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樂】用繪本跟孩子談性(2) 媽媽是怎樣生BB?

內容提供:黃益玲(資深中小學老師、童夢讀書會創辦人) 既然要讓孩子明白BB的由來,性行為的討論就避免不了。不能讓孩子對性有負面的感覺,我便配合繪本,並用淺語一步一步地解釋,以下是我給孩子解釋的例子。   點解媽媽會有BB嘅? BB是需要爸爸媽媽合力一起製造才能擁有。 爸爸首先會用他的小雞雞(即陰莖),把睪丸製造出來的種子(即精子)放入媽媽用來孕育BB的屋仔(即子宮),精子被射入去子宮後,是會好努力游水,游去找媽媽的種子(即卵子)。當精子遇上卵子後,他們會結合(來一首結婚進行曲),變成了受精卵,這就是BB最初的樣子。但受精卵無營養無食物不會大,於是又要滾回到媽媽的子宮內壁,著陸(著床)。 這時候,子宮壁和受精卵間就會有一條輸送帶(即臍帶,之前你見到BB肚臍有一條嘢用夾夾住了,那條就是臍帶啦!),媽媽就是靠這條臍帶源源不絕地送上營養、氧氣,令BB快高長大。他們會慢慢長出手手腳腳,然後大到連子宮都放不下BB時,大概10個月左右吧!媽媽就要「痾」BB出來囉! 註:所有性器官的正名都會讓孩子知道,但要先用他們可理解的物件比喻一下,才正式介紹正名。   點解媽媽會流血(同月經有什麼分別)?點解媽媽生BB有傷口?媽媽用的是什麼?(指著衛生巾說) 咁就要解釋媽媽是怎樣生BB啦! 媽媽「痾」BB出來並不等於痾Poo Poo咁容易,如果媽媽生BB的通道不夠大,有機會被醫生剪一刀,讓通道口擴大,方便BB出來,這樣媽媽就會有傷口又會流血。 如果BB未能通過「通道」出來,醫生還要用刀剖開媽媽的肚,直接「拎」BB出來,這樣媽媽的傷口便會更大,流更多血。(剖腹產的媽媽還可以展示腹中的疤痕,讓孩子摸一摸)。 孩子知道生產的經過,了解到媽媽生產的痛苦,自然更體會到媽媽的愛。所以及早開始性教育,除了讓孩子認識自己身體、學會保護自己,更是學習尊重生命和體會父母的愛的良機。   《我的小雞雞》 作者:山本直英 繪者:佐藤真紀子 譯者:游蕾蕾 出版社:維京   《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 作者:提利 繪者:戴爾飛 譯者:謝蕙心 出版社:米奇巴克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教大GPS:有教無類的性教育可實現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國際性教育綱要》,以全面的性教育理念來推動性教育,重點包括: 1.不限於單一概念來理解性發展,重視性的廣義定義。 2.不限於健康角度來設計性教育內容,更加以人權及融合角度出發,尤其肯定及適切照顧弱勢社群學生的性發展需要。 3.不以性教育工作者個人理念為中心,是以學生的最佳利益為依歸。 《綱要》的核心理念,和香港政府推動共融及香港教育局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不謀而合。教育局《學校性教育指引》指出,性是美好人生的基礎,不是罪孽或邪惡的事,性教育要提供正確資訊,不恐嚇學生,不令學生羞愧自責,尊重學生的差異和成長步伐。 聯合國《綱要》及香港教育局《指引》,都切合華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我們理解為學校應該尊重差異,對所有學生給予均等的學習機會及提供安全的校園環境,讓他們安心學習及了解自己。不應因學生的身分,例如種族、殘障、社經地位、宗教背景、性傾向及性別不同,令他們無法接受正確而針對成長需要的性教育。 弱勢社群學生被剝奪教育機會 儘管有明確的性教育目標,現實是弱勢社群學生的性教育機會仍然被剝奪,其中包括性/性別小眾、雙性人、少數族裔、特殊學習需要、身障學生等等。亞洲地區的研究發現,這些學生不但未獲應有的性教育,更常常面對性偏見、騷擾和歧視,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與平等權利。一些主流學校,性教育的課程設計往往以異性戀或二元男女直性別主導,沒有顧及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特色來設計。一些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學校,因為宗教文化及教師個人信仰的影響,有學生反映連月經等基本的生理知識教導也消失了。在一些基督教、天主教學校或社福團體,非異性戀的性傾向或跨性別議題常常會被罪化或病化,亦避談避孕議題。 性教育不以尊重平等差異的原則,卻以宗教團體或教育工作者的個人價值觀來推動。那麼,有教無類的性教育真的可以實現嗎?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帶小學兒子做結紮手術?

