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黑兔和白兔

一隻白色的兔子和一隻黑色的兔子,住在好大好大的森林裏,牠們常常在開滿小菊花的草原裏躲貓貓,又在長滿黑草莓的草叢中痛快地滾動。可是黑兔偶爾會忽然坐着不動,露出一臉憂傷。看,牠又露出那樣的神情了—— 白兔問:「你從剛才到現在,到底都在想什麼啊?」 黑兔說:「我在許願。」 白兔問:「許願?」 黑兔說:「我許願,希望我能夠永遠、永遠、永遠跟你在一起。」 白兔睜大了眼睛,很用心的在想這一件事情,然後,牠說:「那你要更努力、更努力的許願才行啊﹗」 黑兔把眼睛睜得好大,很用心的在想這件事情。然後,牠很認真的說:「從現在到永遠,但願我們都能在一起!」 黑兔和白兔最後在森林動物的祝福下結婚,從此快快樂樂,黑兔也不再露出一臉憂傷了。 這故事來自Garth Williams的著作《黑兔和白兔》(The Rabbits’ Wedding),翻譯文字有林真美老師的溫柔和通透。 涉跨種族婚姻 保守派倡燒毁 多麼有愛的繪本,沒想到一發行便在美國引發爭議——問題不在於它對婚姻「從此快快樂樂」的超現實描述,而是兩隻兔子的顏色。在南部保守氣氛最濃厚的阿拉巴馬州,傳媒指摘這是「跨種族婚姻」宣傳,因為白兔和黑兔的設定旨在「洗腦」,而且「明顯以三至七歲還在成長的孩子為目標」。這論調馬上由支持種族隔離的「白人公民協會」(White Citizens’ Council)發揚光大,要求州內所有圖書館把圖書下架並且燒毁。 圖書館總監拒下架:不能喪失操守 惟Reed沒妥協,表明「圖書館有責任提供平衡信息。我們因這本書而遇到困難,但不能喪失操守」。 這燙手山芋殺來時,阿拉巴馬州負責採購圖書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部總監Emily Wheelock Reed才上任一年左右。她審視圖書,沒發現令人反感的內容,雖在保守力量強烈反對,兼當時的美國圖書館聯會噤聲下,不得不把書放到參考書類別,但拒絕完全下架。即使如此,保守勢力仍不滿意,把她召上議會威脅要削減圖書館的採購預算,甚至要求她辭職。惟Reed沒妥協,表明「圖書館有責任提供平衡信息。我們因這本書而遇到困難,但不能喪失操守」。同年稍後,她又因為發布一份加入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著作的書單,而激怒保守勢力。 那是1958年,9年後的1967年,跨種族婚姻在美國全面合法化;10年後,Reed以67歲之齡從圖書館的崗位上退休。大半輩子致力閱讀自由和知識傳播的她,終在2000年去世。 時代愈壞,愈盼望各行各業有骨氣的人,堅守崗位,站在進步一方。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升中大茶飯

早上,當人們邊吃火腿通粉邊閱報,不經意地翻過這篇文章時,我家小子正在班房跟全港小六學生一樣,心情七上八下。七月十日,升中派位放榜。 跑學校聽分享 裝備面試 聆聽一位又一位校長分享,試圖從字裏行間理解學校性格:先管後教還是鼓勵自重?尊重差異和精益求益哪樣較重要? 升讀中學是小六整個學年的大事,盤踞小學雞的學習方向,也耗掉家長很多心思。先是接踵而來的中學講座,令很多個原本該跑到戶外享受陽光的周末通通泡湯。大大小小跑到不同中學,乖乖安坐講堂,聆聽一位又一位校長分享,試圖從字裏行間理解學校性格:先管後教還是鼓勵自重?尊重差異和精益求益哪樣較重要?用劇烈競爭的危機感要求同學自我裝備,還是啟發他們發展自我、培養自信?關愛校園是說的還是做的?