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 X Tencent Cloud — 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學校巡禮(四)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VOD一站式平台 學生手機隨時重溫學習影片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攝影:《GRWTH日報》特約攝影記者張逸康 影片:《GRWTH日報》特約攝錄程森豪 全港學校恢復面授課,中小及幼稚園學生終能回校學習,重過校園生活。不過,恢復面授課並不代表停止線上教學。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便善用學習短片,並透過試行GRWTH APP x Tencent Cloud「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提供的VOD(Video-on-demand)教學影片點播功能,為學生帶來學習無界限的體驗。 面授與短片互補 「經歷今次疫情停課後,我們發現了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就是學生原來能夠獨立地在家中觀看學習短片,而且看過影片後回校上課,學習效能更大大提升。」該校余茵茵校長說。 聖公會仁立紀念小學是「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的先導學校之一,余茵茵校長認為學習短片能輔助面授。 她續道:「所以即使現時全面復課,我們仍會製作教學短片給學生作課前預習,或者作課後延伸學習。例如英文科有課後文法溫習短片,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延展學習,鞏固知識。」 在電子教學方面,學校投放了不少心思及時間。(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另外,校方亦利用短片宣傳如防疫常識、學校秩序等訊息,加強家校溝通。她說:「短片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媒介,當老師在校內跟小朋友簡短地講解有關訊息後,回家便可請學生跟家長一起分享相關的短片,讓家長都能同時充分地了解。」 點播影片、接收短訊  一APP一Click便可 該校對於學習短片的重視,早見於去年11月社運停課期間。自此校方便不間斷地製作學習教學影片,積累至今已有700至800條影片,猶如一個電子教學資源庫。由於影片數量漸增,所以校方亦著力試驗不同的儲存及點播系統,務求為學生、家長及老師找出最完善及最便捷的影片點播方案。 余校長說:「我們一直使用Google平台作線上教學及影片點播,運作亦大致順暢,但同時亦了解到一些學生的照顧者,尤其是老人家及家傭,他們不太熟悉Google平台,不時遇到操作上的問題。所以當GRWTH APP推出『雲點播』支援計劃時,我們便想一試,因為我們早已利用GRWTH APP,家長亦會經常透過此平台接收學校的短訊、e-通告、作電子繳費等,對操作十分熟悉。」 因此,學校於今年9月下旬便開始試用GRWTH APP增設的Tencent Clound的VOD教學影片點播功能。 Tencent Cloud的VOD平台連接GRWTH APP,方便家長即時收取影片上載的提示訊息。(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余校長說:「以往我們把影片或教材上載至Google後,需同時在Google及GRWTH APP發布提示訊息。原因是Google的賬戶屬於學生的,但小學生年幼,尤其是初小生,很多時都依賴家長的照顧及提醒,方知道老師有新的教學影片上載。所以校方也會同步在GRWTH APP發布提示訊息。」 她續道:「但在Tencent Cloud的VOD平台上載了短片後,便可即時透過GRWTH APP發出提示短訊,家長能立刻用手機觀看短片。」這樣一來,便減省了老師們的行政工作。 (圖上、下)今年學校先試行上載升中短片,讓家長及學生能隨時邊觀看影片邊討論。 (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利用VOD一站式的優勢,該校便嘗試上載術科短片及升中預備短片作首輪試驗。余校長解釋道:「原因是這些影片比較casual,不用坐定定,拿著筆記簿、書本。反而父母跟小朋友上街時,若剛巧談論有關話題,便可隨時隨地利用手機登入GRWTH APP的校內影片連結,即時跟小朋友一起觀看相關短片,不像Google需要用notebook或電腦打開平台。」 學校利用VOD一站式的優勢,家長及學生只需透過登入手機GRWTH APP,便可隨時隨地點擊影片結連,重溫學習,不像Google需要用notebook或電腦打開平台。 期望學習無界限 余校長謂,由於該校採用Tencent Cloud VOD平台的時日尚短,仍屬試行階段,所以目前仍會同步使用Google平台。但不論最終使用哪一個方案,她期望學界可透過這些資訊科技工具,有效地實現全天候學習體驗。 她總結道:「過去大半年因應疫情停課,學界同工們都非常努力地適應這個新常態,在電子教學方面,投放了不少心思及時間。如果能再善用資訊科技資源,特別是影片、電子軟件,教學便不用受時間、地域及其他的規限,可以做到學習無界限。」 余校長總結道,只要能善用資訊科技資源,便可實現沒有時間、地點規限的無界限學習。 「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為本地學校免費提供課堂影片庫功能,設清晰單元分類及影片觀看報告,助學校集中管理。計劃報名後最快兩星期內即可使用。 網上報名: http://bit.ly/VOD_School_Appl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一波多折的工作簽證申請過程 單單特區護照也不夠

