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園:主張生活體驗 推動全港環保教育 「無牆」小學 大膽實踐回饋社區

2024/25學年小一「統一派位」(俗稱大抽獎)下周一起接受申請,家長與其只着眼於學校是否屬於「一線」,不如多考慮學校的教學模式,是否適合自己的小朋友。除傳統學術型學校,或上期介紹過的愉快學習型學校,其實各區亦有不少提倡體驗式服務學習的學校。像今期屬東區16校網的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下稱愛官),便是一間經常帶學生跑出課室,走進社區,推動無牆教室,主張要在實際生活場景學習、應用並回饋社區的學校,難怪該校的孩子,特別大膽又富熱忱! 善用東區特色 跟課程掛鈎 如果單從課堂秩序管理角度來看,讓學生乖乖坐在課室裏聽書,回家做作業,這種安排是最穩妥保險的。不過,愛官校長崔家祥,卻勇於向難度挑戰,銳意推動無牆教室,「愛官很強調『從體驗中學習』,而體驗學習是不能夠在課室發生的,一定要去真實的場景」。 既立心拆牆鬆綁,崔家祥便以「小學校.大社區」作理念,用社區做教材,豐富學生所學。「我相信每個社區都有它的特色,例如學校所處的東區筲箕灣,這裏不單有海防博物館,也是昔日的漁村,有不少廟宇,亦有很多小店,而這區長者比例很高、人口老化等,這些特色,統統都可以跟課程掛鈎,化成體驗學習活動。」 盾臂龜「菠蘿包」是學校的「生命大使」,校長崔家祥(左一)期望藉着牠,教導小朋友珍惜生命。學生小息的時候,可以來親親「菠蘿包」,而牠所吃的蔬菜,亦由學生擔任的小農夫親手種植。(楊柏賢攝) STEAM跨科學習 北上觀摩 學校每學年都有2至3星期「From School To Society」的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跨科學習,讓各級學生走出課室,透過戶外參觀、考察、參與體驗活動等,研習不同的主題。舉例,今年五年級學生,便將到訪一間專門推動樂齡科技發展的科研機構,又會參觀創新科技署的「標準及校正實驗所」;六年級學生,更會跳出香港,到深圳觀摩「智慧城市」的建構。 然而,學生並非「齋睇」,他們都帶着任務在身,「『From school 』是跨科老師在學校輔助同學蒐集、預備、整理相關的資訊;『To Society』除了是利用社區資源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孩子回饋社區」。崔家祥說,今年會讓小五生嘗試借助科技,設計一些物品,去幫助長者改善生活;小六生則會從市民的需要作出發點,設計智慧城市。他更期望,最終能把當中優秀的設計概念,製成實物原型,使之成為一件可以真正改善社區、造福人群的產品。 學校的校本體育課程,以學生健康為本,同時也積極推動家庭、社區參與,包括舉辦校內親子運動日營等大型體育活動。(楊柏賢攝) 製作生態熱點VR 服務公眾 學校所提倡的「小學校.大社區」理念,實際上是分作兩個層次的,其一是由該校學生服務社區;其二是伙拍學界同路人,形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再一起服務教育界、整個社會,以至全世界。 以環境教育為例,崔家祥是一個很重視環保的校長,學校在他掌舵之下,師生都累積不少本地以至海外包括在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等考察生態、氣候變化的經驗,「說到關注氣候變化、環境保育這些議題,若只得愛官學生關心,其他孩子卻無動於中的話,又有什麼用呢?」於是學校先後在2022及2023年,突破疫情的阻礙,跟環保機構合作,牽頭與來自18區的小學,在學界舉辦「全港小學野外大搜查」比賽,藉着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活動,包括網上專家講座、虛擬實境(VR)與實地結合的考察、網上問答比賽、親子自然生態攝影比賽等,向超過180間小學、逾700名師生散播環保概念的種子。 與此同時,學校亦是港大教育學院「環保基金香港環保小先鋒:虛擬實境創客計劃」的協辦單位之一,並與11間學校攜手,借助大學研發的VR創作平台,為公眾製作6大生態熱點的VR,提升學生保育意識之餘,亦強化他們的公民責任感。 為環保出力:秉承「小學校.大社區」的精神,學校最近透過港大研發的VR創作平台,與11間學校攜手,為公眾製作6大生態熱點的VR,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之餘,亦讓他們回饋社會。(受訪者提供) 為提升學生的創造和解難能力,訓練邏輯思維,學校十分重視編程教育,亦與學界合辦「全港中小學無人機比賽」,鼓勵莘莘學子把編程知識應用在生活上。(楊柏賢攝) 唱民歌學英文 聯繫社區 崔家祥除了挺環保,生於1970年代的他,也酷愛民歌,「民歌曲簡意賅,也蘊含很多正面價值觀」。學校自2017年,便推動「唱民歌學英文」計劃,透過英文科與音樂科合作,把民歌活化成有趣的學習材料,在疫情停課期間,校方更錄製了12集教學影片,「當時邀請了多名民歌歌手為我們演繹12首經典英文民歌,讓學生可藉着樂曲,輕鬆學習英語」。他補充,這些影片和教材,也是全部免費開放予學界使用,貫徹「小學校.大社區」的精神。 這個民歌教育計劃,也成為學校聯繫社區的橋樑,「我們由最初不到10人的民歌小組,慢慢感染到愈來愈多學生,甚至家長,成為民歌『發燒友』,還成立親子民歌隊,應邀擔任多個音樂活動的表演嘉賓」。在2019年,學校更反客為主,主辦了該校首個民歌匯演,向200多名家長、區內長者及友校學生,展示英文民歌的價值。「同年12月,在東區區議會撥款資助下,我們又與香港青年協會合作,一連兩日,分別在愛官及東區文化廣場,舉行大型民歌活動;在2022年,也參與協辦『民歌馬拉松』,以音樂跟社區深度交流。」 校園裏經常響起英文民歌的樂聲,因為學校推行「唱民歌學英文」計劃,以民歌做媒介,讓學生輕鬆學習英語。(楊柏賢攝) 邀趙增熹做導師 教作曲編曲 學校不單以音樂陶冶學生的性情,更用來啟迪學生的創意。學校近年找來著名音樂家趙增熹做星級顧問導師,指導孩子如何利用平板電腦及音樂創作程式去作曲及編曲。有見成效不錯,學校也不吝嗇在學界分享經驗,並吸引了一些同路人加入,在2023年5月,學校與4間來自不同辦學團體的友校,舉行了一個聯校音樂節,有逾200名學生落力演出,齊齊展示他們的音樂創作成果。 一半畢業生升band 1中學 綜觀體驗式服務學習型的學校,的確跟傳統學術型學校的教學模式有很大分別,但假如升中派位是一間小學的終極成績表的話,兩者的「成績」又存在差異嗎?「愛官近年約有一半畢業生,是升上band 1中學的!」崔家祥相信這都是歸功於體驗式服務學習,讓學生從小就跳出課程的框框,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發展出不同的共通能力,包括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解難能力、表達和溝通能力等,這些既有助吸收知識,亦有利升中面試。 正向教育:學校全方位培育學生的「成就感」、「歸屬感」、「樂觀感」,期望孩子擁有快樂、正向的人生。(受訪者提供) 學校近年引用AI會話訓練平台,幫學生愉快地學習英語會話,系統不單會發聲指導學生朗讀短句,還會即時糾正孩子的發音。(受訪者提供) 及早辨識:「看」「聽」「八」「知」 照顧學童情緒健康 學童的情緒健康,一直是社會非常關注的議題。身為父親的崔家祥,在這個問題上,尤其「肉緊」,不單調撥資源聘請3名全職社工駐校,還提倡全體教師以「看到」(觀察學生言行舉止有否異常)、「聽到」(聆聽學生的表達)、「八到」(向學生身邊朋輩蒐集情報)、「知道」(以自評量表、問卷了解學生身心健康狀况)4種不同的角度,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 以「三感」從源頭做起 但他知道,最重要還是從源頭做起,「我們以『三感』,即是『成就感』、『歸屬感』、『樂觀感』來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崔家祥解釋,他深信每個孩子都有個人天賦,因此藉着提供過百項課外活動、興趣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亮點」,建立「成就感」;也透過「小學校.大社區」的各種體驗式服務學習活動,使孩子對學校、社會、國家及世界產生「歸屬感」;再配合生命教育活動、成長課及班級經營,增強學生的「樂觀感」,使他們熱愛生命,常存感恩。「其實我怎樣教自己的兒子,也怎樣教自己的學生,同樣是希望他們開心生活,有更好的抗逆力!」這位校長爸爸語重心長地說。 ■INFO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辦學團體︰政府 宗教︰無 校網︰16 地址︰筲箕灣愛禮街1號 電話︰2561 1118 網址︰www.abgps.edu.hk 提提你:「統一派位」22日接受申請 2024/25學年(大抽獎)將於1月22至28日接受申請,家長可於上述日期,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遞交統一派位「選擇學校表格」,或在1月27至28日前往指定統一派位中心辦理選校手續。有關結果,將於6月5至6日,以郵遞方式通知申請人,家長亦可在6月5日上午10:00起,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查閱結果。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4期]