對於校門外的社會爭議,看得見還是看不見…… 參觀完兼聽完分享,很多問題仍然找不到答案,唯有上網找資料問臉書大神問朋友,以及靠估。理出幾間心儀學校後,便要處理申請文件和證書,兼預備好多個回郵信封。面試了,又是一輪消失的假期,形式有單對單、小組討論、二人同行、考學科的、考應變的、考古文的……也有需要兩輪面試的。 派位過程漫長 精神交戰 有直資/私立學校取錄了?恭喜,你和孩子提前解放,可以好好享受最後的小學雞生涯了。但這亦可能代表你們即將陷入天人交戰。那間中學是不是首選?入讀官津校把省下的學費用來日後升學,如何?可是派位萬一遇着滑鐵盧怎辦?要知道,選了直資,統一派位便沒你的份兒,這裏不設「備胎」。 問題是,你有多確定孩子屬哪個band?各組學額夠分配嗎?區內女校多,男孩會蝕底嗎?跨區選校可會跌banding?這些全部影響填表策略。 要是心存僥倖,那就賭一鋪吧。一月,請向兩間官津中學申請自行分配學位,可是即使孩子在面試後已獲取錄,這遊戲就是不讓你們高興得太早,因為按規定,學校必須等到七月跟中央派位一併公布結果。四月,請查收「統一派位表格」,上面分甲乙部列成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每個部分的成功機率不同,孩子banding是關鍵。問題是,你有多確定孩子屬哪個band?各組學額夠分配嗎?區內女校多,男孩會蝕底嗎?跨區選校可會跌banding?這些全部影響填表策略。但最大難題,是如何用三十間學校塞滿乙部的三十個格子——誰敢說自己都認識那些學校,並且堅持用理智把它們一一排成有意義的序列?(最荒謬是當中還包括為了湊夠數,從別區學校派來僅一兩個學額的「雞肋」) 這期間,孩子得在呈分試中爭取好表現;但單單努力是不夠的,因為命運之神早變身「隨機號碼」,在派位過程中緊緊黏在他們的背上…… 六年級的光陰就在這遊戲中消逝,它不好玩。我祝福今日派位的孩子,都能成功結束遊戲,不必再為叩門折騰。最重要的是:入讀心儀學校雖好,但別忘記金子一直握在自己手中;有好的學習態度,哪兒都是修煉場。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8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送女兒「安全感」──布衛生巾

今日的分享比較私密:布衛生巾。 反覆讀到綠朋友分享使用布衛生巾和月光杯的體驗,我從開始時感到的不可思議,漸漸冒起不妨一試的念頭 其實當年兒子出生,我們曾經預備尿布,希望小屁屁更透氣一點、包起來更舒服一些,同時減少製造廢物,盡一分力保護漂漂亮亮的地球。還是那一句:當上爸爸媽媽的人們啊,最沒條件做大嘥鬼,因為所有垃圾最終都由自己的孩子承擔。可是說易行難,我們後來又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地方淺窄尿布難乾和新手媽媽七國咁亂等,但最致命的應該是……懶),尿布變抹布,算是未竟之志、未完的事。 這幾年,反覆讀到綠朋友分享使用布衛生巾和月光杯的體驗,我從開始時感到的不可思議,漸漸冒起不妨一試的念頭。雖然打從青春期開始,我人生中所有與月經交手的經歷,伴隨上陣的都是即棄品,那些又是膠又是珠的神奇產品,彷彿結連着身為女孩的安全感,改變不易。 跨越心理關口 循環再用 假如經血量多和長時間在外,我會配搭月光杯使用。 曾經私下向幾個老友分享自己轉用布巾,得到的反應是驚嚇加核突,譬如說,「洗血喎……」「唔怕唔衛生咩?」其實經血不髒,說到底,它本來是打算用來孕育生命的BB牀。只要跨過這心理關口,加上洗得其法,事情也沒有想像中麻煩;譬如用梳打粉開水稍稍泡浸,再用肥皂清洗,可不要傻更更的用熱水,因為反會令血迹凝固,較難洗淨。