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繪遊樂場:一筆一紙 輕鬆練習簡筆畫

大家要多點留意在季節變化下,樹木的外觀轉變。 練習簡筆畫,其實真係好簡單,一支筆加一張紙就可以開始。當然,如你對用品有所要求,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一支中間粗度黑色SIGN PEN(0.2或0.3)或一支2B鉛筆(我喜愛用炭筆,除了黑色夠實色之外,也可透過行筆輕重令線條更多變化) ◆一本小畫簿,市面上有A5 SIZE小畫簿,有活頁膠圈和膠裝設計(我較喜歡膠裝設計,因作品能夠妥為保存) 曾帶小朋友到戶外寫生,發現其中一個學生的畫簿只剩下寥寥數頁,細問之下,原來他為求完美,每遇到畫作不理想的時候,索性把整張畫紙撕下棄掉。其實好與壞也應保存下來,往後可以翻看自己的繪畫進程,是難得的紀錄,見證在藝術的成長。 小盆栽常見,是一個很好的練習主題,加上植物生態自然,相對較容易處理。 上期提及作畫前先蒐集資料,大家可從下列方向落手: ◆照片:用相機拍下的照片,最貼近真實圖像;亦可以來自不同類別的印刷品 ◆電腦圖像:經電腦繪製或加工的圖像,特別是質素較高,細緻位很清楚。可用作參考,不應模擬。建議將圖像列印出來,避免長時間看着屏幕 ◆繪圖:人手繪製的圖像,我們可在手繪作品中窺探到一些細節,例如行筆方向和肌理質感表現 小貓和小狗討人喜愛,日常多留意牠們的動態和姿勢,畫作主要重輪廓表現。 ■繪畫Q&A 漸變效果用水彩定粉彩?紅撞藍效果如何? 繪畫遇上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你一起研究。 文、繪圖:Art Playground視藝老師Mr Liu  

