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自主遊戲 至少1小時 家居變遊戲基地 教孩子「輸得起」

不少家長期望子女堅強有自信,即使面對困難或痛苦,也不會被挫敗感擊倒。關鍵之一,正是自小培養孩子的「抗逆力」,但具體可以怎樣做?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家長每天陪伴子女玩遊戲至少1小時,有助孩子從失敗中積極應對,學習「輸得起」。   美國兒科學會在2018年發表《玩樂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研究報告,綜合臨牀經驗指出,跑跑跳跳及開懷大笑,關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人發展,而提高創意、增加學習動機及減壓,也可提升社交情緒的抗逆能力。 近一成兒童無遊戲時間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余啟賢解釋,抗逆力包括正面樂觀的人生態度、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面對失敗並從中吸收建議、懂得改良策略,以及有解難能力。若父母「將家居變成遊戲基地」,經常陪伴孩子自由玩耍,可讓子女學習應對困難及失敗。「面對挑戰和失敗,會怎樣經歷情緒?極少人見到挑戰會亢奮;當挑戰來到,會有點驚,之後會整個人一蹶不振?還是有方法去消化及調適情緒?遊戲是個很好的平台,讓小朋友『輸得起』,有別於考試或做功課,它們有『死線』、有及格或不及格,但遊戲就沒有這些!」他強調。 余啟賢(受訪者提供) 余啟賢表示,遊戲是兒童權利,其對孩子身心各方發展亦有益處;然而,本地孩子功課壓力沉重,課後亦被排滿興趣班,每天自主遊戲1小時實在難以實踐。 香港女青年會曾在2018年以問卷訪問12所學校共1060個小學生,有24%兒童每日遊戲少於1小時,有9%兒童更完全沒有遊戲時間。小童群益會在2019年的調查亦發現,即使在「非上課日」,在6至11歲小學生中,仍有54%學童的自由遊戲時間未達標。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讓孩子「去到邊、玩到邊」,只要動動腦筋,家裏許多日用品也可以變成玩具。(資料圖片) 勿經常考核 「玩就是玩」 余啟賢寄語家長,陪伴子女遊戲時,要專心、投入及有耐性,讓孩子自發自主,自由選擇,「不要太心急,只是等了15秒,就急急幫小朋友做決定;也不要常常說『no』,孩子沒有嘗試,就無法體驗『唔work』的機會,失敗也無什麼所謂」。同時,玩樂不是上課,他提醒家長切勿總是在遊戲期間考核子女,「這是什麼顏色?你為何不說謝謝?玩就是玩」! 「作為小朋友,面對挑戰和解決難題時,要身邊的人去幫助,旁邊的人給他們什麼?以什麼態度去面對?都是很關鍵的!」說到底,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家長每天陪子女玩1小時,精髓在於由孩子自決玩什麼,也毋須藉遊戲說教,一切以快樂為先。(資料圖片) 文︰譚以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提升抗逆力:成長型思維 助逆境中重生 培養自我關懷 消除尋死念頭

新學年開始,莘莘學子重過繁忙與頻撲生活,除要適應升級的轉變,還有海量的家課、測驗與評估,以及連串為了提升技能的興趣班。難怪每年這段日子,小小心靈往往最脆弱。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在3000多名受訪學生中,17%中、小學生過去1年曾認真考慮尋死;單在小學校園,逾8%高小學童在1年內曾嘗試自殺,其中受到欺凌及出現抑鬱都是高危因素。 負責研究的港大學者直言,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寄語整體社會反思現行教育制度,且幫助孩子培養「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及「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減低他們出現尋死的念頭。 學童壓力大:面對沉重學業壓力,加上校園欺凌問題,本港每年也有學童尋死了結生命。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近8%受訪中、小學生過去一年曾嘗試自殺。(Thai Liang Lim@iStockphoto) 自殺,是全球25歲以下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教育局的統計,在2020至2022年期間,接獲全港中、小學呈報共7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的個案。過往,本地少有研究探討12歲以下兒童的自殺問題,惟情况不容忽視。 新研究:17%中小學生想尋死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聯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年初在國際醫學期刊《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發表報告,兩系於2021年5至6月間在全港9間中學及4間小學,透過問卷訪問了3061個中一至中五學生及541個小四至小六學生,以了解本地學生企圖自殺狀况,並嘗試分析與學童自殺相關的高危因素及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結果發現,在整體3000多名受訪中、小學生中,617人(17.5%)在過去1年曾認真考慮自殺,同期曾嘗試自殺的學童則有282人(7.9%)。若按年紀劃分,有自殺念頭的中學及小學學生分別為17.6%及15.8%;1年內曾有自殺行為的中、小學生,也分別佔7.8%及8.2%。 參與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家黃蔚澄承認,本港學童自殺數字與外國情况相若,但仍覺得震驚:「即使數字只有1%或2%,作為父母、教師也覺得很高,我們也希望青少年朋友會開心地成長、學習、過童年,但原來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那麼早已想要死!」 黃蔚澄(受訪者提供) 寂寞、被欺凌、抑鬱者高危 是次研究亦希望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况、與父母溝通時間、與學校之聯繫、參加者的情緒健康、社交、性格與心理狀况等,期望找出與自殺相關的風險及保護因素。經統計學分析後,不論中學生還是小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甚或嘗試自殺之三大高危因素,分別是感到寂寞(loneliness)、被欺凌(bullying)及出現抑鬱徵狀(depressive symptoms)。 黃蔚澄解釋,寂寞是指當學童渴望與人分享時,卻苦無對象,「持續打機也不一定不寂寞,可能只是雙手很忙,變成一種習慣」。