上回外遊,我隨身帶備灑入梳打粉的小袋子,來儲起用過的布巾,留待晚上休息前洗滌,一切順利。不過假如經血量多和長時間在外,我會配搭月光杯使用。 透氣度高少異味 這點洗滌工夫其實人人都會,只是我們都太習慣商品的宣傳,陷入「沒有即棄衛生品就慘了」這天大的誤會。 數數手指,自己用布巾兩年了,省下數百條即棄衛生巾。還有的是,我認真覺得布衛生巾透氣度高,用起來比膠製即棄品舒服;也因為透氣,少了令人尷尬的異味。 我用的是自製布巾,很容易做,各師各法,不妨自己摸索,也可以參加有心人辦的工作坊。當然也可以購買現成商品,我見過市面不少布巾用上柔軟又好看的花布來縫製,令人心動。 最後,雖然我的大姨媽快要功成身退,卻說好日後會送手製的、好看的布巾,給快踏入青春期的女兒,希望她用得着。女孩的安全感,應該結連到環境友善的方法上。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愛的禁書

這天,我們來說故事…… 故事一: 先來一個真實的。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住了一群企鵝,到了交配季節,牠們雙雙對對,很快便成為準爸爸媽媽,努力孵化石頭窩裏的蛋。Roy和Silo也一樣,天天膩在一起,勤勤懇懇地溫暖自己的石頭巢,但牠們很快便發現自己不一樣——怎麼人家孵的會蹦出小企鵝?自己孵的卻由始至終是石頭? 一直看在眼裏的管理員決定送一顆需要家庭的企鵝蛋到Roy和Silo的巢。在牠倆輪流孵育下,一隻健康的企鵝寶寶蹦出來,得到兩個呵護自己的企鵝爸爸。 故事二: 小男孩Errol和小熊Thomas天天一起玩,在後院踏單車,在花園種菜,在樹屋吃三文治,下雨天就回到室內開茶會。 後來Thomas漸漸變得憂鬱,連盪鞦韆也快樂不起來,Errol問怎麼了? 「如果我告訴你,你可能不把我當朋友了……」 Thomas深呼吸,決定說出來:「在心裏,我一直是熊妹妹,不是熊弟弟。我要做自己,希望自己的名字是Tilly,而不是Thomas。」 Errol鬆一口氣:「我不管你是熊妹妹還是熊弟弟,重要的是,你是我的朋友。」 Tilly把領帶變成頭上的蝴蝶結,她和Errol天天一起玩,在後院踏單車、在花園種菜、在樹屋吃三文治,下雨天就回到室內開茶會。 Tilly和Errol是好朋友。 故事三: 有些家庭大,有些家庭小。 有些家庭一樣顏色,有些家庭有不同的顏色。 所有家庭都愛互相擁抱……大大的熊抱。 有些家庭有繼父繼母繼兄弟姊妹,有些家庭收養孩子。 有些家庭有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 有些家庭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家長。 所有家庭都愛一起慶祝特別的日子! 默許粗暴審查 等同縱容思想限制 這三個故事來自三本繪本,各有不同主題:有的說同性伴侶、有的談各種各樣的家庭、有的講述友誼和接納,全部都關於愛。可是它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因為被「性傾向條例家校關注組」投訴,最近被香港公共圖書館改以閉架方式收藏,相同命運的童書一共十本。 即是說,我們在上面分享的,孩子一本都不能從書架上自由借看了。 我只想說,與其害怕童書裏的多元家庭,不如擔心我們對這種粗暴審查的默許,會縱容自由思想的限制。孩子都愛圖書館,希望圖書館更值得孩子愛。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手機合約

