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咗Thx,仲可以點樣型啲講多謝?!

「THANKS」跟「THANK YOU」,可能是我們最常說的英文句子。可是天天掛在口邊,好像又太敷衍,真誠度大減。快來看看這篇專題,在下次得到別人的幫忙後,說點不一樣的!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Thank you,不帶『謝』字」 的基本說法: – I’m grateful. – I appreciate this. – You have my gratitude.   「Thank you,不帶『謝』字」 的加強語氣版: – I am extremely grateful! – I really appreciate what you have done.     「Thank you,不帶『謝』字」 的其他特別說法:   – That’s very kind of you.  (你人真好。) – You’re my saviour. (你真是我的救星。) – You’re an angel. (你簡直就是天使。) – What would I do without you? (沒有你我可以怎麼辦呢?) – I don’t know what to say. (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 I owe you one.  (我欠了你的人情。) – I’m in your debt.  (我欠你的。)   也來學學 其他跟Thanks有關的句子吧!   – Thank heavens for that.  (謝天謝地。) – You’ll thank me for this one day. (總有一天你會感激我的。)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內容提供︰EF English Centers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們,別走管教冤枉路!

父母在管教孩子前要確立好「關係建立」這目標。(圖片為網上圖片)   張女士有兩個小孩子,囡囡10歲,囝囝五歲。問題出在10歲的囡囡身上。 這些年來,囡囡的情緒好容易失控,特別是在家中,正常時好好地,好愛父母家人。但當張女士管教她,並對她說﹕「唔可以……./唔准……」及解釋原因時,就會好易觸動囡囡神經,她會突然大叫、掟東西,有時會講粗口,也試過打張女士。囡囡只對媽媽有這樣回應,對其他家人相對少出現以上情況。囡囡在校及與其他人相處完全正常。 張女士非常不開心囡囡針對她,又覺得好辛苦,怕自己頂不住……. 為人父母,總希望可以盡責地管教好子女,但在管教前要確立好管教目標﹕「關係建立」就是管教的目標。管教子女沒有以「關係建立」為本,只重視行為的糾正,子女就會覺得父母輕視他們需要,容易觸發其情緒及行為問題(好像張女士例子),慢慢子女會變成「教極都不聽」的一群。   「管教三部曲」既可讓子女感到父母以愛管教,又可避免子女對抗,有效提升親子關係。 以關係建立為先 做個醒目父母,管教時以下4個反應請不要做,因為這些回應會讓子女感到父母只重視行為糾正,而沒有重視他們需要,達不到「關係建立」目標,包括: – 說不/不能 唔可以……./唔准…… – 以惡行先 你不聽我講就……(之後就好惡的樣子) – 只說教 因為你這樣做會….…(一大堆道理) – 分散注意 你看看其他…….(說一些沒關事情)   管教三部曲 轉個身,你又可以試試「管教三部曲」:(例子:囝囝在學校因與人爭執而打人) 先認同感受 - 你今日好嬲喎/你好不鍾意XXX喎……(看看他反應及聆聽他感受) 再指出問題 - 打人是不對的(堅定眼神指正問題) 後提供方法 - 與人爭執要找老師協助解決(不一定要解釋原因,視子女反應而定) 這方法的好處是讓子女感到父母管教他們是出於關心與諒解,大大提升彼此關係,又可避免子女對抗,子女較易接受正確的方法及與父母合作處理。 當父母們下次管教子女時,可嘗試用「管教三部曲」,避免又再行「管教冤枉路」。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新年福袋小故事 一 買得到的幸福

