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師」語] 另類家長日3:一人飾演三角

「Oli otya?」、「Webale」、「Musiibe Bulungi」雖然我懂的盧干達語(Luganda)就這寥寥數句,還是反覆練習,因知道在今天的家長探訪日裏,必會大派用場。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遇上熱情的家長,如Timothy的監護人,會主動要求跟我們合照。 在烏干達,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外,盧干達語便是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我們學校(TAS,The Amazima School)的家長多沒有受過教育,只會盧干達語。可悲是我會的盧干達語就這幾句,如何跟我教的三班中一預備班72位學生的家長面談?簡直是雞同鴨講,無法溝通。幸好,我有一位協作教學的本地老師(team teacher),主要負責跟家長面談。那麼,我坐在拍檔身旁六小時做什麼?我的角色可多元化--我既是學校的公關,又是故事記錄員,更是博物館裏的一件稀有展品! 家長們出席家長探訪日均會借來在隆重場合穿著的傳統裙子--gomesi。 學校公關:家長們進到課室,看見我這位外籍教師,或多或少會給他們一點安心。在一所非國際學校裏,居然有四分之一的教職員是來自外地的基督徒教師,願意在烏干達義教。家長切切實實感受到學校辦學的誠意,為孩子可以在這裏免費接受教育感到欣喜和安慰。 故事紀錄員:這是我在探訪日最享受的「工作」。藉著拍檔的即時傳譯,我可以從家長分享的故事裏,更認識我的學生,知道該如何與他們同行。感覺就像在油麻地天后廟前的空地,在那幾棵大榕樹下坐下來,在樹影婆裟下細聽他們的故事。 「只想見多你幾面。」 分享一個故事。中一預備班的女生Rachel Babirye成長以來,跟媽媽的相處一直有許多磨擦,母女二人形同陌路。三月初,Rachel的家舍家長在探訪日舉行前夕家訪,成功游說Rachel的媽媽出席探訪日。今天,Rachel的媽媽偕同Rachel的舅舅來到校園。女兒甫見媽媽,立即飛奔媽媽的懷中擁抱她。目瞪口呆的Rachel媽媽難以相信緊緊摟著自己的竟是她的女兒。Rachel更給她寫了一封「催淚彈」的信,感激母親多年來獨力撫養她的辛勞外,更跟她道歉,盼望能得她的原諒,她們的關係就此得以復和。 (圖上、下)探訪日的高潮是全體師生和到訪家長六百多人一起在禮堂唱詩敬拜。 Rachel的媽媽離開前,淚流滿面的向我們道謝,在短短的一個學期裏,Rachel的改變是如此的正面。她的舅舅在旁說:「眼前的外甥女,跟從前的簡直是半若兩人,太奇妙了!謝謝您們悉心栽培她,把她帶好。」我猜您也樂於當這樣的故事記錄員吧! 為什麼我是博物館裏的一件展品?家人來校看孩子,一般會帶上家中幼童,甚或其他親戚,如堂表兄弟姊妹。對家中各人來說,是另類的家庭聚會。試過一位單親媽媽,同行十人的來看孩子,浩浩蕩蕩的進到課室跟我們見面。坐在後排的幼童沒見過外國人,我跟家長跟溝通時,他們把我當作一件放在博物館的展品,認真「鑽研」,從頭髮一直打量到腳趾。如此近距離的關注,我會否感到尷尬?有一點點,但習慣了便好。 「Oli otya?」你好嗎? 「Webale」多謝。 「Musiibe Bulungi」祝你有愉快的一天。 學生在探訪日表演非洲傳統舞蹈,施展渾身解數。 學生在探訪日表演非洲傳統舞蹈,施展渾身解數。 學生在探訪日表演非洲傳統舞蹈,施展渾身解數。 學生在探訪日表演非洲傳統舞蹈,施展渾身解數。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另類家長日(2):教師化身「人肉通告」 為的是鼓勵親子「見多幾面」

