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

開學已2個月,大部份小學已進行了第一次測驗/評估,早肥也不例外。 早肥最有自信的科目,是數學科,今天老師派發數學評估回來,五十分滿分,他有四十九分。他最好的朋友,滿分。 放學的時候,他淡然地告訴我這件事。我知道他一向對自己要求甚高,加上好友拿了滿分,我想:他會不會不開心呢? 於是我想安慰他說:「四十九分也非常不錯呀,媽媽小時候數學測驗,一百分滿分,通常只有六、七十分……」 「媽媽……」早肥打斷我。「其實錯的那一條,我不是不懂,只是不小心看錯題目。」 「是嗎?那你有沒有不開心呢?」我問。 「沒有」早肥說:「下次我會看清楚,小心點就可以。」 我有點意外,說:「我好欣賞你沒有因為那一分而不開心,反而嘗試找出自己失去一分的原因。」 人能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事。 大學時期,我們每一份專題功課都要附加一份叫做Reflective Essay的短文。Reflective Essay是要我們按著已完成的專題功課的不足、困難、發展的可能性等等作反思,字數不限。不要少看它不限字數,它的影響力,是一個Grade,即不合格可以變成合格,B可以變A。那意味什麼呢?老師要我們學習重視反思,這才是幫助我們成功的學習,甚至是做人的態度。 「求學不是求分數」這講法,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不過我們必須要思考,無論是被扣一分,或是被扣五十分,這個數字,如果沒有真心的反思,是沒有意思的。只有反思,知道自己錯什麼,為什麼錯,想辦法問自己可以如何改進,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看到只差一分的卷,當然會有無名火起,不過正所謂忍辱負重,輸分數卻幫助早肥漸漸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是更好嗎? 內容提供:早肥媽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育希望指數

現時並無一個有江湖地位的調查機構為香港教育設立「教育希望指數」,這完全是王師奶看到國際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宣布香港的「希望指數」(Hope Index)而聯想翩翩。 香港如果真有「教育希望指數」,市民(即是家長)可以憑指數監察教育局長的表現,假設李國章50點、孫明揚52點、吳克儉23點、楊潤雄53點,單眼佬睇老婆,一眼見晒,誰優誰劣,無所遁形。當然,如果局長面皮夠厚,或者「爛撻撻」,倒彩當喝彩,亦奈佢唔何,這就是特首無知人之明了。王師奶相信人要面,樹要皮,無人鍾意上羞考妣,下禍子孫,出街要帶面具,唔好畀人認得廬山「憎」面目。 幾個月大要搵校 點敢生仔 假設教育希望指數的起點是100點,王師奶畀現况30點,甚或更低。話明係「希望」,即係展望將來,請話畀小婦人知,香港教育的希望何在?問吓香港市民,有邊個會豎起隻手指公話頂瓜瓜,無得彈?年輕男女唔敢結婚生仔,最大壓力不是居無所,而是讀無校。BB出世幾個月,父母就要搵學校報名掛號,否則蘇州過後無艇搭。一歲多啲就要面試,點面試吖,除了睇吓個BB個樣四唔四正,父母夠唔夠中產,仲可以面試啲乜呢?報考一間肯定唔夠,最佳策略是漁翁撒網,或者學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搞到啲父母食不安、寢不寧,單是入學困難就要減指數20點。當然這是指一般市民而言,如果你是高官名流、完全無問題,讀國際學校喇。 可能歷屆特首的兒女都已經海外大學畢業,所以對本港大學學位短缺毫不關心,有錢嘅去英國、美國、加拿大或澳州,無錢的就在本地氹氹轉,在什麼副學士、毅進、自資裏焦頭爛額。講開又講,點解啲特首、教育一哥、名流富商的子女全部崇洋,唔吼香港的大學?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驚仔女成績唔達標,考唔到大學,無face,所以早早放洋;第二個原因可能是睇唔起本地大學,橫豎我的仔女不會讀香港的大學,與其增加學額益啲草根,不如掟錢去填海。心態可悲可恥,教育希望指數又減20點。 讀中讀英唔到自己話事 香港學制本來好單純,分私立、公立;中文學校、英文學校。辦學的人鍾意辦中文或英文,讀書的人鍾意讀中文或英文,全部悉隨尊便,無人阻撓你。?家唔得噃,讀中讀英唔到自己話事,政府話你讀英就讀英,讀中就讀中;辦學亦一樣,想辦英文中學,唔得噃,四班中一,政府係要你開一班或兩班中文,因為你收生不符標準。早餐想食西多士雙蛋,唔得,一定要食白粥油炸鬼。一國兩制似乎有點波濤,但一校兩制就愈來愈鮮明,辦學和讀書自由的喪失,點都要扣20點。 王師奶最勞氣是直資學校的定位,是羅范椒芬好心做壞事旁生的怪胎:說它是私立,不全是;說它是公立也不全是,但教育局眼中當它是私立,所以它有私校的全部自由。以前私立學校要領商業登記證,根本是一盤生意,生意好盆滿缽滿,無生意執笠閂門,每一個仙的收入和支出都係自己荷包。但直資唔係噃,除了可收費外,又有政府公帑津貼,咁仲可以算係私立?而且津貼不少,逐個人頭計,每年津貼5萬多元,這是什麼政策?說它是教育怪胎絕不為過。扣它50點都嫌少。 直資學校本身無罪,是政府的政策「盲佬貼符」。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 [email protected] 文﹕王師奶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5期]

