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宣道國際學校致力栽培未來領袖人才 三學制並行助學生追尋理想

宣道國際學校(CAIS)在2017年創辦,位於九龍荔枝角蝴蝶谷,是九龍塘宣道會開辦的國際學校之一,辦學宗旨為提供優質基督教育,致力栽培學生成為未來領袖人才。CAIS提供預備班至十二年級的中小學課程,其獨特之處是採用三種不同學制,學生有多種升學選擇,配合校園完善的設施和領袖計劃,創校數年,校譽日隆,即使近年受疫情困擾,仍吸引大量入學申請以及轉校生入讀,目前學生人數超過1600多名。      宣道國際學校創校時間雖短,已深受家長喜愛,學生人數每年節節上升,主要原因之一與學校的辦學願景息息相關。溫德培(Richard Vanderpyl)總校長指,CAIS的目標是成為一所最適合香港、世界,以至基督的學校,教育方針以學生為本,重視每位學生的獨特天賦,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和活動,讓他們發揮所長,追尋自己的理想道路。 溫總校長續指,CAIS為達成這辦學願景,相當著重學生的領導才能,從小學開始,便提供大量相關活動和實踐機會;升上高中後,「領袖課程」更是每位學生的必修課,從中學習批評思維、溝通技巧等各種軟技能之外,同時培養他們處事謙遜、勇於表達等個人特質,達至在學術成績和品德均衡發展。溫總校長冀望,CAIS的學生畢業後,不但心懷為他人服務的善意,向社會貢獻知識和才能,更重要是能為世界帶來正面的深遠影響,成為真正的領袖人才。 另一方面,宣道國際學校以基督信仰的精神,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學習環境,師長對學生愛護有嘉,關係非常融洽。溫總校長指出,培養學生的歸屬感,認同自己是CAIS的一部份,亦是學校發展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他認為,學生在感到被肯定的校園文化裡,更能全心全意投入學習之中,茁壯成長,在追求理想的成長路上,能更有自信地發揮才華和天賦。 宣道國際學校的教學設施亦十分完善,尤其音樂和體育,更是CASI的重點發展項目。溫總校長認為,這有賴校董會明白到,設備對促進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投放大量資源發展相關配套。在音樂方面,現時學校有演奏廳、管弦樂及個人私人排練室;校內不但有健身室、攀石場及七人足球場等體育設備,更在不久前,與法國甲組聯賽頂尖球隊—巴黎聖日耳門足球隊—合辦足球學院,務求提供高水準,以至國際級的訓練和發展機會。      除了推動全人發展,助學生建立良好品德,宣道國際學校亦同樣重視學術發展,課程安排別出心裁,同時採用三種不同學制,以「加拿大亞伯達課程」為主要支柱,提供完整的十二年課程,學生升上十一及十二年級後,可另選「美國大學先進課程(AP)」或「國際文憑大學預課程(IBDP)」。   溫總校長直言,這種做法所需的資金高昂,校方仍決心提供這獨特的課程,因為學制之間各有不同的教育方針和學習理念,學校希望引領學生,在畢業後取得意屬的文憑,通往世界任何地方。溫總校長進一步強調指,即使當中一些課程只有三至五名學生報讀,校方仍會開班,正是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按學術強項和個人興趣,選擇最貼切的升學路徑。   學制以外,宣道國際學校在語文課程的安排亦做到因材施教。由於CAIS的學生組成十分多元化,除了本地生,亦有很多來自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的學生,故此,學校的中文必修課亦會分為「華語生」與「非華語生」兩班,提供不同程度的中文課程。另外,校方亦在高中的第二語言課程,提供法語和西班牙語科,讓學生選修。   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問題,宣道國際學校相當與時並進,教育界普遍擔心學生會依賴AI變得怠惰而卻步,溫總校長則認為,這是學生將來要面對的工具,應及早接觸做好準備。他認為,最重要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使用AI的價值觀,教師會在課堂,指導學生投入思考,利用AI完成課業和幫助學習,這不但能將教學向著正面的方面作出改變,同時亦有助教師更暸解學生的程度和能力。   在收生方面,小一入學的面試較為簡單,主要分成三個部份。首輪會安排所有申請入學的小孩分組,並在教師安排下,進行一些小遊戲和活動,從中觀察小孩的社交互動表現;第二部份會進行簡單筆試,目的是幫助校方了解被錄取的學生的程度;最後則是校方與家長面談;對於轉校申請,CAIS的要求就會較高一點,申請插班的學生需要通過校方準備的亞伯達省課程的標準測試,當中包括閱讀、寫作和數學卷筆試,大約需時三個小時。