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8年之別

8年過去了,我在思索有什麼不同。是的,孩子長大了,我自己也成長了。我在孩子面前展現的,跟上次很不一樣。 8年前一個8月下旬的凌晨,我爸爸在醫院安然離世。我半夜獨自趕往醫院,早上回家途中,我關注的是如何把消息告訴才2歲半的阿仔。在柔和的晨光中,我溫和的告訴孩子公公已到天堂去了,在那兒不會再病,會很舒服地休息。孩子吃了早餐後,我靜靜地坐在電腦前,把兩母子的對話、孩子天真美好的想像、公公生前與孫仔的互動寫下來。一邊寫,一邊靜靜地抹眼淚。按掣把文章發送上臉書後,我就回復平時狀態,繼續扮演生活中的核心角色——孩子的媽。 同樣也是8月,我媽在9號風球高懸的凌晨,在護老院於睡夢中離世。和爸爸一樣,媽媽得享高壽,我們對總會來的這一天早有心理準備,而她逝前的日子一直安樂,我們其實感恩大於傷心。不過,我卻不像上次那樣的「沒事」。 放下堅強母親角色 當一個喪親女兒  我想,自己最大的轉變是,不再以孩子為核心,而是關注自己,更真誠地面對自己,容許自己去做真正有血有肉的我。媽媽死了,就盡情當一個喪親的女兒,而不是一個掛着照顧孩子而勉力「如常」過活的「堅強」母親。 大仔如今已經10歲,對世事多了不少認識;6歲的細仔仍然天真夢幻。但關鍵是,不管他們成熟或天真,我相信孩子們有能力,接受一個也有脆弱時候的我。我容許自己在孩子面前,自然展現內心的哀傷和軟弱。 失去世上至親的媽媽,不管腦袋裏如何接受事實,內心難免會傷心難過。當年爸爸走了之後,我像完全沒事似的繼續擔當全能主婦。這一次,我卻學會了照顧自己的需要。奔往醫院送別媽媽前,第一件事是留下信息給丈夫,請他擔當看顧家中老少的重要支柱,好讓我完全專注於自己身上。回到家後,我誰都沒理,只是呆坐在露台好多小時,在沾身的風雨中接觸內在的情感。 令我意外又安慰的是,那一晚大仔請纓,首次煮飯給全家人吃。第二天早上,弟弟像發現星河奧秘似的,告訴我一件他了悟的事:「媽,我知道,噚日你自己一個喺房度咁耐,係因為想自己一個喊。」我輕撫他的頭髮,微笑點頭。 之後一連幾天,我除了必須做的事,繼續盡量獨處,完全專注於觀看自己內心的那口湖。阿仔也繼續煮了兩三晚的簡單飯。有好多次,兩兄弟見我呆聽音樂,默默垂淚。又有一次,我身心都極度疲累,忍不住對打擾我安靜的弟弟發火。之後我對孩子認真道歉,說這幾天我心情比較差,有時會較難自控,而這種狀態是自然的,像感冒一樣會過去。 這場感冒裏,我沒有縱容情緒狂奔,只是讓自己正常地難過,而身體需要把難過慢慢表達出來。相對於上次當天就在臉書發文抒發,我這幾天很有意識地選擇完全的「靜」,專注自己內心,不花精神於對外抒情或互動。 早兩年,我曾為孩子們的特別遊戲時間買了一些玩具,包括一個他們從沒碰過的洋娃娃。現在我終於明白,其實是我自己需要玩娃娃,於是我告訴兩子,以後娃娃歸我。就是這樣,孩子們在最近距離見證我如何度過。他們如常嘻哈,也同時在觀察我,知道我會緊抱娃娃跟她談話,帶她上山看海看雲。 我想,今天讓孩子們看見我擁抱這個真實的自己,日後他們身處相同的景况時,也會同樣懂得接受自己真正的感情。對他們或對我,這幾天實在無比寶貴。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孩不「笨」

