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學童情緒易受困 心理學家教4招拆解心情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孩子停課多時,減少出門確能保障身體(生理)健康,但足不出戶下,精神(心理)健康卻反受影響。年幼孩子看似天真,實是心思十分敏感,眼見父母搶購口罩、消毒用品,終日奔波,縱未必理解發生甚麼事,卻容易感受到他人憂慮,從而緊張。再者,坐困四壁,無法好好活動下,孩子必定更困惑。不幸地,孩子即使感到憂慮,仍未必願意談及自身感受,或因擔心他人根本不想或沒空聆聽,或因認為尋求協助是軟弱的表現,覺得別人幫不到自己等等。根據本地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提出,家長可就「S.A.F.E.」四大原則,助小孩消除苦惱: 內容提供:Wenno 「S」代表「Sense of Security」,意為安全感。孩子渴求安全感,身處這紛亂無常的時代尤甚。對他們而言,家長是最好的依靠對象,要是家長能對他們多加聆聽、給予更精準回應,多點陪伴遊玩,更可助孩子感到安心,不被世界動盪影響。 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圖片來源:Pexels.com) 「A」代表「Allowance」,意為寬容。疫情久久不消,為大人帶來壓力,實是孩子亦然。因長困家中,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也許會無法集中精神完成日常作業,如功課和學習,幫忙家務時亦會速度減慢。這時,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 「F」代表「Familiarity」,意為熟悉感。維持熟悉感有助孩子情緒安穩。疫情下,孩子的生活習慣起了大大的改變,如不可出外與朋友玩樂、上街必須戴口罩等;這些轉變或許必須適應,但家長可盡量讓孩子在其他方面維持熟悉感,如像往日一起看電視、一起閱讀,都有助孩子減少焦慮。 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圖片來源:Pexels.com) 「E」代表「Emotional Regulation」,意為調節情緒。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家長可先告訴孩子疫情終會過去,香港醫護十分專業,再與他們聆聽音樂、繪畫、唱歌消愁。家長亦可引導孩子尋找自己能控制之事(如以正確方式洗手)來對抗疫情,保護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面對困境。 最後,家長可引導孩子說出自身煩惱,以表達關懷,一起解決問題,那麼即使疫境再嚴峻,親子關係依然親密穩固。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邊打機邊學習】教你如何「打住機」改善學科成績

以前,父母最害怕子女沉迷電玩,只顧「打機」而荒廢學業。今時今日,「打機」再不是男孩的專利,連女孩也紛紛加入「打機」行列。當你嘗試勸他們不要沉迷「打機」時,他冷冷回你一句:「這是『電競』!」,你頓時「無聲出」。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打機 = 唔讀書? 我們都年輕過,小孩貪玩是很正常的。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開心快樂地成長,只是怕他們時間分配不均,影響學業而己。如果一邊打機,一邊增進學科知識,不就簡單符合家長的期望,同時滿足孩子了嗎? 家長們大多擔心子女因打機而影響學業。(網上圖片) 電競 + 學習?「溝埋做電競學習吖!」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 PaGamO(點擊觀看影片),一個網上教育電競平台。這個即時戰略遊戲,以攻城掠地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王國,攻擊、防衛所使用的武器就是學科題目,包括中、英、數等。在遊戲過程中,玩家可以提升知識水平、自學能力、集中力,同時提升學習的興趣及動機。 遊戲的同時,系統可以透過同學答題表現,分析他們在學習上的強弱項,有助日後加強針對特定課題,提高學習效率。 