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學堂】1-3歲遲遲未肯開口或咬字不清 善用口肌工具改善發展

內容提供:創思成長支援中心 工作上,時常接觸到很多遲遲未開口叫「爸爸」、「媽媽」的小朋友,有些是因為他們的溝通動機不高、有些是因為他們的整體智能發展還沒有到達開口說話的階段,也有為數不少是因為口腔肌肉發展遲緩,令他們無發配合呼氣、舌頭活動、唇部活動、下顎骨調控能力等基本口肌能力來說話。 無論爸媽們如何示範,以吸引子女模仿他們說話,子女所發的聲音頂多是類近單字的單音,而且多是單一重複性的發聲,令不少爸媽都感到沮喪。 小朋友的說話能力跟口腔肌肉發展有直接影響(圖片來源:XFrame.io) 試想像,小朋友的下顎骨還未有足夠的穩定性來支援舌頭和唇部活動,或是小朋友的呼吸和喉部震動活動之間的協調還未控制好,他們的小嘴巴又怎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組成不同的字詞來表達呢? 因此,要支援口肌發展有問題的小朋友,言語治療師會利用不同口肌工具來協助他們發展基本口肌能力。例如:言語治療師會根據孩子的能力,使用不同的氣笛和稀稠的泡泡水等工具來訓練吹氣能力,又或使用不同的牙膠棒訓練小朋友下顎骨的控制能力等。 配合小朋友不同需要的口肌工具(圖片來源:創思成長支援中心) 一般來說,一種口肌工具能同時訓練多於一部份的口肌,言語治療師會按小朋友需要的而向家長提供意見。 此外,口肌工具提供的觸覺提示也特別適合一些聽覺接收和視覺專注能力較弱的小朋友。例如:當爸媽拿出一個波,示範說出「波」字時,小朋友視覺上需要專注爸媽的口部活動,聽覺上需要專注聆聽爸媽說的「波」字,兩者都是轉瞬即逝的提示。 一種口肌工具能同時訓練多於一部份的口肌 (圖片來源:XFrame.io) 若果使用口肌工具,將合適的口肌工具平放,以提供合唇的觸覺提示,再在示範說出「波」字時,迅速地將口肌工具拉出,小朋友便可以在多種感官提示下作出模仿,大大增加他們成功模仿說話的機會。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聲沙是問題嗎?

源仔的媽媽甫進入診症室就緊張地說:「源仔講嘢好叻,一天到晚嘴巴也不停,為什麼要看言語治療?」我細看病歷檔案,原來源仔一直有聲沙的問題,看過耳鼻喉科醫生後,發現聲帶有小結,估計是用聲過度引致,並轉介到言語治療診所作聲線評估和訓練。 「大聲公」壞習慣 聲帶起繭 聲帶是喉嚨內一塊彈性膜。我們呼氣後,空氣從肺部經過氣管到達喉嚨。說話的時候,聲帶會合上,所以當空氣經過聲帶時便會震動聲帶,從而發出聲音。健康的聲帶是表面平滑,發出的聲音清脆。聲帶小結(Vocal cord nodule)大多是因為過度使用聲帶,例如大聲說話、聲帶過勞、扮聲等,令聲帶「起繭」,就像長時間太用力握筆而令手指起繭一樣。聲帶長了繭,聲音就會變得沙啞。 原來,源仔很喜歡說話,而且習慣大聲說話。當他玩耍的時候,不時會大聲尖叫大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也會大喊大叫。總之不管陰晴圓缺、快樂不快樂,都會大叫。 媽媽有一個疑問:「醫生為什麼不替源仔做手術把繭切除呢?不是一了百了嗎?」 的確,切除小結能減輕聲沙問題,但源仔的聲線問題是由於他太用力說話引致,手術只是短暫而不治本的方法,要是源仔繼續用這發聲方式,小結很快又會再次形成,聲線也會變沙變啞。 吸蒸氣護聲 飲蜜糖水無助 真正治本的方法,是要令源仔學懂護理聲線和減少無謂用聲的壞習慣。常見的聲線護理,包括保持喉嚨濕潤,例如多飲水,又或是呼吸「蒸氣」。家長可以為小朋友準備一杯熱水,放在鼻前,讓小朋友吸最少5分鐘蒸氣。此外,小朋友應減少到空氣污濁的地方,不過這在香港不易做到。  飲食方面,避免吃過多的刺激性食物,如煎炸或辛辣食物。有家長會為小朋友準備蜜糖水,以為有助潤喉,但有研究指出,服用過多蜜糖水或喉糖,不但對保護聲線沒幫助,蜜糖水或喉糖中的糖分反而會增加喉嚨分泌物,適得其反,令聲線變得更差。 另外,針對源仔錯誤用聲的問題,言語治療師會跟他一起訂立「良好用聲紀錄表」。每次當他做出濫用聲線的行為時,就扣除一個「獎章」,一周內,如果每天剩下多於5個獎章就有禮物或獎勵。不要以為這做法無謂,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源仔對減少用聲壞習慣的意識。唯有源仔減少尖叫大喊,聲沙問題才能解決。家長們,非如此不可!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言語治療師 不止教發音

