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親子台:「問題兒童」的問題?

數月前在台北書展,有機會跟當地家長分享「不是問題兒童」這課題,沒想到這題目引來不少共鳴。有名當日的聽眾上周傳信息給我說:「記得那天你們說一句很好:『其實沒有所謂『問題兒童』,只是有遇到問題的兒童而已。』」 放下偏見審視狀况 遇到問題,就去尋找方法,逐步解決,這是最根本的解決問題方法。不過當涉及自己與孩子時,我們或會忽略了正視問題是第一步,不自覺把問題定義為一道「難題」,合理化潛意識的逃避反應。 「他脾氣火爆、不肯聽話、『很難搞』,是有情緒問題。」「哦,那我們有引導孩子如何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嗎?我們有示範過如何正視及擁抱情緒嗎?」 「他的字怎也寫不好,做什麼也『求其』,沒有用心,讀不成書沒有救。」「那我們有嘗試從他的視角了解寫字的困難嗎?有平心靜氣地問過孩子為何會把字寫反了嗎?」 若我們沒有放下偏見審視狀况,嘗試積極尋求解決方法,而很快判定孩子為問題兒童,這樣對誰來說都不公平。同樣地,若我們沒有認真地了解別人的狀况,而胡亂訕笑其他孩子,也是極不負責任的事。 上周有名台灣網紅媽媽在直播時回應網友問題:「你的兒子是不是在念資源班(註1)?」 她當場把兒子叫來問話,兒子回答:「怎樣會?不可能!我那麼聰明,以我的智商……」 然後就笑作一團。她再問:「那太扯了,那你們班有人要上資源班嗎? 」「沒有,我們班一個問題兒童都沒有喔。」 「哈哈哈哈哈哈……」 事後很多人口誅筆伐這名媽媽,請她向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學生及家長道歉,大家擔心公然嘲笑資源班的學生,會讓社會上更多人(包括家長)不願正視孩子的差異,並標籤化孩子。不希望任何人(特別是孩子)會被誤解與無知傷害,有特別學習需要(SEN -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是很闊的光譜,不適合在大班學習的人,不代表不聰明。有讀寫障礙的孩子,跟智商沒有關係,愛因斯坦便是一例。自閉症光譜下,也有為數不少高效能學習孩子。 跟其他孩子也一樣,只是他們剛好有些弱項,碰上與大班教學的課堂設計不配合,需要其他配套來幫忙。不要誤以為進資源班的孩子,有多不聰明或智商不高。這也是為什麼書展當日希望跟家長談「不是問題兒童」,當日的另一名分享嘉賓,本身也是在讀寫障礙中掙扎長大的,因此他寫下了《文字總是看不懂》一書,希望更多孩子被讀懂。 人人獨特 有不同強弱項 但願每一個家長也能讀懂孩子,讓孩子明白,我們每個人也是獨特的,也有不同的強弱項,沒有誰比誰優越。成為照亮別人,溫暖他人的那一位,才是真正的強者。 註1:資源班是指有些學生因有不同的身心特質差異,不適合在大團體中學習,學校會依學生情况,抽出部分時間或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到資源班接受較彈性、個別及針對性的功能教學,使學生在團體學習外亦能獲得適當資源的輔導及幫助。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S.I.G.啟發孩子英語潛能(二)

電影《但願人長久》講述一對由內地來港的姊妹在香港成長的故事,其中妹妹林子缺努力學習,由初小時完全不懂得英語,到中學時已經能操流利的英語,作為確立自己本地學生「身分(I:identity formation)」的認同,即讀好書、學好英文、上大學。毫無疑問,英語是世界溝通的橋樑。對孩子而言,學習英語不僅是學習一種語言,更是擴展視野、增進理解多元文化的途徑。然而,單是認識英語的重要並不足以激發孩子長期的學習熱情,同時需要與孩子的身分認同綁定,成為「我會努力學英語」的好孩子。當孩子能將英語學習與自己的「好學生」身分認同結合時,他們對學習的期望和價值感會顯著增強。