詳細內容

特色校園:經過「機場大堂」 進入愉快學習旅程 童趣小學 玩樂激發無限可能

2024/25學年小一「統一派位」(俗稱大抽獎)將於1月下旬接受申請,或許仍有家長十五十六,未決定到替孩子選什麼類型的小學。本刊一連兩期,將分別介紹愉快學習型、體驗式服務學習型學校的特色,看能否為家長帶來啟迪。今期先有近年在大埔區(84校網)人氣急升,收生率節節上升的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校長銳意把校園打造成兒童樂園一樣,讓學生愛上學校,從而愛上學習。   「毋庸置疑,讀書怎麼都會有壓力,最重要的,是能夠把它變成正向壓力,讓小朋友懷着愉快的心情接受學習上的挑戰。我想,心情好,萬事就順暢。」這是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下稱禤小)校長李小寶上任7年,決心把學校轉型happy school的原因。 李小寶(賴俊傑攝) 走進禤小位於大埔富善邨的校舍,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鮮橙色的「機場大堂」,離境閘口,是通往巴斯光年經常掛在嘴邊的To Infinity and Beyond(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禤小的大堂和辦公室都以機場做設計藍本,寓意學校將帶領學生放眼世界,通往無限可能。」事實上,「機場大堂」不單有象徵意義,大堂內的85吋互動屏幕,更有實際用途,李小寶補充:「主要是給同學在小息、午息的時候,參與由老師親自設計的電子互動遊戲及比賽,從玩樂中學習。」 除了「機場大堂」,禤小還有4大吸睛「景點」。不過,李小寶一再重申,校園每個設置,着重童趣之餘,其實也是一個學習場景,最終目的,都是希望促進學生的學習效能。 醒神設計:禤小的正門入口以「機場大堂」做設計,不單吸睛,也是學校的願景,希望帶領學生放眼世界,通往無限可能。(賴俊傑攝) 景點1︰時光隧道 這是一個沉浸式的虛擬學習空間,透過影像投映,配合感應器產生互動效果,使學生能夠跨越時空地域,學習學科知識。隧道內有不同的學習主題,李小寶舉例,五年級學生便會涉獵當中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課題。 時光隧道(賴俊傑攝) 「我們有3S(smart、star、shine)校本特色課程,小五同學在『時光隧道』所學的,都是緊扣star演閱課程(結合閱讀、戲劇和中國歷史文化)。老師會先讓同學閱讀一些關於秦朝和秦始皇的書籍,令他們對這個朝代有初步認識;繼而安排小朋友進入『時光隧道』,回到秦朝,親歷其境;即將到來的3月,同學們更會去到西安,實地考察兵馬俑;回港後,再一起創作一齣話劇,合力改寫秦始皇的結局。」她相信,通過不同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 景點2︰恐龍閱讀廊 禤小重視閱讀學習,校內有兩個非常破格的閱讀基地,一個是位於室內、仿照舊大埔墟火車站而設計的圖書館,另一個是連接圖書館的戶外閱讀空間——恐龍閱讀廊。長長的有蓋走廊,佈置成森林一樣,沿路有大大小小的「恐龍」出沒(下圖),恍如返回恐龍時代!李小寶說,不少孩子都是恐龍迷,於是在學校打造一個以恐龍為主題的閱讀空間,藉此吸引學生在這裏逗留及看書,「為配合『恐龍閱讀廊』,我們購入大量有關恐龍的書籍,希望透過這個孩子極之喜歡的主題,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並慢慢建立起閱讀習慣」。 恐龍閱讀廊(賴俊傑攝) 恐龍閱讀廊(賴俊傑攝) 景點3︰未來教室 宇宙、太空、科幻……這些都是小朋友喜歡的元素,禤小建構的「未來教室」,正正是要滿足孩子這方面的好奇心。教室以黑色做主調,加上cyber味濃的特色燈槽,營造出神秘外太空的感覺,學生在這裏接受STEM教育,相信一定更投入、更吸收! 未來教室(賴俊傑攝) 李小寶表示,「未來教室」最大的任務,除了培養學生的創科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裝備學生面向未來。「我覺得未來人才,既要善於運用各種資訊科技工具,更要有分析、組織和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將會利用此教室完善的硬件及環境配置,以嶄新的教學法,幫助孩子建立未來必備的能力。 她續稱,學生在「未來教室」,將以小組形式作不同的學習活動,而每個小組也有一部專屬的互動大屏幕,組員可一起上網蒐羅資料,從中掌握自學技巧,再透過不同工具做分析和展示,然後向全班分享及匯報,也可即時得到教師及其他組別同學的回饋。 景點4︰喜.動空間 剛剛落成的「喜.動空間」,簡直是兒童版健身室,每逢小息、午息都人頭湧湧,皆因內裏有不少好玩的設施,當中包括最受禤小學生歡迎的智能運動地墊和反應燈。 喜.動空間(賴俊傑攝) 李小寶關注到這幾年疫情,令小朋友失去很多做運動的機會,而且運動動機也逐漸失去,「復課之後,不單個個都變成肥仔肥妹,還因為懶做運動,變得很『論盡』,醫療室經常都坐滿跌倒的同學」!為了在校園建立運動文化,校方在「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撥款逾300萬元資助下,花了大半年時間,把有蓋操場改建成體健中心,並配備各式各樣的運動器材,例如跑步機、電競單車、阻力雪橇、平衡板、健身球等,供各級體育課堂、不同運動興趣班及多支體育校隊使用。李小寶又謂,學校全方位鼓勵學生多做運動,除了是希望孩子擁有強健體魄,還想孩子懂得使用正確的渠道發泄精力、紓緩情緒。 打好基礎:英語教師團隊 陣容鼎盛各司其職 禤小不單以裝潢美輪美奐聞名,龐大的外籍英語教師(NET )團隊,也非常矚目。該校共有5名NET教師,相對於大部分津貼小學只有1至2名而言,團隊陣容的確十分鼎盛。如此「駐重兵」,皆因禤小極之注重英語學習,這也是它能夠成為「逆市奇葩」,愈來愈受區內家長歡迎的原因之一。 李小寶透露,5名NET教師各司其職,「一個專責英文校園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並培訓小主持;一個負責英語閱讀計劃;一個主力統籌英文寫作學會;一個協助訓練本校的英語大使;一個則負責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雖然5人工作範疇不同,但目標卻一致——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禤小十分重視英語學習,該校共有5名NET教師,陣容鼎盛。學校更逐步在各個學科滲入英語教學,包括數學、常識、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科,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賴俊傑攝) 此外,為讓孩子從小打好英語基礎,該校一至三年級的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科,均以英語授課,而初小個別班別的數學科和常識科,部分單元亦同樣採用英語教學,「我相信這樣去鋪墊,對提高小朋友的英語聽力和說話能力是有幫助的」。至於高小學生,李小寶說,學校於周六特別開設英文數學及英文常識的增潤班,以協助學生銜接英文中學。 禤小十分重視英語學習,該校共有5名NET教師,陣容鼎盛。學校更逐步在各個學科滲入英語教學,包括數學、常識、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科,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賴俊傑攝) 提提你:「統一派位」22日接受申請 2024/25學年(大抽獎)將於1月22至28日接受申請,家長可於上述日期,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遞交統一派位「選擇學校表格」,或在1月27至28日前往指定統一派位中心辦理選校手續。有關結果,將於6月5至6日,以郵遞方式通知申請人,家長亦可在6月5日上午10:00起,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台」查閱結果。 這架退役巴士,被學校改建成另一個STEM教室,內裏更有不少AR(擴增實境)圖書,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賴俊傑攝) 這架退役巴士,被學校改建成另一個STEM教室,內裏更有不少AR(擴增實境)圖書,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賴俊傑攝) ■INFO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校 辦學團體︰旅港三水同鄉會 宗教︰無 校網︰84 地址︰大埔富善邨屋邨小學第一校舍 電話︰2661 9383 網址︰ssnahkws.edu.hk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齊上齊落 各司其職 伊小欖球隊 打出團魂建自信