詳細內容

全人教育:多元活動展才華 助全人發展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就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發表諮詢文件,並提出六大方向,其中之一是「促進全人發展」。其實,自2000年推行教育改革以來,「全人發展」一直是本港教育政策的重要方針,但由於缺乏框架,如何詮釋、怎樣演繹,都是由學校各師各法。究竟真正的「全人發展」應該涵蓋哪些元素?「全人發展」等同「課外活動」嗎?趁着今次課程檢討,這課題值得各位再一次深思。 文︰沈雅詩      攝︰楊柏賢、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投入活動 實踐全人發展 引入「深度學習」 亞洲首批 位於天水圍的直資中學伯裘書院,是本港少數勇於創新改革的學校,該校在去年引入加拿大著名教育家Michael Fullan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教學法,並將在新學年正式以「6C」框架包括Collaboration(協作)、Communication (溝通)、Creativity(創造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Character(品德)及Citizenship(公民素養)來優化教學方式、考核及成績表制度,幫助學生達至「全人發展」,為亞洲區內首批採用相關教學法的學校。 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中)表示,他一直以「空間、機會、信任」6個字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讓孩子透過多元活動發揮所長,建立目標。 活動顧及學生獨特性 在伯裘書院校長黃頴東眼中,學校要推動「全人發展」,需要有兩個向度,包括社會性和獨特性。「有些共同的課題,例如性教育、價值教育、公民教育等,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涉獵的,用以裝備他們將來立足社會。但與此同時,亦要顧及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提供足夠的空間及機會,讓孩子展現及發揮個人的才華。」 要幫助學生發展個人興趣,自不然會想起形形色色的課外活動,然而,若學校單靠海量的興趣班,卻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仍是難以帶來效果的。伯裘書院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另一方面也透過學校政策確保低年級學生全體參與。 校方認為,制服隊伍可鍛煉學生的紀律、解難、團體精神等共通能力,因此要求所有中一、二生都必須參加一個制服隊伍。 中一二級 全體參與5天課外活動 該校學生發展部主任何靜妍表示,學校每年都舉辦長達3星期的中一級新生暑期適應課程,新生未正式入學,教師已從旁觀察孩子的特質及志趣,「在暑期適應課程中,除了有群體課程之外,老師還會因應各人的興趣和才能,安排他們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舞蹈、IT、英詩朗誦等,而在課程的結業禮上,每名同學都有上台表演的機會,向大家展現學習成果」。 由於校方希望從小向學生灌輸「全人發展」的概念,因此在周一至周五的課後,都安排中一、二生參與活動,其中兩天是興趣班、一天是制服隊伍訓練、一天是科創活動,以及一天晚讀,這兩個年級全體學生的放學時間亦延至下午5時30分。 伯裘書院的學生,於6年的中學生涯中,至少有兩次境外交流的機會,擴闊眼界。 伯裘書院副校長馮順寧笑言,從沒收到家長因這個遲放學安排的投訴,「我們在暑期適應課程時,已經跟家長說得很清楚,校方將會用什麼方法去培育小朋友,他們很早已經有心理準備,况且,我相信家長的確看到這些活動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所以他們亦願意配合」。 黃頴東補充,中三以後,學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去選擇參加哪些活動小組,「原則上,每個學生在伯裘書院的6年中學生涯,應該都會發掘到自己的興趣,也獲得豐富的學習經歷」。 學校推行小師徒計劃,香鎂欣(左三)以學姊的小導師身分照顧過這幾個學弟妹,她更從中發掘到自己喜歡照顧人的特質,希望將來能成為醫護人員。 ■學生心聲 ◆香鎂欣(中四生) 怕醜妹做司儀 練成大膽 香鎂欣是學校女童軍隊長,去年亦有份在中一級新生暑期適應課程中擔任小導師,照顧一班學弟學妹。鎂欣自言生性膽小沒自信,全靠學校的「全人發展」計劃令她改變過來,「當年自己就是在暑期適應課程中被老師推舉出來,代表所有新生做分享司儀,之後,學校也給了我很多上台的機會,於是膽子慢慢練大了;亦由於學校規定所有中一、二生都要參加制服隊伍,當時我選擇了做女童軍,自此就一直沒有退隊,這幾年,女童軍培育了我的領導才能,也讓我找到喜歡照顧別人的特質」。修讀理科的鎂欣,已立志將來從事照顧病人的醫護工作。 香鎂欣(右)由怕羞妹變成學校的「金牌」司儀,她感激學校給予學生很多發展的機會。 ◆林樂恆(中一生) 踢波練體育精神 無礙學業 林樂恆雖然年紀小小,但對「全人發展」這個字,亦有一番見解,「我覺得『全人發展』是指透過一些活動、經驗或成果,取得一些在課本以外的能力」。 他表示,雖然來了伯裘書院只有一年,但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學習經歷,包括加入童軍,學習了步操、野外定向、打繩結、營地烹飪等知識,亦獲得足球、STEM、英詩朗讀等多個範疇的比賽經驗,培育到團隊和體育精神,亦提升了溝通能力。雖然課外活動多多,但樂恆強調無損學業成績,「這裏也重視讀書,逢周五的晚讀時段,便有自習溫書時間,我也參加了功課輔導班,所以成績也可以的」。 中一的林樂恆(右)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隊,並很高興獲得多次出賽的機會。 內化素養 不停留「課外」 靠興趣跨過人生難關 作為傳統老牌名校,協恩中學(下稱協恩)的女生出名「玩得」又「讀得」,學校於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上,在學界擔任了楷模和示範的角色。