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 從認識《CHINESE STORIES》開始

  香港社區基金呈獻的全新英文著作《Chinese Stories》,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及生動有趣的插圖介紹中國文化和歷史。基金最近更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舉辦工作坊, 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學生參加, 讓他們以輕鬆有趣的互動形式學習中國文化和歷史。  不同節日有不同飲食習俗,像新年吃年糕、端午節吃糉。 團年飯是傳統習俗之一,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除了因為重視家庭觀念,亦寓意全年豐衣足食。 與孩子說故事 開啟中國文化之旅 中國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許多價值和智慧仍然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想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必須從多方面認識,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過去,融合古今。例如「新正頭」為何要穿紅色?清明節、重陽節的祭祖文化,怎樣弘揚尊老愛幼?冬至、除夕,一家人聚在一起食飯,如何體現出家庭為本的價值觀?中國四大發明,對後人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香港社區基金集合本地年輕作家、學者及插畫家,推出《Chinese Stories》,以八個章節介紹中國節日與慶祝活動;十二生肖的典故;餐飲和特色食品;器物和發明;運動和遊戲;時尚與工藝品;建築學、地理和文化遺產;風俗和傳統等故事。通過衣食住行、歲時節日、傳統美食和禮儀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分享中國四千多年的獨特文化。內容涵蓋了許多現今社會仍然流行的思想、哲學、儀式和信仰,更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探究一些古老和有趣的文化根源。書中的內容每篇都是獨立故事,適合所有年齡層和有興趣探究中國文化的讀者。 學生設計兼具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元素的精美帆布袋。 肩負文化推廣 提供有趣知識寶庫 香港社區基金希望透過這本書,激發讀者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興趣,幫助傳承中華文化的知識寶庫。基金已經向香港的中小學生送贈二千本圖書。早前更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舉辦「故宮文化工作坊」,邀請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英業小學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加,讓他們學習清代宮廷服飾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並且透過手繪帆布袋創作體驗,即時學以致用,加深對中國文化藝術與歷史的興趣。香港社區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表示:「中華文化是凝聚我們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通過《Chinese Stories》,保存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並在更多的家庭、學校和社區推廣開去。期望《Chinese Stories》能為大家帶來喜悅和靈感,讓年輕人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影響我們四千多年的價值觀、哲學和傳統,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香港社區基金的目標是傳揚愛與關懷,支持和諧包容,建構更美好社區。這本著作承載著傳承文明的使命,讓讀者了解中國文明的深厚底蘊和核心價值,促進社會團結和諧。 《Chinese Stories》鼓勵學生一起踏上探索中國文明之旅。 學生在工作坊上以輕鬆互動的形式學習中國文化。 《Chinese Stories》 出版社:香港社區基金 推出日期:2023 《Chinese Stories》已在香港主要書店有售。部分銷售收益將捐贈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支持保護及關注兒童的權益。 網址:https://hkcf.hk/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滬江維多利亞學校沉浸式學習理論與實踐並重 新落成演藝中心啟發學生發展創意藝術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Victoria Shanghai Academy)位於香港仔深灣道,是香港首間「一條龍」IB學校,重點培養學生雙語能力、全人發展和多元文化視野。課程以建構式學習為主,內容全面、校園活動新穎,學生有大量機會作多方面思考和活用課室知識,藉此啟發新思維。學校的小一面試方式亦很特別,由孔美琪總校長親身談談學生面試的過程。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多年前已引進IB課程,學校不用傳統教科書,希望營造開放和靈活的學習環境;將美國的「設計思維」融入課程增進學生的共情力,鼓勵把知識融會貫通,思考社會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提升解難能力。 語文方面,學校採用雙班主任制,分別專注教授中文和英文,讓學生在全語文模式下學習。校方亦推動學生從低年級便養成閱讀習慣,配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的校園活動,有效提升雙語讀寫能力,同時建立文化自信,擴闊視野。 學校的教育方針清晰,理論與實踐並重,有賴孔美琪總校長的專業教育背景!訪問中,孔校長借助分享一件物品,細說她如何培養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學生作多元發展!  孔校長表示,學校重視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追求卓越,因此校方提供的活動亦十分多元化,比如最新落成的演藝中心,除了為學生提供專業級場地及表演機會,大樓更設有創新中心、黑盒劇場、美術室等等,集創作與藝術於一身,同時緊扣IB課程框架,雙得益彰! 學校的課程和校園活動內容不斷創新之外,小一面試收生的方式亦與眾不同!孔校長強調,面試過程是學生和家長的「體驗」。首輪面試不會由學校主導,而是要求學生「講故事」給父母及老師聽,同時會詢問一些情境題,聽取他們的想法;第二輪面試則以小組形式進行,負責面試的老師會跟學生互動和對話,從而觀察他們的想像力、思辨和發問能力。 另一方面,校方亦為六年級學生升上MYP課程做足準備。為了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同時給予學生發展空間,校方特意為課程編制清晰的評級系統,亦為高年級特設期中測驗令學生有應試感覺,緊扣IB所需的5大技巧,令學生即使升上進階的課程,仍能保持出色表現。

詳細內容

中、非文化CROSSOVER的學校結業禮

早前獲尼日利亞一間本地學校的邀請,在7月中的結業禮暨國際日當嘉賓。沒想到,在結業禮當天竟成為「集郵」的對象,這真是自去年嫁入非洲以來的一個意料收穫!   以國際日學國家知識 該校座落在Ajah區,那區面積大約等同香港的屯門區,大部分地方以民居為主,除了一般街市及商店,並沒有商業區。該校幼兒園及小學9個班級,每年級只有一班學生,每班學生大約有12至16人,規模不大。不過,學校就推行英國教育課程,並採用活動教學法,所以在結業禮上也結合了該學年最後一個主題教學--國際日。 「國際日」這教學活動由今年6月開始,每班學生會抽籤在國際日當天代表的國家,定了主題國家後,老師便帶領同學討論學習有關國家的基本知識,及該國簡單的問候語,然後選定在國際日當天要表演的項目,但巧合的是,每一個班級最後也選擇了跳舞作表演項目。   非洲小孩穿漢服 在結業禮當日,每一班級的學生也穿著不同國家的傳統服裝,計有南非、澳洲、美國、西班牙、中國等,當然也包括本國尼日利亞的傳統服。抽中中國的班級中的其中一個學生是我的鄰居,他希望透過我認識更多中國文化,亦希望在表演當日可為他們做後台支援,所以他便向校長推薦,邀請我做他們的「顧問」。校長其後更親自來我家提出邀請,希望我除可與學生分享有關中國的文化特色之餘,更可在結業禮向全校演講。那份尊重及誠意真的令我受寵若驚! 在中國眾多傳統服中,老師及同學一起投票選擇了漢朝的服裝,然後我便代他們網購並把貨件空運過來。原來,當地學校師生及家長未曾見過漢朝服裝,他們印象中的中國傳統服就是旗袍及唐裝。所以結業禮當天,其他家長對漢服也很好奇。 高等尊重外國人 當一班尼日利亞(本地中國人習慣稱之為「尼國」)學生穿上漢服,嘗試用普通話向全校師生及家長問好時,竟然沒違和感,看著他們拿著紙製燈籠跳起中國舞時,感覺很特別。 尼國本身是多元民族,本土方言比中國更多,他們對不同國家及民族的傳統文化很有興趣,對外國人,尤其「白人」(中國人對他們來說是「白人」),都予以高等尊重。這文化令我這個人微言輕的「師奶」,在尼國突然變身成身分尊貴的「女神」,在結業禮當天甚至成為「集郵」對象,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