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萃小學視藝老師MR. JAN WONG教你紙杯變恐龍(附教學影片)

恐龍主題是孩子經久不衰的興趣,今次MR. JAN WONG示範的小手工讓孩子自己動手做恐龍。會張口的恐龍非常可愛和生動,一定很吸引孩子的注意。現在就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嘗試製作一下吧!馬上收看示範教學影片。     材料 – 油性筆 x1 – 紙杯 x 2 – 粉彩 x1 – 剪刀 x1 – 膠紙 x1 – 膠水x1 – 棉繩 x1條 – 色紙若干 步驟 1/ 先取一隻紙杯,畫上恐龍外貌,然後剪掉杯頂及底部的圍邊部份; 2/ 設計並剪出恐龍手掌,備用; 3/ 將其中一隻紙杯的中間位置剪開一半,由杯頂剪至杯底邊,留意不要剪破,然後在杯底開洞,並穿上繩子,以膠紙固定繩端,做成恐龍頭部; 4/ 在另一隻畫上恐龍外貌的紙杯底部,剪出兩個摺口,在摺口輕壓,形成座托。 5/ 在恐龍身體的杯底中央及杯口位置開洞,穿上繩子,並將恐龍頭部放於座托上; 6/ 貼上恐龍手掌及畫上眼睛; 7/最後用膠水將恐龍頭部固定,完成。   內容提供:黃浩斌 Jan Wong(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Head Of Design Team Teache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二:另類「親子」共讀

上週提到烏干達的中小學生鮮有機會閱讀課外圖書,TAS(The Amazima School)圖書館那二千多本的課外讀物,對我的學生是沙漠中的綠洲。這扇閱讀之門開了,下一步是如何有系統的推廣課外閱讀,讓學生懂得閱讀、喜愛閱讀、持續閱讀。 聽完繪本作家分享寫作和成書過程後,插畫師即場示範如何用一塊木炭繪圖。 相關文章︰[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從繪本入手 在閱讀領域上開荒,我黔驢技窮!擅於做一件事情,不代表懂得怎樣教會其他人,自己的閱讀經驗如是。一路走來,其實沒有什麼法子,零零碎碎的所謂心得,怎能有策略地推廣閱讀?再說,以往在香港任教中學,我的英語教學經驗多是公開考試班,不論是舊制的會考(HKCEE)/高考 (HKAL) 和現在的文憑試 (DSE),要在兩三年內充分預備學生應試已是一大挑戰,哪來時間和心力推廣閱讀?偶爾試過,也不過是蜻蜓點水。 去年機緣巧合下,圖書館主任邀請了一位繪本作家Cathy Kreutter和其插畫家Johnmary Mukiza到校分享。我既喜歡閱讀,又是語文教師和寫作人,希望把握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分享會之前做點預備工夫,讓學生投入和認識閱讀。左思右想後,我決定在講座前一天,抽起原先計劃好的課堂,來一個另類「親子」共讀——唸那位作家其中一本繪本給我的學生聽。 作者Cathy Kreutter(右)跟插畫家Johnmary Mukiza(網上圖片) 這想法源於多年前「姑侄共讀」的經驗:當我仍在香港的時候,曾試過幾次跟我兩歲多的雙生侄兒一起捧着圖書朗讀。我不曉得「師生共讀」的烏干達版本成效如何,還是硬著頭皮試一試。 班上「親子」共讀初體驗 那天課堂,我特意借來一張高腳凳,坐在白板前面,讓學生與自己有較佳的眼神接觸。「中一預備班的同學,我們今天不『上課』,一起閱讀明天到訪作家的繪本:《Tendo’s Wish》(點擊連結可收聽作者分享書介)。」我稍微舉起繪本,彩色繽紛的封面和一個非洲男孩的繪圖立時吸引他們。不論是班中最年稚的同學 (12歲),抑或是最年長的 (21歲),也把自己的椅子向前推,讓身體貼近桌子,雙手托著腮邊,露出雪白牙齒、目不轉睛的看著我。 