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解開外國小朋友的體能比較優勝的迷思

在網球比賽場上,外國選手往往比亞洲選手的體能佔優,甚至有壓倒性的優勢,就此曾請教來自西班牙的香港網球總會體能教練,問他是否認為外國小朋友是天生「骨格精奇」,還是「內有乾坤」。他論道除了遺傳基因影響外,不覺得外國小朋友的體質是天生優異, 反而最大的因素與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和學習背景有關。 外國的小朋友基本的功課不多,也沒有補習的理念 他說西班牙的小朋友放學第一件事便是到公園裏跑,而通常他們的公園是有很多小山丘, 每天放學也在跑山攀石;反觀大部分香港的小朋友放學第一件事便是回家趕功課、溫默書或準備測驗考試,更有些學校為了騰空更多時間準備測驗考試,而取消體育課堂,甚至有些小學生放學更加要應付各科各樣的補習。 這種「集中火力」於學業的風氣,令香港的小朋友「遠遠拋離」世界衞生組織對學童及青少年每周應有五日以上、每日六十分鐘的中度運動的建議。 所謂體能其實是建基於好的身體協調能力 由於香港小朋友功課繁重,放學後甚少運動,令身體的協調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身體的協調能力最佳的建立歲數是在十歲之前,要發展得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小朋友多跑動多跳躍, 只要跑步跑得好,心肺功能及柔軟度便自然好, 將來在各類的運動技巧上也能輕鬆掌握。 新陳代謝差,讀書難集中 可能各位家長也在想,我又不是要小朋友成為職業運動員為,當然是要以學業為重,為甚麼要那麼緊張體能有沒有好好地發展?其實體能反映新陳代謝及腦部血流,即如果體能不足,腦部血液循環就不夠暢通,令集中力下降, 持之以久長大後更有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所以無論你將來是不是要讓他們當運動員,小朋友的體能亦同樣重要。 可參照新加坡考減少試制度 新加坡教育部將在未來3年,逐步取消中、小學部分年級的考試和計分評估,調整中小學的評估制度,目的是降低對學業成績的過度偏重,減少學校計分測驗與評估考試次數,好讓校方得以騰出更多時間,更全面地栽培學生。 如果香港也能參考減少功課或考試,小朋友有更多的時間讓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定能進一步提升體能,建立好一個健康的身體來應付將來各樣的挑戰。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失去母語後的遺憾

早前,我在Happypama的文章提過母語的寶貴,但其主要角度都是較理論性。反觀,我近期因工作有機會實在地體會到失去母語後所帶來的遺憾。 最近,我去了新加坡公幹,其間與不少當地律師、專業人士朋友見面。到了像我這些踏入中年的一群人,很自然就會討論到大家的孩子們。他們特別有興趣的是,我究竟在家中與阿仔是用什麼語言溝通的。當我提到我們在家中是用廣東話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他們在這方面的故事說出來,而這些故事都有一些共通點。 他們的孩子們無論是在家或在社交上都主要只是用英文、頂多夾雜一些華語,除了打招呼或講粗口的一、兩句就不懂得說任何方言了。 故事的起點往往都是他們長大時怎樣用福建話、客家話、潮州話、廣東話、甚至(對於那些娘惹華人來說)夾雜中文用詞版本的吧哈薩馬來話等方言與祖父母、甚至父母溝通。縱使他們長大時的新加坡政府已大力推動英語及普通話(新加坡稱此為「華語」)、反對人民使用各種方言,他們因家中與長輩溝通的所需而仍學懂了這些方言。透過使用這些方言,他們不只是學懂了對一種口語語言,他們更學懂很多家族或地方歷史、傳統與習俗。 不過,到了他們孩子長大時,情況就改變了。政府政策的確很成功,新加坡人民的英語、華語水平到了現在已大大提升,為新加坡帶來不少的經濟優勢。但同時,他們的孩子們無論是在家或在社交上都主要只是用英文、頂多夾雜一些華語,除了打招呼或講粗口的一、兩句就不懂得說任何方言了。 他們不多不少都會對於我能把廣東話傳授給阿仔感到有點兒羨慕。 對於這個情況,與我討論這題目的中年新加坡專業人士都沒有任何喜悅。雖然他們亦同時因社會、生活的現實而沒有感到極大的悲哀及不會因此埋怨政府,但他們的感覺始終都是帶點遺憾、帶點可惜。他們不會覺得逐漸失去方言是提升英文、華語水平過程中值得附上的代價。他們對於孩子們與前輩、祖先的故事與文化因語言障礙(有些用詞的神韻是翻譯不到去英文或華語的)距離遠了感到無奈。他們甚至對過往族群之間透過互相學習大家的方言能達到的文化交流(例如以前服兵役時不同族群怎樣透過學習福建話來打造士氣、建立兄弟情)感到懷緬。因此,他們不多不少都會對於我能把廣東話傳授給阿仔感到有點兒羨慕。 近年在香港有一個趨勢,就是說要向新加坡借鏡。在語言教育問題上,我很尊重甚至欣賞新加坡政府對於提升人民運用主要國際語言的能力。但說到方言被米已成炊地的式微,我們又會否聽聽新加坡市民對此的情感與惋惜?香港的確需要提升其英文、普通話流利程度,但可否在過程中不要奪走我們的廣東話?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讓幼兒從小開始認識自己

