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新冠疫情下,實施超過2年半的口罩令終於撤除,全港學生毋須再戴口罩上學,學界均表示歡迎,認為更有助學生的課堂學習,亦有利小朋友的情意和社交發展。在當前可自由選擇佩戴口罩與否的情况下,不少學校都特別加強教育學生,需要尊重彼此的決定;社工亦提醒家長,每個孩子的心理狀况不同,部分不易接受新轉變,要他們「除罩」復常,不能操之過急。

 

撤口罩令第一天 三成孩子沒戴

歷時959天的口罩令,儘管在本月1日取消,但身兼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的朱子穎卻觀察到,實際上,仍然以戴口罩上學的學生佔多,「以第一天為例,約七成學生戴口罩上學,只有約三成沒戴」。

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朱子穎(受訪者提供)

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互相尊重——隨着口罩令結束,德萃小學的師生各自選擇是否戴口罩上學,校方特別加強教育學生,要互相尊重個人的決定,共建和諧校園。(受訪者提供)

爸爸不戴罩 兒子憂心

既是爸爸,又是校長的他表示,十分理解有些小朋友,要他們霎時跟口罩「分手」,或會有焦慮情緒,他以自己9歲兒子為例,「教育局晚上宣布撤口罩令適用於全港學校時,囝囝已經睡了,當翌日早上,我告訴他這個消息時,他是感到困惑的,而當他知道我決定不戴口罩,就顯得更加擔心」。

朱子穎透露,兒子說很怕爸爸會染疫,不斷哀求他戴上口罩,幾經解釋後,雖然他尊重爸爸決定,但就表示自己會再多戴一個月,觀察情况。不過,言猶在耳,兒子在朋輩影響下,卻改變初衷。「那個早上,我駕車送他上學,途中順道接載他一名同學兼好友,這個同學當時沒戴口罩,甫上車,便問我囝囝是否也打算不戴口罩,囝囝馬上說︰『是的,我也不會戴了!』」可是,放學後,朱子穎又見到兒子戴回口罩,其子解釋︰「因為上堂的時候,聽到老師有幾聲咳,所以從書包拿了口罩來戴,之後又忘記除下。」

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心情興奮——同學們很久沒試過在無口罩下近距離接觸,心情特別興奮。(受訪者提供)

盼家校合力教導孩子尊重

不過,相對於小學生,幼稚園生的自主性就沒有那麼大,他透露,新措施實施首天,有幼稚園小朋友戴着口罩回學校,但當他進入班房,看見好朋友沒戴時,便欲除下,教師隨即詢問家長意見,「媽媽向我們表達,仍然有憂慮,不希望孩子除口罩,所以老師跟這名小朋友解釋後,便幫他戴回」。

朱子穎相信,這些「戴/唔戴」的場面仍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除了在通告提醒家長要關注小朋友面對新轉變的情緒外,家校雙方都需要合力教導孩子,要互相尊重,「學校在早會都跟學生解釋,同學決定戴或不戴口罩,背後各有自己的原因,兩者並不存在對錯,因此不要試圖說服對方,更加不可以因為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排擠或孤立對方」。

校園復常:留意情緒轉變 適應需時 「除罩」有壓力 尊重孩子決定
徵求同意——由於幼兒年紀小,德萃幼稚園會先徵得家長同意,才允許學生自行除口罩。(受訪者提供)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在2020年9月、新冠疫情期間出任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將循)校長的林德育,在政府撤除口罩令的首天,即選擇以「真面目」在校門迎接學生。他說有這個決定,基於3個原因,「第一,我覺得社會需要復常;第二,我真的很想同學看看校長的樣子;第三,我感到整體疫情已經穩定,既然有得自由選擇,那我就選擇不戴了」。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林德育(受訪者提供)

雖然在將循做校長已踏入第三個年頭,但他笑言,不論是跟家長或學生,甚至部分一起共事的職工,彼此都沒有見過口罩背後的對方,「我第一天除下口罩,我留意到,很多學生、家長都特別多看我兩眼;而部分老師、工友,我也是第一次見他們沒戴口罩的樣子,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微妙」。

教導學生勿品評外貌

儘管將循已於12月中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學生在校內午膳時都會除下口罩,但林德育指出,畢竟午膳時間較短,而且用膳後又要馬上戴回,跟整天除下口罩示人相比,部分學生或會感到後者有較大壓力,「就算我自己,都需要一些心理勇氣,所以我鼓勵小朋友,當你覺得自己承受得起時才去除吧!同時也教導同學,不能品評別人的外貌」。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午膳時間——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學生脫口罩的比例仍然少,這個全「無罩」場面,暫時只在午膳時間才看到。(受訪者提供)

