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部署:學校未必參考《​成績次第名單》 升中直資面試 宜膽大心細有誠意

2024/25年度的升中戰,隨着直資中學陸續開始接受報名而正式揭開序幕。由於不少直資中學的報名期均在教育局公布《​成績次第名單》之前,甚至早於小六上學期第二次呈分試,在缺乏完整數據下,校方的收生準則,除參考學生小四、小五的成績之外,更看重他們的面試表現。因此,孩子若想取得直資學校入場券,不妨聽聽專家教路,看如何在面試中突圍而出,運籌帷幄!   由於大部分直資中學,都沒有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因此,相關學校可自訂申請程序,並自行決定收生準則。一般而言,直資中學都會較官津中學「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更早接受報名及面試,不少未及學生完成小六上學期第二次呈分試已經招生,甚至校方在未取得教育局的《​成績次第名單》前,便開始面試。 做足準備:直資中學比官津校更重視面試,同學事前宜有充足準備。(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疫情期間停Pre-S1抽樣成績 身兼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表示,這個情况的確常有發生,「部分直資中學是完全不看《​成績次第名單》的,純粹靠面試,他們相信自己教師的眼睛,多於相信這個名單」。 陳狄安(受訪者提供) 他解釋,由於《​成績次第名單》的排列高低,並非百分百反映申請人的表現,而是或多或少受他們的師兄師姐左右(註︰教育局會按每間學校往屆學生的「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Pre-S1)往績,對照校內應屆學生的名次而得出他們的調整分,再利用此調整分把全港學生排列名次),「尤其疫情那幾年,教育局都無做Pre-S1抽樣成績,只是沿用疫情前幾年師兄師師姐的數據,部分直資中學便會覺得參考價值不大,反而透過面試或不同形式的活動,更能掌握考生的實况」。 及早準備 忌打「天才波」 既然面試在直資中學佔分比例甚重,學生就不宜打「天才波」,要及早準備。升學專家蘇廸希(蘇sir)指出,學校會用上很多方法了解學生的能力,在學術上,主要圍繞中、英、數3科,除數學科多用平板電腦做選擇題,前兩科常要學生朗讀篇章,藉此觀看他們的識字量、發音準繩度及「膽量」,「不論是中文或英文,我相信小朋友都有可能會遇上一些不懂得怎麼讀的生字,但無論如何,都要大膽嘗試,這都是考官看重的,目的是想看學生能否積極面對困難,哪怕是讀錯,總比沉默或略過生字不讀為好」。 蘇廸希(受訪者提供) 除了考學術,也考對答,蘇sir稱,有些直資中學愛向考生發問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例如假如你是一隻大怪獸,身處塌樓現場,你會做什麼呢?「其實這類題目沒有標準答案的,老師主要想看學生是否有創意、具備自信心,所以一定要開口嘗試作答。」 另一類常見的題目,主要是考學生「誠意」,例如你為什麼想入讀這間學校?蘇sir教路,單靠阿諛奉承學校,未必能夠「加分」,更重要是找出自己和學校匹配的地方作回應。他以聖保羅男女中學為例,該校十分重視音樂,假如考生在音樂上有一技之長,可以這樣回答:「我很想在貴校發展我的音樂專長,好讓自己能在這裏投入、開心地讀書,同時替學校在音樂比賽上爭光。」另外,面試前也要多花工夫,熟讀學校的所有資料,「假如同學可以在面試時,表達出自己有出席開放日,參加簡介會,看過學校的校刊,清楚學校的辦學理念,也了解學校的課程特色,甚至知道校長的初心,那就會很動聽了」。 留意時事 注意基本禮儀 當然,面試時的行為、態度也十分重要,蘇sir說:「叩門、坐直、不翹腳、微笑(戴口罩便「眼笑」)都是基本禮儀,也切忌在等候期間表現不耐煩,或擺出一副像是被父母逼來面試的表情。」 至於小組討論,一般要求學生就着特定主題發表想法和意見,蘇sir透露,題目跟英文作文的題型相似,多是圍繞環保、科技、個人成長發展等議題,例如你是否贊成以電子書取代課本?你支持垃圾徵費嗎?「我會建議學生,在面試前,就着過往寫作過的類似題目,或最近的時事熱論,先整理一些論點,梳理脈絡,那到時就會發揮得更好。」 嘗試作答:面對不容易作答的問題,考生都要盡力嘗試,切忌沉默不語。(資料圖片) 注意言行:避免做「麻煩家長」 建立好印象 大部分直資中學,除面見學生,亦會要求面見家長。曾任教於中、小學及在教育局參與課程發展的資深教育工作者潘浚程(潘sir)表示,作為直資學校,都期望家長能把資源帶入學校,「資源不一定是指金錢,往往是行動上的支持,例如家長有些專業經驗,能幫助學校發展。若家長能在面試中展示出來,會是一個『助力』,增加印象分」。 潘浚程(受訪者提供) 平日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但潘sir補充,部分家長或會擔心自己無接受過高等教育,不善辭令,會拖累子女,他強調,學校先決是「揀學生」,而非「揀家長」,只要小朋友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家長分數不足以左右大局,除非在關鍵時刻,幾名考生的表現都不相伯仲,又或者孩子正處於取錄邊緣,那家長的表現就會帶來影響,「老實說,學校當然想揀一些包容、體諒和支持學校的家長,而非一些吹毛求疵,以『消費者』心態去看待學校的『麻煩家長』,所以,家長都需要注意自己在面試時的言行和態度」。 重視家庭關係:大部分直資中學都需要面見家長,從中了解家庭關係。(Tomwang112@iStockphoto) 潘sir分享,有時在面試中,教師會提出一些情景題,尤其是學校處分方式,去詢問家長的意見,家長不宜一面倒表達支持或反對,「家長可以用一種比較持平的態度,表示一方面會去了解事件始末,配合學校的教育,讓子女從中汲取教訓和經驗,亦會協助疏導小朋友的情緒。但同時亦可表達,若自己有意見,也會坦誠跟學校溝通、反映,我相信這種說法,老師會較容易受落」。 另外,學校亦十分重視家庭關係,潘sir建議,家長平日宜多抽空與小朋友相處,營造「真實體驗」,而非「夾口供」。他笑言:「老師身經百戰,而且面試安排,往往是先見孩子,後見家長,同一條問題,兩者的答案有否破綻,老師很容易看穿。舉例,若說平日的親子活動是去圖書館,但雙方就連對方喜歡看什麼書都說不出來,那就未免太過造假,即或有去圖書館,那親子了解亦不足。」 發展所長:因應子女特質、學習風格選校 根據教育局資料,本港現時有59間直資學校開辦中學課程(包括50間中學、9間中學暨小學),當中有17間參加政府「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其餘42間則沒有參加,所有學額的取錄權由校方自決。 想替子女報讀直資中學,家長需要考量什麼呢?身兼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鼓勵家長,首先要了解子女的性格特質和學習模式,「直資中學各有不同的特色,有歷史悠久的傳統學校,亦有傾向國際類型,例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港青基信書院、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等。部分直資中學更是重視專項學習,例如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主力研習藝術、設計;林大輝中學則比較着重體育。家長應該因應子女的特性和學習風格,去選擇哪一類型的學校」。 按特質選校:直資中學各有特色,家長選校可循子女特質和升學路徑去考慮。(allensima@iStockphoto) 考慮長遠升學路徑 其次,家長也可多做資料蒐集,留意一下學校的課外活動,是否滿足子女的需要。陳狄安舉例,若小朋友熱愛踢足球,但某間直資學校投放在足球發展的資源不多,或發展與你們心目中的期望有距離,那麼,這間學校就未必太適合。 此外,他又提醒家長,要長遠考慮一下孩子的升學路徑,「如果家長有打算將來送子女去外國升讀大學,可能就需要選擇一些有開辦國際課程如A-Level(英國高考課程)和IB(國際文憑課程)的直資中學。反之,決定留在香港升學,一心考DSE的(中學文憑試),選擇又會多很多」。 提提你:欲保留自行派位 緊記「抽飛」 按現行機制,家長如確認子女接受不參加派位直資中學的學位後,會被收取已簽署的《家長承諾書》和《小六學生資料表》正本。若在2024年3月27日,孩子亦同時獲參加派位的中學通知,被納入自行分配學位正取學生名單,家長就要作取捨。 假如家長希望保留自行分配學位的學額,又或者改變初衷,即使子女未成為自行分配學位的正取學生,但想讓他們參加統一派位,那就必須於4月10日或之前,通知有關直資中學取消申請,並取回已簽署的《家長承諾書》和《小六學生資料表》的正本(俗稱「抽飛」)。 若家長沒有在指定時間內「抽飛」,便等同放棄透過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獲分配其他政府資助中一學位,直資中學亦會在4月29日向教育局遞交錄取名單,名單一經遞交及核實,學校便會暫停收生,直至7月9日政府資助中學公布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和統一派位的結果,直資學校才會視乎實際需要,是否重啟收生程序。 留意日子:如深思熟慮後決定「抽飛」,就緊記要在4月10日前。(資料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義教平台:找合作機構 訪問拍片一腳踢 四初中生創平台 義教基層打波