迎接新一年,倒數、食大餐、放煙花似乎已成全球習俗。不過,在香港人的「家鄉」——日本,卻有一項新年活動是與別不同的,那就是排隊買「福袋」。 「福袋」本義是裝滿幸福、幸運的袋子,是日本百貨公司推出的促銷手法,把多件商品裝入布袋或紙袋中,並於每年一月一日發售。究其起源,據說江戶時期曾出現類似形式,叫「惠比壽袋」,是商人把衣服布碎集於袋子,並在正月發售。但真正「福袋」之誕生,就要追溯至後來20世紀初的明治末期,由東京銀座松屋百貨推出。 (圖片為網上圖片) 凍死事小 搶袋事大 由於福袋的內容不會事先公開,但袋中的商品總值遠遠大於其零售價,如1萬日元便可以購入總值8、9萬日元的商品,所以大家都想在新一年試試手氣,以小搏大。因此,每年日本人都會於元旦清晨甚或通宵在商店前排隊,好像不買福袋便不似過年。加上近年有不少香港、內地等遊客加入戰團,一些知名的商家在發售前,店外早已打了幾圈「蛇餅」。 (圖片為網上圖片) 其中一個經典的場面,就是多年前日本Apple Store開賣新年福袋,札幌的「果粉們」頂著零下8度低溫在店外通宵排隊的情景。縱使雪越下越大,但堅毅的眾人撐著雨傘、穿著大衣,堅守陣地,似乎就算被雪活埋,都不滅雄心壯志,熱血之狀猶如少年動漫。保安人員甚至要不時巡邏,主動詢問那些靜止了的人士,確定他們是否安好,有沒有凍死。自此以後,Apple Store便沒有再推出福袋,改以禮物卡代之。 (圖片為網上圖片)   不斷演變 體驗福袋   現時,很多福袋已可網上訂購,雖說免卻排隊之苦,但網上又是另一戰場。曾有一個戶外衣物牌子的福袋,網上開賣,三秒便完售!除了搶購,購買方式亦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在銀座三越便推出「體驗型福袋」,以扭蛋及拋圈方式來決定買到什麼福袋,更有「以一個紙袋任取罐頭」的玩法,可以看到有人貪心盡量堆到山高,但在最後一刻失平衡跌下很多。 (圖片為網上圖片) 又例如今年日本將舉辦東京奧運會,近幾年和食、和紙等相繼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進一步宣傳日本文化,同時為了滿足外國遊客的需求,百貨公司松坂屋上野店便推出了極具日本特色的「相撲體驗福袋」。這是一款體驗型福袋,體驗者不僅可以在著名相撲選手的房間參觀,還可以和大力士們一起品嘗相撲什錦火鍋、合照留念及特色紀念品。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幼兒學音樂,該如何起步?

最近在不同的場合,都遇到一些家長不約而同地問: 什麼時候才能讓小朋友學音樂呢?很多小朋友一歲開始已手舞足蹈,聽到音樂時又馬上有反應。到三四歲語言成熟時,開始懂得表達自己想學習什麼樂器。通常就在這個時候,家長們就會開始感到困惑:先上唱遊班,待年紀再大一點才學習樂器?如果學樂器的話又應該學哪一種? 兒童學習音樂需要經驗「發現-驚嘆-探索-了解-內化」五個基本階段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我們都害怕拔苖助長,但同時也不想錯過學習時機。 在這兩種矛盾的心態交織下,我們總難免開始在市面上尋覓不同的幼兒/兒童音樂課程。市場上的幼/兒童音樂課程可說是琳琅滿目,有的標榜融合各大教學法,有的標榜名師資歷,也有宣傳比賽考試及演出的。 然而我個人覺得,兒童學習音樂需要基本上要經過「發現-驚嘆-探索-了解-內化」五個階段,才是經歷了真正的教育,音樂才能在心中植根發芽。任何幼兒/兒童音樂課程都應該是進行這個過程的地方。   發現 曾經見過一些試學課程,可以一次過試玩十多種樂器,小朋友可以先試試不同樂器,再選擇自己喜歡的。這種課程想法很美好,不過現實是太刻意反而不太自然。我想最好的開始,是一個不經意的小型音樂會,不用過多介紹,默默等待他們自己發現和提問。當他們主動發現發問時尋求時,這個種子就經已植入他們心中。 閱讀舒伯特叔叔的故事,過程也是一種由孩子主導的發現。   