協恩中學校長梁少儀不諱言,校方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有一定的質素要求,學生絕不是「求其」玩的,「協恩投放了大量資源去辦活動,當同學投入學校任何一個活動時,都一定會被當中的高水平提升到知識、技能和態度。即或你沒有親身參與其中,但長期被這種氣氛薰陶,亦會很容易感到別人的表現是好還是不好,會有很多感覺在你心裏頭產生」。 協恩中學校長梁少儀(左三)表示,學校辦的所有活動都以高水平為原則,希望從中帶出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可連結學生的一生。(鄧宗弘攝) 非為贏獎牌 助宣泄情緒 「全人發展」是教育局近20年才經常掛在口邊的口號,不過,協恩早在40年前,已具發展全人教育的前瞻性。「這個文化,是40年前、第三任校長黎太(黎韋潔蓮)開始醞釀的,當時她強勢推動學校發展體育和音樂活動,其後才逐步發展辯論、即席專題(演講)、科研……黎太當初有這種想法,不是要為贏獎牌,而是她覺得,女孩子在人生的歷程,一定會有逆境,哪怕是感情、事業或家庭,如果有一項運動或一種樂器是她所愛的,便可以透過出一身汗或演奏去宣泄情緒,有助她處理生命上的難關。」 深層次發展 一生受用 那麼作為現任校長,梁少儀又如何詮釋「全人發展」這四個字呢?「不是說所有東西都要『叻』,而是希望學生在學術以外,找到最少一種活動可以令她做多一點、做深一點和做得認真一點,她會覺得有把握的。」 她又強調,課外活動有助促成「全人發展」,但素養元素必須加以內化才有用,「『全人發展』會帶出一系列的qualities,但不要把這些qualities停留在『課外』的層面,而是要內化,讓它們在學生將來的事業、家庭或服務上不斷湧現出來」。 兼顧玩與讀 教師伴成長 談到如何幫助學生好好兼顧「玩」與「讀」,協恩校長梁少儀表示,協恩在學與教、評估,甚至是課時設計上,都花過一番工夫。「我常常提醒老師,當學生的課外活動量如此高,一放學便有這麼多綵排、練習時,老師就要想辦法,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加深記憶,這是非常重要的。」 Ivy說,協恩幫助她發掘到不少志趣,更因為參與過校報的排版設計工作,令她萌生將來投身相關行業的念頭。 ■學生心聲 ◆陳沛瑜(Ivy) 中六生 良師助尋路向 盼做編輯工作 Ivy表示,協恩不單在學術上成就了她,還給予她很多機會讓她發掘自己,「學校有『一生一師』計劃,每個同學在中一入學時,都會獲編配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會伴着學生走過6年,幫助她們從不同方向去發展,制定長短期的目標。我低年級時,都是偏靜的,參加的活動也不多,但幸得身邊老師不斷鼓勵,我才願意作出嘗試」。 歷年接觸過不同活動後,Ivy發現自己最愛射箭,雖然經常要早至上午6時45分返抵校園練習,但她仍樂此不疲,更曾擔任射箭隊隊長。另外,她也參與校報的排版設計工作,更從中找到職業路向,「我發現自己原來對編輯工作很有興趣,所以希望可在大學讀傳理系,將來做相關的工作」。 透過「一生一師」計劃,教師巫穎茵(右)一直伴着Pamela(左)成長,給她很多寶貴意見。 ◆趙小婷(Pamela) 中六生 辯論高手 將來不想當律師 溫文儒雅的Pamela,想不到原來是辯論高手,更多次在學界比賽中奪得「最佳辯論員」的殊榮。「第一次接觸辯論,是中一時參加班際辯論賽,那次之後,發現自己在這方面很有興趣,其後便加入了校隊,中五那年還當選隊長。」 Pamela表示,通過辯論訓練,提升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學會了臨場應變,加上擔任隊長一職,帶領過這支近60人的辯論隊,如何處理人事、怎樣跟教練協商等都成為她寶貴的經驗,相信有助將來應用到職場上。問口才了得的Pamela可有想過將來當律師,小妮子靦腆地說︰「這也多得學校的『全人發展』計劃,中四那年安排了我去律師行工作體驗一星期,那次之後,我便知道自己其實不喜歡做律師,要找其他更適合的工種。」 智庫倡先訂發展框架 再校本化 經歷了近20年的教育改革,時至今天,教育局在最新的課程檢討諮詢文件中,仍然要老調重彈,重提以「促進全人發展」的方向來優化學校課程,這反映教育界,以至學生及家長,過去都一直未能對正焦點。 老調重彈 政策未對焦 青年民間智庫MWYO研究及項目總監劉思穎指出,「全人發展」雖然是香港教育政策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但一直難以「落地」,「最大問題是大家對『全人發展』的定義不一,每間學校、每個教育或青年工作者,都以為自己在做着,但真的是嗎?彼此亦甚少交流」。 劉思穎 因此MWYO認為有必要制訂「全人發展」框架,供教育與青年工作者作討論基礎。經過諮詢及參考海外經驗,MWYO所勾畫的「全人發展」框架涵蓋四大原則,包括︰一、全面發展學生的智能及非認知能力;二、裝備學生,令他們有所需技能面對世界的急速變化;三、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身分價值;四、提升學生對校園生活的滿意度。 在這些原則下,框架再由核心素養、相關技能及價值觀三部分構成。MWYO研究員黃樂謙解釋︰「我們認為有5個核心素養是很需要培育的,分別是健康/整全生活、生活技能、關係認知、公民認知和國際視野。圍繞這五大素養,再發展相關技能,並同步向年輕人灌輸應有的價值觀。」 黃樂謙 釐清觀念 不為資助及「交差」 劉思穎補充,MWYO倡議的只是一個框架,而非教學大綱,「始終每間學校的教學理念不同,學校環境、學生的背景和社經地位亦有分別,所以很難有一套『全人發展』模式能夠套用在所有學校,是需要校本化的」。但她強調,框架的價值在於釐清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校層面,決定為學生提供哪些活動時,不應再取決於這些活動是否容易獲得外界或政府的資助;對學生而言,參加課外活動原來有更大的意義,而非為『交差』或令成績表看起來更亮麗;對家長來說,也讓他們明白到,子女投放時間參與課外活動並不等同會拖累學業成績,兩者並非對立的,反而是相輔相成」。 繼發表香港中學生「全人發展框架」後,MWYO稍後會再整理「優秀個案實踐」供業界參考,並計劃於新學年給學校提供實質的支援,「如果學校想在『全人發展』的項目上做多一點,我們可以在金錢、人脈或意見上作出幫助,視乎學校的需要。我們也積極聯繫了一些機構,當中有做Urban Farming、有探訪露宿者的,都適合中學生參與。」黃樂謙說。

