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學童情緒易受困 心理學家教4招拆解心情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孩子停課多時,減少出門確能保障身體(生理)健康,但足不出戶下,精神(心理)健康卻反受影響。年幼孩子看似天真,實是心思十分敏感,眼見父母搶購口罩、消毒用品,終日奔波,縱未必理解發生甚麼事,卻容易感受到他人憂慮,從而緊張。再者,坐困四壁,無法好好活動下,孩子必定更困惑。不幸地,孩子即使感到憂慮,仍未必願意談及自身感受,或因擔心他人根本不想或沒空聆聽,或因認為尋求協助是軟弱的表現,覺得別人幫不到自己等等。根據本地教育心理學家張溢明提出,家長可就「S.A.F.E.」四大原則,助小孩消除苦惱: 內容提供:Wenno 「S」代表「Sense of Security」,意為安全感。孩子渴求安全感,身處這紛亂無常的時代尤甚。對他們而言,家長是最好的依靠對象,要是家長能對他們多加聆聽、給予更精準回應,多點陪伴遊玩,更可助孩子感到安心,不被世界動盪影響。 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圖片來源:Pexels.com) 「A」代表「Allowance」,意為寬容。疫情久久不消,為大人帶來壓力,實是孩子亦然。因長困家中,孩子鬱悶的同時,精神狀態也會變得鬆散,也許會無法集中精神完成日常作業,如功課和學習,幫忙家務時亦會速度減慢。這時,家長應對孩子展示寬容,慢慢鼓勵他們,不要強迫或責難。 「F」代表「Familiarity」,意為熟悉感。維持熟悉感有助孩子情緒安穩。疫情下,孩子的生活習慣起了大大的改變,如不可出外與朋友玩樂、上街必須戴口罩等;這些轉變或許必須適應,但家長可盡量讓孩子在其他方面維持熟悉感,如像往日一起看電視、一起閱讀,都有助孩子減少焦慮。 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圖片來源:Pexels.com) 「E」代表「Emotional Regulation」,意為調節情緒。調節孩子情緒的關鍵在於給予他們正面想法、找方法舒解不安,以及提升孩子對各種事情的「掌控感」。家長可先告訴孩子疫情終會過去,香港醫護十分專業,再與他們聆聽音樂、繪畫、唱歌消愁。家長亦可引導孩子尋找自己能控制之事(如以正確方式洗手)來對抗疫情,保護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面對困境。 最後,家長可引導孩子說出自身煩惱,以表達關懷,一起解決問題,那麼即使疫境再嚴峻,親子關係依然親密穩固。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 創意遊玩 療癒創傷

當孩子經歷不同的挫折和傷害,家長如何幫助他們疏理情緒? 無可避免的大小創傷 從出生起,人類無可避免地經歷不同的挫折和傷害,小至跌倒擦傷腳,大至交通意外,甚至被虐待的經驗,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小孩對外界刺激尤其敏銳,加上面對傷害時往往無能力處理,因此在心理上特別容易受傷。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可能會對孩子構成影響,例如突如其來、激烈的情緒或行為反應。 創傷的原理:Fight or Flight, Freeze 專門研究創傷的學者列汶博士 Dr. Peter Levine指出,在面對創傷時,人類是具備復原能力的。 人體的交感神經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在收到危險信號時,會指揮四肢和其他器官互相合作,作出反抗或逃跑 fight or flight 的反應;但當面對的傷害太大,當時人無力應對時(例如孩子被侵犯),就會進入僵硬 freeze 的狀態,未能反抗或逃跑的能量就會儲存在身體裏。在面對近似的情況發生時往往變成驚弓之鳥,引發激烈的反應性reactive情緒和行為,令家長不知所措。因此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抒發當中的鬱結是十分重要的。 以創意療癒創傷 筆者的女兒兩歲半時因流感入院,需要抽血作化驗,我和太太要求入房陪伴她,但被醫護人員拒絕。在淒厲的哭聲中,女兒被單獨帶進房間,並被一大塊附有魔術貼的布包著,以避免掙扎時抽血做成傷害。我們憂心如焚,過了一會女兒出來了,沒有哭泣,面色蒼白,眼睛呆滯,顯然是受驚後的反應。 回到兒童病房時,女兒一聲不響,直到護士再來替她做其他檢查時,她的情緒爆發,大力撥開我們,在地上掙扎,然後把雙手交叉在胸前,大聲喊叫 「唔可以!」。我和太太在確保周圍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在她身邊安靜陪伴,直至她心情平伏下來為止。(現在回想讚嘆創物主創造人體奇妙的恢復本能,女兒大力揮動四肢,是把困鎖在體內的能量釋放出來了。) 剛巧當時身邊帶了一個細小的動物玩偶,因此決定跟女兒營造一個小劇場: 我:剛才一個人被帶入房抽血,一定又驚又痛了(同理心),但現在可以放心,爸爸媽媽喺你身邊,沒事的(安撫)…… 呢度有位小朋友 (動物玩偶),佢都試過抽血的(邀請女兒進入想像場景)。 女兒:你都試過?(睜大雙眼) 動物玩偶(我):係呀,我都試過抽血,果陣時護士捉實我,我好驚,爸爸媽媽又唔喺身邊,好無助(幫助女兒說出感受)……之後護士姐姐好快咁幫我打針(筆者扮護士示範替玩偶打針,當中加插一些滑稽和幽默元素,女兒看著看著都破涕為笑了), 果吓都有小小痛㗎,不過姑娘好快完成抽血,抱著我帶我返番爸爸媽媽身邊(正常化 normalize)。 看著女兒眼睛重現光采,面色回復紅潤,可以在病床上四處走動和看卡通片,相信剛才抽血的驚慌經驗基本上已被疏解了。 與玩偶對話的遊玩形式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讓孩子放心分享和表達事情對他造成的衝擊和引發的情緒,玩偶的回饋亦讓孩子感到被聆聽和明白。家長也可透過其他創意方式,如繪畫、音樂、舞蹈等幫助孩子疏理情緒。盼望我們能好好運用天父賜予我們的想像力和創意,以輕鬆的手法面對人生的不同衝擊。 ***參考資料*** 彼得.列汶、瑪姬.克萊(2011)。莎薇塔 譯。不再受傷:孩童創傷預防指南。台灣︰奧修生命。 ============ 筆者:周偉豪先生 Chris Chow(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心理輔導員 / 作家) 2015年起於基督教教會擔任輔導中心負責人,統籌和營運中心的行政運作,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臨床輔導服務。周氏曾任建築師,在成為表達藝術治癒師後致力結合藝術和心理治療,以個人、小組和工作坊服務不同人士,包括大專院校學生、教師、輔導員和家庭等。主要服務範疇包括個人成長、情緒管理、職涯規劃,心靈關顧,夫婦及親子溝通和衝突處理等。 Chris 是《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和《無朋友》的作者(合著),曾在求職雜誌《Job Market》和 《AM730》撰寫有關個人成長和90後職場生涯的文章。 內容提供:周偉豪先生 Chris Chow(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心理輔導員 / 作家)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