第一本師生共讀的繪本《Tendo’s Wish》 在他們如此殷切的祈盼下,我在一班非洲孩子面前「初次啼聲」。翻開繪本,我開始講故事,聲演不同角色之餘,也配合動作,讓他們更投入。隨著故事的推進,我不時會停下來和他們作「對話式閱讀」,如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故事下一個情節會如何發展?你要是男主角,下一步會做什麼?從他們的屁股幾乎要離開座椅的高舉右手,您就知道他們回應的踴躍。每次我挑選幾位同學回答後,其他沒有被選中的總會扁著嘴說:「老師,我也想發表一下啊!」 看著他們初次運用邏輯、想像力和角色代閱讀,我多麼渴望時間能停留在那一刻。下課後,他們紛紛走過來說:「Miss Samwise,今天是第一次有大人這樣跟我們講故事。您下次會跟我們說什麼呢?」就這樣,我開始了「師生共讀」。 今年中二學生Noel很滿意自己的畫作 初試了另類「親子」共讀,過了幾個禮拜,我甚至轉做「書介」。想知我這「書介」如何在學校向非洲學生推動閱讀?下禮拜再告訴您。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最愛「煲劇」嘅你又知唔知「煲劇」嘅英文係咩?!

為了減少社交接觸,大家都多數留在家中,「煲劇」是宅在家中最好的娛樂之一。如果想告訴外籍朋友知你宅在家中最常有的娛樂是「煲劇」,英文該如何表達?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加上高速的寬頻支援了穩定的串流影片,大眾已由以往從電視上按時每天或每周看劇集,演變成透過電腦或手機,隨時隨地,一集接一集追看喜愛劇集,即我們所謂的「煲劇」。 其實早在2016年,「煲劇」這相關的英文字“binge-watch” ,已被《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Dictionaries)選為2015年度單字,用於形容人快速並連續觀看多集電視節目,同義字還有“binge- viewing”。另外,我們亦可用“Movie Marathon” (電影馬拉松) 來形容人以馬拉松式收看電視影集的行為。   以下是一些形容「煲劇」的例句: 1 We binge-watched twelve episodes of Games of Thrones over the weekend. 我們於上週末瘋狂地追看(煲)了12集的《權力遊戲》。 2 I love Dragon Ball, I binge-watched the whole series over four days. 我極愛《龍珠》,因此可於四日看(煲)完整套《龍珠》卡通。   關於「每日英語電郵」 全球最大英語培訓機構EF English Centers (前身名為EF Englishtown)精心設計的「每日英語電郵」,目的為幫助大眾提升英語,內容包括精彩影片、視聽版Flash card 、英語小測、生字遊戲,每天直接傳送到您的電郵信箱裏,費用全免。   想學多啲用得著嘅英語, 立即登記免費的⟪每日英語電郵 ⟫ 內容提供:EF English Centers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資深籃球教練教你在家做核心肌群訓練(附教學影片)

今次教大家用籃球編排六個核心訓練。這些練習可以維持軀幹穩定性、正確姿態、提升運動能力,以及加強球員比賽中與對手的身體對抗能力。 做好核心肌群訓練,加強身體對抗能力。想進步就要從基本練習開始。現在就邊睇片邊學! 內容提供:深籃體育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mamasmart] 聽莫札特可以讓孩子變聰明嗎?