烏干達的寄宿中小學每年舉行三次一整天的家長探訪日(Visitation Day),分別在每學期中段,是學生又愛又恨的日子。愛是家人來校看他們,更會帶上零用錢和零食。恨是如果成績不理想,那便多一份禮物--「藤條炆豬肉」,即受皮肉之苦。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為什麼我的中一預備班Bright在上禮拜因默書成績不理想而哭起來,就是這個原因。徘徊愛與痛的邊緣何止他呢?一般學生在探訪日到來之前或多或少也會有些糾結和鬱悶,我稱為「家長探訪日症後群」。 孩子知道家人會來校跟他們見面,前一晚會興奮得不能入眠,等到天亮。 當地罕有的家訪 我的學生來自弱勢社群,大部分家庭均沒有電訊和郵遞服務,學校怎樣通知家長關於探訪日的事宜?每次探訪日來臨前的兩三個禮拜,我們的同工會親自去到農村,家訪每位學生的家庭。這些同工是學生的「家舍家長」(house parents)。我們的宿舍以近似家庭模式來運作,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一對家舍家長照顧18位宿生身心靈的成長,跟本地寄宿中小學舍監,負責管理宿舍的日常運作(舍監與宿生比例多是1:100),截然不同。 烏干達人跟中國人一樣,都是好客的民族,禮儀之邦。即使家徒四壁,家長們總不吝嗇拿出家裏最好的東西來款待我們的同工,如他們的農作物、花生和牛油果等。再說,學校家訪對當地許多家庭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當家長們看見我們的同工在路上顛簸幾小時來到窮鄉僻壤,為的只是認識他們,和他們坐在樹蔭下聊聊天,聽聽他們的故事,總是無不興奮和激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果然有道理。 為了跟孩子見面,一些家人清晨四點多便開始坐公交來校。 家人的到訪是給予孩子最切切實實的支持和鼓勵。 為的是見多你幾面 當然,家訪其中一個目的是鼓勵家長參加探訪日。一些家長因為沒有金錢給孩子零用錢或買零食,羞愧難當,不想出席。另一些家長可能跟孩子的關係比較緊張,沒有動力在路上花幾小時專程來校。更有一些家長知道孩子的成績不夠彪炳,缺席就是對孩子的懲罰。 不論什麼想法,經我們的「親善大使」親身到訪,解釋探訪日的另一重要目的--親子關係,鼓動他們出席。科技無疑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惟面對面的溝通往往是最奏效。 每一位到訪的家人均會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以隆重其事,小孩也不例外。 家長沒有零食帶給孩子不要緊,學生的成績並非名列前茅,又如何?最要緊的是家長願意來到學校,看看他們的孩子,跟他們在校園四處走走,了解他們上學、寄宿的情況。正正是香港經典廣告對白所說:「我唔係想食你煮的麵,我係想見多你幾面。」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另類家長日(1):家長日症候群

Bright從鄰座同學接過他的英語科筆記本,看見自己的默書成績——87分。他臉色一沉,身子前傾,雙手掩面,低聲哭泣起來。我上前對他耳語幾句,著他去洗手間洗個臉後回來。十分鐘過去,還不見他蹤影。我向正在授課的協作教學拍檔 (team teacher) 眨眼示意後,轉身出去找他。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Bright,你覺得舒服點便出來,不著急,老師會一直站在門口等你。」我在男洗手間門前說。未幾,他彎著腰、垂下頭走過來。「要不我們先坐在梯級歇一歇?」我認識了這位男生六個禮拜,這是他第二次因為英文科成績不如理想而當場淚流滿面。Bright,人如其名,是一個既爽朗又聰穎的孩子。然而,這樣的失態絕不為奇。   以佳績報答親恩 跟我的其他學生一樣,他希望能科科滿分,成為全科狀元 。您可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對他們來說,唯有這樣,才能報答家人(一般是單親媽媽或監護人)的養育之恩。 許多烏干達家庭的唯一家庭支柱/供應者是祖母(本地話Jiajia),她們肩負著照顧和保護孩子的責任。 