年輕人願意投身義工行列,已經難得,4名初中男生就更加熱血,創立平台,招攬運動愛好者,以自身專長,義教基層兒童。這個平台運作短短1年,已獲逾50個義工響應,讓近400名孩童受惠,除了4個小伙子的努力,背後瞓身支持、不強迫他們死讀書的父母,亦應記一功! 義教運動:4個熱愛運動的初中生,(左起)Owen、Marcus、Charlie和Nick,眼見不少基層兒童缺乏接受體育訓練的機會,去年攜手創立Game On運動義教平台,並凝聚身邊人,一起為小朋友提供免費康體活動。(李紹昌攝) 14歲的Owen去年在一場3人籃球友誼場中力壓對手奪冠,但覺得勝之不武,也窺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我跟不同隊伍作賽,對手其實都很有天賦的,但他們連基本裝備都無,無籃球鞋、無球衣,亦無教練,我覺得自己贏得不光彩」。 自覺富足 盼助弱勢童 跟一眾對手相反,Owen出身中產家庭,資源豐裕。他和胞弟Charlie自幼在父母的悉心栽培下,接觸很多不同的運動訓練,包括游泳、欖球、足球、乒乓球、籃球和網球。於是小子忽發奇想:能否以運動做媒介,幫助其他弱勢小朋友呢? 聽到當時只念中二的Owen提出這個想法,爸爸Calvin並不意外,皆因兒子就讀的學校,不少師兄師姐因修讀IB(國際文憑課程)的需要或為了選領袖生,都經常做社區服務,Owen絕非異數,遂毫無懸念支持他。「反正當時疫情,他比較空閒,既然心裏有團火,便馬上行動吧,如果拖到高中,要忙於應付公開試,又或者到時這股衝勁已經消失,恐怕便不會再想做了。」 Calvin(李紹昌攝) 這個爸爸甚至比兒子想得更瘋狂,「我跟他說,一是不做,若是要做,就要做得夠特別、夠好玩!既然Owen想到用運動技能去做服務,我就引導他想深一層,如何令這件事不流於單次,例如是成立一個平台,集合更多人的力量,而非單人匹馬去做義工」。 經爸爸指點後,Owen很快以創辦人的身分,成立Game On Hong Kong(下稱Game On)運動義教平台,同時拉攏弟弟Charlie,以及籃球「波友」Nick和Marcus擔任聯合創辦人,展開一趟非一般的義工之旅。 籃球訓練︰Game On  跟不少社福機構合作舉辦短期籃球課堂,透過幾節課,教授基本技巧,讓參加兒童感受箇中快樂。(受訪者提供) 父母出謀獻策 不落手參與 4個小伙子豪情壯志,但始終缺乏社會經驗,如何從零開始,做好包括宣傳平台網頁、策劃活動,以至尋找伙伴機構和招募義工等一連串的工作,都有賴背後一班智囊——他們的父母,出謀獻策。其中Calvin經常向兩個兒子,分享自身的創業心得。 「雖然Game On並非一間公司或社企,只是一個義工平台,但起步和搞初創其實無分別,都是要接洽、游說潛在的目標對象,包括社福機構、學校、義工等。我沒有陪他們去叩門或跟各個組織開會,因為不想由家長操控這件事,全部交給小朋友自己去經歷、碰釘,但我就會告訴他們成人世界的開會模式是怎樣,一般會問哪些問題、提出哪些質疑,請他們事先準備好應對答案和方法。」Calvin說。 由當初愁着吃閉門羹,到後期有不少社福機構主動聯絡,Game On在過去一年,成功伙拍了13間社區中心,舉辦多項康樂體育活動給基層兒童免費參加;又單獨以平台之名,巡迴多區搞籃球義教、網球同樂日等,義工和受惠人數都節節上升,算是交出亮麗的「業績」。 願景宏大:Game On由當初吃閉門羹,到現在獲不少社福機構邀請合作,4人都付出很多心血和精力,他們的願景是可以服務全港18區兒童。(李紹昌攝) 不過,對學生來說,「時間就是成績」,難道Owen和Charlie的父母,真的不擔心Game On會拖垮兩個兒子的學業?事前有約法三章嗎?媽媽Catherine耍手擰頭,「以前未成立Game On,他們的空餘時間,也是用來做運動,現在犧牲的,都是打網球、籃球的時間,况且他們向來時間管理都不錯,尤其是Owen,所以對學業沒有影響」。Calvin補充,Game On並非一盤生意,孩子毋須「跑數」,因此可隨時按實際情况調節步伐,「不太忙的時候便做多些,6、7月考試季節便減少些,很有彈性的」。 數百嘉賓前匯報不怯場 Catherine又謂,不能單從表面看孩子做義工付出多少,他們收穫之多,隨時遠超受助學童。「Owen只得14歲,換着許多小朋友,可能在課室對着老師、同學做匯報,已經很緊張,但他卻因為Game On,經常有機會接觸這些場面。試過有次被機構邀請,要在數百名嘉賓面前做匯報,他都沒有怯場,這些軟技能,都不是在書本裏學得到的。」另一個意外收穫,就是火速提升自學能力。Catherine透露,Game On不時會邀約運動員做訪問,Owen為了做好拍攝工作,他不斷上網自學拍片、剪片和配樂等技巧,「他以前還要請教我,但現在鑽研得比我更深入,他的得着真的很多」。 全力支持:「跟得」爸作後盾 宅男增自信 15歲的Marcus,同樣有爸爸Jack作後盾,「我覺得在職場,學業成績只是入場券,能否成功,往往取決於性格,我希望Marcus在這方面有多些進步」。在他眼中,Marcus是一名「宅」男,不擅社交,也甚少表達意見,「所以當Owen父母邀請他加入Game On,我十分贊成」。 Jack(李紹昌攝) 為了表達支持,Jack也樂於做「跟得」爸爸,「他每次義教、搞活動,我都一定出席,透過陪伴,我會了解多些情况,也希望跟學員家長有多些溝通」。惟隨着平台運作逐漸上軌道,加上Marcus踏入青春期,他也「識趣」退下來,「哈哈,可能大個仔了,最近常說自己跟同學一起教班就行了,叫我不用去,或許都是一件好事來的」。 經歷1年義工生涯,Jack看見Marcus有不少進步,「他以前比較『論盡』,亦缺乏時間觀念,現在會懂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也曉得做事前準備。而且跟人溝通多了,自信心也提升,從前他說話很小聲,現在聲量稍為大些,當然,還有進步空間」。 啟發成長:成熟有耐性 發掘出教師潛質 每個父母,對子女都有不同的期望,Nick的媽媽Tammy,着眼點不在於成績,她更重視個人成長,「學習成績只要不是太差,保持在中等水平,我已經『收貨』。所以我很支持Nick把時間用來幫人,總好過沉迷電子產品」。 Tammy(受訪者提供) 13歲的Nick,加入Game On前,也有做義工的經驗,包括清潔沙灘、在社區派發物資等,但爸爸Alan指出,以往兒子都純粹以參與者的身分投入服務,現在卻身兼服務策劃者,分別很大,「自己搞活動,看事情會深入些,進步也會比較快」。 這一年的寶貴經歷,也把Nick的潛質發掘出來。Tammy笑言,原來兒子很適合當教師,「見到Nick很喜歡小朋友,也很有耐性去教他們打籃球,而且教得很認真」。Alan也察覺兒子比從前成熟,做事更加主動,「其實我為這4個青少年很驕傲的,他們的執行力很強,真的做得很好。所以成年人,不可小覷小朋友的力量,他們做事也可以很專業」。 小子感言 Owen:傳揚助人精神 我的願景是,希望Game On變成一個意念,讓其他人知道,其實可以透過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做義工,例如是運動。你們不一定要來Game On服務,但假如有天在街場上,遇見小朋友不懂打波,不妨主動上前協助。 Charlie:發現自己很幸福 我曾經在某間社福機構,遇到一個年紀跟我差不多的男孩子,他很用心跟我們學打籃球,但就沒有餘錢買球,於是我們透過一位有心人,轉贈了一個(籃球)給他;亦見過有一個小朋友,每次來上兵乓球課,都是穿同一套衫褲、同一雙鞋。我就醒覺原來自己很幸福,資源很豐富。 Marcus:更早接觸社會 當初,我沒有想到Game On會發展得這麼大的,透過它,我好像更早接觸這個社會,也了解到要籌備一個活動、課程,流程是怎樣。Game On也令我性格改變了,沒從前那麼靦腆,至少可以跟陌生人作正常對話、溝通。 Nick:學習取捨 搞Game On,大家都有犧牲,例如之前我們和機構合作辦籃球班,逢周六舉行,卻撞了我學校校隊訓練的時間,我為了教班,每次都要提早20分鐘離開學校,以致很少機會和隊友夾比賽,也惹得教練不太高興,但沒辦法,任何事都要有取捨。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3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E.L.S.A育兒心法 鼓勵讚美代責罵 情緒健身操 先冷靜再溝通

不少育兒專家都相信,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未學會怎麼教的父母。「P牌父母」系列,今次找來有多名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教育大學等教育學者及心理學家組成顧問團隊的慈善團體「好習慣國際研究院」,分享父母可如何運用E.L.S.A溝通心法,言傳身教,幫助小朋友建立良好品格,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常有父母形容孩子愈大愈「奀皮」,甚至覺得他們很反叛,為什麼會這樣子的呢?好習慣國際研究院(下稱「好習慣」)創辦人鞠應悌認為,這往往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當父母常用打、罵、命令、威脅、批判的方式去管教子女,小朋友只會愈教愈不聽話,因為父母本身的行為、習慣都已經有問題,自然就得出這樣的結果!」 鞠應悌(受訪者提供) 孩子「複印」父母行為習慣 「好習慣」課程總導師黃美蘭(Milan)則以影印比喻,「小朋友是影印機內的一張白紙,複印出什麼,都取決於原件。而父母正正是那份原件,孩子只是複印父母的行為和習慣」。她補充,當父母埋怨子女「不聽教」時,可會是反映了其實他們自己平日都是欠缺耐性,無用心聆聽別人的說話呢?孩子愛發脾氣駁嘴,又是否意味父母都常常帶着情緒去表達,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呢? 黃美蘭(受訪者提供) 因此,「好習慣」強調父母必須言傳身教,以合宜的方式跟子女溝通,透過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再教出有品好孩子。怎樣叫良好溝通呢?鞠應悌用一則生活情景,一段親子對話說明。