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助鄰:淺談英國式民主制度

  近月英國政壇風起雲湧,首相府內上演一幕幕劇力萬鈞的宮廷劇,猶如英版House of Cards,連帶整個英國金融市場、匯價亦被牽動;首相兩個月內換了又換,但一般市民大眾又好像無份參與投票,究竟所謂何事?也許有些朋友對社會政治總是提不起勁,對事情的發展摸不着頭腦。但若然真的要移民英國,大家除了關心衣食住行大小事外,對英國政治制度有所認識,也是適應外國生活的基礎。更何况,將來想申請永居或入籍,須在Life in the UK Test考取及格成績,這些對民主政制的基本知識可是不可不知的呢! 國會選舉 在英國政治制度中,其實並非直接一人一票選首相,首相及政府主要官員都是由國會推舉而上任的。每屆的國會選舉,英國人都會通過直選選出自己地區代表進入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而英國全國共劃分了650個區域,每區都會由一名國會議員(MP, Member of Parliament)代表人民在議會內審議法案,以及組織新一屆政府。因此,當有政黨贏得過半數國會議席時,其政黨領袖自然就有足夠支持票獲推舉為首相。若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亦未及半數時,就要與其他政黨合作組織聯合政府。當新首相經過英王任命的程序後,就正式上任及組織其內閣政府。 換人不換會 根據現時英國的法例,每屆國會的年期為5年,在這5年內國會的組成不變,但政府內閣甚至首相都可以替換。首相可以隨時因不同管治需要更換自己的內閣大臣;而首相亦會因受公眾政治壓力、國會的不信任及自己執政黨的壓力而下台。因為國會沒有變天,執政黨仍然是在該屆大選下的民意所歸,因此就如最近的首相Boris Johnson及Liz Truss下台後,只會觸及保守黨內的選舉,通過選舉新黨魁去產生新首相。 大選年期 雖然國會的任期是5年,但國會大選亦有可能隨時提早舉行。而事實上,提早大選都是常見的事,上兩次在2017、2019的英國大選都是提早舉行。當有三分之二國會議員同意,或首相向國王提出並獲得接納,國會就得解散及重選,到時亦可能隨着執政黨替換,造就新的首相人選。 星期四選舉日 在香港,所有的公眾選舉都是在星期日舉行的。原因就是香港人平日工作太忙,只有星期日可以抽空投票。但在英國,選舉日則是星期四。除了因在周末舉行選舉可能增加運作成本外,英國人都希望在周末的日子真的放空放假,所以在假期舉辦選舉反而會拖低投票率。這又再看出兩地文化不同。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處理壓力步驟A:察覺

編按:上期談到處理壓力ABCD的4個要點,今期細談要點A的Awareness:察覺壓力。 雖然壓力人人有,但未必所有人(尤其是孩童)都懂得察覺壓力所帶來的不同徵狀或身體反應。要有效處理或回應壓力,第一步就要培養察覺能力,好讓自己能夠動用自身資源來反應,還有考慮以其他方式來應對或避免。 當生活上出現一些要求、轉變或者挑戰,而我們卻沒有即時的應付辦法,就會感到壓力。例如當學生面對測驗考試,或是要升班適應新學校、認識新朋友,都是一些常見的壓力來源。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內在資源來應對壓力,適量的壓力可為我們帶來動力,但過高的壓力就會影響身心健康。 壓力反應 來自原始生存本能 要察覺壓力,我們大概可以從身體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反應入手,例如有些人感到壓力時,會呼吸急促、氣喘、心跳加快、出汗發熱、肌肉繃緊等;另一些人則會感到手腳冰冷、無胃口、食慾不振等,我們都會為意到這些身體反應。 在遠古時候,這些身體反應都有其積極意義。例如當在森林面對獅子時,急促的呼吸和心跳、繃緊的肌肉等,代表着當事人正進入「戰鬥模式」,為身體肌肉提供其所需的養分和氧氣,裝備我們面對可能即將發生的「戰鬥」或逃跑。由此可見,身體反應其實在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能量和資源,去面對當下的緊急狀况。 (圖:黃清渝) 來自身體的提醒 至於今時今日,即使我們已經不再生活在原始社會,但這些「原始人反應」仍然某程度上、以某種方式存在我們當中。