烏干達的孩子知道能夠圓上學夢,除了我們機構提供學費和食宿費全免的教育外,家人無條件的支持更是關鍵。他們寧可將家裏唯一的財產,如一隻母雞或一頭山羊賣掉,用來購買寄宿用品,也要讓孩子上學。試想想,如果在每學期一次、一年三次的家長探訪日(Visitation Day),孩子能以一張「全A」的成績單當作禮物,送給老遠跑來看他們的家人,答謝他們犧牲的愛,那是何等美麗的事情。奈何,這也給予孩子不少學習和精神壓力。 (右起)中三的Josephine、中一的Marvin和他們的哥哥雖然在2009年失去了媽媽,他們的爸爸(中間者)不但沒有離棄他們,更不斷努力工作,供養一家四口。 分數不代表一切 我明白Bright的忐忑不安,理解他的內疚自責,尤其是下禮拜六便是家長探訪日,那不單是他在TAS(The Amazima School)的第一個家長探訪日,更是他中學生涯的第一個家長探訪日,希望討監護人的喜悅是人之常情。「Bright,老師要你記著:你的分數和成績不能定義你,惟有你的品德定義你的未來。」這樣的說法,他大概是第一次聽。於是,我覆述一遍。他擦乾眼淚,抬頭看我一眼,臉上還是掛著憂愁。我不期望這麼一說就能立時改變他,沒關係。他跟其餘TAS的學生,在往後的日子裏,將會不斷的被提醒,因這是學校其中一個辦學宗旨——品格教育。 每學期的開始,我們的學生跟這兩姊弟Josephine和Marvin一樣,能夠順利預備寄宿生活所需,如個人清潔必需品,有賴他們的家人/監護人無私的付出。 孩子答謝家人的栽培,豈止於成績呢?當然,他們的家人也需要在這方面「同步」,否則學生便孤掌難鳴。每年三次的家長探訪日便是我們跟家長溝通的大好良機,如何入手呢?下次再談。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一張獎勵貼紙的力量

小息鐘聲響起,我立時收拾桌子上的手提電腦、筆記本和文具,從背包裏拿出三疊分別有「小熊維尼」、「反斗奇兵」和「冰雪奇緣」的獎勵貼紙,走到課室門前。一如所料,我還沒有坐下,五六位中一預備班的學生以時速九秒九的跑過來,在我面前煞停。「你們都準備就緒?」他們擠眉弄眼。「要一氣呵成,否則從頭再來!」 每次回港必定大量入貨貼紙。 積極爭取獎賞 他們排成一條直線後,帶頭的是個子小小,但勇氣卻不少的Trevor。他筆直的站著,雙手放在身後,定睛的注視我,氣定神閒、字正腔圓的背誦: 「《聖經》詩篇一零三篇8節如此說:『耶和華有憐憫和恩典,不輕易發怒,充滿慈愛。』」如此自信,實在無懈可擊。「太棒了,Trevor!來!選一張你喜歡的貼紙!」此時,排在後面的同學已按捺不住,一擁而上;有些給Trevor意見,建議該選哪張才好,又有些趁機鎖定自己的心頭好。 喜歡Hosea的「紙膠帶」手錶嗎? 「讓Trevor自己選擇,那是屬於他的獎勵!」他靦覥的指著「反斗奇兵」的「巴斯光年」,我點頭示好,他便把貼紙撕出來,貼在他的My English Passport (類似香港超市儲印花換禮品,每集齊五枚貼紙,學生便會得到一份神秘禮物)。我瞥看他的passport,發現只要他多拿一張貼紙便可以獲得第一階段的獎賞,無怪乎他如此大聲的說:「Miss Samwise,謝謝您!」站在他後面的David上前…… 學生喜歡收集貼紙之餘,更將passport填上顏色。 貼紙背後的3大「企圖」 我喜歡給學生貼紙,卻不隨便亦不吝嗇給他們,總會設計一些簡單的英語活動讓他們自由參與,從而締造獎賞貼紙的機會。我相信,主動爭取回來的東西,往往比那些免費贈品來得吸引。 每禮拜我按著授課內容,挑選相關一些《聖經》經文作為每週金句。例如,這個禮拜我們學習何謂形容詞,便選了Trevor背誦的那節經文,裏面用了幾個形容詞來修飾名詞「耶和華」:「compassionate」、「gracious」、「slow」、和「abounding」。 說實話,背誦對烏干達的學生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毫無難度,我卻另有「企圖」:一是訓練他們的勇氣--主動接觸不是「食人族」的老師和表達意願的膽量;二是讓他們經驗被肯定和獲得獎勵帶來的喜悅,這是他們在成長中缺乏的;三是讓他們嘗嘗擁有的滋味--自己爭取回來的東西永遠屬於他們,沒人可以奪走,知識如是,貼紙也如是。 