別以為香港人對欖球興趣不大,只要看看每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盛况,就知道無論是香港人或是外國人,都對這項運動有一定的熱愛。傳統欖球(tackle rugby)球員之間有較多碰撞,而新興的非撞式欖球(touch rugby)可謂傳統欖球的「斯文版」,即使小學生也可參與,並已納入香港學界體育聯會(HKSSF)的全港小學校際比賽之中。 近年本地學界有不少出色的非撞式欖球隊伍,今期「我校最玩得」主角天水圍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正是當中的得獎常客。   斯文版欖球 嚴禁身體碰撞 傳統欖球與非撞式欖球的最大分別是,傳統欖球的防守球員要擒抱阻止對方持球球員進攻,但非撞式欖球則規定球員之間不能有身體碰撞,防守方要以手輕碰進攻方持球者身體,並大叫「touch」來阻止對方前進。當持球球員被防守方觸碰後,要把球放回原地,並由隊友重新開波,碰到6次都未能得分後便要互換攻守。 不能碰撞--非撞式欖球規定球員之間不能有碰撞,以持球達陣得分為目標。(楊柏賢攝)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下稱伊小)非撞式欖球隊負責老師魏征指,非撞式欖球規例比其他球賽都簡單,即使是一、二年級學生,亦可用「抱着球就往前跑」的目標來教他們如何達陣得分。當然,較專業的訓練亦包括傳球、隊員合作、戰術運用等。現時校隊成員在周一至四早上及周五放學後均設練習時間,男、女子組會分開接受不同時段訓練。除了負責老師,學校亦從外聘請中國香港欖球總會專業教練及其他私人教練,協助訓練學生。 蔣棟良(楊柏賢攝) 提升紀律 培養團隊精神 看欖球賽時,運動員大多身形健碩,究竟要什麼條件才會被選中呢?魏征說:「每場比賽12分鐘,時間很短,隊員需要很高的體能去應付。也因為落場時需要整隊一同進退,絕對沒有『偷雞』的情况,讓你可一個人躲在一角休息,所以團隊精神也很重要。曾經有學生問我,是否要跑得快才能被選中?我會說這是一個團體,裏面有1、2個跑得快的隊員便足夠,其他隊員要懂得觀察自己隊友及對方隊員,做出適當配合,所以聆聽和觀察能力也很重要。」 共同進退--非撞式欖球講求團隊默契,落場時要「共同進退」,不能出現1、2個隊員不跟隊的情况,所以更能培養出團隊合作精神。(學校提供) 魏征回想在2002年組隊時,很多隊員都是他親自邀請入隊;幾年發展後,開始有同學主動找他希望加入,甚至其他教師也會引薦一些在學業得不到成就感的學生,希望能在欖球運動中建立自信。校長蔣棟良表示,運動對一個小朋友的影響可以很大,「曾經有一個學生,全級考頭2、3名,但在社交上仍有很多進步空間。自從他加入學校籃球隊,短短一年間變化甚大,更懂得表達和尊重別人,相信是運動團隊讓他學會紀律及與人相處。我認為體育和音樂,都是讓小朋友發掘自己能力和增強自信的契機,所以我們除了在校隊甄選時發掘有能力的同學,有時候教師也會按學生個別情况,推薦他們加入不同團隊」。 練好傳球--平日練習時,很多學生都希望打練習賽,但負責老師魏征(中)要他們先練好傳球才可比賽,「因為比賽時,你不會知道哪個隊友會站在你身旁,所以要非常熟悉每個隊友的能力,要練好如何與每一個隊友一同上前,這便是基本的團隊訓練」。(楊柏賢攝) 跨科體驗課 學陶藝煮麵 今年伊小的非撞式欖球校隊有70多人,來自四至六年級,並分成6個隊伍:3個不同年齡組別的男、女生各一隊。雖然比賽時只得6人落場,但不代表後備球員沒有發揮機會,因為替換球員次數不限,既可增加各球員的落場機會,亦有助他們「回氣」。此外,非撞式欖球隊平日可在任何硬地上練習,伊小校隊會在學校的戶外籃球場訓練,但正式比賽場地為人造草地或真草地,與硬地跑步的感覺會有分別,例如在草地跑動時,沙粒有機會走進鞋子中,令學生不習慣。因此在比賽前,學校會盡量找機會帶學生到人造草地場練習。近水樓台先得月,伊小附近正正有一個香港欖球總會屬下的天秀欖球場,校隊可以借用場地訓練,成為了他們的優勢之一。 伊小的非撞式欖球校隊成員由四至六年級學生組成,男、女平日分開在不同早上練習,周五放 學後的精英欖球班則會接受更高階的技術訓練。(楊柏賢攝) 採訪當天,遇上中國香港欖球總會派出義務教練到校,在一至六年級體育課堂中教授非撞式攬球的基本技巧,為期兩周。這樣的特別設計,目的是讓全校學生也能夠於體驗中學習,這亦是伊小的教學特色。每逢周二下午,全校學生會有1小時體驗課,所有活動均是跨學科,並由學校教師親自編寫教案,主題非常豐富,包括平板電腦作曲、旱地冰球、陶藝等;生活常識更有環保DIY、煮即食麵等,非常多元化。這些活動每4堂轉換1次,讓學生在一個學年裏嘗試體驗到5種不同活動。 旱地冰球--體驗課中包括旱地冰球,練習相關技巧後,學生會用平板電腦拍下過程,反覆回看並糾正錯誤。(楊柏賢攝) 正向教育 做任務儲貼紙 蔣棟良認為,短短4堂雖未必能讓同學深入地學習到某些事情,例如唯一外聘教練、為3年級同學而設的游泳課,雖只學到初步技巧,但學生已能在同輩的鼓勵和帶動下一起建立一種共同興趣,所以即使遇上冷冰冰的冬天,若學生知道要上游泳課的話,也會喜孜孜的帶同裝備回校,期待到暖水池習泳。 其次,體驗式學習已成為一種趨勢。「現在小朋友要學的知識,網上資訊已多到看不完,所以我們更加不想要機械化的單向教學,希望他們可以透過親身體驗,學到更多元化的知識,而且在一般課堂中涉獵不到,例如煮麵,已包含營養知識、自理能力、烹飪技巧、團隊合作等能力。我們更採用一個獨立網上平台,學生可以利用它做課堂預習、鞏固知識、延伸學習、互評欣賞等。他們有機會表達、演繹,不再是單向地接收。」蔣棟良說。 伊小亦非常注重學生身心靈健康,它是少數設有自家廚房的小學,每天午餐的白飯和蔬菜均由學校廚房主理,並將飯商送來的餸菜加熱;逢周一、三、五,家長義工都會為學生到超市買水果。除了關心身體需要,心靈方面,學校同樣以體驗模式推行正向教育,每個學生都有一本「伊正Super Kids」計劃小冊子,並由家校共同合作,若學生在校園或家裏達到目標,便可由家長或老師分發相關貼紙一張,讓小朋友可更開心地建立正向、快樂人生。 體驗生活--煮即食麵屬於周二體驗課內容之一,由打蛋、落調味粉開始,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原來對一些未接觸過的小朋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楊柏賢攝) 學生心聲:有速度有決心 各展所長 五年級的李奕熙(左)及林俊澄(右),分別加入非撞式欖球校隊2年及1年。李奕熙表示自己亦是田徑隊成員,速度是他的優勢,而非撞式欖球不單可訓練反應和體能,更可培養團隊精神。林俊澄則在一年級時已接觸非撞式球,也曾在中國香港欖球總會舉辦的比賽中觀看比賽,「當時看到師兄在加時中受傷仍不放棄,感到十分振奮」,讓他明白要每次比賽都要有打好賽事的決心。 (楊柏賢攝) 伊小最近獲獎成績 (學校提供) 2023/24年度 .上海市橄欖球協會主辦上海「四季寰球杯」觸式橄欖球邀請賽:男、女子混合U12組亞軍 .中國香港欖球總會主辦希慎地區小學非撞式欖球系列賽第一回合(新界西):男子組冠軍、女子組冠軍 2022/23年度 .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主辦第五屆全港小學非撞式欖球比賽:男子組季軍、女子組亞軍,傑出運動員男、女子組各1人 .中國香港欖球總會主辦匯豐小學校際非撞式欖球錦標賽:女子組全場總冠軍、女子甲組季軍、女子乙組冠軍、女子丙組冠軍、男子甲組亞軍、男子丙組季軍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簡易運動大賽2023-TOUCH欖球比賽:男子組冠軍、女子組優異 資料來源:學校提供 (楊柏賢攝) ■INFO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72 班數︰30 地址︰天水圍天耀邨第一期 查詢︰2448 0889 網址︰www.qesosaps.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2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人生舞台 父母角色不求完美 換位思考 親職劇裏共成長