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雙班主任制打造優質雙語平台 獨創「圖書教學」豐富想像力啟發學生深度思維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在2002年創校,位於九龍郝德傑道,是中小學一條龍學校,提供1至12年級的雙語教學,高中採用兩年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課程(IGCSE)及兩年國際文憑預科課程(IBDP),在公開試中屢獲佳績。此外,學校注重多元發展,給予學生機會在學術以外發揮所長,並建立良好品格,達致才德兼備。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採用靈活開放的教學模式,因應各級不同需要而設計課程。其中一大特色是特別重視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小學的首五年,每班都是由「雙班主任」教授所有科目,一位以英語教授英文、數學及科學,另一位則是中文兼普通話和生活教育老師。莊美珍總校長認為,這做法有助營造優質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斷轉換語言,大大增加他們運用兩文三語的機會。 雙班主任制的另一個好處,是有助學生加快適應和融入小學生活。學生只需熟習兩位教師的教學方法,便能在全部學科有出色表現。莊美珍總校長續指,由於課堂外的事務也是由兩位班主任集中處理,因此師生有大量相處時間,有助建立深厚關係,以致學生遇到困難時會樂於找班主任幫忙,整個校園就像一個大家庭。 雙班主任制有別於傳統教學框架,家長或許會有顧慮,萬一子女與班主任相處不好怎樣辦?莊美珍總校長指,學校十分重視與家長溝通,若學生遇到疑難,校方會向相關教師反映,找出問題所在及討論如何調整教學方法。莊總校長強調,學生亦可藉這種情況從中學習與他人相處,學校不會徹底改變課堂模式,而是希望透過家校合作,提升學生的適應力,為踏足社會做好準備。 在培養學術以外的發展方面,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以「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為座右銘,藉著大量活動和表演機會,啓發每位學生的獨特潛能。莊總校長以全校必修的音樂課為例,目標志在陶冶性情,不追求任何獎牌;卻有效推動學生,對發展興趣的態度更加積極。每當看到學生自發追求成就、為目標努力而奮鬥,正是莊總校長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感到驕傲和感動的地方。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學生樂於學習,又熱心參與課外活動,真正做到「能放能收」,這有賴學校自創的「圖書教學」。學校的中、英文科不用教科書,改為以小說、文學等中外名著的內容來教導學生名詞、動詞等不同的焦點主題,從閱讀中學習。莊美珍總校長指出,「圖書教學」令課程生動有趣,很多時課堂尚未教到,學生已把整本書看完數遍,大大提高持續學習語文的動力,教師亦會在課堂中與學生研習,例如嘗試改寫劇情,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同時啓發深度思維。   推動快樂學習的同時,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為六至八年級學生編排多元化的科目,這時期共需修讀18個學科,以順利銜接中學課程及應對IB考試。莊美珍總校長解釋,這做法有助學生提早發掘感興趣的學科,規劃發展路向,到升讀九至十年級IGCSE時便更容易適應。   此外,學校在考試方面亦有特別安排,准許學生把筆記帶入考場。莊美珍總校長續指,學生們用心準備考試筆試的過程就等於溫習課堂的重點;考試內容著重考驗學生的分析能力與應變,需要學生在理解題目後表達個人意見,而非「死記爛背」,因此學習壓力並沒有想像中巨大。   收生方面,保良局蔡繼有學校自創校至今深受家長歡迎,去年收到超過4,000份入學申請,為了給予每位學生公平的機會,學校只會按面試表現收生,而不會收取portfolio(個人履歷)。莊美珍總校長認為,過於追求各種證書,容易令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反而校方會更重視家長與孩子的日常教育,例如會否探索周遭事物。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一共設有兩輪入學面試。首輪以小組形式進行,所有申請學生都有份參與,校方會安排小遊戲、唱歌等輕鬆活動,教師從中觀察小孩能否明白教學指令、團隊合作、參與度、禮儀以及中英文的基本水平;第二輪會與家長會面,傾談教育理念。