去年送出十二張「歲次己亥(豬年)」的郵票小全張,不到五分鐘便給學生「秒殺」。 當然,我沒有想過這些對香港學生一點都不陌生的卡通人物貼紙,對烏干達的中一生來說是新鮮事。當他們獲得其他獎勵(如香港郵票和紙膠帶)時,彷彿如獲奇珍異寶,珍而重之。「Miss Samwise,這學期終結,我會帶上這本passport回到農村,我的監護人一定為我自豪。」Christine給我看她那本貼滿貼紙的passport。 還有Hosea在上課前,特別給我看他怎樣用紙膠帶美化他的手錶,Trevor則為他的塑膠水樽來個大變身--給它穿上一件用紙膠帶造成的新衣。 Trevor的水樽不再是跟其他同學的一模一樣,乃是獨一無二了。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由畏師到敢言   來之不易的勇氣

不要小看學生在課堂舉手發問或回答問題,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平生的第一次。 某禮拜五的下午,如常是中一預備班紅組的英文堂。我跟學生正在核對測驗卷。 來到卷目最後部分,題目需要學生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八章26-39節一段敘事經文中,識別不同類型的英語句式:如疑問句、感嘆句等。就在我著全班同學先一起誦讀經文那一刻,坐在班房中央的兩位同學Leticia和Benon突然提起測驗卷,臉帶笑容,筆直的站了起來。 我還沒來得及問個究竟,其餘二十二位同學立時響應。站好後,全班齊聲誦讀經文。 電影《暴雨驕陽》結尾一幕,學生站在桌子上向被革職的老師致敬。(網上圖片)   想起《暴雨驕陽》 我瞪著眼,發怔了好一會兒,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輕輕地滑落到嘴邊。我一邊嚐嚐這甜甜的淚水,一邊享受他們的朗讀。執教鞭十多年,從未感動到渾身起雞皮疙瘩。腦海裏浮現電影《暴雨驕陽》結尾的一幕:羅賓威廉斯飾演的老師被炒魷魚,垂頭喪氣回去班房收拾私人物件,一個一個學生站在枱上,以「O Captain!My Captain!」向他們尊敬的「非一般老師」送上符合老師脫俗作風的告別。羅賓威廉斯笑了,對學生說:Thank boys, thank you! 這兩幕雖有不同,但相同之處是學生因著內心那份無比的勇氣而激發出來的舉動。   日跑幾場的老師 在烏干達的中小學課堂裏,師生比例大概是1:80至1:200 不等。不少老師為了餬口,一天「跑幾場」,情況就如早上分別在港島和九龍兩間中學教數節課,下午匆匆忙忙跑到新界另一間中學多教兩節。先不說教學質素,他們要記下每班學生的名字已是一大挑戰。 在資源缺乏下,教學支援和師資培訓有限,老師多是chalk and talk,教學自然以老師為中心,而非學生。再說,老師在烏干達猶如洪水猛獸,不論是值得鼓勵或需要糾正的事情,學生均不敢吭聲,唯恐受到杖打(體罰在這裏是生活日常),師生互動是奢侈品。 站在我眼前的這群孩子,在TAS(The Amazima School)唸書還沒有一年,居然如此脫胎換骨,不但擺脫了過往對老師的恐懼,更主動帶領課堂節奏,這是何等的勇氣! 各科課堂使用聖經是TAS的特色之一。 也許您會問:他們為什麼無緣無故的站起來誦讀?我記不起何時在課堂跟他們說過,每當誦讀聖經時必須站立起來,以示對上帝和祂的話語的敬畏。做夢也沒有想過,他們會把老師的說話藏在心裏,並實踐出來,這不是每一位老師心之所願嗎?「謝謝同學們,這畫面肯定是老師在TAS 第一個學期教學最難忘的時刻。」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三): 非一般的圖書推介

