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習:電繪易獲成功感 學生更專注 視藝科與時並進 融入電子美術

電子學習成為新趨勢,不單被廣泛應用於學科,在術科的普及程度亦愈來愈高。有見數位藝術崛起,有小學近年積極把電子美術融入視覺藝術科(下稱視藝科)課程,更增設電腦繪圖(下稱電繪)班,讓學生與時並進,同時體驗多媒體藝術創作的樂趣。   憑着對教學的熱誠,並且不斷優化校本視藝科課程,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下稱正慧小學)視藝科科務委員會主席陳嘉儀老師和副主席李婉晴老師,剛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主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勇奪卓越表現獎。在她們的積極拓展下,也讓正慧小學成為本港少數在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之中,都有涉獵電子美術學習元素的小學。 陳嘉儀(黃志東攝) 李婉晴(黃志東攝) 做陶泥再拍照 變多媒體創作 「藝術創作源於生活,亦跟社會發展有關聯,隨着時代不斷進步,我覺得藝術學習亦需要一起進步。」李婉晴說。而成就這個進步的契機,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 2020年疫症爆發初期,正慧小學剛展開「自攜裝置」(BYOD)計劃,時至今天,三年級或以上的學生都已經擁有個人的平板電腦,也因着本港經歷多次暫停面授課,該校便順理成章發展電子教學,不單在主科,在術科如視藝科,同樣引入電子輔助。陳嘉儀舉例:「以前做陶泥,完成了作品就大功告成,但現在,我們會請學生幫作品拍照,再教他們用App『退地』,然後把陶泥公仔結合在其他背景照上,變成另一個多媒體創作的作品。」 在機緣巧合下,學校更於多元智能課增設電繪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種新興繪畫方式。「2年多前,視藝科組配合學校圖書館活動,邀請了一名電繪插畫家來做分享嘉賓,後來他更在多元智能課時段,給師生上了4堂課,講解電繪的基礎繪畫原理和知識。」陳嘉儀表示,由於學生反應熱烈,完成這個初次體驗後,校方遂正式在多元智能課增設恆常的電繪班,讓高年級的學生參與,視藝科亦同步把相關的學習元素,帶進課堂。 多輔助工具 畫錯隨時修正 在公餘時間也有研習電繪的李婉晴認為,電子美術創作,將是未來趨勢,「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的繪畫、素描、立體創作之外,我相信因應科技發展,電子美術、電繪也將會是其中一項需要掌握的技能」。 然而,正慧小學並沒有把電繪變成單元主題,反之,透過教學設計,把學習重點融入不同的課題之中。以自畫像為例,李婉晴稱,以往學生需要一筆一筆去繪圖,不容易處理,但結合電繪後,學生只需要拍一張個人照,並配合App,便可按着相片圖層,輕易把自己的樣子描出來,然後打印成實體作品,再運用顏料塗色,最後還加入其他物料做裝飾,那學生便可一次過感受不同媒介的創作樂趣。 電繪自畫像——正慧小學全面推動電子學習,連視藝科亦融入電子美術。像這一課,學生便捨棄畫簿和素描工具,學習用平板電腦畫自畫像。(黃志東攝) 跨媒介創作——這幅自畫像融合了不同媒介創作而成,既涉獵到電繪,也用上實體顏料,還有立體裝飾。(黃志東攝) 面對一眾「數碼原住民」,陳嘉儀和李婉晴異口同聲說,他們對電子美術的吸收速度比想像中快,部分學生的電繪作品更勝傳統手繪,「有些男同學,你要他坐定定以廣告彩作畫,他未必得,但用平板電腦繪畫呢,他的專注度卻很高,而且也畫得很好」。 陳嘉儀相信,這是因為電繪較容易為學生帶來成功感,「App內置了很多輔助工具,例如各種顏色、不同的筆觸,就是不小心畫錯了,只要按『返回鍵』,就可以馬上修正,比起傳統手繪,更快和更容易建立成功感」。 初學易上手——電繪不難上手,內置的工具亦有助輕鬆畫出漂亮的作品,對初學者有很大的滿足感。(黃志東攝) 她續指,當學生在視藝科掌握到電繪的基礎技巧後,更延伸到學校其他創作活動上,「六年級要設計畢業班服,又或是需要製作大型打氣紙牌時,同學都會運用電繪,以便隨時修圖或大量打印,毋須再逐張繪畫」。 自從正慧小學在視藝科引入電子學習模式,學與教的效能均全面提升,「現在我們每一個課題都會運用電子工具作輔助教學,有時用於建構創作意念、蒐集資料;有時直接用於創作過程;有時則用於學生互相評賞」。李婉晴說,假如沒有電子工具輔助,相信整個學與教的效率也沒有這麼高。 以強帶弱——電子學習同樣存在學習差異,用「以強帶弱」方式,可帶動學習效果。(黃志東攝) 教學提升 非取代傳統課程 雖然電子學習環境有其優勢,惟兩名教師再三強調,學校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陳嘉儀斬釘截鐵地說:「有些課題如陶藝、剪紙等,電腦不可代勞。」李婉晴亦補充,有些創作經驗,亦只能從手繪中得到,「在電繪世界,想取得心水顏色,只要輸入一個編碼就可以,但做實體創作,就要不斷『溝色』、不斷嘗試,而從中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帶來驚喜,這些都是在電繪經驗不到的」。 打好根基——校方強調,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因此學生仍需要學好美術基本功。(黃志東攝)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暨「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統籌梁崇任老師也認同,電繪和手繪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不同的取向,而且傳統藝術創作有其價值,不會被淘汰,「傳統的中國畫或西洋畫經歷了多個世紀留傳,所以即使有更多新媒體面世,我相信它們也不會被取代」! ■專家之言 電繪易學難精 建議先學手繪 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本刊「童繪遊樂場」專欄作家廖志雄(Bondi)說,按他觀察,家長普遍仍是支持子女學習手繪多於電繪,「大家始終都擔心電子產品誘惑太大,的確,我見過不少學生,當初購買平板電腦的原意是學繪畫,但最終卻用了來打機」。然而,作為爸爸的他,卻贊同孩子多一技傍身,「以前電繪是一門比較專業的技術,但隨着時代進步,這個媒介的接觸面愈來愈廣闊,甚至進入學校,小朋友掌握了,對處理視藝科功課,甚至將來投身社會工作,都有幫助」。 廖志雄(資料圖片) 或許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在電繪世界,人人都可以做「畫神」,但其實不然,「電繪可說是易學難精,要畫出高水準的作品,同樣像手繪一樣,需要下苦功練習,沒有一步登天這回事。况且精於電繪的人,往往本身都有一定的美術造詣」。而那些對繪畫毫無經驗的小孩,Bondi則建議先學手繪,後學電繪。 助小孩鍛煉手眼協調 他解釋,手繪由點、線、面以至調色,孩子都要自己去處理,過程中亦有助鍛煉手眼協調和小手肌;相反,由於電繪App內置了大量工具,優點是很方便,但就省略了很多繪畫步驟,不利基本功的訓練,「電繪很多時連草圖都不用起,只是用觸控筆把圖片重新勾線,純粹臨摹,對初學者提升繪畫技巧幫助不大」。 ■學童心聲 上色無壓力 惟欠缺觸感 12歲的Hayley(圖),自6歲起在畫室習畫,1年多前接觸電繪後,自此已很少在家「開壇」畫畫,「因為電繪實在太方便,一支筆(觸控筆)、一部平板電腦就可以畫,如果畫實體畫,我就要拿很多工具、顏料出來,比較麻煩」。她又謂,電繪不單事前準備工夫少,創作過程亦相對輕鬆,「畫實體畫,顏色塗得不好或出界了,很難補救的,但電繪呢,隨時可重新再來,壓力沒有這麼大」。 12歲的Hayley(受訪者提供) 但被問及會否放棄實體創作而全程投入電繪的懷抱,小妮子又說不會,皆因手繪也有其樂趣,「我覺得電繪都有限制的,例如它沒有質感。假如用傳統方法去畫草地、花朵,我可以用顏料營造凹凸的效果,雖然在視覺上,電繪都可以調校顏色深淺、光暗,做出3D的效果,但你始終摸不到凹凸感,屏幕是冷冰冰的,欠缺觸感」。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