過程中,家長有以下的角色: 將家長期望內化為個人抱負 一、配合期望的支持 父母的期望對孩子的身分認同影響深遠。當父母顯示對學習英語的重視,並提供相應支持,如一起參與英語活動、鼓勵孩子與「英文人」交流,孩子將感受到學習英語的重要,並將家長的期望內化成為個人的抱負。家長支持孩子形成一個正向的「雙語身分」,讓他們認為學習英語是增強能力、擴展自我的一部分。有機會的話,家長不妨與孩子多留意各式各樣的國際交流活動或文化節慶等活動(例如:國際七人欖球賽),親子一同看電視英語台節目,找機會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等。豐富的英語文化和多樣化體驗,可讓孩子自然地將英語視為自己「好學生」身分的一部分。 二、強調英語的實用 家長不妨從孩子的興趣和未來的成長發展着手,說明英語對認識世界的重要,並在未來社會上有更多的機會,投身自己的志向和發展。這有助於孩子理解學習英語的具體益處,從而提高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投入和熱情。 三、培養對英語的興趣 家長透過有趣的英語活動,如玩英文紙牌遊戲、看英文電影(或卡通)、讀英文書籍等,引導孩子享受學習英語的過程。當孩子發現學習英語不僅限於書本知識,而是可以用來享受娛樂或與人交流時,學習的動力自然提升。 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鍾杰華教授帶領的《賽馬會「童步向前」英語學習計劃》,自2021年起在小學推動英語學習,以提升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能力。獲賽馬會和教育界支持,計劃已經出版不同的小學習遊戲和教材,並將延伸至2028/29學年!有興趣了解更多,可瀏覽網址:eduhk.hk/jcrise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忍心說「不」

「我要這個!快給我!嗚嗚嗚!」孩子哭鬧着。 「你這樣發脾氣有什麼用,說了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媽媽皺着眉頭說。 「啊!啊!啊!我不管,我就要這個!」孩子開始在地上打滾,聲嘶力竭地哭着、大喊着。 孩子「一哭二鬧」的場景,在美鳳家裏天天上演。每次美鳳不管是哄,還是責罵、說道理,孩子統統不買帳,反正她會一直哭鬧,直到覺得累,或是得到想要的東西,她才會停下來。 好幾次美鳳跪在孩子的身旁,無奈地看着她在地上打滾,心裏難受又焦急。 有一次孩子在我們中心上課。因為在課堂裏玩得太開心,下課後不肯走。當美鳳跟孩子說﹕「我們要回家了!」孩子就開始「一哭二鬧」。 為了安撫孩子,美鳳跪在孩子身旁不斷哄她。我們拍一拍美鳳的肩膀,示意她先離開孩子,並帶她到一個仍然看得到孩子的地方。 美鳳焦急地說:「她真的可以哭好久,我真的拿她沒有辦法。」 拒絕無底線遷就 設合理界線 我告訴美鳳:「我們明白你心裏焦急,但想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我們要對孩子的情緒反應『免疫』。若我們的回應是出於內疚、不安、焦慮等情緒,我們就很難分辨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是否合理。」 我解釋說:「孩子一直都用大喊大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和獲取媽媽的注意。因為媽媽愛惜孩子,不願孩子常常處於負面情緒之中,所以不自覺用了遷就的方式來回應孩子,這樣就構成了不健康的互動。關係中帶有糾纏,如果不鬆解,孩子就會一直用這種不健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和掌控環境。」 