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練 要懂「教」和「練」 更要懂「認錯」

「教」是身教、願意賜教、受教。身教就是教練本身的言行,也是教學的一部份,筆者回憶昔日教練時,每每都只會想起他們的一些小故事,完全記不起他們教過什麼戰術。記得小時候,有一位出色的教練領我們比賽,因我們表現不好,教練大罵我們一場,完場後檢討時,他第一件事竟然主動跟我們道歉,說自己剛才情緒控制出現問題。這位教練的身教,深深刻在我的教練,事實上,這次之前,我從未試過有教練跟我們道歉,好像之後也沒有再出現過。這件事讓我想知道這位教練的背景,想了解他的修為,後來才知他是一位滿有知識、學問、有信仰的運動健將,從這時開始,立志要成為滿有知識、學問、有信仰的運動健將,到今日筆者仍受這思想影響,起碼我能做到成為一位會道歉的教練。 懂得認錯 = 自我鍛鍊心靈 教學哲學中,教練是「會犯錯,也能犯錯,但也要認錯」,小小事情看似簡單,但大家都知,在主流文化下,會認錯的教練也鮮見,在練習和比賽中教練有無上權威,隊員大多不敢多言。但人誰無錯?不要看到自己過大,用知識加上經驗,努力成為隊員的幫助、扶助者,這樣才是正確的良方。引用約翰.赫爾默斯名句︰「伸出你的雙手去提升和支撐他人,沒有比這更好的心靈鍛煉了。」心靈鍛煉是重要,也是一種個人「內功」鍛鍊過程。沒有好健康的心靈,也無法訓練心靈健康的人材。 懂得教和練 傾囊相授 不知為何,有很多教練總喜歡「用人唯親」,更有教練「教學留一手」,意思是在教學過程中,看到有潛質的隊員,會多加留心,如果願意跟隨教練,就是俗語所謂的「跟師傅」,師傅為了保障自己,無若干年日,也不會傳受師傅的畢生絕學給徒弟,筆者在此說明,勸告「教學留一手」的師傅盡早收山,以免製造更多「後起之秀」。作為教練就是要賜教徒弟,把「最上乘的武功」的傳揚開去,讓徒弟更勝師傅,這樣才會有更優質人材出現。 事實上,當你認真教導別人時,自己也在反思教學內容,對自己有更大益處,是助人自助的過程。筆者相信每個人都是人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線,努力學習便能突破,誰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教練猶如在垃圾堆填區中找尋被遺棄的物件,人們看似沒用、不起眼的東西,教練要用銳利的眼光找出來重新塑造,連他自己也不發現的強項,教練也要發掘出來,這才是教練應做的事。教練工作不只是一門生意、一份工作,而是一種關係、生命交流的過程,請重視每一個生命和每一次生命交流的機會。 教練要保持警醒,如威廉.貝內特所言︰「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隨時產生,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共勉之。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來為自己的人生發一場夢!

「朋友, 你的夢想是甚麼?有沒有認真去追求?」 以上是著名的NBA籃球員林書豪,在一次佈道會中跟年青人的分享。他鼓勵年輕人要努力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標、堅持夢想。沒有夢想的人,慢慢地便會被父母,朋輩,主流文化牽著你走。你渴望活出豐盛的人生嗎? 小時候,中文科總會有一道作文題目為「我的志願」,筆者依稀記得很多同學都會積極回答:「我要做醫生!我要做消防員!我要做律師!」這些都是社會上公認為「英雄、精英」的職業。其實,在這時筆者也會幻想自己穿上白袍,戴上聽筒的樣子,但事實上,當時並沒有認真地想過長大後做甚麼工作,甚至根本不知道應如何去思考。 筆者想透過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個「生活模型」,讓各位能夠清楚了解自己的狀況,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之路。模型共分為四大區域:(一)安舒區、(二)懼怕區、(三)學習區、(四)成長區,每一個區域都是環環相扣。 (一)Comfort Zone(安舒區)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舒區,在這個區域裡,人們會感到很舒適和安全,樣樣事情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會讓人產生一種不願求變,但求舒適安穩的態度。因為轉變所產生的不穩定因素,會讓人感到壓力,無所適從。所以大多數人長期會選擇活在安舒區內,不求突破。 筆者幾年前曾經歷了一個低谷,當時情緒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整個人好像進了漆黑中的死胡同,失去了方向。每天只躲在家裏沉迷上網,打電動遊戲。不然就是躺在床上睡覺,甚麼也不願做。那時候,筆者覺得留在家中很舒適,一點壓力也沒有。這個狀況足足維持了大半年。 (二)Fear Zone(懼怕區) 若然你渴望積極活出人生,便會從「安舒區」進到第二個區域 ——「懼怕區」。 面對種種不確定因素,一些我們掌握不到的事情,或是我們從未遇到的工作難題時,膽怯的心便會慢慢地浮現出來。在懼怕區裡,人們會自我產生懷疑,缺乏自信心,不斷找尋藉口,試圖跟自己說不可能。此時,信念不夠堅定時,便會很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影響。因此,很容易便會退回到自己的「安舒區」,不願求變。 記得有一天醒來,筆者從鏡中看到自己很頹廢,鏡內的那個自己很陌生,沒有活力,雙眼空洞。以往滿有熱情,幹勁的年輕人,究竟去了哪裏?