他相信,家長大概知道子女喜歡做什麼,當意識到孩子有些悶時,應跟子女聊聊,陪他們做感興趣的事,「不要等到他們覺得寂寞」。 至於學童受欺凌,調查中問及參加者曾否被流言中傷、被排擠、被漠視、被威嚇,以至被網絡欺凌等,結果發現逾9%受訪中、小學生過去1年曾遭欺凌。「我們本來以為數字不多,但原來亞洲欺凌問題都頗嚴重。」面對子女懷疑受欺凌,他建議家長嘗試了解背後原因,未必需要即時介入,或可留空間給子女學習處理,情况嚴重則應與校方跟進。 除了高危因素值得關注,研究人員亦分析了有機會預防學童自殺的保護因素,顯示若他們具備某些性格特質,例如懂得自我關懷、擁有成長型思維及自制能力較強(self-control)等,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之風險會較低。 「自我關懷」乃現代心理學概念,是指人能體諒自身所面對的困境,並關懷內心承受的傷痛,不會自憐或怨天尤人,反會在撫平創傷之餘,積極尋找出路。他補充,若學童擁有這份關懷及慈悲心,自會推己及人,既不欺凌他人,更會主動關心有需要的同儕。 黃蔚澄解釋何謂「成長型思維」,「不是說凡事只看正面,不去想負面東西,而是認為即使世界有多醜陋,總可以改變的;即使自己表現欠佳,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令自己成長……逆境也可重生,因為自己會成長,環境也會轉變」。 父母多聆聽多溝通 助快樂成長 要讓學童快樂成長,他強調,家庭和諧、父母與子女好好溝通,以至家長如何學習多聆聽,在什麼時候以什麼語氣教導孩子,均相當重要。同時,孩子當前的學業壓力,亦與自殺風險不無關係,家長、教師,以至教育制度都值得反思:「整個社會怎樣看學業?究竟上學要學知識?還是學怎樣求生?我們想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 伴讀犬計劃:狗義工單眼「淡定哥」 啟發珍愛生命 小學男生之間起爭執,初則口角,一旦情况失控,或繼而動武。然而,有個三年級男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卻想起自己剛在「伴讀犬」計劃所學到之應對:「我要冷靜,數十秒,想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不消一會,他再對教師說:「我不再生氣了。」 題材吸引:故事及寵物是兩大吸引孩子的元素。(賴俊傑攝) 狗故事繪本 分享勵志經歷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2018年引入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牽頭設計的「童狗有話兒」計劃,透過義工帶同曾經被遺棄以至傷殘或健康的狗進入學校,成為二三年級學生的「伴讀犬」,6節課程內容包括認識自己、情緒管理、溝通與社交技巧、逆境處理等,以培養學生了解別人的需要,明白包容與接納的重要。 「狗狗是打開心窗的鎖匙。」黃大仙天主教小學校長舒敬坦言,不少學生因家居環境限制,較少機會接觸小動物,但伴讀犬成功吸引學生興趣,再放開懷抱抒發感受。課堂上,學生亦會拿着繪本向狗狗朗讀,而這些繪本正是6隻伴讀犬的真實故事,當中名為「淡定哥」的狗義工,曾在長洲流浪,被其他狗打傷,結果單眼失明,幸獲有心人收養,如今經常入校向學生分享其勵志經歷。 舒敬(賴俊傑攝) 狗狗繪本:流浪狗「淡定哥」(上圖)雖然失去一隻眼,被人收養後其經歷獲編寫成繪本,鼓勵孩子好好活著。(受訪者提供) 「他們聽完也好感動,明白到不同人也有自己的經歷,我不是最慘那個,原來有人慘過我……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舒校長補充。眼見伴讀計劃成效顯著,學生不單在自信心、同理心及溝通能力提升,甚至有家長義工反映,連親子關係也有改善,校方不單培訓教師親自帶領這課程,當為期3年的伴讀計劃完結後,學校又繼續每年自費開辦課程,過去6年,該校約有182名學生參加了伴讀計劃。 積極參與:(左起)李樂珩、魏浠如及魏雪如是黃大仙天主教小學舊生,均曾參予伴讀計劃,她們不約而同表示,經此計劃可學會與狗狗相處。(賴俊傑攝) 跟動物做朋友 成傾訴對象 首批參與帶領伴讀計劃的課程發展主任楊美詩表示,社會發生過不少學童輕生個案,特別認同其中一個課程設計者之理念:「這計劃最主要不是伴讀,也不是情緒教育,而是希望小朋友在過程中,能夠認識多一種朋友,就是狗狗,或者動物就是他的朋友……期望孩子長大後,面對困難時,即使身邊沒有朋友與你傾訴,也會記起,你可以找動物,跟動物建立關係。」 學習相處:多個幼稚園學生本月初參加「童狗有話兒」體驗工作坊,學習與伴讀犬相處的技巧。(賴俊傑攝) 「童狗有話兒」伴讀計劃總監黃蔚澄說,從2018年至今,全港已有11間小學、超過1200個學生參加這計劃,港大的跟進研究發現,參加者在社交情緒能力有明顯進步。為讓更多學校受惠,伴讀計劃將在本月開始公開招募更多伴讀犬提供服務,預計明年重新推出,讓有興趣的學校報名參加。 網址:bit.ly/3Lpdymi 文︰譚以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兒童節目:齊集1960至千禧年代「哥哥」 回味兒童節目 多得小演員「照顧」

《醒目仔時間》、《閃電傳真機》、《機靈加油站》、《至NET小人類》……當中有你的童年回憶嗎?電視兒童節目,伴隨着每一代小朋友長大,也孕育出許多廣為人熟悉的男女主持(哥哥姐姐)。最近有從事戲劇研究的工作者,透過記錄不同年代「哥哥」的工作軼事,從中竅探本港兒童節目的發展,也讓我們看見歷代小孩的成長轉變。   資深戲劇文學研究員涂小蝶,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幾個電視兒童節目的「哥哥」,加上早年,她曾因其他項目,訪問過香港第一代兒童節目男主持、已故的加明叔叔王曦,遂萌生專訪一眾不同年代「哥哥」的念頭,促成《哥哥:香港電視兒童節目男主持訪談》這本書的誕生。 涂小蝶(受訪者提供) 1960s直播節目無稿 「哥哥」要執生 此書敘述了由1960年代至千禧年代,不同電視台包括麗的映聲、亞洲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有線電視合共14個「哥哥」的工作見聞和感受。還以為小蝶小時候是兒童節目的死忠「鐵粉」,詎料她大唱反調︰「不是呀,我小時候甚少看兒童節目!」小蝶解釋,當年她念下午校,傍晚放學回家,節目已經播完,雖則翌日早上有重播,但因為遲起牀,同樣無緣收看。 雖然小蝶沒有這些童年回憶,但今次跟一眾「哥哥」深度訪談,她聽到很多兒童節目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譬如1960年代尾、在TVB擔任第一個兒童節目主持的紅鼻哥哥(劉達志)便告訴我,當年的兒童節目是直播的,但奇怪就只得拍檔女主持有講稿,他就要自己『執生』,搞現場氣氛。」 殿堂級兒童節目主持譚玉瑛(前二)早前出席新書發布會,亦撰寫序言。(黃志東攝) 亞洲電視輝煌時 錄影廠如託兒所 說到現場氣氛,不得不提小觀眾。小蝶笑言,從維維哥哥(秦啟維)口中,得知當年亞洲電視在輝煌時期,兒童節目獲得不少廣告商贊助,資源充足,因此可經常邀請小觀眾到錄影廠參加遊戲環節,「維維說,每個周六日,很多家長都放下小朋友在錄影廠玩遊戲兼錄影,自己就離開處理私務,因此錄影廠就好像變成託兒所般,這個很有趣,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他們要這樣湊細路」。 