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遊戲比賽加入不平等條約 訓練小朋友心理質素

在一場勢均力敵的網球比賽中,一位年青的球手發球時被球證判罰發球踩界犯規而發球無效,他堅定地解釋自己沒有踩界,立即和球證理論,鬧得面紅耳熱,但無奈地,無論球員怎樣堅持亦未能推翻判決,相反還影響了心情,令表現一落千丈,最終比賽落敗。 回想上年的2018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世界前一姐莎蓮娜威廉斯(Serena Williams)在比賽中,因球證警告她與觀眾席上的教練溝通(因為網球比賽是不可以在場邊教路的),所以脾性大發,與球證激烈理論,還堅持要球證道歉,在球證多番警告下仍然死纏不休,結果被球證重罰了甚為關鍵的一局,最後輸給當時仍是新星的日本球手大阪直尾。 以上的例子,姑勿論誰是誰非,最終吃虧的一方是情緒激動失控的那一方,申訴是合情合理,但其後控制調節情緒的那部份,極之講求心理質素,許多時候都考起很多高手。 脾氣容易暴躁的小朋友在處事能力方面,的確比心理質素好的小朋友較差 其實心理對運動員的影響極為深遠,運動員的心理訓練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擁有優良心理素質的運動員,除了由小到大從家庭培養出高尚的情操外,教練可以在平時訓練裡,加入一些特定的不平等規則,例如誤判、讓分制度模擬落後的情況、假裝對手挑釁或「奸矛」……等等,全都是一些比賽時常常遇到的問題,同時會影響運動員心理的情況,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習以為常如地處理一些覺得對自己不公平的處境,以及在據理力爭後,如何將激動起伏的心情即時調整過來,以免影響之後的比賽。 近期發現很多家長都注意到小孩的心理健康問題,脾氣容易暴躁的小朋友在處事能力方面,的確比心理質素好的小朋友較差,如果能夠從小訓練如何處理逆境,相信將來面對風浪時,亦能處理得如履平地,處變不驚。 家長可嘗試安排小朋友玩一些他們較有信心的項目或遊戲上,讚賞他們付出的努力後,再表示要嘗試給他們更多挑戰,然後隨機設定一些難提或逆境,觀察他們的應對和反應,事後再和他們檢討和商量如何可以處理得更八面玲瓏。久而久之,小朋友應對得多處境訓練,日後真的面對困境時,也能夠沉得住氣,以大局為重,將問題迎刃而解。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為打波為興趣戒掉「臨急抱佛腳」的習慣

下課的音樂鐘聲徐徐響起,代表小朋友可以興高采烈地跑到操場來上網球訓練,可是今天來上課的學員就只有平時的一半,心想為什麼呢?原來是正值測驗週,所以有半班的學員請假缺席,為的當然是要預留更多的時間溫習,請假的不只是一些「臨急抱佛腳」的學生,還有一些名列前茅的學生都請假溫習加入「抱佛腳」的行列來買個安心。 看見眼前只剩下半班的小朋友,我便好奇問道:「你們不要請假溫習測驗嗎?」,他們答道:「我們很喜歡打網球,所以在平時已做足準備功夫。」真是令人讚嘆又鼓舞,我再細問他們的成績,全部也不錯,當中也不乏名列前茅的學生。以前電視訪問十優狀元,常言道臨考試前都是以平常心看待,不會特別加強操練溫習,也會打打電玩,看看電視和做做運動,每次我聽了都半信半疑,覺得考到了成績講什麼都輕鬆,但是在當了網球教練之後,就漸漸體會「書不是在考試測驗之前先來溫習」的說法。 考試測驗要狀態 以網球為例,通常在比賽前,教練都不會刻意加強訓練,相反可能會將訓練強度減低,因為在比賽中球員所需要的是狀態,如果過份操練會減低球員的體能而影響發揮,所以賽前球員只會做一些恒常訓練和心態調整。 反觀考試測驗也像比賽一樣,同樣需要良好狀態來應付,反而熟練度是在平時努力溫習所累積和建立下來的,臨急抱佛腳其實只能增加短暫記憶,而不能增加熟練度,反而會令到學生疲倦以致未能以最佳狀態應付考試和測驗。 要做一個出色的球員 先要做一個出色的學生 我常常勉勵小朋友,在香港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球員,首先你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學生,因為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很難找到完善的全職運動員道路,所以學業仍然是香港的學生最主要的出路,若小朋友能夠養成平日努力溫習的態度,便能夠在運動或其他的興趣上保持恒常的訓練,做到他人在溫習、而你就在保持訓練,他日在比賽場上競技時也能有一步佔先的優勢。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已為人父 更珍惜和父親一起運動的機會