至於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他認為,師生不戴口罩,有助提升教學效能。「像是學英文,b或p的口形是怎樣的呢?老師戴着口罩授課,同學根本看不到;音樂科也是,之前在課堂上是練習不到吹奏牧童笛的。但隨着所有疫情措施取消,我相信對整體學習都有幫助。」

■學生心聲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黃樂瞳,小五(受訪者提供)

除罩後感放鬆

「我不戴口罩上學,都有少許尷尬,尤其見到很多同學仍戴口罩,也會有一個想法︰『不如戴回吧!』但不戴口罩,沒有一層東西阻隔,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我又覺得整個人放鬆很多,而且大家不戴口罩,就可看見對方笑容,會溝通得好些、開心些。」

校長「真面目」迎接師生 感覺微妙
陳康怡,小五(受訪者提供)

上課聽得更清晰

「第一天不戴口罩上學,被人看見真面目,我都有些尷尬。但不戴口罩,溝通上就可以更加好,尤其上課,如果老師不戴口罩,我會聽得清晰些,因為以前隔着口罩去聽,的確有時會聽得不太清楚,不明白老師說什麼的。」

幼園校長:除罩學習裨益幼兒發展

真理浸信會富泰幼稚園校長葉美玲亦歡迎政府撤除口罩令,認為對幼兒發展有莫大裨益,「第一是學語言,以往老師戴着口罩,學生看不到老師口形,純粹靠聽,但現在老師可除下口罩,對小朋友的學習會有很大好處;第二,是情緒學習,因為臉部表情都可以表達到喜、怒、哀、樂,除下口罩,大家可以學習辨別對方的情緒,對群性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幼園校長:除罩學習裨益幼兒發展
葉美玲(受訪者提供)

幼園校長:除罩學習裨益幼兒發展
有助學發音——教師除下口罩授課,有助幼兒更掌握咬字發音。(受訪者提供)

藉不同活動推動復常

但她坦言,新措施還是剛剛實施,家長對於是否讓子女除下口罩,仍持不同意見,校方會以尊重為原則,亦會透過通告,收集家長意願,作適當安排,「主要是諮詢家長,往後做體能活動、拍攝校園生活相片時,校方想學生除口罩,他們是否同意。假如家長同意,我們就幫學生除下,但若個別家長不同意,我們就會幫他們的子女繼續保留口罩」。

葉美玲透露,學校將透過不同活動,例如生日會、親子運動會,推動師生和家長逐漸復常。「3月17日的『奇趣動物』生日會,或會和小朋友一起畫臉扮動物;而3月18日的運動會,屆時全體老師都不會戴口罩,也鼓勵家長和小朋友都不要戴,因為戴口罩做運動很辛苦的。或許這2個活動之後,大家復常的步伐又會走前多一步。」

專家:向孩子講解不同想法 建同理心

想孩子懂得尊重同學戴或不佩戴口罩的決定,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說,可由建立同理心做起,「最重要令小朋友同理得到,跟他做法不同的人,內心是怎樣想的,又或者對方需要的是什麼」。他舉例,選擇不戴口罩的學生,動機或是很期待見到大家的樣子、覺得很自由自在、說話更清晰;反之,繼續戴口罩的學生,可能覺得這樣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又或是想再觀望一下,家長不妨把不同想法解釋給小朋友知道,讓他們理解得更全面。

專家:向孩子講解不同想法 建同理心
吳健文(受訪者提供)

做好成為「少數」的心理準備

他續指,現階段大部分市民尚未適應除下口罩,假如家長有意讓子女成為「少數」,宜給他們做足心理準備,「當孩子成為課室少數不戴口罩的人,難免會承受奇異的目光,最好事先跟小朋友模擬一下,假如被冷眼、被質疑時,可以怎樣回應,避免他們到時措手不及」。

但吳健文相信,這過渡期持續幾個月後,局面便會扭轉,屆時如果小朋友堅持不除口罩,就會變成少數,家長都需要幫他們適應新轉變,「可以用一些淺白易明的例子,讓小朋友尤其是幼兒,明白生活總是會面對轉變的,而現在口罩的功能改變了,只是在流感季節、到醫院時才使用」。有需要亦可按部就班幫小朋友「戒」口罩,「可先由空曠地方開始,例如在郊外除下口罩,讓他們感受到,原來在家以外都可以不戴口罩的,繼而是人流不太密集的市區,最後才到公共交通工具或學校,讓他們逐步適應」。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