子生離死別的道理。現在樂樂也會幫忙照顧兩隻兔子,如兔子「放風」時會陪牠們玩和餵食,他說:「我還會替牠執便便。」要教曉小朋友與兔子好好相處其實不困難,除了身教,也可像Dordor一樣藉着照顧小動物來教導孩子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主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