上回分享到「師生共讀」的誕生。我跟我的烏干達學生們共讀的多是繪本。插畫漂亮,故事較短,對上課進度影響不大。過了幾個禮拜,我轉做了書介。畢竟他們剛開始接觸課外閱讀,如何在林林總總的圖書中,挑選一本合適自己的讀物是一門學問。每次推薦一本故事書,我總會在他們最想知道的情節時賣關子——欲知後事如何?請到圖書館借閱此書。 您讀過他們推介的圖書嗎?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之後,我陪同他們到圖書館借書 (我們的學生是每週一次在英語課堂時段,分批到圖書館借書),遇著一些希望得到更多指引來挑選圖書的同學,我會給他們貼心的推介。學生Benon Kaseruzi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喜歡閱讀一些以故事形式道出社會議題的圖書,我鼓勵他看著名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其中一本名著《塊肉餘生錄》(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不要給這一百二十多頁的圖書嚇到,也不用深究每一個你不認識的詞彙。你拿著這本實體書,『坐定定』的一頁一頁翻開來讀,享受狄更斯帶你進入的世界就可以了。」 喜見同學在文字以外,使用插畫來表達她的意見。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二:另類「親子」共讀 兩個禮拜後,Benon在午膳時找我,說要分享他讀畢的第一本小說。我喜歡看見我的烏干達學生,克服了對老師的恐懼後,就是這麼的主動和跳脫。不用十分鐘,他便一氣呵成的把整個故事重點說完。我心裏忽發奇想:要不讓他來做書介?同儕分享學習經驗,有時比來自老師的指導更有效。「Benon,你願意把你剛才說的,化作文字,跟同學們分享嗎?」 這個「邂逅讀者的走廊」給予全校同學更多認識課外閱讀。 除了Benon,我還個別邀請多幾位有興趣分享圖書的同學,在課室來一個「同學推介圖書」的展覽。我給他們每人一張粉紅色海報卡紙,自由設計他們的分享。但我倒要求他們拿著推介的圖書,讓我拍一張個人照片,以彩色打印在A4紙上,然後過膠。這既可以讓推介更個人化,事後又可送給他們留為紀念,畢竟這是他們第一次推薦課外讀物,意義重大! 推廣閱讀包括課室閱讀氣氛的營造 不說不知,在課室展示學生作品對香港的師生一點不陌生,這裏卻是極其罕有。課室多是空空的四面牆,沒什麼粉飾。所以,當同學們的海報貼在課室時,引來全校同學的關注和討論,紛紛在小息、午膳和放學後前來欣賞。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二:另類「親子」共讀

上週提到烏干達的中小學生鮮有機會閱讀課外圖書,TAS(The Amazima School)圖書館那二千多本的課外讀物,對我的學生是沙漠中的綠洲。這扇閱讀之門開了,下一步是如何有系統的推廣課外閱讀,讓學生懂得閱讀、喜愛閱讀、持續閱讀。 聽完繪本作家分享寫作和成書過程後,插畫師即場示範如何用一塊木炭繪圖。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從繪本入手 在閱讀領域上開荒,我黔驢技窮!擅於做一件事情,不代表懂得怎樣教會其他人,自己的閱讀經驗如是。一路走來,其實沒有什麼法子,零零碎碎的所謂心得,怎能有策略地推廣閱讀?再說,以往在香港任教中學,我的英語教學經驗多是公開考試班,不論是舊制的會考(HKCEE)/高考 (HKAL) 和現在的文憑試 (DSE),要在兩三年內充分預備學生應試已是一大挑戰,哪來時間和心力推廣閱讀?偶爾試過,也不過是蜻蜓點水。 去年機緣巧合下,圖書館主任邀請了一位繪本作家Cathy Kreutter和其插畫家Johnmary Mukiza到校分享。我既喜歡閱讀,又是語文教師和寫作人,希望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分享會之前做點預備工夫,讓學生投入和認識閱讀。左思右想後,我決定在講座前一天,抽起原先計劃好的課堂,來一個另類「親子」共讀——唸那位作家其中一本繪本給我的學生聽。 