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熱潮:培訓班趨貼地 學校設仿真冰場 投入冰球世界 培養堅毅精神

早前香港女子冰球隊在羅馬尼亞舉行的世界女子冰球錦標賽第三級別A組賽事中奪冠,令這項運動瞬間引起大家關注。一直以來,冰球予人印象是外國人或富裕家庭孩子才可參與。為培育新一代冰球運動員,近年本地不少機構都開設價錢和上課時間也較大眾化的冰球課程以吸引更多新血,甚至有小學設仿真冰球場,讓學生從小接觸,培養堅毅刻苦的體育精神。   香港女子冰球隊成員梁翠珊(Aman)現於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等地方教小朋友打冰球,她笑言學冰球除了學生辛苦,家長(hockey parents)也一樣辛苦,「本地冰場始終有商業考慮,令球隊練習時間不是在大清早便是晚上10時後;加上整套裝備最便宜都要5000多元,還未計租冰場、教練費用,想更進一步,又要跟私人教練上堂,所以家長除了要花時間陪仔女,學費和裝備也要支付得起」。因此很多冰球課程都採以programme(季度)形式,每季課程為6至8個月,學費約12,000元,而租場、教練費用都包含其中;亦有些訓練機構及學校會以較相宜的價錢開辦冰球班,又讓學生借用裝備和護具,減輕家長負擔。 Aman(朱安妮攝) 4歲可學 先上10多堂溜冰 Aman指冰球是一項要兼顧多方面的運動,單是溜冰也要花很多時間練習,此外揮桿的動作、個人反應、靈活度、與隊員合作等都要花上時間學習。她又說,冰球運動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速度快,因此每場比賽換人次數也多,大約在40多秒至2分鐘左右便要換人,如一隊有20人,基本上每人都有份落場,無論運動員水準如何,都要找到他的長處,讓他在隊伍裏發揮最大的功能。「學冰球能訓練小朋友平衡力和反應,同時也能協助他們衝破心理關口,單是學習要在冰上企穩,有人可能只要20分鐘,有些人則要3堂才能做到。」 遊戲中學習——對沒溜冰經驗或初學者來說,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的教練先透過不同遊戲如傳球、一二三紅綠燈等讓小朋友練習溜冰技巧。(朱安妮攝) 跨越障礙——在冰上跨越障礙物是要小朋友練習提起腳時保持平衡。(朱安妮攝) 一般來說,小朋友約4、5歲開始可以學打冰球,不過,初學者一般還是要先學懂溜冰,Aman說初學者首幾周可能只是不斷學習溜冰,因此心急的家長可能會問:「幾時先學得識打波?」至於何時才能真正拿起球桿打波,就要視乎學生掌握的技術程度而定,她認為一般學生大約要學習10多堂溜冰,能夠順利在冰上「來去自如」後,才有機會拿起球桿,不能一步登天。 協助穿鞋——在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的「冰球新世代」初階溜冰課程的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4歲,就連穿裝備時也要家長出手協助。(朱安妮攝) 加強興趣——以各種遊戲方式來練習溜冰,可以加強小朋友對溜冰的興趣。(朱安妮攝)  辦校本課程 克服重重困難 一般人學冰球,都會參加由溜冰場或私人機構舉辦的冰球課程,鮮有學校能於校內提供課程。位於將軍澳的仁愛堂田家炳小學算是學界的冰球先鋒,校方於2015年設立了全港首個、亦是暫時唯一一個設於津貼小學內的仿真冰場。校長曾燕琼表示,這個仿真冰場在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的協助下建立,目的是將冰球運動普及。仿真冰場落成後,學校亦隨之把冰球運動引入校本體育課中,不過自疫情後冰球課程亦停辦3年,今個學年才重新啟動,現時四年班或以上學生,每年可以上3次、每節70分鐘的冰球課,此校本冰球課程更曾於2017/18年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體育科主任周海欣說,校本冰球課程內容會根據學生進度而調節,當學生已掌握溜冰的平衡技巧,便可於其他學年學習進階知識,例如控球技術、比賽戰術等;由於本年度剛恢復冰球體育課,因此先安排各級學生學習滑行及平衡。 曾燕琼(楊柏賢攝) 常規課程——仁愛堂田家炳小學把冰球運動引進常規體育課程中,教育局這兩年亦為學校提供一筆過全方位學習津貼資助,有助學校發展多元運動,資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提供) 曾燕琼回想最初推行時,學校面對不同困難,包括教師培訓、課堂編排等,學校除了邀請香港冰球訓練學校的導師來當駐校教練,自己也派出教師考取冰球教練資格;加上開始時,家長對這運動既好奇也擔心,因為冰球是個高衝撞的運動,怕子女受傷,亦擔心要購置昂貴裝備。