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德思齊加拿大國際學校 文化多元課程靈活 受國際認可的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讓學生體驗真實職場

德思齊加拿大國際學校(DSC International School,DSC)位於港島區太古城,提供由幼兒教育、小學至中學的「一條龍」課程。DSC以「Dream, Succeed and Celebrate」(夢想、成功與慶祝)為教學理念,鼓勵學生思考和發展個人志向,再為目標訂立清晰路徑,過程中不斷追求知識和勇於接受挑戰,藉此培育終身學習,成為與國際接軌的「未來人才」。 DSC推行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中學部採用類似大學形式的學分制,課程可靈活配合學生所需,特別有助學生運動員兼顧體育比賽和學業成績。  =================================== 相關文章:【《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br>愉快學習實踐全人教育 一條龍直資小學免呈分試 ===================================   不少家長會為子女選擇國際學校,嚮往其新穎的教學模式,希望子女能按自己學習的步伐而調較學習程度。在DSC任職25年,現任該校總校長的韋禮達博士(Dr. Jason Walter)表示,校方採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當中的學分制與大學體系近似,例如9年級學生在學期內取得8個學分便可升班,讓學生更有效分配時間,並可按個人興趣和人生目標選修適合的學科。韋禮達總校長認為,當學生在課堂中按自己的學習程度不斷進步,便會發現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理想目標愈來愈配合。 為了照顧DSC學生長遠的發展,學校輔導員會與7年級或以上的學生定期面談作詳細升學諮詢,並跟家長緊密溝通合作,與學生一起達成目標。由於OSSD課程受國際高度認可,DSC學生在畢業後可報讀世界各地的頂尖大學,多年來有不少畢業生遠赴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日本等地升學,亦有很多畢業生選擇留港升學, 出路廣泛。 DSC為深化學生的生涯規劃歷程,會為部分學生安排在11與12年級推行職場體驗,於上課時間到公司或機構實習半天,包括律師事務所、幼稚園等等。韋禮達總校長表示,這計劃長達一個學期,希望學生在過程中感受真實的工作環境,並有足夠時間反思,預早確定將來的路向。 DSC另一辦學特色是其多元文化薈萃的校園環境,學生來自45個不同國家,於整個求學階段仿如沉浸在小小地球村裡,一同學習、互相交流和汲取彼此的文化,拓闊國際視野。韋禮達總校長指出,DSC致力營造友善、熱情和溫暖的學校文化,學生可以輕鬆融入校園生活,家長毋需擔心子女的適應問題。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愉快學習實踐全人教育 一條龍直資小學免呈分試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浸大王錦輝中小學)位於沙田石門,為全港首間由大學開辦的「一條龍」附屬直資學校,設有中學及小學;因其一條龍特性,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的高小生可免考呈分試。學校於2006年創校至今一直深受家長歡迎,首年招生即收到逾千份入學申請,是近年迅速冒起的千禧學校。學校以愉快學習和自主學習為核心,配合彈性、多元的學制,讓學生選讀HKDSE、IGCSE或A-level課程,為於本地、海外升學鋪路。入學面試重視學生潛能,老師更具多年栽培資優生經驗,因材精教,讓學生充分發揮優勢、盡展個人天賦,成為社會未來人才。  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秉承浸會大學的教育理念,無論設施、課程安排和課外活動,均以全面實踐全人教育為目標。學校的測考和功課量較少,內容著重深度思考和創意運用,減輕學生的壓力,得以享受自主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樂趣。 =================================== 相關文章:【《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滬江維多利亞學校沉浸式學習理論與實踐並重 新落成演藝中心啟發學生發展創意藝術 =================================== 創校人之一,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陳偉佳博士認為,好奇心是學習的原動力。校園設有充足的運動場地和實驗室,並設立多個創新的互動學習空間,包括可透過戴上特製眼鏡,「親身」體驗不同場景,如置身博物館觀賞歷史文物的「InnoLab」,以及學習保育的「瀕危物種博物館」。