說到這裏,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哭聲暫停了,她坐在原地,看着我們。這時候,美鳳想要動身,走到孩子身旁。我示意她先緩一緩,跟她說:「孩子其實開始知道,她用這個方法不能完全掌控環境了,現在有機會可以重新跟她建立一個較健康的互動了。」 父母安定,孩子安定。有時候孩子的情緒需要空間過渡,我們可以同理孩子的情緒,但同時要保持清醒,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需要,我們不用全然滿足,並且要在互動之中,堅定且溫柔地設下合理的界線。 有時候,忍心向孩子說「不」,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追尋一本書的誕生

我在學校的圖書館服務,為孩子經營「閱讀的溫暖小窩」,常常辦理各種和書相關的活動。在眾多項目之中,最讓孩子期待的,是「一本書的誕生」閱讀文化交流團。我們除了帶學生逛書店、去圖書館,還會帶着學生到訪出版社,訪問作者和編輯,了解書籍出版的工作。交流團還有一個特別的環節,就是大伙兒一起到印刷廠,在生產線上看印刷和釘裝,看看一本本圖書是怎樣「生」出來的。回頭看來,籌辦活動的初心,就是想讓小朋友知道,他們平常翻着看的書,是經過很多人努力和付出,才來到他的書桌上的,每一本都值得我們珍而重之。 縱觀出版職位、工序 我想起這久違了的「一本書的誕生」之旅,也不妨帶學生讀讀《一本書的誕生》吧!簡言之,這是一本說「書是怎麼來的」童書,順序向小讀者展示書籍如何由作者腦海裏的一個想法,最後來到我們手上。孩子讀着讀着,即使一如平日看故事書這般,把原因、經過和結果讀一遍,卻會發現,成書過程的關卡和工序很多,走一趟圖書誕生的過程,原來並不簡單。另外,如果請小讀者數一下書中的「登場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其代表的工作崗位,人數之多也肯定出乎他們的意料,想來,也算是一種生涯規劃教育。 小朋友都上過作文課,甚至很多小朋友也喜歡創作圖文小書,過一把小作家癮,有些甚至有寫一本書的願望。他們大概都知道,作者是成書理所當然的靈魂人物。《一本書的誕生》帶小讀者去追尋作家完成了初稿之後的故事。孩子們可能比較容易明白,作者的文字和構思進入出版流程,會經編輯、美術總監、設計師和畫家等處理;也不難理解出版團隊中,出版人和銷售總監等,會就各自負責的範疇提出專業意見和修訂。那麼,什麼是「打稿」?什麼是「藍紙」?書籍專業的製作和印刷是怎麼樣的呢?版權總監是幹什麼的?一本書還能有多國語言?也有不同制式的電子版本,那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本好書,印好就好了,市場部還要做什麼工作呢? 《一本書的誕生》(網上圖片) 作者:貝琪.戴維斯 譯者:葉楚溶 出版社:新雅文化 珍惜書本 尊敬文化 這本色彩明艷的繪本,書中角色,尤其作者、編輯和設計師3人,他們常常在完成一個任務,向成功多走一步的時候,便跑出來狂歡起舞,這種快樂讀者能感同身受,大概真的是克服步步考驗,才值得如此雀躍。就這樣,《一本書的誕生》帶着我們經歷一本書從零到有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人的勞動與汗水,心力與付出,夢想與期望。於小朋友而言,最重要的收穫不止「識書」,更是「惜書」——對書籍的敬重,對文化的崇敬——珍惜擁有的東西。 我第一次翻到這本書時,忍不住問編輯小姐:怎麼要把它做得這麼大本?敬業樂業的她說:「當然了!一本書的誕生是大事,當然要弄得大一點了!」也沒錯!每一本書的誕生,都是想法的實踐、意念的成真,然後,再緩緩地降落到讀者手上的一段奇妙旅程啊!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教養兒女最難的關?