相信每個人都聽過,給肚裏面的寶寶聽莫札特會變聰明這回事。 原來,世界上只有人類能創造與理解音樂。音樂由聲韻(melody)與節奏(rhythm)組合而成,即使有些動物可以理解不同音調,甚至隨著節奏打拍子,但兩者的混合就只有人類複雜的腦袋可以駕馭。 莫札特效應 「莫札特效應」風靡90年代,當時有認知科學的研究發現,受測試的人在聽畢莫札特奏鳴曲後,在解決一些時空推理(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的題目——例如想像一艘船,然後用Lego砌出來 —— 能取得更好成績。一些腦素描指出,當人類在進行某類型活動,譬如閱讀或者運動的時候,腦袋都有特定的負責部位,只有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整個大腦的不同位置都會活躍起來。 但後來更深入的研究證明,學習彈奏音樂才是真正替腦袋「做運動」的關鍵。中佛羅里達大學就有教授作出了關於「音樂與大腦」的研究,可理解大腦不同部位如何對音樂作出反應。 當研究人員測試一個正在演奏音樂的人的腦袋時,發現大腦不同區域均在同步整理並互相傳遞大量訊息,於視覺(樂譜)、聽覺(樂聲)、及橫跨左右腦的肢體協調(彈奏)部份尤其明顯。這組訊息網絡連接著左腦的語言和算術,也通達右腦的意念與創新。音樂家的腦袋受到長期「訓練」,不但能夠處理及策劃複雜的事項,認知技能與情緒管理也更佳。彈奏的練習打通了腦袋的經絡,甚至可以幫助啟動更有效的方法儲存記憶。 由兩位小女孩組成的 The Chitty Band 在mamasmart 活動中表演。 學音樂的好處 根據測試,音樂家亦有更高的算數技巧,並有這樣的解釋:由於音樂節奏跟數學格式有共通之處,所以腦袋對節奏的預測與理解,跟推算算術運用的,是大腦的同一部位。 音樂的神奇在於它聯繫著人體多個層面的技能,包括認知能力、語言、創意、手眼協調、情緒表達、社交技巧等等。它能夠幫助任何人達到他們表現所需的狀態,也能令人對彼此變得友善。 莫札特無疑能刺激寶寶發展中的腦袋,但巴哈、陳奕迅或熊熊兒童合唱團也同樣可以!寶寶在肚子裏聽得最清楚一定是媽媽的聲音——準媽媽不妨多唱歌給寶寶聽。學習樂器方面,學前兒童可先接觸一些簡單的敲擊樂如木琴、手鈴和鼓,到達4至5歲時可嘗試彈鋼琴或小提琴;而木管及銅管樂器,則需待孩子有一定力氣時才能學習,一般建議7至8歲。不過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喜好,切忌以考試為目的作密集操練,不然除了讓孩子反感外,昂貴的學費和時間更會付諸流水! 內容提供:mamasmart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愛泡溫泉的日本雪猿

在日本,有種獼猴被稱為「雪猿」,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日本獼猴。牠們是世界上生活地區最北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能在零下十五度的氣溫下生存。亦因為下雪的時候,牠們身上披上一層雪,因而其名「雪猿」。 (圖片由筆者提供) 人類都巿生活緊張易有壓力,常常尋找減壓方法,不說不知,雪猿都有一個十分「地道」的減壓方法,就是深受人類喜愛的「泡溫泉」。研究指出,泡溫泉後的雪猿體內產生的糖皮質激素比沒有泡溫泉的雪猿要低20%,證實了雪猿泡溫泉能抒發壓力。 (圖片由筆者提供) (圖片由筆者提供) 雪猿跟人類泡溫泉的行為動態十分相似,從中可看到雪猿之間親切的互動,以及露出與人一樣豐富的表情。不少遊客更會特地到當地去捕捉牠們這些表情呢! 現今的小孩不但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他們心理成熟的程度也比大人想像的高,所擔憂的事情遠比大人想像的多。