詳細內容

問專家﹕幼兒睡不安寧 認清「夜啼」四大成因

問﹕兒子1歲多,最近經常睡得不好,在半夜三更醒來不停喊,但又不是肚餓,不肯飲奶。如何是好呢?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註冊中醫潘咨遐       答﹕從中醫角度,小孩子如入夜後睡不安穩,時醒時哭、每晚定時啼哭,甚或哭至通宵達旦,有可能是「夜啼」,常見於1歲以下幼兒。成因主要有4種,分別是脾寒、心熱、驚恐、食積。 脾寒:主要徵狀是手腳冰冷、腹痛和大便稀溏,幼兒睡覺時會蜷曲身體及愛揉肚子。成因可能是子女天生脾寒,加上母親食過量生冷食品,體質虛寒,透過餵哺母乳把寒氣傳給幼兒。由於夜間陰氣盛,中醫角度認為脾屬「至陰」,陰愈盛,脾寒愈嚴重,當腹中有寒氣,易有不適,令幼兒易醒。 改善方法:餵哺母乳的媽媽要戒吃寒涼食物,多食溫熱性平食物調理身體,亦要避免幼兒的腹部受寒。 心熱:主要徵狀是哭聲響亮、煩躁不寧、有口氣、便秘或身腹溫熱等。成因可能是哺乳媽媽本身有熱氣,連帶母乳也有熱氣,傳給幼兒。另外,幼兒可能穿得太多,加上天熱,體內陽熱太盛,以致陰陽不衡、心火上擾,睡不安寧。 改善方法:哺乳母親別食太多熱氣食物,亦要注意別讓幼兒穿太多衣服。 驚恐:嬰兒因過度驚恐而扎醒,主要徵狀是神情不安,需由父母安慰。成因可能是母親在懷孕中受驚,令幼兒天生膽小,另外日間有太多刺激活動、看電子產品時間太長,也易令他們情緒不穩。 改善方法:臨睡前應要靜心,別讓孩子玩太多、笑太多或玩電子用品太長時間。另外,不要讓幼兒穿太多衣服,房間氣溫應維持在25℃。 食積:即食滯。主要徵狀是幼兒厭食吐乳、口有酸臭味、腹痛脹滿、睡卧不安或大便酸臭。成因可能與飲用奶粉有關,因奶粉較母乳難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如幼兒進食固體食物後,沒有完全咀嚼,一樣可引致食積。 改善方法:父母可以先轉用其他奶粉,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盡量清蒸白煠,把食物先煮軟爛或打碎才給幼兒吃,也盡量避免食用難以消化的食物。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問專家:兩歲幼兒應變能力有限 不宜一人睡