將學習課題「遊戲化」(圖片來源:PaGamO) 談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將學習課題「遊戲化」,無非旨在提升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遊戲中,玩家為了提升自己的實力,與其他玩家一較高下,自然提供了最佳的學習動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提升遊戲中的能力值之餘,涉獵不同知識。 在這個資訊爆炸性增長的時代,尋求知識並不再單單從老師一方面而來,互聯網上不同知識型網站,以及 YouTube 等平台上亦有很多教學影片,知識觸手可及。比起學習一些短答題應付考試,平台更希望讓小朋友學習「如何自學」,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迎接未來強調自主學習的趨勢。 把學習化成一個遊戲,讓學生領略學習的趣味。(網上圖片) 結語:讓學習重新變得有趣 學習本來是一件有趣的事,可是在制度下,學生難以領略學習的趣味。如果是制度的不足,使學習變得沉悶,PaGamO 可能擔當著為學習增添趣味的角色。制度之下,同學之間成績的較勁是無可避免的,與其是一場痛苦的同儕競爭,把學習化成一個遊戲,以「玩家競技」的形式會否是另一條出路?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親子】親子常衝突?是時候檢視你是孩子的阻力還是助力

最近接獲很多線上諮詢,家裏的媽媽們似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難題,這些難題經由新型肺炎這疫情帶來,再由媽媽這個身份衍化出來,更多的混亂、糾結、不堪重負。 內容提供:Be Myself 學校的延遲開學、網課的作業檢查、電子產品的管控、長時間在家,這一切如同一個放大鏡,將媽媽們身上可能從未覺察到的脆弱和慌張,一一映照得絲毫畢現…… 透過利用人類設計圖,有助親子間了解彼此的差異,以及親子相處時如何避免衝突。(網上圖片) 這是一位顯示型生產者的媽媽 + 投射者類型的孩子。顯示型生產者的媽媽的特性是性子急,做事追求效率,同一時間可以做不同工作,精力充沛,當遇見投射者類型的孩子(做事有自己節奏、不慌不忙、懶洋洋的樣子、倦怠、光動嘴不動手)時,可想而知他們的親子相處時光會面對多少的挑戰和困難。 親子相處總難免面對挑戰和困難。(網上圖片) 當我在線上給這位媽媽講解完她和孩子人類設計圖的內容,那媽媽就感慨萬千地說:「分析得太好了!我真的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做事很著急,看到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我就很煩。所以就經常要跟著後面不停地催促,而孩子覺得自己是可以慢慢來的,這樣慢條斯理挺也不錯的。每當這個時候,我的情緒就不由自主地上來,我總想讓他變得快點,可孩子還是不慌不忙的樣子,我就越來越著急,情緒開始失控,所以家裏差不多每天都吵吵鬧鬧……好心煩,覺得孩子不聽話,自己像做錯了事一樣。」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似乎找到了一個解決親子衝突的好工具,通過分析在人類設計圖中父母和孩子的不同特點,在講解過程中除了共情的運用和個性化解讀,就足以讓媽媽茅塞頓開。 「我知道卡點了!」「我得好好和孩子談談!」猶如一個夜行者忽然看見一束光,就這樣照見了自己、照見了孩子、照見了前路,這就是這位媽媽透過人類設計圖解讀後的智慧。 你的孩子和你的人類圖絕對不一樣。(網上圖片) 我們要知道的是,你的孩子絕對和你的人類圖不一樣,也就是絕對和你的天賦設計不一樣。 所以你也絕不能按照你的想法來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別人的想法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社會的一些想法教育孩子,也不能按照所謂傳統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否則你給予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制約」,最大的壞處就是磨滅掉孩子本身具有的天賦,更甚至走一個與其的天賦設計相反的方向。而且孩子得到的是對他成長的阻礙,而不是提升和助力。 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孩子的天賦設計,按照孩子的靈魂的約定,按照孩子的生命流向來跟他互動。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給媽媽的情緒課】面對情緒失控 教你90秒C.I.A自救法