一次舊生聚會被問及:「老師,你兩個兒子都長大了,最難的關是否已過?」當日聚會的兩名舊生認識我家兩兄弟,曾聽聞不少他們兒時搗蛋事,我回應說:「其實每個成長階段都有難關。孩子年幼時期對父母來說可謂難關比較多,尤其有衝動兒或星兒的家庭;而長大後難關是會繼續有,因着他們青春期情緒變化很大,難關級數倍增。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關……」 衝動兒耐性鍛煉是持久戰 先說說小兒吧,幼年及兒童期常因動作多、聲音大、偶爾因衝動個性而不問自取容易記仇哥哥的玩具等,所以長期受他仇視。當哥哥過分針鋒相對,小兒便發難,而且事件頻繁,絕對是我倆夫婦在那些年最大的困擾。疫情最嚴重時,就讀三年級的小兒沒法坐定定上網課,也未能同步處理線上線下功課,兩兄弟在家時間長,衝突事件更密。哥哥升中後有自己的天地,不再時刻與他對着幹;疫後復課小兒重新投入校園生活,成績漸見進步。最難的關是否已都過了?這是我心中所想,可惜答案是不。 成為高小生以後,小兒除了本身衝動倔強個性,也受網絡與手遊文化影響,兼被同輩「薰陶」,日漸變得更有主見,做事更沒耐性,父母光靠定下硬規則和說大道理已不行。小兒學習喜愛的樂器多年,當有機會在校跟要好同學合作busking演出,他卻因沒耐性多練習而拒絕教師邀請,未能明白這次機會的珍貴、這份回憶的美好。父母連番鼓勵,他也不為所動,只有替他惋惜。小六畢業前的3個月,他竟犯下新錯誤,我和爸爸真嚇個半死,成績表上將永久留下黑色印記…… 助星兒擊退負能量是循環 青春期哥哥脫離風暴,受身邊人激勵,重整生活秩序,認真學習,考取了好成績,他從此就一帆風順嗎?答案當然也是不。每逢長假期,規律的校園生活和恆常運動班稍作停頓之際,父母便極之頭痛!先來看看聖誕節假期時大兒怎麼樣:多半宅在家做躺平族,聽歌(不時校大聲浪),看小說(在手機看新興網絡小說,不自覺低着頭,彎着腰,長時間地看),食多餐(有自己買零食和飲料,正餐以外再多吃一兩餐等情况)。結果?養懶了自己,弄壞兼養肥了身體,假期後還出現嚴重拖延症。不久,中期測驗周殺到,他藉口要精神食糧,買了更多零食,兩個月內他增重接近20磅。他溫習時怨聲載道,不時藉機大發脾氣,負能量常吞噬理智和耐力。 後來的復活節假期,他參加學校運動訓練營和內地交流團,情况好轉,加添不少正能量。不過有些意想不到的,是他抵受不住內地廉價美食誘惑,又吃多了,再增多10磅回港,現在校服褲已穿不下。為了他的健康和形象,鼓勵他減食量多做運動,過程中,父母硬啃不少大少爺脾氣。 「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關」沒有誇張!父母縱然十萬個不願,但教養衝動兒耐性是持久戰,幫助星兒維持正面有動力是個循環,沒有終點,沒有捷徑。我面對方法是:抱着平常心,裝備好自己(包括冷靜沉着應對的智慧,做好夫婦溝通的工夫,明白當父母說的沒用,就要主動向外求助的道理等),並持着辦法總比問題多的信念。只要父母不放棄,子女一定會進步。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探索LBD 向台北小學取經

教育大同早前舉辦了台灣交流團,目的是讓參與的教育同工透過參觀3間台北實驗小學,探索發展LBD(learning by doing)的可能,達至「從心體驗,共學啟航」。 「台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小學部)」(簡稱小實光)、「台北市大安區和平實驗國民小學」(和平實小)與「台北市指南實驗國民小學」(指南實小)均位於台北,其中小實光屬私校,而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和平實小,以及受大自然包圍的指南實小則為官校。由於學生背景、家長期望、獲得的資源等都不同,在推行LBD都各具特色。 官方推動實驗教育 台灣實驗學校能「名正言順」存在,是基於台灣教育部「為鼓勵教育創新,實施學校形態實驗教育,以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權利,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於2014年教育部制訂「實驗教育三法」,「以落實教育基本法鼓勵政府及民間辦理教育實驗之精神」,不同性質的實驗學校獲官方認可及支持由上而下推動LBD課程。 儘管香港教育政策有別於台灣,但早於10多年前校本課程已盛行於小學,甚至有學校放棄教科書而自編教材,可見創新教學的發展空間。