作者Cathy Kreutter(右)跟插畫家Johnmary Mukiza(網上圖片) 這想法源於多年前「姑侄共讀」的經驗:當我仍在香港的時候,曾試過幾次跟我兩歲多的雙生侄兒一起捧着圖書朗讀。我不曉得「師生共讀」的烏干達版本成效如何,還是硬著頭皮試一試。 班上「親子」共讀初體驗 那天課堂,我特意借來一張高腳凳,坐在白板前面,讓學生與自己有較佳的眼神接觸。「中一預備班的同學,我們今天不『上課』,一起閱讀明天到訪作家的繪本:《Tendo’s Wish》(點擊連結可收聽作者分享書介)。」我稍微舉起繪本,彩色繽紛的封面和一個非洲男孩的繪圖立時吸引他們。不論是班中最年稚的同學 (12歲),抑或是最年長的 (21歲),也把自己的椅子向前推,讓身體貼近桌子,雙手托著腮邊,露出雪白牙齒、目不轉睛的看著我。 第一本師生共讀的繪本《Tendo’s Wish》 在他們如此殷切的祈盼下,我在一班非洲孩子面前「初次啼聲」。翻開繪本,我開始講故事,聲演不同角色之餘,也配合動作,讓他們更投入。隨著故事的推進,我不時會停下來和他們作「對話式閱讀」,如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故事下一個情節會如何發展?你要是男主角,下一步會做什麼?從他們的屁股幾乎要離開座椅的高舉右手,您就知道他們回應的踴躍。每次我挑選幾位同學回答後,其他沒有被選中的總會扁著嘴說:「老師,我也想發表一下啊!」 看著他們初次運用邏輯、想像力和角色代閱讀,我多麼渴望時間能停留在那一刻。下課後,他們紛紛走過來說:「Miss Samwise,今天是第一次有大人這樣跟我們講故事。您下次會跟我們說什麼呢?」就這樣,我開始了「師生共讀」。 今年中二學生Noel很滿意自己的畫作 初試了另類「親子」共讀,過了幾個禮拜,我甚至轉做「書介」。想知我這「書介」如何在學校向非洲學生推動閱讀?下禮拜再告訴您。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Miss Samwise,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情……」今年中一預備班新生Jacob甫進入班房,跟我打招呼後,站在我面前,不願走到他的座位預備上課。他那驚訝的眼神告訴我,事關重大,非聽不可。「您看!海豚啊!」他拿著昨天在課室圖書館借閱的一本圖書《Dolphins》滔滔不絕的說著。 一本十來頁的小書《Dolphins》打開了Jacob的課外閱讀之門 「世上原來有如此奇妙的海洋生物。老師,您知道嗎?牠們是在水中行動最迅速的哺乳類動物,還有,牠們是智商最高的動物家族之一……」要是告訴他海豚是我最愛的海洋生物,去香港海洋公園和芝加哥海洋館就是為了看牠們一眼,到台灣花蓮也只是為了出海近見海豚,相信對於求知慾甚強的烏干達學生如Jacob,肯定不會放過我呢! (圖上)台灣花蓮的出海觀豚團及(圖下)香港海洋公園的海洋劇場(網上圖片) 一般學校圖書館沒有課外書 欠缺資源下,烏干達中小學的圖書館(國際學校除外)並非一個課外讀物的知識寶庫,乃是一處只收藏各科教科書和工具書,例如字典。以中一英文教科書為例,圖書館會存放大約三十多四十本的數量,並給每本編碼,從1至40。 每學年的開始,老師都會給學生配上一個號碼 。您若是1號,那麼每次上課便使用一號編碼的教科書。使用期間,學生必須保持書籍乾淨,不可在其上書寫。用後也要立時歸還,以便其他班別的同學和往後的師弟妹使用。每逢測驗考試將至,學生可到圖書館借閱有關教科書,方便溫習。 初中生學用圖書館 那麼,學生可以在哪找到課外讀物呢?原來除了國際學校的圖書館外,便是首都坎帕拉的大型書店。我居住的小鎮只有一家三百多尺大的書店,賣的不是教科書,便是中學公開考試(類似昔日香港的會考和高考)的補充練習。 在鮮有機會接觸課外圖書的背景下,認識學校圖書館是每一位TAS(The Amazima School)新生另一個放下已有知識,重新學習(unlearn、relearn)的重要學習經驗之一。 每學年的迎新週,圖書館主任走訪每班新生,除了介紹圖書館的運作,如書籍分類和編碼、借閱歸還程序,更多的是推廣課外閱讀、教導如何選擇合適圖書和保養書籍等等。簡介完畢,圖書館主任帶領他們到圖書館短暫參觀。