寫這文章當下,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卻傳來一宗令人心酸的新聞。香港灣仔一位需要照顧三名年幼孩子的全職媽媽,在教導7歲長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企圖勒死兒子不遂後自縊,被發現時已經腦幹死亡。 內容提供:家家輔友 無論有多憤怒,都只是90秒的事 作為一位壓力大的母親,生氣、憤怒、忟憎是常有的情緒。(不要批判你的情緒,認清情緒並告訴自己︰哦!原來我在生氣。)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身體會開始有不同反應,接著大腦啟動生理機制,而你就像是被引爆一般,感到「火都嚟」、「著晒控制唔到」。 不過,根據美國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指出︰由接收負面情緒訊息、傳遍身體、以至消失,這只需要90秒!而如果90秒後,你仍然意憤難平,原因就在於你心態停留在這些已過去的事情上。 90秒的C.I.A救命計劃 各位父母,當你察覺憤怒機制將被開啟,你其實還有90秒的時間讓自己脫離「情緒風暴」,就好像即將要撞車,你還可以趕快煞車一樣。當然,這和煞車一樣是十分困難的。在這90秒時間,C.I.A絕對可以幫助到你渡過「爆發」的一刻。 C︰Cut 停止 停下來!就是現在!就像是電影導演喊「Cut」一般,什麼都不要做。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是停頓,讓情緒機制更容易回復平衡。「Cut」讓你不再受困於眼前的事物,配合深呼吸,可以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 I︰Imagine 想像 焦慮、憤怒、感到可怕的事情,全部來自於大腦的防衛機制。為了保護我們,大腦有時候會誇大這些負面情緒。只有停止一切,才有機會認清現實的狀況。 所謂的「想像」,是給你自己逐步檢視起伏的情緒,允許自己去瞭解那些自動產生的負面感受,到底是真實﹖還是假象﹖這個思考去想一下你的需要是什麼?孩子的需要又是什麼﹖還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法? A︰Action 行動 相信到了「行動」這個時候,90秒已經到達尾聲。你是時候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想法,與剛才的負面情緒對話,並面對情緒波動。 如果C.I.A 救命計劃後,你仍然感到不知所措,請到廁所向鏡子的自己微笑。大腦沒有我們想像得如此聰明,它分辨不出因為開心而笑或是因為笑而開心,它僅僅可以把開心和笑連結起來。 最後,如果各位家長遇到情緒困擾,希望得到支援得話,可以聯絡以下服務單位。而家家輔友亦有提供免費Whatsapp輔導服務,按此聯絡我們。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466 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2896 0000 ●社會福利署熱線︰2382 0000 ●利民會《即時通》:18288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醫食同源] 要鼻敏感斷尾? 根源不在鼻而在肺

「醫師,你得幫幫我的孫女啊!」蔡太是我太太外家的好朋友,她帶著十歲的孩女看病。 「我可以怎樣幫忙?」我問。 「這孩子鼻敏感,看過許多醫生,都已經幾年還是治不好。」 我續問:「有沒有試過噴鼻?」 「有,好像噴過一支,但還是不行,每日鼻水不停的流。」妹妹的樣子漂亮,只是有一雙黑眼圈。 我再問:「她每天早上起床打噴嚏打多久?」 「嘩,差不多打上十五、二十分鐘!」 「那還不算太嚴重。」我說。 「不止不止,她還有鼻水倒流和鼻塞,都沒法睡覺了。」 「嗯,那也不用治太久的。平日她的眼睛和鼻子有癢?」 蔡太:「有,她偶爾也會揉眼挖鼻。」 單單一個鼻敏感,足以影響睡眠及外觀,還拖了數年未治好。 我直接問小妹妹:「妳平時怕不怕冷?」 「怕呀。」妹妹點了點頭。 「冬天時手腳冰嗎?」 蔡太回應道:「冰呀,她一定要穿得比別人多。」 這是典型的肺寒病,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施呼吸」故此,皮膚的濕疹、鼻子的鼻敏感及氣管的咳喘,中醫都認為與肺有密切關係。 每朝早上,陽氣初升之際,肝木沖擊肺金而引發鼻敏感,這是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解釋。而治療的處方也是根據肺的功能及五行相克來治療,中醫稱為溫肺散寒法,最常用的藥材便是薑。 