若真誠地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被「看見」,學校願意按學生需要,以合適的步伐「雙向行車」,包括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並行;甚至學校互相交流「多線行車」推動LBD,應該還是可行的。 上課准自由走動 混齡課程學自主 小實光是私立教育機構,而和平實小作為實驗國小的始祖,沒太多傳統包袱,以主題式跨科課程實踐LBD,簡直是海闊天空任創新;指南實小則因應社會變遷尋求轉危為機,於是善用校本特色,設計大自然學習主題,同時平衡語文數理的學習,於早上課堂以分級分科模式上課,下午則作混齡跨科主題教學。 無論是教學環境,或分組安排等,3校均是為了協助學生多元成長,如和平實小同一課室兩班五年級分別上中文及數學堂,而沒影響彼此專注學習;小實光學生上課時坐姿自由,甚至獲准在課室自由行走,學生仍能把教師的話「聽入耳」;指南實小的混齡課程把全校學生分為「八大家族」,觀課那天就是由學長按能力為「家族後輩」安排當天的「闖關任務」,以增進「家人」感情。無論是學長製作或後輩參與,都是自我挑戰的學習。就觀察所見,活動期間,學長會即時檢討及自主解難,長幼之間亦彼此學習、相處融洽。 至於評估方面,以多元化質性評估為主,包括:觀察學習表現、學生口頭匯報與文字紀錄、過程中的嘗試與修訂紀錄等;教師常伴學生按情况給予支援,最後亦以文字回饋,讓不同潛質的學生都能被理解,跟隨自己的步伐及選擇學習,減低與人比較競爭意識。 如何推行LBD的彈性很大,最關鍵的還是教師的特質。誠如在分享中有台灣校長提出:「教師本身是一位享受學習的人嗎?他們能放手讓天生愛學習的孩子探索自己的喜好,給孩子多一點機會及空間嗎?」這些都值得同工反思。 文:范伊雯(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培養孩子世界觀

我們每日都為了生活汲汲營營,在這種高壓、忙碌的生活中,能顧及到自己眼前事物、身邊的人,已是萬幸。可是,這幾年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太多事,有戰爭,有地震,也遇到暴雨成災……讓在香港平安生活的孩子,擁有廣闊的世界觀,有一個關心世界的心,成為一個世界公民,是我們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使命。 遠方的國家 有孩子倒下 在每天的閱讀時段,我都會輪流到每班跟孩子分享繪本。其中我跟五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日本作家長谷川義史的《我吃拉麵的時候……》。這本書的文字和故事都很簡單,但能引起孩子的思考,用開闊的眼光,去關心周遭發生的事,目光不止停留在自己眼前所見的。故事就是封面的孩子在吃拉麵開始,在他正在吃拉麵的當下,他身邊的花斑貓在打哈欠,隔壁有人在看電視,有人正在去洗手間,有人在運動、練琴。作者很有心思地用這些城市孩子日常的活動來建構小讀者發現他們正在過着日常生活的當下,原來在我們看不見的不遠處,也有很多不同的人過着他們的平常生活。然後作者再將孩子的目光拉遠到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孩子在騎單車,有一個在背着小孩,有人在水井取水,有的在牽着牛耕田,也有一個在賣麵包。孩子很容易發現他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世界上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孩子正在經歷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是他們不會經歷到的,跟他們的生活有一些距離,但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這些都是不同國家孩子的生活,是他們每日都面對的事。我們仔細閱讀,會發現在生活質素及文化上,不同的國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這是我們一直沒有為意的。最令我們震撼的,是作者描述到更遠的山上的國家,有一個孩子倒下了。他為什麼會倒下?是昏倒了?還是死了?我們不知道這孩子發生什麼事,只知道世界的另一頭,可能真的有孩子在這一刻因為飢餓而倒下,也可能因為戰爭而倒下……我們都不希望孩子要經歷這些不幸,但我們要讓身邊孩子知道,就算我們未有能力去阻止這些悲劇,也需要去關心、去留意這些事,也需要為他們禱告。 