不妨嘗試將有關反應,演繹為身體對我們的「提醒」,好讓我們集中精神,思考如何應對當下的挑戰。 讀者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如何察覺壓力和演繹不同的身體反應,不妨瀏覽以下網址,當中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連同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製作一連4集、以學習生活為題材的教育短片及支援小冊子,供家長及公眾人士認識壓力,並了解有效如何有系統地處理壓力:https://bit.ly/3V8Zh0p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善意溝通魔法學校

小時候看最喜歡的卡通片時,你曾否代入想像自己是劇中主角?若故事元素融入課堂內容,會否令你更投入學習?動畫與正規課程接軌並非天方夜譚,就讓筆者帶大家一同體驗JUST FEEL感講設計的「社交情緒教育課程」(註),其背後有趣而令人嚮往的世界觀設定——「善意溝通魔法學校」。 課程故事圍繞一所魔法學校,專門培訓小魔法師。他們的形象獨特而個性鮮明,分別象徵不同性格的學生,成為學生共同成長和學習的伙伴: .小紅喜歡結交朋友,又樂於助人,卻帶點衝動; .小藍為人細心敏感,但有時會比較自卑,多愁善感; .插班生樹懶很有耐性,卻不善交際。 當學生對主角的經歷產生共鳴,便能激發使命感。故事人物就像陪伴着學生一同成長,邊認識自己,邊學習與人相處和面對衝突。 魔法學校也設有多種魔法道具,讓學生形象化地掌握概念: . 「壓力失憶棒」提醒主角察覺壓力帶來的生理反應——食慾不振、肚子痛、易怒等; . 「專注山洞」(安靜的環境)及「積木火車」(把任務排序)幫助主角集中完成事情; .會發光的「謝謝按鈕」鼓勵學生向人道謝。 虛構道具不單止增添趣味,更能引起學生對課題的覺察,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要讓學生鞏固知識,除了聽故事外,課程還結合了經驗學習法及生活化例子。例如有一課教導「如何平復心情」,教師講述剪了短頭髮的小藍遭到取笑,並讓學生代入小藍,一同練習冷靜小技巧。過程中,教師亦會引導學生想像情緒激動時的行為,以及思考其帶來的後果;最後以「情緒冷靜紅綠燈」練習,讓學生實踐所學,以適當的行為表達感受:鼓勵學生激動時先停止(紅燈)、察覺感受(黃燈)、再行動(綠燈)。 冷靜小技巧——深呼吸 筆者經常到伙伴學校與教師一同備課,幫助他們掌握機構教案和教具,而教師也會分享課堂上的點滴。其中一個分享故事,便反映了情境教育和經驗學習法的效用——小息時,就讀小一的學生突然情緒激動,不斷大哭大叫,同學們嘗試和他聊天都未能平復心情。這時,竟然有同學帶領他一起練習其中一個「冷靜小技巧」——深呼吸。一呼一吸過後,學生哭聲減弱,漸漸恢復平靜,慢慢道出令其情緒激動的原因。教師感歎:「學生記得課堂內容,甚至用作安慰同學。見到彼此之間的連結,使我很驚訝,亦很欣慰。」 長大以後,筆者仍舊記得兒時最愛的卡通片內容。那些懸疑又搞笑的故事設定,加上主角們冷靜帥氣的處事態度,令一條條道理變得吸引,更潛而默化成自己的原則。因此,正在思考如何教導孩子的你,不妨試試從故事和情境入手!未來,我們也希望與更多學校合作,拓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至正規課程,提升香港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註:JUST FEEL感講嘗試把社交情緒教育(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5個能力(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交認知、人際關係、負責任決策)具體化,製作成有系統、有趣味,且貼近本地學生生活的正規課程。課程主題多元,包括認識個人感受及特質、同理心溝通技巧、成長及邏輯思維等約70個課題。「社交情緒教育課」於每周成長或德育課節推行,期望學生透過持續學習,逐步掌握及應用社交情緒能力,提升身心靈健康。本年度全港已有17間伙伴學校推行此課程。 文:盧卓欣(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不同氣氛下的Halloween