醫院的言語治療是個有趣的專科,除了處理一般人所認識的語言或發音問題外,其實還涉獵一切跟口部相關的範疇——從日常每天都需要的進食吞嚥,到口腔肌肉的發展、聲線的大小高低,全部都跟言語治療息息相關。 家長自以為是 拒孩子治療 很多時候,當病人或家長,聽到醫生說需要轉介、接受言語治療,家長都摸不着頭腦,甚至覺得不以為然、掉以輕心。在診症室內,常常都聽到家長說:我的小孩說話又大聲又流利,一點問題都沒有,為什麼要看言語治療!然後他們就會自己「權衡輕重」,不接受言語治療。 其實「言語治療」的意義遠遠超過這四隻字。隨醫學進步、學科變得專門化,言語治療早就不只是單單着重語言說話發音咬字。簡單來說,只要跟「口」有關的問題,我們都會處理。無論是小孩的口部肌肉發展、經常流口水或拒食、吞嚥困難,以至是聲線沙啞、說話不流暢等,也是言語治療的範圍之內。 我們的專業訓練側重口部的解剖及生理學,同時加上兒童心理發展,令我們必須像偵探一樣,逐步推測兒童說話或進食問題背後的原因,然後慢慢對症下藥,解決很多以往給誤解的問題。 不肯吃飯 或口肌敏感 例如,小孩子不吃飯,拒絕進食,一般家長都認為小朋友曳曳不聽話,以為罵一下、打兩下就可以撥亂反正;但實際上,部分小朋友有「口肌敏感」的問題,對黏稠的食物很抗拒,原來他們每次吞這類食物時都會有「作嘔」的感覺,吞嚥未必如我們一樣舒適,所以打得再用力其實也無濟於事。 有的小朋友可能飲水經常嗆到、不斷咳嗽,有些長輩說這是正常,毋須擔心,然而,當這情况持續出現而且沒好轉,可能是小朋友的吞嚥功能出現問題,以至在吞嚥流質時,錯誤地流入氣管,最嚴重的後果是水會經氣管進入肺部,引起肺炎。所以要記住:吞嚥無小事! 還有一些例子:像小朋友聲音沙啞,經常失聲,家長都以為聲線是天生,聲音像鄭子誠抑或像曾志偉都是天注定,沒辦法解決。其實不然,聲線治療也是言語治療的其中一部分,不少聲線問題在經過適當治療後,也能得到改善。 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將會通過這平台,為大家介紹言語治療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如果你發現我所寫的問題好像似曾相識,甚至是正困擾着你,就可以找我們,一起解決問題。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