對不少「P牌父母」來說,要揣摩「爸爸」、「媽媽」這個新身分、新角色,殊不容易。但假如人生是一個舞台的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講師兼註冊戲劇治療師陳凌軒(Adeline)便教路,一齣好的親職劇,最重要的,是爸媽懂得隨時移動換位,靈活地轉換到子女的位置,感他們所感,並用自己想被對待的方式,去教養小朋友。然而,在這個舞台上,父母毋須追求完美無瑕的演繹,只要在過程中,能夠與孩子一起成長,便足夠了!   相信絕大部分的新手爸媽,都想裝備自己成為優秀父母,因此常常如飢似渴地吸收育兒知識、狂啃一本又一本的教養秘笈,然而,不少人往往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要素——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孕育出新生家庭,愛和痛也可以代代相傳,「有些說話或舉止,我們自幼便聽着或看着上一輩這樣講、這樣做,於是,當我們成為父母後,又會習以為常地傳給下一代」。但正因一切都出於無意識,Adeline發現許多時候,家長會把憂慮與恐懼也一併傳遞給小朋友而不自知。 從懷孕開始,Adeline就希望能成為一個很有親和力的母親。(受訪者提供) 不讓「魔咒」代代相傳 Adeline曾遇過一個小女孩,很擔心如果自己成績不好,父母就不要她,「小女孩無法給我形容她有多害怕,但當她進入戲劇治療裏面,我就察覺到,她的恐懼很大」。一輪抽絲剝繭後,Adeline最終揭開事情的底蘊,「小女孩的媽媽回想,有一次火起時,曾對女兒說過『如果你再唔勤力讀書,我就唔要你』」。當然,在媽媽的心坎裏,壓根兒沒想過會付諸行動,卻沒想過一句承襲自上一代的「口頭禪」,竟成為女兒頭上的金剛圈,使她動彈不得。 Adeline自己也被一個跨代相傳的民間傳說,纏擾了足足30多年,「小時候,媽媽告訴我,不要用手指指月亮,否則會被月亮割耳朵」。那些年,年紀小小的Adeline因為不小心犯禁,雖然已經馬上向月亮道歉和求情,惟每個晚上,小妮子仍然帶着惶恐入睡,深怕月亮會來找她算帳。直至成年,Adeline雖走出陰霾,但下意識還是不敢直指月亮。後來她才知道,原來這個傳說是由外婆告訴媽媽,而媽媽小時候,也曾經十分懼怕月亮。「當外婆告訴媽媽這個傳說,我相信外婆並非要恐嚇媽媽;當媽媽告訴我這個傳說,我猜她也不是立心要恐嚇我,只是大家都無意識地重複了上一代的說話。」於是,Adeline在女兒出生後,便帶着意識去割斷這個月亮的咒語,好讓下一代更自由地做自己,「我很希望小朋友的世界,不會因為我而變小;但我的世界,會因為孩子而變大」。這個,也是她對一眾父母的提醒。 擴闊世界:Adeline期望小朋友的世界,不因媽媽而變小,反之媽媽的世界,可因孩子而變大。(受訪者提供) 無音樂天分 學琴變夢魘 Adeline既是戲劇治療師,也是一名戲劇工作者,專業的培訓,令她擅於在舞台上靈活換位,「戲劇治療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她覺得把這個技巧,應用於親子關係,同樣適合,「當我能夠換位,由媽媽一角,轉入去13歲女兒、9歲兒子的角度去看,想想假如我是她/他,我其實需要什麼呢?怎樣才可以令我改變?又或者,什麼說話反而令我裹足不前?如此這樣,有些事情,便會叫自己看開一些」。 戲劇養分:Adeline既是註冊戲劇治療師,亦是經驗豐富的戲劇工作者,專業的培訓,令她很容易代入對方的角色,從對方的角度看事物。(受訪者提供) 說到底,這就是同理心。每個爸媽都經歷過童年,Adeline相信,「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教養子女,就是最佳的育兒座右銘。「或者反過來說,我們的童年,曾經如此被對待,是自己不喜歡的,那就不要再這樣對待小朋友了」。Adeline以學音樂為例,「我爸爸很喜歡音樂,但他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於是他很想我去學彈鋼琴」。奈何Adeline毫無音樂天分,學琴遂成為她童年的夢魘,「這段經歷時刻提醒我,今後孩子要學什麼,都應該順着他們的喜好,而並非為了滿足我自己,強迫小朋友去學」。 Adeline常把戲劇技巧應用於親子關係,當父母懂得換位思考,便能貼近兒女的心思意念,拉近彼此的距離。(受訪者提供) 初為人母時,Adeline都像很多媽媽一樣,一路上也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擔心哪怕是做錯一點點,便會壞了孩子的未來,亦會在意別人的目光,害怕被人說自己做得不夠好。但她慶幸,很早已經打消了做「完美媽媽」的念頭!「其實媽媽都是人,都會有限制。媽媽都會疲倦,會有做錯事、說錯話的時候,這是人之常情。」 重視陪伴:Adeline身體力行有質素的陪伴,代替動輒送禮物給兒女。(受訪者提供) 子女是鏡子 助自我探索 Adeline更認為,一個「完美媽媽」對子女來說是不好的示範,「小朋友見到媽媽樣樣做到100分,會想仿效,惟當孩子事事追求完美時,便很容易把自己逼得瘋癲」。反之,讓子女從「不完美」的媽媽身上,學習如何處理過失、化解困局,更有助他們茁壯成長。Adeline曾幾次情緒失控怒罵女兒,事後也有跟她道歉,「我道歉,是要把我潑向她的負能量,負責任地收回。而且用行動告訴她,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很好的模仿對象」。   談到生兒育女後,父愛母愛會驅使我們把所有目光都投放在小朋友身上,也經常糾結該如何帶好孩子。惟在Adeline眼中,親職之路是雙向的,除了父母帶孩子,孩子的來臨,也同時是幫助父母「二次」成長,逐步成為更完整的人。「兒女往往是父母的鏡子,很多時候,你對孩子看不過眼的地方,其實正是你對自己看不過眼的部分;又或者,你很強烈給予、保護小朋友某些東西,其實是因為你需要被給予、被保護。」Adeline寄語天下爸媽,讓育兒過程成為一場自我探索之旅,由小朋友陪伴我們一起繼續長大! 共同成長:親職之路是雙向的,孩子的來臨,也有助父母「二次」成長,逐步成為更完整的人。(champpixs@iStockphoto) ■INFO 《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戲劇治療師的育兒心語》 兩孩之母陳凌軒,最近把十多年來寫下的育兒心語結集成書,書中沒有權威式教導,卻透過一個又一個親身經歷的生活小故事,帶出親子育兒的觀點、提醒與啓發 作者︰陳凌軒 出版社︰希望學 定價︰400新台幣(約100港元) 網址︰booksunion.com/hopology (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情緒支援:一App與機械人傾偈 SEN童家長釋照顧壓力

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資料,2020年全港約有102萬名18歲以下兒童,當中最少有8.28萬名確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約佔全港兒童的8%。然而,目前為SEN兒童家庭提供的服務,都傾斜於孩子的復康服務,少有關注父母的情緒健康。為此,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新近開發了一個以心理治療為目的,配合人工智能(AI)操作的手機應用程式(App),冀為SEN兒童的照顧者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一項調查估算,全港超過三成SEN兒童家長有中等或以上程度的焦慮、抑鬱徵狀,惟現時社會資源主要投放於孩子的復康服務,少有關注父母的情緒健康。(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onzenmachi@iStockphoto) Pai︰「您𠵱家嘅心情係點嘅?係乜嘢驅使您想同我傾偈?」 林太︰「其實我覺得好唔開心,因為我個小朋友情緒行為問題令到我壓力好大,每一次同佢處理佢啲功課嘅時候呢,我都會發好大嘅脾氣,其實我有時都唔知點做好。」 Pai︰「聽到您嘅分享,我可以感受到您係面對好大壓力同困惑。處理小朋友嘅情緒同行為問題係一個挑戰,而您嘅感受係好正常嘅。如果您想分享更多,我都好樂意聽下您嘅經歷同感受。我想聽聽您照顧小朋友嘅狀况,你覺得近期最大嘅挑戰係乜嘢?」 林太︰「最大的挑戰就係一啲功課嘅問題,其次就係老師點樣睇我個小朋友。其實呢,佢入喺主流學校讀書呢,我覺得唔係好適合嘅,似乎老師唔係好識得點樣照顧我呢個小朋友囉,(常)說(他)行為問題,所以我覺得好大壓力。」 以上一段真實對話,節錄自育有SEN孩子的林太,與「輔導員」Pai的一次傾談。不過,Pai並非真人,而是一個接受過「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訓練的AI聊天機械人! 三成SEN童家長 有中等或以上焦慮抑鬱 小寶寶呱呱墜地,已教不少新手父母緊張萬分,倘若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發展有偏差,甚至被評為SEN,家長的憂慮和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壓力點很大,一則來自親友,因為外邊的人未必會理解和體諒;二則來自要處理子女在行為或情緒上出現的問題,而這些憂慮和壓力,是無日無之,沒法子停下來」。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高級研究助理李天蕊(Opal)說。 李天蕊(受訪者提供)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莊婉瑜(Connie)補充,學院在今年4月曾就懷疑或已評估為SEN學童的家長作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受訪者有中等或以上程度的焦慮、抑鬱徵狀,「意思是10個就有3個,情况也頗普遍。其實有中度或以上的焦慮或抑鬱徵狀,是需要介入處理」。 莊婉瑜(受訪者提供) 然而,社會資源卻甚少分配到他們身上。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計劃主任丘培狄(Jam)表示︰「不論政府或NGO(社福機構),相關資源都主要投放給SEN兒童,為他們提供復康計劃,但對於家長的支援,就比較忽略。」 丘培狄(受訪者提供) 便捷個人化平台 提供情緒支援 考慮到SEN兒童照顧者需要的關注和支援其實很大,一直鑽研情境行為科學(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CBS)的Connie,兩年前遂開始研究,如何利用科技,設計一個手機App,透過AI聊天機械人,糅合ACT輔導技巧去幫助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有一個更便捷和個人化的平台,給家長提供情緒支援。很多時候,要他們撇下SEN子女,來參加實體小組,其實是很困難。」 其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創新科技署資助近300萬元下開展項目,並開發名為Pai.ACT手機App。這個App特別之處,是結合了ChatGPT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技術,讓AI聊天機械人Pai能模仿ACT輔導員具同理心及正向的說話風格,與家長之間,有着類似真人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它能運用ACT的情緒支援技巧。 心理健康評估:家長首次登入Pai.ACT App,需要先做心理健康基線評估,系統會從ACT的6個維度去評估其心理靈活程度及情緒狀態,從而了解其抑鬱、焦慮及壓力程度。(受訪者提供) 自我覺察 找回生命意義 ACT在香港屬相對新的概念,但在外國已經應用一段時間,Connie闡釋︰「它是第三代的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幫助案主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專注當下,抱着不帶批判、正面接納個人想法及感受的態度去自我覺察,並引導他釐清價值觀,找回個人生命的意義,使之有力量撐過生活中的艱難時期。」 Opal以行山比喻親職過程,「我們行山,每當踏上崎嶇曲折的路途時,確實很辛苦,甚至忘記了在路途上的每一個體驗,無論是甜美或是辛苦,都是難能可貴。正如家長,有時也會辛苦得令他們忘記了生小朋友的初心,也忘記了自己其實是朝着目標走的,在中途就膠着了。我們運用ACT,是想讓家長明白這些辛苦與困難,就是為人父母必須經歷的一部分,與其抗拒辛苦,不如與它共存,然後一步步邁向終點」。研究團隊,較早前亦曾運用此療法替約270名家長做線上輔導,成效不俗,受助者的焦慮和抑鬱情况明顯減少,效果並能持續維持3個月。 站在輔導前線的Jam,經常接觸不同案主,他說,雖然大家處境不一樣,但共通點往往都是想找辦法解決或推開負面情緒,「舉例,當家長感受到憤怒時,本能就會用既定的方式去處理它。然而,在處境A的憤怒,和在處境B的憤怒,可能是不一樣的,家長卻未必覺察」。他指出,在Pai.ACT App,家長藉着與Pai傾談,有助進深檢視自己真正的情緒,「或者在憤怒之中,其實是夾雜着不開心、失望、期望的落差等,當家長認知到,或許便想到下一步應該怎樣做,甚至發掘到一個與小朋友、與自己情緒相處的方式。這就是ACT的輔導特色,輔導員很着重於家長在經歷什麼,以及如何去理解這件事等」。 ACT情緒支援技巧準確度超80% 為了提高Pai的理解準繩度和輔導能力,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結集超過1萬條來自逾250名家長、在接受ACT輔導中出現過的粵語信息,讓Pai去學習,「經過嚴格訓練,Pai在廣東話對話中,成功運用ACT情緒支援技巧的準確度超過80%,已經是頂峰了,我感到十分滿意」。Connie又透露,此App的語言模型,結合ChatGPT、NLP、ACT及粵語的元素,屬全球首創,早前已經申請美國臨時專利。 惟研究團隊再三強調,並非想以AI聊天機械人來代替真人輔導員的角色,而是想提供一個渠道,讓在App後台的輔導員,更易掌握每個案主的情緒狀態,若需要介入接見時,可省卻前期的工夫,能即時提供支援。 系統了解家長的情緒狀態後,會作出針對的支援,並利用App內的資源,給他度身訂製自學課程,包括給予文字、影片或聲音導航的體驗式練習。(受訪者提供) 識別有自殘念頭 真人主動接觸 Connie表示,家長首次使用App時,需要先做心理健康基線評估,系統會從ACT的6個維度去評估其心理靈活程度(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及情緒狀態,從而了解其抑鬱、焦慮及壓力程度,假如分析出來的結果,是屬於中度或嚴重的,系統會開放網上輔導預約系統,建議家長約見真人輔導員,後台的輔導員亦會主動聯絡家長。 當家長完成心理健康評估後,就可以與Pai開始聊天,「我們的AI聊天機械人,是根據文字來做分析的,操作就像WhatsApp一樣,家長可選擇手寫、部首輸入或使用語音轉文字(voice to text)的功能,以文字跟Pai溝通。而我們的語言模型,不單可以分析書面語,連口語都分析到,那交談起來,就可以更加流暢」。 系統按着與家長之間的對話,可掌握到他的情緒狀態,再配合先前的心理健康評估結果,作出針對的支援,「每個家長的體驗都不同的,因為我們會從ACT的角度、ACT的輔導模型框架,因應他表現最弱的部分,給他度身訂製自學課程,包括給予文字、影片或聲音導航的體驗式練習」。Connie又謂,家長與Pai對話期間,如覺得有需要,可提出要求約見真人輔導員;同樣,若系統識別到家長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小朋友的念頭,亦會自動開啟網上輔導預約系統,後台的輔導員也會主動接觸家長。 當系統識別到家長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小朋友的念頭,會自動開啟網上輔導預約系統,後台的輔導員也會主動接觸家長。(受訪者提供) 在與Pai對話期間,家長如覺得有需要,可提出要求約見真人輔導員。(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助評估 發掘SEN童強項 父母陪伴是良藥