他舉例,假如有一個小孩,摔破了媽媽心愛的玻璃杯,良好的溝通,應該是這樣的︰ 媽媽:你有沒有受傷呀? 小孩:我無受傷,但很驚啊! 媽媽:沒事的,不用害怕。 媽媽:我想問你,剛才為什麼會摔爛玻璃杯呢? 小孩:因為我不小心。 媽媽:為什麼你會不小心呢? 小孩:我不知道啊! 媽媽:假如給你重新來過,你會否再摔爛這隻杯呢? 小孩:如果能重新來過,我不會摔爛的。 媽媽:為什麼重新來過,你又可以不摔爛它呢? 小孩:因為我會很小心了。 媽媽:你很厲害,媽媽引導你去想,你便馬上想到,得到答案了。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不會再摔爛杯的,對嗎? 小孩:是呀,我不會了! 鞠應悌表示,上一輩的父母,遇到子女犯錯,便破口大罵,只會換來孩子關上耳朵,什麼都聽不入耳。但若父母願意改變方式,正如上述情景,本來是孩子不小心闖禍,不單沒有被責難,反而最終得到媽媽的稱讚,在如此和諧的親子關係下,小朋友自然受教。 無效管教:若父母常用打、罵、命令、威脅、批判的方式去管教子女,只會換來他們關上耳朵,什麼都聽不入耳。(Stock photo and footage@iStockphoto) 讚美忌空洞 內容宜具體 Milan稱,以上短短一段對話,其實充分運用了E.L.S.A溝通法則,E是Encourage(鼓勵);L是Lead(引導);S是Support(支持);A是Appreciate /Acknowledge(讚美)。而當中最難拿揑的,是讚美,「稱讚的內容必須具體,若說法過於空洞,孩子便無法從中學習,也難以幫助他們培養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她舉例,假如孩子的專題研習取得很高分數,父母可以這樣稱讚他:「我看見你很努力,找了很多資料,因為你的求知心態,所以今次這個專題研習做得很出色,我要給你一個讚!」Milan解釋,如此具體的稱讚,孩子便知道自己的用心被看見,也明白擁有求知慾,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經驗便可被複製,在其他地方應用出來;相反,若父母只稱讚孩子「很叻」,小朋友便會覺得,自己是因為聰明而得到讚美,這樣,反而容易促使他們養成固有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即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卻不明白努力學習的價值。 談到不少家長都經驗過被子女激得「紮紮跳」的時候,要持守E.L.S.A溝通技巧,殊不容易。Milan笑言:「正是!所以更加要不停練習,務求達至爐火純青的境界,無論遇到任何場面,都可以把心法應用出來。」她再三強調,父母常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因此必須做好榜樣,其中管理情緒尤其重要。 父母言傳身教,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對子女的成長至關重要。(AsiaVision@iStockphoto) 深呼吸笑一笑 平息怒火 Milan指出,很多時,父母心中都有一把尺,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或標準時,便會情緒暴走,「我覺得有一個邏輯很重要,就是沒有人會刻意做一些事情令人討厭自己的,每個人天生都喜歡跟別人建立好關係。如果父母能抱着這個信念,那小朋友做錯事,只是少不更事或無心之失,那又何須對他們大動肝火呢?」 當情緒來襲時,Milan建議父母馬上做情緒健身操,透過四部曲︰「點點頭」、「深呼吸」、「笑一笑」和「問自己」,令怒火盡快降溫。 她解釋,人在生氣時,大量血液會衝向大腦和面部,導致面紅耳赤,透過慢慢點頭,能紓緩情况,也保障健康;深呼吸則有助啟動副交感神經,使心情慢慢沉靜下來,讓身體放鬆;露出微笑、臉上堆出蘋果肌,能刺激身體製造快樂荷爾蒙。做齊三部曲後,情緒應可稍為冷靜,接着便要問自己,假如我繼續發脾氣,我會創造什麼結果?「如果你並非想創造愈吵愈烈的結果,那就提醒自己,要好好溝通。」 先處理情緒:當情緒來襲時,可用4式情緒健身操來幫自己降低怒火,待重拾理智後,才再作溝通。(Liubomyr Vorona@iStockphoto) 專心聆聽 不插嘴不批評 另外,用心聆聽和善意表達,也是做人處事必學的兩大功課,父母更加要以身作則。聆聽除了用耳朵,Milan說,還要用心、用眼,「需要放低自己的想法,敞開心窗,才可以接收到對方的說話,感受到對方的處境」。她又鼓勵父母,每天做一分鐘聆聽練習,「嘗試在一分鐘內,完全不插嘴、不批評,只是安靜、專心聆聽孩子每句說話。你會發現,聽到更多他背後想表達的東西」。當父母能夠成為子女的忠實聽眾,他們亦會樂於分享,這也是打破兩代鴻溝的最佳方法。 打破代溝:父母用耳、用心、用眼去聆聽子女的心聲,是打破兩代鴻溝的最佳方法。(kokoroyuki@iStockphoto) 關於措辭表達,更加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父母表達不得其法,有可能被孩子錯誤解讀,甚至影響價值觀。Milan用生活實例解釋︰「很多媽媽都勤做家務,幾乎沒停手的,但為什麼他們的子女卻拒絕分擔呢?不是說會『有樣學樣』嗎?關鍵在於媽媽平日是怎樣演繹做家務這回事。」她說,若媽媽本身都視做家務為苦差,或經常把「媽媽每天要做這麼多家務,很辛苦,你又什麼都不做、不幫忙」掛在嘴邊,孩子只會接收到「辛苦」這兩個字。「沒有人會喜歡辛苦的,小朋友會覺得,如果自己學像媽媽般做家務,是很辛苦的,那當然『蹺埋雙手』不做了。」 把做家務塑造成一件好玩的事,而非一件苦差,小孩子自然樂於參與。(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因此,Milan建議父母多運用積極正面的說法,「媽媽每天完成家務,屋企變得很乾淨,我覺得很享受」,把做家務變成樂事。鞠應悌同時補充,讓子女自幼參與家務,簡單如幫忙拿碗筷、掃地,他們會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當再獲得父母一句「謝謝你,寶貝」,自然會更落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2期]

詳細內容

家庭友善措施:彈性上班 為員工子女提供福利 僱主走多步 員工兼顧家庭更賣力

作為家長,大都希望有多點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但為了給他們更好的生活環境及質素,不少香港父母都無可奈何地選擇外出工作,把照顧孩子的重任「外判」給家傭。 家庭和事業,是否必須放在兩個對立面,如果僱主多走一步,狀况又會否改善?兩家本地企業因應員工需要,分別推出不同彈性工作模式和福利政策,目的都是讓員工在無後顧之憂下工作,同時能提升工作效率,達至雙贏局面。   今年6月平等機會委員會及香港教育大學發表報告,指本港家庭友善僱傭措施(簡稱FFEPs)並未普及,僱主和僱員對措施的期望亦有落差。在平機會資助下,教大團隊於2021年2月至12月期間,以抽樣方式收集了400份有家庭照顧責任的僱員問卷,並與25名僱主和經理訪談,結果發現超過八成半受訪者認為FFEPs在香港「不太普遍」或「完全不普遍」;當中更有僱主表示之前曾在大公司工作,「都無聽過相關措施,相信一點也不普遍」;有經理甚至指出,「照顧父母是子女的責任,不應無故變成公司的責任」。 雙職父母要兼顧工作及照顧子女,如家中有突發狀况真的分身不暇,若僱主提供便利的家庭友善措施,的確可減輕他們不少壓力。(資料圖片) 放個雪櫃已幫了大忙 「很多僱主仍以為家庭友善只限於給予員工多一些假期,其實在公司放置一個性能良好的冰箱,讓員工可以在午膳時間買餸菜後存放,已經是很大的幫助。」國際家政服務業持續發展聯會及國際政商勞資事務和諧關愛會創辦人林夏瑤(Chrystie)因工作關係,經常接觸不同行業的僱主及僱員,她十分明白很多打工仔都是爸爸媽媽,除了要照顧子女,更要照顧上一代,即使有外傭幫忙,放工後的家庭時間仍是十分緊迫。她舉例,雙職父母若晚上8、9時才放工回家,那麼晚飯便可能要分兩次食,這既增加了外傭的工作量和工時,也令雙職父母減少了休息和親子時間。若僱主容許父母可預先買好餸菜放在公司雪櫃內,晚上回家簡單下廚後便可一起吃晚飯,那麼飯後還可有一些親子時間,外傭又可早點休息,這樣下來,僱傭雙方的關係也會更好。「雙職父母很容易做了『夾心人』,工時長,連帶外傭的工時也長,環環相扣。其實若員工工作達標,何不實施5天工作、一星期一天在家工作,或者彈性上下班時間?在僱主角度,追求的不過是生產力而非過程吧!」 林夏瑤(顏燕雯攝) Chrystie指近年人們主力追求身心靈平衡,很多人寧願用錢「買時間」,如放無薪假陪父母覆診,甚至辭職全力照顧子女。她認為員工是公司的重要資產,若一直流失,不斷招聘和培訓也只會浪費公司資源。 家庭管理課教分配時間 5年前,她認識有中型企業僱主為員工舉辦家庭管理課程,因為僱主認為員工若連家庭也照顧不來,那麼他們每日留在公司的只有軀殼,沒有靈魂。課程推行後,員工學好如何分配家庭和工作時間,公司不但離職率下降,業績也不停上升。「很多僱主也非不近人情,只是未知如何配合。其實有很多地方(企業)也可做到家庭友善,視乎HR(人事部)如何推行。舉例說,能否准許加班的員工,翌日遲一點上班?或在公司設置一個kids corner,(擺放)簡單幾件玩具、圖書,讓員工有需要時可帶孩子上班。作為僱主,我的經驗是客人來到公司看到小朋友又開心,客人與員工之間又多了話題,也令員工無後顧之憂。」 個案一:三子之母靈活安排工時地點 更有動力 疫情期間,香港以至全球不少企業均採用在家工作模式,對很多在職父母來說,這個安排能較有彈性地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不過很多企業在疫情過去後都不再推行這個工作模式,少數像3M香港辦公室繼續給予員工採用「Work Your Way」工作模式,這個新彈性工作模式讓員工可因應工作崗位、個人及家庭生活需要,以及不同疫情狀况,靈活安排工作時間和地點。 