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媽「非」常誌】孖寶的「尼國」上學路

想當初決定舉家來尼日利亞(下稱「尼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眼看兒子在香港傳統津校學習的難處及所受的歧視,加上教育制度的問題,令小朋友失去快樂童年、失去對環境探索的好奇、學習的動機及動力、更失去求知的原始本能。 在香港,求學只為求考試分數,分數比什麼都重要,而且當興趣班不再為是興趣,而只是為了個人履歷更有看頭時,我們還能期望小朋友會享受上興趣班嗎? 我不知其他家長怎麼想,但我是絕不希望兒女在這種壓迫環境下學習及成長。   孖寶第一天試學,已覺得校園環境不錯。   能上學是福氣 尼國自宣布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以來,政府一直未能有效管治國家,更沒有一套全國統一的教育政策,因此他們的教育質量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由於缺乏政府資助,很多貧困家庭負擔不起每學童每年約港幣$2,000的政府學校學費,因此尼國有很大比例的失學兒童。 學校的走廊很清潔寬敞,我最喜歡它不會被一個個放滿學生作業簿的文件櫃霸佔了空間。 在香港,如在上學日見到適齡兒童沒上學,我們會假設是小朋友生病,但在尼國,適齡兒童沒上學是見怪不怪的事。有時在上、下課途中見在街行乞的兒童時,我仔女也問我為什麼他們不上學。在香港出生的他們覺得上學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在尼國,能上學是一種福氣。   求學不是求分數 尼國的學校主要分為政府學校、私校及國際學校。我的一對仔女便入讀推行英國教育課程的國際學校,但這裏也有推行加拿大、美國等課程的國際學校。 孖寶就讀的國際學校,在尼國來說是很有規模及有水準的學校。 尼國的教育體制跟香港差不多,都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然後便可以考大學。由於尼國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學校亦以英文授課,但可能是因爲很多非洲國家也是法語國家,例如象牙海岸,所以私校及國際學校都將法語科列為必修課程。 學校採用小班教學 我的仔女在學習方面不是「尖子」,但我覺得他們在尼國是能快樂學習,起碼每日放學回來後,他們會自動自覺去做功課,而且功課量不多,平均每天只有2至3份,不用一小時便做完了,所以不會像在香港時要三催四請,然後不情不願的去做。加上這邊學校沒有默書,考試的成績表又沒名次和分數,所以他們也不在意分數多與少。 每次評估或考試後派回試卷時,他們的著眼點多在於為什麼會錯,是大意?是沒有學懂?還是不知道怎樣應用?他們不會再攀比誰比誰高分、誰考第一誰考第尾。這樣才是真正為自己而學。   不要學做機械人 相比香港的課程,這邊學校的英文及數學科普遍較著重理解能力的培養,應用題相對少,所以在應用上,尤其數學題的運算,尼國學生的反應和根基一般不及香港小朋友的快和紮實,但在理解能力方面卻勝一籌。 我也曾掙扎過,是否要在日常功課外額外給他們一些英文及數學練習?但考慮過後,我決定保持初心,讓他們有一個輕鬆愉快的童年。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學校聽懂了、明白了要學的東西,那比好像機械人一樣,不求甚解的不停做練習來得更有意義! 現在回想,如果要從新選擇一次,我也會為了仔女的快樂童年而離開香港。而每當看見他們放學後能在屋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他們臉上的笑容,已給了我肯定的答案。   學校的「Nigerian culture day」,學生都要穿上傳統服飾回校。 結業禮的其中一項學生表演,他們穿上傳統民俗服表演舞蹈。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淺嚐蘇格蘭(二):快閃高地兩湖兩景