莊美珍總校長認為,家校雙方取得共識、合作愉快,便是學生在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   相關閲讀: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香港國際學校弘立書院沉浸式雙語授課 學生精通中英文 支援學生自主學習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英華小學創立體驗式學習主題誘發學生好奇心 面試首要錄取「PHD」學生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德思齊加拿大國際學校 文化多元課程靈活 受國際認可的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讓學生體驗真實職場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香港國際學校弘立書院沉浸式雙語授課 學生精通中英文 支援學生自主學習

弘立書院(ISF)是位於港島薄扶林的國際文憑(IB)世界學校,提供小學及中學「一條龍」課程,推行沉浸式雙語授課模式以及多元體驗教學活動,助學生掌握優秀的語文能力和應用技巧,善於投入各個學習領域,在學術和不同範疇均取得佳績;另外,ISF十分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以「八德一智」為辦學理念,培育學生的美德和做人態度,言談舉止間流露出溫雅的文化氣質。        弘立書院植根中華文化,加上IB國際文憑課程以及獨特的教學語言模式,三者互相配合下,令ISF學生個個精通雙語,對答如流,「書卷氣」十足之餘,更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ISF結合傳統文化與創新課程,並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背後與總校長查永茂博士的人生和教學經歷息息相關。 來自澳洲的查永茂總校長,曾任職當地政府的中文翻譯員,在墨爾本教授漢語,因此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亦因此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相當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他於90年代在南京一所教育交流中心擔任校長期間,鼓勵澳洲學生自行計劃遊學行程,藉此實踐體驗式教學。他更把這些寶貴的教學經驗延伸至ISF的教學當中,鼓勵學生走出課室,透過親身參與各種活動,獲得深刻的經驗和體會。 ISF課程的獨特之處,是全面推行沉浸式雙語授課模式,這亦是課程的核心所在。查總校長認為,想學好語言先要突破科目的框架。因此,ISF的數學、科學、文學以及探索課程等,均同時採用中、英雙語教學,以共同建構方式,讓學生透過兩種語言和文化角度理解世界、學習知識。查總校長直言,這種授課模式有賴優良的師資,教師須具備把語言與教材互換、合作和調和的能力,是其他學校難以提供。 有別於一般國際學校,ISF的德育方針以中國傳統德行「八德一智」為基準,校園內最顯而易見的,是小學的班別全以「忠、孝、仁、愛、禮、義、和、平、智」命名,藉此加強學生對美德的聯繫和歸屬感。查總校長更表示, 「八德」基準亦適用於現今社會,他本人和教師也須遵守這套道德標準,以身作則,方可令學生明白,從而反思行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體驗學習是ISF的重要基石,學校於課內課外均為學生提供大量活動和空間,當中最著名甚或全港獨有的,是全校學生必修的武術課。總校長查永茂博士指出,一邊習武一邊背誦古詩和經典,能夠讓中國傳統文化在身心中扎根發芽。不少學生相當投入並積極發展武術,去年就有7名ISF學生參加在雅加達舉辦的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揚威海外。此外,弘立書院另提供220種聯課活動,有動有靜,每名學生平均參與兩項,查總校長認為這有助培養學生的個性,尤其是從比賽中鍛鍊學習堅持,有助於日後面對各種挑戰或挫折時迎難而上。 ISF同時投放大量資源發展課後項目「書院」,以打造較高階的課外學習空間,讓學生透過跨學科的環境培養深度思維。例如近年新建成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設有大學等級設備,全面支援學生自主學習,發掘感興趣的項目,進行科學研究並發表報告,作為課堂延伸又不脫離主流教育。查總校長強調,體驗學習的目標是要顧及ISF學生畢業後的長遠發展,灌輸他們與社會接軌的各種技能,包括分析問題、學習解難、有效運用資源;與不同人士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互相合作。 收生方面,ISF相當重視家長的教育理念,認為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位」導師。因此,家長對ISF的雙語教學環境、培育學生的方法是否充分了解,以至小孩能否融入校園,都是校方非常關注的地方。查總校長指出,世上沒有完美的學校和學生,校方和家長的價值觀必須一致,互相認同,這樣ISF才可完成使命,引領每一位學生實現其人生目標。