身處外地,生活上有不少地方都需要重新適應,其中節日更加需要留意。在香港,「大節」不外乎中秋、端午、農曆新年等,而在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Halloween便成為了不少小朋友心中的「大節」,不少家庭在過節時的準備工夫,甚至不下於聖誕節。 小朋友心目中的「大節」 還記得在香港,Halloween雖然也是不少商場活動的主題,不過說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晚在中環蘭桂坊吸引大量遊人扮鬼扮馬,氣氛濃厚;但大部分出席的人都是成年人或青少年,小朋友只佔少數。如果你問小朋友對Halloween有什麼期望,我想應該大部分人都沒有太大感覺。 南瓜、骷髏、吸血鬼、巫婆放滿前院 至於身處加拿大,作為當地的「大節」,無論從學校或是小朋友間談論的話題,都感受得到節日氣氛;尤其是看本地人如何精心佈置住所,更能看出他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通常在Halloween及聖誕節前後,不少住在獨立屋的家庭,都會在前院放置與節日相關的物品。例如在Halloween,南瓜可說是必備品,骷髏、吸血鬼、巫婆等與「邪惡」有關的裝飾都放滿前院,甚至配合不同的燈光效果來營造氣氛,花1、2個星期去佈置可說是等閒事。 trick or treat 糖果夠吃一年 而對於小朋友來說,最重要的環節當然是trick or treat。還記得去年各個小朋友們整裝待發,除了打扮一身與眾不同的惡鬼造型之外,還要穿上厚厚大褸,由家長接載他們到不同小區trick or treat。在這邊有一個不成文規定,小朋友通常只會去門前有Halloween裝飾並且開啟了前門燈的家庭取糖,若門前有裝飾(代表有為Halloween做準備),但沒有開啟前門燈(代表沒有人在家),也不會去取糖。通常小朋友們在街頭下車走到街尾,沿途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家庭都能trick or treat,而大人則順路看一看不同家庭的Halloween裝飾,街尾與小朋友匯合再去下一個地點。 還記得去年的Halloween正值周末,由黃昏開始出動,去了3、4個小區,兩兄妹的小背包及手挽籃都滿載而歸,收穫的糖果分量足夠食一年。至於今年,由於Halloween在平日,trick or treat環節只能縮短時間,花時間裝飾門前的家庭也較去年少,取得的糖果減少了。雖然對於小朋友來說未免有點失望,但作為家長,讓小孩子少吃一點糖果,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trick or treat環節是正日限定活動,如果身處加拿大又想經歷Halloween氣氛的家長,就要留意。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建立家校聯繫

家長對教育的期望漸趨多元,學校也在積極求變。成績以外,近年家長也關心子女的全人發展和身心需要;同時,也有更多學校標榜愉快學習和正向校園。抱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家長和學校能夠遇上彼此,當然是絕好美事。「教育大同」透過「感·創·做」計劃,協助主流小學在初小常識科推動教學革新:放下教科書,教師按學生的需要鋪排學習歷程;放下考試,以多元評估來檢視學生在態度、能力和知識上的表現。 學校革新的面向可以有許多,但當觸碰到核心課程與評估,所要面對的挑戰可不少。學校會否踏出這一步,踏出後又能否走得堅壯,除了學校管理層和教師的取態,也取決於家長的支持。「家長會否反對?」、「課程有家長參與的部分,家長不積極怎麼辦?」、「不考試,家長會否有更多疑慮?」這些疑問,幾乎全部有意參與計劃的學校都曾經提出。 讓家長成為教師同行者 不少研究指出,緊密的家校聯繫有助學童的學習成效、教師的教學效能,幫助建立積極的學校文化。家校聯繫需時建立,但學校要兼顧的事務繁多,外間機構往往能擔當搭橋、輔助的角色。「教育大同」作為家長組織,非常明白家校協作對孩子成長、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我們進入學校除了支持教師的專業成長,亦推動家長關心子女的學習與成長需要,讓家長成為教師的同行者、學校的緊密伙伴。 家校的日常聯繫多屬被動,家長主要從通告了解學校的事務,從默書測驗知道孩子的學習。除了領取成績表,見班主任或聽講座外,家長一般很少進入學校。