  蘇格蘭高地,是指位於蘇格蘭西北的大片山地,英國境內最高峰「本內維斯山」(Ben Nevis), 也是座落於此。高地擁有美麗的山脈、湖泊和海岸線等自然風光,所以被吸引而來的除了遊人,更是許多著名電影和電視劇的取景地,例如《007》、《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和《Outlander》等。 由於高地之大而前往之公共交通工具少,所以一般遊客會選擇自駕遊或是參加當地的旅行團。不同的旅遊公司都會提供單日至六天等的行程選擇,當中不少是以參觀電影或電視拍攝場景作招徠。如果時間許可而季節合適(每年7至8月),當然要造訪最著名的「天空之島」(Isle of Skye),那就至少要參加三天的行程。不過,如果你是渴望深度去感受高地的人,也許六天才能滿足你貪婪的慾望吧!而我們這次,只能參加兩個即日來回的行程,每日團費大概是$400至$500多港元。 第一天的車程很長,回來後才認真查看地圖,方知道那天走了大約350英里。難怪12小時的行程,大概有7句鐘是在車上欣賞風景和聆聽穿格仔裙的司機講述一個又一個關於蘇格蘭的故事。 相關文章:淺嚐蘇格蘭(一):美麗的錯覺 旅程第一個景點是洛蒙德湖(Loch Lomond),那時的天氣就如我出發前所預期的一樣--陰雨迷濛,又濕又冷,我們逗留不夠十分鐘便跳回車上了。 天氣狀況才是決定湖景風光的關鍵因素,湖的本身還是其次。感恩,隨後陽光驅散迷霧,幸得藍天白雲的襯托,風景才不致於如此乏味。   格倫科(Glencoe), 其中一個高地遊必去之景點,電影《Braveheart》的拍攝場地。 蘇格蘭風笛那種凄怨聲,與這個山谷的環境與歷史應該很搭配。   坦白說,這裏看上去並不特別壯觀,卻因它的一段黑暗歷史,為這一個現場添上悲壯的氣氛。1692年,擁有格倫科峽谷的麥克唐納家族由於沒有向新國王效忠而被下令滅族,當時家族中的38名男子全被屠殺,數十名婦女孩童就在這寒冷荒蕪之山谷中拼死逃亡,但最終也死於冬雪。 尼斯湖(Loch Ness),一隻傳說中的水怪,令英國第三大淡水湖聲名大噪,千幾年來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訪客到來尋找「牠」鄉的故事。而原來,當你親身站在尼斯湖旁,你就是會有種幻想:也許,在最不為意的一刻,牠就在湖面的某個角落冒出個頭來……然後,你大叫,然後,牠又消失於無形,然後你只能把回憶留給自己……其實,傳說這回事,還是由它傳誦下去不被證實好,如果有天新聞報導說:尼斯湖水怪,原來僅是一條巨型鰻魚,這會是多沒趣的一件事。   以尼斯湖為背景的厄克特城堡(Urquhart Castle)。 一般人會坐遊船欣賞尼斯湖,非一般人可以划獨木舟 。   離開尼斯湖,旅遊巴再向蘇格蘭最北的城市「因弗内斯」(Inverness)進發,然後才南下去到一個寧靜優美的小鎮「皮特洛赫」(Pitlochry)。這裏充滿維多利亞式的石製建築,是個很受歡迎的渡假勝地。由於參觀時間只有45分鐘,所以我撇下要排隊上厠所和逛商鋪的友人們,一個人一支箭的往前行,希望盡量走遠一點、看多一眼。 這小鎮,大街兩邊是店舖餐廳,看上去是旅客居多,但一轉角進入內街便是一片靈氣之地,山丘、小路、教堂、房子……一剎那,彷彿走進了童話世界。可是當時我焦急的心情和急速的腳步與那兒的環境氣氛實在違和得過份。對於特別喜愛小鎮風情的我,45分鐘?是多麼的殘忍!   小鎮大街一瞥 一張櫈一個故事 如果能夠騎單車遊覽這裡,肯定是件非常寫意的事。 豎立在大街中央的時鐘,記錄了我在5:44這一刻,準備拔腿跑回集合地點。 位於小山丘上的古老教堂 仿如古堡的房子,讓人感覺置身童話世界。    雖然,這天遊覽的地方只得四個,但那12個小時350英里的旅程,走過山脈又穿過森林,總算是作為快速瀏覽蘇格蘭高地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下一個高地一日遊,腳踏實地的時間就多很多,而所見所聞也更豐富深刻。 除了繼續欣賞自然景色和小鎮風情,還會參觀滿載歷史的大小城堡,以及那些令人一見鍾情的高地牛-- 牠們是原產於蘇格蘭高地的家牛,因為那毛茸茸的外表,好奇貪吃又愛親近人的表現。所以,拜訪高地牛就成了行程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作者:SimplER( 一個生活簡單、擅長運動、喜歡寫作、鍾情攝影、最愛旅遊的中學教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前書店老闆搞社企 將閱讀滾進社區