詳細內容

復活節好去處:復活節探險 闖繩網陣 Baby Shark游到黃竹坑陪玩

今天(4月4日)是兒童節,大部分學校亦已展開復活節假期,對小朋友來說當然是雙倍快樂,更加要大玩特玩!爸媽們既可選擇由酒店包辦復活節節目的staycation,也可自訂坊間大小主題活動行程,化身大細路與小朋友過一個豐富又精彩的復活節假期!   15間海景房滿佈Baby Shark 小朋友最愛的Baby Shark和牠的好朋友今個復活節游到黃竹坑,陪大家享受海景staycation!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由兒童節起為小朋友帶來全港首個Baby Shark主題住宿,15間全屬海景的主題房,由房卡、牀單、被套、洗漱用品,以及每個角落也有Baby Shark和大家「嘟嚕嚕嘟嚕」,齊齊唱住歌放假! 由步入酒店開始,小住客已經可以在1樓大堂Baby Shark專屬櫃位優先登記入住及辦理手續,拿着專屬房卡,尋找主題房專有的房門,看看哪個房間有Baby Shark跟大家say hello。進房後,小朋友肯定會「嘩」一聲,因為處處可見Baby Shark的蹤影,除了枕頭被鋪,牆上也有Baby Shark掛畫,巨型Baby Shark豆豆咕𠱸更在等候大家擁抱它呢!酒店亦貼心換上小朋友專用的Baby Shark漱口杯和兒童洗手輔助器,提醒小朋友刷牙洗手,保持清潔。此外,每房亦會附送一份Baby Shark禮品包,小朋友更可在入住當日與爸媽到1樓的星耀廊享用Baby Shark小食拼盤及自選特飲;如果想吃得豐富一點,亦可以$400(另加一)升級至Baby Shark主題下午茶,一邊享用美食,一邊欣賞餐廳外優美景色。 Baby Shark被枕套裝共有2款,分別是海洋和沙灘主題(圖),如選擇雙牀房,便可一次過看到這兩款牀鋪。(黃志東攝) Baby Shark主題露台海景客房玻璃窗都貼上了Baby Shark和好朋友的樣子,加上無敵海景,從房內看出去猶如牠們從海中跳上來跟大家打招呼呢!(黃志東攝) 開心刷牙——浴室有小朋友專用的Baby Shark漱口杯和兒童洗手輔助器,更有浸浴玩具,保證豆丁開心洗白白。(黃志東攝) 小食拼盤可加$400升級至Baby Shark主題下午茶(圖,另加一)。(酒店提供) 專屬房卡——房卡和房門也有Baby Shark蹤影。(黃志東攝) 無限次享室內兒童玩樂區 另外,住客可無限次使用室內兒童玩樂區「探險家」。這個面積達6400平方呎的室內兒童玩樂區適合1至10歲小朋友,設有滑梯、繩網、平衡木等設施,更以香港自然奇觀為主題來劃分,如以米埔自然保護區為主題的繩網陣,大家會看到天花板有閃閃黃色燈光,原來是代表屈翅螢(螢火蟲)在發光呢!遊戲室平日每節限時45分鐘,但入住Baby Shark主題住宿的客人可於住宿期間無限次進場,非常抵玩!4月起,來往海洋公園至酒店的穿梭巴士會由原來的半小時加密至15分鐘1班,對家庭旅客來說就更方便了。 盡情放電——室內兒童遊戲室「探險家」以多個香港特色景點作主題,包括世界地質公園、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石澳泳灘和米埔濕地等,讓小朋友盡情放電。(黃志東攝) ■INFO Baby Shark海洋探險之旅 日期:即日至8月31日 價錢:$2800起/晚,另加一 內容:2名成人及1名11歲或以下小童入住Baby Shark主題海景客房1晚、Baby Shark兒童客房用品及迎賓禮品包、入住當日下午於星耀廊享用Baby Shark小食拼盤及2款自選特飲、無限次使用室內兒童玩樂區「探險家」 地址:香港仔海洋徑3號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 查詢:2166 7300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楊天智   延伸閱讀: 復活節好去處︰化身特工紮紮跳尋彩蛋 復活節精選活動:泡泡嘉年華 齊做彈跳復活兔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邊玩邊睇飛機升降 室內chill住放電

坊間有不少室內遊樂場,一般都設在商場或工廈,有以親子餐廳的形式出現,玩樂空間較小,也有採光度不足的問題。想玩得夠 chill ?位處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 旁甲級商廈 K11 ATELIER 11 SKIES 內、剛開幕的Chill Kids Club,佔地 3.2 萬平方呎,坐擁機場美景,小朋友可一邊玩,一邊透過偌大的玻璃幕牆觀賞飛機起跑與降落,叫人心曠神怡。   Chill Kids Club位於赤鱲角亞博館站旁,由市區出發路程雖遠,但為了讓孩子有不一樣的放電體驗,絕對值得。那裏雖不設餐飲區,但爸媽卻不用擔心餐飲配套,皆因K11 ATELIER 11 SKIES有玻璃幕天橋接通麗豪航天城酒店,除了可在酒店餐廳享用自助餐,還可考慮staycation一晚,那就更加chill,不用得「趕頭趕命」! 賽車場親子大比併 Chill Kids Club除了地方夠大,光線亦十分充裕,有偌大玻璃幕牆,在室內也可以享受陽光照射的溫暖感。這個適合12歲或以下嬰幼兒及兒童玩樂的遊樂場,共設18個主題遊樂設施,包括特色拱形滑梯、大型波波池、沙池及多個攀爬機關。小朋友可一邊游繩攀上拱形滑梯後瀡下去波波池,一邊觀賞飛機起跑與降落;若坐在專為家長而設的觀察區域,向左看過去就是大灣區風景,向右走過去就是專為 2 歲或以下幼兒而設的「小體操專區」。另外,在小型電動賽車的「賽車場」,更有可供成人駕駛的電動車,父母隨時可落場,與子女比試駕駛技術。 巨型充氣滾輪——在巨型充氣滾輪中滾動,肯定充滿挑戰和樂趣。(Fatdio攝) 彈牀區——彈牀區由多個大型彈牀組成,精力無限的小人兒,可以在這個區域內盡情跳躍、翻滾和玩耍。(Fatdio攝) 粉色天地——這區域設極速滑梯、障礙挑戰,更有小朋友至愛的巨型波波池,提供逾1萬個波波。小朋友更可邊玩邊近距離欣賞飛機升空。(Fatdio攝) 小型賽車——在賽車場內,孩子可駕駛小型賽車、作模擬賽車比賽,家長更可落場與子女一較高下,享受親子時光。(Fatdio攝) 幼兒專區——幼兒專區供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內有體操墊、平衡木、跳馬、吊環等器械,讓嬰幼兒可在安全的環境下作體操訓練或玩耍。(Fatdio攝) 巨型「沙池」——這個巨型「沙池」,以木粒代替沙粒,孩子玩得開心又乾淨。池內更有不少工具,小朋友可天馬行空,堆砌自己喜歡的東西。(Fatdio攝) ■Chill Kids Club 開放日期:每月各有不同,留意官網最新公布,營業日期至8月31日 營業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30(每個開放日設3個玩樂時段,每時段2.5小時) 地址:赤鱲角航天城東路6號K11 ATELIER 11 SKIES 2座6樓 售價:成人$60,小童$208或280(時段不同,收費不同)(1歲以下之嬰幼兒免費入場) 預約網站:www.dpedu.com.hk/chillkidsclub 查詢:5695 6681 備註:須提早20分鐘到場做登記手續,以及穿著防滑襪子進場 文︰森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2期]