維維(左)和Harry(中)兩個「哥哥」難得碰面,當然要自拍留念。(黃志東攝) 小演員富經驗 新進「哥哥」頻NG 另外,很多兒童節目也喜歡加入小演員,對比一班「哥哥」,他們更加老練。小蝶透露,有多名「哥哥」不約而同說,小演員帶給他們很大壓力,皆因當年加入兒童節目做主持的,往往是新人,演出經驗尚淺,反而這班小演員就已經「成精」了。其中一名主持李天翔便在書中自爆,曾在小演員面前NG了30、40次,可見當時的他,有多緊張!「我和麥包(麥長青)聊起這個話題,他也非常同意,小演員其實是資深演員,但要在熒幕上扮演小朋友角色;相反,主持人只不過是新進演員,卻在熒幕上要扮演大哥哥。」 小演員除了在幕前傍實「哥哥」,在幕後同樣「照顧」他們。想起麥包一次尷尬的經歷,小蝶亦忍俊不禁,「麥包告訴我,他曾經帶這班小演員去餐廳吃東西,準備結帳時,這班小朋友卻爭着付款,還對麥包說︰『麥包哥哥,你的show錢和我們相差不遠,但你又要交租、供車、找卡數,我們食住都是靠爸爸、媽媽的,這餐由我們請啦!』豪氣得來又很老積」。 《哥哥︰香港電視兒童節目男主持訪談》(黃志東攝) 作者︰涂小蝶 出版︰非凡出版 定價︰$138 兒童節目與時並進 目標觀眾幼齡化 《HAPPYPAMA教得樂》也找來4名書中受訪的「哥哥」,談談今昔兒童節目的價值和意義,它的受眾又有什麼不同呢? ◆Harry哥哥(王者匡) Harry哥哥(王者匡)(受訪者提供) 刺激思考 讓孩子發聲 Harry是香港兒童節目主持的元老級人馬,受父親加明叔叔的影響,他一直熱中於兒童節目的工作,由1986年入行,直至2020年,這34年以來,不論服務過的電視台和參與過的節目數量,都是一眾「哥哥」之首。 由主持人做到兼任節目製作人,Harry認為,縱然時代變遷,但兒童節目某些表演元素,例如音樂、喜劇、魔術等,仍然很受新生代歡迎,惟內容就需要與時並進,「我認為一個好的兒童節目,應該着重啟發,而並非旨在節目內教小朋友什麼,像是要他們學很多東西似的。因此,我製作的兒童節目,經過精心策劃和編排,刻意打破很多框架,以騰出空間去刺激小朋友思考,讓他們發揮創意」。 另外,把小朋友的聲音透過兒童節目帶出來,亦是Harry近年的使命,「兒童節目除了是成年人帶資訊、娛樂給小朋友的渠道,小朋友亦應該可以透過兒童節目去發聲,表達他們的意見。隨着節目『入屋』,便可感染到一眾在收看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讓他們更了解時下小朋友的想法」。 Harry(中)有逾30年主持兒童節目的經驗,屬元老級「哥哥」。(受訪者提供) ◆文生哥哥(伍文生) 文生哥哥(伍文生)(黃志東攝) 「升呢」做爸爸 更顧家長需要 伍文生是《哥哥:香港電視兒童節目男主持訪談》一眾受訪者中,唯一現任「哥哥」。從1990年無綫電視的《閃電傳真機》、2000年代初的《至NET小人類》和《放學ICU》,到2年前重返兒童節目組當Hands Up主持,文生不單由哥哥「升呢」成為爸爸,他亦觀察到兒童節目的受眾有所改變,「現在我們會把小朋友的目標觀眾設定在9歲以下,但與此同時,一班在1990年代收看我做兒童節目的小觀眾,今天有些已經成為家長了,因此節目現在不單單為小朋友,也顧及家長需要,所以,我也經常去不同學校做訪問,挑戰很大」! 他又認為,隨着科技發展,互聯網普及,更有助大家接觸兒童節目,「雖然這代人少看電視,但透過電視台facebook、IG專頁或YouTube頻道,一樣可以重溫,而且更加方便」。 文生認為,互聯網普及,大家更容易接觸兒童節目。(受訪者提供) ◆維維哥哥(秦啟維) 維維哥哥(秦啟維)(黃志東攝) 1990s孩子較獨立、懂溝通 維維算是亞洲電視的資深兒童節目主持,由1990年代的《機靈加油站》、《完全電腦手冊》、《精靈一族》,到亞洲電視結束前一年的《我們這一班》,都看見他的身影。維維不單見證亞洲電視的興衰起落,同時亦見證香港兒童的轉變。 他指出,在1993至1996年播放的《機靈加油站》,逢周六日朝九晚五都會在錄影廠拍攝遊戲環節,全廠擠滿來參與的小朋友,好不熱鬧,「你會發現,那個年代的社會風氣,不像近十年八載的,很強調要贏在起跑線,那時的小朋友,不用上補習班、興趣班,基本上沒有什麼細藝,所以都很熱中報名參加兒童節目的遊戲,不少更加是每個星期都會來電視台『打躉』的,用來消磨時間」。 維維(後右)指,亞視當年投放不少資源給兒童節目。(受訪者提供) 維維另一個有趣發現,是當年的父母,一般比較「放養」子女,不像現在,個個都是「緊張大師」,「那時的家長,似乎很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當錄影廠是室內遊樂場或託兒所,任由子女在這兒玩一整天,他們就樂得清閒,享受me time」。 至於小朋友的質素,亦有分別。「我覺得以前的孩子普遍比較獨立,不單沒有工人姐姐在身邊侍候,有些父母帶來一兩次後,他們之後就懂得在九龍塘坐小巴或由樂富步行上來廣播道,十分厲害。」他又謂,在待人接物方面,兩代亦有明顯差異,「今時今日的小朋友,對着電腦多過對着人,溝通能力是差些的。但1990年代的,學識及眼界無疑不及現在這一代,他們卻很懂說話,也善於和別人相處」。 ◆Gordon哥哥(蕭徽勇) Gordon哥哥(蕭徽勇)(黃志東攝) 文化傳承 教育趣味並重 Gordon擔任無綫電視《放學ICU》兒童節目主持長達10年之久(2005至2015年),對兒童節目的發展,有很多細微的觀察。他指出,自己童年是看《430穿梭機》的,那時候的兒童節目,仍然吸引到一批中學生。但當他升上中學後,即《閃電傳真機》年代,同儕都沒有興趣看了,觀眾對象以小學生為主,而隨後的《至NET小人類》情况也差不多。及至《放學ICU》年代,便連高小學生觀眾都逐漸流失,他相信近年的《Think Big天地》、Hands Up,目標觀眾更加幼齡化,「近年可供選擇的媒介、媒體實在太多,不像我小時候,就只有TVB或ATV的兒童節目,沒有其他了,加上現在小學生都是返全日制的,功課和課外活動都很繁忙,小朋友根本沒時間看兒童節目,能夠吸引的,就只有學前兒童或工人姐姐」。 Gordon(戴眼鏡者)說,兒童節目給他很多創作空間。(受訪者提供) 不得不承認,電視兒童節目的重要度已不及從前,但Gordon認為,仍然有保留價值,「這除了是滿足廣播條例免費電視牌照的需要,我覺得,兒童節目亦應該有文化傳承的社會使命」。他補充,一個有質素的兒童節目,應該教育與趣味並重,「不是說要做到教育電視那樣學術,亦毋須重複學校所教的,反而是一些傳統中國文化,不管民間故事或歷史故事也好,學校着墨不多的,兒童節目就值得用小劇場等趣味形式去包裝,把相關資訊帶給小朋友」。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如何成為超人Dad Dad