Rolling Books創辦人James 歷來愛書的人很多,但像前「阿麥書房」老闆莊國棟(James)一樣,愛書愛到開書店卻經歷生意失敗﹐還清債務重新上路後,又再搞社企推廣閱讀,是什麼令他對書如此情深?「現實並唔係想像中咁浪漫,我一路以來嘅經歷可以話係同書愛恨交纏。」James如是說。   峰迴路轉的書緣 二千年初本地獨立書店的景象興盛,在文化界有名的「阿麥書房」當年賣書之餘,亦舉辦不同活動深度推廣閱讀,四年間在小小的書店辦過不少書展、戲劇演出、視覺藝術展覽、音樂會等等,目的是想讓讀者在閱讀之餘,能找到更多由書延伸出去的興趣。「當時搞得好成功, 試過好多新嘢,好多人讚好,覺得好有新意。但書店最後都係維持唔到!」James感嘆地說。 曾經歷書店「執笠」及欠債,現在重新出發,以書為伴搞社企,將閱讀連結社區不同階層的人。 「對於一個開書店嘅人嚟講,我同書嘅關係並唔係純粹書同讀者咁簡單。當時會諗,賣咁多好好嘅書又點,所謂賣得好好,一日畀你賣到五本,但連租都交唔到。推介好好嘅書,原來係冇用。」書店結業並欠下一身債,及後四、五年James亦因此差點陷入抑鬱,同時亦令他和書保持距離,好幾年時間没有再進出書店。 「再掂番書有一種熟悉但又逼生的感覺。生意失敗對我嚟講係一個好大嘅打擊,呢段經歷我好想刪除咗佢,唔想再掂書,但到最後我始終磨滅唔到呢啲經歷對我的影響,咁我不如擁抱失去書店嘅經歷,令自己更堅實。」James坦言,現在已有勇氣和別人分享曾經開書店的經歷和得着。   以推動閱讀連結社區 重新上路後,他還是選擇了以書為伴。James說,書很「百搭」,亦可透過書本切入不同的公民教育議題。一年前,他成立社企——滾動的書 (Rolling Books),「成立 『滾動的書』其中一個動機,係希望以書為切入點,令不同嘅族群,例如來自基層家庭或少數族裔嘅小朋友,可以透過接觸書而得到社會嘅認同。我哋收集書轉贈畀佢哋,中產家庭無償捐出屋企嘅書,呢啲行動連結到基層同中產。」   James創立的「Rolling Books」不時舉辦讀書會,像這次透過分享童書,讓少數族裔學童有機會接觸中文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少數族裔學童學習中文是個大難題,James認為校園以外要多做工作,他訓練一班哥哥姐姐給少數族裔小朋友講故事,從而增加他們在課外接觸中文字的機會,同時令他們感受到原來社會上有人關心他們,從而使他們和社會有所連結。 他又找來小丑以遊戲形式,跟基層小朋友共讀以「食物公義」為題的繪本《風吹過粟米田》,「喺嗰半個鐘,佢哋覺得同小丑玩好開心,但其實我哋已經種咗呢啲種子,畀佢哋知道原來睇書可以咁開心,呢個係書同快樂嘅連結。」   James曾以「食物公義」為題的繪本《風吹過粟米田》與基層小朋友共讀,把大自然、人與社區結連起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閱讀氛圍最重要 近年本地幼稚園及小學大力推動閱讀,James認為﹕「學校推廣閱讀唔成功,係因為方法唔到位,嚟嚟去去搵作家分享,又要寫閱讀報告,小朋友一諗起書就會聯想到悶。」「滾動的書」把以童書改編成的舞台劇帶進校園,令小朋友觀賞舞台演出之餘,又對書產生興趣。 閱讀可以很「動」,像這種以故事劇場形式走入小學校園,是Rolling Books其中一種推動閱讀的方法,深受學生歡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家長, 身為一孩之父的James又是如何引領兒子像他一樣愛上書呢﹖「我從來冇好積極主動咁鼓勵佢要睇多啲書,或刻意安排佢去睇咩書,甚至同佢共讀嘅時間,我肯定比好多家長少。我會相信,父母本身好鍾意書,成日拎住本書睇,小朋友自然就會被感染。」他指,很多家長自己從來没有或很少看書,卻整天叫小朋友多看書,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另一個被動但James認為反而是最有效鼓勵小朋友閱讀的方法,是家裏大量藏書。他說﹕「只要屋企有好多書,唔一定要買,就算圖書館借返嚟都得。就咁擺晒喺度,小朋友一有空檔,或突然某一日對某個題材有興趣,佢自己就會去攞書睇。我想講嘅係氛圍,閱讀嘅氛圍最重要!」   改變世界從閱讀開始 被問道有何好書推薦?James拿出一本厚厚的《101 Small Ways To Change The World》(中文版《101個好習慣﹕讓小孩子改變大世界》),書中介紹了101個小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一些小改變,便足以改變世界。「好多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小朋友咁細個冇咩可以做到,但呢本書可以啓發到小朋友,只要跟住書中嘅建議做,或者諗一諗自己同社區嘅關係,再思考點樣去做第102、103或104個行動去改變世界。」 James推介的《101 Small Ways To Change The World》,小小的,卻內藏改變世界的大智慧。 內容提供:GRWH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只是一個音!