曾燕琼說:「有些學生最初連綁鞋帶也不會,但基於安全理由他們一定要先學懂穿好這些護具。縱使在70分鐘的課堂內,他們可能要用上30分鐘穿好裝備,但有這樣的保護,家長也更放心。」除了常規課堂,學校亦舉辦相關興趣班,務求令全校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冰球。今年為加強低年級學生的興趣,特別開設小一至小三花式溜冰隊,讓他們先體驗溜冰的樂趣,亦舉辦初小學生的溜冰興趣班,從中尋找有條件的學生加入冰球隊。 仿真冰場——小學設有仿真冰場,午息時會開放給學生玩簡易版冰球遊戲。(楊柏賢攝) 借用裝備——仁愛堂田家炳小學有冰球裝備借予學生使用。(楊柏賢攝) 港隊女將苦練多年 靠父母支持 16歲的李晴嵐(Iris)現為香港女子冰球隊成員,剛於4月份亦有份到羅馬尼亞作賽,今年念中四的她曾是仁愛堂田家炳小學冰球隊隊員,她自三年級起便成為了冰球校隊成員,那時放學後已常常到九龍灣的溜冰場練習;升上中學後,每周有5天都要練冰球和體能,還未計參加比賽的時間。Iris說:「我一般在學校會用小息時間做功課,回家小休後,晚上便去練波,到凌晨12時後才回家睡覺。」Iris喜歡冰球的速度,認為冰球講求合作,不能只有自己一人帶波。她記得有次參與小學校際賽,離比賽完結前的30秒被換入場,她一來到便為學校進帳了一球,令原本落後的他們與對手打成平手;最後加時,她把握機會再入一球,結果反敗為勝,成為她小學生涯最難忘的一次比賽。 孕育港將——畢業於仁愛堂田家炳小學的李晴嵐(Iris),現為香港女子冰球隊成員,念中四的她平日會先在學校完成功課,讓自己可以專心在晚上練習。(楊柏賢攝) Iris的媽媽李太說,小朋友打冰球,家長的背後支持非常重要。「小朋友大得快,若裝備不合身便要換;如外面找教練再學,一個programme都要花萬多元,還未計出外比賽的費用呢!即使不計使費,也要每天陪她打波,我沒有上班,可以全程陪着她,打夜了,爸爸要負責接送,真是一個全家都要參與的運動。不過見她這麼辛苦都堅持,證明她很熱愛冰球,我們作為家長就只有支持,他們就可以全心全意去拼搏了!」 速度快碰撞多 全副裝備上陣 由於冰球比賽速度及節奏明快,加上球員的身體有不少碰撞,因此無論在練習或比賽上,球員都要穿上專業裝備和護具,包括溜冰鞋、頭盔、護目鏡、護頸、護胸、護肘、手套、防摔褲、護膝、護腿等。兒童在比賽時更要戴上牙套,以減輕跌倒時對牙齒及腦部的傷害。 (楊柏賢攝) 初階班打好基礎 再追求技術 梁翠珊(Aman)建議家長先按適合自己孩子的上課地點報初階班,當孩子在冰上能「來去自如」後,便可按各冰球會的性質去選擇課程,由於每個球會有不同特色,有些主要針對教授外籍學生,有些則以著名教練教為賣點。到有一定水平後,便可挑一些1對1或小班教學的私人班,增進技術。 本地有不少非牟利及私人機構,為4歲或以上小朋友提供冰球初階訓練。大部分課堂採用季度形式,如香港冰球協會在3至6月份會舉辦為期10堂的初學冰球班,對象為4至8歲不懂溜冰的新手兒童;香港冰球訓練學校亦與不同辦學團體及學校合作,為中小學策劃和舉辦冰球課程及比賽,也有與康城溜冰場合辦的TEAM ALOHAS(冰球新世代恆常課程),為5至12歲具備基礎訓練的小朋友提供持續冰球訓練,課程一般由9月開始至翌年5月底完結。 除了暑期班和私人訓練班外,沒溜冰經驗的小朋友,也可考慮TEAM ALOHAS(冰球新世代初階溜冰課程),參加以5或10堂為一單元的冰球課程,透過有趣的遊戲互動學習基本溜冰技巧,雖然課堂主要教授基本溜冰技巧,但學生亦需穿著全套冰球裝備上課。 而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青年好動」體育發展計劃——冰球訓練班亦適合8至12歲初學者,家長可留意相關facebook專頁公布下期招生日期。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機械人演活日常情景 最佳學習伙伴 AI「小星」讓自閉童學懂溝通