當時很想作出一些改變,但心中十分害怕,覺得自己甚麼也做不到,甚麼也做不好。同時,很介意別人的目光,亦很在意別人的批評。正當筆者準備放棄,繼續回到電子世界時,很感恩當時候有兩位朋友一直默默地陪伴、同行及關懷。他們每週堅持抽時間與筆者相聚共享晚餐,讓筆者鼓起勇氣決心踏出新的一步。這一步確實很沉重,但同行的力量使我走出低谷。是的,同行確實十分珍貴! (三)Learning Zone(學習區) 擁有堅定信念的人,並能夠衝破懼怕到達第三個區域-「學習區」。 夢想從來都不是睡醒後,便會自自然然地實現,必定是需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斷突破自己。在這個區域裡,我們需要學習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需要保持一顆持之以恆學習新技能的決心,這樣才能擴展我們的安舒區。 筆者當時候透過朋友的介紹,接觸了一項新運動-飛鏢。初接觸時,覺得既有趣同時也很苦惱。有趣的是,當站上發鏢線上的一刻,好像站在罰球線上準備投罰球一樣;苦惱的是,飛鏢總是不受控制,隨意地降落在鏢靶上,沮喪的感覺慢慢地走出來。隨著不斷地練習,加以思考,筆者發現自己的專注力有所提升。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範圍,我們很容易會感到不安,筆者深信你也曾遇過的。重點是你願意積極地面對新挑戰,學習解決問題。 (四)Growth Zone(成長區) 成功衝破以上三個區域,便來到最後的「成長區」。 在這個區域裡,讓你開始尋找人生的意義、目標、讓你感到雀躍的事情,感到充滿熱情呢? 這可能就是你目前想追尋的目標。但這並不是終結,相反這正正是你經歷人生旅程的開始。筆者在前幾篇的文章《靜聽心靈1,2》分享了自己在追尋夢想時的小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希望本人的小故事,能激勵你踏出安舒區,繪畫出屬於你自己的精彩圖畫,今日我能踏出來跟大家分享,就是因為我也是過來人,我能做的你也能做 ,你敢於發夢嗎?我敢,你也能 !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不要延續城市的痛

獨個兒坐在咖啡店寫稿,濃濃的咖啡芳香輕伴着快樂的聖誕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不知為何,突然一份感觸,竟讓我流下了眼淚。這個下午,原來仍然為着年輕生命的喪失而哀痛,想到失去了孩子的父母,縱是不相識,在這個本來普天同慶的月份,心裏卻仍為他們感到難過。「要振作」、「要堅強」,大家也會說,但,哪裏來的力量可給他們振作?哪裏來的力量可給他們堅強?喪子所帶來的痛,是任何父母也承受不了的。2018年,對這些家庭來說是人生中最艱難的一年,如果可以,甚至想把這一年從記憶中刪除。即使2018年將要結束,他們的傷痛卻是永久的。更可怕的是,近年這個城市不斷製造更多哀傷的家庭,延續着城市的痛。 嘆少年人被不斷批評否定 讀着少年人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文字,流露着對家人一份很深、很真的愛,同時,卻又帶着一份更深、更真的無力感。少年人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由衷希望可以報答他們,可是,在這個價值觀被徹底扭曲的教育制度下成長,每天卻不斷被批評、被拒絕、被否定,一切曾有過的夢想、希望也只會變成空想、壓力,在父母面前,有着說不出的愧疚,而且一天比一天沉重。 相信,活在同一個要追趕着長大、追捧着成功的城市,少年人的感受不純粹是他的個人感受。 我在想,為何孩子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告白呢?可有人曾留意、關心他的真實感受呢?更要問的是,學校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呢? 啟發學生發掘自我價值 明白學校對學生成績、操行有所要求,希望可以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學生,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從來都在於過程,而非結果。一所好學校,它的焦點永遠不是放在成績最優秀、最能為學校爭光的幾個「品學兼優」的學生身上,而是用心尋找和幫助那些不曾被看見、需要額外資源、鼓勵、支援的平凡學生。在我來看,教師的專業不在於學科上的知識,而是對成長中少年人的了解和重視。與學生同行就是教師每天的使命,在同行的過程中,重點在於啟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的優點,看見生命本身的豐富、多元和喜樂。學生不是為學校而生,更不是為分數而生呢!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或有它的一套價值標準,但這並不是年輕人的唯一選擇。 鼓勵他們想想自己的需要,不要強裝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寶貴、都是獨特的。 「成長」才是生命的常態!聖誕將至,祝福我城的年輕人,可以活出與別不同的生命,因你在成長中的堅持,每一天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和祝福。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把家中枱角包起來,對孩子最好?