完成小學生涯最後一次考試後,兒子夢寐以求的智能手機終於到手,未經證實小道消息說,他乃班上最後一個「原始人」。連「原始人」也終於跳上手機的資訊高速列車了,據說引來一陣小騷動。至於同日獲發手機但手機無智能兼沒裝網上通訊軟件的小妹子,則被媽媽發現兩眼發呆緊盯iPad,靜候熒幕上的字一個接一個自動彈出。原來非智能的小學雞也自力更生,善用網上Google Document分享檔案的功能,與同學仔同時「編輯文件」自製messenger…… 感覺是,我們這一家都進入科技新紀元了。 事實是,已經搞不清究竟自己是在享受手機提供的方便,抑或是被操控着生活了。 這樣遲才給孩子發智能電話,坦白說有點歉疚——常希望班上的手機滲透率不要來得太快,兒子不至於太落後。記得六年級上學期,還有一個「非智能」老友陪兒子當「原始人」,可以同病相憐,對大家的爸媽同仇敵愾,可是不久後連老友也「升呢」了。因為友儕壓力,我們提早供給智能電話;原本打算把它當成升中禮物的。 事實是,已經搞不清究竟自己是在享受手機提供的方便,抑或是被操控着生活了。某回朋友相見,自爆各種手機惡習:一日之晨從牀上碌手機開始的有,把手機當成手臂延伸上廁也黏着的有,同桌吃飯變成各自做手指運動的有……大人面對手機誘惑尚且無力招架,要求小朋友克己更是大整蠱。 我們常常用「需要」和「想要」來理清自己的欲望——坐巴士上學是「需要」,揚手截的士是「想要」;文具是「需要」,像鐵甲超人那樣會變形兼具機關的筆盒是「想要」。滿足「想要」的欲望是開心的,但過度欲望則要懂得節制。可是,把這種思考方式套入智能手機,界線便模糊了。 小學雞本來毋須智能手機,可是當同學仔人人都轉場到WhatsApp和Instagram聊天,兼且都聊打機話題,那麼被關在話題之外的兒子,便有真實的社交需要了。 曾聽小學社工分享,說近年跟手機電玩有關的親子摩擦的個案多了。交託智能手機一刻,我們和孩子訂下了協議:吃飯時不玩、晚上手機不陪睡、下載遊戲有限度等等,約束孩子之餘,也是自我提醒,未來一起迎向資訊科技的挑戰。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走鬼」圖書館?

孩子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常常帶進兒童圖書館,偶爾有「走鬼」經驗。 那時的小不點還高不到第二層書櫃,卻非常非常好奇,蹬着小腳瓜,在書櫃間的巷子穿來插去,手仔忙碌地東翻翻西摸摸,實在太興奮的時候,嘴巴還會按捺不住,有時是「噢」、有時是「啊」、有時是「嗯」、有時是「嗚」……那一聲驚歎感情充沛,發自內心,彷彿包含着千言萬語。 可就是因為這聲驚歎,大人的一聲「殊」隨即追到。最糟糕一次,我們在兒童圖書館的不同角度,被同一名圖書館管理員「殊」足了三回,顯然誤闖了她的雷達範圍,最後只能落荒而逃。 圖書館保持肅靜是天條? 圖書館要肅靜這規定深入民心,小學英文課教「quiet」這個生詞時,總愛緊扣着圖書館做例子。誠然,我喜歡安靜的圖書館,希望留住這片靜土,全心全意地遊進字裏行間,耳朵不必鑽進人們在電話交換的蜚短流長。也許這正是其中一個原因,兒童圖書館和成人圖書館必須分隔開來——有關「安靜」的定義,大朋友和小孩子有着程度上不一樣。尤其是很多孩子仍然需要伴讀,而且遇到好笑的內容,要忍着不笑出來兼且不分享,也着實考驗稚子。 我們都要學習尊重別人,但要是一進館,就有緊張兮兮的管理員黃雀般隨時伺候,我是孩子就趕快逃了…… 畢竟,如果能夠善用浩瀚書海來培養孩子愛書的心,就是圖書館的功德無量。 望遠一點點,其實在不少地方的兒童圖書館,肅靜規條已經不是鐵板一塊。台灣有研究圖書館的學者提出,「兒童圖書館應該是將兒童與圖書快樂地結合在一起的地方」,「閱讀是個人活動,但也可以是團體活動,而這兩種閱讀行為所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移民美國的媽媽告訴我,社區的兒童圖書館打破了她從小的想像:故事義工不必躲進關上門的房間,可以大剌剌的坐在書櫃旁分享故事,讓本來無心看書的孩子也被吸引着圍攏過去。 