驚嘆 留下讓孩子們驚嘆的空間,對成人來說一切都已經太理所當然了。振動會發出聲音、弦線短發出高音、弦線長發出低音等等,對成人來說不難理解亦無驚訝,但對只有幾歲的小朋友來說,一切都是新奇新鮮。 很多時候,幼兒和兒童的教育和「課程」重於追求急、趕、快和效果,學幾堂便要彈出音樂、短時間內要考試比賽。不少課程還炫耀這個單向硬塞的過程。孩子一旦被硬塞知識,驚嘆的機會就被奪去。成人應該保留及創造讓小朋友驚訝和驚嘆音樂的機會。深刻的感受可以伴隨一輩子,知識反而很多時轉眼即逝。試想我們從幼稚園時期學習開始,多少知識已被遺忘,留下來的只有改變一生的感覺和瞬間。   探索 經歷了發現和驚嘆,孩子就像原始人發現火把一樣。內在動力驅使他們不停探索,直至內在需要被滿足為止。成人需要多加觀察孩子,再按步就班繼續協助孩子回到發現--驚訝之中,其實就是探索的過程。而這個探索過程需要老師或成人細心耐心地設計和安排。   觀察珠子流動的聲音,試試從探索中發現驚嘆。   了解 直至了解事物的全面,孩子內在需要才被滿足。而言,這個滿足會驅使孩子繼續重覆整個學習過程。就如很多家長也見過,當小朋友試過滑梯後,會不停重覆,甚至要玩上十數次才會滿足。 享受完成一線譜的樂趣,因著對事物得著全然了解,孩子的內心得以滿足,那就樂透了。   內化 在不斷重覆下,學習變成吸收。知識、記憶和習得的能力開始內化。如踏單車、游泳一樣,能力內化了就不會忘記,從而成為他們的一部份。 刊載於︰莫爸爸的音樂教育

詳細內容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坊間的夾公仔機四處林立,近至家中樓下,遠至日本、台灣、韓國,我們都可以找到夾公仔機的蹤影。雖然每局只需五元十元,但不知不覺就會令你花掉數百元。如果你不想再「倒錢落海」,就必須要知道夾公仔機的原理。甚至從中學懂蘊含的 STEM 元素,在家中 DIY 一台屬於自己的夾公仔機!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7 個主要部分組成 當中蹺妙增加夾公仔難度 和大家分享 DIY 夾公仔機之前,需要知道夾公仔機的原理和 STEM 元素。一台夾公仔機由七個部分組成,包括:公仔儲存箱、操控桿、落臂按鈕、機械爪、吊臂、路軌和收錢箱。作為商家,當然不希望公仔輕易就被夾走,因此商家會在夾公仔機上做一些調整。 作為玩家的你,第一,要留意機械爪的鬆緊程度,機械爪越緊就越能抓緊公仔。第二,要留意機械爪採用的物料,金屬物料會減低機械爪的摩擦力,而塑膠物料則能產生更多摩擦力,以抓緊公仔。第三,要留意機械爪的數量,機械爪數量越多,接觸點就越多,因此更能支撐物件。 DIY夾公仔機其實可以好易 簡單的夾公仔原來都涉及這麼都多STEM原理,要製作一架夾公仔機豈不是難過登天?非也!現時小書蟲推出的夾公仔套裝,讓你和小朋友可以在家中一起DIY夾公仔機。套裝包括一本遊戲介紹的英文書和製作夾公仔機的材料。 透過製作夾公仔機可以增加小朋友閱讀英文的動機和學習新英文詞彙的機會。過程中,小朋友更有機會學習滑輪原理和簡單的機械製作,啟發他們對工程和科學的興趣。 這套夾公仔機不單能讓小朋友自己動手製作,學習STEM的原理,更能鼓勵小朋友多閱讀,實行「遊戲中閱讀,閱讀中學習」。家長陪小朋友一起DIY夾公仔機,更是不可多得的親子活動!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兒童理財教育】淺談「資產」與「負債」的理財新觀念

每次路過書局,總會看見門口羅列著一系列的理財書籍,例如「XXX的X堂理財課」等,可見理財在香港人眼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芸芸眾書之中,一本由日裔美國人,羅勃特.T.清崎 (Robert T. Kiyosaki) 所寫的《富爸爸.窮爸爸》相當吸引筆者的注意。乍見「爸爸」一詞,便以為是關於兒童理財之書籍,後來發現不盡是。但當中不少觀念相當有趣,而且與「資產」與「負債」的理財新觀念有關,在此與大家分享其中一二。 ▲(明報圖片)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一︰能為你賺錢的東西定義為資產 令你減少現金流的則定義為負債 由這個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改變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因為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資產,亦可以是負債。而作者認為貧富之別,就在於窮人花錢買入負債,富人則以錢購入資產,而中產則買入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筆者早前看過一些關於買車之觀點,發現亦可結合以上對於資產及負債的定義︰有人認為買車之前應謹慎考慮,因為對比於其他大型支出,購入車輛後其價值會應聲下跌,加上其開支龐雜,因而相信,買車在清崎眼中,就是買入負債。 ▲暢銷一時的《富爸爸.窮爸爸》(圖片為網上圖片) 二︰職業與事業之別 學校教育令我們培養職業能力,幫助我們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大多數人未能分開資產和負債等觀念,並一直關注在自己的收入項,而忽略資產項。這樣問題就來了︰職業往往使人忘記自己的事業,繼而將自己一生的注意力放在完成別人的事業上,並使他人致富。 家長可透過 Mellow 發布任務和挑戰予孩子,以及訂定他們完成後所能獲得的獎勵。藉此模擬我們在社會中,需以「勞力」來換取薪酬的概念。這未嘗不是一個有趣的方式,既讓孩子體驗金錢的寶貴,亦可鼓勵他們重新思考應如何善用自己的金錢和時間,並投資在能增加現金流的資產上。 以上兩項觀念的問題,大家不必將其奉為圭臬,大可取其精華,以作參考。 內容提供:MELLOW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處世哲學書中尋--譚玉瑛

  阿譚(譚玉瑛)自小便喜歡閱讀,至今習慣一直沒有改變。她愛以書本探知人性,尋找處世哲學,因為她說:「我想自己叻啲去過呢一世。」她的人生智慧就在書中尋。 印象中不論是從前做兒童節目的譚玉瑛姐姐,抑或是現在做《阿爺廚房》及《香港原味道》的阿譚,都較少接受個人專訪,更遑論是一個專講閱讀的訪問了。因此,知道阿譚答應將她的「第一次」獻給我們時,真的興奮了好幾天,再加上是兒時偶像,那種情意結,七十後到千禧世代,你們懂的。 訪問當日天氣漸涼,街上行人抱緊雙臂捲曲身軀走路,但眼前的阿譚衣衫有點單薄,卻腰板挺得畢直,朝氣十足,像吃過夜粥的高人,一舉一動,矯捷俐落。她說話時更是字字鏗鏘,詞彙精練,沒有多餘的字句,連她的閱讀習慣也很純粹:「我唔會邊食嘢邊睇書。」接著乾脆來一句:「我唔食零食。」 阿譚入行多年,閱讀習慣一直沒停下來,閱讀是一個屬於她與書獨處的寶貴時光。   愛看名人傳記 阿譚家中有一大書櫃,估計藏書數量過百。不過,自從書櫃滿了,她便到居所附近的圖書車借書。「唔駛入廠錄影的話,逢二、四必做嘅事。」問她會否怕被人認出?「認出仲好,幫我填埋表。」 快人快語的她又喜歡看什麼書?「近年,我鍾意睇自傳,我覺得叻嘅人先會寫自傳,我想睇點解佢會咁叻。我好鍾意學啲叻人,好鍾意交叻朋友,交唔交到一件事啦,所以鍾意睇自傳。」 阿譚平日愛讀名人傳記,高錕博士便是她眼中的「叻人」。(圖片為網上圖片) 她即席推薦了《高錕自傳:潮平岸闊》,她說:「在他的自傳裏,我記得有一個態度,係我從來未喺他人身上聽過。高錕話佢覺得自己係地球人,要立志為人類將來作貢獻,這個態度是我很少聽到的。」   以知識追知識 阿譚愛邊閱讀,邊把啟發性的句子記在筆記簿上,有時也會抄在手機上,方便隨時重溫。她說這個習慣已維持十年了,說罷,打開手機,唸出一段來自高錕自傳中的句子。「資訊世紀的來臨令人們更易獲得知識,因此向學生傳授知識必須有助於啟發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掌握追尋及運用知識的能力。」 無獨有偶,句子恰恰點出了她渴求知識的原因,就是以知識啟發心靈,掌握追求更多知識的能力。「我覺得讀書可以讓我憑著知識,去找更多的知識。