聊天機械人ChatGPT風靡全球,連帶掀起很多關於機械人的討論。隨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發展愈趨成熟,愈來愈多不同類型的機械人,在各個專業領域上發揮作用。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團隊,亦創香港先河,以AI社交機械人開展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介入治療計劃。研究結果指,學童完成相關課程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上升20%至25%。   「你好!我叫親睿,你叫什麼名字呀?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類社交開場白,對4、5歲的「地球」兒童來說,可說是易如反掌,但對來自「星球」的親睿來說,曾經困難重重。 今年7歲的親睿,在2歲8個月大時,經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CAC)評定患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還有語言發展遲緩,媽媽Muse以「大落後」來形容女兒當時狀况,「不論CAC或其他心理學家,都指親睿的語言發展比同齡遲緩約1年半,她不懂和別人打開話匣子,亦欠缺社交技巧。換着以前,她想和其他人做朋友,就只懂『死跟』着對方,所以經常嚇怕人。但多得『小星』、『綠豆』不斷教她,現在親睿『叻』了很多,曉得先自我介紹,無論在學校或家長資源中心,也開始交到朋友了」。 星媽感欣慰——今年7歲,患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的親睿(左),天生社交能力較弱。在接受社交機械人訓練一年多後,她學懂如何伸出友誼之手,並逐漸建立到自己的社交圈子,媽媽Muse(右)大感欣慰。(賴俊傑攝) 機械人劃一聲調 學童較安心 Muse口中的「小星」、「綠豆」,其實是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和團隊最新引進的一批AI社交機械人,它們的任務,是通過話劇,演繹日常生活情景,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剛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INSAR)委任為「國際領袖」、亦是香港唯一代表的蘇詠芝,早在2015年,已經開展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由第一代主要用來示範人類手勢和肢體語言,到第二代用來演出創作性話劇,乃至今天的「機哥伴小星」(RABI)計劃,她一直深信,無脾氣、能夠不斷重複、可預計的機械人,是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學習伙伴。 蘇詠芝(賴俊傑攝) 「自閉症孩子本身與人的溝通動機已經很低,而且他們的學習模式,是需要重複一致的指令、有可預計的對話,這方面人類老師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就算講同一番說話,都難以確保每次的聲調、語氣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機械人在這方面就做得到,小朋友便會比較安心。」 第一代社交機械人——早在2015年,蘇詠芝已經引入第一代「社交機械人」去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技巧,當時研究團隊主要教授他們8個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中大新聞中心提供) 但回歸起點,為什麼純粹「傾偈」,都要刻意去教、去學呢?蘇詠芝解釋︰「很多人都誤解,以為自閉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要推他出去、多接觸人,就會慢慢有進步,但其實是不行的。這類小朋友根本不懂得透過觀察去學習一種技能,他不會自自然然就學到,必須通過演練的方式才吸收得到。」那誰負責跟他們演練呢?她說,既然知道自閉症兒童無興趣跟人接觸,那單單使用真人導師作為他們唯一的溝通媒介,並非上策,因此需要以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 發現「放空遊魂」 立即提醒 RABI計劃使用可編程機械人,並配合團隊設計的教材和課程,可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跟3至18歲、有不同學習需要和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童溝通。而機械人更可利用鏡頭實時偵測學童的眼神,當AI通過視覺運算發現小朋友正在「放空」、「遊魂」時,便會馬上指令機械人作出提示,提醒學童要專心聆聽。 