問:兒子26個月大,以往一直睡嬰兒牀,並跟我和丈夫同房,但近來我們安排他獨自一間房,並轉在小童牀上睡。可是每當他半夜醒來時,便會落牀走來找我,以及想爬上牀跟我們一起睡。每次我們抱他返回自己的房間,他隨即又爬落牀,有時更說要出廳坐。我們已向他解釋大家晚上都要睡覺,以及每個人都有自己睡牀的,雖然他口說明白及肯返回房間,但我們一離開他房,他又會哭。這情况已持續了數晚,罵他時他哭得更厲害。應該怎辦?如何協助孩子獨立一個人睡呢? 文:許朝茵       資料提供: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服務總監陳香君 答:其實2歲2個月的幼兒,太年幼,是很難適應一個人在房內睡覺的,所以半夜驚醒,出現哭鬧是很正常。况且幼兒的應變能力有限,實在不宜把他們獨自留在房內,因為有可能隨時發生意外,例如睡覺時半夜嘔奶或不小心地把厚重被子放在自己口鼻上,導致呼吸困難,遇上這些情况,幼兒未必能應付到,需要家長的幫忙。 而且幼兒一個人睡,也有可能被一些小事情嚇倒,例如見到大曱甴或發噩夢等,會令他們大驚,甚至內心受到傷害,但幼兒不懂抒發這些心情,亦未必懂得向父母表達,最後這些不安情緒累積起來,可能引發更嚴重問題,如分離焦慮或社交恐懼等。 4至6歲可考慮獨立睡 雖然部分2至3歲的幼兒較「醒目」,表面上好像有能力獨自在房內睡覺,也得到家長的稱讚,令他們覺得這樣做才符合父母的期望。但事實上,這個年紀的孩子,仍需要爸媽的關愛及支持,亦眷戀父母的陪伴,如果為得到讚賞而抑壓內在真實需要,長遠而言,會影響到其自信心及正向情緒的發展。 我建議家長可在子女4至6歲時才考慮安排他們獨立睡,如見到孩子4歲時,已甚少嘔奶,或夠氣力撥開厚重被子,加上他們願意獨自在房內睡,便可以嘗試。否則如孩子能力不夠及不太願意,可等至6歲才嘗試。 然而,爸媽千萬別突然要求他即時一個人在房內睡覺,可以選上一個特別的日子作分水嶺,如6歲生日或新年時,但別選在新學年,尤其是升小一時,因同一時間太多改變會令孩子難以適應。 此外,父母也需協助孩子適應這個轉變,孩子獨立在房內睡覺的首數天,父母要陪子女入房傾偈或說故事,至他們入睡後才離開,之後可慢慢改為陪至孩子出現睡意,讓他自行睡。家長及小孩的房門都應打開,增加安全感,待他們適應後才關上。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做家務學收入可以嗎?

適逢本月是第3屆香港理財月,不同類型的理財教育活動接二連三登場。本會的理財社工在不同的家長理財教育活動中,了解到不同家長對子女理財教育的困難,而最常聽到的其中一個疑問,可以說是這一個:「我可以讓子女做家務換取金錢嗎?」 學會精打細算 忘了責任 這個疑問讓我回憶起以往曾聽過一位媽媽分享。這位媽媽在她女兒小一的時候,開始以上述方式吸引女兒做家務,例如:每次晚飯後負責洗碗就可以有10元、抹乾淨所有房間的地板有10元、自行收拾玩具又有5元,諸如此類。最初的一年,女兒做家務很賣力,因為她能夠以做家務換取金錢再買她「想要的東西」,母女兩人都很滿意,進展很順利。過了一年,女兒開始問:「如果我洗10隻碗有多少錢?」、「如果我只抹自己房間的地板有多少錢?」、「如果我只收拾部分玩具有多少錢?」媽媽終於意識到原來女兒開始「精打細算」,她「想要的東西」需要多少錢,她就只做到相等金額的家務為止,在此以外的家務,女兒就置身事外了。女兒或許學懂了「精打細算」,但忘卻了責任,媽媽最終為此煩惱不已。 香港的家庭普遍認為「做家務是家庭責任的一部分」,如果家長亦認同這個觀念,那就實在不應該以支付金錢的方式「鼓勵」孩子去做家務。或許我們可以細想一下家長為何那麼執著於「讓孩子完成某樣事情以換取金錢」呢?其實家長無非是想教導子女「收入」這個概念,並再延伸教導孩子「錢是得來不易」的價值觀,而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孩子學懂「珍惜所有」、「減少浪費」、「努力讀書,將來找份好工作」等等。 「貼地」教育 學懂珍惜 其實有關「收入」這個概念,家長可以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的機會,例如當我們與子女去餐廳進餐的時候,不時見到餐廳在招聘員工,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去教育子女何謂工作及時薪,因為他們會真實見到侍應或收銀員的工作,從而評估到工作的艱辛程度與收入如何掛鈎。當然,希望家長在與子女討論工作收入等事的時候,亦記緊要尊重不同的職業,讓孩子明白每一種職業都在協助整個社會的運作,對每一種職業的人士都應該心存感激。如果家長堅持想子女透過做某些家庭事務來建立收入的概念,則可以考慮用一些間中或偶然會出現的任務來支付報酬,例如:協助拋棄舊家俬、裝嵌新家具或一年一次的大掃除等,大原則是跟做日常家務的責任分開。 至於其他與收入有關的概念,孩子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才能漸漸明白。試想一下,人要學懂「珍惜」,其實需要理解到無論事或人都有是有限的:生命有限,資源亦有限,有時連成人都要在經歷過「失去」後,才能明白這些概念。而要令孩子明白「有限」這個概念,便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角度向孩子傳授了。所以,理財教育本質上是一個「貼地」及多方位的教育,並不單單局限於金錢,希望家長都能夠盡量利用日常生活的教育時機,做好真正的理財教育。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32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教孩子由「錢」入深