我們雖然無法經常飛往日本去泡溫泉,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餘暇時間多陪伴孩子,細心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或許真正讓雪猿減壓的原因並非來自溫泉的療效,而是家人有質素的陪伴。 (圖片由筆者提供) 內容提供:彭智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 閱讀閱愛讀(一)-「邂逅」圖書

「Miss Samwise,我要告訴您一件事情……」今年中一預備班新生Jacob甫進入班房,跟我打招呼後,站在我面前,不願走到他的座位預備上課。他那驚訝的眼神告訴我,事關重大,非聽不可。「您看!海豚啊!」他拿著昨天在課室圖書館借閱的一本圖書《Dolphins》滔滔不絕的說著。 一本十來頁的小書《Dolphins》打開了Jacob的課外閱讀之門 「世上原來有如此奇妙的海洋生物。老師,您知道嗎?牠們是在水中行動最迅速的哺乳類動物,還有,牠們是智商最高的動物家族之一……」要是告訴他海豚是我最愛的海洋生物,去香港海洋公園和芝加哥海洋館就是為了看牠們一眼,到台灣花蓮也只是為了出海近見海豚,相信對於求知慾甚強的烏干達學生如Jacob,肯定不會放過我呢! (圖上)台灣花蓮的出海觀豚團及(圖下)香港海洋公園的海洋劇場(網上圖片) 一般學校圖書館沒有課外書 欠缺資源下,烏干達中小學的圖書館(國際學校除外)並非一個課外讀物的知識寶庫,乃是一處只收藏各科教科書和工具書,例如字典。以中一英文教科書為例,圖書館會存放大約三十多四十本的數量,並給每本編碼,從1至40。 每學年的開始,老師都會給學生配上一個號碼 。您若是1號,那麼每次上課便使用一號編碼的教科書。使用期間,學生必須保持書籍乾淨,不可在其上書寫。用後也要立時歸還,以便其他班別的同學和往後的師弟妹使用。每逢測驗考試將至,學生可到圖書館借閱有關教科書,方便溫習。 初中生學用圖書館 那麼,學生可以在哪找到課外讀物呢?原來除了國際學校的圖書館外,便是首都坎帕拉的大型書店。我居住的小鎮只有一家三百多尺大的書店,賣的不是教科書,便是中學公開考試(類似昔日香港的會考和高考)的補充練習。 在鮮有機會接觸課外圖書的背景下,認識學校圖書館是每一位TAS(The Amazima School)新生另一個放下已有知識,重新學習(unlearn、relearn)的重要學習經驗之一。 每學年的迎新週,圖書館主任走訪每班新生,除了介紹圖書館的運作,如書籍分類和編碼、借閱歸還程序,更多的是推廣課外閱讀、教導如何選擇合適圖書和保養書籍等等。簡介完畢,圖書館主任帶領他們到圖書館短暫參觀。之後圖書館主任會編排各級使用圖書館的時間表,讓學生開始每週一次在英文課時段,分組到圖書館借閱圖書。 TAS圖書館藏書量約2,000本,不論新書或二手書,全部從美國船運抵烏。當中涉獵類別30多種,如人物傳記、小說、科技等。 見書如見糖 我教的中一預備班是逢週三到圖書館借閱圖書。每次來到圖書館,他們就像小孩到糖果屋一樣,被琳琅滿目、五彩繽紛的各式糖果和棒棒糖吸引著,巴不得試吃每一款。同學們戰戰兢兢的從書櫃裏取出一本又一本的讀物,有些試閱頭幾頁,有些隨意翻看書中的插圖,又有些定睛閱讀書背的簡介。選定了圖書,完成借閱程序後,他們便迫不及待的開始閱讀。即使回到班房繼續課堂,還是忍不著把圖書放在書桌下,偷偷翻看呢! 今年中一預備班的Zahara從圖書館借書回到班房後,便迫不及待的閱讀。 當他們閱讀過後,總愛如數家珍的走過來跟我分享:「Miss Samwise,這故事裏的烏龜和白兔會說話的,牠們更賽跑,看看誰跑贏。」「Miss Samwise,原來您們吃飯是用兩支竹籤夾起食物,叫筷子。我想學,可以教我嗎?」「Miss Samwise,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原來是他家族裏第一個上學的人,我也是啊!他日我會像他一樣,改變烏干達。」您便知道這扇課外閱讀之門終於打開了! 到底這扇剛打開的門,該如何繼續推開呢?下星期告訴您。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生活】五大貼士幫你正確攝取維他命C (下)