蘇詠芝指出,自閉症兒童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為回應他們的需要,RABI計劃建構了一個範圍非常廣闊的課程,「由基礎班的個人自理、提出請求,到初級班的友善行為、日常生活用語,以至中級班的情緒解讀和表達,再到高級班的對話溝通、敘事,甚至乎進階班的職業訓練,以及一些特別題材,例如性教育、面對欺凌等,課程都有涉獵」。 因材施教——這台社交機械人可根據自閉症兒童的不同學習需要和語言能力去提供訓練,亦可透過偵測他們的眼神,提醒正在「遊魂」的學童要專心上課。(賴俊傑攝) 導師從旁配合 「人機合一」 不過,她強調,社交機械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教師,而此計劃的最大特色,正是「人機合一」!「我們的課堂,一般會有2名導師配搭2台機械人,大家各有角色。」簡單來說,2台社交機械人就是演員,負責演出生活處境,而導師就負責帶領課堂,包括解讀情節、提出問題等,「舉例,飾演自閉症兒童的『小星』,經常只用一個『哦』字去回應朋友仔『迪迪』的說話,我們的小朋友看完話劇,他們往往察覺不到『小星』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需要導師進一步提問、引導他們思考,然後再透過『小星』重新示範合宜的對話,接着小朋友模仿、做角色扮演,他們才會慢慢掌握到」。 學得專注——由於自閉症兒童普遍不喜歡和人溝通,他們對音調也特別敏感,所以使用語調平坦、少感情表達的社交機械人授課,孩子反而學得更專注,吸收得更好。(賴俊傑攝) 蘇詠芝笑言,導師另一個重任,就是負責「指導」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興提問。「小朋友本身的聲音都是難辨別的,加上部分自閉症兒童有言語遲緩,所以機械人暫時未能用上AI語音識辨系統去理解孩子的說話和解答他們的問題。不過,我們的社交機械人都有『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的功能,只要導師即場輸入文字,一樣可以藉機械人的『口』和小朋友對答。」 親睿參加了RABI計劃一年多,Muse見證着女兒的進步,「我覺得她在情緒、說話能力、社交溝通和學習動機等,都有很顯著的改善,而這些轉變,是連當時特殊幼兒中心的老師都察覺到的。幼稚園畢業時,學校的言語治療師替親睿重新做評估,結果是,她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已經追回同齡水平」。 機械人代答——真人導師不單可編程機械人,還可以「文字轉語音」的功能,輸入文字,再藉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場提問。(賴俊傑攝) 追回同齡水平 懂覆述欺凌經過 升上主流小學後,親睿礙於課業繁重,暫時無法參與RABI計劃,但之前課堂所學的,她都有記在心裏。Muse透露,女兒早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令她驚訝的,是親睿有能力把事件的始末覆述一遍,也表達到自己的感受,「其實升小學之前,RABI課堂正正教過小朋友如何面對校園欺凌,她也看過『小星』搶『綠豆』玩具的話劇,所以當親睿被同學弄爛老師獎給她的擦膠時,她的即時反應雖然也是哭得拆天,但當我引導她回想RABI課堂學過什麼時,她便能夠慢慢冷靜下來,『是啊,哥哥姐姐(導師)教過我的……』她亦很快處理到這件事」。 RABI計劃自2018年開展以來,累計服務逾2200名自閉症兒童,根據團隊的研究指出,學童完成課程訓練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增加20%至25%,而他們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也提升20%至30%,以及敘事能力亦提升逾30%。被問及會否推出第四代機械人,蘇詠芝指正在研究當中,「希望將來的機械人,能夠透過偵測兒童的行為舉止,便評估到他的自閉症嚴重程度,再自動調整課程進度,優化訓練進程」。 她和團隊為了幫助更多「星孩」家庭,在2019年創辦了社企「智趣伴星途」,提供個人及到校服務,如欲了解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star-autism.com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心靈健康:情緒受困 不懂如何表達 藝術治療 開啟孩子快樂之門