將兒童圖書快樂結合 兒童圖書館不是遊樂場,當然不應該吵吵鬧鬧,不過假如我們都放鬆一點點,讓圖書館對孩子可親一點點,假如我們把圖書館一隅訂為分享區,可以共讀故事、演故事、討論故事,甚至把感想寫成給作者的信,由管理員選好再夾附藏書中,讓其他讀者一併借閱?那樣,圖書館就不只是一個安靜的空間,圖書也不只是字和畫,它們還有着人和人之間的溫度和聯繫。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不應隱形的老友記

關注拾荒者的「拾平台」發表調查報告,把目光聚焦到這個城市中恍若隱形的群體之上。報告發現,本港拾荒者平均月入716元,而且他們多是我城的「老友記」:受訪的505位拾荒者中,四成年過70,滿90歲的有16人,最年長的那位已經96歲了。 我想起台灣作者孫心瑜的無字繪本《香港遊》。孩子最愛在書中圖畫裏搜尋熟悉的本土景致,可是找呀找,他們終於發現,怎麼在銅鑼灣的繁華裏、在海旁圍觀人群的背後、在洋化的半島酒店前、在每道風景的暗處,總有那樣的一位長者,僂着背低下頭,用乾癟雙手拉着兩個紙皮箱,一心一意的前行? 面對欺壓毫無議價能力 你或許會說,長者自食其力也不是壞事,然而,這只是因為繪本沒把更糟糕的事情畫出來而已——那位拉着紙皮的老友記,位處社會的最低層,面對欺壓毫無議價能力,而且總會遇到各種狀况,包括被不法回收商呃秤、被商舖或市民不禮貌對待、遭遇交通意外、被偷去財物等。 林林總總的事故,這505位拾荒者在過去3個月內合共遇過859遭。 食環署成為「鬼見愁」 而在當中,單單是跟食環署有關的,譬如被署方驅趕、充公財物或票控,已佔135宗。食環署成為公公婆婆的「鬼見愁」,官方回應是「拾荒者會影響環境衛生及阻街,當中牽涉街道管理及複雜的社會問題」。 謝謝街頭巷尾的拾荒者 現代社會仔細的分工令人目盲,只見街道秩序和衛生,不見艱難謀生的卑微勞力,更看不見他們從垃圾桶拯救回來的資源如紙皮和鋁罐等。去年9月,本地回收業商罷收紙皮,廢紙囤積街頭,有意思的是,拾荒群體消失了,拾荒群體的價值才終於現形。 報告保守估計,本港拾荒者合共擔起全港至少兩成紙皮回收量。對於這隊回收減廢大軍,我們的城市欠他們一份尊重。 記得孩子念幼稚園時,有一個「謝謝你們」的單元,謝謝警察、消防員、清潔工人。我們不妨也謝謝街頭巷尾的拾荒者,並且為他們的工作提供方便(譬如台灣,政府向拾荒者送反光衣,也有學校集合回收品交「認養」的社區拾荒者),因為他們幹的,可是保護地球的大件事呢﹗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且聽下回分解……」

網上圖片 有關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知道開卷那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讀過當年中學課文收錄的《楊修之死》、知道原著衍生了大堆成語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樂不思蜀等,長大後也看過幾部三國題材的電影(印象最深的關公,竟來自差不多無關三國的黃秋生版《江湖救急》)。至於原著文字,很慚愧,從沒認認真真從頭讀到尾。 兩小閱三國演義 文言文滿天飛 可我家兩小最近讀完,而且近月的晚飯餐桌上經常是滿天飛的文言用語,「XX大怒!」「斬XX於馬下!」「天助我也!」「真神人也!」「且聽下回分解」……聊三國聊人物聊謀略,聊得眉飛色舞。 