這些學習體驗不但與課程緊扣,更能增加學習深度,啟發學生延伸深度思考,達至全人教育。 為貫徹全人教育、自主學習的理念,浸大王錦輝中小學在課程和學制方面,給予學生和家長充足的選擇,包括從日文、法文、西班牙文和德文中修讀一種作為第三語言學習,用作報考IGCSE(國際中學會考證書課程);升上中學後,學生可按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興趣,選擇報考本地的HKDSE或A-level。 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由硬件配套以至課程學制,均貫徹執行辦學理念,背後與總校長陳偉佳博士息息相關!總校長在訪問中除了講述創校時的想法,還分享了一份非常特別的物件,說明在面對困難時應具備的信念。 ===================================  學校十分重視發掘學生的潛能,加上長達12年的「一條龍」課程,對學生的全人發展提供長遠支援,關顧學生的精神健康,安排心理學家定期替學生做測試,老師亦十分重視及了解學生的個人特質,務求達到「因材精教」。 學校的收生準則除了考慮學生的學術能力,亦視乎個人潛能,以及與學校的契合度。學生須在首輪面試提交一段3分鐘的短片以表現自己的特質,通過後會再進行兩次實體面試。陳偉佳博士強調,第三輪的面試極為重要,因為校方必須確保與家長在教學理念上有共識,才能滿足雙方期望,為學生作最好的選擇。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滬江維多利亞學校沉浸式學習理論與實踐並重 新落成演藝中心啟發學生發展創意藝術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Victoria Shanghai Academy)位於香港仔深灣道,是香港首間「一條龍」IB學校,重點培養學生雙語能力、全人發展和多元文化視野。課程以建構式學習為主,內容全面、校園活動新穎,學生有大量機會作多方面思考和活用課室知識,藉此啟發新思維。學校的小一面試方式亦很特別,由孔美琪總校長親身談談學生面試的過程。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多年前已引進IB課程,學校不用傳統教科書,希望營造開放和靈活的學習環境;將美國的「設計思維」融入課程增進學生的共情力,鼓勵把知識融會貫通,思考社會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提升解難能力。 語文方面,學校採用雙班主任制,分別專注教授中文和英文,讓學生在全語文模式下學習。校方亦推動學生從低年級便養成閱讀習慣,配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的校園活動,有效提升雙語讀寫能力,同時建立文化自信,擴闊視野。 學校的教育方針清晰,理論與實踐並重,有賴孔美琪總校長的專業教育背景!訪問中,孔校長借助分享一件物品,細說她如何培養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學生作多元發展!  孔校長表示,學校重視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追求卓越,因此校方提供的活動亦十分多元化,比如最新落成的演藝中心,除了為學生提供專業級場地及表演機會,大樓更設有創新中心、黑盒劇場、美術室等等,集創作與藝術於一身,同時緊扣IB課程框架,雙得益彰! 學校的課程和校園活動內容不斷創新之外,小一面試收生的方式亦與眾不同!孔校長強調,面試過程是學生和家長的「體驗」。首輪面試不會由學校主導,而是要求學生「講故事」給父母及老師聽,同時會詢問一些情境題,聽取他們的想法;第二輪面試則以小組形式進行,負責面試的老師會跟學生互動和對話,從而觀察他們的想像力、思辨和發問能力。 另一方面,校方亦為六年級學生升上MYP課程做足準備。為了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同時給予學生發展空間,校方特意為課程編制清晰的評級系統,亦為高年級特設期中測驗令學生有應試感覺,緊扣IB所需的5大技巧,令學生即使升上進階的課程,仍能保持出色表現。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創新元素融入教學 動靜活動兼備培養學生多元發展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位於油麻地,是全港首批直資小學之一。學校著重培養學生的第三語言,同時在課堂和活動中融入創新元素,校園生活有趣且兼顧學術發展,令學生有充足的學習空間發揮所長。學校的入學申請亦與別不同,學生只需簡單填寫入學申請表便可。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十分強調開心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閱讀報告中大膽展示創意,加上必修的第三語言課,讓每名學生透過語言文化開闊視野,提高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在活動方面,校方每年會舉辦大型音樂劇,以及由學生主導的校園電視台,讓學生有大量機會參與台前幕後的各個崗位,提升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學科以外獲得更多面向的學習體驗。 