之後圖書館主任會編排各級使用圖書館的時間表,讓學生開始每週一次在英文課時段,分組到圖書館借閱圖書。 TAS圖書館藏書量約2,000本,不論新書或二手書,全部從美國船運抵烏。當中涉獵類別30多種,如人物傳記、小說、科技等。 見書如見糖 我教的中一預備班是逢週三到圖書館借閱圖書。每次來到圖書館,他們就像小孩到糖果屋一樣,被琳琅滿目、五彩繽紛的各式糖果和棒棒糖吸引著,巴不得試吃每一款。同學們戰戰兢兢的從書櫃裏取出一本又一本的讀物,有些試閱頭幾頁,有些隨意翻看書中的插圖,又有些定睛閱讀書背的簡介。選定了圖書,完成借閱程序後,他們便迫不及待的開始閱讀。即使回到班房繼續課堂,還是忍不著把圖書放在書桌下,偷偷翻看呢! 今年中一預備班的Zahara從圖書館借書回到班房後,便迫不及待的閱讀。 當他們閱讀過後,總愛如數家珍的走過來跟我分享:「Miss Samwise,這故事裏的烏龜和白兔會說話的,牠們更賽跑,看看誰跑贏。」「Miss Samwise,原來您們吃飯是用兩支竹籤夾起食物,叫筷子。我想學,可以教我嗎?」「Miss Samwise,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原來是他家族裏第一個上學的人,我也是啊!他日我會像他一樣,改變烏干達。」您便知道這扇課外閱讀之門終於打開了! 到底這扇剛打開的門,該如何繼續推開呢?下星期告訴您。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得來不易的一句:「老師,早晨!」

在全校師生出席的週會中被表揚,對中一預備班的新生來說是一個何等好的開始! 「今天的早會,我要表揚中一預備班的全級同學。過去的兩個禮拜,不論我在校園的哪個角落,每當他們看見我,必定先停下來,臉上掛上微笑,雙目定睛看著我,然後謙謙有禮的跟我打招呼:『Mr. Fernandes,下午好!』同學們,你們很棒!」說罷,校長Mr. Fernandes率先對著坐在台下中央的中一預備班同學鼓掌,全體師生和家舍家長(註1)三百多人立時和應起來。我往這群孩子的方向瞥看,給他們豎起大拇指,為他們感到驕傲。在TAS(The Amazima School)上學只是個半月,他們已經「後來居上」學兄學姊,第一次在週會被讚賞。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烏干達的教育體制仍存體罰,令這裏的學生對老師總是畏避三分。莫說向老師說一句「早晨」,他們連走近老師身邊也不敢抬頭,生怕做了什麼會惹老師生氣,然後受皮肉之苦。(網上圖片)   學生眼中的「食人族」 成長路上,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和肯定。 也許您會問:哪個學生不會向老師行禮?何需如此表揚?對這群孩子來說,絕非理所當然。他們剛來到TAS的時候,不要說跟我打招呼,連走近我身邊、抬頭看我一眼也不敢,生怕做了什麼會惹我生氣,然後受皮肉之苦(註2)。即使學校跟他們說TAS是一所絕不體罰學生的基督教寄宿中學,他們還是半信半疑。要是避無可避必須跟我打招呼,他們會戰戰兢兢,單膝或雙膝跪下向我行禮 (此乃這裏後輩向長輩所行之禮,以表尊重。香港家長和教師不妨考慮採納之。),但眼神接觸則欠奉。 幫助新生克服他們眼中的「食人族」無疑是全體老師的責任。作為每年新生的英語老師,我更感到責無旁貸,畢竟怎樣恰當地跟老師打招呼關乎正確的語文運用。故每學年初,我必會用一兩節課「改造」他們。 現實中的我,的確有如圖中的老師,邀請同學示範何謂正確的肢體動作,再配以適當的打招呼用語和語氣,學習彼此以禮相待。(網上圖片)   用創意以禮相待 為了讓新生感受老師其實並非生人勿近,我硬著頭皮,以誇張、搞笑的手法,演繹各種錯誤的打招呼,如用紙袋套頭,只動嘴唇卻不哼聲等等,看得他們哈哈大笑,原來老師不一定是「地獄判官」,也可以是「周星馳」。接著,我邀請同學示範何謂正確的肢體動作,再配以適當的打招呼用語和語氣,他們開始進入直路,最後衝刺當然是實踐所學。 每天上課前,我站在課室門口,臉帶笑容的歡迎他們,給每一位同學跟我打招呼的實習機會。