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管教價值觀3組孖寶
疫情過後終於復常,學生重新適應「新.舊常態」。這幾年來,子女在家中的時間多了,家長自然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做家長諮詢的工作中,我發現新一代家長有着新一套教育價值觀,但很多時卻忽略了一些要素。我組織了3組概念,希望幫助家長判斷及調節管教子女的策略。 be anything vs. 付出 新一代管教的價值觀強調you can be anything,你想當什麼也可,讓子女自由發展。本來想法並不為過,奈何子女可能會誤解箇中意思為「不勞而獲」,變成「任何事也可以做,即是也可以不用讀書;反正做什麼也可以,不用做也可」!因此,家長應要引導子女正確解讀:要有目標,什麼目標也可以,然後積極爭取,努力付出。 權利 vs. 責任 新一代價值觀亦強調權利。尊重子女權利毋庸置疑,奈何子女又或家長都容易忽略了另一關鍵——責任。在同一事情上的「權利」、「責任」是什麼?例如,子女享用了媽媽煮的一豐富晚餐(權利),之後會否幫忙收拾、洗碗(責任)?除了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外,作為子女、家中一員,是否亦有責任為家庭付出,如分擔家務呢?作為學生,是否有責任交齊功課、守時、保護校內設施?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是否有責任遵守不影響別人的原則?家長管教子女時,更應放重的是責任。更高層次的管教是解釋什麼「應該做」,而不是單單說「不可以做」。 自由 vs. 自律 最後但亦最重要的便是自由與自律!子女的自由度應與自律度掛鈎。常見管教問題,包括子女「過度」自由地使用手機、互聯網等,甚至沉溺不能自拔。另一常見問題,便是「過度」自由的時間管理,例如安排溫習。家長期望子女會自行調配學業、休息、玩樂的時間,但子女往往側重玩樂,又或不了了之。因此,在子女建立自律、自制能力前,家長應落手監管,例如約法三章,規定電腦、手機許可的應用時間,以及引導子女一同設定合宜的時間表。在管教子女時,不妨向子女解釋先有自律才有自由的道理,而不是父母專制、不講道理。 希望以上成雙成對的3組孖寶,能協助家長判斷及調節管教策略吧! 文:黃雋灝(教育心理學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