(作者提供)傑仔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從小到大,他都聰明好學,喜歡尋根問柢。但不知為何,傑仔很抗拒提筆寫字,他的手腳協調亦不靈敏,任何運動都學不成,又經常接不到球,作文亦很差,經常辭不達意,也喜歡獨來獨往。媽媽覺得不對勁,於是帶傑仔做智力評估測驗,發現他的智商竟然有120分,屬於資優兒童,但同時被診斷為自閉症。看着這個聰穎但「笨」手「笨」腳的孩子,媽媽感到一籌莫展。從友人口中聽聞感覺統合這種訓練,於是再帶傑仔評估,結果證實傑仔患有感覺統合失調。媽媽不明白傑仔出了什麼問題,究竟傑仔的感覺和學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運動差連帶會影響寫字。媽媽只隱約記得他小時候發展樣樣都比較慢,人較為「驚青」,其他同學都笑他「笨」,那知他一點都不「笨」,到底他出了什麼問題?玩鞦韆攀爬改善平衡 對於傑仔這類型孩童的訓練方法,必須從他們喜歡或較能接受的刺激開始,以提高其參與活動的動機,進而改善其大腦統合功能及作出適當的反應。職業治療師集中提升傑仔動作計劃的能力。動作計劃是透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活動,讓孩子在參與活動中組織(planning)、策劃(ideation)和行動(praxis),傑仔最初十分害怕坐在鞦韆上搖晃,但習慣後便逐漸投入,亦樂在其中。爬行障礙物是另一重點訓練,傑仔在大型拉架屋上攀爬,挑戰他的平衡及協調感。家居訓練方面,職業治療師建議家長可在家中自行製造障礙物讓兒童改換坐姿及爬行方式,障礙物可包括隧道、斜台、踏板、梯級、爬架,讓孩子赤足和穿襪玩,穿上紙皮箱玩亦可以。練習前三指提升書寫技巧另一方面,傑仔的書寫技巧訓練主要是集中練習前三指(即拇指、食指及中指)的靈活度。以下介紹的活動是有關書寫訓練活動︰1. 撕紙遊戲只用前三指撕開數層的紙張,也可嘗試撕開不同質地的紙,包括雜誌紙、瓦通紙、卡紙等2. 鬥力遊戲父母可和子女作三指鬥力比賽,包括鬥力搶小卡紙(index card 大小)、攪拌小匙,也可嘗試把拇指與食指或母指與中指組成一個圓圈,互相緊扣着再用力拉開對方的圓圈3. Bang Bang槍父母及兒童伸直食指、中指及豎直拇指,收起四及五指(若未能屈曲四、五指,可將泥膠貼或小擦膠放在手指與掌心之中)有美國研究指出,感覺統合對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有具體治療效果,可改善他們的動作協調能力,尤其是大肌肉動作協調,也可改善過高活動量與注意力的問題,訓練後的兒童,情緒更平穩。自閉症兒童常見在感覺調節出現過度敏感或過度不敏感,例如在明亮光線下用手遮住眼睛、因頭部觸覺敏感而不喜歡洗頭或梳頭。研究證實,接受感統訓練後,這些問題會大大改善,他們的感覺通道會更順暢。文:張蓓蓓(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職業治療))[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C、O、V、I、D 五招適應新型上課模式