開學之初,學校積極籌辦講座,讓家長了解孩子學習和關心學校事務。我們亦趁着這段黃金檔期,為參與「感·創·做」的學校提供家長工作坊。有別於坐定定接收資訊,家長要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孩子在課堂所經歷——由計劃、實踐、反思到評價的體驗式學習(learning by doing)歷程。認識「以孩子為中心」的學與教理念後,我們再以課程例子講述學習模式和評估方式,讓家長加深理解。最後,從繪本閱讀中思考自己作為家長的角色,在家該如何配合。 力邀被動家長參與工作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家長對學校教學方針感到安心,自然更加信任;家長在活動中感到開心和投入,自然願意往後多加參與。這也是我們趁這時候組織家長工作坊的目的。學校也看見工作坊的價值,為提高家長的出席率而扭盡六壬。有學校揀選接放學前的時段,或是周六家長不用上班的日子;有學校聯同其他活動一同舉行,例如面見班主任、小一百日宴等;有學校發現報名人數不似預期,特意安排學生親自繪畫邀請卡,邀請爸媽參加。這充分反映學校對家長的重視,但也說明學校要動員家長參與並非那麼容易。 家長教育需要持續,絕非止於1、2次的工作坊。家校協作要從單一單向走向多元雙向,使被動的家長由旁觀者成為參與者,使熱心的家長由參與者成為推動者。「感·創·做」計劃在課程設計、家課任務、評估模式等範疇,全方位滲入家長參與的元素。這個嶄新的家校協作模式,得到伙伴學校的高度肯定。家長角色起了什麼實質改變?教師在看待家長的參與有了哪些不一樣的看法?親子關係如何重塑?下期分享。 文:程頌琪(教育大同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教育提案:自閉症兒童不願與人溝通?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先天的發展障礙,近年醫學界把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和兒童期崩解症等,一併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光譜內。隨着近年更多早期評估工具面世,過去10年香港確診有自閉症的學生人數呈現上升趨勢。 臨牀觀察 記錄兒童行為表現 「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光譜頗闊,患者在社交、認知、情緒、行為方面的困難和發展亦有所不同。對家長而言,較難得知子女在某些方面發展落後的原因。若要分辨兒童是否屬自閉症患者,需兒童精神科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評定才能作準。言語治療師則可使用專業問卷,評核兒童在3大範疇的表現,包括:社交互動、溝通、重複及刻板的行為模式,並可根據臨牀觀察,記錄兒童在手勢、語言、社交、溝通、遊戲、模仿、目光注視等行為表現,提供報告給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作為評估溝通能力的參考。 自閉症兒童一般都有溝通困難。在非語言溝通方面,他們可能難以與人有恰當的眼神交流。在言語表達及理解方面,他們常常不能理解和運用情緒形容詞,如「傷心」、「失望」等,或不善於推理、解釋因果關係等較複雜的語言邏輯思維,語氣有時也顯得刻板或古怪。在社交互動方面,他們未能代入別人的角度思考,理解別人的感受,導致表現得與當時的社交情景格格不入,難與別人建立長久關係。 「想法解讀」練習 理解他人情緒 自閉症患者天生「想法解讀」能力不足,較難理解他人言語與行為的意圖,難於預計後果,亦不易建立同理心,導致明顯的交友及學習障礙。針對上述弱點,家長宜耐心教導自閉症孩子觀察和理解別人的「臉色」。家長可準備多幅簡單臉部表情的圖畫或圖片,介紹各種情緒狀態的臉部表情特徵,如開心時面露笑容、憤怒皺眉、哀傷流淚等,訓練子女透過觀察,學習理解別人情緒。例如家長可指着臉部表情圖畫的特徵,向子女發問:「這個是什麼表情呢?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家長待子女回答後加以解釋,協助他們學懂留意別人的表情,推斷別人的想法,從而作出合乎情理的反應。家長還可介紹導致不同情緒的情境,邀請子女模擬各款表情,加深印象。