詳細內容

五個小孩的校長:一水之隔的情懷

近月有幸被澳門教青局(教育暨青年局),邀請到一水之隔的毗鄰城市澳門工作。是次為一項大型的活動,由澳門社會工作局、衞生局及教育暨青年局跨部門聯辦,主題是「健康澳門——幼兒健康成長專題研習 」。席上與各部門主管侃侃而談,各位局長皆認為社會對教育的意義及教養的方式有所扭曲,身為帶領社會發展前進的政府機構,有必要站出來表態,以正風氣,所以破天荒跨部門舉辦了這個活動。 澳門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採用了不少葡式的地磚圖案。( 呂麗紅提供圖片) 能與不同地區的人分享教育理念是幸福的。雖然澳門是毗鄰城市,地理上彼此非常靠近,但是其社會文化、生活方式與香港卻大相逕庭。 澳門的街道一般較狹窄,但是你總會看到一些市民於寂靜的角落,閒適地閲讀報紙 整個活動人頭湧湧,周五、六,教育界同袍及家長踴躍參予活動及交流。而我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之餘,還得抓緊時間,於課後遊覽澳門市容及感受當地民情。澳門的街道一般較狹窄,但是你總會看到一些市民於寂靜的角落,閒適地閲讀報紙,十分寫意。在行人道上,也不難找到各式各樣的馬賽克拼圖,優雅地坐落在行人道上,彷佛想把急速的腳步叫停。我也慢慢走着,細心欣賞這美麗的路上圖畫。由於澳門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採用了不少葡式的地磚圖案。葡萄牙早在400多年前已是海上航海強國,所以圖案尤以海洋的主題多,其中有鯊魚、魷魚、小船、海浪及賦予生命力的太陽作圖。看着這些優美的馬賽克,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可找到一點點情趣。 澳門局長皆認為社會扭曲教育的意義及教養的方式,政府機構有必要站出來表態,以正風氣,所以破天荒跨部門搞了這個活動。(呂麗紅提供圖片) 未到黃昏七時,已經看見不少穿上有型運動服的市民,正在享受運動的樂趣 穿過了大街小巷,很快便到達我心儀的松山公園,因為人總要有健康才能進行自己想完成的工作或任務,運動是不能少的。所以,我便於演講後,瞬間換上波鞋、短褲,走到松山呼吸新鮮空氣之餘,可環山跑步鍛鍊身體。那時候,未到黃昏七時,已經看見不少穿上有型運動服的市民,正在享受運動的樂趣,有的在一旁使用公園裏的器械作操練運動、有的拉着心愛的小狗一起跑步,我深深感受到健康且愉快的磁場,心裏有點感動。反過來,如果在我生活的香港,這個都市在晚上7時的時候,相信大家仍在辦公室拼命奮鬥中。 我到澳門參加的活動是「健康澳門」,我想香港比這個小城市還需要多舉辦這些活動吧!人為了生活所以努力工作,現在好像是為生活而失去了幸福。人生,努力是必須的,但無止境的追逐,究竟得的多,還是失的多?!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