  今天是開學的大日子,我相信學生應該是既興奮又緊張,尤其K1、小一及中一學生,他們將迎接新的環境、新的臉孔、新的知識。新學年伊始,教學模式也屬全新,班房裏沒有學生,教師只能透過網絡與學生見面,情况前所未見。雖然不能跟學生親身見面煞是可惜,但多得科技,我們仍能相見問候。 雖然COVID-19疫情令教與學都挑戰重重,但我相信,即使未能面對面上課,也無阻真正用心學習的學生。在此建議家長要調整心態,利用C、O、V、I、D,協助子女投入網上學習新模式。 Care -要以新模式學習,學生可能略有不適應,但往往因為怕被罵而不敢跟家長說。家長應細心留意子女的情况,多關懷他們的需要,最簡單就是養成與孩子對話的習慣,不要一味說教而忽略耐心聆聽,這樣才能消除他們內心的困惑。在此我想借以下故事帶出了解孩子想法的重要。 母親帶小男孩到郊外,親友的孩子都在遊玩,唯獨小男孩默默凝視湖面。親友認為男孩有毛病,勸其母親帶他求醫。但母親回答說:「他沒有毛病,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她更深信兒子將來會成才。這個男孩就是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Trial and error 推動自主學習 Opportunity -面對網上教學模式,孩子自律十分關鍵。家長應讓他們多作嘗試,自行探索。過分保護反而會窒礙子女的成長。只要家長確保環境安全,加上從旁引導,就能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搗蛋的孩子往往思路敏捷及求知慾強,容許他們偶爾走出框框,甚至犯點小錯,說不定能發掘孩子潛能呢 ! View -多從子女角度思考,用同理心拉近大家距離。當他們感到被接納及認同,才能解開心結,並有信心去探求知識,他們也會懂得易地而處,體會他人的心情。我相信有同理心的孩子,會主動助人,有助日後提升人際關係。 勿否定孩子天馬行空的夢想 Incentive - 多讚賞,少批評。有時子女表現未必符合家長期望,若家長仍讚賞他們的努力,可激勵他們再三嘗試。建議與子女訂立目標,設立獎勵計劃。批評與挑剔只會令子女產生挫敗感,繼而半途而廢。 孩子內心深處都有夢想,卻可能因家長冷嘲熱諷而淡忘。無論他的夢想有多天馬行空,都不要否定他。 孩子:「我想跳到月亮上。」 媽媽:「好呀,但可別忘記回來喔!」 ——第一位登錄月球的太空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童年時與母親的對話。 Development -疫情期間,學生大多半日上課,變相多了閒暇,家長應把握額外的親子時間,發展他們的藝術、運動、科學或說話能力等。正如之前提過我讓學生直播義賣「當KOL」,他們顯得十分投入,之後還不斷創作特別的影片,或許這正正啟迪了他們的天賦,當然家長的支持至關重要。 在這教學與求學的「非常時期」,家長如能好好利用C、O、V、I、D,不但有助孩子學習,還能改善親子關係,滋養孩子的正確人生觀。祝願各位在各項限制之中,努力創造無限可能。期望疫情盡快穩定下來,早日校園見!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

索取「4公里親子」參賽名額及跑手版選手包:

膳動衡FOODSPORT送出「為食跑」參賽名額予《Happy PaMa教得樂》讀者。得獎者5個,每人可獲「4公里親子」參賽名額及跑手版選手包一份。有興趣的讀者請於9月4日(本周五)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個人資料(姓名、地址、聯絡電話)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獲專函通知。問:「Kanahei's Small animals×HUNGER RUN Chill Hea為食跑2020」由哪個機構主辦?[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9期]

詳細內容

Sanrio × BakeBe自助烘焙富士山蛋糕

提起日本,大家會立即想起著名景點富士山,抑或是令小朋友愛不釋手的Hello Kitty或Cinnamoroll(玉桂狗)呢?疫情下,我們今年雖然未必有機會到訪日本,但幸好仍然可以把站在富士山上的Sanrio朋友仔帶回家! 由即日起至10月底,自助烘焙店BakeBe與Sanrio合作推出3款富士山系列蛋糕,主角有大受歡迎的Hello Kitty、My Melody和Cinnamoroll(玉桂狗),各自配上粉藍、粉紅和粉綠色的富士山抹茶紅豆蛋糕,加上櫻花造型朱古力、食用金箔或銀箔,外形非常夢幻,最重要是這個蛋糕是要由零開始親手製作,用來送給朋友或自己享用也特別好味! BakeBe是一間採用App代替真人教學的烘培店,店內的用具、材料齊全,客人到場後,可透過店裏提供的iPad上App,依照步驟跟着做,遇有疑問,隨時可按鍵返回前一步驟再看,甚至可請教店員,即使完全沒入廚經驗,甚至是小朋友也能輕易上手。而店內亦有不少「打卡位」,做完蛋糕,記得為它拍下美照留念。   info Sanrio × BakeBe自助烘焙富士山蛋糕 款式:Hello Kitty on Fuji、My Melody on Fuji、Cinnamoroll on Fuji 重量:1磅 價錢:$720,第二位客人(任何年齡)同做一個需加30%費用即$216(約3小時)   地址:BakeBe尖沙嘴分店(尖沙嘴美麗華廣場二期L1層170號) 網站:www.bakebe.com 小朋友和大人可透過App學習爐具使用方法和製作步驟。(黃志東攝) 材料區設備齊全,很多用具甚至是小朋友平日較少接觸到的,爸媽們大可放手讓他們自己調配食材,增加其成功感。(黃志東攝) 蛋糕的味道為抹茶紅豆,焗好抹茶蛋糕後,需加入紅豆餡料。(黃志東攝) 鋪好忌廉後,可按自己的創意,在蛋糕不同位置加上櫻花造型朱古力和食用金箔,為「富士山」添上美感。(黃志東攝) 最後放上可愛的Cinnamoroll公仔便完成了!(黃志東攝) 為蛋糕拍照後,工作人員還會協助把糕包裝好,小朋友可自選喜歡的絲帶顏色,成為最佳禮物!(黃志東攝) (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模特兒:Hiko