你會和父母一起運動嗎? 剛過去的3月份,和父親參加了屋苑舉辦的網球比賽,父親已經年屆70,但仍然保持一星期定期至少有3至4次運動,反而自己已為人父差不多一年,運動的時間卻逐漸減少,所以難得遇著自己屋苑有比賽,便與父親參加了雙打的賽事。 雖然賽果最後是力戰而敗,但是我和父親都十分享受當中的比賽過程,對手實力強橫,落場比拼,求的不只是勝負輸贏,但求自己百份百的付出,回想起自己很久也沒有打過一場那麼痛快的比賽了, 雖然是輸了,但是心裏感到十分暢快。 生活太忙,沒有時間? 但是你的父母也有很多時間嗎? 生活太忙,沒有時間? 但是你的父母也有很多時間嗎?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大部分家長都是在職父母,工作頻繁,放工後又要歸心似箭地回家和子女共聚天倫,莫講話與父母一起做運動,連自己做運動的時間也是少之有少,就算有時間都是趁晚上子女休息後落街跑步而已。 雖然賽果最後是力戰而敗,但是我和父親都十分享受當中的比賽過程。(謝昫光提供) 日積月累,週末家庭活動便演變成星期六日與自己父母飲茶食飯,好讓他們見一見孫兒, 但是當中大部分的話題都是圍繞著孩子,很少與父母交流及分享,可能日子都對久了一切都變得慣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有哪一個不清楚養育孩子當中的甜酸苦辣,由嬰兒到初踏出第一步、牙牙學語、到小學、中學至到大學畢業出來工作,真是一條漫長的康莊大道,那有父母不想多見子女多一面,交流多一點。所以運動就是建立了一個好好的平台, 搭建出讓你與父母溝通的橋樑,在這個平台上互相溝通,打破代溝,忘記繁瑣生活帶來的疲累和家庭重擔的壓力,投入做好一件事, 是一種最好不過的放鬆方法。 三代同堂做運動也是令人賞心樂事 想到這一點自己的父親年紀亦不小了,活動能力亦都一年比一年減少,有一句很老套的說話就是「不要等到父母行不了走不動時,才懂得關心照料」,所以下定決心要與他爭取更加多的時間在比賽運動場上並肩作戰。 如果不想「動」得太遲,無論打球、 足球、籃球、跑步、行山、游泳……亦好,今天起應坐言起行,爭取天淪運動的時間,三代同堂做運動也是令人賞心樂事﹗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不要讚小孩「叻」 請讚小孩的「努力」

教導小孩已進入不能打不能鬧的時代,不可進行體罰,也不可用一些尖銳的詞語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更要多加讚賞鼓勵令他們處事更有幹勁和信心,但是原來不同的稱讚方式,對小孩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未知各位家長又有沒有留意怎樣稱讚自己的小孩才是最好呢? 第一類:叻我至叻型 曾經在網球場上遇過一位婆婆,她時常來看孫兒打網球,而孫兒每打出第一球便已經讚不絕口:「嘩﹗我的孫兒真是叻啦!」之後每打三四球便再度:「嘩﹗我的孫兒真是厲害啦﹗」 其後到飲水休息時間,一邊替孫兒抹汗遞水一邊再次誇獎:「我的孫兒好叻呀﹗」直到課堂的尾段,進行模擬比賽訓練,對手的回球不再像練習中般容易應付,孩子連輸數球後很快便垂頭喪氣,意志消沉很快便自我放棄,結果連番落敗。 第二類:拿下一分當贏型 還接觸過一些家長,每當自己的小孩遇到強敵時,便會以「半鼓勵半安慰」型式說如果小孩能攞到一分或兩分便有獎勵,其實變相壓抑了小孩在比賽中努力奮鬥的意願,覺得能夠拿下兩分便成功的,並限制了他們在比賽中努力奮鬥的精神,更令他們覺得比賽必敗無疑,忘卻基本的奮鬥爭勝心,以有限的框架限制著比賽中無限的可能性。