學校的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又與課程緊密配合,背後與陳守仁小學周智銘校長的教育方針與熱誠有關。周校長在訪問中帶來一份意義重大的禮物,講述心目中從事教育所秉持的態度和信念;還分享他帶領觀星團到海外遊歷的體會,希望藉著興趣活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周智銘校長一直強調體驗式學習,因此學校推行的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掛鈎,甚至自行設計校本英文課程,令課堂內容更實用和更易於學習。隨著新綜合大樓的啟用,學校更強調「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理念,例如在天台設置「一念間」,以及利用大樓的游泳池進行不同的游泳課,讓學生均衡及多元發展,動靜皆宜。 除了學習模式,學校面試時對收生的著眼點亦與別不同。周校長表示,校方特別重視面試的即場表現,因此從來不收學生的作品集和推薦信。入學面試共設兩輪,第二輪面試主要透過不同的活動和任務,從中觀察學生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和領導能力。 對於學校的升中成績卓越,不少學生能順利銜接中學,周校長認為是與校方為小六學生特設專題研習有關。在一年的研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資料搜集、分析或外出訪問各界人士,甚至成為專題研習中的小領袖,使他們在畢業前已具備各種軟技能,更易融入中學生活。 #陳守仁小學小一申請 #陳守仁小學好唔好 #陳守仁小學升中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港大同學會小學
深度推動自主學習 正向教育建立價值觀

 港大同學會小學是位於港島東區的直資小學,屬於「一條龍學校」,近乎全數學生均會直升港大同學會書院。 學校著重優質的全方位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活潑、好學、思辨、創新,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校雖不設IB課程,但會因應各年級學生的需要,設計多元智能學習課程,在正規課程中加入應對的單元主題,擴闊學習視野,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透過延伸學習活動,鼓勵學生以經歷及體驗,思考生涯規劃,促進全人發展。 黃校長一直堅持愉快而全面的教學理念,在訪問中以小電筒作寓意,認為教育工作者就如「光」一樣,需要發亮照耀他人,成為別人及學生的明燈。  港大同學會小學黃桂玲校長認為,學校開辦以來一直推動正向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在生理、心理、學習及社交等範疇均衡成長,達至全人發展。學校同時將這教育理念滲透於課程中,使學生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正面思考。「個人成長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社會及家國,建立各方面穩固的價值觀。 學校在小一面試過程中,會透過小組面試、遊戲互動等環節,觀察學生的主動性、品行和團隊合作表現;同時面試亦特設一個15分鐘環節,讓學校有機會與家長深入對話,了解雙方的教育理念是否相符,締造雙向而正面的教學條件。 學生更可受惠於「一條龍學校」的制度,與港大同學會書院保持緊密溝通,作更好的升中銜接!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獨有寄宿課程 培養學生自立適應未來 課程融貫中西文化 啟發學生從興趣中發掘知識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是全港唯一的寄宿小學,每名小六生必須在校寄宿一年,旨在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從團體生活中學習與同輩相處,亦為將來升中、大學,或出國留學作好準備。 衞燕華校長帶上一份在英國留學的舊生寄來的禮物,分享學校的教育方針和配套,培訓學生探究式學習。另外,學校非常重視與家長建立關係,經常邀請家長出席課堂及各類活動,達到家校合作與學生一起成長。        校長衞燕華深入介紹學校的課程特色,如何推動中西文化合壁的教學,讓學生真正融會貫通兩文三語;同時啟發學生從興趣中主動探尋知識精神,從而日後輕鬆適應中學課程。 在入學面試方面,校長強調學校提倡活學教育,會透過對答觀察學生的思考能力,切忌面試時背書。此外,學校亦很重視與家長的面試環節,希望從中了解雙方的教育理念,共同建構理想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家在校也可以愉快學習。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男拔附小校長親解「一日拔萃,一世拔萃」愛校情懷 以及小一收生最看重的是甚麼