真係100歲唔死都有新聞,今次發生在韓國。近日有報道指,根據當地健保公司統計,2015年至2017年間,3年間18歲以下少女生子的數目有1399宗,平均每日1.3宗,數字都不可謂不嚇人。 食色性也,性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以前說西方思想開放,包括性觀念,孩子愈來愈早熟,父母的對策,除了盡早教育兒子正確使用避孕套,亦有父母在女兒的飲品中加入避孕藥,以減低未婚懷孕的風險。不過不得不承認,可能已是最開明最道德的性教育方法。 性教育失敗 出此下策? 中國人最叻假道學,「食色性也」明明是古代先哲講的,光明正大,偏偏成為禁忌。父母覺得尷尬,開不了口拖得就拖,不教。 學校的教材完全過時兼老土,老師一樣覺得尷尬,好啦,想與時並進教得認真講得徹底,結果竟惹禍上身,反過來被家長們投訴為鼓吹學生發生性行為。因為子女本來很單純,為什麼要談性說愛,污染荼毒他們的純潔心靈?結果日防夜防,好奇心互聯網防不勝防,正確的性觀念貧乏,網上學到的都是扭曲誇張、完全錯誤的資訊。竟有學生相信保鮮紙可以代替避孕套,性行為之後只要用水冲洗就不會懷孕,搞出人命是必然的事吧! 不過講到誇張極端,韓國家長贏九條街!原來為避免自己兒子搞出人命,他們倒手下留情,「斬草」而不除根,帶兒子去做結紮手術。但匪夷所思的是,當中竟然有小學生!原來韓國父母認為既然阻止不了兒子的性慾,倒不如乾脆直接結紮,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放心去玩。這究竟一種什麼的思想心態?究竟是愛還是害?是負責任還是不負責任? 白癡父母才應該結紮 這是一個完全反智的年代!不正常的原來是正常,正常的反被視作不正常。 其實一早應該結紮的,是這班白癡低能的父母!至少造福蒼生不會禍延下代。自己教育子女無方無法,竟然狠心殘害子女以結紮了結?父母憑什麼可以剝奪兒子他日生育的權利?即使輸精管可以駁回,但成功機率只有半數,還未計做手術包括接受麻醉的各種風險,稍為正常一點的人,都不會做這樣愚蠢橫蠻的決定吧? 做父母的不是天真到以為,只要結紮或者服食避孕藥除去懷孕的風險後,性行為就再沒有其他風險了吧?斬腳趾能避沙蟲嗎?性病愛滋病如何避免預防?自恃有免生金牌,只會令子女更盡情放膽,肆無忌憚,完全不理後果。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青少年染上各種性病的數目,正在以幾何級數地上升。 台灣兒科護理教師趙國玉講得非常好:「性教育的內容,不應只是生理結構的介紹,更應該將感情教育一併教導。孩子有權利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讓每一個孩童與青少年了解,除了較安全性行為之外,穩定伴侶關係內的性行為,是預防性傳染病更有效的方法。讓這樣的知識與信念,以成為青少年決定自己行為時的重要參考。」  

詳細內容

教大GPS:性教育——領養孩子如何理解家庭觀?