做父母永遠將子女的安全、健康及快樂放在首位,這亦是當父母的最重要責任。為防止家居意外,我們會為剛學爬、學行的孩子裝上安全圍欄,不讓他們進入廚房、陽台等地方;到孩子兩三歲時,又會把家中的枱角、牆角甚至是櫃門都安裝上防撞膠邊或安全鎖,以免孩子走動時撞到頭;我們甚至害怕子女劖刺或被粗糙不平的東西弄傷,於是竭盡所能,把他們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東西磨滑整平。上述為子女所預備的,絕對是正確無誤;但長遠而言,家長把孩子成長路上一切負面、危險、不快樂的都統統除去,這又是否最好的安排呢? 為孩子除去所有障礙未必最佳 記得曾經看過一部以未來科技為題的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其中一集講述到只要在孩子腦中植入芯片,家長就能全方位以孩子的視角,掌握他們每天的所見所聞及所經歷的任何事。劇中的母親為曾經走失的女兒植入芯片,用作追蹤定位,還設定了把色情、暴力及血腥等不想讓她看到的場面打格,使到影像及聲音模糊。於是在小女孩整個成長階段中,她從來沒有看過或聽過這些負面事情,得到了比任何人更「快樂」的童年。劇情結局甚為諷刺,小女孩因為在母親極度保護和監視下成長,長大後根本無法適應現實環境,甚至做出自殘自毁的行為,完全偏離了母親當初保護女兒的本意。 本文不是鼓勵父母把家中保護兒童的安全措施全部拆除,或讓子女看暴力血腥的畫面。事實上,在孩子心智未成熟前,過早讓他們接觸負面情感、經歷創傷,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只是,我很想家長一起反省深思,在子女的成長路上,從不讓他們經歷挫敗、失望、分離,童年時從來沒有跌過痛過,這是否就對子女最好呢? 陪伴面對挫折與困難 我們重視給予孩子體驗學習的機會,這並非說要刻意讓他們失意、受挫敗或者受傷害。而是父母、師長只要在安全情况下,陪伴孩子面對挫折,經歷困難便好了。否則,即使確保了小朋友在孩提時代沒有任何「不快樂」,也難以保證他們將來工作及在漫長人生,能完全避免遇到困難和失敗。 試想想, 這值得父母好好反思。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7期]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父母不可不知對孩子的影響

今時今日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培育孩子的個人品德、學業都是令人擔憂的項目。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主見,家長們需要花費很多心思在教育小孩身上,更希望在教育過程中不會有反效果,令孩子做出反抗性的行為。若家中有兩位小孩以上,家長更加頭痛,因為每一個孩子均不一樣,教育過程中也不可重複使用相同的教材。 做人父母甚艱難,相信很多父母都認同此話,管教兒女是一門很高深學問,不同方法都會有不同的效果。用對了方法當然是好,若果用錯方法,令孩子反叛,故意做出反抗行為,父母更加頭痛。所以作為父母,也應先了解自己是位怎樣的家長、有何性格缺點需要改善,了解自己後,在教導孩子過程中,多加注意,這會令孩子更易接受,事半功倍。 管教方式可分為「反應」和「要求」兩個元素 有研究發現,各式各樣的管教方式主要可分為兩個元素,「反應」以及「要求」,這兩項元素的高低組合,可將家長分為四大類,而所教導出來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徵狀。 首先談權威性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所有「反應」均很熱烈、「要求」亦較高。這類家長當子女有好行為、好表現時,他們會有很大的反應,會毫不吝嗇不斷讚美孩子。當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時,家長也會較大反應。不過他們不一定會懲罰孩子,亦會和孩子講道理、暫時停止遊戲,為雙方設立冷靜時間。 在權威家長管教下成長的孩子,一般會比較獨立、比較勇於表達自己。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同時亦會接納不同意見。 獨裁型式管教下,孩子行為或變得非常服從或反叛 第二類為獨裁型家長,他們對孩子要求高,但「反應」會較為冷淡。家長會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並會為孩子的行為定優劣、而反應較少。