彈性上班:3M辦公室採用「Work Your Way」彈性工作模式,由員工和部門主管因應工作崗位和個人需要協定工作地點,工作時間亦按個別需要而自由彈性處理。像居住在屯門的Hera若選擇留家工作的話,便可省下約2小時的通勤時間。(蘇智鑫攝) 三孩之母Hera在3M工作超過10年,長子已經17歲,不過最年幼的兒子才6歲,仍需父母密切的照顧。Hera回想疫情期間自己手忙腳亂的情况,「當時小朋友只上半天課甚至停課,他們3個不同時間上網課,就更加混亂,除了要按時間表,有時又上不到線,外傭一個人根本處理不到。幸好疫情剛開始時,公司已給予每個同事一部手提電腦,讓大家在家工作,那時work from home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我們就已經可以按自己部門的工作性質及與上司配合後選擇每周1至4天在家工作」。 提升效率:三孩之母Hera指在家工作模式可以令她一邊放心照顧孩子,一邊更有動力完成每項工作。(受訪者提供) 講求互信自律 Hera本身任職顧客服務營運部門,工作性質主要是利用電話、電郵或WhatsApp與營業部及客戶溝通,她選擇每周有4天回公司工作,「無論我人在公司或在家,只要上司一找我便會回應。上班時間是早上8時,如果我在家,甚至早上7時會起來工作,讓時間可鬆動點,中段時間去照顧孩子,晚上吃完飯再開電腦工作,全部可以自己控制和安排,最重要是我可以選擇,令家庭生活和工作同時兼顧得到」。 不過,她認為這樣的工作模式下,一方面公司要信任員工,另一方面員工自律也很重要,「其實(這)反而會更有動力,鼓勵自己完成工作,因為怕他日失去這個制度」。 3M香港辦公室設員工休息室,除了休息,也可供餵哺母乳員工作收集母乳之用。(蘇智鑫攝) 個案二:員工子女可享醫保 增工作士氣 為人父母最關心子女健康,孩子生病固然擔心,既要請假帶他們看醫生,又要支付醫藥費,心力與「荷包」也付出不少。 百農社國際有限公司旗下的日本米御結專門店華御結剛於7月首度推出「全職員工子女醫保計劃」,把醫療保障範圍擴展至所有全職員工的18歲或以下子女,包括住院和門診保險計劃。這個做法在飲食業界比較罕見,皆因公司董事長西田宗生希望把日本人親切誠懇的「款待」(omotenashi)精神帶給員工。 華御結人力資源部總監鄺雯兒(Rachel)表示, 醫療保險一向包括在員工福利之中,不過部門向員工發問卷時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同事並沒有為子女購買醫保,於是公司便考慮推行此計劃。 鄺雯兒(黃志東攝) 設有薪體檢假 「我們有不少員工來自基層,發現原來沒買保險的話,無法負擔私家醫院費用,去急症室輪候又要等很長時間。公司一向很着重員工健康,一直有為他們提供每年一次的預防性免費身體檢查,同時又發現不少員工不欲犧牲半天工資作體檢,因而未能充分利用這個福利。所以今次除了推出全職員工子女醫保計劃,更增設半天有薪體檢假,鼓勵員工每年做身體檢查。」她指當董事長向員工宣布新計劃時,大家都開心歡呼,認為員工開心,工作士氣會更好。 在長沙灣店工作半年的少菊育有7歲兒子,與其他母親一樣,放假時都想抽多點時間跟囝囝四處遊玩,「照顧小朋友可能會發生很多狀况,這裏上班時間較有彈性,有時想周末請假或調更,可早點向公司提出,大部分時候也可安排得到」。加入公司8個月的Mon表示,對公司一視同仁的管理文化非常深刻,「公司一直很重視員工,每年也會做員工問卷調查,了解我們的需要,願意聆聽我們的需求並付諸行動實現。如今年不少有子女的同事都寫到想要多些保障,最好可以包括子女,因為小朋友最易病,誰知僱主真的認真考慮,最後更不惜成本推行。公司宣布時,大家都不相信,以為只是說說或高層才有,直至收到子女醫保卡才相信」。她指自己女兒有鼻敏感,一方面心痛她辛苦,另一方面是擔心財政壓力,「在香港私家醫生每次要300至400元起,皮膚科等專科更加要過千元。小朋友一病就很難斷尾,感冒都可以咳成個月,所以醫療負擔很重。有這個福利,小朋友(即使)生病,都可以更加安心去處理」。 華御結可讓員工調更,以配合接送子女上學的安排。像少菊要照顧孩子,就可善用每個月6至8日的假期享受親子樂。(黃志東攝) 董事長親民:員工Mon(左一)指公司會邀請同事,甚至他們的小朋友參加不同活動,增進大家感情,如董事長西田宗生(右一)會為公司同事親筆簽名生日卡,前線同事收到均非常開心。(華御結提供)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精神科專科醫生 兒女成才有秘訣 黃重光:給子女安全感比愛重要

如果「生仔要考牌」的話,不知道香港的及格率有多少呢?其實無人天生識做父母,唯有透過學習、實踐、省思和修正,才能掌握正確的教養之道。《HappyPaMa教得樂》推出全新欄目——「P牌父母」系列,將邀請不同學者、專家,分享如何教出品格優秀、身心健康的孩子,助父母輕鬆「攞牌」!頭炮受訪者是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透過他的專業知識和豐富臨牀經驗,並作為3個孩子之父的切身體會,向父母傳授育兒秘笈。   行年70的黃重光,自覺是人生的大贏家、大富翁(billionaire),不過,他自誇的,並非自己的事業或太平紳士的身分,而是為自己身心健康,擁有幸福家庭兼子女成才而驕傲。黃氏一門三傑,長子是醫生,二女是心理學家,幼女則是獸醫,他們雖已長大成人,但和父母的關係仍然十分密切,這個爸爸,究竟有什麼教養秘訣呢?「父母先要活得好。」黃重光吐出這7字真言,但怎樣才叫「活得好」呢?他說,心境快樂,是最重要的基石!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重光(中右一)的3名子女身心健康、事業有成,兼且兒孫滿堂,自覺人生無憾。(受訪者提供) 八成人育兒路上感壓力 黃重光近年致力推動公眾精神健康教育,為了解香港父母在培育子女的觀念和壓力水平,他在今年7月做網上問卷調查,成功收回1185份有效回應,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在育兒上感到壓力,其中約一成四更表示感到很大程度的壓力,「從精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不理想的,這意味着普遍父母未能與子女維繫良好而有效的親子關係,亦正為此承受着不少負面情緒」。 他指出,親子間的情緒是相互相連,因此父母必先着手改善自己的不安和焦慮狀態,以免親子間不快樂的情緒累積,陷入惡性循環。事實上,不少父母之所以在育兒路上感到壓力,是因為很多時忽略了孩子的「內在支配」能力,包括自律、人際關係、情緒管理、解決問題等,這些是要時間逐步發展的,當父母一廂情願以為子女「應該」能夠管理情緒、「應該」能夠自動自覺學習、「應該」好好地與其他孩子相處時,遇着小朋友的表現和自己的期望有落差,便會驅使他們不滿意子女,也衍生擔心,甚至質疑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 欲速不達:孩子的「內在支配」能力,如自律、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等,需要時間去發展,父母不能心急。(imtmphoto@iStockphoto) 「內在支配」能力 由做不到至做得好 為此,父母首先要釐清這個盲點,接納子女的「內在支配」能力,是從「做不到,做得不好,做錯了」開始,慢慢邁向「做得到,做得好,做對了」的境地,那父母身處這個過程,便能夠從容不迫,保持心境快樂。黃重光以他的二孫女芊芊為例,她在幼兒階段時,情緒比較容易波動,動輒哭鬧,換着很多父母,一則縱容,二則強權壓抑,但他很欣賞兒子和媳婦的做法,「當芊芊激動時,他們不會強迫她一定要安靜下來,反而用安詳的心去陪伴她,但也不會給她太多注意力,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她的性格特質」。隨着芊芊逐漸長大,她便意識到情緒波動時,需要停一停,讓自己平靜下來,「她不開心時,會自己坐在一旁,說要安靜一下,只要我們不騷擾她,幾分鐘後,她又會來找我們了」。他補充,用這種「以靜制動」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壞情緒,一則使小朋友有學習自制的機會,二則可避免火上加油,引發火星撞地球的場面。 談到天下間絕大部分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但為什麼不少愛子女的父母,也得不着良好的親子關係呢?黃重光說,從今次的問卷調查,或可看出端倪。當受訪者被問及,是否同意「在心理方面,孩子最需要父母給他的是愛」,99%受訪者表示認同。「這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傾向不斷付出,認為愛先於一切、大於一切,卻忽略了親子關係中還有更重要的基礎元素——安全感。安全感其實比愛更重要。」 持開放態度討論 尊重想法 他指出,在臨牀上,見盡無數父母因為「愛」得太緊,觸動了孩子的避險本能(risk aversion)而出事,「最常見是媽媽為家庭放棄事業,每日坐在子女身邊陪做功課,陪溫習,凡事親力親為,出發點完全是因為愛。然而,因為媽媽長時間盯着孩子,看到他不專心,便會忍不住多番提醒,甚至責罵,臉色愈來愈難看。小朋友本能上,會產生恐懼和逃避的反應,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變差」。黃重光再三提醒父母,與子女相處時,必須讓他們感到安詳、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打開心窗,接受父母的愛,若欠缺這個基礎,愛是無法走進子女的心,甚至會令他們反感。 坦誠相處:父母與子女相處時,必須讓他們感到安詳、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會打開心窗,接受父母的愛。