以往傳統的家庭生活,大多是爸爸外出工作,媽媽留在家裏照顧小孩和做家務。但是現今社會模式改變,普遍男女接受教育的機會亦很均等;甚至有不少事業型媽媽,爸爸則留在家中擔任「住家男」、「全職爸爸」來照顧兒女。 做家務管接送 支援子女解決困難 以我家為例,太太的工作時間比我長,而我只擔任兼職,其他大部分日子都留在家中,成為一名「超人Dad Dad」,照顧兩個孩子(分別是4歲女兒Hayley及2歲兒子Hanson),由日常三餐,到協助他們獨立自理,都需要一手包辦。平日工作,除了替孩子洗澡、換尿片、做家務、清潔、洗衫洗碗、買餸煮飯、為太太預備午膳餐盒外,我還需要帶孩子上興趣班、說故事、到公園玩等。 回想起兒時的自己,不懂洗衫、買餸煮飯,很多事也由我媽媽處理。但是,沒有人一出生什麼都懂,我們的成長,就是要學習去做好每一個角色,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稱職的兒子、稱職的男朋友、稱職的丈夫、稱職的爸爸,慢慢大家便會成為一個「超人Dad Dad」,成為一個有百般武藝的稱職家長。 當我們作為「爸爸」能夠更投入家庭,主動參與照顧,積極發揮父職,與太太好好分工合作,我們的孩子也會成長得更健康快樂,親子關係亦會更緊密。作為「爸爸」,我們在家庭中發揮的功能,除了可以供養孩子之外,亦可以成為孩子的引領者,作為孩子的榜樣,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關心他們,與他們同行。除了承擔着對孩子的養育,我們平日亦可以與孩子好好溝通,支援孩子解決困難,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接受每一個生命中的挑戰,教導他們成為一個善良、有承擔、有自信的人。 父參與度高 助孩子建立親密婚姻 不得不提及,「爸爸」在家庭中的參與、與孩子的關係,絕對會對他們成年後建立親密關係帶來深遠的影響。如果孩子能夠從父親身上獲取支援,那麼在成年後,能夠進入親密婚姻的可能亦會大大提高。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我們的形象會給自己的兒女樹立起榜樣,他們長大後對待另一半的方式,也會是孩子學習的範本。 但願每一個「超人Dad Dad」,也能夠陪伴孩子同行,讓我們的兒女長大後,更加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個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

青出於藍:幻想與牛頓在土星打波 向夢想出發 小太空人創意無限

每年在「萬通保險小太空人訓練計劃」中脫穎而出、成為小太空人的小朋友,均被視為「文武全才」,無論在學術成績、創意以至表達能力皆有出色表現,當中例子包括麥明詩、森美女兒梁曦童等。受疫情影響,此計劃已停辦3年,今年才正式復辦。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時代,新一代的小太空人各方面能力會否青出於藍?他們的興趣又會比師兄師姐更廣泛嗎?   勇於嘗試 好學不倦 今年8個小太空人中,有兩個只是二年級學生,年紀最小的是7歲的梁凱晴(Chloe)。Chloe就讀的拔萃女小學,早有多名師姐成為小太空人,最為人熟悉的便是麥明詩。計劃2023年復辦,念小二的Chloe被學校張貼的招募海報吸引,更回家問媽媽可否一試。 分享經歷——8名萬通保險小太空人早前遠赴美國,展開為期9天的「太空探索之旅」,回港後與大家分享開心經歷。(顏燕雯攝) 不一定要贏 反而輕鬆入圍 別看Chloe個子小小,原來她的膽子頗大,未試過的東西都想去嘗試,也因為這樣打動了媽媽。梁太說:「她知道有招募後,回家便跟我說想參加,但我明白這個活動競爭很大,加上她年紀還小,本想讓她遲一兩年才參加,所以解釋說,即使她參加了也未必能入圍,也未必可以躋身多輪面試。」在猶豫間,Chloe一句:「這個活動可以給7至11歲小朋友報名,我正好7歲,是合資格的呢!」聽到這句話,梁太明白到女兒想參加的決心和信心,便支持她去嘗試。 梁太指女兒勝在有理想,會為自己嘅目標努力奮鬥,也不易放棄。Chloe年紀雖小,但就是因為抱着「勇於嘗試,不一定要贏」的心態,反而輕鬆入圍。在提交創作作品時,Chloe選擇繪畫了一幅圖畫,內容是講述她自己和牛頓乘坐時光機回到幾百年前,在土星上打羽毛球!看似天馬行空的概念,原來是集合了她所有喜歡的事物——她喜歡打羽毛球、欣賞土星的美,也崇拜牛頓和喜歡吃蘋果!梁太透露,囡囡興趣多多,作為家長若情况許可,都會讓她嘗試,但有時候也會嫌她學得太多了,想她減少一些,如現在她就參加了乒乓球、羽毛球、劍擊、游泳、國際象棋、圍棋、朗誦等興趣班,忙得連放空時間也不多,但Chloe卻不肯放棄任何一種,還想學更多更多的東西呢! 勇氣可嘉——興趣多多的Chloe,對任何事物都勇於嘗試,這也許是她年紀小小也能躋身小太空人之列的原因之一。(顏燕雯攝) 難忘體驗——在美國之旅,Chloe覺得乘坐多軸椅感受太空無重力狀態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受訪者提供) 創作科學書 送美國退役太空人 與Chloe相反,即將升讀六年級的王爾騰(Aden)就趕及「尾班車」,在11歲報名限期前實現夢想,成為小太空人。自幼喜歡太空的Aden,被媽媽笑稱他「非地球人」,2歲多開始喜歡看有關太空的書,後來看得愈來愈專業,亦會在網上搜索有關太空的資訊,較常瀏覽的網站有NASA、Kurzgesagt(類似百科全書的資訊網)等。「今次陪他到美國太空探索之旅,他甚至會向我講解不同火箭的來歷、名稱,令我增長了不少知識呢!」王太說。 Aden不但熱愛太空,亦鍾情不同語言和音樂,學科方面無論物理、化學、生物也喜歡,笑言中學時不知道選什麼科才好!在疫情期間因為空餘時間較多,他以8種不同的語言包括英文、法文、日文等創作了一個自己環遊世界的故事,而爸爸媽媽更靜靜地拿了他的故事手稿出書,作為囝囝的10歲生日禮物。王太表示這本書沒有在坊間發售,只是希望給家人留念。Aden指收到這份禮物時非常驚喜,隨後有更大的決心寫了第二本有關太空的著作,這本書亦成為他參加小太空人的提交作品,他們更特別把書帶到美國,送給退役的太空人。 感動時刻——Aden從小希望與真正的太空人交流,這次能親手送出自己創作的科學書給太空人,十分感動。(受訪者提供) Aden專長和興趣這麼多,未知是天分還是後天培育?與王太談及這一點時,她認為兩者培養也重要。首先小朋友的興趣是很難改變,多是天生的,由於她是全職媽媽,可以有更多時間了解和清楚孩子的一舉一動,當發覺他對某項東西特別有興趣時,便早點協助他循該方面發展。接下來Aden準備寫一本集合音樂與科學元素的書,向另一個夢想進發。 父母支持——Aden喜歡太空,父母也很有心思,把兒子作品印成書本、T恤等作為留念。(顏燕雯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運動培養:長跑爸爸陪伴打氣 陳家豪:多試多玩 孩子愛上運動