香港社會很少關注領養孩子的教育。我曾擔任領養社工,訪問過長大成人的領養孩子,觀察到他們對家庭尋根的需求很強,渴求真實面對自己的身分。我來自哪裏?誰才是我的父母?什麼才是家庭呢?身邊朋友有領養孩子,對於如何向孩子告知身世,都覺得是一個難題。 聯合國2018年最新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指導文件及學術期刊中,討論的「性教育」是多面向。除了關注性健康外,另一個面向是教育孩子「什麼是家庭關係和價值觀」。 要擴闊「一父一母」家庭定義 我的家庭在哪裏?家庭成員有哪些?有什麼角色?是幼兒園至小學的性教育課程。我的兩個孩子在念幼稚園和初小時,已經開始在學校的性教育成長課中學習家庭是什麼,成員有哪些等課題。我曾在政府領養課工作一段長時間,家中也有一名領養孩子。作為領養媽媽,我觀察到學校性教育「一父一母血緣關係」定義的限制,我們要擴闊家庭定義,才能包容領養孩子的成長需要。 從孩子懂得談天,兩歲上幼兒班開始,我和家人已經透過故事或談天告訴孩子,我是你媽媽,但你有另一個生母。你有兩個媽媽、兩個爸爸,我們都愛你。因此,孩子在班上畫家庭圖功課時,會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有時會有兩個婆婆和公公呢!再長大一些,孩子說,媽媽,我的生母長得比你漂亮,又不會催我做功課,我掛念她,昨晚我夢見她。我說,是啊,孩子,你那麽漂亮,可以想像你生母也是漂亮的啊! 作為領養媽媽,我的原則是如實坦誠地接納孩子;也希望在愛及鼓勵下,孩子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可以真誠坦然地接納自己,不因自己的不同,或者主流社會對家庭的狹窄定義,而認為自己不足。 最重要讓孩子接納自己 有一次學校老師問道,你告訴孩子身世,不怕孩子自卑嗎?我說人生最重要是接納自己,得到師長的理解和接納,包括不用找口來迎合其他人對家庭的定義,令孩子肯定自己。坦然和尊重自己,令孩子更具自信。孩子的老師朋友都知道孩子有兩個媽媽。孩子不用花力氣去隱藏自己,也不用刻意去告訴人家。孩子在生活中已經打破了一父一母血緣關係的定義。孩子的老師朋友也在跟孩子的相處中,理解到更廣闊的家庭定義。領養文獻中談到,如何接納孩子的領養身分很重要,告知孩子身世愈早開始、愈坦然愈好。 性教育中的家庭定義,要擴闊至可以包容來自不同家庭組合的孩子或成員。當中我們也帶出尊重自己,不排斥他人,包容多元的關愛價值觀。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8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馬上風、打茄輪、打飛機……

上回提要:孩子在港鐵聽到三個女士針對彼此性器官大罵特罵,猶如打開潘朵拉盒子,當晚的餐桌上好奇大爆發,尤其是較年長的哥哥,拋出各種道聽塗說的詞語如「打茄輪」和「打飛機」等要求詞解。(無義氣的)媽媽因為(藉詞)趕稿退回房間,獨留爸爸接招,從此客廳笑聲不絕。 好一會,爸爸解甲歸來。他表現從容,即使面對「為什麼打飛機」這提問,也沒迴避箇中最難啟齒的愉悅感,惹來孩子一迭連「Yucky!」。打完美好一仗,爸爸神氣地說:「有問題當然由我們答最好。」可是明明記得,從前兩小問什麼是「馬上風」時,爸爸曾丟下一句「你們自己上網找」便逃之夭夭,得由媽媽頂上收拾殘局。  說穿了,面對進入青春期的好奇孩子,大人總有軟弱時。但我必須讚揚孩子的智慧老爸(尤其在剛剛出賣他以後):有關青春期,大人爭取解說機會,總好過放任孩子啃下一堆不知從哪來的亂七八糟。傳遞知識重要,傳遞正面態度也重要。 這也是挪威公營廣播電視台NRK面對質疑的回應:「We're a factual supplement to all the other things children can access online」。 2015年,NRK的兒童科學教育節目Newton推出青春期系列,節目呈現的真實性器官和主持的生動表達(譬如用咬開了的番茄來示範接吻,用吸塵機來解說吻痕的形成),引起不少爭議。 看看挪威超激性教育節目 這系列一連八集,每集五分鐘,言簡意賅,我們課本說了的它有;課本說不清楚、或者用學術包裝令孩子讀得一頭霧水的,它也明明白白地說了出來,而且用不着性器官平面解剖圖:談陰道和陰莖,在真實的身體上近鏡比劃;解說乳房用處,用彩筆在裸露的胸部描繪乳腺組織;介紹衛生用品時,用紅色液體代表經血,沒把女人當藍血人…… 一口氣看完整個系列,開始時感到裸體鏡頭真多,但慢慢便習慣。 主持人坦率開放,而且富幽默感,呈現性器官就像呈現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倒過來,假如主題是眼睛,說了老半天卻還不找實物來看,才真奇怪吧? 此地的教育電視有這句:「青春期人體變化的主要方向是性成熟」,但「性成熟」是什麼?說到這裏就懸着,Newton卻選擇把話說完。主持人在好幾集結尾都捧出一個瞇瞇笑的可愛小B,說:「青春期的重點,當然是為了生小孩囉,不然這地球就不會有人類了……但你必須要達一定年齡才可以有性行為,在挪威是16歲。記住,不要急在一時,時機到了,自然會發生……而且,遲些再談這個,是個好主意。」 NRK在網上提供節目影片,對象是8至12歲的兒童,但YouTube另設年齡限制。香港的性教育進度稍慢(如果不是很慢),建議有興趣的家長先看,測試自己的接受程度。我家暫時的打算是:高小不妨先看頭幾集,最後一集可以稍緩,像主持人說的:「不急在一時」。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拍過拖才可教性教育?