 拔萃男書院今年共有17名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狀元,成績優異源於在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加入IB課程元素,加強專題研習技巧和英語寫作能力,為升中打好根基。 男拔附小學生對學校的凝聚力很強,形成「一日拔萃,一世拔萃」的愛校情懷。另外,羅錦麗校長藉畢業生送她的一份禮物,解構學校的教育理念。  校長亦與大家分享收生準則,親自告訴家長如何訓練小朋友在小學面試中發揮水準,多鼓勵小朋友發展他們的自信心及好奇心,在面試中爭取好表現。 不少家長擔心名校費用高昂,經濟能力會影響小孩學習機會。校長強調男拔附小設有學費減免計劃,特別資助學生參加遊學團及課外活動,支持學生擴闊眼界。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窗邊的小荳荳:江湖中的小荳荳

校園外長長的斜路上,一個血流披面的學生,正由風紀隊長攙扶着走回學校。頭部流着血的,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江湖中的小荳荳」。頭上的傷,相信是剛剛在校園外打架的「戰績」。對小荳荳來說,受傷實在是家常便飯,在他眼中,與其他人相處就是「若你不受傷,就等於我要受傷」;每次與人打架,絕不留手,只求讓所有旁觀者俯首稱臣。別以為小荳荳頭破血流傷得很重,同場另一個「被打」的同學,其實早已傷得走不動,腳踝關節似乎扭歪了,其他同學已紛紛趕回校請教師協助處理。 從內向怕事變兇狠 小荳荳這個名字,跟面前鮮血染濕了校服襯衣的學生似乎很不配襯,但事實上這個小荳荳剛進校時,內向、怕事、身形瘦小,長年累月成為被欺負的對象,與面前的他完全相反。自從他跟了「大佬」後,意識到「弱肉強食」的道理,認為只要比別人兇,自己就不用當災……自此他開始180度轉變,變得不顧一切的兇狠。   小荳荳頭部披着血來到我的辦公室,目露凶光,好像是未回過神來。我就讓他先坐一會,給了他一些敷料先止血。他不理不睬,一副「他自己扭傷腳,與我無關」的模樣。坐了半小時,畢竟是累,剛才繃緊的臉容已經放鬆。我試探着問:「我猜應不是你動手打他,否則他應該不止這種傷勢了!」他表情帶點意外,像難以置信我會這樣信任他般,他突然如瀑布飛瀉般吐出以下的話:「不就是嗎!要是我要動手,頭頂流着血的一定不是我。我都還沒有弄清楚發生什麼事,對方就突然從後撲出來,把我推倒在地,害我撞穿了頭,然後對方自己扭傷腳。旁邊全部人都推斷是我打他,我根本沒有,我多久沒有跟人打架了!」愈說愈生氣……我當時想了一想,跟小荳荳說:「說起來也是啊!好像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你來訓導處了。從良了嗎?」小荳荳回答說:「上次出事還沒守完行為……我已很克制了,可是全世界都不相信我。」 等一個機會 等一個關心 等一個信任 我默默聽着,再慢慢跟他說:「明白你在盡力改變自己,仍不獲別人信任,實在難受。記得你小時候,老是被欺負……」 說到這裏,16歲的大男孩小荳荳不禁滴下男兒淚來 …… 我時常堅信,沒有一個人,天生立志「我要做壞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一個人變成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呢?其實,每個人都在等一個機會,等一個關心,等一個問候,等一個可互相信任的人,等一個做回真我的機會。江湖中的小荳荳,早已離開了江湖,也離開了香港;但每次回港的時候,都會找我聊聊天,談談舊事,大笑一番!從前的戾氣不再,只剩下陽光與朝氣!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

詳細內容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 培育國際視野 師生齊齊走出香港

培基書院師生到斐濟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圖為受訪者提供) 教育界近年紛紛追求國際化,有學校聘請大量外籍老師、有學校則選擇讓學生放洋參加交流團。位於沙田的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則選擇全校師生齊齊走出校園,每年走去不同國家親身看世界、做義工,校長更曾陪同學生到台灣單車遊、與學生一起體驗流浪生活。 http://video3.mingpao.com/201910/BUS20191004_02.mp4 培基書院校長李建鋒表示,培基書院非常重視品格培養和學術發展,同時期望拓展學生視野,這是創校16年以來的宗旨。該校自創校起便設有一個獨特的課程,名為「學習無疆界」Learning Without Walls,簡稱LEWOWA。