成都世大運剛結束,杭州亞運會又即將在9月23日開鑼,雖然在全球大氣候來看,運動熱會燃燒一陣子,可是看看香港的孩子,大都離不開打機打機再打機,鮮有培養出運動習慣。再加上, 疫情期間,不少小朋友可能因停課、減少群體活動,習慣了不運動、不外出,令體能和社交能力減弱。疫情過後,是時候重新鼓勵和培養小朋友的運動習慣了。找來本地長跑好手兼長跑運動教練陳家豪,談談如何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   本地長跑運動員兼教練陳家豪,與同是運動員、曾代表香港出戰奧運馬拉松女跑手太太姚潔貞育有兩名千金。作為運動教練,家豪認為要推動小孩多做運動,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現代親子關係普遍比以前親密,爸爸媽媽的陪伴、支持和鼓勵,對孩子也十分重要。爸媽如能跟孩子一起玩、為他們打打氣,定能給小朋友動力,積極參與運動。 原動力——家長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參與運動的原動力。(受訪者提供) 其次是朋輩的影響,年齡相若的兄弟姊妹、同學朋友,也會成為孩子能否愛上運動的關鍵。家豪說:「小朋友都喜歡挑戰、較量,正如現年5歲的女兒瑤瑤,也是一個喜歡接受挑戰的女孩,每次跟她最愛的表姐一起做運動時,便會互相比較、競爭,看誰勝誰負,很自然,她便會表現得更落力、更投入。」 接觸不同運動 勿過早做專項訓練 不同運動對身體各有不同益處,多嘗試,既能體驗各項運動樂趣,又能提升體格發展。「運動關乎耐力、速度、爆發力、平衡、協調、柔軟度等多方面的訓練,太單一訓練可能會令其他方面發展不足。」家豪續說:「家長們不用太心急讓孩子太早做專項訓練,最好是待小朋友到小五、小六階段,甚至到了中學,待身體機能發展漸趨成熟時才選擇一項運動專注訓練也不為遲。」他建議家長每年可讓小朋友學習一項新運動,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運動,從而了解孩子的潛能和興趣。「不妨讓10歲以下的子女多參與不同興趣班,讓他們選擇喜歡玩、感興趣的運動。」 發掘潛能——陳家豪時常鼓勵女兒瑤瑤參與不同運動,發掘她的運動潛能。(黃志東攝) 家豪說以前自己太專注學一項運動,小時候又因經濟原因不能學習更多感興趣的運動,所以現時他會讓大女兒瑤瑤做她喜歡的事,如她現正學跆拳道和畫畫,平日也喜歡玩平衡車和滑板車。「最近我們送她一對滾軸溜冰鞋讓她在家裏自學,結果她很堅持每日嘗試,現在已經掌握到基本技巧能在家裏溜來溜去。」 孩子榜樣——作為孩子的榜樣,爸媽如能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身體力行,孩子定能更樂意多做運動。圖為長跑好手陳家豪、姚潔貞夫婦及大女兒瑤瑤、細女穎穎。(受訪者提供) 營造舒適環境提升體驗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的,就是為小朋友安排運動時間時,家長需要多計劃,提供良好的時機和環境,避免讓小朋友感受負面經驗,「例如大熱天時便不要到戶外跑步,可安排一些室內運動如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令他們有快樂的體驗,自然能推動孩子下次繼續運動」。 家豪推介最近在奧海城舉行的「尋找運動新星」活動,他說這個以測試運動潛能和專業訓練課程的活動,不但佈置相當用心,測試項目也很有趣味,吸引小朋友投入參加,好似立定跳遠、平板核心這類項目。通過測試,家豪發現女兒平衡力和核心肌力表現最好,平板核心測試更可維持超過2分鐘,令爸爸非常驚喜,更預計她在羽毛球、滑板等項目較有優勢發展。 「跳出鱷魚潭」——陳家豪(右)的大女兒瑤瑤在「跳出鱷魚潭」立定跳遠表現出眾,代表她的下肢肌肉爆發力不俗。(黃志東攝) 「河馬牙醫」——透過「河馬牙醫」,挑戰坐體前伸,測試腰背及大腿後肌的柔軟度。(黃志東攝) 藉運動領略書中道理 兩個女兒生長於運動家庭,夫婦二人很自然會鼓勵女兒多做運動。大女兒瑤瑤今年5歲就讀K3,準備報讀小學,在挑選學校時,他們也會選擇有泳池設施和注重運動發展的學校。「運動對兒童身心成長和發展都很有幫助,從運動中學習成就感、挫折感,比起書本更立體更深切,例如我年少時參加足球校隊,從日常練習到每場比賽,慢慢學習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默契,對待勝負得失應有的態度,何謂德智體群美,都可以從在運動中領略書本上的大道理。」 家豪認為,運動的好處,對大人小朋友均適用,尤其是都市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更需要多做運動。運動時大腦會釋放大量安多酚,這種快樂荷爾蒙能令人產生愉快感覺,亦有助減輕抑鬱情緒。適量運動又能讓人感到精力充沛、提升睡眠質素、強身健體,好處多不勝數。 不欲女兒成為「跑二代」 新興運動愈來愈多,就如去屆新加入亞運項目的滑板,和今屆首次出現的運動舞蹈(霹靂舞)等。香港亦有派出代表參賽。作為運動員,家豪也樂見更多人參與運動,讓體育界百花齊放,同時期望增加新項目之餘保留對傳統運動發展的資源。家豪自言跑步是他人生的全部,他的家庭、事業、朋友都離不開跑步,但愛女深切的爸爸卻不想女兒成為「跑二代」,「長跑太辛苦了,經常日曬雨淋」。他期望女兒可以在奧運項目如羽毛球、游泳等方面發展,代表香港參與奧運,有機會登上運動界的殿堂。 現階段,家豪有感瑤瑤擁有像媽媽一樣的鬥心和決心的運動員特質,例如剛開始學習跆拳道的她已渴望考帶升級,鬥志可嘉,爸爸也感到十分安慰。 遺傳媽媽——瑤瑤個性像媽媽,擁有一顆運動員般的鬥心和決心。 體能測試︰六大挑戰 發掘運動潛能 奧海城二期現正舉行「尋找運動新星」活動,場內運動挑戰區設有6個不同體能項目,分析參加者在心肺耐力、前臂肌肉力量、腰背及大腿後肌的柔軟度、下肢肌肉的爆發力、核心肌群肌耐力,以及平衡力6個方面的運動潛能。 體能挑戰——「尋找運動新星」6項體能挑戰,場地佈置可愛、項目有趣,令小朋友興奮投入。(黃志東攝) 參加挑戰後還可獲得個人運動潛能分析報告,不但可了解自己的運動能力,更有機會免費參加其中一項為期約4至8個星期的運動訓練課程,包括3×3籃球、滑板、拳擊、跑步、欖球、乒乓球、劍擊、運動攀登、霹靂舞、足球、藝術體操、單車等共12項。運動課程將由專業教練指導,除了可讓小朋友體驗各項運動的樂趣之外,亦可以獲得專業培訓,啟蒙他們成為運動界的明日之星!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INFO 奧海城「尋找運動新星」運動挑戰區 對象:全民參與,無年齡限制。運動課程限6至12歲 日期:即日至8月27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8:00 地點:奧海城2期地下活動大堂 參加辦法:S+ REWARDS會員只要憑2點數或Olympian Kids會員憑200積分即可參加各項挑戰 文︰司徒鳳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寶貴一課:暑假家無寧日? 趁機學相處 爸媽同心 掃走「爭拗地雷」

暑假放了一段日子,不知各位爸媽在經歷美夢還是噩夢呢?在暑假,一家人相處時間多了,小兄弟姊妹發生摩擦亦大增,像是家無寧日;全職媽媽也可能抵受不住全天候照顧孩子的壓力而導致情緒爆煲,甚至牽連夫妻關係。如何拆解暑假衍生的一個個「地雷」,或許是不少家庭正在面對的難題。   做父母的,當然希望見到子女相親相愛、和睦共處,但現實往往是他們經常吵架,令人不勝其煩。註冊社工陳顯庭(Rio)指出,孩子吵架、爭執,是很正常的事,「每個小朋友都渴望被疼惜、受關注,而在認知發展階段,更喜歡獨佔所有東西,基於這些特性和需要,促使他們容易和兄弟姊妹發生衝突」。加上手足的關係比同學、朋輩更密切,所產生的化學作用自然更大,「就正如情侶、夫妻,他們出現爭拗,肯定比跟外人相處為多」。因此,家長不需要過度解讀,也不應該一刀切把「爭執」標籤為負面行為。 陳顯庭(受訪者提供) 把爭執變得有建設性 Rio解釋,很多時小朋友是想通過爭執去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假如兄弟姊妹間能夠產生溝通、磋商、協調等,其實是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得更好,「所以有爭執不打緊,重要是把爭執變得有建設性」。