其實比賽在乎於能否盡力嘗試突破自己,輸贏當然要看對手和很多因素,但是能否盡力是看自己,不應以分數或勝負來釐定小孩在比賽中嘗試的努力,成果只是在比賽中努力奮鬥而得出的正面回饋,有好的回報便是額外獎賞。 第三類: 不計得失鼓勵小孩勇於嘗試型 其實接觸很多家長對小孩在球場上表現的不同反應,多數被稱讚為「叻」的小孩,面對壓力時內心亦都會比較怯懦;相反被稱讚為「好努力」的小朋友, 一般都勇於接受挑戰,對自己更有要求,面對實力高強的對手時,亦會遇強越強,越戰越勇,面對極端逆境,亦能想盡辦法去迎刃而解。 記住要稱讚小孩的努力 不要稱讚他們叻 如果想培育出堅毅不屈和努力不懈的小孩,可以嘗試多讚賞他們「好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或「好努力」去作出改善, 不要只讚賞他們「成功」,或責怪他們「失敗」, 也不要與別的小孩作出胡亂的比較,讓他們下次面對困難逆境時亦能夠勇於接受挑戰,用「努力」去開拓自己更佳的未來。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父母是否命中注定地不能當子女的運動教練?

「 明明我是為他好,他卻良心當狗肺」、「 為何我子女如此頂心頂肺」、「 點解我叫他做一他硬要做二」「教練一句好過我說十句」……正所謂「忠言逆耳」,很多家長向我表示,在球場上很難教導孩子,不教由自可,一教反而有反效果。孩子往往在場上唱反調,全心作對,很多時候反駁話:「你都不懂﹗」 ,令很多家長頭痛不已。 有些成功的球員,教練都時由父母擔當,因為父母是子女成長中的最長陪伴者,如果能夠兼任教練一職,當然是理想,但如果想避免有反效果,要注意以下幾點。 切忌過份急進要求太高 由於「望子成龍」的心態, 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小孩永遠是「最好」的,所以往往家長的要求都是太過急進,而且往往都拿別的對手作比較,令到小孩壓力百上加斤。 教練由於多接觸不同的學員,所以觀點與角度會比較客觀,因材施教,建議都會較球員所接受。其實所有進步都不能一步登天,每個階段小孩都有不同的學習速度,應該循循善誘,達致循序漸進的效果。 訂立目標 定時檢討 應與子女一同定立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而不是家長單方面的期望,而且加以定時檢討,以目標對比努力為檢討準則,再作出適時調整。 短期目標要以一至兩個月內可達成的為宗旨,不要定得太難,多數會以只差一步便達成的目標為主;中期目標便是要以一些需要持續努力才可達成的目標為依歸,會比短期目標更長遠更難達到,但同時亦可預期達到的;長遠目標便是個人對將來的志向和展望,正所謂「成就不比志氣高,有一個遠大的志向能讓球員保持最佳的自我推動力。 運用「三文治」式溝通方法 很多家長和兒女在球場上溝通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在言語方面,每當見到兒女的不足之處便直說批評,務求來一個當頭棒喝,結果弄巧反拙,而「三文治」的溝通技巧主要是將球員需要改善的內容夾在中間,前後都加一些可取之處和讚美的說話修飾,這樣便能夠令球員較容易接受意見。 風趣幽默 笑容滿面 學習不外乎學習趣味,如溝通時能應用風趣幽默的言語,再加上親切的微笑,信相就是打開隔膜的鎖匙。其實不止在運動場上,如果家長在教導子女方面都面對難題,不妨參考以上技巧,就算不能在各專項興趣上當上專業導師或教練,至少也有機會能充當最佳引導者,助子女有更佳的學習。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父母應否觀看子女比賽