家長也可在日常對話或親子閱讀時間中,向子女灌輸別人的想法、動機及情緒等資訊,以提高子女對這些資訊的敏感度。 如能提高自閉症子女的溝通能力,長遠而言可促進他們於學習、交友、身心健康、個人成長等多方面的發展。家長除了為子女安排參與學科和興趣班外,也應重點規劃子女專注學習溝通能力的時間,例如每天或每星期都安排時間專注親子互動,利用不同的教具,為子女提供高質素及密集的語言環境,並持之以恆。家長亦可善用志願團體如協康會、香港耀能協會製作的免費實體和網上教材以教導子女,幫助他們的社交語言發展。 文:田采釉(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學部助理講師)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為本港主要師資培訓機構,致力對本港教育政策與發展作出貢獻。專欄內容由學院學者及導師(包括言語治療師)提供,分析教育問題,破解迷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細B與大B

每年11月都是家長報讀幼兒園及幼稚園的時間,很多家長群都在討論「大B」、「細B」及「超大B」, 很多家長都聽得一頭霧水,明明我的孩子比別人長得高,也長得重,為什麼我的小朋友仍被稱為「細B」?「大B」、「細B」當然指的不是孩子生長的速度或體型,更加不是大家一般的認為把12個出生月份分為兩半,1至6月出生的,理應為「大B」,「細B」則為7至12月出生。 有分「大B」還是「細B」,是因為香港報考幼兒園及幼稚園歲數的限制,根據教育局的規定,入讀幼稚園(K1)的兒童必須為2歲8個月或以上,而幼兒園(Pre-Nursery)的入學年齡則為2歲,若9月開學後仍未滿2歲,須待學童滿2歲後才能入讀。所以香港家長群所指的「大B」,指的是1至8月出生的孩子,「細B」則為9至12月出生。 「大B」發展相對成熟 面試較有優勢 孩子是上天給予父母最寶貴的小禮物,孩子出生的日子和時間,基本上都無法控制,正常來說也無法計算,為什麼坊間有一種說法,父母要規劃孩子在哪一個月份出世?這正因為過去有一段時間,受歡迎幼稚園學位競爭非常激烈,部分媽媽預備懷孕計算精準,為的就是讓自己子女成為「大B」。由於香港大部分幼兒園及幼稚園都在孩子入學早一年的10至11月舉行入學面試,如果預備入學孩子是「大B」的話,面試時因年紀比其他人大,在智力發展、言語發展及與人溝通等方面,會相對成熟很多。例如一個3月生日的「大B」與11月出生的「細B」一起參與10月舉行的K1入學面試,3月「大B」當時為2歲8個月,而11月「細B」為1歲11個月,兩名孩子在認知、大小肌肉發展等明顯應有大差別,如果幼稚園以單一評估方法的話,大家用常理都能知道「大B」一定較為有優勢。當然在策略而言,「細B」家長也可以考慮延遲一年入讀幼稚園,以上述例子來說,11月出生的孩子以2歲11個月的年齡參與10月的幼稚園入學面試,這樣的話孩子便變成「超大B」了。 以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回歸一個簡單的問題,生小朋友是否一定要生「大B」?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最重要主旨,作為父母應該看重的,是如何陪伴孩子走過人生每段順境、逆境,甚至乎困難的時間,有細膩規劃的生育固然是好事,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遠超於入學面試。幼稚園學前教育,也許只是孩子一生人成長的一小個階段,孩子出生在人世,可以說是一種緣分,也許是父母的一種天命,咱們作為父母的更重要是如何以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清楚明白孩子因應不同年齡、性格、特質,而產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學校更加應該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及教學方法去教導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發揮教育最大的裨益。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小水手走進駕駛室 揭開天星小輪秘密