要演奏五線譜上的「middle C」,對作為音樂老師的您可說是易如反掌。不單是音樂老師,相信家長們也會覺得小朋友從讀譜中演奏這個音,其實只需要很簡單的認知和有記性(記憶力),加上努力練習,就可以成功做到。 從一線譜中學習高低和線間的關係,為五線譜作準備。   能力先於興趣 然而,就教小朋友學習睇五線譜,對很多老師和家長來說,是頭痛的事。為什麼我的學生/孩子睇譜會這麽慢呢?睇譜慢其實反映在學習音樂的進度上。睇譜慢,學音樂也會慢,反之亦然。當一個小朋友需要大量時間睇譜,學習的興趣也會隨之減低。 沒有了興趣,音樂只剩下練習的負擔,久而久之,在不再想學的情況下,只有兩個出路:放棄音樂學習或在家長和老師合力的壓迫下被動繼續。   孩子從砂紙板中以觸感學習音符和譜號的形狀。 蒙特梭利教育的建構在於先建立孩子的能力,之後才有興趣。這個概念與很多家長或老師的想法十分不同。許多時候,家長決定是否讓小朋友學習某些東西,總是先看看他/她有沒有興趣,而不是先讓他們有一些建立能力的機會。 同樣地,老師們很多時從選曲或計劃課程時都會以孩子的喜好為主,希望更能吸引他們練習和學音樂。例如:加入某首卡通片的主題曲或在課堂送出小朋友喜歡的貼紙等等,再來就是各種以考試比賽為目標的外在刺激。   睇譜必修的7學 問題是如何建立小朋友睇譜的能力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想了解究竟學會睇譜來演奏,是否真的這麽簡單?到底需要什麼能力才可以做到?蒙特梭利教育也教會了我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質和本源,我把睇譜所需學習的內容歸納以下七項: 在樂器上的位置 在樂譜上的位置 音高 音名 對這個音的身體條件反射 演奏這個音的動作 音符的時值/節奏 藉著對一線譜的理解,作為演奏動作的依據。 沒錯!小朋友從樂譜中演奏,那怕「只是一個音」,至少需要準備好這七種認知或能力才可成功。傳統教育通過要求小朋友反覆練習來達至成功,當然不少孩子都是這樣學習音樂的,但也有更多的小朋友選擇放棄或討厭音樂。 真正的教育應該要為小朋友在看見這個音之前,就準備好所有需要的能力和認知。起步十分重要,如果起步不當,接下來很可能需要很多的修補和調整。 作為家長,相信我們都希望音樂能伴隨孩子一生,在快樂時高歌起舞,在失意時懂得以音樂抒懷、滋潤心靈。所以「只是一個音」,尤其是第一個音對孩子來說也十分重要!     內容提供:Samuel Mok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港媽「非」常誌】非洲黑人都奉行「一白遮三醜」?

別看尼日利亞人天生黑皮膚,原來他們很注重身體護理,而且不說不知,身體護理在他們心中,跟家庭教養有莫大關係! 沒想到,護膚都跟家教有關。   浴後護膚是家教 尼國人自少便被教導,浴後一定要全身由頸以下都要塗上潤膚產品,不然會令皮膚看上來暗啞無光澤,那便會令人覺得沒好好照顧自己,甚至可能引伸到各種聯想,例如父母沒好好教導子女、家庭生活不考究等。 但頸以上的皮膚呢?Sorry,他們大部分人都不考究,通常是用身體潤膚乳液塗勻全身後,再把剩餘在掌心的護膚乳液粗略地塗上臉;只有家庭環境富裕或見多識廣的女性才懂得「顧面子」,她們會選購臉部專用的護膚品使用。而在我家,要是「孖寶」沐浴後沒塗潤膚乳液,是會被Daddy責罵的。   美白產品最搶手 我在香港的時候,從事護膚品市場推廣廿年,習慣了出街時雙眼會自動對焦美容產品,現在嫁到非洲,這「職業病」仍未離身,對護膚仍很注重。 單單逛護膚專櫃,都有排睇。 在尼國的超市,護理品可謂琳琅滿目,單是身體護理產品便佔了兩整排共四邊的貨架,要仔細看清貨架上的每一產品,我估最少花上兩小時。有次我在超巿「快閃」30分鐘,也只能細看其中一邊貨架的產品。30分鐘「快閃」過後,我發現當地大部分的護膚產品說明都較簡略,唯一共通點是保濕為眾多潤膚產品的必需功效。而集美白、去斑、去印等護膚功效的產品,相信是尼國人的首選,因為標榜有這些功效的護膚品被擺放在貨架最當眼的位置。   「膚淺」較受歡迎 中國人有云:「一白遮三醜」,難道黑人也一樣? 我問過老公及很多尼國朋友,他們不約而同都說雖然大家是黑人,但也會暗自較量膚色的深淺,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裏,有種「膚色愈淺,外表愈優越」的心態。我在尼國生活了一段日子後,方觀察到皮膚淺色的外國人,的確較受本地人尊崇,而作為他們眼中的white people的我,更是處處受到優待! 相比100%尼國人的爸爸,我家「孖寶」的膚色顯然較白。 這種天生淺膚色的優越條件,令我無論在工作或做生意時,比本地人享有更多的優勢;連我的「孖寶」也說,在香港時不時有人因他們的深膚色而遭歧視,反而在尼國,他們卻因為混血兒的身分及較白的膚色,處處受人歡迎。在尼國,膚色深淺給予人的第一印象,原來是超乎想像的重要!   要靚其實都要命 據我所知,許多尼國人用過一款標榜具美白功效的護膚品牌後,膚色可短時間內變淡很多,所以大賣,成為尼國護膚界的龍頭品牌。不過,我看過其產品成分,加上之前在一個國際美容展覽曾跟品牌負責人傾談過,我發現那龍頭品牌根本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美白配方或成分,那是什麼帶來產品的美白效果呢? 恐怕是一些很「激進」的化學成分吧,而這些成分會否對皮膚有害?我沒做過臨床測試,也沒就產品成分進行任何化驗,所以不能妄下定論,但我個人則不會選用這類產品了。但對尼國人來說,為了美白一點,不會多想後果。事實上,他們也缺乏這方面的安全意識。 經過瞭解後,美白產品在尼國真的有很大市場!只要護膚產品具成效,價錢不太貴,就絕對可以打開市場。不知有沒有護膚品老闆想開拓非洲市場呢?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人人都講STEM,唔通個個都識STEM?