「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腳軟無力」……這全都不是絕症的症狀,而是家長看子女比賽的緊張心情,甚至有家長不敢進場觀看子女的比賽;有些家長卻緊張得站在場邊指手畫腳、喋喋不休,結果令子女壓力倍增,影響表現發揮。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壓力真是一樣十分玄妙的東西,它能令你比賽的表現更佳,亦能摧毀你所有比賽的狀態。曾在一個網球比賽當中,見證一個自信十足的小孩,戰績彪炳,因比賽時爸爸站在旁邊,喋喋不休,小孩每打輸一球就望爸爸,結果最後賽果強差人意,輸了便大喊一場,反而對手是越級挑戰,沒有心理包袱,所以越戰越勇。究竟家長站在什麼位置或用什麼的方式支持打氣,子女才能有最佳表現呢? 應該以努力的表現作出正面鼓勵 其實站得遠或近都不是重點,反而關鍵是在行為與打氣動機,家長盡量避免一面倒只為自己的子女得分而打氣,就算他們失分, 而對手的失誤亦不應大聲拍掌, 專注在他們的努力而作出鼓勵,令他們知道即使面對挫敗和對手的猛烈氣勢仍能勇敢面對站穩陣腳尋求反擊的機會,甚至對手做出一些漂亮絕頂的得分, 亦需要作出讚賞; 那樣並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而是鼓勵自己子女尋求更佳的狀態去擊敗對手,並不是心存僥倖希望對手不小心失誤而獲勝。 不應作出指導或控制小孩比賽 首先大部分網球比賽都是不容許任何人作出在旁指導,所以亦稱得上是最孤獨的運動,雖然有些運動容許教練在場邊指示,但是如果是家長的話就盡量避免,因為他們一般都比較著緊自己的子女,容易作出過量和不客觀的指示,反而令孩子出現混亂的狀態。 其實各項運動比賽場上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要求甚高,而觀眾也有責任保持尊重各方運動員的立場, 一場精彩的賽事,有賴專業的觀眾做就,很多時候觀眾的鼓勵就是運動員的動力, 所以家長在為自己的子女打氣時,亦應尊重和欣賞對方的努力, 正所謂識英雄重英雄, 何況比賽又不是得一場,古語有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以輸打贏要的態度面對輸贏。 與子女比賽中齊努力 其實觀眾也是比賽一部分,而家長也有責任努力做好觀眾的角色,令到比賽發展得精彩,我亦鼓勵不敢看子女比賽的家長嘗試現場觀看賽事,為他們多作正面鼓勵,有至親的打氣,孩子必定加倍精神,見證孩子們努力的成果,不在乎輸贏,只在乎享受在比賽中竭盡所能的精彩每一刻。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如欲擁有 就必先失去

2019澳洲網球公開賽正式展開,六屆冠軍得主今年正尋求三連冠兼衛冕37歲的費達拿,雖然在16強不敵年僅20歲的希臘新星西西柏斯,但職業生涯至今累積20個大滿貫錦標,他在網球壇上的成就與貢獻是無可置疑,較早前他接受CNN的訪問,談起多年前意外離世的恩師,透露仍然十分掛念他,更忍不住得當場哽咽落淚。 訪問中談及17年前在南非度蜜月時遇上交通意外而喪生的教練Peter Carter,對他影響極其深遠,正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那種失去至親的感覺對費達拿來說猶如像昨天發生的事,主持人問他認為恩師會如何看自己的成就,費天王失控哽咽:「對不起……我仍然很想念他。我希望他會感到驕傲。」 費達拿表示:「我想,他不會希望我浪費天賦吧;他離開人世,好像喚醒了我,然後我開始非常努力地訓練。他真的是我生命中一個超級重要的人。」在他教練意外離世後, 一直對那份啟蒙之恩念念不忘,更開始懂得關懷身邊的人,訓練變得更加刻苦耐勞。結果在一年後的夏天,他就在溫布頓奪取個人首個大滿貫錦標,為他職業生涯的光輝歲月寫下了序章。 讓小孩學懂共享、關懷與責任 現今環境比以前生活富庶,生活空間也較以前寬敞,很多小孩從小就擁有自己的房間,很容易就會活在自我的世界當中,不像從前那樣要和兄弟姊妹分睡上下格「碌架床」; 既不用共享空間和物件,亦甚少顧及他人的感受,兼且家長越來越遷就小孩,令他們變得比較自私、不懂關懷,而且缺乏責任心。 很多「小孩」初次要與人共享空間的時候,更是結婚之後的第一天,初次正式踏出房門口,初次要學習遷就別人和照顧別人,初次與別人共享房間和物品……很多很多的第一次; 可能到最後發覺根本就不懂得遷就別人,甚至不能與人共享空間,以至到離婚收場。 雖然像費達拿一樣的經歷,不是每位小孩都能有機會親身體會,但是至少家長能讓小孩承受更多的後果,減少過份保護,適時放手,就算未能有如失去至親般的震撼喚醒,亦能讓他們意會到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是必然,不要等到真正失去時才懂得珍惜。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有運動習慣的父母 孩子的學習能力越高