早前在專欄分享過作為The Amazima School (TAS)美烏團隊中唯一一位華人,生活和工作上總會遇到一些跟其他同工截然不同的經歷,例如其中兩期提到在英語課堂上教中文和乘坐出租電單車戴口罩的習慣。這些軼事,當中一些決定全屬個人意願,做與不做,無傷大雅。然而,遇上大是大非的事情,如處理政府法律文件,我得按著我跟同工的不同而作出適切的應對。 申請工作簽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省錢的免簽證九十天 我跟我的美籍同工均是先以單次旅遊簽證九十天入境烏干達的。這三個月是我們申請工作簽證的緩衝期,予以我們足夠時間預備所需文件、遞交申請表格和等候獲批。不同之處在於香港特區護照容許我免簽證在烏干達逗留九十天;我的美國同工則需申請,費用為美金五十元。 這方面,我確是省錢省時。 烏干達簽發的工作簽證共分七大類別,從建造業至外交不等。我辦理的則是G1宣教士工作簽證。所有申請人在申請前必須親身前往位於首都坎帕拉的國際刑警組織(通稱Interpol) 辦事處,申請有效期半年的無犯罪記錄證明,俗稱「良民證」(Certificate of Good Conduct)。 全球護照僅四種主色:紅、藍、綠、黑。為什麼香港特區護照為藍色呢?加勒比海共同體(Caricom)成員國使用藍色護照;藍色護照亦是北美、南美及大洋洲等「新大陸」國家的象徵。(網上圖片) 晨早出發辦「良民證」 一般來說,遞交所有文件後,處理申請約兩個禮拜,申請結果會以掛號郵件寄至入境處。TAS的行政助理Faith會代為跟進辦理我的工作簽證。她是專責所有外籍同工一切有關工作簽證的事宜,包括預備相關文件、繳交所需費用、按時安排續簽、陪同申領「良民證」和領取工作簽證等。幸好有她,我們這群外籍同工才不用費神周旋不同的政府部門。 由於申請「良民證」不設電話和網上預約,亦沒有即場派籌安排;從學校到首都坎帕拉的車程約三小時,我們在辦公時間內越早到Interpol辦理越好。於是,我跟Faith清早六點出發。一路上,她講解申請程序--提交所需文件後,耐心等候職員叫號,捺印指紋。一切順利的話,應該可以在中午前離開。 聽起來頗為簡單,現實又如何? 終於到了Interpol。雖是早上九點半,已有十多二十人排隊等候。輪到我們提交申請,Faith把文件夾遞給身穿白色Interpol恤衫制服的職員。他逐一查看內裏的文件,如「良民證」申請信、受聘通知書、學歷證明副本、香港身分證影印本等。當他看見我的香港特區護照時,他從封面至封底逐頁逐頁的細讀,「研究」完後,抬頭說:「您是中國人?」我點頭。「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護照,這是中國護照嗎?」 我愣了。環顧四週的申請人,不是來自英美,便是印度。他沒有看過香港特區護照,我不驚訝,也沒有覺得被冒犯,只是我該怎樣證明手持的護照是合法和有效?我跟Faith四目相對,不知所措。這位職員道貌岸然的著我們到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尋求協助,待他們證明我的護照屬於中國護照後再回去辦證。由於我是第一位非來自美國的外籍同工,Faith從未處理過類似情況,我們唯有聽從這位職員的提議,到大使館走一趟。 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位於首都坎帕拉的使館區。(圖為大使館在四月下半旗,悼念新冠肺炎逝世的同胞)(網上圖片) 申請「良民證」的最後程序便是在申請表上捺印雙手十指的指紋。 幸好Interpol位於大使館區,數分鐘車程便到達中國大使館。甫下車,只見一條大概由四五十個本地人組成的人龍,排隊分批通過安檢入館。進到水泄不通的詢問處,二百多呎的空間擠著二三十個本地人,我猜他們是申請工作簽證,希望出國謀生 。詢問處設有四個服務櫃檯,只開放其中兩個處理查詢,無怪乎等候的人龍這麼長。我下一步是什麼? 原來還須「公證」 六神無主之際,一位身高六尺、穿著便服的本地中年男士走過來,用盧達語問我們的來意。Faith跟他說過明白後,他對我擠眉弄眼,示意我跟在他後面,用肘開路向前行,來到其中一個櫃檯。他以身體擋著從背後擠擁上前的本地人,用英語對我說:「您現在可以跟職員說出您的要求。」先別說他原來是這裏的職員,更想不到他竟會如此幫助我,讓我「插隊」,感覺好像在沙漠中遇到綠洲。 我謝過他後,看見隔著玻璃窗的另一端坐著一位女同胞,終於見到「自己人」,心頓時定下來,即時「轉台」用普通話道明來意,並將護照遞給她。怎料,她跟Interpol的那位職員一樣,皺眉翻看整本護照,說:「我跟領導溝通一下,看看他怎麼說,您稍等。」什麼?使館職員也沒看過香港特區護照,這回我真的無奈,唯有沉著氣繼續等待。 申請「公證」手續簡單,填妥表格,繳付費用,兩個禮拜後便可領取。 猜猜在大使館申請這份「公證」費用多少?約港幣二百元。 過了數分鐘,她跟上司一塊回到櫃檯,告訴我申請「良民證」前,必須在大使館辦理「公證」。我百思不解,說:「 『公證』是什麼?」女職員立馬回答:「『公證』是您在這裏使用特區護照前,必須經使館認證此護照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這樣,不論我申請任何法律文件,有關部門也會受理,獲批的就帶有法律效力。」「申請一次便一勞永逸,是嗎?」這問題聽起來有點不經大腦,我還是硬著頭皮的說了。當下我最想知道的不是申請「公證」程序和費用,乃是對方清晰的確定,免得下次續簽工作簽證時,遇上同樣波折,弄得茫無頭緒。 Interpol簽發的「良民證」 (樣本),有效期為半年。即是說每次續簽工作簽證,必須先申請「良民證」。(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 X Tencent Cloud-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學校巡禮(一)