兒童不論在體能、智力或行為發展上,一般都有相若的里程碑,如父母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有疑慮,便需尋求專業意見。說到孩子有異樣,不少爸媽第一時間會想到找兒科醫生,但就未必人人都認識到「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這個專科在本港已有10年歷史,醫生身負三大重任,除替18歲以下兒童做評估診治,也給家長提供管教方案,還會擔任他們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樑,絕對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父母的好伙伴。   在兒科專科醫生的領域,除了普通兒科(general paediatrics),尚有7個子專業認證(subspecialties),當中包括在2013年獲認證的「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 (Developmental-Behavioural Paediatrics)。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專科醫生名冊,截至2023年10月,本港共有18名「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陳鳳英。 陳鳳英(受訪者提供) 關注體智及行為發展 給予建議助復康 顧名思義,「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主要是關注兒童的體能、智力及行為上的發展,陳鳳英說︰「我們這個科目,可透過不同評估工具,診斷18歲以下兒童,在哪些範疇內出現偏差,再提供意見,盡力協助孩子有所進步,讓他們更貼近一般小朋友的發展。當然,有些殘疾狀况,則未必可透過我們的建議或康復計劃,令他們回復正常,但都希望能夠幫助兒童有合適的學習環境,將來可以獨立生活。」 目前本港不少公私營醫療機構、社會服務單位,都有提供兒童評估服務,但執行的,卻有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究竟當中如何分工?陳鳳英指出,最簡單的概念,是6歲以下的學前嬰幼兒,主要由兒科醫生負責;而診斷6歲或以後「大仔」的行為或學習問題,所需用的評估工具,則大部分由臨牀心理學家行使。然而,在實際運作上,又未必是如此二元分野。 不同對象:在本港,6歲以下學前嬰幼兒的評估服務,主要由兒科醫生負責,而6歲或以後孩子的行為或學習問題,則大部分由臨牀心理學家診斷。(設計圖片,FatCamera@iStockphoto) 她解釋,在6歲以下的嬰幼兒,最常被診斷出的發展異常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語言遲緩、肢體傷殘或遲緩,以及由早產併發症引致的發展遲緩等,透過衛生署母嬰健康院推行的「幼兒健康及發展綜合計劃」,大部分可被篩查出來。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後,母嬰健康院護士會一直監察他們的成長發展,其間如懷疑有異常,會先由該院的醫生作初步評估,如有需要,便轉介至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作進一步診治及跟進,而接見這些孩子的,正是在接受「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培訓的兒科醫生。 評估發展:在兒科專科下的「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主要關注18歲以下兒童的體能、智力及行為上的發展。(設計圖片,xijian@iStockphoto) 「最重要是父母能接納子女患病」 不過,由於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以及一些心理問題,例如焦慮、早期抑鬱或情緒控制有困難等徵狀,往往要在孩子6歲或以後才浮現,因為小朋友已入學,除照顧者外,亦可能經由教師或學校社工發現問題,轉介的途徑便會變得多樣化,「校方一般會轉介學生去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做詳細評估,但亦可以轉介他們約見教育局資助的教育心理學家。而有些家長眼見子女的行為問題嚴重,會選擇帶他們求醫,私家醫生按情况,可能會轉交公營醫院的兒科跟進,甚至直接轉介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陳鳳英補充,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12歲或以下學童,但年屆12至18歲、狀况比較複雜的中學生,如教育心理學家在評估上有困難,也會交由該中心的醫生處理。 事實上,「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職責除了為SEN小朋友作個人化的復康服務建議外,更重要的,是讓到父母能接納自己患病的子女。「我遇過有家長,聽到小朋友確診後,激動得拍枱拂袖而去;不少爸爸,則傾向淡化孩子情况,相信『長大就無事』;有些媽媽就表現得過分緊張,會加入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些甚至會急忙替小朋友報名參加各式各樣的訓練課程,弄得他們連食飯、睡覺的時間也沒有,這樣亦非好事」。陳鳳英寄語爸媽,不管子女的情况怎麼樣,「接受、冷靜、了解」,才是幫助他們的最佳方法。 她又鼓勵家長「轉移視線」,嘗試把目光放在孩子的強項上,讓他們發展所長,「在醫學上,醫生的診斷都主要集中看SEN小朋友和一般兒童的差異,過程中,並沒有檢視他們強項。但對我來說,評估只是讓大家知道,這些孩子需要更多幫忙,評估並非水晶球,不能斷定小朋友終生無望。我很相信,只要找到孩子的強項,自然可彌補他們的不足」。 SEN孩子縱然發展上和一般兒童有差異,但他們亦有強項,只要找到並加以發揮,便可彌補不足。(設計圖片,DragonImages、FangXiaNuo@iStockphoto) 陳鳳英分享一個深刻例子。7年前,她遇上一名12歲患有輕度智障和ASD的男童,他從來不跟人交談,但因着男生腳上一雙畫滿圖案的白布鞋,陳鳳英成功跟他打開話匣子,「我觀察到他自己畫了很多公仔在白布鞋上,於是我從這裏入手,怎知他便開口說話了。之後,他每次覆診,都帶很多畫作來跟我分享,又自製過一個board game(桌上遊戲),有齊遊戲卡的,教我怎樣玩」。 男童在輕度智障兒童學校讀書,但陳鳳英發現他頗有英語天分,後來更提議他以自修生身分,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英國語文和視覺藝術科。「我跟男生的爸爸一起同心去做這件事,爸爸連同我所寫的醫生信,幫兒子向教育局特殊教育組提出申請考DSE。結果,男生在視覺藝術科取得及格的成績,我們都非常鼓舞。」雖然男生最終放棄報考英國語文科,但他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卻以全英語擔任司儀,盡顯才能。與此同時,他亦是一個出色的殘疾運動員,多次在國際賽事中奪獎。7年來,見證着這名病童的進步,陳鳳英十分欣慰,「其實爸爸的支持和配合,至關重要」。這個亦引證了她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父母的陪伴和愛護,是SEN兒童的最佳良藥! 勿抱尋「「仙丹」心態求診 說起良藥,陳鳳英不諱言,有些父母是抱着求「仙丹」的心態帶小朋友來看她的,「他們想我給孩子一粒藥,吃後就會乖乖聽話,成績變好,遇着這類家長,我都要花很多唇舌去解釋」。她說,除非ADHD兒童的情况十分嚴重,例如會失控衝出馬路、有自殘或傷害別人的行為,或是他們兼有情緒病,才會處方藥物,否則,都會建議透過行為治療和有效的管教,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去幫助小朋友改善狀况,只要家屬願意配合,一般都會有進展。 ■專家話 港融合教育未真正融合 陳鳳英的日常工作,除了診治病童,亦會作為他們與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樑,「有時小朋友在學校未必適應到,亦未必每個教師都懂得處理這類學生的問題,或會導致家校有些誤會。在某些情况下,我們作為專業人士,介入做調停,給予適合意見,都幫到雙方,有助孩子有更理想的校園生活。」 談到香港的融合教育,陳鳳英坦言不理想,還有很多進步空間,「現時的做法,是SEN小朋友有什麼不行,就『保底』拉起他們,然後到測考、評估時,就『公平』地,不論是SEN學生或普通學生,都考同一份試卷,採用同一種評核方式,我覺得,大家都對『融合教育』4個字理解錯誤」。 融合應以「公義」為原則 她認為,真正的融合,應以「公義」而並非「公平」的原則,去對待這班小朋友,尤其要接納他們的不足,並因應個別狀况,給予調適,「一方面試卷的程度可以不同,另一方面,考核的形式亦應該有分別。例如讀寫障礙的學生,可能只是看不明文字,但讀卷呢,其實他們是懂得做的;很多ASD的小朋友,視覺記憶很強、對圖畫很敏銳,又可否多用圖畫取代文字題呢?我們其實有很多方法去評估孩子是否學得懂的,講出來、畫出來,甚至唱出來都可以,為什麼現在就只得寫出來一個方法呢?這值得教育界深思」。 靈活模式:真正的融合教育,應以學生個別狀况給予調適,並採取靈活多變的測考模式。(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P牌父母:評估24個品格 放大強項美德 學習正向教養 活出快樂人生