(imtmphoto@iStockphoto) 這個亦可同時拆解父母們常以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必然會出現反叛期或反叛行為」的迷思,「不少人以為,青春期就等於反叛。今次問卷,看見八成以上受訪者都有這種想法,但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黃重光解釋,孩子逐漸成長,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實屬好事,父母應該鼓勵子女多思考、作判斷,當他們的想法跟自己不同時,亦不代表是反叛或搞對抗,「父母不一定要強迫孩子接納自己的一套,大家可以持開放的態度去討論,有時也要尊重他們的想法,當然,我們要有適當的底線。但一般來說,若子女在成長中有充足的安全感,願意親近父母,而父母又能樹立良好榜樣的話,其實極少會觸及底線的問題,子女根本不會作出對抗行為」。 投資「精神資本」有回報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人之常情,然而,一句「贏在起跑線」,卻逼得不少父母神經緊張,更弄得孩子身心俱疲。在黃重光的眼裏,「贏在起跑線」這句話並沒有錯,但「起跑線」應該是指大腦潛能,而非學術成績。 他引用英國政府科學研究所(U.K.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在2008年發表的一項文獻指出,人類的大腦可視作「精神資本」(mental capital),當中包括認知能力和情感智慧,前者能讓人靈活和有效地學習,後者則指社交能力和面對壓力時的心理韌力。他又以金融資本作比喻,「精神資本」投資得法,可以像金融資本般「獲利」,相反,也會「虧本」。 想子女贏在起跑線,父母就要投資在他們的「精神資本」上,讓孩子時刻心境安詳、專注目標和全情投入。(Tomwang112@iStockphoto) 那父母又應該怎樣「投資」,才能使子女的「精神資本」得到豐收,「贏在起跑線」呢?他提供了3個具體策略: 心境安詳:這個又回歸父母之道的第一誡——心境快樂!父母自己先保持心境愉快、樂觀、積極,孩子自然會被受感染。「大腦神經科學有清晰的研究說明,一個人長期不快樂,長期受壓的話,他的大腦是萎縮的。換句話說,父母若一味催谷孩子,或許可以換來一陣子好成績,但假如小朋友長期不快樂,對大腦會構成傷害,那便會輸在終點收場。」 專注目標:大腦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但必須聚焦,才能夠發揮它的力量。因此,父母應該誘導子女自己訂下目標和專注目標,透過自覺、聚焦去追求心中所想,來盡展大腦的潛能。 全情投入:大腦的可塑度是很奇妙的,「用則得,不用則失」。因此,父母應鼓勵子女要主動地「做」和「學」,讓他們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為協助父母掌握培育子女的正確心態、知識和方法,黃重光最近推出花上6年時間撰寫的《培育子女成長為人生Billionaire》系列書籍,更根據著作內容,製作了10段短片,免費給公眾觀看,有興趣可登入bitly.ws/UxnQ瀏覽。 黃重光最新著作《培育子女成長為人生Billionaire》系列書籍,一書4冊,是他畢生的育兒秘笈。(網上圖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每天自主遊戲 至少1小時 家居變遊戲基地 教孩子「輸得起」

不少家長期望子女堅強有自信,即使面對困難或痛苦,也不會被挫敗感擊倒。關鍵之一,正是自小培養孩子的「抗逆力」,但具體可以怎樣做?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家長每天陪伴子女玩遊戲至少1小時,有助孩子從失敗中積極應對,學習「輸得起」。   美國兒科學會在2018年發表《玩樂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研究報告,綜合臨牀經驗指出,跑跑跳跳及開懷大笑,關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人發展,而提高創意、增加學習動機及減壓,也可提升社交情緒的抗逆能力。 近一成兒童無遊戲時間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余啟賢解釋,抗逆力包括正面樂觀的人生態度、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能夠面對失敗並從中吸收建議、懂得改良策略,以及有解難能力。若父母「將家居變成遊戲基地」,經常陪伴孩子自由玩耍,可讓子女學習應對困難及失敗。「面對挑戰和失敗,會怎樣經歷情緒?極少人見到挑戰會亢奮;當挑戰來到,會有點驚,之後會整個人一蹶不振?還是有方法去消化及調適情緒?遊戲是個很好的平台,讓小朋友『輸得起』,有別於考試或做功課,它們有『死線』、有及格或不及格,但遊戲就沒有這些!」他強調。 余啟賢(受訪者提供) 余啟賢表示,遊戲是兒童權利,其對孩子身心各方發展亦有益處;然而,本地孩子功課壓力沉重,課後亦被排滿興趣班,每天自主遊戲1小時實在難以實踐。 香港女青年會曾在2018年以問卷訪問12所學校共1060個小學生,有24%兒童每日遊戲少於1小時,有9%兒童更完全沒有遊戲時間。小童群益會在2019年的調查亦發現,即使在「非上課日」,在6至11歲小學生中,仍有54%學童的自由遊戲時間未達標。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倡議,讓孩子「去到邊、玩到邊」,只要動動腦筋,家裏許多日用品也可以變成玩具。(資料圖片) 勿經常考核 「玩就是玩」 余啟賢寄語家長,陪伴子女遊戲時,要專心、投入及有耐性,讓孩子自發自主,自由選擇,「不要太心急,只是等了15秒,就急急幫小朋友做決定;也不要常常說『no』,孩子沒有嘗試,就無法體驗『唔work』的機會,失敗也無什麼所謂」。同時,玩樂不是上課,他提醒家長切勿總是在遊戲期間考核子女,「這是什麼顏色?你為何不說謝謝?玩就是玩」! 「作為小朋友,面對挑戰和解決難題時,要身邊的人去幫助,旁邊的人給他們什麼?以什麼態度去面對?都是很關鍵的!」說到底,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家長每天陪子女玩1小時,精髓在於由孩子自決玩什麼,也毋須藉遊戲說教,一切以快樂為先。(資料圖片) 文︰譚以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提升抗逆力:成長型思維 助逆境中重生 培養自我關懷 消除尋死念頭

新學年開始,莘莘學子重過繁忙與頻撲生活,除要適應升級的轉變,還有海量的家課、測驗與評估,以及連串為了提升技能的興趣班。難怪每年這段日子,小小心靈往往最脆弱。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在3000多名受訪學生中,17%中、小學生過去1年曾認真考慮尋死;單在小學校園,逾8%高小學童在1年內曾嘗試自殺,其中受到欺凌及出現抑鬱都是高危因素。 負責研究的港大學者直言,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寄語整體社會反思現行教育制度,且幫助孩子培養「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及「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減低他們出現尋死的念頭。 學童壓力大:面對沉重學業壓力,加上校園欺凌問題,本港每年也有學童尋死了結生命。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近8%受訪中、小學生過去一年曾嘗試自殺。(Thai Liang Lim@iStockphoto) 自殺,是全球25歲以下年輕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教育局的統計,在2020至2022年期間,接獲全港中、小學呈報共7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的個案。過往,本地少有研究探討12歲以下兒童的自殺問題,惟情况不容忽視。 新研究:17%中小學生想尋死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聯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年初在國際醫學期刊《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發表報告,兩系於2021年5至6月間在全港9間中學及4間小學,透過問卷訪問了3061個中一至中五學生及541個小四至小六學生,以了解本地學生企圖自殺狀况,並嘗試分析與學童自殺相關的高危因素及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結果發現,在整體3000多名受訪中、小學生中,617人(17.5%)在過去1年曾認真考慮自殺,同期曾嘗試自殺的學童則有282人(7.9%)。若按年紀劃分,有自殺念頭的中學及小學學生分別為17.6%及15.8%;1年內曾有自殺行為的中、小學生,也分別佔7.8%及8.2%。 參與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家黃蔚澄承認,本港學童自殺數字與外國情况相若,但仍覺得震驚:「即使數字只有1%或2%,作為父母、教師也覺得很高,我們也希望青少年朋友會開心地成長、學習、過童年,但原來很多小學生、中學生那麼早已想要死!」 