小朋友肉身有否「頭暈身㷫」,家長不難察覺,但若說到情緒和心理是否健康,則未必容易辨識。早前有調查指出,香港學童的快樂指數呈下跌趨勢,來自學業和課外活動的壓力,加上與同窗的關係,都為學童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專家建議,家長宜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並鼓勵子女打開心扉,也不妨藉表達藝術治療,幫助孩子「放負」,尋回快樂的鑰匙。   嶺南大學早前公布最新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蒐集約3500名小四至中五學生的意見,結果顯示,2021/22學年香港學童快樂指數,由2020/21學年的6.85跌至6.77,當中36%的學童感到學業壓力很大,亦有15%的學童,認為課外活動帶來很大壓力,而高小學生較常出現的欺凌 問題,也降低了學童的幸福感。 重拾快樂——校園本應是為小朋友創造快樂的學習環境,惟學業和課外活動愈來愈大壓力,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日趨複雜和嚴重,及早辨識和介入有助他們走出情緒低谷,回復正常生活。(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twinsterphoto@iStockphoto) 10歲的Hailey,亦遇過很多與朋輩、同學發生摩擦的不快經歷。媽媽曾太形容,女兒是個比較執著於規矩和喜歡發號施令的人,略為欠缺社交技巧,「Hailey有很多想法,希望別人跟着去做,年紀比她小的,或許會順從她的意思,但同輩的,就未必理睬她,Hailey便會埋怨不獲認同,會感到挫敗、不開心」。 正直不阿的她,在學校亦屢遭同學挑釁,Hailey透露︰「有些很『曳』的男同學,他們會刻意捉我的錯處,只要找到我有小小地方做得不好,便會拿來攻擊我,到處說我的壞話,弄得我很不開心。」 疫情心結未解致焦慮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相信,Hailey的個案只屬冰山一角,而對於嶺大的調查結果,她亦不感意外,「香港小朋友的快樂指數是低的,過去不同機構所做的調查,都得出相類似的結果,加上新冠疫情,令他們有更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雖然政府已放寬一系列防疫措施,市民生活也逐漸重回正軌,但何天虹指出,孩子的心結尚未完全解開,「有部分學童會覺得疫情令他們失去很多課堂時間,總是擔心學業追不上,因而有緊張、焦慮的情緒」。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同樣認為,香港學童尚未真正走出疫情的陰霾,「這幾年對小朋友來說,變化是大的,時而網課,時而面授,經歷了近3年的半天上課模式,最近又變回全日制,每次常規改變,都會為孩子帶來新的壓力」。 司徒恩(受訪者提供) 只懂用「唔開心」概括情緒 何天虹續稱,港童遊戲權利長期被剝削,也不利精神健康,「即使之前沒有疫情,香港學童的擔子一樣重,他們普遍都感覺到功課、測驗和考試很多,沒有自由時間去玩,况且香港又缺乏遊樂空間,不像外國,隨時有大空地、草地、遊樂場等,可以讓小朋友去跑、去舒展」。 奈何,家長普遍忽略子女的情緒健康;另一邊廂,孩子也未必能具體表達。「我相信,很少家庭會把情緒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要小朋友講亦不容易,他們往往只懂得說『唔開心』,但『唔開心』是因為煩惱?還是因為沮喪?他們便說不出來。」何天虹說。 多與子女溝通——融洽的家庭環境,有助孩子快樂成長,家長不妨多跟子女閒談溝通,並聆聽他們的心聲。(imtmphoto@iStockphoto) 曾太也有相類似的感受,她和Hailey關係雖然不錯,但以往女兒也未必會仔細分享感受,「她可能會提到學校有些事情不開心,但就未必會詳細講」。在旁的Hailey解釋︰「其實是因為某些感受,我以前根本不曉得怎樣去形容,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直至去年,Hailey參加了香港救助兒童會與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合辦的一個藝術治療項目,透過製作手工、繪畫、參與音樂等活動,她多了機會抒發感受,也學到更多情緒詞彙,情况才有變。 Hailey喜孜孜地說︰「這個課堂很好玩的,每次都會做手工,大家又會傾心事。」當然,她對於辨識和控制情緒,信心亦增加不少,「原來情緒是有正面和負面之分。現在如果有人說些我不喜歡的說話,我懂得形容這種感受為『討厭』,這是一種負面情緒」。 創作故事拍片——在藝術治療小組,Hailey(上圖右一)用自己製作的紙黏土公仔做道具(下圖),創作一則小故事,再拍成短片。