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僑小學 寶校變身搶手校(劉焌陶攝)
區區有「寶」校
在家長口耳相傳下,區區都有「寶校」,48校網亦不例外。曾經被家長網民喻為「觀塘三寶」之一、「入到喊三聲」的閩僑小學,6年前,由年輕並且曾在直資、私立學校任教的葉淑婷接任校長後,她揮一揮「神仙棒」,閩僑小學年年擴班,今年更誇張至一位難求,成為「逆市奇葩」!究竟這位校長身懷什麼絕技,能夠令一間「寶校」大變身呢?
位處牛頭角的閩僑小學,是一間舊式設計的「火柴盒」學校,但推門而進,卻找不着歲月的痕迹,裏裏外外,看起來也挺簇新,「我最初來這裏,整個校舍環境也很殘舊,街坊說它是鬼屋,連工程人員也對我說︰『不如拆卸算吧!這樣殘。』不過,靠着政府的『火柴盒學校改善計劃』,再加上我自己幫學校籌錢做工程,現在差不多每個角落也翻新過了」,葉淑婷校長說。
葉淑婷(劉焌陶攝)
近兩年再無收生壓力
2015年,她空降來到這間學校做校長,當時不單校園破落,學校門前,更彷彿高高懸掛着一個無形的「寶校」牌匾,叫家長「生人勿近」,「以往,有家長收到子女派來這裏,喊足半小時的,我都拿紙巾去安慰她,告訴她,歡迎你去叩其他學校,但就請她不要把這些情緒帶回家給小朋友」。時至今天,同一個場景,家長的反應卻截然不同,「再沒見到有家長喊了,而且不論是今個學年或下個學年,我們在小一自行階段的收生也多了很多」。她笑稱,最初幾年,即使放暑假時也「心掛掛」收生人數的多寡,但這兩年已經沒有收生壓力了,「算是『逆市奇葩』,我知道這一年,大家收生也收得很痛苦的」。
與其說葉淑婷有神仙棒,不如說她懂得化腐朽為神奇。在家長眼中,什麼是閩僑小學的「腐朽」呢?相信是它有大量非華語學生。2006年,該校曾被政府「欽點」成為取錄非華語生的「指定學校」之一,雖然在2013年,當局取消了相關政策,但學校仍保留着這個「傳統」,「我初來時,學校非華籍學生佔的比例較華籍學生多很多,並不是像現在各一半的」。但那些年,香港家長卻普遍對非華籍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學童存在偏見,「他們最大的誤解是Non-Chinese就會打人。我很不喜歡這種歧視,其實這班孩子很親切、很友善,而且非常單純」。
加上當年閩僑小學的編班機制,是把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分開班別的,葉淑婷認為,這種「河水不犯井水」的模式不利彼此發展,「我發現,華籍學生學不到很好的英文,而外籍的小朋友又不太學到中文」,而且難以建立共融文化。
閩僑小學以「津校國際化」做定位,上課模式亦參照國際學校般採用活動教學。像這節英文課便在「烹飪室」上課,同學們一邊製作班戟,一邊學習英語詞彙。(劉焌陶攝)
全校非華籍學生和華籍學生的人數剛好各佔一半,每班比例亦相若,有利建立共融文化。(劉焌陶攝)
學校重視學生全人發展,不論主科和術科,都是「專科專教」,其中視藝科團隊更於今年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中,獲頒「學校藝術教育獎」 ,表揚他們努力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劉焌陶攝)
華籍、非華籍生混合編班 多活動教學
她逐決定捉緊學校較多非華語生的特色去做改革,「我們是津校,沒有權去揀學生,但既然每年都收到很多非華籍學生,我就定位做『津校國際化』,反正這個是要有Mixed Cultures(多元文化)才做到的」。上任翌年,她改變編班方法,刻意把各班都同時編入華籍學生和非華籍學生,而且除中文科外,所有科目都轉用英語教授。
既然要做「國際化」的學校,當然亦參照國際學校般多用活動教學。記者採訪當日,就看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英文課。一班二年級的學生,竟然走入「烹飪室」,一邊親手製作班戟,一邊學習各種食材、調味料、烹飪步驟的英語詞彙!