父母若能從這個角度出發,置身其中,就能保持冷靜,並處之泰然。 至於父母在事件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Rio說,要視乎子女的年紀。「若牽涉的是2歲以下小朋友,由於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會比較自我中心,也容易作出具破壞的爭執,例如動手打人,那父母便要馬上制止。但因為他們年幼,未必能立即消化爸爸、媽媽所說的大道理,因此當爭執出現時,最簡單的做法,是先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待孩子冷靜後,才慢慢解說。」 毋須過慮——年幼的小兄弟姊妹,由於正經歷認知發展階段,自我中心較強,因此較易發生衝突,家長毋須過分擔心,也不用負面標籤他們。(maroke@iStockphoto) 若小朋友已經進入幼稚園或小學,隨着群性發展,會漸漸懂得守規矩,亦有禮貌、禮讓、分享等觀念,當手足之間發生衝突時,家長比較合宜的做法,是從旁引導他們去解決問題。Rio以自己4歲半的女兒和2歲大的兒子為例,遇上姊姊搶弟弟玩具時,他不會出言責備,但就會引導女兒代入對方的感受,再讓她思考該怎樣處理,「姊姊往往最終都會跟弟弟這樣說:『好啦,我讓你玩10分鐘,之後就輪到我。』在這個過程,其實她在建立同理心、學習怎樣處理自己的憤怒情緒,也學習跟弟弟討論、協商,這種爭執便具建設性」。 Rio又提醒,不論父母用任何形式介入,都不應該做「判官」,「哥哥和弟弟起爭執,也許大家都沒有錯,只是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件,以致有不同的意見。但假如家長硬要做『判官』,一錘定音去判定誰對誰錯的話,恐怕會惹來反效果,甚至影響手足感情」。他說,一般兄弟姊妹間的吵吵鬧鬧,很容易雨過天晴,也無損他們的關係;然而,他也見過有些成年個案,是視兄弟姊妹如仇人的,雖然箇中原因複雜,但其中一個因素,可歸咎於父母處事不公。「華人社會經常有迷思,覺得一定是『大讓細』、『男讓女』,當永遠都是單方面禮讓,或者每每因為對方而令自己遭受父母責備甚至體罰時,孩子的價值觀有可能被扭曲,即使長大成人,糾結仍不能解開。」 把握機會讚賞好行為 既然暑假悠悠長,孩子們朝夕相對,Rio認為,家長大可以把握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好好相處。例如當他們和諧融洽時,可多作即時讚賞,「我留意到女兒和兒子間有分享時,我會讚他們:『你們很好呀!懂得分享。』他們互相照顧時,我又會肯定他們的舉動:『我見到姊姊你很疼惜弟弟呀!』或『弟弟你很乖,會叫姊姊!』以強化他們的好行為」。同時,也可製造多些他們互相關心、彼此了解的機會。Rio笑指女兒很喜歡吃麵,假如兒子有麵吃,便會告訴他:「姊姊很喜歡吃麵的,你可否請她吃一兩口呀?」藉此讓兩姊弟更清楚大家的個性、喜惡。此外,父母也可趁暑假,讓子女多一起參與活動,例如一起去公園玩、一起露營、一起做運動等,幫助他們製造更多一起成長的美好回憶。 增進感情——家長不妨趁暑假,多安排子女一起參與不同的活動,讓他們增進感情,製造更多共同成長的美好回憶。(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責任重大:爸爸3重要角色:陪伴者、照顧者、師父 對不少全職媽媽來說,暑假是噩夢的開始,不單要全天候服侍孩子的起居飲食,還要管接管送他們參加一個又一個的暑期班,連平日丁點的me time也被剝奪,在身心俱疲下,便容易埋下情緒地雷,而且一觸即發。在這個時候,很需要召喚各位爸爸來當拆彈專家! 最強後盾——在悠長的暑假,爸爸的支援角色十分重要,有他作孩子和太太的最強後盾,可化解不少家庭張力,為假期注入更多正能量。(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多做家務 出手排難解紛 維護家庭基金父職事工發展經理黃格平(Kobe)表示,這其實不難想像,在暑假期間全職媽媽與子女「困獸鬥」的辛酸,因此鼓勵爸爸們,在這段特別的日子,不論是平日放工或放假,都多參與家庭事務,尤其加強作為爸爸其中3個很重要的角色,包括陪伴者、照顧者和師父,讓太太有喘息空間。 黃格平(受訪者提供) 全職媽媽可說是年幼子女的「三陪」,陪玩、陪食、陪瞓。Kobe提議,爸爸可多請纓做陪伴者的角色,「每當孩子想找人陪時,爸爸不妨自動舉手回應,睡前亦可化身做『講古佬』,負責講故事給小朋友聽」。此外,遇上子女有情緒,不論是個人問題,或牽涉兄弟姊妹間的爭執,爸爸都可以伸出援手,協助排難解紛,避免他們滋擾媽媽。 做「和事老」——爸爸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之一,可主動關心他們的情緒需要,尤其子女和媽媽出現摩擦,爸爸更是最佳的「和事老」。(imtmphoto@iStockphoto) 另外,在暑假期間,不少孩子都會參加很多興趣班,Kobe說,丈夫可想想,是否有空間幫忙,減輕太太的操勞,「能否由媽媽送小朋友去中心,爸爸放工時接回呢?如果做到這種分工就最理想了」。他又特別提醒各位男士,每天下班後,要有意識從員工或老闆的身分,切換成爸爸的角色,全心全意去照顧家中每一員。 放假為太太製造me time 不少研究均指出,爸爸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擔當子女的師父,傳授生活技能,Kobe認為,爸爸可利用暑假,多發揮自己的專長,「利用親子時間,教小朋友砌圖、砌模型,甚至一起做些簡單的家居維修,這些都是不錯的活動」。 除了做好父職,作一個體貼的丈夫,都有助掃走地雷。Kobe稱,為夫的,不妨主動為太太製造鬆一鬆的時間,例如偶爾提出一家人出外用膳,省卻太太準備飯餐的工夫;自己放假時,則多些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讓太太有機會外出走走,享受me time。 喘息空間——在暑假期間,專家鼓勵爸爸要特別加強作為陪伴者、照顧者和師父的角色身分,讓太太有喘息空間。(RichLegg@iStockphoto) 抽空關心支持 聆聽大小事 當然,也不要吝嗇言語上的關心和支持,「即使平日上班,趁空檔時間,都可以透過電話、WhatsApp、emoji和太太保持聯繫,但切記重點並非要查詢子女的情况,而是單純向太太表達關心,讓她知悉你明白她的辛勞,並且一直在背後撐着她」。而放工歸家後,也要積極分擔家務,並抱「多道謝、少批評」的態度,「或許太太真的無精力弄豐富的晚餐,也未必做到窗明几淨,但為夫的,都不要口出怨言,因為這都是在貶損她的付出」。 他續謂,做好丈夫,還有一件事不可缺,「張開耳朵,專心聆聽太太經歷一天後,想跟你分享的每一件大小事」。不過,Kobe同時作出溫馨提示:「很多時,男士們只管聽就可以,毋須給予對方太多意見或急於提供解決方案。反之,更易踩地雷!」 父母身教——想擁有一個開心愉快的暑假,爸爸媽媽必須通力合作,互相支援。而透過夫妻的身教,子女也可學習相處之道。(Tomwang112@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與工人姐姐分離