說起錢,每個人都需要,但又是否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去好好運用它呢? 甚少機會「使錢」 有錢即瘋狂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要帶小學生到營地過夜。若問什麼是孩子最感興奮的,除了營地設施,還有小食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會「認真」地逐一計算所有小食或玩具的價錢,似乎很想用盡手頭上的幾十元、甚至一分一毫,務求要把所有錢花光不帶走就最好。 筆者十分好奇,營地的小食部又不是百貨公司大減價,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再跟孩子們的父母傾談起這個觀察,大家都笑起來;但笑聲背後,亦很想知道該如何教導小朋友理財,擔心他們用錢不懂得節制。 說回來,孩子平日好像甚少「使錢」的機會,皆因很多小學都取消了小食部,學生需要自備零食回校;放學後,有些小朋友要參加課外活動,有些又直接去了補習班;回家時,天已晚,也沒有時間去購物了。由於這些孩子平日沒有機會用錢,所以難得有錢可用的時候,便瘋狂地消費了! 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發放零用錢是一門學問,博大精深。孩子什麼年紀給零用錢?應該給予多少?一星期還是每天發放?這些都沒有絕對的答案,重要的是,家長應藉着零用錢去因「財」施教。 訓練孩子以儲蓄買心頭好 要孩子學懂理財,就要由實戰開始。家長可因應孩子的需要,一同制訂給予零用錢的方法,並請孩子說出每天需要花錢的項目,例如放學後肚子餓買零食、搭車返放學等,當一起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項目後,再計算「需要」項目的零用錢金額。 那麼,他們的「想要」項目呢?相信家長也聽過孩子不少訴求,想要買什麼玩具、精品、遊戲機等。如果直接買給他們,家長擔心小朋友很快玩厭,或者因得來太易而不懂珍惜;但若不買給他們,又怕孩子發脾氣,加深親子矛盾。其實,這正是教育孩子儲蓄的好機會,家長不妨問問孩子想買的東西是什麽價錢,再討論一下可如何儲錢去購買。 在制訂儲蓄計劃時,家長或可表明底線,例如只限每天多給兩元零用錢,然後引導孩子計算一下何時儲夠錢去買東西。在儲蓄的過程中,有時孩子或會花錢買了別的東西,令儲錢進度比預期慢,這些也是家長介入的好時機,協助小朋友糾正方向,一步步達成目標。 當然,孩子想要的東西是否值得去買,也是制訂儲蓄計劃時需要討論的問題。然而,筆者認為,目標是否吸引,也是孩子儲蓄的動力。那麼,家長不妨讓他們有多一點自主,讓小朋友在儲蓄上建立成功感,提早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李杰成(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8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機」不離手為識朋友?