鳳溪第一小學:一個平台跨境學童家長都用得

對於鳳溪第一小學來說,雖然本港學校已恢復面授課,但電子教學工具仍然重要,皆因校內的跨境學童,暫未能來港上課。有見及此,一個能供中、港兩地學生使用的單一影片點播平台,著實是必不可少。 撰文:沈一怡(《GRWTH日報》特約記者) 攝影:張逸康(《GRWTH日報》特約攝影記者) 用盡方法讓學生保持學習動機 校長朱偉林說:「我們學校位於北區,有一半學生是跨境學童,所以就算現已恢復面授課,這批學童因未能來港上課,仍需依賴電子教學工具學習。」 鳳溪第一小學位於北區,校內有一半學生屬跨境學童。 他指出,自疫情發生以來,學校都透過實時線上課堂與教學短片的互相配合,來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他又說:「實時線上課堂雖然能夠解決授課問題,但在虛擬的空間中,師生間始終隔著距離,在確定學生的接收程度方面,未必及面授模式。加上家長亦有訴求想有課堂短片,所以我們便製作教學短片,讓學生能隨時重溫課堂內容,從而加強學習效能。」 除了課堂內容,校方亦提供預習短片及其他網上教材,並善用短片作家校溝通的工具。例如九月開學時,因應疫情而有多項需要學生留意的全新事項,學校便拍短片連通告轉發給家長,令同學更易掌握。 (右起)朱偉林校長、蒙韋綸高級主任 單一點播平台 貫通兩地學習 在上述種種因素下,GRWTH APP夥拍Tencent Cloud的「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來得十分合時。該校高級主任蒙韋綸說:「上學年停課期間,我們使用另一間網路平台,其支援學界的免費計劃剛巧在學期尾完結,而GRWTH正正在此時推出『雲點播』計劃,增設了Tencent Cloud 的 VOD(Video-on-demand)教學影片點播功能,解決了燃眉之急。」 朱校長說實時線上課堂與教學短片能互補,助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他續道:「由於老師及家長早已使用GRWTH APP作繳費、交回條、短訊提示等用途,非常熟悉其操作,不用重新再學習。」 除了做到無縫接軌,平台更支援內地用戶。其實該校早於疫情之前,已開始利用短片輔助教學。不過,當時老師需把同一影片上載至分別供本地生使用的Google及YouTube,以及內地生使用的優酷視頻及土豆網,加重了教職員的工作量,且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他補充道:「之後亦試用Microsoft office 365教育版,但當儲存的影片數量增多時,系統便變得不穩定,因而欠缺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 校方可按年級、班別、課題,把影片分類。 因此,「雲點播」VOD平台除了出現得合時,也針對性地解決了上述的問題。他解釋道:「現在使用『雲點播』 VOD教學影片點播功能,老師只需要登入單一平台,影片便能供兩地的家長及學生觀看,方便省時。再者,內地家長多使用手機的瀏覽器觀看短片,而以往他們以手機開啟短片連結時,不時遇到無法開啟網頁頁面的情況,但『雲點播』 VOD平台便沒有這個問題。」 即使儲存的影片數量增多,系統仍能保持良好的穩定度。(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除了香港用戶之外,「雲點播」VOD平台亦支援內地用戶,內地家長可用手機開啟GRWTH APP的短片連結,再不會遇到無法開啟網頁頁面的情況。 數據建學習歷程 目前,該校有200多條教學短片,將分批上載至「雲點播」VOD平台。朱校長指出,平台的儲存容量及伺服務器的穩定性固然重要,但更關鍵是,平台提供的影片觀看次數數據,能助老師們深入地了解及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 朱校長指出,「雲點播」VOD平台提供的影片觀看次數數據,讓能老師深入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室影片庫」功能介面(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朱校長說:「由於影片按年級、班別、課題分類,我們能夠透過影片觀看次數的數據,與學生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掛勾,藉了解同學對各課題的興趣,從而幫助老師跟進學生的個人成長。」 透過影片觀看次數的數據,教師可與學生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掛勾,藉了解同學對各課題的興趣,有助跟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圖片來源:GRWTH APP截圖) 「GRWTH X Tencent Cloud--教育界雲點播支援計劃」為本地學校免費提供課堂影片庫功能,設清晰單元分類及影片觀看報告,助學校集中管理。計劃報名後最快兩星期內即可使用!網上報名︰http://bit.ly/VOD_School_Appl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疫境激發創意 小人物以小誌記心情 80後港爸為稚子寫成長誌 港師以貓誌祝福小六畢業生