詳細內容

親子留家做運動:練腳力+手眼協調+平衡力

  http://video3.mingpao.com/202007/FEA20200729_03.MP4   親子留家做運動:練腳力+手眼協調+平衡力 開課在即,孩子將要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隨時令小人兒吃不消,不如在周末期間,和子女玩親子體能遊戲,一起跑跑跳跳,既可以出身汗,減減壓,也可以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三角跳跳跳 道具:6條條狀氣球、1個皮球或氣球 步驟:把條狀氣球放在地上,擺成2個、每邊不同顏色的三角形。家長及孩子各自站在一個三角形內,一邊輪流拋接皮球,一邊以顏色作指令,決定對方從哪一邊跳入及跳出。 目的:鍛煉家長及孩子的下肢肌力、平衡力及手眼協調。也讓孩子學習辨別顏色,以及學會在同一時間進行不同任務。 跨欄跳 道具:2條條狀氣球 玩法:家長蹲下,雙手各持一條條狀氣球,讓孩子如跨欄杆般跳過去。 目的:鍛煉孩子下肢肌力、肌肉爆發力 注意:氣球高度可由孩子足踝開始,慢慢提升至腰部 這些遊戲適合幾歲孩子玩? 註冊物理治療師蘇雅賢指出,這些運動也包含一些指令,適宜3至11歲。雖然這些是親子運動,但除了爸爸媽媽和小朋友玩之外,也可讓家中年紀較大的小朋友或幼童一起玩,因為家姐哥哥也可給指令予弟妹。

詳細內容

親子留家做運動:伸展+練肌力

今個暑假,一家大小的暑期活動主要是留家抗疫,其實成長中的小朋友很需要定期「放電」,想和小朋友跑跑跳跳,不一定要到公園或運動場。在家隨手拿起毛巾或毛氈,已可和孩子大玩體能遊戲,既可鍛煉身心,也可增進親子感情。 彩虹毛巾 道具:毛巾2條 步驟:媽媽和孩子1人1條毛巾,手持毛巾兩端舉高伸直,由左至右擺動上身。可如畫彩虹般,邊做邊講出不同顏色。 左至右來回為1次,重複8次。 目的:家長與孩子均可伸展肩膀及腰側肌肉,同時有效活動腰椎關節。 爸媽搖搖牀 道具:大毛氈1張 步驟:把毛氈放在地上,爸媽各自手持毛氈兩端,孩子平躺毛氈中間,家長提起毛氈,左右擺動,讓孩子數出搖擺次數。 左至右來回為一次,重複10次為1組,做2組 目的:家長可鍛煉上肢及腰部肌力。透過擺動動作可協助孩子感覺統合發展,對情緒控制及專注力有幫助。 很多家長也疑惑,小朋究竟需否做伸展運動呢? 註冊物理治療師蘇雅賢指出,很多家長也有疑問,覺得小朋友的柔韌度已很高,毋須做伸展運動。其實任何年齡人士也需做伸展運動,因為肌肉伸展後,可避免他們做運動時受傷扭到,以及幫助他們運動後的肌肉快些修復,加上肌腱因有恒常的伸展運動,血液循環也好些。 http://video3.mingpao.com/202007/FEA20200729_02.Mp4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食嘢都要教?