「嗚——」船開了!綠白色船緩緩地在維多利亞港航行。很多小朋友都曾經乘坐過天星小輪,但大家又有沒有幻想過會化身成當中的小水手呢?機會來了!有兒童書室與天星小輪合辦船上體驗活動。究竟駕駛室是怎麼模樣?水手的工作又是什麼?有興趣的小朋友不妨一起來探索。   小皇冠童書館藉新繪本《渡輪小星的祕密之旅》面世,與天星小輪合辦船上體驗活動,邀請小朋友乘坐主角天星小輪「小星」,欣賞維港兩岸景色之餘,同時認識水手工作和學習航海知識。這天,一班來自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的學生便登上「小星」,齊齊學做小水手! 船長示範鳴笛 長短不同意思 第一站先來到駕駛室,同學們可近距離參觀控制台,並由天星小輪「世星」正、副船長親自為他們介紹駕駛室的各項儀器,包括船舵、專用指南針及雷達等。其間由船長示範鳴笛,副船長則解釋不同長短的聲音及組合,各有代表意思,最基本是「一右二左三退後」,「一短聲通知其他船我轉右,二短聲通知其他船我轉左,三短聲通知其他船我退後」。 與船長合照——能夠近距離參觀駕駛室,孩子們都表現興奮,更趁機與船長合照。(賴俊傑攝) 天星小輪每天得以順利航行,除有賴正、副船長,背後還多得一班水手。今次活動,便有水手為大家示範「叉纜」和「解纜」,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圍在水手身邊,觀察他將斷掉的麻繩以「左邊搭右邊,右邊搭左邊」的方式接駁,同學們還親自拿起麻繩,感受水手每日拿在手上的重量。 示範「叉纜」——水手親自為大家示範「叉纜」。(賴俊傑攝) 感受麻繩重量——同學們拿起麻繩,感受它的重量與材質。(賴俊傑攝) 一切準備就緒,小星終於「解纜」開船啦!在船上,大家一邊欣賞維港兩岸景色,一邊聽小皇冠職員講述《渡輪小星的祕密之旅》的故事。渡輪小星已經超過100歲,見證了維港的今昔變遷,曾與他一同出海的同伴都分開了,只剩小星一個獨自在海上,他很希望能再次與岸上的同伴相見。到底他能否成功呢? 講故事——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由Jessica為大家講述天星小輪「小星」的故事。(賴俊傑攝) 講解航海信號及旗號知識 聽完故事, 副船長再次為同學們講解航海信號及旗號知識,他不單解說不同燈號的意思,還拿出一面藍白的旗號。原來這是國際及香港港口信號旗,一種讓船隻間可以清晰傳遞信息的溝通系統,同學根據手上的旗號表,學習分辨副船長所展示的幾面旗號,其中藍白色魚尾旗表示「有蛙人在海底工作,請遠離及慢駛」。 藍白旗——副船長展示出一面藍白的旗,並講解旗號代表的意思。(賴俊傑攝) 國際信號旗——同學們一睹各面國際信號旗的樣子。(賴俊傑攝) 一年級的湛文迪說,今次活動勾起了他對天星小輪歷史的好奇心,「我想了解多點天星小輪以前的事,例如第一艘船的名字、船和香港的歷史」;六年級葉倚晴則覺得進入駕駛室的體驗最深刻,「平時是不能進去的,所以全部東西都令我大開眼界」。 小皇冠市場部主任陳惠詩(Jessica)表示,希望藉此活動,讓小朋友明白,在尋常生活背後,其實包含很多人的付出。同時透過真實體驗,帶領孩子走出書本,破除閱讀的限制,「我們不希望小朋友只將閱讀停留在平面,而是將它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陳惠詩(賴俊傑攝) 「渡輪小星的祕密之旅」正接受報名,詳情可瀏覽小皇冠童書館facebook專頁(facebook.com/littlecrownmedia)的公布。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給23歲小T的信

已經忘記了從哪一年開始,我總在你和大T的生日,在專欄公開為你們寫一封信!講起來,我真的很幸運,這些年來一直承蒙《明報》副刊厚愛不棄,沒有被叮走,〈辣媽CEO〉專欄有得留低,我才得以繼續,年年有得寫!媽媽先祝你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盼盡情累積快樂回憶 如果年年有今日,你一定心花怒放!在英國讀書打波和朋友同歡聚,是你人生難得的、最開心快樂無牽無掛的日子。出得嚟玩,預咗要還,畢業之後,有排你捱,你就盡情為自己累積多點快樂回憶吧! 明知你兩個都不是我的專欄讀者,樂此不疲堅持年年寫,最大動力,當然是為了稿費。除此之外,當然有私心,有朝一日,我不在,信還在,見信如見人。人死如燈滅,文字永留存。當然如果有出版社,不怕蝕本,把我寫給你兩個的信結集成書,更是一大樂事! 決定送你和家姐出國讀書,是我能為你們兩個做的最好決定。