現今的家庭,很多父母也因為工作,需要聘請工人姐姐照顧孩子,在我們家也不例外,我的2名兒女——4歲半的女兒Hayley及2歲大的兒子Hanson也是由工人姐姐Rosita照顧,而爸爸媽媽則出外工作。 始終工人姐姐是來港打工,總有一天需要離開,大約半年前,Rosita表示,需要回到菲律賓照顧家人,選擇不再續約,向我們請辭了。還記得,姐姐當時是在WhatsApp通知我們,收到這個消息,我和太太初時也會擔心,如何處理兒女的分離情緒,並需要向兒女作出預告,因為姐姐非常疼惜我們的一對兒女,尤其是她已經照顧了4年的Hayley,由她出生1個月,姐姐便來到我們家,看着女兒由咿咿呀呀叫,到識爬、轉身、行路,直至現在跳跳紮紮,與我們你一言我一語,姐姐也是一一見證着。 解釋因由 幫助適應 姐姐每天的工作更是要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煮飯給兒女吃,與他們到遊樂場玩,送他們上學,學興趣班,陪伴他們洗澡,說故事,與他們一起睡覺。Rosita就像他們的親人一樣,與我們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了4年之多。去年的10月,在Hayley生日的前幾天,Rosita知道Hayley喜歡公主,還買了一個公主背包給Hayley,由此可見,Rosita對Hayley的疼愛之情。 當我們第一次告知Hayley,Rosita需要回到菲律賓,不再在我們家工作的時侯,Hayley便已經嚎哭了,表示自己真的很喜歡auntie,不願auntie回到菲律賓,當天晚上,姐姐與Hayley擁抱着,一起哭了,場面十分感人。 或許每個人的長大,其中一件事,就是要學懂面對別離,相信有不少孩子,也好像Hayley一樣,要處理離別之情,並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在此,可以向大家分享幾個要點,讓孩子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好好表達出來,以及可以有更好的適應。 製作禮物 餞行表謝意 1.父母需要分工合作,多些陪伴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各項照顧工作,避免長期都只靠工人姐姐照顧小朋友,多些陪伴兒女說故事,去遊樂場玩,一起睡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從而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小朋友知道工人姐姐要離開自己時,情緒可能會比較激動。父母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心情平靜之後,細心向他們解說,讓他們明白工人姐姐需要離開的原因。 3.父母可與孩子一起製作禮物,送給工人姐姐。我們便選擇了製作一本滿載美好回憶的相簿,以及讓Hayley、Hanson一起繪畫畫作,送給Rosita,讓他們可以藉此向姐姐表達謝意。 4.與孩子一起向工人姐姐說再見,而我們一家人除了與Rosita吃farewell晚餐之外,最後更一起送Rosita到機場,直接送行並送上祝福及好好擁抱。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個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

精彩暑假:暑期課程最後召集! 化身小魔術師 噴漆創作藝術品

踏入7月,形形色色的兒童興趣班、工作坊及戶外活動都已經陸續開始,不過有心唔怕遲,坊間多個非一般的暑期課程仍然接受報名,有魔術、噴畫、歷奇挑戰等,全部新奇有趣,保證孩子一定唔會呻悶!   踏魔術舞台學執生 爸媽做助手 「Magic!」很多小朋友對魔術都充滿好奇,現在有機會在暑假讓大家揭開魔法的神秘面紗,一嘗做小小魔術師的滋味,讓爸媽也成為自己的小fans! 由魔術師Win哥哥(Win Wong)主理的香港專業魔術學校,設有兒童及成人魔術班,擁有十多年魔術表演經驗的他亦有到中小學教授魔術課程。經驗告訴他,小朋友學魔術,應以簡單為主,手法和流程不能太過複雜,但出來的魔術效果卻要明顯,這樣才能吸引到他們。「教得太深,難以提升小朋友自信心,能讓他們得到成功感是最重要的。」他的魔術訓練亦着重培養孩子的演繹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由如何講開場白、魔術流程、編排方式和效果出現的位置,Win哥哥都會逐一講解,連失手時如何「執生」,也包括在課程之內。 登上舞台——課室設有一個小舞台,是Win哥哥指定的課室配套,他認為站在台上說話,會讓表演者更加「有感覺」,對訓練小朋友的演繹能力也有幫助。(朱安妮攝) 魔術學校的恆常魔術課程共分3個level,每完成一個階段會獲發證書;共12堂暑期課程的內容就相等於level 1,適合初學者,設計也較有彈性,學生可選擇上4、8或12堂,每堂都會學到1至2個魔術,內容不會重複,而且每完成4堂課程也可獲發證書,滿12堂更會獲得學校專屬魔術箱一個。家長在每堂完結前更可進入課室看小朋友的學習成果,甚至充當「助手」協助他們表演,對爸媽來說同樣有很大滿足感。 家長協助——課堂完結前,家長可到課室欣賞子女的學習成果,甚至一同上台成為助手,協助小魔術師完成表演。(朱安妮攝) 回家練習——表演魔術需要有很多不同道具,如屬小型道具的,每個學生課堂後都可帶一份回家練習和作表演用。圖後右為魔術師Win哥哥。(朱安妮攝) ■INFO 香港專業魔術學校 對象:4至12歲 日期及時間:請自行查詢 費用:$980/4堂;$1900/8堂;$2800/12堂(每堂60分鐘) 地點:紅磡大環道21-23號興業工商大廈9樓L1室 查詢:6623 3445(WhatsApp) 網址:hkaom.com.hk 2小時藝術體驗 創作4色噴畫 有些家長希望小朋友在暑假有多一點自由時間,所以會為他們選一些上課日期較彈性的課程,其中單次體驗式工作坊便最適合。要短時間學會一門手藝?那就教大家如何用2小時成為噴畫藝術家。 製作香港原創PopArt人手噴漆畫的Popduction Studio設有暑期親子及兒童班,讓家長和小朋友都可嘗試以噴漆噴製充滿藝術感的4色噴畫,畫中主角更由參加者自選照片製作而成,特別有紀念價值。 大功告成——經過2小時,一幅屬於你的藝術作品便誕生了!(朱安妮攝) 比油畫易上手 毋須天分 Popduction Studio創辦人Kate認為, 很多人覺得藝術遙不可及,於是她想到利用一個簡單的表達手法——噴畫,讓不懂繪畫的人都可做出一件藝術品。她指噴畫相比油畫更易上手及快完成,切合香港人急速的生活節奏,「製作噴畫毋須藝術天分,更可在2小時完成,並把作品即日取走,很有成功感」。 製作4色畫(40×40厘米)過程並不複雜,選色方面,她預先跟參加者溝通好其想要的色系,而噴漆亦會使用德國製的無甲醛噴漆。上課前,只要先給Kate一張合規格照片,她便會預先印製幾張含有照片outline(外框)的紙樣,讓參加者上課時以𠝹刀沿outline線條𠝹開,展露出相中主角不同層面的輪廓。這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花時間和心機的部分,由於小朋友使用𠝹刀有一定危險,因此親子班多由家長主力負責此部分,小朋友則建議8歲以上才可獨立完成。之後,參加者只需把不同層面的outline紙樣逐一蓋於畫板上並噴上不同顏色便可,眨眼間便可完成一幅藝術作品,是個不錯的藝術體驗。 使用噴漆——經過Kate(左)的講解,小朋友都輕易拿揑得到使用噴漆時的力度及角度。