在剛過去的兩個星期,幼稚園舉辦了體驗日。今次體驗日除了讓不同的家長認識學校之外,更重要是讓家長接觸和了解不同的教學方法。坊間的幼稚園,教學方法五花八門,各有理念。其實世界上並沒有一間最好的幼稚園,只有是否適合孩子及其家庭的幼稚園,這亦是最重要。 專題研習教學法(Project approach):認識自己,愛自己 今次體驗日,學校選擇了「認識自己;愛自己」為主題,示範新加坡的專題研習教學法(Project approach)。這題目本身為幼稚園的一教學專題,學校會教 K1「my body」(我的身體),K2的學生則會學習多一點內容,名為「all about me」(有關自己),K3的題目為「be yourself,love yourself」(做自己,愛自己),探討更多關於自己身體、情緒及如何表達自己等課題。K1、K2、K3的三個題目雖然有不同,內容均圍繞小朋友本身。 我們為何會以這主題為專題研習? 我與老師一起開會時,大家均認為小朋友在年幼時認識自己非常重要。小朋友最早期會先認識自己身體各部份、五官及五感(5 senses)。五感即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種感官的感知。當小朋友認識到五感後,更能刺激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從而認識及探索世界。如當小朋友認識到鼻是感受嗅覺,可以聞到花的香味、水果的味道,當他們的父母早上飲咖啡時,小朋友便知道自己是以嗅覺聞到咖啡味。 至於「all about me」,我們希望小朋友了解除自己這獨立個體外,身邊還有許多人和事等,包括有父母、兄弟姊妹、親人等,這都是關於自己的。除自己住在哪兒、喜歡什麼玩具、活動等,小朋友可以開始認識周遭地方、人物和事情。在K2這年紀,正能配合他們語言發展,當他們多了解身邊的事情後,到K2便開始有匯報事情的能力。 學前教育模式繁多,無論什麼教學法,都是希望小朋友學到知識,從而令到小朋友有動力去學習,才最重要 當小朋友達K3時,便需學習「be yourself,love yourself」。因為他們準備進入小學階段,需要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情緒、各有優點。當他們能認識及肯定自己的優點,從而培育正面教育(positive thinking),即使將來面對挫折時,他們也會正面面對及解決問題,他們將來的路更發光發亮,更懂在人生舞台中表現自己。同時,他們更需如何愛自己和保護自己,因為他們在成長階段中,會接觸不同的人,他們需懂得保護自己,這是愛惜自己、愛父母的表現。 學前教育模式繁多,無論什麼教學法,都是希望小朋友學到知識,從而令到小朋友有動力去學習,才最重要。當我們以專題形式,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有動力學習、玩耍,因為好奇而去尋找答案,透過與小朋友相處、合作,從而有實踐的機會,相信這較填鴨式的教育更深刻,因為他們是透過經驗去學習,所學到的知識往往超乎我們想像的多。 新加坡政府剛宣佈將逐漸減少中小學的考試,認為不能單靠評核制度來認定學生的能力,他們希望減少考試,學生有更多互動、全面的學習。互動的教育模式,如能從幼稚園做起,相信對小朋友來說,是一件好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