詳細內容

同理心校園:辦學團體全方位推動同理心文化 校園正向教育 從溝通開始

隨着社會復常,校園生活重回正軌,學界都以重建師生身心靈健康為目標。其中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聯會)更嘗試以辦學團體的層面,聯同會屬全數7間小學,在未來5年,共同開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並以全校參與的模式,由學生、教師及家長三方面,攜手推動同理心校園文化。 在2021/22學年,佛聯會屬下其中一間小學、佛教慈敬學校(下稱慈敬)所訂立的3年發展計劃,其中一項關注事項,正是要推動「正向生活」。校長范秀琪表示,有這個目標,除了因應近年疫情、社會運動等不安的大環境氣候,還因為看見學生的「論盡」位,「我們發覺小朋友不太懂得表達自己,亦都輸唔起,每當遇到逆境,就往往用發脾氣或不對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我們想,這是否代表他們在表達感受方面的認知不足夠呢?輸不起或贏了就驕傲,又是否意味他們缺乏同理心,沒有轉換角度去看事情?所以,我們希望從正向教育入手,開設正向課」。 重建人際關係——疫情陰霾逐漸消散,校園生活復常,如何重建學生的社交技巧、正向的人際關係,是教育界最重要的課題。(劉焌陶攝) 促進師生連結 提升歸屬感 然而,正向教育涉獵範疇廣闊,為免學生一下子難於消化,慈敬遂按校情,把着眼點放在同理心、尊重和關愛等幾個核心價值上,同時亦引入「外援」,透過成為提倡善意溝通文化的非牟利機構JUST FEEL的伙伴學校,獲取全方位支援。范秀琪認為此舉很重要,她解釋:「機構提供了所有教案、教材和PowerPoint,我們只需做校本剪裁,他們每個月亦會派員來跟老師共同備課,幫助老師更透徹掌握課題。正因為有這些支援,學校便有信心6級同步開辦正向課,發展步伐可以更快。」 JUST FEEL共同創辦人楊思毅補充,整個「感講夥伴學校計劃」糅合社交情緒教育及善意溝通理論,前者是關於如何促進學生身心靈及社交健康的學習框架,讓學生能夠認識和掌握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後者則是透過步驟明確、簡單易明的溝通心法,讓大家互相表達及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促進關係。兩者最終的共同指向,是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由課程、教案、教具,以至課室和校園佈置,我們都有配套支援,目的就是想老師把精力放到與學生相處上,從而促進師生間的連結,提升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 楊思毅(劉焌陶攝) 雙教師制 價值觀滲透各科 計劃另一特色,是為教師提供全面培訓,除了上述的共同備課會,還有工作坊、共學小組,營造氛圍之餘,也收「全民皆兵」之效。范秀琪透露,他們的正向課實行「雙教師」制,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共同任教,由於科任教師同樣接受過訓練,於是又可以把相關價值觀,滲透在不同科目之中。她舉例:「高小中文科有一課講保護海洋生物,老師也從同理心切入,跟學生探討人和動物之間的相處和關係;又如初小的數學科,雖然學習主題是方向,但老師就以一個小朋友迷路做情景,請同學展現同理心,替他尋找正確的位置。這就是我指的全校參與,不單單在正向課,而是在不同課堂,都涉獵得到。」 范秀琪(劉焌陶攝) 自課程展開以來,她看到師生的改變,其中一幕發生在去年「特別假期」後的首天復課日,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當日學校與JUST FEEL合辦『感聽感講復課日』活動,有一個平日比較寡言、怕醜的小五男生主動告訴我:『其實我也不想這樣快復課,因為我還很想打機!』」。范秀琪笑言,不管學生的想法是否正確,令她感動的是,他願意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相信是因為正向課或其他課堂,在老師不斷鼓勵下,令到學生更願意及懂得分享自己的感受」。 開展家長共學小組 至於學校團隊,當教師要去傳遞這種價值觀時,自身亦會受益,她以自己為例,「作為校長,面對下屬,有時都不太容易說出個人感受或需要,但現在我會有調節,學習怎樣適當地表達自己,讓同事明白,校長想大家怎樣,溝通會比從前好」。范秀琪又透露,繼去年舉辦過2場家長工作坊,今年將開展更進深的家長共學小組,期望把善意溝通文化,進一步帶進學生的家庭。 有鑑於慈敬的正面經驗,辦學團體佛聯會遂拍板,於今個學年,會屬全數7間小學,也共同開展社交情緒教育課程。「佛聯會會屬學校都以『明智顯悲』為校訓,而要成為一個有智慧又慈悲的人,懂得自我情緒管理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先決的條件,加上教育局近年很強調價值觀教育,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攜手推動一個課程,相信亦可產生協同效應,藉着跨校的交流,建立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學校特色。」佛聯會學務顧問莊聖謙說。 莊聖謙(劉焌陶攝) 為了令這個聯校課程更有系統及可持續發展,佛聯會更參考教育局的教師借調計劃,引入「調配計劃」,即調配一名教職員,半職處理教學及學校的行政工作,半職作為7間小學與JUST FEEL的溝通橋樑,負責統籌整個項目。莊聖謙坦言,以往學校除了跟教育局有這種合作形式,未曾與社福界有過類似安排,但他認為,今次加插統籌人角色,有關鍵作用,「計劃由我們內部教師協調,一來同事會更清楚會屬學校的文化,二來同事亦已建構一些關係網絡,相信運作起來會更順暢。另外,調配同事參與新的工作,就好像接受教師培訓一樣,對同事的專業發展亦帶來裨益」。 慈敬訓導主任楊潔婷,正是「調配計劃」中的統籌人。「慈敬在會屬小學之中,是第一間推行社交情緒教育課程的學校,我的角色,是負責向其他學校分享貼地的經驗,包括遇過什麼問題、如何撞板等,也可即時解答其他校長、老師的提問。」 助人自助——慈敬訓導主任楊潔婷(左)作為社交情緒教育課程的聯校統籌人,期盼每個學生在小學的6年裏,最低限度學會「同理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緒需要,能幫助自身解決問題。(劉焌陶攝) 至於對內方面,她亦負責蒐集慈敬前線教師對課程意見,再與JUST FEEL磋商修改,「同事有時都會反映,有些課題學生會較難掌握,需要多加插一兩個例子,或是某些轉折位要做好些,始終進入課室授課的是老師,他們的意見很寶貴,這樣才可令整套教材更完善,其他學校應用時就更得心應手」。 投身教育界踏入第十個年頭,楊潔婷首次參與借調計劃,因着和機構的緊密合作,令她對善意溝通理論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影響了她的訓導手法。「雖然訓導的最終目標沒有改變,學生仍然要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後果,但現在我會提供多些空間,讓同學去抒發感受,令小朋友更加能夠接納自己做錯了,更願意承擔後果。我發現,當我願意花多少許時間去聆聽學生感受,同學的對抗會沒有那麼大,對訓導主任的接納程度亦會高些,彼此的關係會有改善。」 家長共學——慈敬在上學年分別為初小和高小學生家長舉辦善意溝通工作坊,今學年再辦共學小組,希望為家長賦能,增添家庭幸福感。(受訪者提供) 其他屬會學校分享 正念禪修配合情緒教育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 校長許定國表示,該校一直有「正念禪修」課程,主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內心世界、學習活在當下,今學年再引入JUST FEEL的課程,他認為,兩套教材可起平衡作用,「正念禪修重視內心情緒,JUST FEEL的課程就幫助學生把情緒表達出來,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此外,他亦準備借鏡慈敬,利用學校禮堂(即地下操場)的12根柱子,把社交情緒教育的信息陳展出來,希望學生一踏進校園,已經沉浸在善意溝通的環境之中,營造氛圍。 許定國(劉焌陶攝) 提升心理質素——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重視學生的身心靈健康,除有「正念禪修」課程,本學年再引入社交情緒教育課程,雙管齊下,提升學生的心理質素。(受訪者提供) 成長日記助抒發感受 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校長陳滿林透露,他們在本學年把JUST FEEL的教材糅合在個人成長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之中,並設計了《榮根人成長日記》(圖三),通過圖畫、故事,鼓勵學生「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而學生亦可在此日記中,以繪畫或文字,抒發情緒。「我們亦參考慈敬的做法,嘗試跨科一起推展,例如在中文科的閱讀篇章選材方面,也盡量揀選一些文章可引伸到善意溝通、同理心、關愛等元素,期望不斷滲入,可加強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陳滿林(劉焌陶攝) (圖三)(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2期]