(圖片來源:Canva) 很多人問起Konnie姑娘的工作,以為我只是教小朋友說話;其實言語治療師還有另一大專長,是比較少人知道的「吞嚥」,我有一部分工作是為小朋友做吞嚥評估及訓練。 可能你們會問:「食嘢都要教?」對啊,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吃東西:首先,你要把食物放進口裏,這時你要用筷子或匙羹,之後張開嘴巴,並將食物送到口裏。然後,合上嘴唇、用脷尖把食物推到旁邊的大牙,再用力咀嚼,最後用舌頭把食物由口腔經過喉嚨送入食道。這過程只需要幾秒時間,卻足足用上6條腦神經、31組肌肉,經過大腦、腦幹的配合而協調出來。夠複雜吧! 涉及6條腦神經31組肌肉 其實小朋友由出生開始就學習這過程,從嬰兒時期怎樣配合吸啜、呼吸和吞嚥,之後學會用杯、飲管等喝水,關鍵是怎樣喝才不會「濁親」、不會漏出來?到吃固體食物時學習咀嚼,怎樣才能把食物咬爛,避免因食物太大塊而「鯁親」?這些「難關」一般都會隨着小朋友成長而減少,但對於有餵食或吞嚥困難的小朋友,這些「濁親、鯁親」問題卻會持續出現,令他們進食時間過長,或有嚴重偏食的情况,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營養不良的問題。 整個吞嚥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 1. 口腔期:吸啜/咀嚼都屬於這階段,指食物從口腔到咽喉之間的活動 2. 咽喉期:由吞嚥反應開始至食物到達咽喉的那段時間,吞嚥的時候,咽喉肌肉會短暫緊閉氣道,防止食物誤進氣管,引致「濁親」 3. 食道期:指食物經過食道的時間 如果小朋友在以上任何一個階段,甚至階段中的一小步出現問題,吞嚥都會變得不順暢,稱為吞嚥/餵食困難。以下是關於吞嚥/餵食困難的小資料: ■「吞嚥/餵食困難」徵狀: .嬰兒時期吃奶時身體不斷向後「拗」和大哭,或一吃奶就睡覺 .拒絕進食 .只吃特定質地(例如:軟腍、鬆脆)的食物 .進食時咳嗽或作嘔,雙眼通紅 .沒有咀嚼便直接吞下食物 .進餐後聲音變得混濁、多痰 .經常嘔吐 .進食時間過長,多於1小時 .體重過輕 (注意:小朋友未必會出現以上所有徵狀) ■「吞嚥/餵食困難」風險因素: .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過輕 .胃酸倒流或其他腸胃問題 .呼吸道問題,如哮喘等 .腦神經疾病,如腦癱、腦膜炎 .心臟問題 .兔唇、裂顎 .自閉症譜系障礙 .肌肉張力問題 如果你發現小朋友出現吞嚥/餵食困難,可以請教兒科醫生或言語治療師,接受診斷及相關訓練。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小T返唔返英國的決定

(圖片來源:Canva) 今年3月初疫情在英國爆發,小T當機立斷決定回港,沒想過就此就和他的大學Year 2 say goodbye!數手指計一計,他整個學年在英國上堂的日子,加起來不到兩個月。因為除了受疫情影響,還有學校教職員的罷工,令他非常苦惱的,是有很多參考書籍文獻,都必須到圖書館實地借閱,大學只安排了幾場網上課堂,大學教授講師亦盡量簡化降低要求;但小T對自己有要求,學期尾交的功課paper,實在未如理想,想保得住1st Hon已是絕對不可能了!結果成績出來,總算有2nd upper,他喜出望外。能有這個分數,他歸功於平日在課堂上的表現,還有之前Year 1的勤奮和努力。剛放下一個心頭大石,又有另一個必須要解決,就是他的Year 3究竟點算。 最後選擇如何 根本沒有對錯 本來4月返英國的機票,改完又改,最update的是改至9月30日。但在英國疫情依然未受控的情况下,再加上大學已經宣布所有課堂改成網上上課,Year 3本來只需要上頭兩個sem的課就完,返英國的意義何在?一個20歲的年輕人,究竟何去何從,該如何作選擇是好,有幾混亂煩躁,可想而知。 正常情况之下,留學生應該陸陸續續出發,準備報到開始新學年。有不少家長問我,究竟會否讓小T返英國,直到目前這一刻,我都未有答案,因為回不回去,我話不了事,要看小T最終作的決定。我能做的,是為他分析每個選擇的取捨和影響。 有朋友問我真的可以完全放手,咁大件事,真的任由兒子做決定?要是他做錯決定怎麼辦?難道眼白白讓他錯,代價太大了吧?我之所以如此安心又有信心,先不論小T最後的選擇如何,我可以堅定地告訴大家,絕對不會錯,但同時亦不會對,因為根本沒有對錯之分! 就用去機場搭飛機作例子,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坐什麼交通工具,坐巴士的不能說坐港鐵的是錯的吧?坐港鐵的也不能說坐的士是太奢侈吧?各適其適,豐儉由人,目標只有一個,只要去得到機場就得,對不對? 「if things don’t go right, turn left」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每一程都有不一樣的風光經歷,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或者驚嚇。經一事長一智,誰都沒有透視眼可以預知未來,誰個不是邊走邊學邊交社會大學的學費,摸着石頭過河成長的?有句英文講得好,「if things don’t go right, turn left」!只要放低對錯的思想包袱,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is change,這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愈早知道愈好。 其實我最介懷的,是小T未曾好好享受過大學的生活。第一年為了追進度而搏命讀書,除了上堂,就是在圖書館裏拼搏。雖然有機會重拾他最愛的乒乓球,但本來一早講好一定要趁機會和幾個buddy孭背囊遊歐洲,以目前的情况,幾想去都不敢去。要是最終真的不能成行,實在太可惜了! 已經8月中,難道不焦急?小T都唔急,我有什麼好焦急?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楊局長的網上學習