黃蔚澄(受訪者提供) 寂寞、被欺凌、抑鬱者高危 是次研究亦希望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况、與父母溝通時間、與學校之聯繫、參加者的情緒健康、社交、性格與心理狀况等,期望找出與自殺相關的風險及保護因素。經統計學分析後,不論中學生還是小學生,認真考慮過自殺甚或嘗試自殺之三大高危因素,分別是感到寂寞(loneliness)、被欺凌(bullying)及出現抑鬱徵狀(depressive symptoms)。 黃蔚澄解釋,寂寞是指當學童渴望與人分享時,卻苦無對象,「持續打機也不一定不寂寞,可能只是雙手很忙,變成一種習慣」。他相信,家長大概知道子女喜歡做什麼,當意識到孩子有些悶時,應跟子女聊聊,陪他們做感興趣的事,「不要等到他們覺得寂寞」。 至於學童受欺凌,調查中問及參加者曾否被流言中傷、被排擠、被漠視、被威嚇,以至被網絡欺凌等,結果發現逾9%受訪中、小學生過去1年曾遭欺凌。「我們本來以為數字不多,但原來亞洲欺凌問題都頗嚴重。」面對子女懷疑受欺凌,他建議家長嘗試了解背後原因,未必需要即時介入,或可留空間給子女學習處理,情况嚴重則應與校方跟進。 除了高危因素值得關注,研究人員亦分析了有機會預防學童自殺的保護因素,顯示若他們具備某些性格特質,例如懂得自我關懷、擁有成長型思維及自制能力較強(self-control)等,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之風險會較低。 「自我關懷」乃現代心理學概念,是指人能體諒自身所面對的困境,並關懷內心承受的傷痛,不會自憐或怨天尤人,反會在撫平創傷之餘,積極尋找出路。他補充,若學童擁有這份關懷及慈悲心,自會推己及人,既不欺凌他人,更會主動關心有需要的同儕。 黃蔚澄解釋何謂「成長型思維」,「不是說凡事只看正面,不去想負面東西,而是認為即使世界有多醜陋,總可以改變的;即使自己表現欠佳,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令自己成長……逆境也可重生,因為自己會成長,環境也會轉變」。 父母多聆聽多溝通 助快樂成長 要讓學童快樂成長,他強調,家庭和諧、父母與子女好好溝通,以至家長如何學習多聆聽,在什麼時候以什麼語氣教導孩子,均相當重要。同時,孩子當前的學業壓力,亦與自殺風險不無關係,家長、教師,以至教育制度都值得反思:「整個社會怎樣看學業?究竟上學要學知識?還是學怎樣求生?我們想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 伴讀犬計劃:狗義工單眼「淡定哥」 啟發珍愛生命 小學男生之間起爭執,初則口角,一旦情况失控,或繼而動武。然而,有個三年級男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卻想起自己剛在「伴讀犬」計劃所學到之應對:「我要冷靜,數十秒,想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不消一會,他再對教師說:「我不再生氣了。」 題材吸引:故事及寵物是兩大吸引孩子的元素。(賴俊傑攝) 狗故事繪本 分享勵志經歷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2018年引入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牽頭設計的「童狗有話兒」計劃,透過義工帶同曾經被遺棄以至傷殘或健康的狗進入學校,成為二三年級學生的「伴讀犬」,6節課程內容包括認識自己、情緒管理、溝通與社交技巧、逆境處理等,以培養學生了解別人的需要,明白包容與接納的重要。 「狗狗是打開心窗的鎖匙。」黃大仙天主教小學校長舒敬坦言,不少學生因家居環境限制,較少機會接觸小動物,但伴讀犬成功吸引學生興趣,再放開懷抱抒發感受。課堂上,學生亦會拿着繪本向狗狗朗讀,而這些繪本正是6隻伴讀犬的真實故事,當中名為「淡定哥」的狗義工,曾在長洲流浪,被其他狗打傷,結果單眼失明,幸獲有心人收養,如今經常入校向學生分享其勵志經歷。 舒敬(賴俊傑攝) 狗狗繪本:流浪狗「淡定哥」(上圖)雖然失去一隻眼,被人收養後其經歷獲編寫成繪本,鼓勵孩子好好活著。(受訪者提供) 「他們聽完也好感動,明白到不同人也有自己的經歷,我不是最慘那個,原來有人慘過我……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舒校長補充。眼見伴讀計劃成效顯著,學生不單在自信心、同理心及溝通能力提升,甚至有家長義工反映,連親子關係也有改善,校方不單培訓教師親自帶領這課程,當為期3年的伴讀計劃完結後,學校又繼續每年自費開辦課程,過去6年,該校約有182名學生參加了伴讀計劃。 積極參與:(左起)李樂珩、魏浠如及魏雪如是黃大仙天主教小學舊生,均曾參予伴讀計劃,她們不約而同表示,經此計劃可學會與狗狗相處。(賴俊傑攝) 跟動物做朋友 成傾訴對象 首批參與帶領伴讀計劃的課程發展主任楊美詩表示,社會發生過不少學童輕生個案,特別認同其中一個課程設計者之理念:「這計劃最主要不是伴讀,也不是情緒教育,而是希望小朋友在過程中,能夠認識多一種朋友,就是狗狗,或者動物就是他的朋友……期望孩子長大後,面對困難時,即使身邊沒有朋友與你傾訴,也會記起,你可以找動物,跟動物建立關係。」 學習相處:多個幼稚園學生本月初參加「童狗有話兒」體驗工作坊,學習與伴讀犬相處的技巧。(賴俊傑攝) 「童狗有話兒」伴讀計劃總監黃蔚澄說,從2018年至今,全港已有11間小學、超過1200個學生參加這計劃,港大的跟進研究發現,參加者在社交情緒能力有明顯進步。為讓更多學校受惠,伴讀計劃將在本月開始公開招募更多伴讀犬提供服務,預計明年重新推出,讓有興趣的學校報名參加。 網址:bit.ly/3Lpdymi 文︰譚以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資優生:全副精神照顧孩子身心 一門三資優孩 父母唔易做

家有資優兒,爸媽苦樂自知。樂,當然是因為子女有突出的專長;苦,往往是他們需要更多的把關,避免孩子自我要求過高,往死胡同裏鑽。鄧氏三姊弟均是資優學生,究竟父母是三倍開心,還是三倍苦惱呢?他們對於協助資優孩子發揮所長,又有什麼心得可供借鏡呢?   口琴能手 傑出少年 鄧善之、鄧敬誠和鄧敬業三姊弟均是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學員,名副其實是一門三傑。年紀最小的敬業剛升上中三,除了是202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少年,亦是口琴能手,曾獲得第12屆亞太口琴節少年組半音階口琴獨奏冠軍;念中六的二子敬誠,中五時亦是英皇書院口琴隊隊長。兩兄弟學業成績均屬中上,如此優秀的少年,如何想像到他們也曾令父母「頭痛」? 鄧敬業小六時,獲選202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少年。(受訪者提供) 敬業和敬誠均熱中口琴,除了一同練習,閒時在家也會合奏,成為最美妙的兄弟交響樂。(鄧宗弘攝) 原來問題並非來自他們的學業,而是兩兄弟的健康。爸爸Tony說,敬誠是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單單是言語治療,已經花了不少時間,所以夫婦全副精神,只聚焦如何照顧好他的身體。「他念小學時,我常常問老師,有沒有察覺到他有問題,如有一定要及早告訴我,等我去處理。」至於小兒子敬業,4歲時曾因病影響呼吸系統。此外,兩兄弟同屬「高敏兒」——聽覺敏銳、睡眠質素不太好,也會因為完美主義而常發脾氣,「父母的角色,就是要幫他們去梳理情緒,引導他們要以平常心面對事情。說不過他們時,我會選擇放棄爭拗,先做別的事情,然後慢慢用輕鬆的方法緩和氣氛」。 完美主義 父母助梳理情緒 Tony指,很多家長會幻想家有資優兒是一件很美麗的事,其實不然。回想三姊弟小時候,Tony與太太根本不知何謂「資優」。大姊姊善之約10歲時以數學資優加入學苑,但Tony夫婦當時對「資優」的認知仍很模糊,「最早認識資優是他們表姊進入了資優教育學苑,見到表姊這麼乖巧,都會覺得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到自己真正經歷時,卻完全不是這回事。」幸而跟其他資優兒家長傾談時,他們發覺三個子女的問題其實已比別的資優兒少很多,鄧太說:「或者因為他們三個感情好,可以互相扶持及解決問題,減輕了我們不少煩惱。」 一家三個資優兒,爸爸Tony(後左)說並不是外人想像中美好,更也有碰釘的時候。媽媽鄧太(後右)則慶幸三姊弟相處融洽,能互相幫助扶持。(鄧宗弘攝) 小學階段 跑道隨時可以轉 作為資優兒家長,Tony認為重任在最開端,亦即小學之前。「最清楚子女的是家長,我贊成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可以嘗試多些不同的興趣,因為在小學階段,跑道隨時都可以轉,盡可能給他們試不同的東西,當作練好基本功,不會浪費。如他們繼續有興趣和天分,便可以放手交給學校培育。」平日一家人會花很多時間去溝通,如吃飯時大家會坐在長餐枱前談天,三姊弟甚至不太喜歡玩智能手機。「只要家中節目夠豐富,又何需要手機來打發時間呢!」Tony說。■ 遇「高手」 更有動力學習 鄧氏三姊弟的表姊王悅齡(Melody),是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最早的一批學員之一,約在2010年時透過「國際初中科學奧林匹克」的訓練而加入學苑。加入學苑後,她發現可以學到很多學校沒有的課程,更在其中遇到不少「高手」,而大家都同樣有尋根究柢、不易滿足的特質,令她更有動力去學習。現時Melody是一名跨國舞台及娛樂工程機構工程師,常常因工作游走世界各地。 大家姐鄧善之(左至右)、弟弟鄧敬業、二哥鄧敬誠與表姊王悅齡均有不同的優資特質,先後成為了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學員。