小誌,就是小小的雜誌;雜誌Magazine,刪了Maga,後面的「Zine」就即是小誌的英文名字。「Zine」就是每個人把心中的想法加以整理、編輯及製作,用任何方式製作的創作,是發表個人獨特見解的渠道。世界各地的小誌都有不同的風貌,若把鏡頭聚焦香港的話,亦不乏有心人以原創的文字和圖畫,記錄種種的大城小事。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Irene Cheng 攝影:Andy Wong @ Trial and Error Lab及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誌雖小,但對每個創作者來說,意義卻大。 11份小誌作品,11種不同的港人情懷。 說是有心人,不得不提《突破書誌 Breakazine》編輯顧問及突破機構青年媒體總監梁柏堅與藝術家黃天盈(又名天藍),他倆同是小誌愛好者,與Trial and Error Lab(下稱「實驗室」)的Trial Academy(嘗試學院)開辦「一小誌製作研習班」,自2016年開始,一辦便四年,專門教授不同界別的青年製作小誌。 同是小誌愛好者的《突破書誌 Breakazine》編輯顧問及突破機構青年媒體總監梁柏堅(左)與藝術家黃天盈(又名天藍),為小誌班的指導導師。 讓文創和公眾人士敢創敢作 實驗室管理員之一的Beatrice娓娓道來:「我們讓有志投身文創產業的青年,提供共享工作空間,當中也有培訓、創意企劃、職志輔導等,務求幫助他們發展品牌、實踐非主流職志,並尋到發展的目標。」 小誌展展出學員共11本小誌作品,同場還有天藍老師的蛋誌於扭蛋機內銷售。 「學習製作小誌,就是給實驗室的朋友與大眾一起參與的課程。」另一位實驗室管理員兼小誌班助教Gina補充。今屆「一小誌製作研習班」原來為期四、五個月,最後延至八個月才完成,當中教導製作小誌的技巧,也會讓參加者親手製作小誌,在過程中以共學的方式,彼此給予意見,建構出可行的製成品。除了參與文創事業的人,這一期也有來自公眾朋友來參加。《GRWTH日報》就為大家選了一位新手爸爸和一位小學老師的小誌作品,讓大家窺探一下他們的創作過程和感受。 港爸:陪小朋友,唔係應份㗎咩?! 今屆小誌製作研習班共收11份作品,當中有原不愛閱讀的80後爸爸夏競業的《小朋友看世界》。雖說作者是爸爸,但其實結合了媽媽的繪畫和綽號「菠蘿仔」的兒子的塗鴉,屬一家三口的集體創作。 《小朋友看世界》創作者有80後爸爸夏競業和妻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誌班橫跨了八個月,這段時期香港經歷了社會運動和疫情,都對夏爸爸的創作帶來很多啟發。夏競業一直認為:「我要的是生活,不是生存。」他認為不是錢就買得到優質生活,反而人生需要有時間陪家人。 與現時兩歲十個月大的兒子一起做家務、一起玩、一起吃飯,還有一起看圖書,是夏爸爸的日常。「我由小到大都不喜歡看書,但過往兩年,是看得最多繪本的日子。原來好多作者花好多心思,繪本非常好看。」記者問他是父母輪流伴讀,抑或其中一個負責?夏爸爸反問:「陪小朋友,唔係應份㗎咩?」 夏競業把兒子菠蘿仔的小事結集成小誌,作為孩子成長的其中一個記錄方式。 今天展出的《小朋友看世界》,問到夏爸爸最喜歡內容是甚麼,他二話不說是順豐哥哥。緣於疫情的關係,他們習慣了網購,每次速遞一到,「菠蘿仔」就會以為:「順豐哥哥又買咗好多禮物和零食給我了。」夏爸爸有時會覺得,他的地位好像被那順豐哥哥取締了! 疫情期間常常與夏爸爸見面的順豐哥哥。(《GRWTH日報》攝) 又有一次,他帶「菠蘿仔」去公園玩,怎知兒子沒有去玩,反而蹲在地上看伯伯在淋花。以為兒子在看地上昆蟲的夏爸爸問:「你為甚麼蹲在地上?」「看表演呀!」「表演?」「嗯,伯伯表演呀!有噴泉啊!」 大人看來習以為常的事,對孩子來說是很值得觀察和欣賞的。夏爸爸也從兒子的視點,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細微質感。 從生活上的小事,都看到小朋友的眼光和思想,是如此單純和有趣!(《GRWTH日報》攝) 不想錯過兒子成長片段 喜歡拍攝菲林相,又會改造菲林相機的夏爸爸,就《小朋友看世界》分別做了一個家庭版和一個展覽版,前者相片較多,後者只在封底放了家庭照。他說:「這小誌開始得太遲,因為小朋友成長得快,不寫下有趣的事,就會容易忘記,如果可以由小孩一歲就開始做,到他三至五歲由他自己寫,就會比較完整。」不過他也說:「父母也是不斷學習和成長。」 為了抓住兒子的成長歷程,除了小誌、拍攝菲林相,夏爸爸也把「菠蘿仔」的小型作品儲起來製成作品集。在翻看這些作品集的過程中,他才驚覺,孩子的進步是非常大的。一如夏爸爸所說,要留住回憶,起步不難,持之以恆難。 除了以小誌作記錄,夏爸爸也會儲起孩子的作品,檢視他的成長歷程。(《GRWTH日報》攝) 港師:盼給小六生難忘的永「誌」 同樣覺得要留住回憶的,還有嚴文卿老師。 嚴老師執教鞭五年,剛過去的學年,是她所教的第一個畢業班。「小時候希望自己畢業有老師會送禮物給自己,到我成為老師後,就想送禮物給畢業的同學。」她說,「我不想送食物或者公仔,我會想,還有說話可以對他們說嗎?」所以,她決定製作獨一無二的小誌,給這班同學仔留念。 小學老師嚴文卿老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教書到創作,起步也不易。小誌班導師梁柏堅建議她一讀《我離開之後》,這本書是一個媽媽預想自己離世後,還有什麼說話要跟女兒說的,就寫在書上留存給她。可是,嚴老師說自己翻了翻這書後,覺得那本書太精緻了,自己根本做不來,也怕受它影響,就不敢看下去。 反而,她最想做到的是,雖然同學畢業了,也許會面對開心與不開心的事,但當有機會翻起《遇見最好的自己》小誌時,會知道老師仍然陪伴大家。「陪伴」,就是嚴老師筆下的小誌給予畢業同學最大的禮物。 嚴魯詩為畢業班同學送上親自編製的小誌,以此陪伴升上中學的孩子。多年後的一個五月天裏,當昔日的學生感到情緒低落時,翻一翻那有溫度的小誌,就認定有人對自己說:「突然好想你……我不願讓你一個人。」 