如果唔係呢,就算知識在我眼前經過,我都不會察覺到。因為我根本就唔識得去察覺,唔識得去追尋。知識是令到你搵知識的途徑。」 但知識是五花百門的,為何偏愛看名人傳記?因為她說叻人的人生經歷,讓她學習到處世的智慧。「我想自己叻啲,唔好阻到人。自己叻啲,都鍾意自己多啲,也會令生活舒服啲。因為你會避開不必要嘅事情發生喺自己身上,就唔駛去補鑊。一開始做少啲錯,就唔駛成日攞時間來改過,時間可以用來享受。」 心理學看人類 求知的種子源自她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她小時候家住太古船塢的宿舍,愛在家中看著大海、聽著鯉魚門海峽的船笛聲,研究街上行人動態,思考同學日常鎖事。直至十五歲那年,她接觸到一本叫《初步心理學》的書本,透過書中的心理學理論,開始學以致用地去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我好想了解一個人,一個人係搞乜鬼。究竟平時點解咁諗嘢?人這類動物究竟點解咁樣?我好想了解。」 阿譚的閱讀習慣就在中學時代開始。當時她愛在星期六、日到跑馬地逛書局,說這是一個假日「節目」。學生妹手頭不充裕,但又愛看書,卻又不能把所有喜愛的書籍一一買下,所以她會坐在書局的落地玻璃旁打書釘。除了心理學的書藉,學生時代的她也愛看新詩,因為愛上新詩言簡意賅,不用追著前文後理,把書打開,便有得著。 另一本心理學書籍《人性的弱點》也是她的心頭好,這本書加深了她對心理學的認識,開啟了通向這門學問的大門,也為日後在公開大學進修心理學而奠下根基。 為阿譚開啟心理學之探求心,有《人性的弱點》這部經典之作。(圖片為網上圖片)   男同學的評價 讀心理學研究人類,那她對自己可有研究?「我想起中五畢業那年,老師叫全班同學寫一位班中最有印象的一位同學,我記得有位男同學寫我,話我有兩面性格,一陣可以好靜,靜到佢唔知我喺度諗乜嘢,一陣嘈到佢想離開我。」 其實與其說她靜得令人費解,不如說她愛思考,且或多或少有點哲學家的影子,尤其當她享受閱讀的時光。她說:「我覺得閱讀是一個屬於自己嘅嘢,我同本書獨處嘅時間。本書帶住我去另一個境界,係一個愉快嘅旅程。」這個旅程透過書本作橋樑,與作者作跨越時空地域的精神交流,如此超越人與書的單純物質存在,阿譚的閱讀之旅著實很有哲學意味。嗯,也是的,哲學都是她涉獵的範圍,她曾看哲學家自傳,名字叫叔本華,是十九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香港繪本文化創辦人」高佩聰:「好書應要追尋令人感動的故事!」

  香港地,很多樓房都依山而建,有時要走斜路,有時要走樓梯。對於小小年紀的孩子,要走一段路回家可能也吃不消,更何況是上山的路?「香港繪本文化創辦人」高佩聰繼處女作繪本《等待》,同樣透過自身的育兒經歷——因着搬進了半山的樓房並在兩個小孩身上得到啟發——創作了《回家的路不再陡》(下稱《回》)繪本。 (繼《等待》後,高佩聰又一新作:《回家的路不太陡》,帶有濃濃的香港色彩和人情味。)   從雞蛋花到內心 佩聰一家天天出入都要走斜路,為了讓一對寶貝不覺得回家的路好陡,便想出法寶來:就是邊走邊拾路邊的雞蛋花。 (《回家的路不再陡》在書中所描繪的陡斜路段,就是她和家人天天必經之路。故事中的雞蛋花,就是在她身旁這棵樹掉下來的。) (高佩聰邊走邊解讀《回家的路不再陡》的種種創作靈感。)   法寶果然湊效,還觸發佩聰把這些親子日常的片段化為創作靈感。有朋友覺得《回》是《等待》的續集,高佩聰不認為是,雖然它們共通之處都是來自生活的啟發,但兩者內容是有別。 在《回》,圖像設計上花了不少心思,佩聰一邊翻頁,一邊解釋:「《等待》是小貓和寶寶彼此相遇的過程。《回》是小哥哥由覺得回家的路好陡,走得好辛苦時,發現可以在路上拾雞蛋花,因而氣力變好,內心變強壯的成長歷程。」 (高佩聰以細膩的筆觸描劃出兄妹倆在回家走斜路時的成長變化。) 書中有一對頁,正正描劃出哥哥和妹妹在回家走斜路時互助扶持的心理變化,也有的是以鄰里、清道夫等不同的人反襯小主角們如何由膽怯到鼓起勇氣去關懷他人……故事尾聲,說到孩子不單不覺得回家的路不再陡,還學會把雞蛋花和鄰舍分享。這樣心態的改變,就是孩子成長的歷程。   (高佩聰借兄妹的心理成長,滲出人與社區、人與環境的微妙互動。) 最後的畫面,有一朵樹葉串成的花,原來是哥哥在公園玩樹葉樹枝時,想串起樹葉做BBQ,然後再把它變成花。媽媽覺得好浪漫,記住了這個畫面,成為故事的結尾。   伴讀是家庭節目 佩聰坦言許多香港家長對繪本的看法,還停留在讓孩子識字多少的階段,以前她也曾以為遊戲性、概念性的書最適合小朋友,現在才發現,好書不一定要功能性,「應要追尋令人感動的故事」。 佩聰有兩個孩子,哥哥七歲,妹妹四歲。問到如何建立小孩的閱讀習慣,她說:「一出世是重要時期。」就是零歲開始培養。 (偏廳一角,有大小朋友喜愛的小書和小物件,充滿童趣。) 「人越大就有特定的興趣,到時培養閱讀就要多花好多力。」佩聰說,所以從小培養閱讀十分重要, 書在其家庭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除了父母自己閱讀,和孩子共用書架,也教小朋友閱讀,平常多去書店,每天劃定時間講故事。 (繪本佔了書架大半空間) 佩聰說,自己會在下午時分和小孩閱讀,丈夫會在晚上講床邊故事。孩子會回味父母講故事的感覺,「看見你很累時,哥哥把其中一本曾讓大家看得很開心的書拿來,這樣小孩會有成功感,因為他也能令家人快樂。」小孩子甚至覺得伴讀時間,是他們安排給家人的節目呢!總之,讓小孩覺得閱讀不是苦差,是享受。   從兒童出發的創作路 佩聰唸理大設計系出身,專修環境設計,原念是透過設計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畢業後卻不想走城巿規劃的道路,轉投出版之路。 初出茅蘆時,佩聰曾於「黃巴士出版社」當插畫。她形容那兒是個很夢幻的工作環境,同事們參觀完波隆那或法蘭克福外國書展,所回來的分享總教她一開眼界,「工作桌上有許多玩具,公司會在AMAZON購入一箱箱的外國繪本,還有台灣漢聲和格林的繪本。每當手上工作完成後,老闆就會叫大家『去看書啦』!」。 長期浸淫在童書與閱讀的氛圍,她任職插畫師時不斷吸收創作養份,同時又嘗試不同的畫風,常常思考不同編輯的想法,如此培養了美感觸覺。期後,她又在香港教育大學修讀兒童文學教育碩士,促使她走這繪本創作路,並越走越有信心。 (遇到喜歡的繪本,高佩聰會搜集不同的版本,然後發現不同地方出版同一個故事,都有不同的考量和演繹方式。) 談到出版繪本的點滴,佩聰認為要在香港發掘繪本的作者和繪者並不易,一旦發現有潛質的,便要尊重作者和繪本的特色,「如何表達作者想要的意思和繪本原有特色,是最為重要的。」如今她出版繪本,除了有責任編輯、圖像編輯、文字編輯,還邀請小朋友作顧問,以了解讀者群的真正感受和想法。   故事要有感動人的力量 佩聰口中不時強調優秀的繪本總有感動人的力量。聽來有點抽象,她便找來袋裝書設計的日本繪本《ちいさなもみのき》(中譯名為《小樅樹》)來說明。書是二手的,偶然遇上,本不諳日文的她一看便愛不釋手,全因故事有溫度。   (令佩聰感動的《小樅樹》) 佩聰隨即化身故事人,捧著小書娓娓道來:「故事背景為一個栽滿樅樹的城鎮山頂,山頂上的樅樹都是被當作聖誕樹出售。當中有一棵很小的小樅樹,它的夢想就是生活在不遠處的一個美麗森林中。 有一天,它和其他的樅樹一樣被砍伐下來運到城巿中作售賣。販商想把小樅樹丟掉的當下,它竟被一對老夫婦買下來。老夫婦不像其他買聖誕樹的人一樣,過節後就把樹丟掉了;相反,他們對樹額外的照料,寧願自己捱冷,也不讓樹過於受熱,最後,還把小樅樹帶去戶外重新栽種,而它要被重新栽植的地方,竟然就是它夢寐以求的美麗森林。每年,老夫婦都重覆做着這件事……」美麗森林就是這個NEVER-ENDING故事美麗的落腳點。   (閱讀也好,伴讀也好,全不是苦差,而是享受。) 同樣地,繪本創作者透過作品把美善的種子栽在人的心田,待某年某月,美麗的「森林」總會現在人間……眼前這位說故事的人如此相信。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一分