「只顧玩手機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 「學習意願持續偏低」 「讀書時間愈多卻愈沒效率」…… 孩子集中力不足、學習能力低,都是令家長煩惱不已的問題, 正所謂「養兒一百日長憂九十九」,很多家長願意不惜工本聘請專家,為孩子解決學習障礙問題,但又有多少家長知道,原來養成良好運動習慣,能夠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運動力=學習力 據我觀察有運動習慣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學習能力都比一般的孩子較高,有運動習慣的家長,順理成章亦會從小培養孩子做運動。有研究證實,孩子12歲前多做運動,有助提升腦神經功能,能讓大腦、神經與肌肉互相串連,而且: 1. 運動更可提升手眼協調、活用身體感官,讓孩子手腦並用,左右腦平衡發展,增強專注力。 2. 運動時產生的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可增強記憶力、穩定情緒、提升學習質素。 運動提升孩子的三大學習元素 很多運動的技巧動作極為仔細,孩子在學習每項運動時,有不同的汲取技能技巧,從技能獲得的循序漸進過程當中,增強三種不同的學習元素: 1. 肢體感應:透過肢體感應,如帶領孩子做動作,重複不繼嘗試,從而提升學習敏銳度和努力不懈的精神。 2. 言語接收:透過語言對孩子講解,他們要在腦海中將文字轉化為動作影像,再付諸實行,然而當中對集中力要求甚高,提升理解能力。 3. 觀察學習:訓練時很多時孩子都要觀察示範,從而學習一些較複雜的動作,提升觀察力。 運動能培養出堅毅不輕易放棄的孩子 從運動心理學來分析,透過一些邊學邊玩的運動,能提升孩子對學習新事物的推動力和集中力,更能提升情緒控制指數,孩子思想亦都較正面。 運動不只能幫助小孩,也能幫助家長解決運動不足與壓力等問題,透過親子運動,促進與子女之間和諧溝通,更了解子女性格,為他們的將來作出更正確的選擇。如想你的孩子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現在就坐言起行,以身作則「動起來」吧!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小朋友的慣性依賴 成為成長的最大障礙

在一所診所裏,聽到以下母親和仔仔的對話。 媽媽說:「仔仔,你今晚想吃什麼?」 仔仔說:「我想吃薯條。」 媽媽即時反應:「你咳不可以吃薯條,你是想食飯的是嗎?」 仔仔再答道:「我想吃薯條。」 媽媽開始加重語氣:「不是,你想吃飯是不是?」 …… 如是者擾攘了大概一分鐘 仔仔終於答:「對,我想食飯。」 聽來這好像一宗風趣的笑話,但為人父母,這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處境,可能屢見不鮮,既想給孩子自由,亦想他們懂事地作出適當決擇。其實在這事件上沒有人錯,母親因為孩子生病而不讓他吃薯條,而孩子說出自己的意願,只是母親還可以有更妥善的處理手法,然而這種「假民主」究竟對孩子又有什麼深遠的影響呢? 慣性假民主 造就慣性依賴 近來在我的課堂上發現越來越多這類型孩子,他們無獨有偶地都有兩種特徵: 1.當在球場上每犯錯打失一球,眼睛便立即尋找教練或家長的縱影,恐怕會被人責備,而並不是第一時間自我檢討過失,然而當沒有人責備時,便對過失輕輕帶過,自我改善的心態十分薄弱。 這種慣性依賴,是由於家長或教練在平時孩子在自由發揮時,每當犯錯後便過早採取高壓政策,很快便介入將認為正確的做法與答案硬塞給孩子,甚至直接幫孩子完成更正或解決問題,剝奪他們思考、分析與及自我矯正錯誤的機會。 2. 通常這類孩子面對困難時,會輕易放棄,不善於深層思考。當我在課堂上用反問的方法來幫他們解決問題時, 縱使我給了多少的提示也好, 他們總是很快便回答「不知道」或「無辦法」。