除了中六學生外, 全校學生每年均需參加。每年LEWOWA設有約30個課程供學生選擇,當中一半屬於海外課程、一半為本地課程。為擴闊學生視野,學生在5年間,最少有一年可往海外體驗。 該課程為期5至8日,於6月下旬舉行, 學校特設計不同課程,涵蓋各學習領域,讓老師同學生一同走出課室。「過去有台灣單車體驗;去斐濟做義工;於毛里求斯學習生態;在大阪了解安藤忠雄的建築;在巴黎了解當地130年前至今的地下水道規劃等。本地課程亦都非常多元化,培訓學生有不同技能,如獨木舟、野外煮食,甚至餐桌禮儀等。讓學生在5年間,累積不同經歷。」李校長強調,這是一種體驗式學習,「無論我們談多少正向教育、生命教育,最重要還是讓學生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真實的體驗。」 培基書院校長李建鋒 走出安舒區 李校長於2016年更與學生一起到台灣踩單車,踩足多日。「老師除當監護人的角色之外, 也一起突破自己, 走出comfort zone。我們經常鼓勵學生踏出安舒區,老師都要walk the talk,和學生一起流浪、拉帆、跳海、寫遊記等,和學生一齊去嘗試、一齊去闖蕩,這是課程最難能可貴之處。學生藉此突破自我,發揮潛能及改變,同時亦維繫到培基師生之間緊密的情分。」 李校長說,學生可自行選報課程,每年1月開始報名,2月公佈結果,3月至6月學校便會安排不同的工作坊讓學生參加,為出行作準備。課程費用由900元至2.5萬元不等。校方每年均會預早於12月寄信予有需要學生,說明可提供獎助學金支援,免卻同學因經濟問題而不敢報名參加海外課程的尷尬,亦可保障學生私隱。 除了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外,培基書院非常著重關愛教育,並鼓勵學生了解少數族裔、難民等一同生活在香港的朋友的需要。李校長說:「要讓孩子體會別人的需要,成為有愛心的人,是要透過參與服務時學懂be considerate。」 該校設施完備,有校園電台及健身室。 DSE英文全校均及格 擬增設GCE課程 由於該校致力培育學生的國際視野,培基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所有學生於DSE英文科均及格,有逾半更達四級以上,每年放榜後均有不少學生選擇往英國、澳洲等地升讀大學。有見及此,該校諮詢家長及學生後,計劃於2021年開設GCE課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讓學生除選擇考DSE之外,也可選擇GCE考試,以便到海外升學。若獲教育局批准後,今年中二學生將為該校首屆可選GCE的學生。 學校資料: 類型:基督教直資中學 教學語言:全英文授課,除中文科及通識教育科以中文授課 學校結構:全校83位老師,3位外籍老師、3位普通話老師,師生比例為1:12全英語授課,英文以小班教學 特色:特設「學習無疆界」Learning Without Walls課程、設有交換生計劃定期為學生設生涯規劃課程:升學、就業講座及其他學習經歷 地址:新界沙田小瀝源路56號 電話:2345 4567 電郵:[email protected] 學校網址:www.spkc.edu.hk

詳細內容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助異國村民築路 體驗島民生活

學生戴仲文 (左) 及黃樂程 (右) 培基書院希望能讓學生走到世界不同地方,今年中六的黃樂程去年與20多位同學一同到斐濟體驗,她們更於一日內替當地一村落築了一條路,以改善當地村民出入的困境。 http://video3.mingpao.com/201910/BUS20191004_03.mp4 在斐濟期間,她和同學住在當地家庭,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因而有深切體會。「斐濟的市區非常先進,有許多奢華的酒店,但我們到達的村莊卻是兩個世界,當地非常荒僻及缺乏物資,就連上網信號也收不到,全村只有村長家有固網電話及電視,晚上亦沒有電力供應。」雖然貧窮,但黃樂程發現他們鄰舍之間關係極佳,最感動的是其入住的家庭視她和另一位同學為好朋友,將家中最好的食物、牀鋪也留給她們。 中六的戴仲文則選擇在2016學年前往意大利米蘭交流,入讀當地學校及學習意大利文。他坦言往米蘭前只看了簡單的文法書籍,並不懂意大利文,起初在當地上課完全聽不懂同學說什麼,但慢慢卻學懂了意大利文,即使現時已時隔近3年,他的意大利文仍沒有生疏。 培基書院每年均有學生往海外當交換生,今年便有5位中三及中四學生分別前往比利時、日本、意大利、法國及美國當交換生,另外一位來自俄羅斯的交流生則入讀培基書院的中四級。 前主播繆美詩 (左) 訪問培基書院校長李建鋒 (右)。 繆美詩帶你睇學校分享: 「我的學習生涯中,最大收穫的就是上大學之前,參加了交換生計劃,在美國中部小鎮住上一年。這一年的經驗,有笑有淚,既令我學好終身受用的英語,也讓我認識真正的美國文化,眼界大開。我倒沒想過,原來本地中學課程也提供如此難得的機會。跟培基書院的學生接觸,我發現他們友善健談、對學習持開放及積極態度,且善於溝通,相信這跟學校強調國際視野有關。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