水果和蔬菜是維他命C的最佳來源,常吃蔬果令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從吸收足夠的維他命C。營養學家為大家提供五個簡單小貼士,幫助你從天然食物中吸取更多的維他命C。 相關文章:[GRWTH生活]五大貼士幫你正確攝取維他命C (上)   五大吸收足夠維他命貼士 1.儲存含豐富維他命C的蔬果時,盡量保持完整,避免切碎。 – 切碎後會增加食物中的維他命C與空氣的接觸面,並產生氧化作用,令維他命C失去功效。   2.避免用水煮蔬菜及盡量減少烹調時間 – 水煮蔬菜會令水溶性維他命C快速流失;長時間高溫烹調也會破壞維他命C功效。 – 營養學家建議,以快炒或焗的方式代替水煮,以保存更多營養。 – 外出用餐時可點選快炒菜式 想知道更多富有維他命C的菜式?可以瀏覽Green Common網頁了解更多家常食譜,不怕沒有「煮」意。   3.水煮蔬菜前先用油快炒 – 快炒後,停留在蔬菜表面的油分可以阻隔水和維他命C的接觸,減少維他命C在水煮過程中的流失。   4. 在水中加入兩至三片檸檬 – 維他命C屬水溶性,將2至3片檸檬加入溫水之中,能有助提取維他命C,同時補充水分及維他命,方便工作忙碌的上班族。 – 注意避免將檸檬放進熱水中,高溫會破壞維他命C結構,減低功效。 5. 以富含維他命C的新鮮水果代替零食 – 水果能增加天然維他命C的吸收,增加飽肚感,減少因食零食所攝取的額外卡路里。 – 冷凍乾燥水果片也是另一選 – 冷凍乾燥的水果片保留了水果中大部分營養及鮮味。進食時可減少水份吸收,避免過飽。 – 如外出時不方便進食新鮮水果,可以用水果片代替。 溫馨提示:要注意水果片中的糖份及熱量攝取,不要食用太多!我們每天食用兩份水果,如果當天吃了水果片,就記得要留意進食其他新鮮水果的分量了。 內容提供︰Green Monday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愛團結的「雪之妖精」——銀喉長尾山雀(自然科學篇)

這些一團團的白色糯米糍,就是大名鼎鼎的「雪之妖精」銀喉長尾山雀!牠們主要分佈於歐洲東北部及亞洲北部等山地針葉林及落葉松林一帶,以昆蟲及種子為主要食糧。 在日本,銀喉長尾山雀是體型最小的雀鳥,身長僅約13至15cm,其中尾巴佔了總長度的一半,胖嘟嘟的二頭身比例讓人看了有說不出的歡喜,更有日本網友把山雀的照片與日本傳統食品豆大福放到一起,發現兩者極為相似,引起網民熱論。   (圖片由筆者提供) 牠們了外表可愛,銀喉長尾山雀更是不可多得的同伴。由於體型細小,冬天的時候牠們身體的熱能流失得很快,所以牠們會聚在一起互相取暖,有時數量甚至多達百隻以上呢!不單如此,牠們有時還會「仗義」幫忙照顧同伴的孩子。當外敵入侵時,牠們更會群起反抗,非常團結。 在大自然中,互相合作是其中一種生存策略,並不罕見。獅子能捕獵身型比自己大的獵物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牠們會合作圍捕,可見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理,在人類的社會中通力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可透過動物的故事及模型,配以精彩演繹的方式,讓孩子從動物世界中更深了解什麼是合作精神。 內容提供:彭智華(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東非「師」語】得來不易的一句:「老師,早晨!」