「點解我個仔成日打機?」陳先生不止一次向我提出這樣的疑問。陳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讀中二,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手機,放學一出校門就開始玩手機直至睡覺,每逢假期更是「機」不離手。收「機」成為陳先生與小明衝突的主要導火線。 面對App世代的子女,相信不少家長都有與陳先生一樣的困惑。衛生署2017年的調查顯示,13%小學生及34%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較2014年上升10%;更有超過五成小學生及七成中學生,為了上網或使用電子產品而與父母爭執。了解子女「機」不離手的原因,似乎是家長的當務之急。 了解孩子深層次需要 「肯定是他貪玩,抵抗不了手機遊戲的誘惑啦!」當我與陳先生傾談到小明沉迷手遊的原因時,陳先生這樣回應。家長理所當然的覺得子女沉迷打機是因為遊戲太吸引,而子女又「未識諗」;但其實「沉迷」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必須透過沉迷打機這個行為表徵,了解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在我單獨與小明傾談的過程中,他告訴我班上不少同學都喜愛玩這款遊戲,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會討論遊戲攻略。「唔玩和同學都無偈傾啦!」原來小明升上中一後,一直很擔心無法融入新環境,因着一起打機結識的「機友」,是他平日在學校最好的朋友。小明沉迷打機的背後原因,是需要朋輩關係。除此之外,遊戲「升level」帶來的成就感、生活單調沉悶轉而在網絡世界尋找刺激感、甚或抒發負面情緒等,都可能成為導致孩子沉迷上網的原因。我們需要因應每個孩子不同的情况作具體分析,才能找到隱藏在沉迷現象下的真正原因。 陳先生雖然慢慢了解到兒子喜歡打機的背後原因,但表示依然難以跟他溝通。家長經常苦惱無法與子女交流,皆因他們「十問九唔應」。但我發現無回應的,通常都是圍繞學校表現、功課成績等話題。其實親子溝通,除了這些嚴肅的話題,亦需要輕鬆的閒聊建立關係。我經常鼓勵家長先嘗試走進子女的世界,向子女了解青少年的文化,例如他們喜歡的遊戲、視頻甚至明星等。 學打機用語拉近親子關係 在面談中,陳先生向我抱怨,「我經常聽到小明打機時講類似『雷友』等不明所以的語彙」。我鼓勵陳先生下次再聽到這些不理解的網絡潮語,可以向兒子請教。一開始陳先生非常猶豫,認為兒子會嫌煩,但向兒子請教之後,陳先生開心地告訴我,「他仲同我介紹其他打機用語」。 點解我的孩子「機」不離手?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答案,最關鍵的是我們在指摘之前,要有足夠的耐心先去了解孩子的世界,找出背後的原因,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與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駱萤雪(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6期]

詳細內容

問專家:怕水入眼不肯洗頭 玩下雨遊戲減抗拒(2-8歲)

問:我的女兒現在2歲半,以前幫她洗頭,我會把她抱起來放在大腿上,隨著她愈來愈重,抱著洗頭真的有點吃力。但是她不肯低著頭讓我冲洗,很怕眼睛和鼻子進水,就算我叫她閉著眼、閉氣,甚至給她幼童泳鏡,她都不肯。請問有沒有方法可以訓練她,就算不抱著也肯洗頭呢? 答:對孩子來說,閉眼尚且可一試,但閉氣實在太難了,倒不如逐步幫她適應眼睛會入水的情况。在假日多帶她去沙灘、兒童泳池,她一開始可能會怕,但見到其他小朋友玩,就會想嘗試玩水、踢水,家長可趁機弄濕她的頭髮,玩得興起時更可照頭淋。 自選洗頭用品增參與感 在平日,家長可帶孩子去選購洗頭用品,洗頭水有不同香味、泡沫量,孩子有份選擇,可以讓她有參與感;也可一起買洗澡時玩的玩具,包括玩具小鴨、小水桶等,洗頭前先玩一會兒,製造開心的氣氛。坊間也有推出洗頭帽,擋住流到孩子臉上的水,不過小朋友未必喜歡有東西套於頭上,家長可自行決定是否購買。 準備工夫做完後,洗頭過程中有不少細節,家長亦需要留意。首先,家長千萬不能心急,不要為了省時而直接用花灑射向孩子頭部,而是用手濕水,沾在她的髮上,否則她會感到害怕。孩子未能配合時也不要責備,事實上害怕有水入眼是正常的,她非刻意搗蛋,如果家長作出責備,小朋友便會將洗頭與被罵連成因果關係,自此對洗頭更不感輕鬆。 我建議可先洗澡再洗頭,因為孩子一般不抗拒洗澡。洗澡時可玩小玩具,之後家長加入下雨等情節,例如說「現在下雨了」,並用手沾少許水從高處滴落,叫孩子用小水桶盛著,但有一兩滴水會滴到孩子的頭部,令她在玩樂中適應頭上有水。開始時不要用太多洗髮水,避免用很多水才能冲走泡沫,變相延長洗頭時間。 浴後稱讚添好印象 洗頭姿勢方面,放在大腿上是第一個階段,但孩子體重增加後便行不通,要改成孩子低著頭在浴缸洗,這是第二階段。孩子的頭部最好稍為傾斜,相比完全面朝缸底,能減少入水情况,家長可在她的頭皮輕輕濕水,並用毛巾擋著她的眼睛。第三階段才用花灑直接洗頭。 另外,浴室裏要放一條小毛巾,孩子一伸手就輕易拿到,如放在浴缸邊緣。大人和小朋友都一樣,眼睛不舒服時想用毛巾擦眼。事前讓她看見小毛巾可隨手拿到,能給予很大的安全感。洗頭過程中,家長亦可播放音樂和唱歌,洗完後一定要稱讚,例如說孩子很乾淨、香噴噴,令她對洗頭有良好的印象。 資料提供:慈慧幼苗中心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 文:李樂嘉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傳真至2898 2537

