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過猶不及 平衡課程內的學習經歷
常說不進則退,在今天瞬息萬變的社會,進步得慢也是退步。教育界常被詬病變得太慢,指摘教授的知識及學習技能均未可滿足社會未來的需要。學習的確不能只在課堂發生,我們需要不斷拓闊學生的學習經歷,讓他們走出課室,及早裝備,才有可能讓我們的學生真切了解社會的運作,回應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或許有人會說,走出課室,不就是參與「課外活動」,如有時間,才玩玩吧!我們常輕看這些「課外活動」,認為它們對提升學業成績沒有幫助,如果學生成績不好更會被勸阻參與。 走出課室的重點在探索及親身體驗,學生如認真地走出課室,相信可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與「課內」的學習相輔相成。例如探訪老人院可以更親身了解人口老化的問題,又可推動敬老揚孝的風氣;到戶外考察可刺激對學科的求知慾,帶動自主探究的精神。把這些學習經歷稱作課外活動並不理想,它們應是課程延伸及實踐的部分,學生透過這些活動才會學得更好,印象才會深刻。 籌備課外活動遇上兩難 多樣的學習理應是好事,因為學生可按興趣自行選擇,自發參與,而且活動多樣,眾人可各取所需。但對某些活躍分子可能是一種負擔。他們除了要應付校內的測驗評估,還要參加校內多元而豐富的學習活動,內容可能是學科的延伸活動,可能是生涯規劃的職業體驗工作坊,也可能是大學舉辦的講座。老師想在周末或假日找他們補課也不容易,因為他們可能已安排了義工服務、球隊練習或學習樂器等等,密得難以插針。燦爛的學習生活,似如繁星,如若時間管理得不好,一不小心反過來影響正規課程的表現,得不償失。 始終所有學生到最後還是要參與公開試,社會仍用較單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是現實,亦是讓人無奈的地方。 對老師而言,舉辦學習活動也很矛盾,明知活動有助學生學習,但礙於社會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期望,因此多少會對舉辦活動存有戒心。既要補課,保成績,升學率又要好,又要在教學以外擠出空間,思考如何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經歷,真不容易。具效能的學習活動需配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又要監督執行,檢定成效。活動前就已需要處理大量行政工作,例如安排活動行程、聯絡機構及家長、組織及動員學生等等,及至活動期間又要照顧學生的安全,承擔活動的風險,壓力非常大。有時學生的無心之失已經可以讓老師添加很多彌補的工作,例如學生參加遊學團過關時不慎遺失證件、危機意識不高致財物被竊、一時貪玩在歷奇活動中遇上意外等。 在活動中經歷學習,所得的益處長遠而深刻,惟面對現實的考慮,有心的師生只有相機而行,盡量平衡。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