(鄧宗弘攝) 善之現於香港城市大學修讀創意媒體,小學時以數學資優進入學苑,與其他年輕人一樣,她都愛追星、煲劇,更是在考大學的最後一年才推動自己讀書。她回想在學校裏,大家都會知道各同學擅長的是什麼科目,但來到學苑,卻會遇上來自四方八面的學生,大家專長的範疇也不同,而又同時在這裏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感覺學習時更有方向。她最後棄數學而選擇修讀創意媒體的原因,或多或少是因為當年參加了學苑的編劇課程及創意學會(Creative Club),開啟了她對編劇的興趣。 績優不一定是資優 不少家長以IQ分數(130以上)來斷定孩子是否屬於資優,但有學者認為IQ並不是判斷資優兒童的單一指標。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稱,很多人認為學生成績好便是資優,某程度上來說是準確,但即使小朋友IQ高,還要對其他方面有一定的興趣和能力,才被視為資優。因此,近20多年,大多數人談及的,是如何培養孩子多元智能,而非只講IQ。 黃金耀(鄧宗弘攝) 他以學苑收生經驗來舉例,除了成績,也會考慮其他範疇表現突出的學生,連創意都會在計分的範圍內。「有些學校提名來報名參與資優課程的學生,只是全級考頭幾名的學生,但他們都未必合資格。首先,績優不一定是資優;其次,在其他範疇如藝術、體育、音樂等有出色表現的學生,一樣可以是資優生,他們未必在校內有很好的學術成績,但在某些方面表現的確超越同齡同學。如果大家只看成績而忽略這群學生,他們的優點便難有機會被發掘出來及接受重點培訓。」 Melody(左)和善之(右)同是資優學生,參與資優教育學苑活動時,才明白何謂天外有天。(鄧宗弘攝)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招募學員: 欲申請報讀2023/24「甄選課程」的學員,可登入bit.ly/45D29XX查詢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兒童節目:齊集1960至千禧年代「哥哥」 回味兒童節目 多得小演員「照顧」

《醒目仔時間》、《閃電傳真機》、《機靈加油站》、《至NET小人類》……當中有你的童年回憶嗎?電視兒童節目,伴隨着每一代小朋友長大,也孕育出許多廣為人熟悉的男女主持(哥哥姐姐)。最近有從事戲劇研究的工作者,透過記錄不同年代「哥哥」的工作軼事,從中竅探本港兒童節目的發展,也讓我們看見歷代小孩的成長轉變。   資深戲劇文學研究員涂小蝶,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幾個電視兒童節目的「哥哥」,加上早年,她曾因其他項目,訪問過香港第一代兒童節目男主持、已故的加明叔叔王曦,遂萌生專訪一眾不同年代「哥哥」的念頭,促成《哥哥:香港電視兒童節目男主持訪談》這本書的誕生。 涂小蝶(受訪者提供) 1960s直播節目無稿 「哥哥」要執生 此書敘述了由1960年代至千禧年代,不同電視台包括麗的映聲、亞洲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有線電視合共14個「哥哥」的工作見聞和感受。還以為小蝶小時候是兒童節目的死忠「鐵粉」,詎料她大唱反調︰「不是呀,我小時候甚少看兒童節目!」小蝶解釋,當年她念下午校,傍晚放學回家,節目已經播完,雖則翌日早上有重播,但因為遲起牀,同樣無緣收看。 雖然小蝶沒有這些童年回憶,但今次跟一眾「哥哥」深度訪談,她聽到很多兒童節目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譬如1960年代尾、在TVB擔任第一個兒童節目主持的紅鼻哥哥(劉達志)便告訴我,當年的兒童節目是直播的,但奇怪就只得拍檔女主持有講稿,他就要自己『執生』,搞現場氣氛。」 殿堂級兒童節目主持譚玉瑛(前二)早前出席新書發布會,亦撰寫序言。(黃志東攝) 亞洲電視輝煌時 錄影廠如託兒所 說到現場氣氛,不得不提小觀眾。小蝶笑言,從維維哥哥(秦啟維)口中,得知當年亞洲電視在輝煌時期,兒童節目獲得不少廣告商贊助,資源充足,因此可經常邀請小觀眾到錄影廠參加遊戲環節,「維維說,每個周六日,很多家長都放下小朋友在錄影廠玩遊戲兼錄影,自己就離開處理私務,因此錄影廠就好像變成託兒所般,這個很有趣,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他們要這樣湊細路」。 維維(左)和Harry(中)兩個「哥哥」難得碰面,當然要自拍留念。(黃志東攝) 小演員富經驗 新進「哥哥」頻NG 另外,很多兒童節目也喜歡加入小演員,對比一班「哥哥」,他們更加老練。小蝶透露,有多名「哥哥」不約而同說,小演員帶給他們很大壓力,皆因當年加入兒童節目做主持的,往往是新人,演出經驗尚淺,反而這班小演員就已經「成精」了。其中一名主持李天翔便在書中自爆,曾在小演員面前NG了30、40次,可見當時的他,有多緊張!「我和麥包(麥長青)聊起這個話題,他也非常同意,小演員其實是資深演員,但要在熒幕上扮演小朋友角色;相反,主持人只不過是新進演員,卻在熒幕上要扮演大哥哥。」 小演員除了在幕前傍實「哥哥」,在幕後同樣「照顧」他們。想起麥包一次尷尬的經歷,小蝶亦忍俊不禁,「麥包告訴我,他曾經帶這班小演員去餐廳吃東西,準備結帳時,這班小朋友卻爭着付款,還對麥包說︰『麥包哥哥,你的show錢和我們相差不遠,但你又要交租、供車、找卡數,我們食住都是靠爸爸、媽媽的,這餐由我們請啦!』豪氣得來又很老積」。 《哥哥︰香港電視兒童節目男主持訪談》(黃志東攝) 作者︰涂小蝶 出版︰非凡出版 定價︰$138 兒童節目與時並進 目標觀眾幼齡化 《HAPPYPAMA教得樂》也找來4名書中受訪的「哥哥」,談談今昔兒童節目的價值和意義,它的受眾又有什麼不同呢? ◆Harry哥哥(王者匡) Harry哥哥(王者匡)(受訪者提供) 刺激思考 讓孩子發聲 Harry是香港兒童節目主持的元老級人馬,受父親加明叔叔的影響,他一直熱中於兒童節目的工作,由1986年入行,直至2020年,這34年以來,不論服務過的電視台和參與過的節目數量,都是一眾「哥哥」之首。 由主持人做到兼任節目製作人,Harry認為,縱然時代變遷,但兒童節目某些表演元素,例如音樂、喜劇、魔術等,仍然很受新生代歡迎,惟內容就需要與時並進,「我認為一個好的兒童節目,應該着重啟發,而並非旨在節目內教小朋友什麼,像是要他們學很多東西似的。因此,我製作的兒童節目,經過精心策劃和編排,刻意打破很多框架,以騰出空間去刺激小朋友思考,讓他們發揮創意」。 另外,把小朋友的聲音透過兒童節目帶出來,亦是Harry近年的使命,「兒童節目除了是成年人帶資訊、娛樂給小朋友的渠道,小朋友亦應該可以透過兒童節目去發聲,表達他們的意見。隨着節目『入屋』,便可感染到一眾在收看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讓他們更了解時下小朋友的想法」。 Harry(中)有逾30年主持兒童節目的經驗,屬元老級「哥哥」。(受訪者提供) ◆文生哥哥(伍文生) 文生哥哥(伍文生)(黃志東攝) 「升呢」做爸爸 更顧家長需要 伍文生是《哥哥:香港電視兒童節目男主持訪談》一眾受訪者中,唯一現任「哥哥」。從1990年無綫電視的《閃電傳真機》、2000年代初的《至NET小人類》和《放學ICU》,到2年前重返兒童節目組當Hands Up主持,文生不單由哥哥「升呢」成為爸爸,他亦觀察到兒童節目的受眾有所改變,「現在我們會把小朋友的目標觀眾設定在9歲以下,但與此同時,一班在1990年代收看我做兒童節目的小觀眾,今天有些已經成為家長了,因此節目現在不單單為小朋友,也顧及家長需要,所以,我也經常去不同學校做訪問,挑戰很大」! 他又認為,隨着科技發展,互聯網普及,更有助大家接觸兒童節目,「雖然這代人少看電視,但透過電視台facebook、IG專頁或YouTube頻道,一樣可以重溫,而且更加方便」。 文生認為,互聯網普及,大家更容易接觸兒童節目。(受訪者提供) ◆維維哥哥(秦啟維) 維維哥哥(秦啟維)(黃志東攝) 1990s孩子較獨立、懂溝通 維維算是亞洲電視的資深兒童節目主持,由1990年代的《機靈加油站》、《完全電腦手冊》、《精靈一族》,到亞洲電視結束前一年的《我們這一班》,都看見他的身影。維維不單見證亞洲電視的興衰起落,同時亦見證香港兒童的轉變。 他指出,在1993至1996年播放的《機靈加油站》,逢周六日朝九晚五都會在錄影廠拍攝遊戲環節,全廠擠滿來參與的小朋友,好不熱鬧,「你會發現,那個年代的社會風氣,不像近十年八載的,很強調要贏在起跑線,那時的小朋友,不用上補習班、興趣班,基本上沒有什麼細藝,所以都很熱中報名參加兒童節目的遊戲,不少更加是每個星期都會來電視台『打躉』的,用來消磨時間」。 維維(後右)指,亞視當年投放不少資源給兒童節目。(受訪者提供) 維維另一個有趣發現,是當年的父母,一般比較「放養」子女,不像現在,個個都是「緊張大師」,「那時的家長,似乎很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當錄影廠是室內遊樂場或託兒所,任由子女在這兒玩一整天,他們就樂得清閒,享受me time」。 至於小朋友的質素,亦有分別。「我覺得以前的孩子普遍比較獨立,不單沒有工人姐姐在身邊侍候,有些父母帶來一兩次後,他們之後就懂得在九龍塘坐小巴或由樂富步行上來廣播道,十分厲害。」他又謂,在待人接物方面,兩代亦有明顯差異,「今時今日的小朋友,對着電腦多過對着人,溝通能力是差些的。但1990年代的,學識及眼界無疑不及現在這一代,他們卻很懂說話,也善於和別人相處」。 ◆Gordon哥哥(蕭徽勇) Gordon哥哥(蕭徽勇)(黃志東攝) 文化傳承 教育趣味並重 Gordon擔任無綫電視《放學ICU》兒童節目主持長達10年之久(2005至2015年),對兒童節目的發展,有很多細微的觀察。他指出,自己童年是看《430穿梭機》的,那時候的兒童節目,仍然吸引到一批中學生。但當他升上中學後,即《閃電傳真機》年代,同儕都沒有興趣看了,觀眾對象以小學生為主,而隨後的《至NET小人類》情况也差不多。及至《放學ICU》年代,便連高小學生觀眾都逐漸流失,他相信近年的《Think Big天地》、Hands Up,目標觀眾更加幼齡化,「近年可供選擇的媒介、媒體實在太多,不像我小時候,就只有TVB或ATV的兒童節目,沒有其他了,加上現在小學生都是返全日制的,功課和課外活動都很繁忙,小朋友根本沒時間看兒童節目,能夠吸引的,就只有學前兒童或工人姐姐」。 Gordon(戴眼鏡者)說,兒童節目給他很多創作空間。(受訪者提供) 不得不承認,電視兒童節目的重要度已不及從前,但Gordon認為,仍然有保留價值,「這除了是滿足廣播條例免費電視牌照的需要,我覺得,兒童節目亦應該有文化傳承的社會使命」。他補充,一個有質素的兒童節目,應該教育與趣味並重,「不是說要做到教育電視那樣學術,亦毋須重複學校所教的,反而是一些傳統中國文化,不管民間故事或歷史故事也好,學校着墨不多的,兒童節目就值得用小劇場等趣味形式去包裝,把相關資訊帶給小朋友」。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炮米」校園變身法庭武館 活用科技 帶學生上天下海遊古國