近幾年來,家長都應該聽過不少和STEM或者STE(A)M有關的產品和服務,但究竟有多少家長了解STEM是什麼呢?是不是買套機器人玩具給孩子就是STEM教育呢? 其實,STEM曾經叫作SMET,是美國的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提出來代表由 Science、Math、Engineering和Technology等學科或相關課程衍生出來的工作職位類型,像機械工程師、化學家、電腦程序員等等,都屬於STEM相關的工種。SMET則在2001年重新排列成STEM,至於STE(A)M, ST(R)E(A)M等等,則可視為STEM的變化版本。 STEM School的8個元素 至於STEM教育,其實現時還未有一個非常統一的定義,不少人誤將STEM教育理解為四個科目,這顯然是錯的。實行STEM教育的時候,該四個科目的知識當然不可或缺,但若以為像從前硬背死記四個科目的知識便等於實行了STEM教育,卻明顯不足。 由芝加哥大學的 Dr.Jeanne Century 所帶領的團隊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目標是看看標榜自己為STEM School的學校究竟和傳統學校有什麼不同。團隊發現不少STEM School都指出STEM並不是四個科目,而這些學校通常擁有8個元素,分別為: Problem-Based Learning Rigorous Learning Personalization of Learning Career, Technology & Life Skills School Community and Belonging External Community Staff Foundations Essentials Factors 從筆者來看,STEM學校並不是刻意授予科學、數學、工程和科技等知識,而是去創造出一個優質教育的環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體驗STEM相關的事物。以STEM作解難既然STEM教育並未有很清楚的定義,那麼作為今天的師長和家長,又應如何理解STEM呢?筆者綜合不同學者的見解,認為STEM指的是四個不同概念: Science discovery (科學探索) – 例:發現水受熱後變成蒸氣,蒸氣是高温的。 Technology application (科技應用) – 例:既然蒸氣是高温的,可以用來煮食。 Engineering process (工序)| – 例:用什麼工具、跟從什麼步驟來安全運用蒸氣,作為煮食用途。 Mathematical analysis (數學分析) – 例:收集數據,以統計學分析如何更有效運用蒸氣,以煮出更美味的食物。 再運用以上四個概念去處理問題、解決疑難,就是STEM。簡而言之,孩子要學的是一套「以邏輯基礎運用科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解難技巧(Problem solving skill)。 Photo by Markus Spiske temporausch.com 在STEM教育上,我們應該為孩子準備什麼? 筆者認為,作為老師和家長首先要拋開高科技玩具即等同STEM學習的誤解。讓孩子擁有一台昂貴的機械人,並不等同你給予了他高質的STEM教育。 筆者相信,你讓孩子以買機械人時附送的流動電話程式來控制機械人移動,從當中所學到的,並不會比買一輛便宜的遙控車多,更加比你容許孩子把遙控車和遙控器解體再組裝來得少。一些學校會購買3D打印機,但其實最終和讓孩子學了小畫家,再用打印機將圖像打印出來沒有太大分別。以3D打印來學習STEM的精髓,在於讓學生自行設計一件需要由多個配件組裝而成的物件,再由學生將所有配件以3D打印技術製造出來後組裝。然而,香港有多少間學校的老師有如此能力指導學生,同時又非常熟識3D打印機的應用程式呢?筆者對此表示質疑,需知這種設計技術連對畫圖程式的認知,即使在大學,也需教授好幾個學期才達至初階,而且還未計及提升畫圖程式熟練度的練習。所以在當前香港的教育環境下,老師和學生是否有足夠時間,可以好好運用3D打印機來實現STEM教育呢? 筆者看過不少學校有關3D打印的展品,即使是中學,一般也只能做到整件打印。說白了,即使是能繪畫出較複雜的作品,也只是該學生對應用程式上較熟練而已,對STEM學習幫助不大。其實多年來教育界在3D打印上的誤點還有很多,筆者有機會再另行撰文詳述,但肯定的是,若學校或家長希望運用3D打印技術來進行STEM教育,請勿低估其時間投放。 Photo by mintchipdesigns 切忌填鴨,開心學習至上 學校和家長可按照孩子的不同年紀,因材施教。像小學生,應該先集中在以輕鬆愉快的方法去吸收更多和科學有關的知識,先以科學探索(Science Discovery)為目標。多參與跟科學相關的活動,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切忌以填鴨式進行,避免孩子對科學失去興趣。 待孩子大一點,基本的數理知識鞏固了,就應該進行更多具解難的活動,例如拯救枯萎植物、如何讓紙飛機飛得遠一點等等。