詳細內容

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 從認識《CHINESE STORIES》開始

  香港社區基金呈獻的全新英文著作《Chinese Stories》,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及生動有趣的插圖介紹中國文化和歷史。基金最近更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舉辦工作坊, 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小學生參加, 讓他們以輕鬆有趣的互動形式學習中國文化和歷史。  不同節日有不同飲食習俗,像新年吃年糕、端午節吃糉。 團年飯是傳統習俗之一,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除了因為重視家庭觀念,亦寓意全年豐衣足食。 與孩子說故事 開啟中國文化之旅 中國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許多價值和智慧仍然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想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必須從多方面認識,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過去,融合古今。例如「新正頭」為何要穿紅色?清明節、重陽節的祭祖文化,怎樣弘揚尊老愛幼?冬至、除夕,一家人聚在一起食飯,如何體現出家庭為本的價值觀?中國四大發明,對後人生活有怎樣的影響 ;香港社區基金集合本地年輕作家、學者及插畫家,推出《Chinese Stories》,以八個章節介紹中國節日與慶祝活動;十二生肖的典故;餐飲和特色食品;器物和發明;運動和遊戲;時尚與工藝品;建築學、地理和文化遺產;風俗和傳統等故事。通過衣食住行、歲時節日、傳統美食和禮儀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分享中國四千多年的獨特文化。內容涵蓋了許多現今社會仍然流行的思想、哲學、儀式和信仰,更以深入淺出的手法探究一些古老和有趣的文化根源。書中的內容每篇都是獨立故事,適合所有年齡層和有興趣探究中國文化的讀者。 學生設計兼具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元素的精美帆布袋。 肩負文化推廣 提供有趣知識寶庫 香港社區基金希望透過這本書,激發讀者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興趣,幫助傳承中華文化的知識寶庫。基金已經向香港的中小學生送贈二千本圖書。早前更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舉辦「故宮文化工作坊」,邀請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英業小學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加,讓他們學習清代宮廷服飾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並且透過手繪帆布袋創作體驗,即時學以致用,加深對中國文化藝術與歷史的興趣。香港社區基金主席黃永光先生表示:「中華文化是凝聚我們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通過《Chinese Stories》,保存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並在更多的家庭、學校和社區推廣開去。期望《Chinese Stories》能為大家帶來喜悅和靈感,讓年輕人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影響我們四千多年的價值觀、哲學和傳統,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香港社區基金的目標是傳揚愛與關懷,支持和諧包容,建構更美好社區。這本著作承載著傳承文明的使命,讓讀者了解中國文明的深厚底蘊和核心價值,促進社會團結和諧。 《Chinese Stories》鼓勵學生一起踏上探索中國文明之旅。 學生在工作坊上以輕鬆互動的形式學習中國文化。 《Chinese Stories》 出版社:香港社區基金 推出日期:2023 《Chinese Stories》已在香港主要書店有售。部分銷售收益將捐贈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支持保護及關注兒童的權益。 網址:https://hkcf.hk/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英華小學創立體驗式學習主題誘發學生好奇心 面試首要錄取「PHD」學生