在全校師生出席的週會中被表揚,對中一預備班的新生來說是一個何等好的開始! 「今天的早會,我要表揚中一預備班的全級同學。過去的兩個禮拜,不論我在校園的哪個角落,每當他們看見我,必定先停下來,臉上掛上微笑,雙目定睛看著我,然後謙謙有禮的跟我打招呼:『Mr. Fernandes,下午好!』同學們,你們很棒!」說罷,校長Mr. Fernandes率先對著坐在台下中央的中一預備班同學鼓掌,全體師生和家舍家長(註1)三百多人立時和應起來。我往這群孩子的方向瞥看,給他們豎起大拇指,為他們感到驕傲。在TAS(The Amazima School)上學只是個半月,他們已經「後來居上」學兄學姊,第一次在週會被讚賞。 內容提供:山姆老師(Miss Samwise,長駐東非的港籍英語老師)   烏干達的教育體制仍存體罰,令這裏的學生對老師總是畏避三分。莫說向老師說一句「早晨」,他們連走近老師身邊也不敢抬頭,生怕做了什麼會惹老師生氣,然後受皮肉之苦。(網上圖片)   學生眼中的「食人族」 成長路上,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和肯定。 也許您會問:哪個學生不會向老師行禮?何需如此表揚?對這群孩子來說,絕非理所當然。他們剛來到TAS的時候,不要說跟我打招呼,連走近我身邊、抬頭看我一眼也不敢,生怕做了什麼會惹我生氣,然後受皮肉之苦(註2)。即使學校跟他們說TAS是一所絕不體罰學生的基督教寄宿中學,他們還是半信半疑。要是避無可避必須跟我打招呼,他們會戰戰兢兢,單膝或雙膝跪下向我行禮 (此乃這裏後輩向長輩所行之禮,以表尊重。香港家長和教師不妨考慮採納之。),但眼神接觸則欠奉。 幫助新生克服他們眼中的「食人族」無疑是全體老師的責任。作為每年新生的英語老師,我更感到責無旁貸,畢竟怎樣恰當地跟老師打招呼關乎正確的語文運用。故每學年初,我必會用一兩節課「改造」他們。 現實中的我,的確有如圖中的老師,邀請同學示範何謂正確的肢體動作,再配以適當的打招呼用語和語氣,學習彼此以禮相待。(網上圖片)   用創意以禮相待 為了讓新生感受老師其實並非生人勿近,我硬著頭皮,以誇張、搞笑的手法,演繹各種錯誤的打招呼,如用紙袋套頭,只動嘴唇卻不哼聲等等,看得他們哈哈大笑,原來老師不一定是「地獄判官」,也可以是「周星馳」。接著,我邀請同學示範何謂正確的肢體動作,再配以適當的打招呼用語和語氣,他們開始進入直路,最後衝刺當然是實踐所學。 每天上課前,我站在課室門口,臉帶笑容的歡迎他們,給每一位同學跟我打招呼的實習機會。頭幾天,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說話語氣也顯得生硬。有些緊張得身體不由自主的扭曲起來;有些一邊跟我打招呼,雙目一直往地下看;有些寧可相讓其他同學,好使自己有更多時間在門外排練。 過了兩個星期,我挑戰他們在校園跟其他老師主動打招呼,包括那些他們不認識的老師。在不斷的操練下,他們從避之則吉到主動敬禮;從迴避眼神到四目交投;從拘謹膽怯到臉帶笑容,我是如此見證這樣奇妙的蛻變。今天,他們更初賞成功的滋味,您怎能不以他們為榮呢? 註1:烏干達被稱為「沒有父親的國家」(Uganda is a fatherless country),這兒的孩子對家的觀念薄弱,所以家舍家長(house parents)的角色相當重要。我們學校的宿舍便以近似家庭模式來運作,讓學生感受「家」的溫暖。每棟宿舍均設有一對「家舍家長」,照顧18位宿生身心靈的成長,跟本地寄宿中小學舍監,負責管理宿舍的日常運作 (舍監與宿生比例多是1:100),截然不同。 註2:體罰在這裏的中小學是家常便飯。學生只會「企定定」給老師體罰,如打屁股、長尺打手掌和長棍扙打身體。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