中醫最常利用薑成為藥材,以作溫肺散寒之用。(圖片來源:pexels.com) ***  一星期後她們覆診。 「現在起床噴嚏少了,五至十分鐘,鼻塞也少了,睡覺也好了。」蔡太說。 我說:「那很好!睡眠鼻塞是比較難治的。」 這是肺寒得解的好轉之象,所以所有症狀都會減少,既然有效,藥方便原方不動,再配三劑。 ***  十天後第二次覆診。 「這星期噴嚏反而多了,有時睡到一半會打噴嚏。」蔡太說。 我回應:「天氣冷了,晚上睡覺要換一張厚點的被子。」 保暖是預防肺寒的重要方法。 ***  一星期後第三次覆診。 「好神奇啊!現在起床都不會打噴嚏了!睡也睡得好!現在只剩一點點眼癢。」蔡太很興奮地說。 治療一個月,服藥不足十劑,數年的鼻敏感治好的,她當然覺得神奇。其實,神奇的不光是我的功力,而是患者的配合及信任。 我說:「其實只要按我的指示,病情本身又不太嚴重的話,鼻敏感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一個月後,這妹妹只是因為喉嚨痛而覆診,而她的鼻敏感明顯好轉了! 這病例轉眼已經十年了,這位小妹妹也長大成日,而她的名字便是小蕃茄的童童,一位十分有潛質的Youtuber。 內容提供:SamEC 筆者簡介 SamEC是一位是三個孩子的父親,200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雙學位課程,成為全港第一屆全日制中醫畢業生。2005-2008年間,曾撰寫YahooBLOG及明報專欄,於有線電視《我們都是父母》及香港電台《精靈一點》擔任節目嘉賓,更獲邀亞洲電視《感動香港》及無綫電視《星期二檔案》專題訪問。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子女情緒大暴走 父母3招降溫 + 找出問題根源

面對孩子情緒大暴走,家長很多時都摸不著頭腦,不知原因何在,有時甚至跟著發怒。以下3招處理技巧,助你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讓雙方回復理性,平靜地找出問題根源。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1. 愈早介入愈好 孩子上一分鐘還乖乖的,下一分鐘卻情緒發飆,若以數字來形容,就是一下子由0發飆至60的頂點,那時候父母想叫孩子冷靜下來已太遲。 家長愈早介入,愈容易抒解孩子的情緒。(圖片來源:Ryan Franco on https://unsplash.com/) 想正確地處理兒童的情緒,先要了解人類的腦部可分別由「邏輯」或「情感」帶動,二者只會單獨出現,不能共存。當「情感」已佔據孩子的腦袋,「邏輯」便不能啟動。再者,小朋友的情緒狀態不會由0瞬間暴升至60的頂點,而是由 0開始拾級而上至40,但當跨越40的界線時,便難以控制。因此,家長的介入點是情緒初起,即0至40的階段,細心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2. 不要低估小事情 早上出門太趕、忘記帶小食、不情願地穿上媽媽挑選的衣服、不被邀請出席同學的生日會等,這些大人認為是小事情,但對小孩卻是大事件,隨時是負面情緒的導火線。大人很多時都低估日常事情對孩子的影響,以致未能及時疏導兒童的情緒。因此,父母需要放下成人的價值觀,細心聆聽子女的感受,從而慢慢開導。 不要低估小事情的影響力,隨時是孩子負面情緒的導火線。(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3. 冷靜很難但必要 當孩子經歷情緒大暴走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不能被小孩的情緒牽著走。因為當你也跟著發怒時,孩子不但難以平靜下來,反而變本加厲,更歇斯底里。因此,家長必須保持理性,放慢語氣,這樣才能找出問題的根源。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必須保持冷靜。(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小朋友又發脾氣! 心理學專家教你5招紓解負面情緒