孩子發現古典的魅力,始於去年九月。那回,一家四口準備入場看國光劇團和進念.二十面體合作的實驗京劇《關公在劇場》,爸爸擔心這對小學雞是越級挑戰,遂帶領他們做點事前工夫,包括翻出家中的陳年原著試着共讀。 開始時,他差不多每句用白話翻譯一遍,但漸漸摸索到趣味閱讀的法門,譬如教兩小照着書中描述「生得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畫出一個怪人劉備,一大兩小笑得人仰馬翻。 有聲演繹 父親孩子都着迷 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能流傳數百載,果然不是蓋的。書中的政治家、野心家、戰略家、奸險小人個個精彩,情節跌宕跳躍,很快就勾住孩子的魂魄,欲罷不能。後來哥哥等不下去,乾脆把書帶回學校,日間起勁的生吞文字,晚上再聽爸爸解說,比大家都更早完成全書。一回,老師出作文題目《我不再怕……》,小子寫下「不再怕文言文」的自家經歷。 一連七個月的有聲演繹,有時是孩子窮追爸爸「講多回!講多回!」,有時是爸爸追趕孩子快吃完飯「開壇」念三國。最經典一次,故事聽到半路,妹妹要「開大」,害爸爸被蟻咬似的坐立不安,忽爾趨前敲廁所門:「阿妹你打開少少門罅,我繼續讀好不好?……司馬懿夜觀天象,看到南邊有亮星墮地,向群臣曰:兩三日後某人必亡……」我看着那人的傻勁,莞爾了,但心裏着實佩服。 孩子得記住這段:很多個晚上,傻爸爸讀到口水乾,和他們一起「KO」全本共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為免小的斗膽忘掉,媽媽甘效犬馬,僅以此文載之。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安妮日記的守護者

[caption id="attachment_26294" align="aligncenter" width="293"] 《安妮日記》(網上圖片)[/caption] 因為今年推出的漫畫版,重讀《安妮日記》。少女犀利的思緒和筆觸下,有苟安亂世的密室生活、有扭曲處境中的人情、有青春期的躁動、有尖銳的觀人和自省,而無法擺脫的噩夢和一直堅守的美好願望不斷糾結……David Polonsky充滿想像和力量的畫,以及不拘一格的分鏡方式,把原文提煉得立體通透,幽默和靈動又推前一步,是很成功的圖文共舞。 畢竟,在安妮很多話中,原本就有畫,「我想像密室這八個人是一小片藍天,圍繞在險惡的烏雲之中,我們站立的圓圈依然安全,但是烏雲不斷圍上來,我們與逼近的危險之間那一圈空間愈來愈窄,我們被黑暗與危險困住,拼命找尋逃出去的路,彼此不斷碰撞。我們看着底下的混戰,發現上方平靜而美麗,在此同時,大片的烏雲阻斷了我們的路,我們上不去,也下不來。它像看不透的牆朝我們逼近,想壓垮我們。只是還不能。」 相應這段文字的對頁大圖,色調是深深淺淺的灰藍,上有微弱的光,下面炮火漫地。中間一團雲站着不上不下的八個人,抱頭痛哭的有、憤怒控訴的有、跪倒地上的有、不斷回顧瘡痍大地的有。 只有兩個人始終站直身子,仰望烏雲盡處那個透光的洞,是安妮和她的爸爸奧托.法蘭克——安妮感到心靈最親近的人。 奧托是八個密室住客中唯一捱過集中營煎熬、得見戰後和平的人,也是《安妮日記》得以出版並傳誦的原因,他說過:「這是一個奇怪的角色。在正常的家庭關係裏,都是子女承繼著名父母的榮譽與繼承遺志的負擔,而我的例子卻相反。」 承繼日記 也承繼真相 承繼日記,也是承繼真相,這四字實踐起來殊不輕易,用安娜的話:「烏雲不斷圍上來」。