詳細內容

DIY:出版兒童手作圖書 帶孩子穿梭現代藝術 感受創作樂趣

藝術廣闊無垠,加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帶來無窮的可能。有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媽媽,樂於與孩子利用不同的物料做手工,最近更把這些小作品匯聚成圖書,盼身邊的人,都感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   「對小朋友來說,未必需要買十分昂貴或美觀的東西才好玩,創作的過程,才是當中重要的一環。」育有3個孩子的何潘芷慇(Stephanie),總會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專注陪伴小朋友做手工,材料多數源自家居生活。「平時家裏有一大箱特意儲起的物料,皆來自日常生活,例如外賣膠盒及膠樽、廁紙筒、雞蛋盒等,很多時候,小朋友都會從箱裏拿走需要的物料去玩和創作,可能是製作一個小機械人等等,對於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活動讓他們發揮創意。」 何潘芷慇(Stephanie)(鍾林枝攝) 剪出花朵——創作沒有特定的物料,例如一個雞蛋盒也可以剪出不同的形狀,甚至能變成花朵。(鍾林枝攝) 美麗頭箍——為每朵「花」添上顏色,拼在一起,便能成為一個美麗的頭箍,完成後小朋友相當高興。(受訪者提供) 手工物料取自家居生活 事實上,Stephanie原先的興趣並不是做手工藝,但成為媽媽後,多了時間陪伴子女做小手作,至疫情時期,她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和孩子們相處,漸漸做手工活動的次數增加,便發展成興趣,開始設立IG專頁,乃至出版人生第一本兒童手作圖書Modern Art for Kids(給孩子的現代藝術)。 因着與孩子們的創作,加上Stephanie讀藝術歷史出身,她決定帶領小朋友穿梭現代藝術時期,跟隨着藝術史的時間線,從為人熟知的印象派畫家莫奈、後印象派的梵高、超現實主義的卡蘿,到極簡主義的斯特拉等,認識每個藝術家的精彩故事,以及藝術流派的風格,再取自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製作相關的小手作,寓教於樂。她又留意到不少家長都擔心每每做手工,便會弄得四處污糟邋遢,遂特別於圖書內標示,每項手工的難易和乾淨程度,方便家長參考。 創造力——你能猜到這些裝飾用了什麼材料嗎?原來環保加上一點創造力,廁紙筒可以變成新年裝飾,薯片罐可變成蠟燭裝飾。(鍾林枝攝) 廢物利用——材料箱包羅萬有,日常生活中的廁紙筒、雞蛋盒等廢物其實都可再利用。(鍾林枝攝) 了解藝術家背後故事 這本圖書經歷兩年多的籌備,讓Stephanie體會到出版一本書並不容易,當中幾乎一半時間都用作獲取授權。雖說書內沒有直接展示藝術家的畫作或肖像,但同樣都有版權問題,所以遺憾地略過了部分藝術家和藝術流派。不過,藝術不是一項嚴肅的學問,這本書也並非想讓小朋友記住所有藝術家或流派,「我認為(藝術)當中最有趣的是知道每一位藝術家背後的故事,這樣能夠令你從另一種角度欣賞作品。例如梵高整個人生是艱難的,充滿挫折,甚至患上精神病,但他仍一直透過藝術表達自己,藝術給予他自由,並且是一種途徑紓緩壓力,這才是我想小朋友知道的東西。」 藝術沒有對錯之分,她更希望小朋友能夠自由地倘佯於藝術海洋,而創作的空間無限大,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的精神,「雖說藝術史是一個流程,但其實每一個派別都是對上一個派別的反映,例如後印象派源於想要創新和改變當時流行的印象派,這種勇於挑戰、嘗試新事物的精神,也是希望小朋友去學習的」,先讓他們理解這種風格,然後再創造,「例如關於梵高的手作是用鹽製作一幅《星夜》,但小朋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它變成白天,甚至是製作花草樹木」。 (受訪者提供)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詳細內容