英華小學是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全日制直資男校,學校的宗教背景為基督教,願景是「以基督精神,辦全人教育」。學校致力推動實踐校訓「篤信善行」、制定年度學習主題及「三大教室」,提供體驗式學習活動,培育才德兼備的「英華仔」 。此外,由於英華小學畢業生可「一條龍」直升英華書院,故深受家長歡迎,校長陳美娟博士透露,學校去年收到多達4,000份入學申請,面試除看重學生的求知熱誠,更重視家庭教育理念。        英華小學主張快樂學習,校園環境別開生面,甫進校門便看見一部巨型扭蛋機,四處貼有創意路牌,寫上「錫晒里」、「人人期望可達道」等新奇且幽默的街道名稱,令人不禁會心微笑,感覺充滿正能量,原來這一切均為英華小學年度學習主題的獨特設置。 英華小學校長陳美娟博士解釋,她的辦學理念是希望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愛上學習和學校。她熟知男孩子好動的特質,所以特意在每個學年定立一個新的學習主題,運用校內佈置和一系列教學活動製造驚喜,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從玩樂中自主學習。寫上有趣字眼的路牌正是疫後復課時的學習主題「秘密通道」的教材,引導學生認識和觀察社區事物,營造輕鬆、正向的學習氛圍。 多元學習主題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思維。英華小學今年的學習主題為「意想不到」,老師引導學生在不同範疇運用設計思維,例如嘗試改變物品原本的用途、透過小組專題報告展示驚喜的研習成果。完成活動後,學生會得到代幣用作在校內扭蛋,又可利用扭蛋獲得的禮物與同學互動,合力拼砌大海報。陳校長表示,學習主題的目標是鼓勵學生突破框框,從不同角度解決生活、學校,甚至社會難題。 陳校長強調,英華小學非常重視德育,常把正確的價值觀滲透到學習之中,專題報告的內容亦強調有利於民。另外,她又將校訓「篤信善行」化成口號「做個有心有品的英華仔」,讓學生容易明白,並在言行間實踐同理心、感恩及欣賞他人。每名「英華仔」都活潑好動,有禮得體,能夠專注投入學習,以創新思維活學知識。      英華小學的課程設計創新、與時並進,重點發展「三大教室」的學習模式,分別是在學校班房上課的實體教室、用作備課和延伸學習的網上教室,以及英華小學著名的「野外教室」。陳校長表示, 「野外教室」鼓勵學生走進郊野,親身認識和愛護大自然資源,參與遠足、耕作、生火煮食等活動,提升自理和解難能力。此外, 校方又把「野外教室」融入STEM課程,例如在海邊研究如何用風力推動船隻、把水源引到陸上使用等,讓學生在郊野實地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靈活應用所學知識。 在收生方面,英華小學面試共分三輪。首輪會安排所有申請入學的小孩分組與教師面談,問一些幼稚園水平的問題,從中觀察小孩的表現;第二輪面試改由校長與小孩見面,一起玩遊戲、閱讀等;最後一輪面試則比較特別,校方會預先告訴家長兩條問題,然後要求家長拍片回答,讓家長親身經歷面對鏡頭表達自己的挑戰和準備。 陳校長強調,面試不只著重小孩的個人表現,而是以整個家庭為「錄取」對象,因此校方特別重視家長的教育理念,首選錄取有「PHD」特質的學生。陳校長進一步解釋指,P是Parenting,即是有家教的小孩,因為孩子的行為最能反映家長的身教;H是Habit,自小養成良好習慣的小孩,較懂得控制情緒和專注。D是指Delight in Learning,即是不怕艱辛、對學習充滿火熱的心,正是練成「英華仔」的潛質。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感」講】德思齊加拿大國際學校 文化多元課程靈活 受國際認可的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讓學生體驗真實職場