從《安妮日記》被廣泛閱讀和報道開始,奧托就被迫披上盔甲迎向納粹餘燼,一次又一次捍衛女兒——女兒描述的密室生活不是幻想,最後闖進來拘捕我們的警察也供認了;她在日記說的,我事前不知曉,更不曾代筆,包括青春期孩子對父母尖銳的批評; 這個慧黠敏感的女兒是真的,她在我的生命中真實的活過…… 對於日記虛構的聲稱,法庭多次頒發誹謗禁令。一九八○年,奧托以九十一歲高齡去世,安妮的日記手稿和書信等,按其遺願交予荷蘭國家戰爭文件研究所,後者委託司法部做科學鑑定,確認真實。然而,零星的質疑者依然等着機會,攻其不備,向世人散播另一種「真相」。 用記憶用良知來守護真相 真相不是一塊鐵板,更多時候,真相很脆弱,需要人們用記憶用良知來守護。我想起二十九年前那個夏夜,人們在北京流過的血。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馬上風、打茄輪、打飛機……

上回提要:孩子在港鐵聽到三個女士針對彼此性器官大罵特罵,猶如打開潘朵拉盒子,當晚的餐桌上好奇大爆發,尤其是較年長的哥哥,拋出各種道聽塗說的詞語如「打茄輪」和「打飛機」等要求詞解。(無義氣的)媽媽因為(藉詞)趕稿退回房間,獨留爸爸接招,從此客廳笑聲不絕。 好一會,爸爸解甲歸來。他表現從容,即使面對「為什麼打飛機」這提問,也沒迴避箇中最難啟齒的愉悅感,惹來孩子一迭連「Yucky!」。打完美好一仗,爸爸神氣地說:「有問題當然由我們答最好。」可是明明記得,從前兩小問什麼是「馬上風」時,爸爸曾丟下一句「你們自己上網找」便逃之夭夭,得由媽媽頂上收拾殘局。  說穿了,面對進入青春期的好奇孩子,大人總有軟弱時。但我必須讚揚孩子的智慧老爸(尤其在剛剛出賣他以後):有關青春期,大人爭取解說機會,總好過放任孩子啃下一堆不知從哪來的亂七八糟。傳遞知識重要,傳遞正面態度也重要。 這也是挪威公營廣播電視台NRK面對質疑的回應:「We're a factual supplement to all the other things children can access online」。 2015年,NRK的兒童科學教育節目Newton推出青春期系列,節目呈現的真實性器官和主持的生動表達(譬如用咬開了的番茄來示範接吻,用吸塵機來解說吻痕的形成),引起不少爭議。 看看挪威超激性教育節目 這系列一連八集,每集五分鐘,言簡意賅,我們課本說了的它有;課本說不清楚、或者用學術包裝令孩子讀得一頭霧水的,它也明明白白地說了出來,而且用不着性器官平面解剖圖:談陰道和陰莖,在真實的身體上近鏡比劃;解說乳房用處,用彩筆在裸露的胸部描繪乳腺組織;介紹衛生用品時,用紅色液體代表經血,沒把女人當藍血人…… 一口氣看完整個系列,開始時感到裸體鏡頭真多,但慢慢便習慣。 主持人坦率開放,而且富幽默感,呈現性器官就像呈現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倒過來,假如主題是眼睛,說了老半天卻還不找實物來看,才真奇怪吧? 此地的教育電視有這句:「青春期人體變化的主要方向是性成熟」,但「性成熟」是什麼?說到這裏就懸着,Newton卻選擇把話說完。主持人在好幾集結尾都捧出一個瞇瞇笑的可愛小B,說:「青春期的重點,當然是為了生小孩囉,不然這地球就不會有人類了……但你必須要達一定年齡才可以有性行為,在挪威是16歲。記住,不要急在一時,時機到了,自然會發生……而且,遲些再談這個,是個好主意。」 NRK在網上提供節目影片,對象是8至12歲的兒童,但YouTube另設年齡限制。香港的性教育進度稍慢(如果不是很慢),建議有興趣的家長先看,測試自己的接受程度。我家暫時的打算是:高小不妨先看頭幾集,最後一集可以稍緩,像主持人說的:「不急在一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