愉快進膳:嚴選飯商 飯後設me time 家校出法寶 炮製開心午膳

小學由半日制轉回全日制,學生不但要重新適應每日時間表,連在校午膳也成為家長、學校和學生的一大挑戰。先暫且不提近期午餐供應商的「出事」飯盒,其實要學生每天乖乖地吃完餐盒,也不容易。原因不外乎是餐盒食物質素一般,味道不夠好,孩子吃得少,造成浪費之餘,家長也擔心他們吸收不夠營養,影響健康。如何能夠引起孩子食慾?除了家校合作挑選有質素的供應商,似乎家長和校方都要略施小法,才可讓他們乖乖吃完午餐。   開飯啦!每天中午12:10鐘聲響起,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下稱佛教林金殿)午膳時間正式開始。除了班長,原來每班還有兩個「飯長」,他們會在班房外的保溫箱旁協助同學拿取自己所選的午飯。 25分鐘午膳+25分鐘大息 這天我們來到一年級E班,發現只有約3、4個小朋友吃家長送來的便當,其餘都選擇飯商供應的飯盒。而在回復午膳時間的初期,學校更請來家長義工協助一二年級學生適應在校午飯,教他們打開隔板、取餐具、收拾等程序。班主任亦會在班房內陪小朋友一起吃飯,其間課室還會播放同學講故事的廣播錄音,當小朋友聽見認識的同學的聲音時,又會開心大笑,讓進食的心情更愉快。 短短25分鐘的午膳時間,大部分學生也能把飯吃完,校長吳永雄說,25分鐘看似很短,其實對很多小朋友來說已很足夠。他亦鼓勵學生在飯後緊接的30分鐘大息參與不同活動,包括在班房內看圖書、到圖書館借書,或到操場玩耍等,逢周三禮堂更有才藝表演,每周亦有兩次故事媽媽活動。小朋友都很享受這個「me time」,吃飯也會快一點。若吃得慢,班主任會留在課室繼續陪吃,「小朋友個個都想去玩,所以沒有人真的會慢慢吃到上課」。吳永雄說,在午膳時播放的廣播,其實是疫情期間學生在家時錄下的,難得有午膳時間,便讓大家邊吃邊聽同學講故事,實在有趣。 吳永雄(劉焌陶攝) 在校用膳胃口更好 佛教林金殿的學校飯盒供應商每天供應4款選擇,包含素食、粉麵等,每份售價$17.5。據悉,學生一般較喜歡特色風味餐及粉麵小食餐,就採訪當天所見,小朋友大多選吃咖喱飯或葡汁意粉。不過照記者目測,粉麵餐的分量比普通飯盒分量還要多,記者懷疑6、7歲小朋友能否全部吃完。吃不完又可以怎麼辦?不要緊,學生只要把吃剩的分量拿給班主任觀看,班主任覺得可接受,便算完成午膳!1E班主任郭巧怡說:「其實大部分同學也可吃完3/4份,如果身形比較矮小的,只吃一半也可接受,我也知道有些同學其實可以多吃一點,便會請他再多吃兩三口。」 緊密溝通——校長吳永雄說,午膳供應商招標時,家教會代表、校方代表以及一般學生和家長都有份參與,除了要考慮午膳的味道、營養、衛生等外,就近學校也是其中考慮因素,飯商並有SGS(香港通用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品質驗證,包括飯盒溫度考核,令家長更有信心。「我們也有和家長緊密溝通,如果有學生反映不好吃,他們都會提出,這一點很重要。」(劉焌陶攝) 餐單多元 興奮選餐 這天午膳時恰巧播放1E同學陳涴澄的故事分享,同學們知道後都很興奮,涴澄更笑得合不攏嘴。媽媽陳太這天也來當午膳姨姨,她說女兒平日在家不願吃的東西,在學校都變得願意接受,「她在家只吃半碗飯,我做家長義工時看到她在學校可以吃至七成」。最初她亦擔心女兒不適應在校午膳,因為有些同學在幼稚園時已試過在學校吃飯,但對女兒來說這是完全陌生,「我跟她說吃不完也不用怕,加上學校在全日制前已製作影片教大家吃飯程序,想不到她完全沒有抗拒,而且因為能夠與同學仔一起吃飯,她每天都很開心呢」! 另有家長表示,兒子堅持要訂學校的飯盒,像採訪當日吃得很開心的蟻廷晞,似乎很滿意飯餸的味道,媽媽蟻太說:「因為飯商餐單較平日在家的餸菜更多元化,所以囝囝每次選飯餐時也很興奮,可以試一些未吃過的食物。」 自由活動——吃飯後,學生可自由參與不同活動,學校安排學生分年級到操場和圖書館。採訪當日到處都人頭湧湧,看來大家都想把握時間輕鬆一下。(劉焌陶攝) 圖書角——午飯過後,學生立即到課室的圖書角選書閱讀。(劉焌陶攝) 加長大息時間 容許孩子慢慢吃 亞斯理衛理小學於今年2月1日開始恢復全日制,校長鄭家明表示學校早於網上舉行的15至25分鐘「快閃家長會」中,便事先跟家長溝通好有關午膳的安排,「之前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均未試過在校內午膳,高年級對這件事的印象亦模糊,所以家校合作十分重要,首先請家長在家與小朋友模擬 在學校食飯情况,教他們禮儀、衛生等。正式全日制的首三天,學生午膳後便放學,所以我們加長了用膳時間,讓學生慢慢適應,更預備了一些乾糧,給沒訂飯又忘記帶飯的同學。之後,我們亦改動時間表,把午膳後的大息時間加長,讓他們可在飯後活動,未吃完的學生則可以慢慢吃」。 鄭家明(資料圖片) 鄭家明說,午膳對小朋友來說也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對教師來說亦是,他認為應教學生學習如何享受它,而不是匆匆忙忙吃完便算。學校本年度推出了亞小英熊聯盟獎勵計劃,教師可自訂獎勵準則,給予學生「英熊寶石」以供他們換取獎勵,正面地鼓勵小朋友愉快午膳。 換取獎勵——只要學生達到要求,便可換領亞小英熊聯盟獎勵計劃的獎勵,以「寶石」換取禮品。鄭家明說,獎勵的準則一向都是交由教師自行決定,如在午膳時有良好衛生習慣、不浪費食物等都有機會換取寶石。(受訪者提供) 全職媽DIY愛心飯盒 早一晚準備更省時   為小朋友準備愛心飯盒,又要買餸,又要一早起牀煮,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尤其對在職爸媽來說更困難。育有9歲女兒Sonia的全職媽媽Kelly指自女兒回復全日制後,每天都會為她準備午餐,早前更於facebook開設群組「KellyMaMa簡易飯盒食譜.分享區」,短短2個月已有幾千追隨者。 Kelly及女兒(受訪者提供) Kelly擔心午餐商提供的飯盒營養和口味未必完全符合女兒需要,所以便決定親自準備。Kelly說,女兒偏食,為了吸引她的興趣,做飯時會用其喜歡的食材做主角,再加入一些她不喜歡的配料如洋葱、紅蘿蔔、青豆、蔬菜等,混進主菜如肉丸之中,令餐盒色彩繽紛、賣相精美,讓女兒食得開心。 她建議家長預早一晚準備,翌日烹調時會更方便快捷,如預先切好材料、醃肉、煠好通粉或意粉等,以豬肉或牛肉碎為例,醃好後,可以分成2或3份,用密實袋封好,把翌日煮的放雪櫃,稍後煮的放進冰格。此外,小朋友有時會食剩一半飯盒,除因食量小,也因學校食飯時間較短,Kelly建議可將食物切細粒,容易入口,以她經驗來說,這樣小朋友可以吃到九成或全部。 5天便當餐單好「煮」意 ●周一:日式薯仔燉肉(圖b) (圖b) 材料:脢頭豬肉片2至3片、薯仔1/3至1/4個、紅蘿蔔適量、洋葱適量、水適量、芝麻少許 調味料:醬油1湯羮、味醂1茶匙、糖1茶匙 做法: 1.薯仔、洋葱和紅蘿蔔去皮切件備用 2.熱油鑊放入洋葱炒香後盛起;再放入薯仔紅蘿蔔兜炒,加水後蓋上蓋用細火燜5分鐘盛起 3.再加少許油,放入豬肉片炒,下調味料,之後將(2)的材料回鑊兜勻,加水,再蓋鍋蓋用細火燜10分鐘;最後灑上少許白芝麻裝飾 ●周二:香煎雞扒配冷麵(圖c) (圖c) 材料:雞扒1/2塊、洋葱少許 燒汁醃料:醬油1湯匙、糖1茶匙、味醂1茶匙、水少許 做法: 1. 雞扒洗淨用廚紙吸乾水分,在肉上𠝹幾刀但不要完全切開,令醃肉時更入味 2.用燒汁醃料醃雞扒15分鐘,洋葱切條備用 3.熱油下鑊後炒香洋葱,加入雞扒煎熟,可加少許水蓋上蓋轉細火煮3分鐘,至全熟 ●周三:鮮茄肉醬通粉(圖d) (圖d) 材料:肉碎80克、通粉1碗、紅葱頭1/2個切粒、車厘茄4粒、茄汁2湯匙、白醋1茶匙、糖1茶匙、鹽少許 做法: 1. 番茄切粒,紅葱頭切粒,備用 2.通粉水滾落,煠8分鐘後盛起 3.爆香紅葱頭,加入肉碎、茄汁、番茄、糖鹽、白醋兜勻,加少許水後蓋上蓋,細火煮5分鐘,加入長通粉兜勻,開始收汁便成 備註:豬肉可轉成牛肉碎,如果只用牛肉碎,烹煮時間可縮短一些;用豬牛混合同煮亦可 ●周四:洋葱燒汁雞扒(圖e) (圖e) 材料:雞扒1/2塊、洋葱少許 燒汁醃料:醬油1湯匙、糖1茶匙、味醂1茶匙、水少許 做法: 1.雞扒洗淨用廚紙吸乾水分,在肉上𠝹幾刀但不要完全切開,令醃肉時更入味 2.用燒汁醃料醃雞扒15分鐘,洋葱切條備用 3.熱油下鑊後炒香洋葱,加入雞扒煎熟,可加少許水蓋上蓋轉細火煮3分鐘,至全熟 ●周五:白汁雞皇飯(圖f) (圖f) 材料:急凍雞扒1/2件(切片/件)、洋葱切粒少許、薯仔1/4個(切粒)、紅蘿蔔適量(切粒) 白汁材料:淡忌廉50毫升、水50毫升、麵粉1湯匙、鹽少許 雞肉醃料:鹽1/2茶匙、糖1/2茶匙、麻油1/2茶匙 做法: 1.雞扒解凍後切片或切粒,用醃料醃30分鐘備用 2.洋葱、紅蘿蔔、薯仔切粒,熱油下鑊爆香後備用 3.再熱油鑊,煎香雞片或雞粒,落少許水,蓋上蓋用中細火煮5分鐘,加入淡忌廉攪勻,將(2)材料回鑊後加入麵粉攪勻,煮至滾起帶點黏稠,加少許鹽便成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詳細內容