《我吃拉麵的時候……》(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長谷川義史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遠流 建情感共鳴 關心他人 孩子在這繪本中,能感受到其他孩子的情感和生活,從中建立情感的共鳴,以及產生同理心。培養孩子的世界觀,是我們辦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讓孩子擁有寬廣的胸襟和視野,能站在更高的地方思考,讓他們有一個憐憫、慈悲的心去關心世界上其他的人。 希望家長能跟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書,並在當中啟發孩子對世界的關注,讓他們明白不同地方的孩子也各自有他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困難要面對。我們可以去關心彼此,也可在有能力的時候施以援手。讓我們帶着這份心意,去培育孩子成為一個具同理心和全球意識的世界公民。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DIY:母親節送上貼心禮物 自製環保餐具套 與媽媽齊「走塑」

「走塑」啦!自從「走塑」新措施實行後,不少上班一族的媽媽,吃外賣時都會自備餐具。母親節快到,乖仔乖女當然不會「走數」,一於自製靚靚環保餐具套給媽媽「傍身」,讓她吃飯時都想起乖寶寶! 媽媽常常為孩子做愛心便當,孩子也可為媽媽製作環保餐具套,讓她食飯時開開心心!(朱安妮攝) 今個母親節,我們一同DIY餐具套送給媽媽,所需材料簡單,大部分均可在手工用品店找到。不同年紀的小朋友亦可選擇做簡易的黏貼版本或高階的針線版本,不過使用針線和熨斗時,記得要有大人陪伴和協助啊! ◆材料: 材料:手工布料、自動黏貼膠紙(粗、幼)、針線、剪刀、尺子、熨斗(朱安妮攝) ◆製作方法:(圖) (1)剪出一塊長35厘米,闊29厘米的布塊。(朱安妮攝) (2)在29厘米的兩方,分別內摺1厘米,再用熨斗壓實。(朱安妮攝) (3)在35厘米的兩方,一方內摺10厘米,另一方內摺4.5厘米,再用熨斗壓實。(朱安妮攝) (4)兩條1厘米的摺邊再向裏面摺一次,熨壓,完成後如右圖。(朱安妮攝) (5)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可用幼身自動黏貼膠紙,把闊邊其中一方貼合好;能夠操作針線的小朋友,可在成人陪同下,以針線縫緊闊邊左右兩方的摺合位。(朱安妮攝) (6)用粗身自動黏貼膠紙貼在另一方的闊邊之上。(朱安妮攝) (7)餐具放進套子中,把餐具套捲起來,查看可摺合多少次,再於適當位置貼上另一條粗身自動黏貼膠紙。(朱安妮攝) (8)最後可在餐具套貼上貼紙裝飾。(朱安妮攝) 完成圖(朱安妮攝)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王承喆、王玥童 示範:Miss Yoyo@嵐天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如何與青春期兒子有偈傾?

在「第五屆全港學生一分鐘演說比賽2024」中,不少中學生都選擇「我最希望香港父母明白有關青少年子女成長的三件事」作為分享題目,筆者身為比賽的其中一名評審員,聆聽了學生的分享後,反思到作為一名即將步入青春期兒子的爸爸,在與兒子溝通和如何發揮父職上都需要適當的調整。 每天至少花1小時與兒子玩耍 曾有爸爸分享,兒子在小學階段仍樂意向自己傾訴生活大小事,但當升上中學後,個性突然變得沉默,感到關係不如以前般親密。各位爸爸,這可是你的寫照嗎?究竟爸爸要如何調整,才可以與步入青春期的兒子繼續「有偈傾」?筆者有以下3個貼士與爸爸分享: 1. 及早建立親密父子連結 印度學者Sarika Manhas的研究顯示,爸爸若在兒子年幼時以肢體活動和玩樂來與孩子建立關係,父子的連結感在青少年期仍能保持穩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往往與爸爸的安全依附感密切相關,因此爸爸要想辦法讓兒子感到自己在關係上可依附和信任。例如:建立每天至少花1小時專心與兒子玩耍、互相傾訴的習慣,隨着兒子的身心能力成熟,步入青少年期的兒子會願意與爸爸分享日常生活的大小事。 2. 