隨着時代進步,育兒觀念改變,新一代的父母,大多明白體罰無助教好子女,大家都致力追求更正面、正向的管教方式,期望能成為更優秀的家長。然而,不打不罵就等於「正向教養」嗎?「P牌父母」系列,今次找來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剖析「正向教養」的核心概念,幫助父母掌握箇中精髓,與小朋友一起經歷快樂和幸福的人生。 在「正向教養」下長大的小朋友,更容易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tylim@iStockphoto) 說起「正向教養」(或「正向家庭教育」、「正向管教」),不少家長腦海或立時浮現「不打罵」、「正能量」、「多讚少彈」等觀念,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香港遊戲及心理治療學苑聯合創辦人郭䔝彤(Hiro)表示,這種聯想並沒有錯,只是不局限於此,「正向教養」所涵蓋的層面比這些更廣闊,「嚴格來說,『正向教養』是把『正向心理學』的理念,應用在家庭教育之中。所以想理解『正向教養』,首先要認識什麼是『正向心理學』」。 郭䔝彤(受訪者提供) 華人家長多聚焦缺點 「正向心理學」起源於199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文(Martin Seligman)聯同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發展出來,它跟傳統心理學的最大分別,在於摒棄把焦點放在改善人的弱點和不足之上,而是轉移到正視人的優勢和長處,助其發揮,讓人活得更快樂、有意義和豐盛。 家長善用「正向教養」,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子女的幸福感。(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Hiro坦言,受傳統文化和教育影響,華人家長傾向把目光放在孩子的「缺點」上,期望予以糾正,亦甚少對小朋友運用欣賞的詞彙,一來是不習慣說,二來也擔心說了會「讚壞」孩子。可是,大家都忽略了,經常被看扁、被挑剔的小朋友,其實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狀態,「Martin Seligma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告訴我們,不論是動物或人類,當接連不斷地遭受挫折,往往會認定自己對一切都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氣餒的感覺,會使之放棄任何行動和嘗試」。她說,當小朋友屢遭批評,便容易自我標籤,覺得自己「很差」、「無用」,正因為這種無力感,導致他們出現父母最不樂見的「懶散」、「無動力」、「拖拖拉拉」等行為。 6種美德 提升幸福感 因此,想子女健康成長,避免落入死胡同,Hiro建議家長運用「正向教養」,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一是發掘小朋友的強項,二是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她表示,強項並非指學科表現或音樂、運動等技能,Martin Seligman所指的「強項」,是個人的正向特質,他與心理學家彼得森.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Peterson)把200多種人性正向特質歸納成6種美德,並延伸出24個品格強項,包括:(表) 1.智慧與知識 品格強項:好奇心、洞察力、喜愛學習、創造力、判斷力 2.勇氣 品格強項:勇敢、堅毅、正直、活力 3.仁愛 品格強項:仁慈、愛、社交智慧 4.正義 品格強項:公平、領導能力、團體精神 5.節制 品格強項:自制力、謹慎、謙遜、寬恕 6.靈性及超越 品格強項:感恩、欣賞美麗、希望、幽默感、靈性 Hiro表示,每個人、甚或乎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天生都有這24個品格,只是比重不一,「『正向心理學』有通用量表,家長可以替小朋友檢視一下,嘗試找出他們5個最外顯、最突出的品格強項,並協助孩子加以發揮」。 她續謂,當小朋友的品格強項能夠被發掘及發揮,會更容易經歷到PERMA,即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情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和成就感(achievement),從而產生幸福的感覺。 聚焦優點:根據「正向心理學」理論,任何人天生都有24個品格強項,只是比重不一,家長應聚焦及發揮子女的強項,如社交智慧、團體精神等,令孩子活得更快樂。(Rat0007@iStockphoto) 以鼓勵代替責罵 「不少研究指出,當人能夠展現自身強項,會帶來正向情緒,包括感到愉悅、滿足、自豪、感恩等;而提升某些品格強項,例如仁慈、愛、社交智慧,則有助建立正向人際關係。另外,運用強項去解難處事,讓人更全神貫注和投入,也能帶來成就感。在這種氛圍下,人便會樂於追求生命的成長,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那麼,「正向教養」就等於「有讚無彈」嗎?非也。Hiro強調,並非要家長把小朋友的弱點視而不見,只是希望父母明白,孩子有偏差行為,不過是他們的品格強項被過分使用(overuse)或未被充分使用(underuse)的後果,她舉例:「一個小朋友,擁有好奇心,可以為他們的認知發展帶來好處,但若過分使用,便有可能做出侵犯私隱的行為,令別人感到尷尬、不自在。」家長可以接納、理解的態度,溫和堅定地跟小朋友溝通,並教導他們如何恰當地運用或培養品格強項,「如上述情况,家長可多些提升小朋友的社交智慧,讓他們學習理解別人的感受」。 她補充,面對子女未如理想的行為,家長的管教態度很重要,「正向教養」主張以鼓勵代替責罵,「因為經常感到被愛、被鼓舞的孩子,自尊感和希望感都會較高,我們深信,一個心理基礎打得好的兒童,他們是會懂得運用自己的強項去改善弱項,修正不理想的行為」。 避免責罵:孩子有偏差行為,只因品格強項未得到正確發揮,家長應以鼓勵代替責罵。(graphicnoi@iStockphoto) 有效修補親子關係 綜合多年臨牀經驗,Hiro坦言,「正向教養」並非神仙棒,不能保證孩子發揮了品格強項,就會百分百獲得成功,但它卻能夠幫助小朋友在面對失敗時,有能力重整旗鼓,同時也有助提升親子關係。她透露,曾有一名事業有成的媽媽來尋求協助,原因是不滿念高小的兒子學習動機低,也抱怨孩子抗拒跟她溝通,亦指小朋友生性懦弱,擔心他怕事的性格,將來難成大器。「媽媽向我所表達的,都是兒子有多差,希望我能提供方法,去改善他的行為問題。但其實當時我覺得,最需要處理的,一是親子關係,二是小朋友的自信心問題。」 在輔導過程中,Hiro引導媽媽在生活中運用「強項放大鏡」,多找着兒子的強項與美德,「小男孩被同學改花名,不單沒有發怒,還不記仇,願意向曾經『欺負』他的同學伸出援手,可見他是一個很有寬恕力的小朋友,而且很仁慈、很有愛,這些特質,都能夠讓他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至於他之所以不願意跟媽媽多說半句、欠缺學習動機,Hiro分析,跟家庭的教養手法有關,「我感受到媽媽很着眼於兒子『做錯』的地方,會很努力去糾正他,但這樣,容易令小朋友產生受挫、氣餒的情緒,以致他愈來愈退縮,亦不想向媽媽表達,因為彷彿他說什麼,都是錯的」。 Hiro說,自從這個媽媽改用「正向教養」手法後,小男孩漸漸打開心扉,學習態度亦有改善,母子關係更得到很大的修補,「每個子女,都希望父母欣賞自己做得好或做得到的地方,而做一個懂得欣賞子女的父母,也可以令自己胸襟氣度更宏寬,壓力也會少一些」。 磨練堅毅意志:「正向教養」能孕育出堅毅的孩子,有助他們面對挫折時,能重整旗鼓。(Tomwang112@iStockphoto) 免費測驗:VIA問卷助了解強項 由威盛研究所(Values in Action (VIA) Institute on Character)設計的青少年問卷(VIA Youth Survey),適合8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使用,有助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品格強項。只需登入viacharacter.org網站作簡單註冊,即可參與免費測驗,網頁支援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語言,包括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回答全部問題後,系統把孩子的24個品格強項,由強至弱排列次序,如選擇付費,可索取更詳盡的分析及獲得具體的建議。 找出強項:VIA青少年問卷共有96條題目,孩子需就每項描述,誠實地選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回答所有題目後,系統會把小朋友的24個品格強項,由強至弱排序。(網上截圖)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空中翻筋斗 拱橋一字馬 光明英來競技啦啦隊 鍛煉靈活耐性