詳細內容

10歲兒「心思思」 想與「女神」拍拖(9-15歲)

問:我的兒子今年才10歲,讀小五,已經開始對異性感到好奇。他談起學校生活時,不時提起一個女生,還表明對她有好感,有時會跟朋友一起討論她,私底下稱呼她做「女神」。但我覺得不能這麼年幼就想著拍拖的事,那應該如何回應兒子?應否避而不談,抑或表明不同意他想這個問題? 答:的確,年紀太小就常常想著談戀愛,家長會擔心孩子的情緒或學業受影響,但隨著男性荷爾蒙增加,男孩子對異性產生好奇,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現象,小五亦不屬於過早的階段,尤其時下孩子傾向早熟,如果生活條件理想、較少憂慮的話,更容易「心思思」開始去想有關異性的問題。 滿足好奇心 爸爸分享經驗 這個年紀的男生,當對女生抱有好感,最多都是上堂時偷偷望向對方、私下跟同學討論等,一般都不會做出過分的行為,如滋擾、跟蹤等,故家長也不用太緊張。不過,另一樣男生會做的事,是上網搜索相關資訊,例如搜尋「暗戀」等字眼,或在討論區打「喜歡了一個女生」,再參考網友的意見,看看如何可增加吸引力或引起對方注意。網上資訊大多複雜,孩子有可能接收了錯誤的戀愛觀念。 既然如此,家長與其避而不談或反對他去說這個話題,倒不如開明地跟孩子討論,主動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就不會四處尋找資訊。這時爸爸的角色十分重要,可分享個人經驗,包括何時開始喜歡異性、高小和初中時的相關經歷等。 採用坦誠分享的方式,說教的意味便大減,進而才去分享對待異性的正確態度。由爸爸出馬的好處,是令兒子容易有共鳴、感到被明白,當他要分享個人的想法和心情時,也不會感到尷尬。 闡明什麼是「拍拖」 那對待異性的正確態度是如何的呢?在小學階段,當對女生抱有好感,建立的應該是朋友關係,例如相約其他朋友、鄰居一起玩,過時過節亦可搞活動,一大班朋友一同慶祝。在這些場景中,雙方不至於單獨相處,但男孩子亦有機會認識女生,好奇心就得到滿足。 萬一孩子跟對方建立友誼後,進一步幻想可以拍拖,家長可坦白向他分享,拍拖並非只是約去街般簡單,也需有不少條件,例如要有能力照顧對方,也要負擔去街、買禮物等開支,對一名小五生來說是過於困難。聽到這裏,孩子通常很快明白到,要待自己長大,有情緒控制、經濟等能力,才適合進入戀愛關係。 資料提供:註冊社工傅丹梅

詳細內容

蘇志威:健康「好鞋子」 護足不可小

蘇志威表示,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雖然相比太太,他已是屬於「陪玩」的康樂組組長,壓力應不比太太多,但他坦言仍然最關心女兒的健康。最近他朋友代理了一法國鞋墊品牌,他特地帶Ina去體驗。由分析腳掌不同部位受力程度,到製作腳模以壓出個人專屬鞋墊,過程約為30分鐘。 相關內容:名人親子:有大學不讀又如何? 蘇志威全力支持 阿女追尋廚藝夢 蘇志威特地帶女兒去訂做鞋墊。兩父女無時無刻都那樣sweet。 大女扁平足 合適鞋墊好緊要 「我大女是扁平足,記得她小時候並沒有這些度身訂做的鞋墊,我們只能買普通的給她,但作用並不大,要特地找醫生製作專業鞋墊,但她又表示穿著走路時不舒服,而且小孩腳掌生長得快,兩三個星期又不合用了。我們一直都想找一個合適的鞋墊,所以才這麼支持朋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