以「五月天」歌詞做靈感 「製作這本小誌時,我覺得自己好似植物,需要養分,教學和做小誌一樣,也需要養分,總不能每每都做那麼多,只給別人養分。」她自問做得不足:「自己這五年,做了多少事情呢?有多少事是做得好?有多少是做錯了,帶了負能量給別人呢?自己的壓力原來很大,失去了養分。」 學生版本的《遇見最好的自己》,加入更多和學生相處的人和事,讓同學對最後的小學生涯有更多的回味與感恩。 事實上,在去年的教學過程中,和同學透過網上課加上社交媒體的溝通,發現到學生鮮有見到的一面,嚴老師對這班畢業生有更立體的認識和感情的建立。亦師亦友的相處下,看到孩子們慢慢的成熟長進,就是老師最感安慰的事。 「我教的是6C班,我把它化為『陸喵班』,思考他們每一個人的獨特個性,為他們每個人定了個貓的名字,中二貓、萬歲貓、天然呆貓、隊長貓……」每隻貓都配上嚴老師至愛的台灣組合「五月天」一些歌曲的歌詞,還要做成名片。最後日子,每位畢業同學都收到嚴老師一個配有名片的公文袋,內裏裝著小誌作畢業禮物,窩心非常。 七月份,嚴老師以小誌送別學生,同時遞上一封信,暫別自己的教學生涯。「有位六年班家長說很喜歡這份心意,會keep住,過幾年再給孩子看。」嚴老師滿足地分享。 畢竟,能有老師這樣花心思為自己的學生製作畢業禮物,怎會不感動呢? 小誌創成展 @ Trial and Error Fest 2020「不正常__ __研究所」 日期:即日至2020年10月18日 時間:12:30pm-6:30pm(開放時間或受環境因素有所變動,如有疑問請到inbox查詢) 地址:九龍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地下突破書廊(10月12-18日會移至1樓) 按此了解詳情 Trial and Error Fest 2020「不正常__ __研究所」 Trial and Error Lab由2016年成立,是一個試錯實驗室,藉著推動試錯精神,推動社會接納撞板、嘗試與犯錯的氣氛。實驗室也會到不同的中學,分享文創事業,亦會有不同的活動,給予實驗室的fellows與大眾人士,可以說是在香港多向度推動試錯精神與文創產業。 日期:2020年10月5日至11月1日 地址:九龍佐敦吳松街 191 號突破中心地下突破書廊 活動:作品展覽、本地設計師限量產品、共享工作室參觀、工作坊等 按此了解詳情及參加辦法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生活] 大人細路都啱食!純素乳酪新食法 DIY無蛋奶甜點:鮮果乳略片+乳酪蝴蝶餅

講起乳酪,一般人都想到那些直接打開包裝食用的款式,但吃多了,會覺得口感乏味。其實乳酪也有很多不同的「食法」,例如:弄蛋糕時用它取代牛油,感覺更顯輕盈可口;又或者炮製有營Smoothie的時候,把乳酪加入水果中,令口感更加幼滑。除此之外,還可以製作成乳酪片,只要把乳酪混合其他配料並加以冷藏,非常簡單又方便! 內容提供:Green Monday 今次介紹的「純素鮮果乳酪片」,所需材料不多,而且營養充足又美味,適合純素食者及牛奶蛋白過敏的人士食用。食譜選用了Daiya純素乳酪,這是一款不含乳製品及任何動物成份的產品,口味有三款:藍莓、士多啤梨及蜜桃味。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搭配不同配料和植物乳酪,製作獨家口味的乳酪片!(按此收看食譜影片) 做法簡單的「純素鮮果乳酪片」 材料 – 純素乳酪(3 杯) – 新鮮藍莓(適量) – 乾紅嗓子(適量) – 混合堅果(少許) – 有機可可粉(少許) 你可按個人口味,在純素乳酪中加入適量藍莓、乾紅嗓子或混合堅果。 Tips 關於Daiya純素乳酪 – 純素、無麩質、不含乳製品、蛋類、大豆及花生成分 – 每杯(1份使用份量)含0毫克膽固醇、0克反式脂肪 – 不含激素及抗生素 – 含新鮮藍莓果肉 Daiya純素藍莓乳酪 同場加映—健康小吃「純素乳酪蝴蝶餅」 想食零食,又怕不健康?不妨試下「純素乳酪蝴蝶餅」,無論當作小朋友的茶點或者大人的深宵「口痕」零食之選,都十分合適! 材料 – Daiya純素乳酪(1 杯) – 蝴蝶餅(適量) 凍食的「純素乳酪蝴蝶餅」 步驟 1. 將蝴蝶餅沾上所選口味的Daiya純素乳酪 2. 放置於牛油紙上,並放入雪櫃冷凍至少2小時 ====== Green Monday全新系列「『素』人煮食攻略」,將會不定期向大家推薦適合大人及小朋友的零失敗素食食譜,敬請期待!想了解更多關於素食及環保的資訊,可以瀏覽Green Monday網頁或專頁: Green Monday網頁 Facebook Instagram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體育]凝動香港體育基金推出運動價值銀行 以免費動畫及工作紙 助學童認識運動意義

中、小學及幼稚園相繼復課了,不過大部分學校都因著疫情和社交距離的考慮,校內體育課在形式上和課節上都多了限制。有見及此,凝動香港體育基金製作了一系列以不同運動價值為主題的動畫,讓莘莘學子可以在這段上學「新常態」日子,仍然可以繼續學習運動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內容提供:凝動香港體育基金 此動畫由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的吉祥物「動仔」、「動妹」領銜主演!每集動畫亦附上專為小學師生而設的工作紙,以便學校評估學生對價值的了解,工作紙分為初小及高小程度。所有動畫為廣東話配音及有中英文字幕。歡迎老師及教練使用!如欲索取動畫及工作紙,可按此連結登記下載。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生活] 2020中秋 10個好去處