德思齊加拿大國際學校(DSC International School,DSC)位於港島區太古城,提供由幼兒教育、小學至中學的「一條龍」課程。DSC以「Dream, Succeed and Celebrate」(夢想、成功與慶祝)為教學理念,鼓勵學生思考和發展個人志向,再為目標訂立清晰路徑,過程中不斷追求知識和勇於接受挑戰,藉此培育終身學習,成為與國際接軌的「未來人才」。 DSC推行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中學部採用類似大學形式的學分制,課程可靈活配合學生所需,特別有助學生運動員兼顧體育比賽和學業成績。  =================================== 相關文章:【《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br>愉快學習實踐全人教育 一條龍直資小學免呈分試 ===================================   不少家長會為子女選擇國際學校,嚮往其新穎的教學模式,希望子女能按自己學習的步伐而調較學習程度。在DSC任職25年,現任該校總校長的韋禮達博士(Dr. Jason Walter)表示,校方採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憑(OSSD)學制,當中的學分制與大學體系近似,例如9年級學生在學期內取得8個學分便可升班,讓學生更有效分配時間,並可按個人興趣和人生目標選修適合的學科。韋禮達總校長認為,當學生在課堂中按自己的學習程度不斷進步,便會發現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理想目標愈來愈配合。 為了照顧DSC學生長遠的發展,學校輔導員會與7年級或以上的學生定期面談作詳細升學諮詢,並跟家長緊密溝通合作,與學生一起達成目標。由於OSSD課程受國際高度認可,DSC學生在畢業後可報讀世界各地的頂尖大學,多年來有不少畢業生遠赴加拿大、英國、美國、澳洲、日本等地升學,亦有很多畢業生選擇留港升學, 出路廣泛。 DSC為深化學生的生涯規劃歷程,會為部分學生安排在11與12年級推行職場體驗,於上課時間到公司或機構實習半天,包括律師事務所、幼稚園等等。韋禮達總校長表示,這計劃長達一個學期,希望學生在過程中感受真實的工作環境,並有足夠時間反思,預早確定將來的路向。 DSC另一辦學特色是其多元文化薈萃的校園環境,學生來自45個不同國家,於整個求學階段仿如沉浸在小小地球村裡,一同學習、互相交流和汲取彼此的文化,拓闊國際視野。韋禮達總校長指出,DSC致力營造友善、熱情和溫暖的學校文化,學生可以輕鬆融入校園生活,家長毋需擔心子女的適應問題。 ===================================    DSC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姿,英文為非母語的學生可以怎樣兼顧學習進度同時提升英語水平,又如何在體驗活動和學術之間取得平衡?韋禮達總校長解釋,DSC提供全面的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ESL),按學生的程度分班學習英語,而其他學科則如常上課,學生透過與不同國籍的同學溝通,有大量運用英語的機會,英語水平自然進步神速。 DSC亦善用OSSD課程學分制的優勢,靈活調配課程和活動,甚至替在學術以外有出色表現的學生制定個人化時間表,讓他們有更多機會爭取佳績,同時又能跟上學習步伐。韋禮達總校長列舉學生當中有一位劍擊運動員,在歐洲進行了一個半月的巡迴比賽,回校後仍能通過學期的所有課程。他補充,DSC今年起增設三大獎學金,表揚在學業、運動以及藝術三大範疇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鼓勵他們發展藝術感和創造力,為成為未來的領袖作好準備。 在收生方面,DSC貫徹靈活、創新和開放友善的準則。韋禮達總校長直言,DSC面試時會關注申請學生和家長的目標,以及DSC的教育理念與模式是否適合申請者,另外,即使學生在申請時並非身處香港亦可進行面試。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愉快學習實踐全人教育 一條龍直資小學免呈分試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浸大王錦輝中小學)位於沙田石門,為全港首間由大學開辦的「一條龍」附屬直資學校,設有中學及小學;因其一條龍特性,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的高小生可免考呈分試。學校於2006年創校至今一直深受家長歡迎,首年招生即收到逾千份入學申請,是近年迅速冒起的千禧學校。學校以愉快學習和自主學習為核心,配合彈性、多元的學制,讓學生選讀HKDSE、IGCSE或A-level課程,為於本地、海外升學鋪路。入學面試重視學生潛能,老師更具多年栽培資優生經驗,因材精教,讓學生充分發揮優勢、盡展個人天賦,成為社會未來人才。  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秉承浸會大學的教育理念,無論設施、課程安排和課外活動,均以全面實踐全人教育為目標。學校的測考和功課量較少,內容著重深度思考和創意運用,減輕學生的壓力,得以享受自主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樂趣。 =================================== 相關文章:【《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滬江維多利亞學校沉浸式學習理論與實踐並重 新落成演藝中心啟發學生發展創意藝術 =================================== 創校人之一,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陳偉佳博士認為,好奇心是學習的原動力。校園設有充足的運動場地和實驗室,並設立多個創新的互動學習空間,包括可透過戴上特製眼鏡,「親身」體驗不同場景,如置身博物館觀賞歷史文物的「InnoLab」,以及學習保育的「瀕危物種博物館」。這些學習體驗不但與課程緊扣,更能增加學習深度,啟發學生延伸深度思考,達至全人教育。 為貫徹全人教育、自主學習的理念,浸大王錦輝中小學在課程和學制方面,給予學生和家長充足的選擇,包括從日文、法文、西班牙文和德文中修讀一種作為第三語言學習,用作報考IGCSE(國際中學會考證書課程);升上中學後,學生可按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興趣,選擇報考本地的HKDSE或A-level。 浸大王錦輝中小學由硬件配套以至課程學制,均貫徹執行辦學理念,背後與總校長陳偉佳博士息息相關!總校長在訪問中除了講述創校時的想法,還分享了一份非常特別的物件,說明在面對困難時應具備的信念。 ===================================  學校十分重視發掘學生的潛能,加上長達12年的「一條龍」課程,對學生的全人發展提供長遠支援,關顧學生的精神健康,安排心理學家定期替學生做測試,老師亦十分重視及了解學生的個人特質,務求達到「因材精教」。 學校的收生準則除了考慮學生的學術能力,亦視乎個人潛能,以及與學校的契合度。學生須在首輪面試提交一段3分鐘的短片以表現自己的特質,通過後會再進行兩次實體面試。陳偉佳博士強調,第三輪的面試極為重要,因為校方必須確保與家長在教學理念上有共識,才能滿足雙方期望,為學生作最好的選擇。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滬江維多利亞學校沉浸式學習理論與實踐並重 新落成演藝中心啟發學生發展創意藝術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Victoria Shanghai Academy)位於香港仔深灣道,是香港首間「一條龍」IB學校,重點培養學生雙語能力、全人發展和多元文化視野。課程以建構式學習為主,內容全面、校園活動新穎,學生有大量機會作多方面思考和活用課室知識,藉此啟發新思維。學校的小一面試方式亦很特別,由孔美琪總校長親身談談學生面試的過程。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多年前已引進IB課程,學校不用傳統教科書,希望營造開放和靈活的學習環境;將美國的「設計思維」融入課程增進學生的共情力,鼓勵把知識融會貫通,思考社會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提升解難能力。 語文方面,學校採用雙班主任制,分別專注教授中文和英文,讓學生在全語文模式下學習。校方亦推動學生從低年級便養成閱讀習慣,配合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的校園活動,有效提升雙語讀寫能力,同時建立文化自信,擴闊視野。 學校的教育方針清晰,理論與實踐並重,有賴孔美琪總校長的專業教育背景!訪問中,孔校長借助分享一件物品,細說她如何培養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學生作多元發展!  孔校長表示,學校重視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追求卓越,因此校方提供的活動亦十分多元化,比如最新落成的演藝中心,除了為學生提供專業級場地及表演機會,大樓更設有創新中心、黑盒劇場、美術室等等,集創作與藝術於一身,同時緊扣IB課程框架,雙得益彰! 學校的課程和校園活動內容不斷創新之外,小一面試收生的方式亦與眾不同!孔校長強調,面試過程是學生和家長的「體驗」。首輪面試不會由學校主導,而是要求學生「講故事」給父母及老師聽,同時會詢問一些情境題,聽取他們的想法;第二輪面試則以小組形式進行,負責面試的老師會跟學生互動和對話,從而觀察他們的想像力、思辨和發問能力。 另一方面,校方亦為六年級學生升上MYP課程做足準備。為了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同時給予學生發展空間,校方特意為課程編制清晰的評級系統,亦為高年級特設期中測驗令學生有應試感覺,緊扣IB所需的5大技巧,令學生即使升上進階的課程,仍能保持出色表現。