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同源] 排便不再驚! 4招助小朋友消除恐懼

內容提供:SAM EC 「每次大便,孩子都是哭哭鬧鬧,看了西醫也是給草餅及甘油條,還可以怎麼辦?」早前筆者曾在此欄講解了功能性小兒便秘的真正背後原因是在於「恐懼疼痛」,本篇文章旨在教導大家如何讓孩子消除這心理恐懼。方法有四: 要消弭小朋友對便秘的心理恐懼,可以從心理和食療入手。(圖片來源:Pexels.com) 1. 裝作若無其事 「今天上了大便嗎?」、「今天大便還有嗎?」當家長或者家中長老為孩子便秘而苦惱的時候,往往不期然地緊張地發問,更甚者會天天向家傭詢問同一條問題。 兩歲以上的孩子是聽得懂大人的說話及語氣,過於緊張的發問會令孩子誤以認為便秘是大事件,無形增加了他們的緊張情緒,令他們更加在意大便的狀況,也更加立心逃避。這樣怎能讓孩子安心去完成「大事」?儘管家長緊張孩子排便的情況,但最好裝作若無其事,以卸下孩子的戒心。 家長別過份緊張孩子排便的情況,免得無形增加他們的緊張情緒。(圖片來源:pexels.com) 2. 嘗試不同的通便食療 坊間有不少潤腸通便的食療,家長不妨積極嘗試,例如:西梅汁、桑椹汁、芝蔴醬、香蕉、蜜糖、合桃糊或火龍果等。由於每個孩子的口味不同,未必願意嘗試每一種食物,若果未能成功依靠食療,請向中醫或西醫尋求也是方法。消除孩子恐懼最關鍵一步:必須找到一款或以上的食物或藥物,讓孩子愉快地排便。 西梅汁、桑椹汁、芝蔴醬、香蕉、蜜糖、合桃糊或火龍果等食物都具潤腸通便功效,可讓孩子嘗試。(圖片來源:pexels.com) 3. 建立排便的信心 「點解次次大便都痛啊?」看著孩子排便的痛苦表情,嬷嬷婆婆不期然的一句話,看似是無傷大雅,但實在聽在孩子耳裏,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對大便的恐懼,越恐懼越想逃避,越逃避就越便秘!所以,我們要避免孩子的恐懼情緒,不時強調「大便是不痛的」,尤其當他們嘗試了潤腸通便的食物或藥物。而當孩子成功排便的時候,家長更加此刻要大鑼大鼓嚷著:「吃了XXX,大便便不痛了!」這樣才便能把疼痛的印象洗去,同時慢慢建立他們排便的信心,讓他們知道XXX就是消除恐懼的靈丹妙藥。   4. 中藥食療介紹 中醫認為小兒便秘的原因不外乎飲食停滯及大腸燥熱,筆者設計了針對小兒體質的食療供大家參考: – 炒麥芽二錢 – 炒谷芽二錢 – 炒山楂一錢半 – 竹茹二錢 – 陳皮一錢 – 連翹二錢 – 火麻仁二錢 – 柏子仁二錢 – 三碗煎成一碗 早晚各四分一碗,分兩天服,適合2至6歲小童。若試服一劑,三天仍未見效,可請教你的相熟醫師。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更多中醫文章,請瀏覽:SamEC Facebook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要鼻敏感斷尾? 根源不在鼻而在肺