提起啦啦隊,相信大家不期然會想起美國大學體育活動中,在運動場上又跳躍又翻騰,帶起現場熱烈氣氛的啦啦隊女郎。香港的啦啦隊文化不及北美流行,但近年亦有學校開始引入加進體操、舞蹈及特技元素的競技啦啦隊,為學校活動表演助興之餘,更能將活力及正面的信息感染其他同學。今期「我校最玩得」帶大家走進近年獲得不少學界啦啦隊獎項的光明英來學校,看看他們如何稱霸學界。   今年3月,記者在東涌的體育館觀賞中國香港啦啦隊錦標賽,發現原來不少中、小學的啦啦隊實力令人眼前一亮,他們表演高難度動作如在空中翻筋斗、一字馬等,配合鮮艷醒目的舞衣,喊出齊整響亮的口號,「炒熱」了全場氣氛,其中以一襲紅衣演出的光明英來學校(下稱光明英來)競技啦啦隊,更摘下了小學組冠軍殊榮。 表現出色:競技啦啦隊在本地小學界中,可算是小眾運動,但光明英來學校卻將它發揚光大,啦啦隊更經常參與校外不同表演。(賴俊傑攝) 畢業生回母校做導師 要說起開創該校競技啦啦隊的緣由,就要從10多年前元朗博愛醫院舉辦的一個啦啦隊計劃開始,當時學校由參加體操隊或有舞蹈底子的學生組成了啦啦隊參賽,最後更贏得小學組冠軍,從此競技啦啦隊的種子就在校園內孕育成長,漸漸地更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有參與過的隊員即使畢業後仍繼續參與地區啦啦隊活動,有些更像畢業生黃紫程一樣,長大後回來母校當啦啦隊導師,她說體操隊向來是學校的強項,而體操與競技啦啦隊的動作有很多相似地方,「競技啦啦隊有很多翻筋斗、講求身體平衡力柔軟度的動作,如果小朋友有體操經驗固然較易上手,若由零開始,相信加把勁練習也會應付得到」。 今個學年,校方從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中,共挑選了44名學生進入競技啦啦隊。副校長李妙如、負責教師陳𤧥君指每年均有隊員畢業升中,故每到學期初便會透過選拔招募新人。入隊後,隊員每星期要跟從專業教練練習1.5小時,平日課餘時間如午息、活動課堂則由負責教師協助隊員練習,若遇上比賽或表演,便需額外加時訓練。由於大部分隊員均是經體操隊推薦而來,因此翻筋斗、拱橋等基本動作均可在體操訓練時練習,而在周末跟從專業教練時,便主力集中訓練學員做出高難度動作及團體動作。 陰盛陽衰:今年44名啦啦隊員中只有兩個男學生,其餘都是女孩子,高峰期也只有4個男生。副校長李妙如也希望多些男同學參加,令隊員性別平均一點,「沒辦法,始終男生可選擇的運動太多」。(賴俊傑攝) 「托舉」講求合作度 其中一個在競技啦啦隊表演上,經常出現的一個難度動作就是「托舉」,即其中一名隊員會被幾個隊員托起,被托起的隊員要在上面做出平衡或高難度的動作或姿勢,而作底樁的隊員就要緊守崗位,牢固地承托上面的隊員,非常講求合作度。李妙如指整個啦啦隊是一條team,各有不同崗位,學生和家長要明白每個崗位均一樣重要,在訓練過程中,學生亦會漸漸領悟到這個道理,因此從來沒有人會爭排位。「這也是訓練同學團隊及體育精神的機會,而做『底』的學生大多會二人一組,這個拍檔一般不會更換,因為就是想二人培養出默契,發揮得更好。」 在恆常訓練中,學生熱身後,會做拉筋、跳步、翻筋斗等練習,然後再做一些團體的動作如托舉或排位等。(賴俊傑攝) 提升臨場應變能力 她認為啦啦隊訓練對學生好處甚多,例如練習時因涉及大量基本動作訓練,學生需要很有耐性和耐力才能打好根基,久而久之,動作也變得十分靈活;此外每次比賽或演出時均有很多變卦,例如若有隊員缺席,大家便要立即變陣更改動作,連臨場應變的能力也有提升。當然,能在眾多人前開心表演、叫口號,也可增強學生的自信。 設航天室「微藻反應器」 光明英來不單在競技啦啦隊上表現出色,其他學校設施、教學方法及價值觀教育等方面,也廣獲不錯的口碑。校長馮瑞德稱,學校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在硬件設備上,近來就有優化圖書館、設立航天室、引進「微藻反應器」等,小息時,均會開放設施予學生使用,希望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學習範疇。平日學校也鼓勵學生多參與不同比賽或外出參觀考察,例如舉辦新加坡文化及英語學習交流團,或到昂船洲軍營駐港部隊展覽中心認識中國歷史等作實踐式學習。他說:「學校着重全方位學習,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綜合表演,也設立飛躍舞台計劃,不想學生局限於術科學習之中,讓他們在不同專長也有發揮。」學校現有逾50種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除了安排在課後或周末上課,有些更會安排在課堂時間內,讓更多學生可參與其中。 馮瑞德(黃志東攝) 航天訓練:學校去年成立航天室,逢周五綜合課堂時,學生可在這裏學習飛機飛行原理。(黃志東攝) 每年5月,學校舉辦綜合表演日,全校超過400多名學生參與,有時更會在校外的大型表演場地舉行。(學校提供) 淨化空氣:學校最近增添「微藻反應器」(GT-Microalgae Reactor)系統,利用LED燈和水中微藻作產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達到清除二氧化碳、釋放淨化無碳空氣的作用。學生表示這裝置實用又環保,還可增進對光合作用的了解。(黃志東攝) 壽星免費「夾公仔」 此外,學校另一特色是非常重視關愛文化,每天早上,校長、教師和社工也會在門外迎接學生,若察覺學生有情緒問題也可即時處理。小息時,教師會留在課室,跟學生談天或玩桌遊。最有趣的是,學校設有一部「夾公仔」機,只要學生在當月生日,可在該月內免費夾公仔一次,馮瑞德更指學生「一定夾到」,不會讓小朋友失望,「最緊要小朋友開心」! 生日驚喜:當月生日的小朋友可以免費夾公仔一次,而且是「必中」的呢。(學校提供) 學校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關注,特設「童樂天地」,讓他們隨時找社工傾心事。(黃志東攝) ◆光明英來啦啦隊近年獲獎成績(表) (圖10)(蘇智鑫攝) ■INFO 光明英來學校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74 班數︰36 地址︰元朗元政路 電話︰2476 2610 網址︰www.kmyls.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詳細內容