這些活動在擁有基礎數理知識後會好玩得多、學得更多,再加上在小學年代培養出來的探索精神和觀察力,自然可以提升其科學解難的能力。 至於給予小學生的玩具和服務,筆者建議不用花太多,一些遊戲軟件、積木、四驅車、磁石指南針組合、摺紙、滑翔機、桌上遊戲、參觀科學館、參觀污水處理廠等等,按照使用方式和講解方式已經有不俗的效果。家長付款的時候可要多考慮「孩子如何玩」、「孩子會否感到好玩」(請緊記,不是作為家長的你認為好玩),而非單單看上去高科技。那麼,大家就不會再浪費金錢在高科技但無效果的產品上了。 內容提供:STEM Cit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陳葒校長:「閲讀作為工具就死咗!」

「閱讀可以不只是一本書,閱讀生活都係閱讀。」陳葒,陳校長,本身亦是一位作家,出過小說、詩集、兒童及青年文學作品。聽陳校長分享他的閱讀人生,猶如在閱讀一個深受啓發的故事……   五歲鑽入「藏經閣」 故事由文化大革命開始——-當時陳校長五歲,教書的父母被下放,他跟隨阿叔住在廈門一間幾千呎的大宅內。「屋入面有一個好神秘的地方,係一間閣樓,長年鎖住。每次大人都要搬一條木梯爬上去,一入去就好耐唔出嚟。」後來他終於發現那是個「藏經閣」,裏面有大量中國古典書籍,因文革關係不可公開。 五歲的人生,就由閱讀引領進入一個無限可能的世界。「我第一本睇嘅書係《說唐》,清朝半白話文章回小說,講述隋唐時期群雄起嘅英雄故事。當時唔係識太多字,但無防碍追讀這本書。之後一本接一本地看,大部份係中國古典文學書藉。」陳校長笑言﹕「當時係『焗閱』——焗住閱讀,咁大間屋,得我一個細路,冇任何娛樂,睇書對於我嚟講係一種心靈嘅享受。」   武俠精神從小說萌芽 十一歲時,陳校長隨阿叔一家搬到香港,「七個人住二百呎單位,當時只識廿六個英文字母,要追英文又要學廣東話。咁嘅生活下,閱讀係幫我排解困難嘅一個過程,因為閱讀令我感受到快樂和愉悅。」來港後,閱讀的範疇更闊了,中西古典現代什麼都讀,但最愛是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 十年前,陳校長毅然放棄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為香港基層學生開設免費補習班——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這種扶助弱勢的精神是否來自從小閱讀的俠義英雄故事?陳校長直言,閱讀其中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塑造生命的價值觀。「我會承認我成長嘅性格,頗多來自閱讀,有啲係小說,有啲係經典如《論語孟子》,呢啲書一直影響緊我做一個點樣嘅人。亦都喺人生重要嘅關頭上,影響我做出某啲決擇。」 「零八年我做校長嘅時候,頂唔順當時教育嘅情況,基層學生被忽略。孔子喺兩三千年前,已經強調教育最核心嘅理念,係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但現實係要有錢才有好教育,亦做唔到因材施教,課程一刀砌,你跟到就跟,跟唔到就算。」   閱讀不應變成手段 不過,要放棄安穩的工作,走一條没有人走過的路,又要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陳校長也曾經猶疑過,那時候因著日本一位高中老師的自傳《夜巡老師》令他的信念變得堅定,「嗰位老師為咗救一個學生脫離黑社會,自己斬咗一隻手指。喺書中我得到動力和鼓舞,死就死啦,最終辭職了。」 閱讀塑造了今日的自己,在育人路上,陳校長始終堅持本心,但眼見主流教育推動閱讀的方法令人婉惜,「閱讀除了吸收知識外,還有兩個更深層次嘅目的,就是心靈嘅享受和成長。本土教育推動閱讀失敗之處,係將閱讀變成工具!老師和家長將閱讀當成一種手段,覺得識多幾隻字,考試會好啲,作文會叻啲,又要炒名句,又要查字典。閲讀作為工具就死咗,嗰啲書全部變成工具書,有邊個喜歡睇工具書?」   從故事性引發興趣 回憶兒時的閱讀經驗,一個小孩之所以孜孜不倦地閱讀經典並享受其中,陳校長認為主要是有足夠的空間,包括時間的空間和閒適心態的空間,這些正正是現今小孩所缺乏的。「學生的時間被填得滿滿,有空閒的話,寧願打機或尋找各種觀能刺激去放鬆自己。」陳校長說。 要引導學生閱讀,特別是閱讀經典作品,陳校長認為應該由故事性強的作品入手,例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那些中國經典小說。「現時缺乏嘅係一種渠道去接觸經典和感受呢啲作品有幾好睇,我哋要用不同方法去做,例如以媒體誘導,以經典著作為題材製作動畫,令佢哋覺得好好睇,鍾意睇,而書更加好睇!」陳校長強調,引起學生的興趣、令他們主動去接觸經典故事,始終是推動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像陳校長即將於「小島學園補習中心」開班教「兒童幸福哲學課」,把康德、穆勒、伊壁鳩魯的大師級哲學思想引進到青少年的生活層面,繼而吸引他們進深閱讀及思考。