「醫師,你得幫幫我的孫女啊!」蔡太是我太太外家的好朋友,她帶著十歲的孩女看病。 「我可以怎樣幫忙?」我問。 「這孩子鼻敏感,看過許多醫生,都已經幾年還是治不好。」 我續問:「有沒有試過噴鼻?」 「有,好像噴過一支,但還是不行,每日鼻水不停的流。」妹妹的樣子漂亮,只是有一雙黑眼圈。 我再問:「她每天早上起床打噴嚏打多久?」 「嘩,差不多打上十五、二十分鐘!」 「那還不算太嚴重。」我說。 「不止不止,她還有鼻水倒流和鼻塞,都沒法睡覺了。」 「嗯,那也不用治太久的。平日她的眼睛和鼻子有癢?」 蔡太:「有,她偶爾也會揉眼挖鼻。」 單單一個鼻敏感,足以影響睡眠及外觀,還拖了數年未治好。 我直接問小妹妹:「妳平時怕不怕冷?」 「怕呀。」妹妹點了點頭。 「冬天時手腳冰嗎?」 蔡太回應道:「冰呀,她一定要穿得比別人多。」 這是典型的肺寒病,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施呼吸」故此,皮膚的濕疹、鼻子的鼻敏感及氣管的咳喘,中醫都認為與肺有密切關係。 每朝早上,陽氣初升之際,肝木沖擊肺金而引發鼻敏感,這是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解釋。而治療的處方也是根據肺的功能及五行相克來治療,中醫稱為溫肺散寒法,最常用的藥材便是薑。 中醫最常利用薑成為藥材,以作溫肺散寒之用。(圖片來源:pexels.com) ***  一星期後她們覆診。 「現在起床噴嚏少了,五至十分鐘,鼻塞也少了,睡覺也好了。」蔡太說。 我說:「那很好!睡眠鼻塞是比較難治的。」 這是肺寒得解的好轉之象,所以所有症狀都會減少,既然有效,藥方便原方不動,再配三劑。 ***  十天後第二次覆診。 「這星期噴嚏反而多了,有時睡到一半會打噴嚏。」蔡太說。 我回應:「天氣冷了,晚上睡覺要換一張厚點的被子。」 保暖是預防肺寒的重要方法。 ***  一星期後第三次覆診。 「好神奇啊!現在起床都不會打噴嚏了!睡也睡得好!現在只剩一點點眼癢。」蔡太很興奮地說。 治療一個月,服藥不足十劑,數年的鼻敏感治好的,她當然覺得神奇。其實,神奇的不光是我的功力,而是患者的配合及信任。 我說:「其實只要按我的指示,病情本身又不太嚴重的話,鼻敏感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一個月後,這妹妹只是因為喉嚨痛而覆診,而她的鼻敏感明顯好轉了! 這病例轉眼已經十年了,這位小妹妹也長大成日,而她的名字便是小蕃茄的童童,一位十分有潛質的Youtuber。 內容提供:SamEC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中醫師話你知 5招慎防小朋友鯁喉

每隔一至兩年,東南亞地區就有兒童因鯁喉致命的新聞報導。上星期,SamEC看到朋友分享超級奶爸,介紹把提子以縱向方式切開,令提子成角而減少鯁喉機會。 內容提供:SamEC 筆者雖然覺得切提子不失為一個方法,但是「意外」就是大家「意料之外」,在眾多容易引起鯁喉的食物中,家長能確保將食物一一「切開」?而且,家長永久不能保證孩子會不會偷取提子、車厘子或軟糖等來吃,對不?故此,設法去預防,倒不如直接教導孩子去面對,筆者建議的方法如下: 1. 家長絕不能在孩子面前,表演「吸」提子,否則孩子一定會模仿「吸」提子的,提子一「吸」就會產生負壓,直至飛入喉嚨堵塞至窒息,這才是鯁喉致命的原因,提子只是道具,「吸」才是主因。 2. 家長教導孩子吃提子時要用「咬」的方法,門牙天生的功能是切開食物,習慣「咬」食物而不是「啜」或「吸」,那就不怕會給食物鯁倒。 從小教導孩子吃東西時要多用門牙咬,而不是用啜或吸的方法,那可減少鯁喉的機會。(圖片來源:pexels.com) 3. 家長可以作狀模仿一次鯁倒的反應,讓孩子看到鯁喉的後果,不過動作不要太誇張,否則嚇怕膽小的孩子不敢進食,形成「因噎廢食」,然後解釋「咬」食物便可以避免鯁喉,孩子會牢牢記住。 4. 除了提子,許多食物也有機會或曾經引起鯁喉:龍眼、車厘子、麻糬、魚蛋、墨魚丸、湯圓、年糕、啫喱、軟糖等,這些食物也是?