「其實這個是多用途課室,揭開每張枱面,都有一個無火電池爐,英文科老師可以在課堂,透過製作美食去讓學生愉快學英文,又或者在課外活動,提升他們的烹飪技巧,因為小朋友最喜歡吃的。但只要把枱面放下,它又是一張普通的桌子,可以用作小組教學的課室。」
為支援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校投放資源開發粵語點讀筆和英語點讀筆,每個學生各有一支,讓他們可隨時聆聽教師朗讀課文內容,方便溫習。與此同時,中文科就按非華籍學生的中文能力分成3組去授課,英文科亦設有拔尖班和補底班,務求盡力照顧不同國籍學生在中、英文科上的學習差異。
經歷時間的洗禮,改革漸見成果,「我看見華籍小朋友聽和講的英文,進步不少,而外籍的小朋友,廣東話亦好了很多。小息見到他們,也是一起玩的」。她又透露,正研究在高小的正規課程加入外語課,「希望學生多接觸一種外語,例如是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這個對他們會有幫助」。
愉快上學:「寶校」大變身後,學生都變得充滿正能量。(劉焌陶攝)
引入「夾公仔機」 建歡樂校園
除課程上全面革新,在校園建立正向和歡樂的氣氛,亦是葉淑婷的改革方向,「有次去澳洲交流,遇見一間學校的校長,他70多歲了,說了一句令我很扎心的話︰『為什麼學校不可以像迪士尼樂園呢?』意思是要把學校做到好像迪士尼般開心,那小孩子便喜歡上學了」。於是在上學年,學校於操場添置了兩部「夾公仔機」和一部「夾鑽石機」,配合正向活動和學業獎勵計劃,每個積極投入參與的學生,都獲得遊戲的機會。
被問及家長最關心的升中派位表現時,葉淑婷喜孜孜地告訴記者:「上一屆,我們其中一班24人,有19人去了band 1中學,另外,八成學生也獲分配首三志願」。翻查學校網頁,去屆有部分畢業生升讀藍田聖保祿中學、聖羅撒書院、聖傑靈女子中學、聖言中學、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等。然而,她亦坦白分享,並非每個學生都有亮麗的成績表,儘管有些孩子無法入讀band 1中學,但教師團隊都會盡力幫助每一個學生物色最適合他們的學校,「在疫情期間,我便曾經聯同社工、幾位老師,親身到香港航海學校參觀,了解他們的課程,最後亦推薦了一個學生入讀,希望孩子畢業之後,可以從事海事工作,多一條出路」。
哪個孩子不愛「夾公仔」?學校添置了「夾公仔機」、「夾鑽石機」,為他們的校園生活增添不少歡樂氣氛。(劉焌陶攝)
◆後記
曾到邨校實習 立志服務基層
葉淑婷的童年在名校度過,但讀得不太開心,「在小學階段,我讀一間傳統女名校,老師很惡的,做錯小小事,已經被鬧到『開花』。試過有次默書不及格,老師向我『飛簿』,我要在地上執回,很不開心。這些經歷,更加令我記着,不可以這樣對待學生」。
她真正接觸基層學童,是當年在香港教育學院實習時,「第一、二年,分別去了柴灣、深水埗的屋邨學校,怎麼有些學生經常上課睡覺呢?細問之下,原來他晚上要幫忙父母派報紙;又有打魚的,小學生竟然也要上船工作。那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不是不想專心上堂,而是家庭環境影響。由那刻開始,我已經很想服務基層學童」。
可是,畢業後,卻碰不上機會,她一直在私校、直資學校任教,直至6年前,來到閩僑小學。不過,在一間千瘡百孔的「寶校」做校長,挑戰遠比想像多,「每逢下雨天就滴水、塞渠,試過有次天台變成泳池,然後水湧下來,當時還碰着有團體正在替學生們驗眼,大家都急忙疏散,我就幫忙拖地;但同一時間,下層又有一條水渠爆了,情急之下,我們只好找毛巾替它『包紮』」。回憶起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葉淑婷笑中有淚。
剛上任時,身邊不少朋友都勸她此校不宜久留,但葉淑婷一留,便踏入第7個年頭了,「我不會選擇退縮或放棄,做得校長,就有責任把它搞好」。終於明白葉淑婷所懷的絕技是什麼?正是一份堅毅的精神。
破落的校園,經翻新及悉心設計後,令人眼前一亮。(受訪者提供)
學校建於1969年,屬於「火柴盒」校舍 。(劉焌陶攝)
■INFO
閩僑小學
校網:48
類別:資助男女校
宗教:沒有
辦學團體:香港閩僑會館
創校年份:1969
校訓:明德修身
地址:牛頭角上邨安善道 第三校舍
查詢:2757 0490
網址:www.mkaps.edu.hk
■有片睇︰bit.ly/3loWa4x
有片睇。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