(朱安妮攝) 最花心機——以𠝹刀𠝹出照片outline是整個工作坊最花時間和心機的步驟。(朱安妮攝) ■INFO Popduction Studio 對象:親子班參與小朋友需4歲或以上,兒童班小朋友則建議8歲或以上 日期及時間:請自行查詢 費用:$1000起/2小時 地點:中環中和里6號地下 查詢:6202 9745(WhatsApp) 網址:www.popduction.com 其他活動推介 戶外歷奇離島探索 挑戰中成長 如果你不想孩子錯過夏日大好陽光,一定要多讓他們在戶外走走!由註冊社工、兒童心理學家等專業導師組成的「森.成長」,專門策劃各種戶外活動,如離島遊、本地文化探索及歷奇挑戰等予中小學生參與,所有活動由有不同範疇的註冊野外教練協助作導師。今個暑假,機構推出多個戶外挑戰活動,年紀較小如升小一至小三的,可選擇「小眼睛看世界」日營活動,到香港仔水塘、黃泥涌水塘或赤柱作大自然探索,並體驗紮染或藍曬創作;高年級則可選擇2日1夜或3日2夜的宿營,參與獨木舟、緣繩下降等戶外活動體驗;而「森島遊」則鼓勵孩子用最原始的方式如使用地圖、指南針等探索島上風土人情和歷史。 自我成長——「森島遊」並非導賞團,是讓小朋友自行尋找check point,並勇敢學習「問路」、與當地人對話,從而訓練其自我成長。(機構提供) 森.成長負責人Sam sir希望小朋友可以在這些活動中完成個人挑戰及自我突破,又如他們的本地遊其實並非一般旅遊那麽簡單,「在離島看到郵局,我們會讓小朋友寫明信片寄回家,但原來很多小朋友連什麼是明信片、自己地址怎樣寫也不知道,這又是一個好機會讓他們用另一角度深入認識我們居住的地方」。他又指小朋友去宿營時要離開爸媽,家長的分離感反而比孩子還大,所以活動要讓小朋友學習生活的同時,正好給家長學習反思放手讓子女成長。 ■INFO 森.成長 對象:升小一至中四學生 日期及時間:7至8月(請自行查詢) 費用及舉行地點:按活動而定 查詢:9882 8903(WhatsApp) 報名:forms.gle/LhNvGwgH9WTUGpc4A 幼兒運動放電 協調四肢學社交 一個課程玩齊十多種運動,有那麼划算嗎?專為6歲以下幼兒而設的Spring Supersports,以超過15種不同類型的運動來增強孩子四肢協調能力及提升大腦的認知能力,包括迷你足球、籃球、網球、曲棍球、保齡球、射箭、拳擊、瑜伽等。除了相關技能如平衡力、集中力、肌肉訓練外,課堂中的小組互動,更可讓小朋友建立溝通、社交能力等,以及難能可貴的輸贏觀念。 SPRING Learning(機構提供) ■INFO SPRING Learning 對象:18個月至6歲 日期及時間:7月及8月(請自行查詢) 費用:$360/堂(每堂1小時) 地點:灣仔告士打道181至185號中怡大廈3樓 查詢:3465 5000 網址:www.spring-learning.com.hk 棋藝課程 鍛煉專注力、EQ 暑期棋藝證書課程設圍棋、國際象棋及中國象棋3款棋類選擇。課程按年齡及程度編班,每節課堂分為互動授課、習題與小遊戲、對弈及檢討四大環節,讓小朋友能夠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基本規則及技巧,鍛煉專注力、邏輯思維及情緒控制能力,完成後更可獲頒發「課程完成證書」。 中國香港棋院(機構提供) ■INFO 中國香港棋院 對象:3至18歲 日期及時間:7及8月(請自行查詢) 費用:$2070/9堂(每堂55分鐘) 地點:太古、奧運、將軍澳、九龍灣、馬鞍山、屯門 查詢:2790 2783 網址:www.gochess.com.hk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Athena、Sonia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學堂:靜觀如何幫助家長教養?

育兒技巧是現代家長的必修科,透過講座分享及書本知識不斷學習,可是家長都表示知易行難。孩子的成長,不停地挑戰我們的觀念,我們以為「好」的事,有時會做不到,有時是事後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適合孩子。 我在女兒出生後,便有更深的體會。長時間面對着小人兒,在無止境的照顧工作中,曾學習的技巧有時都拋諸腦後了。特別是當孩子在不合適的時候做了不合適的事情,就算不是錯事,也會令我內心湧起無名怒火,在那種時候,就什麼技巧都用不着了。 從技巧到實踐,靜觀是我的一道橋樑。 ◆對行為不批判 與其說靜觀是一種練習,我會形容為一套需要多練習的日常心態,當中「不批判」是其中一個要點。我們自幼都被教導什麼是「好」與「不好」,教小朋友就要多欣賞他們的「好」和糾正那些「不好」的。可是當你仔細看看每一個「不好」的行為,如果懂得解讀,其實孩子都在表達他們的需要,太心急要糾正孩子,反而錯失了解他們的機會。例如2至3歲的幼兒什麼都說「不」,是他們正在練習掌控身邊環境與建立自我意識;而年紀較大的孩子說謊,則可能是因為安全感不足,或未學懂承擔後果。家長如果太早下判斷,就算運用了不同的育兒技巧,也不能有效長遠地改善孩子的行為。 ◆對情緒不批判 除了放下對行為的批判,我也在學習放下對情緒的批判。我在成長中也一直認為發怒是不好的,只要時常心平氣和就好了,卻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如何接納和面對憤怒。當我不停地壓抑情緒,若壓不下去時,不但會發怒,過後還會換來對自己的批評。放下對自己感受的批判,才能看清自己所經驗的真相與需要,從而有空間了解孩子的感受。 ◆接納 不論成年或兒童,發脾氣同樣是我們內心需要的一種表達,靜觀正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情緒背後的需要。透過靜觀,我了解到自己的怒氣有部分來自孩子長時間黏着自己的壓迫感。為了回應我對個人空間的需要,我會盡量安排一些時間讓自己出外走走,甚至試過對孩子表達我需要一點安靜的時間,請他自己玩一會兒。當學懂在當下接納自己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與行為的能力亦會相應提升。 ◆放開對「最好」的堅持 如果你學習靜觀為的是做得更好,那靜觀就會成為一種壓力,甚至感到自己愈努力愈無力。當孩子有一些成長狀况,例如發展障礙、特別學習需要,或需要長期跟進的疾病,就更容易令自己跌入追求「最好」的陷阱。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別人的「最好」未必是自己的最好。不論是治療方法、教導方式、興趣班的選擇等,只要是當刻最合適的決定便可以了。就算結果未如理想,應先好好梳理內心感受,再去面對新的狀况,做下一刻最合適的決定。批評自己沒有做到最好,不單對事情沒有幫助,內心的自責等感受亦很容易影響下一個決定。 作為父母的我們都在不斷成長中,可是現代的資訊與意見實在太多,有時會有被資訊淹沒的感覺。靜觀有助尋找內心的平穩,了解自己與孩子的需要,用心與有意識地作出回應。靜觀並不限於正式的呼吸練習,只要是練習上述心態,放下批判,並專注於當下的經驗,不論是藝術、寫日記、煮食或與小朋友互動也可以成為你的練習場地。 文:余欣泉(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 臨牀心理學家)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