至於如何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則需要家長好好思考,每個小朋友的興趣都不一樣。 問道陳校長近來在讀什麼?他推介了台灣作家楊照的《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面對未來的五十個關鍵字》。他說這本書的優點是把真實事件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很有趣味,而且書中內容跟香港現時局勢很相似,有關民主自由社會之間如何求同存異,而且內容淺顯,很適合中學生看。   陳校長著作 陳校長從教育界出身,同時也是本地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憑長篇小說《青春出於籃》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組)冠軍;亦是香港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受邀理事;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學會秘書長;香港作家聯會、香港兒童文藝協會會員;青少年文藝雜誌《新少年雙月刊》主編。著作包括:《青春出於籃》、《校園風雲》、《靈感如泉作文秘笈》、《陳葒校長教寫作》、《微型小說與語文教學》、《教改瘋語》、《教育空間》、《正經小學》、《飛翔的小島學園——香港本土創新教育的實踐》、《校園情思》、《陳校長約你去行街》、《陳校長帶你見球星》、《陳校長幫你找好書》、《陳校長教你選偶像》及《十年補天——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的理念和實踐》。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部份圖片由「小島學園補習中心」提供)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冰冰輔導手記(三):「我決定以後唔返學」(下)

上集講到,小朋友因為在學校發生了與老師之間不愉快事件,令他失去對成年人及學校的信任,令每天返學都有很大的障礙,並聲稱自己決定以後都唔返學⋯⋯ 輔導過程中,孩子用了很長的時間來發洩及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在學校中往往被壓抑及誤解,以為他扭計,而這些憤怒的情緒亦因此帶回家中。發惡夢、拒絕返學、在學校因情緒沒辦法上堂⋯⋯作為父母真的束手無策! 這些情緒阻擋了孩子接受家人傳遞給他的愛,所以必須要做的,就是先讓他完完全全把這些負面情緒有效地傾倒出來!這孩子喜歡玩沙,「沙遊」讓他創造了很多情景,抒發了自己的情緒。 上集:冰冰輔導手記(二): 我決定以後唔返學!(上) 以沙遊傾倒負情緒 有次他在創造地獄的環境,說所有人都要下地獄⋯⋯除了太婆,太婆在天堂!(這是在負面環境中一個正面出口指示,我趕緊要找出這個提示背後的意義。) (相片中,後期他已經沒有出現負面的環境,也不需要再用槍劍,而是製造一個個很好味的麵包,成為自己的麵包兵團,這些兵團複製力非常強,成為自己的正面力量,去抵抗情緒小鬼的攻擊) 他仔細形容太婆在天堂正在做什麼,說她很快樂在跳舞唱歌⋯⋯在他心中,地獄和天堂究竟是怎樣的?究竟誰人要下地獄,誰人又可以上天堂?是誰帶太婆上天堂?孩子說他聽過耶穌,爸爸很久之前試過跟他祈禱三次⋯⋯(我之前從來都沒有聽他家人說過) 我說:「你被這些老師激嬲了!但沒有人明白你的感受,耶穌會明白的⋯⋯你估,如果耶穌見到激嬲你的老師會怎樣?」他靜了一會兒便說其實自己已經原諒了那老師⋯⋯ 寬恕的勇氣與力量,有時候我們大人都做不到。 自控「情緒小鬼」 之後返學,他的恐懼減低了,那個老師已經對他沒有任何負面影響,雖然有時還很害怕會被罰留堂,但他告訴自己要祈禱,求主耶穌幫助。他感覺到平安,亦都順利放學。 有次上輔導的時候他告訴我,過來上堂時有「情緒小鬼」(我們輔導時運用的外化方法)叫他鬧情緒,叫他行慢些叫他遲到,當時候他拖着爸爸,然後他說看見主耶穌在他身邊(說爸爸看不到),所以他跟着主耶穌,沒有理會小鬼的說話,那天他比平常的時間更早過來,感到很開心,自己有能力去選擇,趕走情緒! 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內在力量,選擇權在自己,而不是受到「情緒小鬼」的控制!到了現在,那孩子的父母會跟我分享,現在有時是孩子反過來提醒他們要控制情緒,真是感恩! 讓愛繼續在這家庭不斷滋養。   冰冰媽媽 資深兒童藝術教育家丶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及戲劇編導/導師,香港浸會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輔導碩士,澳洲皇家墨爾本大學純藝術系學士,並為香港專業輔導協會會員。 內容提供︰藝術本子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每日給你$86,400,你懂用嗎?