家長常常在孩子發脾氣時感到手足無措,有時甚至忍不住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越鬧越厲害。然而,孩子還不懂如何處理情緒,便會從他行為反應出來,這時便需要家長耐心的指導。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Dr. John Gottman,建議家長運用以下5招幫助孩子處理情緒: 內容提供:Wenno 1. 認清自己的情緒 孩子生氣時也會讓父母心煩,這時並不是說教的好時機,家長應該先察覺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再與孩子對話。 2. 慢慢接近孩子 有些孩子會大哭,有些孩子可能會生悶氣,家長可以先讓孩子以自己的方法發洩一會,再給予適當安撫,主動抱抱及親親他們。 3. 了解孩子的情緒由來 家長應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引導孩子用語言將內心感受表達出來。 4. 耐心聆聽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分享自己感受時,父母不應立刻否定孩子,或用社會、個人價值觀批批評孩子,而是完全接受孩子的心聲,給他們表達的空間。 5. 一同思考解決方法 了解完孩子情緒的由來後,就應該帶他們一起解決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從根源紓解情緒。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餅仔/廁紙筒/骰仔變教材 精選5個創意STEM居家遊戲

居家STEM活動不一定要很大的空間,只需運用巧思,便能給孩子一個專屬的科學小天地,以下為你盤點5個創意小遊戲。 撰文:《GRWTH日報》特約記者沈一怡 1. 數字蛋糕紙模 認識數字及學習數數目,可說是STEM的起步點。家長可利用零食時間,把10個杯子蛋糕紙模分兩行排列,每排5個,然後在紙模下方擺放數目字1至10,再讓孩子放進對應的小食數量。遊戲可使用筷子進行,助增強肌肉協調及靈活性。 (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2. 自製波子賽道 在家中自製波子賽道,通過賽道組裝的變化,能學習如因果關係、地心吸力等知識。先搜集一些廁紙筒或廚房紙紙筒,再用萬用膠把紙筒水平或對角地固定在牆上,藉組裝不同的賽道,測試哪些路線更快或更慢,並一起探究原因。 (網上圖片) 3. 趣味數學遊戲app 單純學習數學會枯燥無味,但在平板電腦上玩數學遊戲,孩子一玩便愛上!iPad遊戲app《Tiggly Chef Addition: Preschool Math Cooking Game》,透過一連串結合數學和烹飪的任務,讓小孩學習基本加數,同時增強語言和執行能力。 (圖片來源:https://www.familyeducation.com/) 4. 砌LEGO建預測能力 「預測能力」(predictive ability)是指根據所觀察的現象,找出發展的脈絡及模式,藉此預測未發生的事情,是科學探究過程中重要的技能。家長可用多種顏色或形狀的LEGO砌出圖案,邀請孩子細心觀察並複製出相同的圖案。遊戲可先以A-B-A-B的圖案模式開始,再轉換為A-B-B-A或增加至兩個以上的變化單位(如A-B-C-A-B-C),又或加入空格,進一步提升難度。 (圖片來源:pexels.com) 5. 用Dominoes骨牌學數理 擲出骰仔,按骰仔上的點數,邀請孩子湊齊相同點數的Dominoes骨牌,從而學習加數以及「多於」和「少於」的概念。例如擲出骰仔是3點,孩子便要找出刻有1點及2點的Domino骨牌,湊齊為3點。家長更可製作成績榜,紀錄每次得分,鼓勵孩子超越先前的分數。 (網上圖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推動種族共融 從閱讀做起 推介6本種族主題英文繪本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如何以同理、接納、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去配合共融的環境,成為現代人需要學習的生活課題。《GRWTH日報》小編選來6本關於「共融」和「文化差異」英文繪本,藉著故事這個好素材,讓親子在共讀裏,都可以認識不同的文化、外表的群體,豐富視野之餘,也為未來建立更有愛的環境。 內容提供:《GRWTH日報》編輯組 1. Saturday Saturday《禮拜六》每個禮拜六是 Eva 和媽媽特別珍惜的日子,因為其他天媽媽都得上班,只有這一天他們才可以一起去做喜歡的事。 他們禮拜六會一起去聽故事、一起去理髮、一起去公園野餐。 這個禮拜六更特別,他們還要一起去看只有一個晚上的 puppet show。 但是,偏偏很多事情發生,讓他們的計劃不是很順利。雖然他們有點失望,但他們不沮喪,他們選擇停下來,深呼吸,接受它。 直到晚上當媽媽發現自己居然忘了帶 puppet show 的門票時,整個人崩潰了,因為她不想讓女兒失望。 看到媽媽這樣,Eva 反過來安慰媽媽說沒關係,還提醒媽媽,其實兩個人能在一起度過才是最重要的事!