新與舊,從來不是二元對立。像擁有過百年歷史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既擁護傳統,亦大膽創新。學校一方面堅守傳統的核心價值,重視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亦與時並進,擺脫傳統「坐定定」的授課模式,強調走出課室,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並借助科技,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一間學校,能夠屹立逾一個世紀,孕育幾代人,不無原因。   覆蓋東區一帶的14校網,共有11間資助小學,除滬江小學,間間都超過50年歷史,其中位於北角炮台山道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下稱炮米)更加是百年老校,創校至今有104年。在2021年履新的校長陳裕均,一直努力「守業」,剛公布的中一派位結果,他不負所望,不少畢業生獲派張祝珊英文中學、港島民生書院等一線英中,算是鬆一口氣,「在呈分試前,學校也額外在周末,替五、六年級學生補課和溫習,對於出來的升中結果,我們都很滿意」。 校長陳裕均(蘇智鑫攝) 辦校園法庭模擬審訊 陳裕均要「守」的,除了是學生成績,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核心價值。「一如聖公會屬下所有學校,我們都是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校訓,因此,教導小朋友通過學習,運用知識去服務他人、社會和世界,是我需要秉承的方針;此外,『米迦勒』是《聖經》中的天使長,他象徵着慈悲,也代表着正義,我們都希望小朋友能學效他,做一個善良和持守正義的人。」 為延續「米迦勒」耿直不阿的精神,炮米在上學年便透過善導會的計劃,在五、六年級展開了一系列有關法治及預防犯罪的大型司法教育活動,更在校園搭建法庭場景,藉着一場模擬審訊,讓學生代入法庭內不同角色,包括控、辯雙方律師、被告、證人、陪審團等,增強學生對本港刑事司法制度的認識,並從不同角度反思公義。 「米迦勒」是正義的象徵,學校在上學年透過善導會的計劃,舉辦大型司法教育活動,並以一場模擬審訊,讓學生代入法庭不同的角色如律師(圓圖),了解司法制度之餘,也反思公義。(蘇智鑫攝) 難 「透過參觀法院、機構提供的法律訓練,學生都學到很多法律知識。而終極的模擬法庭,代表控、辯雙方的兩組同學,更要為案件鬥智鬥力。有家長告訴我,未曾見過女兒如此認真去蒐集資料。這場『審訊』,其實對提升學生的分析、思辨,以至聽、說、讀、寫等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陳裕均說。   打詠春學歷史 創作木人樁 作為一間歷史悠久的學校,炮米也十分重視文化傳承。上學年,校方便曾小試牛刀,在課外活動引入詠春拳術,本學年,更納入高年級課程,並在體育科、中文科和視藝科作跨學科學習,一起弘揚國粹。陳裕均透露,體育科將抽出4至5節課時,請詠春師父親身到校教授學生基本功;中文科則主力講解詠春的文化歷史,以及透過葉問,研習人物傳記;視藝科則讓學生發揮創意,創作和設計不同樣式的木人樁。 「詠春在香港已經發展了一段頗長時間,我們都希望能把它傳承下去,並藉着中華武術,讓學生學習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又謂,詠春對孩子的左右腦發展,亦有裨益,「詠春不少招式、動作,其實都需要左手和右手靈活去配合,例如『黐手』練習,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手腦協調,令腦筋更靈活」。 特別的是,今次以詠春為題的跨學科學習,其實糅合了創新科技。炮米引入由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下稱AI詠春),使學生能隨時隨地練習套路。陳裕均解釋:「始終師父不能夠24小時在學生身邊授課,但功夫卻是需要不斷練習,才會有進步的。這樣,這個AI詠春系統便扮演重要的角色,同學只需要把它下載,透過AI追蹤及分析動作,在課餘時自行練習,再結合師父的實體教學,成效便相得益彰。」 AI練詠春:炮米其中一個跨學科學習以詠春為主題,並糅合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AI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練習套路。(劉焌陶攝) VR古文明之旅 漫步太空 說到運用創新科技配合學習活動,炮米近年作出很多新嘗試。如較早前,學校便透過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率領五、六年級學生「暢遊」古埃及和展開中國古文明之旅,前者結合英文科和常識科,後者則是中文科和常識科跨科合作,讓學習不再受時空與地域疆界所限,也大大提升學習趣味。「就算是遊學團,始終受人數所限,而且有些地方,也很難帶小朋友去參觀,但科技就可以突破這些困難。舉例,我們用VR帶學生登上黃鶴樓,沿途便可講解中國歷史知識,以及教授相關的詩辭歌賦,當孩子體驗到古詩的意境,學習便變得更具體。」他續稱,今學年擬舉辦「太空旅行團」,同樣運用VR技術,帶學生漫步太空,並結合常識科和英文科,讓高年級學生有機會接觸物理知識和學習相關的英語詞彙。 除強調學習要生動有趣,這位諗頭多多的校長,也主張「生活即教育」的教學觀念,「我讀小學時,在數學堂學會計算速率,但學來有什麼用呢?直至長大成人,我需要駕車,才明白掌握速率的重要。於是我常常想,在教學上,有沒有一些生活元素可與學習課題掛鈎,能令小朋友覺得,學習那些東西是有用的,能學以致用」。 親親海洋生物:在校本海洋課程,三、四年級的學生,可透過校內的觸摸池,從中學習常識科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並了解不同海洋生物的構造、繁殖等知識。(劉焌陶攝) 學水耕種植 親親海洋生物 就着上述理念,炮米按年級,以「海」、「陸」、「空」實踐出來。例如在小一、二常識科有關植物的課題,加插了「水耕種植」的學習活動,學生會利用課室配置的水耕機,分組合作種植羅馬生菜、車厘茄,從「動手做」去學習植物的生長要素,有收成後,便一起分享成果;三、四年級常識科部分單元,則加入校本海洋課程,透過校園內的水母缸及觸摸池,讓學生學習不同海洋生物的構造、演化、餵飼、繁殖、保育等知識,並了解生物多樣性。不過,說到最有趣的,一定是在五、六年級推行,由數學科與常識科結合的航空課程! AI練詠春:炮米其中一個跨學科學習以詠春為主題,並糅合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香港樹仁大學研發的「虛擬詠春學習系統」,讓AI幫助學生隨時隨地練習套路。(劉焌陶攝) 傳統數學堂,學生都是安坐課室,計算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算對就成了。但炮米卻一反傳統,把部分課題融入航空課程,學生走進「航空STEM實驗室」,通過模擬駕駛飛機,學習數學概念。「孩子要成功操控飛機,飛往目的地,要掌握速率計算、方位、角度、單位轉換、國際報時制等知識,如此,數學便不再是一堆數字,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此外,學生亦能在這個課程,涉獵常識科關於天氣、氣流、氣壓、地圖,以及不同國家位置等內容。 學習數學不限於紙上運算,炮米的數學科部分單元融入校本航空課程,高年級學生通過模擬駕駛飛機,學習速率、方位、角度、單位轉換等數學概念。(劉焌陶攝) 陳裕均續說,不是要培育每個學生都成為飛機師,只是想藉此擴闊他們的視野,鼓勵孩子要有目標、有理想,「我希望我的學生,將來都能夠為自己、為社會創造一個新的價值,通過他們的學識,使這個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 學校近年花不少心思教導學生如何做筆記,希望孩子從小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劉焌陶攝) ■INFO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基督教 校網︰14 班數︰24 地址︰北角炮台山道23號 電話︰2570 9473 網址︰www.skhsms.edu.hk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劉焌陶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