中秋節在倒數,一連四天大假,相信好多人都在諗去邊過節。不過今年疫情影響,部份傳統大型社區活動如花燈會、舞火龍等都被取消。不過香港仍有不少地方?曬過節,《GRWTH日報》小編向大家推介10個中秋好去處,有戶外有室內,有動有靜,讓大家在疫情下可以共享一個安心又好玩的中秋節!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1. 一家大細及寵物共歡的中秋巿集 觀塘海濱「發現號:中秋慶典」有齊食、買、玩元素,近50個手作及社企市集攤檔、DIY月餅及豬籠餅工作坊、超過20隊Busking隊伍每日即席表演、有獎猜燈謎活動,與及大量打卡位,讓大家歡度節日。 日期:2020年9月30日至10月1日(星期三及四) 時間:14:00-20:00 地點:觀塘發現號02及03(觀塘海濱道90及86號) 費用:全免(歡迎一家大細攜同寵物參加) 備注︰為保障各位參加者的利益,現場將設有人流管制措施,入場前須先填妥健康申報表格。 按此了解更多 2. 有玩有學的親子工作坊 – 社創追月記 社企民間高峰會於10月2舉辦「社創追月記」,除了社企特色攤位,還有運動、親子故事、手工藝等主題工作坊(名額有限,請預先登記)、有獎燈謎挑戰賽,是個有玩有學的中秋活動。 日期︰2020年10月2日(星期五) 時間︰14:00-20:00 地址︰觀塘發現號02及03(觀塘海濱道90及86號) 費用︰全免 備注︰因應疫情發展,工作坊及猜燈謎活動等可能以網上形式進行,詳情請留意官方網站及Facebook公布。 按此了解更多 3. 親子去農場聽故事採柚子 除了耕田種菜,去農場還可以玩甚麼?由大埔藝術實驗室主辦之「月滿田緣」,資深故事人「人仔叔叔」將帶領一眾參加者,走進科藝實驗農場,讓大家認識農場其他的可能性,以及了解社區農場與一般農場的分別。同場還設故事分享、農場導賞及採摘柚子活動。 日期:10月1日(四)及10月2日(五) 時間:10:00-15:00 地址:大埔林村科藝農場 價錢:自由訂價 活動內容: 1/10(四)(較適合親子活動) 1000接待參觀 1030農耕體驗/創意寫作《好大的書》 1115故事活動《失物逃園》(一)/農場導賞團(一) 1315故事活動《失物逃園》(二)/農場導賞團(二) 1400收柚子活動 2/10(五)(適合所有年齡人士) 1000接待參觀 1030農耕體驗/共融舞蹈《舞接觸即興》 1115慢活體驗《異動旅行》/農場導賞團(一) 1300自由書寫《植然物語》/農場導賞團(二) 1400收柚子活動 按此報名 按此了解更多 4. 睇綵燈感受水鄉傳統 – 大澳水鄉花燈節2020 幾年前開始,大澳家家戶戶大朋友小朋友會於中秋前夕齊齊幫手畫燈籠仔,如果大家今個中秋都想去大澳睇花燈,可留意以下詳情。 大澳吉慶街亮燈時間 每日晚上6:30-9:30 日期:即日起至10月尾 主辦:香港開心D x 大澳非茂里 按此了解更多 5. 驅走負能量 – 中秋巿集+饒宗頤文化館開放日 一連四日的饒宗頤文化館開放日活動舉行的同時,也有由LIFE MART主辦的《負能量市集2.0》,屆時將會有80多個市集攤檔,包括飾物、皮革、花藝、繪畫、手工肥皂、布藝、古著等,還有多個工作坊、展覽、紙品區、童年遊戲區、猜燈迷等,節目相當豐富。當展覽館於晚上關燈後,將會進行另一個神秘的「夜光祈願」活動,大家可以用小燈照射繪馬一睹別人的祈願,又或者親自寫下你的願望。 日期及時間: -10月1日,14:00-21:00 -10月2-4日,13:00-20:00 地址:香港九龍美孚青山道800號饒宗頤文化館 費用:全免 按此了解位置及交通 按此了解更多 6. 追「星」+籌款慶中秋 – 抗疫關愛行動 – 周柏豪你的後援音樂會 今個星期五晚(10月2日),建造業零碳天地邀請了周柏豪Pakho Chau舉行《抗疫關愛行動 – 周柏豪你的後援音樂會》,用音樂同大家一齊團圓追月,以低碳方式慶祝中秋。 音樂會期望團結社會各界齊心抗疫,疫情下不忘實踐低碳生活,並一同支持及捐助「建造業抗疫關愛行動」,幫助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或需強制隔離的註冊建造業工友家庭提供經濟及關愛援助。音樂會將於星期五,晚上8點,透過建造業零碳天地、建造業議會Facebook、IG及YouTube播出。屆時更會有超過30間媒體聯播,共襄善舉,希望將後援力量發放到每個角落!想捐款的朋友可以瀏覽此網站。 按此了解更多 7. 分享愛與豐盛 – 中秋迎月同樂日 Moove於9月30日舉辦《中秋迎月同樂日》與眾同樂,活動包括:手作攤檔、街舞表演、猜燈謎、鸚鵡互動,以及派月餅水果福袋,為低收入家庭帶來開心又豐盛的中秋節!將愛心聯繫社區! 日期:2020年9月30日(星期三) 時間:15:00-20:00 地點:荔枝角長順街D2 Place二期3樓Moove 按此了解更多 8. 鬧巿賞夜光彩虹 -「Chill時空賞月『色』」 荃灣廣場由9月18日起將五樓戶外平台打造成「Chill時空賞月『色』」主題打卡好去處,心形七彩隧道、彈出來的夢幻雲霧天彩虹相框,還有「Cheers」巨型字母裝置,無論是日夜都是七彩繽紛,大家可以去賞月兼打卡。此外,由即日起至10月11日推出「秋日消費賞」,在商場內時裝服飾、運動及體育用品店消費滿$500,可獲增百老匯荃灣戲院電影換票證一張;晚上六時後在任何餐飲單一消費滿$200,可獲得$20潮流服飾或運動服裝贈券及賺取積分。九月份不要錯過「九月電影折」,在場內任何商戶消費滿$100,同日在荃灣百老匯戲院購買正價戲票即享半價;出示The Point by SHKP電子會員卡也可享$30戲票折扣! 地址: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荃灣西鐵站A2出口) 電話:2417 1709 按此了解更多 9. PopWalk天晉滙「Sanrio characters 盛夏幸福物語」 由即日起至10月4日,將軍澳PopWalk天晉滙舉行「Sanrio characters盛夏幸福物語」主題活動,「2020 Sanrio Character Ranking」香港區最喜愛Sanrio characters前三名AP鴨、布甸狗和PC狗,與好友Keroppi和「蛋黃哥」梳乎蛋登陸商場,跟大家漫遊浪漫花田。