親子彼此的陪伴,什麼事情都可以一起面對。 文/圖:Oge Mora 適合年齡:3歲或以上 2. My Hair is a Garden 小女孩經常被同學嘲笑她的頭髮「不守規矩」。有一天,她終於忍受不了,於是鄰居蒂莉尋求開解。蒂莉以美麗的花園為隱喻,向麥肯齊細說擁有一頭黑曲髮不是一件煩事,也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麥肯齊明白到自然黑髮最是美麗。 文/圖:Cozbi A. Cabrera 適合年齡:3歲或以上 3. It’s OK to Be Different 每個孩子們都是獨特的!不論大或小、矮或高、戴眼鏡、用拐杖、坐輪椅、白皮膚、棕色頭髮、愛游泳、愛騎單車……閱讀這本押韻的圖畫書,讓小朋友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多樣性,也鼓勵孩子接受差異,並對與自己不同的人保持友善,「因為你也不同!」 文:Sharon Purtill 圖:Sujata Saha 適合年齡:3歲或以上 4. All Are Welcome 這本簡單卻意義深遠的繪本,本書設定的場景為學校,學校裏有不同個性的學生,穿不同的衣服,吃不同的食物,玩不同的遊戲,在這裏,無論你是誰,讓每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文:Alexandra Penfold 圖:Suzanne Kaufman 適合年齡:3歲或以上 5. The Youngest Marcher: The Story of Audrey Faye Hendricks, a Young Civil Rights Activist 這書講述九歲的奧黛麗·費伊·亨德里克斯(Audrey Faye Hendricks)的真人真事。故事講述她在民權運動中,以自信而勇敢的行動,為公平發聲。 文:Cynthia Levinson 圖:Vanessa Brantley-Newton 適合年齡:5歲或以上 6. Sulwe 這位屢獲殊榮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蘇維(Sulwe)是一個皮膚非常黝黑且不覺得自己美麗的小女孩,她的皮膚比家裏的每個人黑,也比學校裏任何人都要黑。蘇維只想像母親和妹妹的膚色一樣美麗而明亮。一夜,神奇的旅程打開了她的眼睛,改變了一切。作者透過這個異想天開和令人心動的故事,激發孩子們接納和欣賞自己獨特的美。 文:Lupita Nyong’o 圖︰Vashti Harrison 適合年齡:5歲或以上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父母愈懶 孩子愈自覺 現代教養3大懶法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要嚴厲管教才會聽話。父母嚴於管教,不僅令自己心力交瘁,孩子也備感壓力。可知道父母有時候越「懶」,孩子反而越快樂越聽話嗎?其實做「懶爸媽」也是一門學問,「懶」在甚麼地方才對孩子有好處呢? 內容提供:Wenno 1. 懶得嘮叨——培養自覺性 很多父母催促孩子做某事時,嘮叨不停,但重複的話聽多了,孩子只會當耳邊風。其實,家長可以和孩子做約定,例如打電玩至幾點結束,盡量不嘮叨他們,雙方互相信任,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做約定,盡量不嘮叨他們,雙方互相信任,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圖片來源:pexels.com) 2. 懶於幫忙——培養獨立、責任心 不少無法自理的港孩都是被父母過份嬌慣,遇到困難只懂依賴父母。懶爸媽並不是甚麼都不幫,而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不上前幫忙,比如不幫孩子收拾書桌,讓他們學習自覺髒亂就會主動收拾,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盡量不上前幫忙,才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圖片來源:pexels.com) 3. 懶於陪讀——自主學習 家長的陪讀很有可能養成孩子懶於思考,變成是父母寫作業而不是孩子。孩子的課業應該讓他們獨立完成,讓他們多動腦筋思考,除非他們真的不曉時才加以幫忙解難。 孩子的課業應該讓他們獨立完成,除非真的不曉時才加以幫忙解難。(圖片來源:pexels.com) 各位家長要知道,適當的放手才能培養出更獨立、更自覺的孩子!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