(圖片來源:Canva) 楊局長宣布全港學校可按原定計劃開學,但面對面授課及活動暫停,只可網上開學。疫情嚴重,網上上課可以接受。局長同時規定學校校舍要開放,讓家中乏人照顧的學生回校,學校須安排人手照顧回校學生。由於應考DSE中六學生教學受影響,教育局又要求考評局研究調節考試時間及減少必答題。 有讀者以為網上學習即電子教學,那是美麗的誤會。王師奶想公告天下,電子教學已「壽終正寢」。吳克儉下崗後,已無人再提電子教學,亦無出版商咁傻去搞蝕梗的電子書。網上學習是另一回事,只要學生家有電腦,又有Wi-Fi可上網,網上學習可略補不能正式上課的遺憾。 馬虎安排 輕則損自尊 重則影響人命 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情懷,王師奶不讓范仲淹專美,半斤八両,不分高低。小婦人今年3月10日及8月4日先後為文〈停課不停學的後遺症〉及〈鑿壁偷光現代版〉講網上學習,如果馬虎上陣,輕則損害學生自尊,重則影響人命。河南鄧州學校因疫情影響,停課不停學,改在網上上課。一貧困家庭,3姊弟同在一校讀書,父殘疾,母精神病,千辛萬苦買得一部智能電話給3人共用。其中一個14歲女童佔用時間較少,欠下功課甚多,考試時情急之下自殺。這固然是悲劇,但這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另一則是浸信會天虹小學6年級學生袁登華,因家中無Wi-Fi上網,走到學校門口,利用學校的Wi-Fi餘波上網,考得好成績,喜劇收埸。這一悲一喜的交集,王師奶內心激盪之餘,好想求求學校要好好準備,不可輕率而行。 督促學校保證人人有設備 學校(尤其是貧窮地區)事前要調查學生,一、家中有沒有電腦?二、家中有沒有Wi-Fi設備?三、如果有兄妹數人,是否人手一部電腦?一般家居劏房或公屋,沒有Wi-Fi是普遍的事,學校一定要幫助解決;就算父母水準較高,有Wi-Fi有電腦,可能只有一部電腦,3姊弟如何分配?河南鄧州悲劇可能會重演。校長們、教師們,小婦人的憂慮並非多餘,香港中、小學近千,條件缺乏的學生不在少數。也許王師奶要求過高,只要有一個學生不能網上學習,那一間學校都不應進行,那是不公義和不公平。楊局長,疫症當前,網上學習不失為權宜之計,您有責任督促學校做好事前工作,不應讓一個學生做網上學習的孤兒。電腦和Wi-Fi設備是金錢可以解決的,就讓金錢趕走窮苦人家兒女的徬徨與自卑。 楊局長,題外一筆。由於DSE受教學影響,教育局要考評局研究調節考試時間,小婦人可以理解。考評局專家多,他們定會權衡輕重,但為什麼一定要減少必答題?是不是因今年的歷史必答題而成驚弓之鳥?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