這類型的家長甚少對孩子作出鼓勵,當孩子有壞行為時,態度亦會較強硬,不理解釋便會懲罰孩子。這類家長管教下成長的孩子,行為可能會變得兩極:一是非常服從、一是非常反叛,他們的創造力、自我形象、社交能力會比較差,亦相對較不善於表達自己。 第三類為縱容性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任何「反應」均熱烈、對他們的「要求」亦偏低。這類家長會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相信孩子能自行管束自己的行為,很少給予懲罰。家長亦會經常獎勵孩子,亦因而會壓縮了孩子的發展空間。同時,家長為避免逆孩子意,他們不知不覺間會接受了孩子的壞行為及不達標的表現。這類家長管教下成長的孩子,特徵多數是有主見的孩子,部份更會變得自以為是。他們的社交能力會較弱,尤其是與人磋商的能力或抗逆能力會較差。 對孩子的「反應」冷淡、「要求」低,對孩子的團體生活、學業有負面影響…… 第四類為不理不睬的家長,對孩子的「反應」冷淡、「要求」低。他們很少投入在孩子的活動之中,甚至會對此反感,他們對孩子可以說是只給予衣食住行的基本照顧。在這類家長照顧下成長的孩子,對團體生活、學業有負面影響,他們亦難以建立對家庭及社會的歸屬感。 其實,上述都是比較極端例子,相信家長都不會以單一方法管教。小朋友在不同年齡階段,父母的角色也有不同,父母子女之間多作調節,小朋友自然亦會培育出良好的品格,保持正向思維。 無論是哪一類型都好,父母應避免採用太極端的方法,有時候並不一定以督促形式管教,父母如可與子女以朋友關係相處,讓子女勇於表達自己,相信這種親子關係更加理想、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更親密。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兒童的限期

兒童是有限期的,像孩子那樣需要父母的時間,也不會永永遠遠。 所以,可以的話,就讓他們好好享受兒童階段得到的快樂吧。四五歲還要爸爸媽媽抱,可以的話,還是抱他或她一下吧,因為,很快他或她已經不需要你抱。某一天來臨,這種渴望爸爸和媽媽抱起來的想法,突然就沒有了。而且,從那天的某一個瞬間開始,這種想法,以後再也不會出現。 童年時光一去不返 曾經有一大段時間,辭了全職工作,全職照顧女兒,兼職寫稿掙取收入。結果每天通宵達旦工作,早上六時才放下工作,煮早餐,叫女兒起牀梳洗上學,帶她到樓下搭校車,回家後再弄早餐給太太,然後睡覺,睡醒,整理一下工作,再到樓下等校巴回來,問她學校裏發生什麼事,陪女兒做功課,陪她練琴,陪她下棋,陪她打乒乓球,或者陪她做一些她喜歡做又不夠膽做的事情,如騎單車和踩滾軸溜冰鞋等……五時左右出街買餸煮飯,八時左右給女兒講自己創作的故事,一直講到她沉沉入睡。再然後,又是通宵達旦的工作。 那時寫了本書,叫《一本讀通世界歷史》(香港三聯,繪圖作者為吳浚匡),那是一本為了女兒和小學生而寫的歷史書籍。那本書得了「香港書獎」,獲邀上電台接受訪問,主持人知道我全職在家湊女兒,問做這個決定背後的理由是什麼。 我說,理由簡單,兒童是有限期的,她或他最需要你的時間是有限而短暫的,錯過了,你想補償,她或他已經長大了,再不像那段獨一無二的時期那樣需要你。 其實,兒童不僅需要父母的時間有限,能夠作為兒童而享受作為兒童的享樂時間,也是有限的。雖然這個道理,內心一早已經意識到,可是,當女兒長大到一個階段,對我說已經不太想玩波波池時,我全身如遭電殛。 跳波波池得意應盡歡 她曾經多麼喜歡跳進那個由塑膠球組成的地方,跟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個不亦樂乎。那一刻,沒有原因,甚至沒有先兆,她不想再玩這個遊戲了。那時她應該是七歲或者八歲吧。 對她來說,這只是一件小事。這件小事,微不足道,長大後大概也不可能記得。然而,我為此有一種莫名而巨大的後悔。為什麼不在她還喜歡的時候,還能享受波波池的時候,多帶她去玩呢? 兒女一天一天成長,他們得到了一些東西,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對父母來說也是一樣。不同的是,兒女成長時,他們不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真正為那些「損失」而在心裏放不下的,永遠是在兒女背後多愁善感的家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