基本上有慣性依賴的孩子,在比賽場上競爭力並不高,有部分亦因時常要留意家長的反應,而導致時常分心,做任何事亦事倍功半。 開放式問題有助建立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應在安全情況許可下,可嘗試多讓孩子獨立思考,在不同的問題上作決定,父母應以更大的耐性,給孩分析每項抉擇的後果,多加指引,在可接受的情況下嘗試讓孩子承受後果(不論好與壞)。父母亦可以設立不同的情景,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不是只有對與否的問題),來讓孩子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尋找最合適的方案,建立自信心。 我明白「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但父母總不能無時無刻也在兒女身邊,要做到以上種種的方法並不困難,關鍵在於時間和耐性,能及早發展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有助提升將來的競爭力。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解開外國小朋友的體能比較優勝的迷思

在網球比賽場上,外國選手往往比亞洲選手的體能佔優,甚至有壓倒性的優勢,就此曾請教來自西班牙的香港網球總會體能教練,問他是否認為外國小朋友是天生「骨格精奇」,還是「內有乾坤」。他論道除了遺傳基因影響外,不覺得外國小朋友的體質是天生優異, 反而最大的因素與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和學習背景有關。 外國的小朋友基本的功課不多,也沒有補習的理念 他說西班牙的小朋友放學第一件事便是到公園裏跑,而通常他們的公園是有很多小山丘, 每天放學也在跑山攀石;反觀大部分香港的小朋友放學第一件事便是回家趕功課、溫默書或準備測驗考試,更有些學校為了騰空更多時間準備測驗考試,而取消體育課堂,甚至有些小學生放學更加要應付各科各樣的補習。 這種「集中火力」於學業的風氣,令香港的小朋友「遠遠拋離」世界衞生組織對學童及青少年每周應有五日以上、每日六十分鐘的中度運動的建議。 所謂體能其實是建基於好的身體協調能力 由於香港小朋友功課繁重,放學後甚少運動,令身體的協調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身體的協調能力最佳的建立歲數是在十歲之前,要發展得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小朋友多跑動多跳躍, 只要跑步跑得好,心肺功能及柔軟度便自然好, 將來在各類的運動技巧上也能輕鬆掌握。 新陳代謝差,讀書難集中 可能各位家長也在想,我又不是要小朋友成為職業運動員為,當然是要以學業為重,為甚麼要那麼緊張體能有沒有好好地發展?其實體能反映新陳代謝及腦部血流,即如果體能不足,腦部血液循環就不夠暢通,令集中力下降, 持之以久長大後更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所以無論你將來是不是要讓他們當運動員,小朋友的體能亦同樣重要。 可參照新加坡考減少試制度 新加坡教育部將在未來3年,逐步取消中、小學部分年級的考試和計分評估,調整中小學的評估制度,目的是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度偏重,減少學校計分測驗與評估考試次數,好讓校方得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全面地栽培學生。 如果香港也能參考減少功課或考試,小朋友有更多的時間讓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定能進一步提升體能,建立好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付將來各樣的挑戰。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