如果,爸爸媽媽每天清晨都給你$86,400元正讓你隨意使用,但需要附帶一個特別條件,一到午夜十二時前,就會把你所有餘款拿走,你會怎樣做呢? 毫無疑問相信你必定會搞盡腦汁,設法用盡手上的每一分每一毫,務求換取更多能夠滿足自己慾望的東西。 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銀行都會自動替我們存入$86,400,當天的所有存款必須要在當天使用,既不能儲蓄,亦不能透支。這間銀行叫做「時間」。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如果有多d時間就好啦!」 都市人工作繁忙,面對一整天沉重的工作後,往往都會感到有點吃不消。學生哥完成一天的學習後,亦要處理堆積如山的功課。「冇時間呀」、「如果可以有多啲時間就好啦」漸漸地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蟬。 球員們渴望自己能進步,常常詢問怎樣才能變得更好,但當教練們一問到:「你地平時有冇自己練習呀?」相信不用筆者多說,讀者們都會聽到很多「冇時間呀」等原因。事實上,我們每天只有86,400秒,教練亦不能把自己的時間借出來。筆者也曾經常常把「冇時間」掛在嘴邊,但後來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忽略了很多隱藏的「可用時間」。只要認清自己的目標,細心地檢視自己的日程表,便能有效地管理時間銀行的帳戶。   每天只需半小時,就能成功「大變身」 筆者跟大家一樣,都很熱愛打籃球,渴望能進步。當完成一天的工作後,有時候也很喜歡躺在沙發上看看肥皂劇,放鬆一下。但你有否曾想過原來「煲劇」跟訓練是可以同時間進行呢? 筆者特意精心挑選了幾個動作,讓大家能「邊煲劇、邊操練」,善用更多的「可用時間」。   「擠魚蛋」 先張開手掌,用指尖輕輕托著籃球。 運用手指「開、合」的力量,將籃球重覆地從一方擠到另一方(避免使用手腕的力量)。 圖片提供:深籃體育會 圖片提供:深籃體育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球感訓練,能有效地加強球員對籃球的觸覺。多做球感訓練,運球時便能更得心應手。   「無影櫈」 將身緊緊貼近牆 雙腳距離跟肩闊一樣 腳尖指向前方,以坐馬方式坐下,腳彎曲呈90度。 圖片提供:深籃體育會 與其坐在椅子上,不如坐在無影櫈上。這個訓練主要強化腿部四頭肌(俗稱:大脾),結實的四頭肌,讓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可能你不知道,這還可大大提升你的投射力量。   「射球手法訓練」 先平躺在地上 將球托在胸前 把球輕輕向上推出,手臂完全地伸展,手指向前指 (Follow Through)。 圖片提供:深籃體育會 圖片提供:深籃體育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射球手法訓練,讓肌肉增加射球的記憶。在廣告時段,不妨多做幾下,你會發現射球命中率會大大提升。 以上的訓練動作,均可按自己個人身體狀況,來調整每次的訓練時間。 體能、技術並不會一覺醒來便有所提升,其實只要細心留意日常生活的細節,便能找到更多屬於你自己的隱藏時間。假如我們每天都將時間虛耗,就永遠都不可能體會更精彩的人生。 你渴望進步嗎?是時候好好計劃下一個86,400!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港媽「非」常誌】非洲紮辮有段故

非洲人的頭髮髮質粗硬,而且怎也留不長,如要留到頸後的長度,可能用上7至8年也未必能長到,加上尼日利亞(下稱「尼國」)Igbo族人有一個習俗,就是假如父親不幸過身,未出嫁的女兒便要剃光頭;當女兒剃光頭後,頭髮長了4至5年還未長及耳垂的大有人在。為了讓頭髮看去整齊美觀,她們便經常束紥非洲「辮仔」。 黑人女性最愛的All Back 非洲「辮仔」有很多種「髮型」。據我所知,最流行的約有15種,而我女兒今次紥的辮子叫All Back,那是最簡單易做,也是全世界黑人女性經常做的髮型之一。 (圖片來源:曦晞媽 Hey mom) All Back可令非洲人的面部輪廓看上去更突出,即使頭髮很短也可紥到;加上黑人女性習慣帶假髮,這款All Back亦是帶假髮的「底妝」。紥這種辮子不難,但要很有耐性,以我女的頭髮長度,紥All Back便要花上2小時。如果有些人在紥辮時加入假髮,自製長髮效果,時間更要3小時以上,真是小點耐性也不行。但話雖簡單,也不是每一個黑人女性也懂得做,而且因爲很費時,所以一般會去本地髮型屋或打電話叫人到家中紥辮子。 (圖片來源:曦晞媽 Hey mom)   跟駁髮非洲人保持距離 非洲女性一旦駁上假髮便不能洗頭,因洗頭會令假駁髮的髮絲飛揚,令造型變得鬆散,望上去便很難看。 而她們為了駁髮「值回票價」,往往會起碼把假髮留上兩、三個星期,甚至一、兩個月才拆開辮子,而期間她們是不洗頭的,所以我一向跟駁假髮的非洲人保持距離,因為她們的頭會發出陣陣酸臭味,距離幾個身位也聞到!   紮辮的男孩很富有 (圖片來源:曦晞媽 Hey mom) 當我兒聽見妹妹去紥辮仔時,又好奇想試,難得老公竟然同意!於是,我就帶著「孖寶」一起去理髮。 我們家附近有幾間Salon,它們的模式大多有如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理髮店,少數較好的就如香港一般屋邨商場的理髮店。我們找了一間感覺最開揚清潔的,當「孖寶」理髮後,在街上有幾個大男孩對囝囝說:”As a boy to braid your hair, you must be very rich.”。 其實,在尼國紥「辮仔」才不過N500,相當於港幣$10.8,男童剪頭髮收N400,即港幣$8.7,成人收費亦不過是N1000,約港幣$21.7。這種價錢對我們來說,已是非常便宜,但對當地勞工階層來說,男孩紥辮子是很奢侈的,因他們月薪平均只有N25,000至35,000,大約港幣$543至760。從這一點可反映出這裡貧富很懸殊!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