大T去韓國讀書之後,成個人簡直脫胎換骨,發掘了她一直潛藏,連自己都不知道有的潛能,自信心大增,待人接物交際手腕雖然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但比起以前,已經進步不少。 切記善良要有底線 小T你呢,在香港讀中學,雖然未至於寡言,但總是把自己及情緒隱藏收埋;去了英國之後,變了開籠雀,整個人活潑開朗了太多!你果有乃母之風,交遊廣闊,任何人都可以傾到幾嘴,做到朋友。你的優點,亦令很多痛惜你的長輩擔心,就是你太正直、太過善良,容易被蒙蔽欺騙,怕你會被傷害。 做人善良是應該的,害人之心不可有;不過都不能對所有人全拋一片丹心,善良都要有底線,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好心做的,不一定是好事,有些人有些事,需要狠狠地拒絕,是非不能混淆,原則不能含糊,切記! 當年我問大T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她說想做生意,所以有女皇의。你說喜歡創業,就有了SON級推介。從網上走入商場,再從商場走出地面開餐廳,和你們兩姊弟攜手走過的,是有血有汗有淚的奮鬥。你聰明,我知道,但是這個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聰明人。你阿媽我,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辦,樣樣都可以學我,呢一樣,千萬不能!你需要的,是做人做事各方面的智慧,而智慧,要有經歷,經一事長一智,你要好好虛心學習! 很期待,見到24歲的你!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谷底不可怕

在任教中學的學校簡介會上,有小六家長寫下提問:「如果孩子成績跟不上,學校有什麼保底措施?」看着這問題,心裏有點不安,是家長預定孩子會跟不上嗎?希望孩子不知道是自己家長發出這問題。我想着如何回應。 自我形象不足 自我批評是常態 我在學校主力任教高中,親手送過無數學生去考公開試。我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面對那麼重要的公開試,學生自當全力以赴。事實上,偏偏有人在大家士氣高昂地備戰時選擇棄賽,中途退出。你以為那一定是成績跟不上、學習能力欠佳、力有不逮的學生嗎?那就錯了。這類學生不一定是保底一族,甚至其中有天資頗佳,只要肯溫習,在公開試中取得入大學的成績絕不是問題。這類學生自我形象不足,取得好成績當是僥倖,注視自己失分的地方,常怪責自己做得不好的表現,自我批評是常態,看不到自己優點,即使別人告訴他,他也不相信自己有好表現或會有好表現。看着這類學生很是痛心,是什麼東西消磨了他們的意志,熄滅了他們的希望?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是父母對他們的態度嗎?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是父母一直灌輸的嗎? 我遇過更多的學生,即使位處名次成績谷底,仍奮力迎戰公開試,沉着面對無數測驗,調節心情去解讀如過山車的分數。這類學生目光不在名次,也不會被成績過於牽動,讀書的動力來自相信自己努力會帶來成果。他們最後未必入三大或神科,但那種能在谷底反彈的毅力,足夠面對人生各種挑戰。 只要不放棄就會有進步 蘇菲小學成績不穩,身邊許多學霸,朋友上台領獎,她只能在台下拍掌,也會有質疑自己的時候。我每次都告訴她會好起來,她每次都回應說媽媽說會好起來但好不起來,我再告訴她我相信她一定會好起來。追求名列前茅不切實際,要成績躍進也不是短時間可達,只要不放棄學習就會有進步,持續努力就一定會好起來。 培養孩子韌力更重要 想好了如何回應家長提問。我想作為一位中學生家長,擔心子女成績不逮,希望學校為子女額外補習是明白的,學校固然也有不同的保底措施去幫助學生。但細想,家長終極擔憂是什麼,也許不是校內名次、分數,是子女結束中學階段,能否升讀他心儀的科目。每間學校總會有人名次位處低谷,能否反彈非靠補習保底,一個中一學生的可塑度還高,路途還遠,培養出孩子的韌力、持久力、面對失敗的反彈力更重要,而這方面得靠家庭對孩子的肯定。 所以我請各位家長,無論子女成績如何,都要相信他們會進步,對他們的將來抱希望,好好愛他們。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