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新冠疫情下,實施超過2年半的口罩令終於撤除,全港學生毋須再戴口罩上學,學界均表示歡迎,認為更有助學生的課堂學習,亦有利小朋友的情意和社交發展。在當前可自由選擇佩戴口罩與否的情况下,不少學校都特別加強教育學生,需要尊重彼此的決定;社工亦提醒家長,每個孩子的心理狀况不同,部分不易接受新轉變,要他們「除罩」復常,不能操之過急。   撤口罩令第一天 三成孩子沒戴 歷時959天的口罩令,儘管在本月1日取消,但身兼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的朱子穎卻觀察到,實際上,仍然以戴口罩上學的學生佔多,「以第一天為例,約七成學生戴口罩上學,只有約三成沒戴」。 朱子穎(受訪者提供) 互相尊重——隨着口罩令結束,德萃小學的師生各自選擇是否戴口罩上學,校方特別加強教育學生,要互相尊重個人的決定,共建和諧校園。(受訪者提供) 爸爸不戴罩 兒子憂心 既是爸爸,又是校長的他表示,十分理解有些小朋友,要他們霎時跟口罩「分手」,或會有焦慮情緒,他以自己9歲兒子為例,「教育局晚上宣布撤口罩令適用於全港學校時,囝囝已經睡了,當翌日早上,我告訴他這個消息時,他是感到困惑的,而當他知道我決定不戴口罩,就顯得更加擔心」。 朱子穎透露,兒子說很怕爸爸會染疫,不斷哀求他戴上口罩,幾經解釋後,雖然他尊重爸爸決定,但就表示自己會再多戴一個月,觀察情况。不過,言猶在耳,兒子在朋輩影響下,卻改變初衷。「那個早上,我駕車送他上學,途中順道接載他一名同學兼好友,這個同學當時沒戴口罩,甫上車,便問我囝囝是否也打算不戴口罩,囝囝馬上說︰『是的,我也不會戴了!』」可是,放學後,朱子穎又見到兒子戴回口罩,其子解釋︰「因為上堂的時候,聽到老師有幾聲咳,所以從書包拿了口罩來戴,之後又忘記除下。」 心情興奮——同學們很久沒試過在無口罩下近距離接觸,心情特別興奮。(受訪者提供) 盼家校合力教導孩子尊重 不過,相對於小學生,幼稚園生的自主性就沒有那麼大,他透露,新措施實施首天,有幼稚園小朋友戴着口罩回學校,但當他進入班房,看見好朋友沒戴時,便欲除下,教師隨即詢問家長意見,「媽媽向我們表達,仍然有憂慮,不希望孩子除口罩,所以老師跟這名小朋友解釋後,便幫他戴回」。 朱子穎相信,這些「戴/唔戴」的場面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除了在通告提醒家長要關注小朋友面對新轉變的情緒外,家校雙方都需要合力教導孩子,要互相尊重,「學校在早會都跟學生解釋,同學決定戴或不戴口罩,背後各有自己的原因,兩者並不存在對錯,因此不要試圖說服對方,更加不可以因為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排擠或孤立對方」。 徵求同意——由於幼兒年紀小,德萃幼稚園會先徵得家長同意,才允許學生自行除口罩。(受訪者提供)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在2020年9月、新冠疫情期間出任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將循)校長的林德育,在政府撤除口罩令的首天,即選擇以「真面目」在校門迎接學生。他說有這個決定,基於3個原因,「第一,我覺得社會需要復常;第二,我真的很想同學看看校長的樣子;第三,我感到整體疫情已經穩定,既然有得自由選擇,那我就選擇不戴了」。 林德育(受訪者提供) 雖然在將循做校長已踏入第三個年頭,但他笑言,不論是跟家長或學生,甚至部分一起共事的職工,彼此都沒有見過口罩背後的對方,「我第一天除下口罩,我留意到,很多學生、家長都特別多看我兩眼;而部分老師、工友,我也是第一次見他們沒戴口罩的樣子,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微妙」。 教導學生勿品評外貌 儘管將循已於12月中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學生在校內午膳時都會除下口罩,但林德育指出,畢竟午膳時間較短,而且用膳後又要馬上戴回,跟整天除下口罩示人相比,部分學生或會感到後者有較大壓力,「就算我自己,都需要一些心理勇氣,所以我鼓勵小朋友,當你覺得自己承受得起時才去除吧!同時也教導同學,不能品評別人的外貌」。 午膳時間——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學生脫口罩的比例仍然少,這個全「無罩」場面,暫時只在午膳時間才看到。(受訪者提供) 至於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他認為,師生不戴口罩,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像是學英文,b或p的口形是怎樣的呢?老師戴着口罩授課,同學根本看不到;音樂科也是,之前在課堂上是練習不到吹奏牧童笛的。但隨着所有疫情措施取消,我相信對整體學習都有幫助。」 ■學生心聲 黃樂瞳,小五(受訪者提供) 除罩後感放鬆 「我不戴口罩上學,都有少許尷尬,尤其見到很多同學仍戴口罩,也會有一個想法︰『不如戴回吧!』但不戴口罩,沒有一層東西阻隔,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我又覺得整個人放鬆很多,而且大家不戴口罩,就可看見對方笑容,會溝通得好些、開心些。」 陳康怡,小五(受訪者提供) 上課聽得更清晰 「第一天不戴口罩上學,被人看見真面目,我都有些尷尬。但不戴口罩,溝通上就可以更加好,尤其上課,如果老師不戴口罩,我會聽得清晰些,因為以前隔着口罩去聽,的確有時會聽得不太清楚,不明白老師說什麼的。」 幼園校長:除罩學習裨益幼兒發展 真理浸信會富泰幼稚園校長葉美玲亦歡迎政府撤除口罩令,認為對幼兒發展有莫大裨益,「第一是學語言,以往老師戴着口罩,學生看不到老師口形,純粹靠聽,但現在老師可除下口罩,對小朋友的學習會有很大好處;第二,是情緒學習,因為臉部表情都可以表達到喜、怒、哀、樂,除下口罩,大家可以學習辨別對方的情緒,對群性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葉美玲(受訪者提供) 有助學發音——教師除下口罩授課,有助幼兒更掌握咬字發音。(受訪者提供) 藉不同活動推動復常 但她坦言,新措施還是剛剛實施,家長對於是否讓子女除下口罩,仍持不同意見,校方會以尊重為原則,亦會透過通告,收集家長意願,作適當安排,「主要是諮詢家長,往後做體能活動、拍攝校園生活相片時,校方想學生除口罩,他們是否同意。假如家長同意,我們就幫學生除下,但若個別家長不同意,我們就會幫他們的子女繼續保留口罩」。 葉美玲透露,學校將透過不同活動,例如生日會、親子運動會,推動師生和家長逐漸復常。「3月17日的『奇趣動物』生日會,或會和小朋友一起畫臉扮動物;而3月18日的運動會,屆時全體老師都不會戴口罩,也鼓勵家長和小朋友都不要戴,因為戴口罩做運動很辛苦的。或許這2個活動之後,大家復常的步伐又會走前多一步。」 專家:向孩子講解不同想法 建同理心 想孩子懂得尊重同學戴或不佩戴口罩的決定,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說,可由建立同理心做起,「最重要令小朋友同理得到,跟他做法不同的人,內心是怎樣想的,又或者對方需要的是什麼」。他舉例,選擇不戴口罩的學生,動機或是很期待見到大家的樣子、覺得很自由自在、說話更清晰;反之,繼續戴口罩的學生,可能覺得這樣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又或是想再觀望一下,家長不妨把不同想法解釋給小朋友知道,讓他們理解得更全面。 吳健文(受訪者提供) 做好成為「少數」的心理準備 他續指,現階段大部分市民尚未適應除下口罩,假如家長有意讓子女成為「少數」,宜給他們做足心理準備,「當孩子成為課室少數不戴口罩的人,難免會承受奇異的目光,最好事先跟小朋友模擬一下,假如被冷眼、被質疑時,可以怎樣回應,避免他們到時措手不及」。 但吳健文相信,這過渡期持續幾個月後,局面便會扭轉,屆時如果小朋友堅持不除口罩,就會變成少數,家長都需要幫他們適應新轉變,「可以用一些淺白易明的例子,讓小朋友尤其是幼兒,明白生活總是會面對轉變的,而現在口罩的功能改變了,只是在流感季節、到醫院時才使用」。有需要亦可按部就班幫小朋友「戒」口罩,「可先由空曠地方開始,例如在郊外除下口罩,讓他們感受到,原來在家以外都可以不戴口罩的,繼而是人流不太密集的市區,最後才到公共交通工具或學校,讓他們逐步適應」。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鄰近機場新酒店 主題房滿驚喜 Cosplay太空人海盜 親子同樂