商場露天長廊變成逾20米長向日葵花海,在晚上會亮燈,你可以欣賞到Sanrio characters主題剪影燈飾及幻彩星星燈海,十分浪漫。此外,可愛打卡位「幸運四葉草花園」有AP鴨及Keroppi,與及「陽光流動花車」的PC狗和懶洋洋的梳乎蛋,還有商場三期的「仲夏賞仲夏賞花亭」打瞌睡的布甸狗等等。 日期:展期至10月4日 地址:PopWalk天晉滙各期商場 按此了解更多 10. 秋日文化祭 - 「D2 Place x 麥田捕手假日市集 」 今年中秋D2 Place一期及二期天台花園都新增多個打卡點,包括日本烏居、燈籠牆、滿月、新月、水燈,讓大家不用飛到日本亦能影到靚相啦!最吸引人的是10月1至4日期間,市集特設浴衣租借服務,大家可以穿上日式浴衣影相,為秋祭更添氣氛! 日期:即日至10月4日 時間:16:00 – 21:00 地點:D2 Place一期天台花園 (乘搭升降機至10樓,沿樓梯直上)及D2 Place二期天台花園 (乘搭升降機至11樓,沿樓梯直上) 按此了解更多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要鼻敏感斷尾? 根源不在鼻而在肺

「醫師,你得幫幫我的孫女啊!」蔡太是我太太外家的好朋友,她帶著十歲的孩女看病。 「我可以怎樣幫忙?」我問。 「這孩子鼻敏感,看過許多醫生,都已經幾年還是治不好。」 我續問:「有沒有試過噴鼻?」 「有,好像噴過一支,但還是不行,每日鼻水不停的流。」妹妹的樣子漂亮,只是有一雙黑眼圈。 我再問:「她每天早上起床打噴嚏打多久?」 「嘩,差不多打上十五、二十分鐘!」 「那還不算太嚴重。」我說。 「不止不止,她還有鼻水倒流和鼻塞,都沒法睡覺了。」 「嗯,那也不用治太久的。平日她的眼睛和鼻子有癢?」 蔡太:「有,她偶爾也會揉眼挖鼻。」 單單一個鼻敏感,足以影響睡眠及外觀,還拖了數年未治好。 我直接問小妹妹:「妳平時怕不怕冷?」 「怕呀。」妹妹點了點頭。 「冬天時手腳冰嗎?」 蔡太回應道:「冰呀,她一定要穿得比別人多。」 這是典型的肺寒病,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施呼吸」故此,皮膚的濕疹、鼻子的鼻敏感及氣管的咳喘,中醫都認為與肺有密切關係。 每朝早上,陽氣初升之際,肝木沖擊肺金而引發鼻敏感,這是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解釋。而治療的處方也是根據肺的功能及五行相克來治療,中醫稱為溫肺散寒法,最常用的藥材便是薑。 中醫最常利用薑成為藥材,以作溫肺散寒之用。(圖片來源:pexels.com) ***  一星期後她們覆診。 「現在起床噴嚏少了,五至十分鐘,鼻塞也少了,睡覺也好了。」蔡太說。 我說:「那很好!睡眠鼻塞是比較難治的。」 這是肺寒得解的好轉之象,所以所有症狀都會減少,既然有效,藥方便原方不動,再配三劑。 ***  十天後第二次覆診。 「這星期噴嚏反而多了,有時睡到一半會打噴嚏。」蔡太說。 我回應:「天氣冷了,晚上睡覺要換一張厚點的被子。」 保暖是預防肺寒的重要方法。 ***  一星期後第三次覆診。 「好神奇啊!現在起床都不會打噴嚏了!睡也睡得好!現在只剩一點點眼癢。」蔡太很興奮地說。 治療一個月,服藥不足十劑,數年的鼻敏感治好的,她當然覺得神奇。其實,神奇的不光是我的功力,而是患者的配合及信任。 我說:「其實只要按我的指示,病情本身又不太嚴重的話,鼻敏感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一個月後,這妹妹只是因為喉嚨痛而覆診,而她的鼻敏感明顯好轉了! 這病例轉眼已經十年了,這位小妹妹也長大成日,而她的名字便是小蕃茄的童童,一位十分有潛質的Youtuber。 內容提供:SamEC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您寧死於饑餓還是感染新冠肺炎?從口罩看文化差異

「咦,妳戴的這個深藍色布口罩看起來厚實,剪裁也貼合面型,從哪裏來的?」來自美國加州的室友Amelia一邊啟動汽車引擊,一邊戴上我們機構(Amazim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分派每位本地和外籍同工的湖水藍色布口罩,一邊好奇的問。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那是五月底實施了一籃子對抗2019冠狀病毒疫情政策(包括禁足、戒嚴、封城、鎖國)兩個月後,烏干達政府放寬出行限制,准許私家車輛接載最多三名配戴口罩乘客 (駕駛者計算在內) ,我們第一次外出。 位於烏干達東邊Kibuku District的市集,在這樣高人口密度的環境實施社交距離,談何容易?(網上圖片) 戴口罩被指指點點 「嗯嗯,這口罩是我早年在台灣購買,專程帶過來這裏用的。 」我輕描淡寫的說:「來自香港的我,怎麼會沒有口罩呢?我還帶備兩包一次性的! 」她愣了一下,幾乎要煞停私家車。「莫非三年前來這裏生活時,妳早已洞悉先機,知道COVID-19會在今年肆虐非洲?」 我搖搖頭,道出原委。每次乘坐電召電單車外出(我在這裏唯一可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我必戴口罩。一些路段是泥土路,車輛駛過時會濺起滾滾紅塵(烏干達是紅土壤國家,如此描述沒有誇大其詞),遇上與重型貨櫃車擦身而過,立時形成短暫的沙塵暴。再說,路上其他車輛行駛時噴出一團團濃濃的黑煙,若不戴口罩,我猶如一台人肉Dyson吸塵機,從頭到腳吸入塵埃和廢氣。說實話,身為這小鎮極少數的亞洲人,我坐出租電單車已引人注目。現在於一個完全沒有戴口罩文化的地方如此出行,就更顯奇突,招來詫異目光,有時也會給路人指指點點,以為我患了傳染病。 每逢坐電召電單車外出,必定戴口罩防塵! 