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創新元素融入教學 動靜活動兼備培養學生多元發展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位於油麻地,是全港首批直資小學之一。學校著重培養學生的第三語言,同時在課堂和活動中融入創新元素,校園生活有趣且兼顧學術發展,令學生有充足的學習空間發揮所長。學校的入學申請亦與別不同,學生只需簡單填寫入學申請表便可。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十分強調開心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閱讀報告中大膽展示創意,加上必修的第三語言課,讓每名學生透過語言文化開闊視野,提高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 在活動方面,校方每年會舉辦大型音樂劇,以及由學生主導的校園電視台,讓學生有大量機會參與台前幕後的各個崗位,提升想像力和創造力,在學科以外獲得更多面向的學習體驗。 學校的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又與課程緊密配合,背後與陳守仁小學周智銘校長的教育方針與熱誠有關。周校長在訪問中帶來一份意義重大的禮物,講述心目中從事教育所秉持的態度和信念;還分享他帶領觀星團到海外遊歷的體會,希望藉著興趣活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周智銘校長一直強調體驗式學習,因此學校推行的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掛鈎,甚至自行設計校本英文課程,令課堂內容更實用和更易於學習。隨著新綜合大樓的啟用,學校更強調「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理念,例如在天台設置「一念間」,以及利用大樓的游泳池進行不同的游泳課,讓學生均衡及多元發展,動靜皆宜。 除了學習模式,學校面試時對收生的著眼點亦與別不同。周校長表示,校方特別重視面試的即場表現,因此從來不收學生的作品集和推薦信。入學面試共設兩輪,第二輪面試主要透過不同的活動和任務,從中觀察學生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和領導能力。 對於學校的升中成績卓越,不少學生能順利銜接中學,周校長認為是與校方為小六學生特設專題研習有關。在一年的研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資料搜集、分析或外出訪問各界人士,甚至成為專題研習中的小領袖,使他們在畢業前已具備各種軟技能,更易融入中學生活。 #陳守仁小學小一申請 #陳守仁小學好唔好 #陳守仁小學升中

詳細內容

【《優質教育+》之校長教路】港大同學會小學
深度推動自主學習 正向教育建立價值觀

 港大同學會小學是位於港島東區的直資小學,屬於「一條龍學校」,近乎全數學生均會直升港大同學會書院。 學校著重優質的全方位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活潑、好學、思辨、創新,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校雖不設IB課程,但會因應各年級學生的需要,設計多元智能學習課程,在正規課程中加入應對的單元主題,擴闊學習視野,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潛能;透過延伸學習活動,鼓勵學生以經歷及體驗,思考生涯規劃,促進全人發展。 黃校長一直堅持愉快而全面的教學理念,在訪問中以小電筒作寓意,認為教育工作者就如「光」一樣,需要發亮照耀他人,成為別人及學生的明燈。  港大同學會小學黃桂玲校長認為,學校開辦以來一直推動正向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在生理、心理、學習及社交等範疇均衡成長,達至全人發展。學校同時將這教育理念滲透於課程中,使學生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正面思考。「個人成長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社會及家國,建立各方面穩固的價值觀。 學校在小一面試過程中,會透過小組面試、遊戲互動等環節,觀察學生的主動性、品行和團隊合作表現;同時面試亦特設一個15分鐘環節,讓學校有機會與家長深入對話,了解雙方的教育理念是否相符,締造雙向而正面的教學條件。 學生更可受惠於「一條龍學校」的制度,與港大同學會書院保持緊密溝通,作更好的升中銜接!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