隨着香港通關,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大型商場11 SKIES又即將開幕,東涌一帶愈來愈熱鬧。最近機場博覽館站旁更加有新酒店落成,除了空間夠大、環境夠新,還有10多個親子主題房及專為住客而設的遊戲室,非常適合家庭客,趁未有長假出遊之前,不妨先帶豆丁遠離巿區住宿玩樂,預演開心假期!   麗豪航天城酒店雖然坐落大嶼山,但交通卻算方便,只要乘坐機鐵到機場博覽館站,徒步幾分鐘即可到達,而酒店亦有天橋連接至大型商場11 SKIES,估計當商場店舖今年底陸續開幕後,這裏更加熱鬧。說到酒店,乃富豪國際酒店集團品牌,設施配套齊備,包括超過1200間客房,3間餐廳包括中菜廳「玉」、全日餐廳「磊」及地中海菜餐廳「Vivace」,以及露天泳池、平台花園、宴會廳、兒童娛樂空間和主題遊戲室等,不用離開酒店已經可以食到飽、玩到夠!   遊戲室包場 半小時任玩 酒店客房雖然以簡約設計為主,但其中15間專為家庭旅客而設的主題客房卻甚有驚喜,當中包括有賽車歷險、冰雪城堡、海盜奇遇、海底世界、積木層層疊、森林探索等主題,設計花盡心思,如太空主題房中,除了提供小太空人的服裝,還有不同星球的道具給小朋友玩耍和拍照;海盜主題房則有海盜服飾、巨型尋寶圖等道具,就連上下格牀都是一艘巨型海盜船。這些兒童房都連接一間雙人房,讓家長可以在另一間房舒適地休息。不過,要提一提大家,這些主題房間不能指定入住哪一間,由酒店隨機安排,讓住客每次都有不同驚喜;當然,若你已住過某一種主題房,或者不想讓男孩住公主房的話,也可以在訂房時提出要求。 太空漫遊——太空主題房提供太空人服裝,小朋友穿上後不肯脫下來呢!(朱安妮攝) 化身船長——海盜房的上下格牀變成巨型海盜船,船舵更可以活動,讓小朋友化身船長。(朱安妮攝) 賽車天地——賽車主題房設有露台,單人牀是賽車款式,旁邊更有一輛電動版賽車讓小朋友一嘗車手滋味。(朱安妮攝) 除了主題房,酒店亦設計了5間適合任何年齡客人玩樂的遊戲室,如賽車遊戲、籃球機、巨型棋子等,這些遊戲室可以是入住時付費參與(每節半小時$50),或者隨住宿的套餐附送遊戲時間。遊戲室每節玩樂時間為半小時,重點是一經預約便是「私人包場」,不用跟別人排隊爭玩。 (朱安妮攝) 螢幻叢林——酒店共有5間適合任何年齡客人玩樂的遊戲室,包括虛擬狂熱和螢幻叢林(朱安妮攝)。  天際健身區——平台花園設有天際健身區和天際跑步徑,好天氣的話是一個放電與休閒的最佳地點。(朱安妮攝) 任點任食——全日餐廳「磊」空間寬敞,採用「任點任食」而非自助餐形式用餐,客人可用餐廳內的屏幕點菜。(酒店提供) (朱安妮攝) 豆丁至愛——餐廳提供多國菜,如印尼炒飯、泰式和牛炒河及pizza等,還有英式炸魚薯條(前$238)、美式雙層芝士牛肉漢堡(後$238)等。(朱安妮攝) ■INFO 麗豪航天城酒店 房價︰園林景觀客房$738起/晚,親子主題房$1640起/晚(另加一服務費,價目以官網顯示為準) 地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航展道8號 訂房︰bit.ly/3ExPVV1 查詢︰3556 3213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Alvin chow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機械人演活日常情景 最佳學習伙伴 AI「小星」讓自閉童學懂溝通

聊天機械人ChatGPT風靡全球,連帶掀起很多關於機械人的討論。隨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發展愈趨成熟,愈來愈多不同類型的機械人,在各個專業領域上發揮作用。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團隊,亦創香港先河,以AI社交機械人開展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介入治療計劃。研究結果指,學童完成相關課程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上升20%至25%。   「你好!我叫親睿,你叫什麼名字呀?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類社交開場白,對4、5歲的「地球」兒童來說,可說是易如反掌,但對來自「星球」的親睿來說,曾經困難重重。 今年7歲的親睿,在2歲8個月大時,經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CAC)評定患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還有語言發展遲緩,媽媽Muse以「大落後」來形容女兒當時狀况,「不論CAC或其他心理學家,都指親睿的語言發展比同齡遲緩約1年半,她不懂和別人打開話匣子,亦欠缺社交技巧。換着以前,她想和其他人做朋友,就只懂『死跟』着對方,所以經常嚇怕人。但多得『小星』、『綠豆』不斷教她,現在親睿『叻』了很多,曉得先自我介紹,無論在學校或家長資源中心,也開始交到朋友了」。 星媽感欣慰——今年7歲,患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的親睿(左),天生社交能力較弱。在接受社交機械人訓練一年多後,她學懂如何伸出友誼之手,並逐漸建立到自己的社交圈子,媽媽Muse(右)大感欣慰。(賴俊傑攝) 機械人劃一聲調 學童較安心 Muse口中的「小星」、「綠豆」,其實是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和團隊最新引進的一批AI社交機械人,它們的任務,是通過話劇,演繹日常生活情景,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剛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INSAR)委任為「國際領袖」、亦是香港唯一代表的蘇詠芝,早在2015年,已經開展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由第一代主要用來示範人類手勢和肢體語言,到第二代用來演出創作性話劇,乃至今天的「機哥伴小星」(RABI)計劃,她一直深信,無脾氣、能夠不斷重複、可預計的機械人,是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學習伙伴。 蘇詠芝(賴俊傑攝) 「自閉症孩子本身與人的溝通動機已經很低,而且他們的學習模式,是需要重複一致的指令、有可預計的對話,這方面人類老師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就算講同一番說話,都難以確保每次的聲調、語氣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機械人在這方面就做得到,小朋友便會比較安心。」 第一代社交機械人——早在2015年,蘇詠芝已經引入第一代「社交機械人」去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技巧,當時研究團隊主要教授他們8個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中大新聞中心提供) 但回歸起點,為什麼純粹「傾偈」,都要刻意去教、去學呢?蘇詠芝解釋︰「很多人都誤解,以為自閉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要推他出去、多接觸人,就會慢慢有進步,但其實是不行的。這類小朋友根本不懂得透過觀察去學習一種技能,他不會自自然然就學到,必須通過演練的方式才吸收得到。」那誰負責跟他們演練呢?她說,既然知道自閉症兒童無興趣跟人接觸,那單單使用真人導師作為他們唯一的溝通媒介,並非上策,因此需要以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 發現「放空遊魂」 立即提醒 RABI計劃使用可編程機械人,並配合團隊設計的教材和課程,可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跟3至18歲、有不同學習需要和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童溝通。而機械人更可利用鏡頭實時偵測學童的眼神,當AI通過視覺運算發現小朋友正在「放空」、「遊魂」時,便會馬上指令機械人作出提示,提醒學童要專心聆聽。 蘇詠芝指出,自閉症兒童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為回應他們的需要,RABI計劃建構了一個範圍非常廣闊的課程,「由基礎班的個人自理、提出請求,到初級班的友善行為、日常生活用語,以至中級班的情緒解讀和表達,再到高級班的對話溝通、敘事,甚至乎進階班的職業訓練,以及一些特別題材,例如性教育、面對欺凌等,課程都有涉獵」。 因材施教——這台社交機械人可根據自閉症兒童的不同學習需要和語言能力去提供訓練,亦可透過偵測他們的眼神,提醒正在「遊魂」的學童要專心上課。(賴俊傑攝) 導師從旁配合 「人機合一」 不過,她強調,社交機械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教師,而此計劃的最大特色,正是「人機合一」!「我們的課堂,一般會有2名導師配搭2台機械人,大家各有角色。」簡單來說,2台社交機械人就是演員,負責演出生活處境,而導師就負責帶領課堂,包括解讀情節、提出問題等,「舉例,飾演自閉症兒童的『小星』,經常只用一個『哦』字去回應朋友仔『迪迪』的說話,我們的小朋友看完話劇,他們往往察覺不到『小星』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需要導師進一步提問、引導他們思考,然後再透過『小星』重新示範合宜的對話,接着小朋友模仿、做角色扮演,他們才會慢慢掌握到」。 學得專注——由於自閉症兒童普遍不喜歡和人溝通,他們對音調也特別敏感,所以使用語調平坦、少感情表達的社交機械人授課,孩子反而學得更專注,吸收得更好。(賴俊傑攝) 蘇詠芝笑言,導師另一個重任,就是負責「指導」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興提問。「小朋友本身的聲音都是難辨別的,加上部分自閉症兒童有言語遲緩,所以機械人暫時未能用上AI語音識辨系統去理解孩子的說話和解答他們的問題。不過,我們的社交機械人都有『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的功能,只要導師即場輸入文字,一樣可以藉機械人的『口』和小朋友對答。」 親睿參加了RABI計劃一年多,Muse見證着女兒的進步,「我覺得她在情緒、說話能力、社交溝通和學習動機等,都有很顯著的改善,而這些轉變,是連當時特殊幼兒中心的老師都察覺到的。幼稚園畢業時,學校的言語治療師替親睿重新做評估,結果是,她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已經追回同齡水平」。 機械人代答——真人導師不單可編程機械人,還可以「文字轉語音」的功能,輸入文字,再藉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場提問。(賴俊傑攝) 追回同齡水平 懂覆述欺凌經過 升上主流小學後,親睿礙於課業繁重,暫時無法參與RABI計劃,但之前課堂所學的,她都有記在心裏。Muse透露,女兒早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令她驚訝的,是親睿有能力把事件的始末覆述一遍,也表達到自己的感受,「其實升小學之前,RABI課堂正正教過小朋友如何面對校園欺凌,她也看過『小星』搶『綠豆』玩具的話劇,所以當親睿被同學弄爛老師獎給她的擦膠時,她的即時反應雖然也是哭得拆天,但當我引導她回想RABI課堂學過什麼時,她便能夠慢慢冷靜下來,『是啊,哥哥姐姐(導師)教過我的……』她亦很快處理到這件事」。 RABI計劃自2018年開展以來,累計服務逾2200名自閉症兒童,根據團隊的研究指出,學童完成課程訓練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增加20%至25%,而他們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也提升20%至30%,以及敘事能力亦提升逾30%。被問及會否推出第四代機械人,蘇詠芝指正在研究當中,「希望將來的機械人,能夠透過偵測兒童的行為舉止,便評估到他的自閉症嚴重程度,再自動調整課程進度,優化訓練進程」。 她和團隊為了幫助更多「星孩」家庭,在2019年創辦了社企「智趣伴星途」,提供個人及到校服務,如欲了解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star-autism.com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人道之光:為不幸者帶來曙光 教師領學生獻關愛 傳承人道精神