混合式學習:線上線下同步學習 化身科學家 探究聲音傳播

新冠疫情顛覆全球生活,也改變了香港的學與教模式。踏入後疫情時代,師生全面回歸實體課,電子學習和傳統面授的意義及價值,均需要重新定位。自去年開始,教育界一班有心人,正努力嘗試把兩者的優勢結合,希望通過「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提高教學彈性,為本港教學策略開闢新路徑。   香港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於去年9月展開為期3年的「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下稱「計劃」),至今支援超過60間本港中、小學推展blended learning。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是其中一間伙伴學校,負責統籌的謝浩天主任(謝sir)指出,面授教學與電子教學,其實各有優勢,「教師在面授課堂,可以更直接回饋和影響學生,帶動他們的學習,而學生與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面對面的合作,亦有助訓練他們的共通能力;至於電子學習的好處,則在於學生可隨時隨地取得學習材料,建立個人化的學習路徑,師生亦可即時在線上閱覽和修改資訊」。 謝浩天(受訪者提供) 在家預習 引起興趣、思考 為提升學與教的效能,該校去年嘗試把面授與線上教學雙軌並行,且在五年級的常識科做試點,「我們選了兩個涉及較多抽象科學概念的課題,分別是『聲音的傳播』和『日蝕』,都是同學不容易憑空想像去理解,所以想借助blended learning,幫學生學得更好」,謝Sir說。 在「計劃」的同儕導師指導下,謝sir與常識科教師重新設計相關課題的教案,並把建構科學知識的過程,拆分成7個步驟,其中第一步「觀察」、第二步「發現問題」和第三步「提出假說」,都採以電子方式。他以「聲音的傳播」為例,「教師準備了一些課前預習短片,讓學生在家中觀看,主要是通過一些小實驗,讓學生有一個初步概念,原來物件的長短、重量或質量不同,所發出的聲音都是不同。這些前置預習,可引起學生的興趣,刺激他們思考更多問題」。 課堂做實驗 雲端分享結果 第四步「進行實驗」和第五步「收集及分析數據」,則在學校課堂上實行。學生分成6組,每組獲派不同的實驗工具,當中包括日常用品,如水杯、間尺等,也有樂器,如木琴、刮瓜等,「透過實驗,同學便會發現,原來不單是樂器,其實任何工具,都可以用來製作聲音的。而這些工具的長短,會影響它們振動的頻率、音量的大小,以及音調的高低」,謝sir說。 分組實驗: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去年嘗試在五年級常識科「聲音的傳播」課題,採用混合式教學策略,其中一堂,學生需要分組,並使用不同的工具做實驗。(受訪者提供) 釋放課時 師生反覆驗證 來到第六步「發表和覆核」,也是謝sir覺得課堂最有價值的地方,「作為常識科教師,我們覺得,不單是教授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有科學家的精神。所以我們要求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用電子媒介記錄結果,並模仿科學家在科學期刊發表科學研究般,在雲端分享工具網站Padlet發表研究結果」。由於所有學生都可以在這個平台,即時看到其他人的發表,假如學生對某些結果有質疑,可在課堂上作第七步的「重複和驗證」,互相交換實驗工具,反覆驗證。最後,全班學生一起做歸納,替他們的科學探究下定論。 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做實驗,並同步用電子媒介記錄結果,再在雲端分享工具網站Padlet發表自己的研究發現。(受訪者提供) 以往,雖然這兩個課題也會在課堂上做實驗,但謝sir指出,礙於課時所限,很難讓學生走出來,逐一發表研究結果,也無法作進一步的反覆驗證。但在混合式教學策略下,由於部分前置知識會轉移到網上供學生預習、自學,於是可釋放出面授課堂的時間,幫助學生整理、歸納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以往知識的流向,是由教師、書本去到學生,但現在整個社會氛圍,知識都是共同創建的,因此教學範式亦要轉移。」 電子學習的優勢,在於學生可隨時隨地取得學習材料,也可即時在線上回饋。(受訪者提供) 教學新模式:軟硬件俱備 促進自主學習增彈性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負責人藍澧銓教授表示,其實在疫情之前,本港教育界已有e-learning(電子學習)、mobile learning(移動學習)的概念,「不少教師會把一些影像、資料放在網上,讓學生在家中自行抽空去看、去閱讀,在學校課堂則如常教書,某程度上,這種都可以叫做blended learning」。惟他認為,blended learning的應用,不該局限於此,「這樣的e-learning、mobile learning,都只屬於輔助角色,並沒有為課堂規劃、授課模式帶來轉變。但今時今日,VR(虛擬實境)、AI(人工智能)也誕生了,若繼續沿用這種blended learning,我覺得實在浪費了機遇」。 藍澧銓(受訪者提供) 教師巧妙規劃 解決課時問題 藍澧銓又謂,以香港目前的硬件和軟件來說,絕對有條件推動更高層次的blended learning,「在科技上,香港的寬頻滲透率、平均寬頻速度,都是位處世界前列,而每所學校的電腦器材亦充足,不構成問題;至於軟件如教師、學生,他們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但他補充,不管師生的心態如何,blended learning都是值得去推廣,「因為blended learning牽涉很多自主學習的元素,這些都是學生未來必須擁有的技能,所以斷不能因為學校、教師或學生抗拒而不去發展,反而是,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令他們更開放接受呢」? 他承認,相比起外國,香港課時緊張,或許會是推動blended learning的阻力,「blended learning很着重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接觸,這部分確實會多花了時間;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很多自學的部分,這裏又可騰出課時。在此消彼長下,只要教師能夠巧妙規劃,我相信課時問題,是可以解決」。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為伙伴學校的教師舉辦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坊及講座,內容涵蓋電子教學工具、培養學生21世紀技能、如何支援能力較弱或學習動機較低學生等。(受訪者提供) 課堂設計:Blended learning 小學起步最好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涵蓋高小至初中的4個學習領域,包括中文、英文、數學和科學教育,計劃會為學校配對核心科目顧問和同儕導師,他們會跟伙伴學校的教師共同備課,並透過觀課,反思課堂設計。 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物理科主任黃偉強(黃sir)是其中一名同儕導師,他說,blended learning在香港教育界,仍然是新鮮事,或是不少教師都以為等同「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這些觀念,都需要釐清。「所以不論是這個計劃的大學教授或同儕導師,我們一開始,都需要向教師清楚解釋什麼是blended learning,讓他們知道,『翻轉課堂』只是其中但非唯一的方法,以及有什麼科技元素,可以應用其中。」 黃偉強(受訪者提供) 難複製外國教學策略 鑽研blended learning多年的黃sir,眼見外國把相關教學策略運用得相當成熟,雖然有參考價值,但就認為,很難搬字過紙般帶到香港,相信會有很多不相容的地方,「主要是外國的學習模式,跟香港很不同。外國學生,需要很多自主空間,才會有動機去學,才會學得好;香港教育卻是考試導向的,也強調課堂秩序和紀律,假如教師給學生太多自學空間,反而會令他們感到迷惘,不知從何入手。這些地方,是需要調節的」。 然而,黃sir還是覺得,本港學界是需要發展blended learning的,不單因為當中教學樣式的多元,能夠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最重要是,它有助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香港的處境,我覺得愈早起步愈好,最好在小學階段,已經用上blended learning,讓學生知道,原來學習模式不是得一種,否則去到中學,學生已經定型,就很難改變了。」 賽馬會「混合式學習」計劃副負責人兼教學顧問(數學科)夏志雄(右),與伙伴學校教師共同備課,大家一起研究使用VR設備。(受訪者提供) 計劃提供證書課程,除講解混合式學習的理論,教師更會合作設計課堂活動。(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5期]

詳細內容

快樂校園:家校同築歡樂氣氛 遊戲中學習 幼園嘉年華式面試 小小人兒愛上課

10、11月是幼稚園面試的高峰期,各位爸媽,你們可曾試過因為太渴望孩子考到心儀學校,而給予他們太大壓力,以至面試過程不如理想呢?為使家長和小朋友都可以放鬆心情去迎接面試,有幼稚園今年特別把面試換上嘉年華形式,希望小人兒可投入其中,並對上學留下愉快的印象。   香港靈糧堂幼稚園(下稱靈糧堂)共有6間分校,是參加教育局的「幼稚園教育計劃」(半日制課程學費全免)之中,較受家長歡迎的幼稚園。踏入11月是各分校PN(學前班)及K1的面試日子,今年秀德及荃灣分校決定搞搞新意思,面試當日校舍不但佈置成嘉年華會般,校長和教師亦會打扮成演藝人員一樣,並在衣服掛上可愛公仔,讓小朋友和家長都能投入歡樂氣氛之中。 靈糧堂幼稚園的課程設計以愉快學習為宗旨,其中的「與童共樂」活動,教師精心設計不同親子主題遊戲,讓家長和小朋友一同參與。(黃志東攝) 香港靈糧堂幼稚園秀德及荃灣分校校長丁敏儀表示,以往見到家長帶小朋友去面試,總是十分拘謹,「一入到校門,他們便立即提點小朋友要說什麼,有時會搶着答問題,若小朋友做得不好又會責怪他們。其實今次有這個想法,是想大人和小朋友來到我們學校,毋須帶着嚴肅、緊張的心情,透過親子遊戲便可以輕鬆完成面試,不要因為一次具有壓力的面試而怕了老師和學校」。 教師設計了巡遊車,讓學生以巡遊形式向同學們派發傳單,宣揚關愛他人的精神。(黃志東攝) 課室化作遊戲房 今年秀德及荃灣分校分別有約200及120個K1學位,秀德另有約200個PN學位。與其他靈糧堂分校一樣,秀德和荃灣校面試也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師會請小朋友入課室玩玩具,第二部分是小組互動唱遊,家長可全程陪同。不過今次換上嘉年華形式,從踏入校門登記開始便儼如進入遊樂場一樣。第一部分小朋友會進入佈置成遊戲房的課室,從前的桌面玩具也變成探索角落,當小朋友自由玩樂時,教師會與他們和家長談天,以作評核;第二部分的唱遊,是大約10至12人的小組活動,教師會從中觀察小朋友的反應及與家長的親子關係。最後他們更可到不同的課室自行參與教師準備好的各種遊戲,好好享受這個親子時光。 各式玩具:課室旁擺滿自主遊戲時間的玩具。(黃志東攝) 家長參與:家長可以參與學校上課前的自由活動時間和早午會,與學校關係密切。(黃志東攝) 不欲家長預先催谷 丁敏儀說:「我相信老師們的專業,其實小朋友看似在玩,但在過程中,老師已能觀察到他們是否有好奇心、與父母間的關係等。要知道來面試的小朋友只有1、2歲,我們根本不會考核學術範疇,也不希望家長預先催谷,因為那些知識來到幼稚園也會學到。我明白很多家長為面試準備了很多,但我也不想小朋友以後一想到學校,就只想到面試時的緊張心情。」她更指家長事前並不知道會以這樣的模式面試,他們收到的面試通知,只是一張「邀請卡」,上面提點家長讓子女穿著色彩繽紛的服飾到學校,希望給他們一個驚喜。 以嘉年華形式面試,丁敏儀指在業界中少見,卻貫徹了學校愉快學習的宗旨。「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Happy School,但我們不止是Happy School,而是Happy Learning School,小朋友在這裏並不止是遊玩,遊戲滲入了很多學習元素,令他們不自覺地增加知識,甚至學了也不知道。由老師單向教學的坐定定學習模式,無疑令老師省下很多工夫,而我們的老師自製教具、準備服裝,甚至製作巡遊車,背後所花的時間心機一點也不少,目的都是為了讓小朋友能開心學習。」 今年靈糧堂秀德及荃灣分校以嘉年華形式舉行面試,秀德校剛於過去的周五、六(11月3、4日)完成面試,可看到教師們用心準備的工夫。(學校提供) 今年靈糧堂秀德及荃灣分校以嘉年華形式舉行面試,秀德校剛於過去的周五、六(11月3、4日)完成面試,可看到教師們用心準備的工夫。(學校提供) 除了開心學習,課堂中學生可參與和表達的機會也非常多,如小朋友在自由遊戲時間可利用各種玩具探索;高年班學生可擔任「甜絲絲大使」,以大哥哥/姐姐身分陪伴低年班新生;每天早午會,學生又有機會領禱、帶領跳舞等。這些機會,都有助培育學生自主、主動、懂分工等技能,甚至升上小學後,從不少畢業生及小學教師的回饋中,都指靈糧堂學生既有自信又願意表達。 早會小話劇:早會時教師特別穿上戲服做小話劇,小朋友也有份參與其中。(黃志東攝) 特色水龍頭:各種有趣、不一樣的水龍頭設計是每間靈糧堂幼稚園的特色之一,讓學生如玩具般探索不同的開啟方式,此設施更曾獲美國建築學會頒發獎狀,以表揚其教育哲學。(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