以溫情和父愛去取代嚴厲管教 美國學者Schlomer在為期超過3年的追蹤研究中發現,當兒子正值青春期時,爸爸的嚴厲管教對於減少兒子的攻擊行為完全不管用。反而,爸爸的父愛顯然會換來兒子較少的攻擊行為。在青春期階段的兒子,他們的攻擊行為與自主有關。當爸爸能向兒子表現出溫情和父愛,兒子感到爸爸支撐他的自主發展,這正是他的成長需要之一,兒子的攻擊行為自然會表現得較少。因此,當兒子步入青春期,尋求更多自主和獨立的時刻,筆者鼓勵爸爸要將嚴厲轉移至尊重、聆聽、詢問等表達父愛的元素,並重新檢視自己會否過度嚴厲,以正面回應兒子需要自主的心理需要。 嘗試信任兒子作決定 3. 營造互相尊重的父子關係 美國學者Panpan Yang的研究指出,若爸爸對青少年階段的兒子保持高度的監管和控制,兒子對於爸爸試圖控制的負面反應會更加劇烈,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建議爸爸可以嘗試信任兒子,讓他在某些生活事情上作決定,例如:課外活動、溫習模式、周末外出玩樂等,營造接納兒子下決定的家庭氣氛。爸爸亦可向兒子解釋自己行事為人的底線,傳承正確的價值觀。當兒子感受到爸爸關心他的生活,有助預防兒子誤入歧途。 爸爸在兒子正式步入青春期前,若已累積了正面的父子關係和父職技巧,在面對具挑戰的父子關係中仍能表達父愛;爸爸若能早點準備育有青少年兒子的父職生涯,為父職轉型做好預備和期望管理,將會是明智之舉。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5月地方選舉

這個5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又是英國地方選舉日。移民英國,除了關注孩子入學和日常生活,也需對英國政治制度有所認識。今次除了各大小地區議會選舉外,還有市長選舉(Mayors)。香港沒有市長但有行政長官,雖然一般市民都未曾有機會直接參與,但相信大家對市長選舉都有所聽聞過。 非每個地區也有市長 原來並不是每個地區都一定有市長。傳統上,除了首都倫敦外,另有9個大都會區(Metro),如West Midlands 、Greater Manchester等都設有Mayor一職去統籌及分配較大區域內的公共資源分配。今年就另有4個地區增設了Mayor一職,希望在地區議會外,能夠更好地規劃一些跨議會的地區政策。雖然地區議會並不是隸屬Metro Mayors所管轄,但Mayors每年另有來自中央政府調配的資源,在交通、教育、房屋等重要政策上都可以自行控制如何投放,是個有實權的架構。 市長候選人盼取消市長一職 我住的地區今年亦有Mayor選舉,在眾多候選人中除了標榜自己對地區的鴻圖大計外,竟然有名候選人的政綱是當選後會致力要求國家取消Mayor一職!原來他認為這個崗位只是架牀疊屋、消耗資源的官僚架構,他要提倡把資源直接交到地方政府去。有趣的除了政綱竟然可以是「選上後的工作就是取消這個工作」,更加令我開眼界的是原來沒有預先篩選的民主制度竟然可以容納反對意見直接進入制度內去推翻制度!除了長知識外,又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警罪專員也有得選 選市長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但今次選舉連警務與罪行專員(Police and Crime Commissioner)都有得選,真令人眼界大開。什麼?是選警務處長嗎?原來Police and Crime Commissioner並不是等同香港的警務處長。這並不是管理日常警務行動的職位,日常的警務工作仍然是受法律的保障維持獨立。但這職位有權去任命及免除警務處長,制訂警務目標及財政資源投放,甚至包括管理消防服務。簡單而言,警罪專員的設立就是為了令警務處長及警隊能夠更加直接向市民負責及照顧市民需要,增加透明度。其實這個職位只有12年歷史,對於英國人來說也算是件新事,大家仍然在不斷學習及摸索,希望為當地市民提供更好的地區警務,打擊罪行。 是的,英國有民主選舉已經超過130多年,其政治架構有着不少歷史色彩,但同時亦在不斷演進中。在不是專權的政治體制下,要放權於民,自然有較多架構。英國的地方政府就有4種不同的議會,負責大小不同的地方事務;在國家層面上還有上、下議院。這也是一直有人說民主的詬病是個較低效率的制度。我們這些「初到貴境」的民主初哥還有很多需要了解和學習的地方。大家也預期今年尾前就會提早舉行英國大選,到時再和大家說說吧。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