開學已2個月,大部份小學已進行了第一次測驗/評估,早肥也不例外。 早肥最有自信的科目,是數學科,今天老師派發數學評估回來,五十分滿分,他有四十九分。他最好的朋友,滿分。 放學的時候,他淡然地告訴我這件事。我知道他一向對自己要求甚高,加上好友拿了滿分,我想:他會不會不開心呢? 於是我想安慰他說:「四十九分也非常不錯呀,媽媽小時候數學測驗,一百分滿分,通常只有六、七十分……」 「媽媽……」早肥打斷我。「其實錯的那一條,我不是不懂,只是不小心看錯題目。」 「是嗎?那你有沒有不開心呢?」我問。 「沒有」早肥說:「下次我會看清楚,小心點就可以。」 我有點意外,說:「我好欣賞你沒有因為那一分而不開心,反而嘗試找出自己失去一分的原因。」 人能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事。 大學時期,我們每一份專題功課都要附加一份叫做Reflective Essay的短文。Reflective Essay是要我們按著已完成的專題功課的不足、困難、發展的可能性等等作反思,字數不限。不要少看它不限字數,它的影響力,是一個Grade,即不合格可以變成合格,B可以變A。那意味什麼呢?老師要我們學習重視反思,這才是幫助我們成功的學習,甚至是做人的態度。 「求學不是求分數」這講法,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不過我們必須要思考,無論是被扣一分,或是被扣五十分,這個數字,如果沒有真心的反思,是沒有意思的。只有反思,知道自己錯什麼,為什麼錯,想辦法問自己可以如何改進,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看到只差一分的卷,當然會有無名火起,不過正所謂忍辱負重,輸分數卻幫助早肥漸漸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內容提供:早肥媽

詳細內容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又到聖誕、又到聖誕……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全世界都為慶祝耶穌降生而譜寫出不同的聖誕歌。除了耳熟能詳的聖誕歌如《平安夜》、《Jingle bells》、《White Christm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地區和類型的聖誕音樂。關於聖誕的歌曲有近幾百首,在網上找的話,不難找到古今中外至少數十首聖誕音樂及歌曲。 在聖誕節來臨之前,教會會有一個Advent Calendar「降臨期日曆」,一般是從11月30日最近的星期日起倒計時,直至聖誕節。現代降臨節日曆為了簡便,則通常從12月1日開始計算。日曆多以紙盒製成,上面有24個分隔開的小格子或小口袋對應着24天。市面上也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降臨期日曆出售。如果家長有心思製作,可以日曆的每一格加入一首不同文化的聖誕音樂或歌曲,為小朋友介紹不同文化及音樂特色。 我十分喜歡一首名叫《El Noi de la Mare(The Child of the mother)》的加泰隆尼亞的聖誕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dpmM-dI3g&feature=youtu.be 這首音樂是著名結他的改編曲目,D大調的音樂配合緩緩的3拍子配合結他多變的音色。介紹給小朋友這首音樂的時候,把文化、地理、聖誕的故事及小小音樂知識順道作一些簡介。除了增進小朋友知識外,更加培養孩子的感覺和靈性。孩子與家長的話題也更廣泛,聖誕節及其他節日正是感受和學習的好時機!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聖經》箴言25章11節) 教育和說話一樣,講求合宜的時機;在一個合適的時間、氣氛和場地下進行,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 刊載於︰GRWTH app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