對不能「吸」或「啜」,只能用牙齒去「咬」。 5. 對於正值「Terrible 2」的小朋友,第一次吃「切」提子,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切」,否則將來他們會扭計不吃「未切」的水果,尤其是外出用膳時更明顯。 筆者十分建議家長給1歲的小朋友開始餵食雞腳,原因有三: A. 雞腳質軟可口,小朋友容易進食; B. 雞腳的骨頭細小而圓,不會刺傷或鯁喉; C. 可讓小朋友練習口腔肌肉去吐骨,對將來咬字有幫助外,亦可減少因不懂吐骨而擇食的機會。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小朋友「另類」胸口痛 竟同早餐食餅有關

兩歲半的小朋友,第一次媽媽帶來求診,他踏入診室的第一句話,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內容提供:SamEC 七月份,疫情大爆發,媽媽為何敢於冒風險帶著孩子來求診?我有一絲念頭,但剎那間,這念頭被眼前可愛的小朋友沖洗了。 他很心急的跑進來,搶著說:「是否有餅餅?」餅餅?被這麼一問,我也停頓了半秒,「啊……有的,如果你乖乖便有餅餅了。」我腦裏的確有餅餅吃的。 媽媽坐了下來,說:「他星期一開始說自己胸口痛。」站著的孩子也指著自己胸前說:「痛痛。」 「他剛剛在等候的時間也痛了一次,但每次痛一陣便沒有了。」媽媽補充著。 兒科胸痛並不常見,我看看孩子胸口好像有點腫脹似的,先拿起聽筒聽聽心肺,這孩子沒有半點退縮之意,「你很勇敢啊!」具體的讚美可以讓孩子認知及深刻記著自己正確的行為。 我說:「呼吸心跳也正常。」「第二位醫生也這樣說,會考慮胃酸倒流嗎?」媽媽提出意見。 「幼童胃酸倒流多在半夜發生,這情況不似,之前有撞傷過嗎?」我從這方面想,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但是照顧者未必一定知道。「應該沒有。」 「他甚麼時間會較多叫痛?」我想再問多點線索,「早上較多,他早上喜歡吃餅。」媽媽很快便回答。 「早餐吃餅乾……」我腦裏在打轉,似乎有點頭緒了,回想起這寶寶一進來問我的第一句話,「餅餅」原來是他的至愛。 早餐吃餅乾,一般情況食道太乾了,較容易鯁喉。(圖片來源:pexels.com)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喜好,我處理不少小兒飲食問題,這是當臨床醫師許久才真正明白:每個孩子都是個體。 我解釋我的推斷:「早餐吃餅乾,一般情況食道太乾了,較容易鯁倒,相信每個大人都有這經歷。而兩歲多孩子,如此喜愛餅乾,他可能一早起來,還未喝奶或喝水時心急進食,一下子便鯁到了,然之後引起食道痙攣。」 媽媽說:「這兩天已不讓他吃餅乾了。」怪不得,這孩子知道有餅乾便搶著要,原來他餓餅乾已兩天了。 這孩子真的太可愛了。 我建議早餐先喝奶後吃餅,這一點要慢慢教導,而中藥以理氣和胃,降逆順氣,目的是讓食道回復正常蠕動便可。最後,我輕揉孩子的胸膛,再一次確定他們沒有外傷引起的舊患,進一步確定這是食道問題。 我跟這孩子道別:「你很乖啊,現在可以去姐姐處拿『餅餅』了。」 看著他高高興興的跑出診室,我心裏著想:我診所只有山楂餅,希望你鍾意。 我以診所唯一的「餅餅」——山楂餅,送予那胸口痛的小朋友。(圖片由筆者提供) ======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