頭幾天,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說話語氣也顯得生硬。有些緊張得身體不由自主的扭曲起來;有些一邊跟我打招呼,雙目一直往地下看;有些寧可相讓其他同學,好使自己有更多時間在門外排練。 過了兩個星期,我挑戰他們在校園跟其他老師主動打招呼,包括那些他們不認識的老師。在不斷的操練下,他們從避之則吉到主動敬禮;從迴避眼神到四目交投;從拘謹膽怯到臉帶笑容,我是如此見證這樣奇妙的蛻變。今天,他們更初賞成功的滋味,您怎能不以他們為榮呢? 註1:烏干達被稱為「沒有父親的國家」(Uganda is a fatherless country),這兒的孩子對家的觀念薄弱,所以家舍家長(house parents)的角色相當重要。我們學校的宿舍便以近似家庭模式來運作,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每棟宿舍均設有一對「家舍家長」,照顧18位宿生身心靈的成長,跟本地寄宿中小學舍監,負責管理宿舍的日常運作 (舍監與宿生比例多是1:100),截然不同。 註2:體罰在這裏的中小學是家常便飯。學生只會「企定定」給老師體罰,如打屁股、長尺打手掌和長棍扙打身體。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從四格漫畫重設孩子的起跑線

「Ms Joanita,您認為四格漫畫如何?」我把新生英文入學試的寫作題目遞給科主任。她認真地研究那四幅圖畫如何順序表達一個完整小故事,喜出望外的說:「Miss Samwise,雖然您在這裏才一個學期,我蠻喜歡您這麼大膽的嘗試。用看圖作文考核學生的寫作,評估的不單單是語文能力,更是理解能力、邏輯思維、創意和聯想,可謂一箭幾雕!」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四格漫畫是大膽的嘗試?哪個學生沒有試過看圖作文?她彷彿洞悉我心裏的疑問,繼說:「不過,要有心理準備,您大概只能射得一隻雕一一語文水平測試。其餘則欠奉,那些都是我們的孩子需要卻沒有的認知能力。」 在「死記爛背、不求甚解」教育制度下的孩子 又是認知能力?我初到貴境,卻不斷從學校領導和本地同工口中聽到相同的表述。要是說創意和聯想能力較弱,我明白。缺乏理解能力、邏輯思維?我摸不著頭腦。俗語說:爛船都有三分釘。從過去幾個禮拜的觀課,我可以肯定他們的記憶力、專注力和學習能力,遠勝於我教過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 百思不解下,我開始批改新生英文入學試的看圖作文。只是看了數篇,已經開始冒冷汗,心裏有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孩子以條列式而非段落呈現故事?為什麼每句句子均另起一行書寫?為什麼每句的開端按出現序編上號碼,如(1)至(6)?為什麼孩子只為每格漫畫寫上一句描寫句子?為什麼前後句子的內容互不相干,好像是為新聞照片寫上一個不超過兩句話的標題?為什麼孩子看不懂四格漫畫的起承轉合?為什麼……,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科主任說看圖作文是一個大膽的嘗試,開始體會「死記爛背、不求甚解」的教育制度下,如何窒礙孩子的成長。 只要起跑 不怕落後 千頭萬緒之際,我再次翻開批改好的所有作文,逐篇逐篇的細閱。這回我是以未見其人﹑先讀其文的態度來認識他們。字裏行間,我聽到這群孩子渴求上學的呼聲;我看見他們有待發掘的潛能;我憧憬他們將來轉化國家的機遇。 儘管他們的認知發展大概只有初小程度,落後於同齡的年輕人,可喜可賀的是他們起跑了。我不必用憐憫的眼光看待這群弱勢孩童/孤兒,他們需要的是給予他們公平對待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成功、成器、成才。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