談起人道精神,相信大家不期然會想起近期在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災區,在瓦礫堆中拯救災民,來自世界各地的拯救隊。其實任何人都可以發揮人道精神,都可以在世界每個角落,為身處困境的人,點起人道之光。像教師陳易楊,傳授學術知識之餘,還身體力行,帶領學生走出課室,在本港至海外,關懷弱勢社群的需要,傳承人道工作。   「一班站在戰地前線,努力照顧傷困的醫護人員,固然值得尊重,但其實各行各業,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實踐『保護生命、關懷傷困、維護尊嚴』的人道元素。」陳易楊以前輩「五個小孩的校長」呂麗紅為例,「當年呂校長願意僅僅領取4500元的薪酬,她都是在保護、幫助一班很有需要的小朋友,這也是人道工作」。 尖子立志執教鞭服務人 年輕的陳易楊,才30出頭,卻有20年投身社會服務的經驗,「我的母校是英華書院,校訓是『篤信善行』,學校很鼓勵學生做服務,當時我就加入了Interact Club(扶輪少年服務團),也是學生會會長;升上大學,亦擔任無國界義工。到踏足社會做教師,慶幸可以服務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下稱銀禧),這間學校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作校訓,同樣是以『服務』為立校基石,因此我覺得我的人生,一直走來,都是被這種服務精神潛移默化,也希望可以把這種精神,帶給我的學生」。 春風化雨——教育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陳易楊投身教育界12年,默默用教師的身分,為世界每個黑暗角落,點起人道之光,受他感染而投身社會服務的學生,不計其數。(蘇智鑫攝) 做教師一直是陳易楊的志願,貴為高考尖子的他,當年拿着成績單接受傳媒訪問時,便立志他日執教鞭必抱「身教言教,教書教人」的原則,「我想,我受恩師熊太影響很深。熊太是我的歷史科老師,她在我最有需要的時候,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最艱難的日子,是她令我重新振作起來。畢業後,我第一份教職,是在母校,當時熊太是我的科主任,所以可以說,由中學到現在,她都一直帶着我,是她令我知道,當一個好教師,應該是怎樣的」。 人道新力量——陳易楊(右)最近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新力量2022」獎項,旁為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恩師熊太。從熊太身上,他知道怎樣當一個「教書教人」的好教師。(受訪者提供) 帶學生訪孤兒院貧民窟 如今夢想達成,陳易楊亦信守承諾,教書之餘,同時藉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主任的身分,以及服務學習和遊學團統籌的角色,帶領學生認識世界,關懷傷困,「每個星期六,銀禧都會派出同學們,伙拍我有分創辦的『童夢同行』,一起替一班有聽障的小學生義務補習,我也跟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定期帶學生去探訪各區的露宿者、派發物資;至於服務學習團,我帶同學探訪過柬埔寨的孤兒院、越南貧民窟,也一起到過台灣的安養院做義工」。 替聽障童補習——聯校國際助學組織「童夢同行」的成員,每個周末都會跟銀禧的學生來到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替一班聽障學童免費補習。(受訪者提供) 籌集物資——陳易楊(左一)心繫柬埔寨貧童,多次在校園發起籌集文具及衣物的行動。(受訪者提供) 不過,說到令陳易楊思緒翻騰,甚至成為他義務工作的轉捩點,就不得不提2019年的柬埔寨之旅。那年暑假,他帶着約20名學生到柬埔寨,先探訪村校、孤兒院,在那裏義教,「在村校、孤兒院,感覺是強烈的,但仍然覺得有希望,大家還抱着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他們的資源、設施不足麼,我們便想辦法供應,覺得盡一分力,就能夠幫到很多。直至去到垃圾山,無力感就真的很重了」。 訪柬埔寨送暖:參與義教——銀禧學生分別在柬埔寨的村校、孤兒院作義教。(受訪者提供) 在旁人眼中,這個臭氣熏天、遍地垃圾的垃圾場猶如人間煉獄,但對於住在垃圾場的居民和兒童來說,卻是一個寶庫,陳易楊無奈地說:「每當有垃圾車駛進,小朋友便一擁而上,鬥快在垃圾堆中尋寶。另一個畫面亦很深刻,我見到一位媽媽抱着一個小孩,孩子手上佈滿蒼蠅,媽媽需要不停替他撥走。我不禁問:『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訪柬埔寨送暖:環境惡劣——這班柬埔寨的兒童,每天都在垃圾山守候着垃圾車的到來,等候「尋寶」的機會。(受訪者提供) 冀改變貧困兒童命運 陳易楊帶着這個問題回到香港,不久,他便跟幾名學生一起創辦了聯校國際助學組織「童夢同行」,組織的宗旨,是為世界上貧窮地區有需要的學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與生活所需,也會力圖讓世界上較富裕的人,明白貧窮地區的實况與需要,並伸出援手,長遠冀可改變貧困兒童的命運。陳易楊尤其重視兒童,因為他很相信一句說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他希望天下間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幸福快樂地成長。 訪柬埔寨送暖:自製紙牌致謝——陳易楊有份創辦的「童夢同行」,一直以不同形式關懷柬埔寨的兒童,包括寄送物資。早前當地孩子收到禮物後,雀躍地舉起自製的大型紙牌表達謝意。(受訪者提供) 回望過去12年教育生涯,一直與學生並肩實踐人道精神,陳易楊說,在過程中,彼此都有很大得着。「每次做服務,我自己對生命都有很多反思。早年,我曾經和學生去台灣新竹一間專門照顧植物人的安養院參與義工服務,機構的信念『服務一個植物人,就是服務一個家庭』很觸動我。的而且確,植物人未必會有反應給我們,但因着我們幫忙照顧他,從而減輕他背後家庭的負擔,讓他的家人感受到人道精神和關愛,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探訪露宿者——這夜陳易楊(右)與學生聯袂到觀塘一帶探訪露宿者,用行動感染年輕人,把人道精神傳承下去。(蘇智鑫攝) 昔日舊生繼續一起追夢 這些服務學習團,也改變不少學生的一生,很多更由當年的「參與者」,變成今天的「組織者」。陳易楊透露,「童夢同行」有多名理事會成員暨聯合創辦人,都是他昔日的舊生,現在繼續以大學生的身分跟他一起追夢;亦有一些早年畢業、曾協力籌備服務學習活動的舊生,現在更成為社工,「以往這些服務經歷,就好像點燃了青年人心裏那團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陳易楊多年來竭力聯繫各方,為活在黑暗的人帶來曙光,他的持續付出和貢獻,令他最近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新力量2022」獎項。談及得獎感受,他謙虛地說:「這個獎並不是屬於我個人的,我希望通過我拿『人道年獎』,可以肯定銀禧和『童夢同行』一直推動的社會服務工作,以及多年來,跟我一起同行和奮鬥的朋友!」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