室友聽後,頓時恍然大悟,語帶同情的說:「我要是妳的話,雖然不自在,也會毫不猶豫的戴口罩。奈何,妳卻因此而飽受途人的奇怪目光,那份精神壓力可不少,我替妳難受呢!」來自美國的她,日常生活均是自駕開車,不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她如此有同理心,促使我們繼續有關口罩文化的對談。畢竟我倆來自不同國家,在異文化的烏干達生活和工作,三地人(非洲、北美洲和亞洲)對在疫情中戴口罩與否持不同態度。 口罩文化大不同 不用我多說,大家了解亞洲人「外出戴口罩」的文化由來。 2003年的沙士、季節性的沙塵暴、防止感冒、流感的傳染和被傳染,花粉過敏,甚或日本女生戴口罩可「不用化妝樂得輕鬆」等,戴口罩猶如夏天戴墨鏡、冬天圍圍巾一樣的正常。新冠病毒肆虐,大家二話不說就戴上口罩 ,理所當然。 在西方國家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爭議,其中鬧得沸沸揚揚的是侵犯個人自由,各大主流媒體有不少相關報導,我在此不多說 。反倒想分享室友帶給我的其他角度。在歐美文化裏,戴口罩讓人難以判斷表情,很容易招致身邊人的戒心或被誤會是否「患有高度傳染病」,甚或「強盜」。若是生病,她會申請病假,在家休息,或在家工作;而非戴口罩上班。 再說,歐美許多地方人口稀疏,沒有戴口罩的需要。我曾在美國郊區生活,面積大小跟青衣相若,人口約四千五百,走在路上大半天,遇到的人不超過五個,跟青衣的二十萬人口差距甚大。在他們的自駕開車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比人煙稠密的地方如香港少,就更沒有需要戴口罩。 本地人趕緊生產布口罩。(網上圖片) 至於非洲嘛,非洲人民長期面對風土病,如瘧疾、伊波拉病毒,早已視疾病如生活日常。現在烏干達政府規定全民外出戴口罩,在執行上遇到困難。一是公民教育,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全民明白戴口罩有助防止病毒擴散?二是霎時間哪來幾百萬可循環再用的布口罩?三是民眾每天平均收入不過港幣八元,一個二至四元不等的布口罩委實是奢侈品。在購買糧食糊口和口罩防疫之間,您會如何選擇?您要是在街上看見沒有戴口罩的本地人問您:「您寧可死於饑餓還是感染冠狀病毒?」不要大驚少怪,他們背後是源於這樣的行為邏輯。 為免2019冠狀病毒在社區散播,烏干達政府曾嚴格規定所有地攤商戶和菜販若繼續經營,必須留守在舖子兩個禮拜,不許回家。(網上圖片) 口罩頂多遮掩半邊臉,卻毫不保留的揭示不同群體帶來的文化差異。「一竹篙打一船人」的一刀切摒棄多元文化的獨特性之餘,更助長非我族類的排他性。怎樣才能避免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文化習慣去批判、指責或損害他人?虛心提問、耐心聆聽與理性對話是減少誤解和衝突的第一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多元文化的相處之道。(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日日Zoom住學好傷眼 飲食加入「彩虹」吃出好眼力

孩子愛滑手機,但手機釋出的藍光,卻會傷害視網膜細胞,影響眼睛的健康。想減低藍光對子女雙眼的傷害?除了控制手機使用量外,不妨雙管齊下,試試「彩虹飲食法」(rainbow diet),為小孩子補補眼力。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什麼是「彩虹飲食法」?簡單來說就是進食如彩虹般色彩多元的食物,當中又以蔬果為主,大致上分為6類,包括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及紫色。 這些蔬果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葉黃素屬類胡蘿蔔素中的一種,能於人類的視網膜中找到。葉黃素有兩大功能,一是過濾有害的光線,如藍光;二是能抗氧化,保護視網膜的細胞。研究指出,葉黃素能預防成人患上老年黃斑病變及白內障疾病,分別降低35%及40%風險。 6色護眼食物 紅色 代表食物:蘋果、紅葡萄、紅甜椒、西瓜 – 蘋果及紅葡萄提供葉黃素,紅甜椒及西瓜則含豐富維他命A及C,全有助護眼。 (圖上、下)紅甜椒、西瓜含豐富維他命A及C。(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橙色 代表食物:橙甜椒 – 可生吃、焗煮或跟芫荽和蒜頭做成美味醬汁,配搭雞肉或魚。 橙甜椒也是護眼食物。(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黃色 代表食物:粟米、墨西哥玉米餅、雞蛋 – 除葉黃素外,粟米也含纖維及維他命B;而蛋黃更是營養豐富。 粟米提供葉黃素、纖維及維他命B。(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綠色 代表食物:綠色葉菜類,例如菠菜、羽衣甘藍、青豆、西蘭花、奇異果、香草等 – 綠色葉菜類是葉黃素的主要來源,烹煮後更可加速吸收。 綠色葉菜類是葉黃素的主要來源。(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藍色 代表食物:水 – 水份能滋潤眼睛,也是護眼必需,加數片青瓜,更可提供葉黃素。 水份能滋潤眼睛,也是護眼必需。(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紫色 代表食物:布冧、西梅、梅乾 – 含葉黃素、維他命C及水份。 布冧含葉黃素、維他命C及水份。(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