如果照劉國勳議員的意思,性教育即是性知識,是有過性經驗的人才可以教;再演繹下去,拍拖=性經驗。媽媽咪吖!請劉議員先將個腦洗白白。 早前,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校園性騷擾,議員認為性教育有需要改善。民建聯劉國勳擔心教師唔識教性教育,理由是「可能有啲老師未拍過拖,無經驗,咁佢又點去教呢?」劉議員知道乜嘢叫做性教育否?如果照劉議員的意思,性教育即是性知識,是有過性經驗的人才可以教;再演繹下去,拍拖=性經驗。媽媽咪吖!請劉議員先將個腦洗白白,睇完《學校性教育指引》才亂發噏風。議員水平如此低B,吐血三斗都嫌少。 世界有男人、女人,將來妳們可能會愛上一個男人,愛是好自然的事,但不是隨便的事。隨着愛而來的是信任、責任,而不是放任;男女相處是坦誠、忠誠,而非不誠。 香港性教育起步甚遲,大約是1983年,第一個提議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是前拔萃女書院校長西門士夫人。她是一位有遠見的教育家,由於社會保守,學校反應冷淡,沒有學校敢跨出第一步。潮流影響,外國學校多設性教育課程,香港學校逐漸明白,不能再忌諱及逃避,性教育遂以滲透方式分別在常識或生物科進行,直至1997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正式公布《學校性教育指引》。 王師奶讀小學五年級時,全無性教育這概念,但校長卻請了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一位講者對同學們講性教育。這位講者將男女生分開,當女生講座時,同學們好緊張,好奇兼期待。五年級時約十一歲,當然不相信老媽話BB係石頭爆出來的謊話,但一切似懂非懂。此後學校安排每月一次類似講座,由校內老師負責。女生講座由班主任Miss方擔任,Miss方好年輕,有無拍過拖無人知,但講得非常好,不單灌輸生理衛生知識,也教我們和異性相處的正確態度。十一歲人,對男女關係如煙若霧,晚晚電視餸飯,總會見到男女恩怨情仇的場面,兄弟姊妹嘻哈大笑,各有領會;父母欣賞埋一份,偶爾品評一兩句,但不會有指引性的教導。Miss方有一段話至今難忘,她說:「世界有男人、女人,將來妳們可能會愛上一個男人,愛是好自然的事,但不是隨便的事。隨着愛而來的是信任、責任,而不是放任;男女相處是坦誠、忠誠,而非不誠。」這幾句話王師奶刻骨銘心,經常用來提醒兒女。 如果睇過《學校性教育指引》就請指出哪些資料過時,開開小婦人茅塞,如果未睇過就請shut up。 指引認真全面 方向清晰明確 1997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發布的《學校性教育指引》,經歷得起時間考驗,方向清晰明確,它將性教育分為3個領域:知識、價值與態度、技巧(溝通技巧、解決問題技巧、取決技巧)。範疇及目標分5個方向: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詳細列出學前教育、小學、初中和高中教授內容。小婦人認為是一份認真、全面的指引。 黃碧雲質問教育當局「到底知唔知學校教啲乜?」李慧琼及劉國勳謂《指引》經歷21年,已經過時。王師奶好少撐教育局,今次真係要主持公道。21年不算短,有啲嘢一年半載就out,有啲嘢歷久常新,不要以為21年就一定變古董。小婦人懷疑話指引過時的人睇過這本約70頁的《指引》未?如果睇過就請指出哪些資料過時,開開小婦人茅塞,如果未睇過就請shut up。黃碧雲議員,不要因為突發的校園風化案就入晒性教育事,妳問教育局「到底知唔知學校教啲乜?」,教育局梗係知道學校教緊乜喇,他們就是跟指引教囉!教育局唔知,難道妳知乎?教而化之,政而令之,教是盡力而為,化唔化係牽涉好多因素㗎。 立法會有好多有深度的議員,但有更多又懶又自以為是的議員,好心做下功課喇!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