在過程中,她認識到更多情緒詞彙。(受訪者提供) 學會聽音樂吃小食自娛 身邊人同樣察覺到她的轉變,曾太說,經過小組的1年浸淫,女兒多了跟她分享校園點滴,也觸及更多內心感受,遇到不快事,也學識如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問到Hailey有何紓緩情緒的竅門?她認真思索,「我會聽音樂或繪畫,把情緒發泄出來,又或者想想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例如魚蛋、燒賣等,來逗自己開心」。 抒發情緒——小朋友不擅辭令,縱有情緒,都未必懂得宣之於口,藝術治療成為他們一扇抒發情緒的窗口。(受訪者提供) 司徒恩稱,該會一直在全球展開HEART計劃(Heal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program),以表達藝術來幫助孩子放鬆身心,疏導情緒,「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過去逾10年,在這個計劃下,我們見證很多小朋友,無論情緒表達、情緒管理、社交技巧、自信心和韌力等,都有所提升」,亦從中發現過需要進一步跟進的個案,「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高小女生,有次她畫了一幅暗黑、陰鬱的畫作,畫中每張臉孔都是不開心的,更有人在吊頸,我們看了都很震驚,不知道女孩子原來有這樣的感受,於是把她轉介學校社工跟進」。 或許有家長會狐疑,孩子已經參加不少藝術活動,是否已經得到療癒力量呢? 身兼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何天虹說,兩者性質大不同,「雖然大家都是用藝術做媒介,但藝術活動本身都是着重技巧,當然享受其中,也可帶來愉悅的感覺。惟藝術治療的本質,卻是一種心理治療,就好像我們找臨牀心理學家傾訴一樣,只是在過程中,不一定用言語,或除言語外,還會做很多藝術活動,而藝術治療也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去帶領」。 不過,說到底,要提升學童的快樂指數,司徒恩強調,最重要是有一個正向的家庭環境,「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相處,家庭和睦,小朋友的情緒自然更穩定。我也鼓勵父母每天抽少許時間和子女閒談,聆聽他們的心聲。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先愛自己,適時幫自己減壓,當自己快樂,才有力氣愛孩子」。 ■知多些 藝術治療分創意表達兩類 藝術治療,可再細分為兩類,其一是「創意藝術治療」,主要是運用單一的藝術媒介,達成治療目標,例如音樂治療、視覺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等;另一種是「表達藝術治療」,在過程中,治療師有機會用上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繪畫、唱歌、跳舞、話劇,甚至文字創作等。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牙齒矯正:牙齒不齊整 影響咬字咀嚼 固定式vs.活動式 箍牙前看清利弊

當小朋友踏入換牙期,恆齒能否長得整齊或會否出現咬合不正,其實早已有迹可尋。醫生指出,若有問題不及早矯正,不單影響外觀,也容易引起口腔疾病,甚至令咬字發音不清晰,妨礙學業和社交溝通。但牙齒矯正(俗稱箍牙)又是否愈早做愈好?治癒率是否百分百呢?傳統固定式牙箍和新興活動式牙箍該如何選擇?連串問題,都是家長替子女作出箍牙決定前,必須了解清楚的。 把握黃金期——一般而言,箍牙並無年紀限制,但若能把握10至16歲顎骨發育黃金期作治療,進度和效果都會更理想。(PamelaJoeMcFarlane@iStockphoto) 13歲的Adrian,約2年前開始箍牙療程,爸爸Eric戲言,兒子是名副其實的「西瓜刨」,「囝囝10歲左右,我發現他的牙齒生長得很擠迫,開始有『哨牙』情况,上排牙齒明顯突了出來,看上去不太美觀」。雖然Adrian生性樂觀,對自己牙齒排列不正的問題不太介懷,但Eric卻有不少憂慮,「我擔心他牙齒不處理好,將來會影響成長,尤其是說話,怕他咬字發音不正」。 鼻敏感可導致哨牙 香港矯齒學會主席、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陳鎮揚說,Adrian的情况,在香港很常見,「亞洲人的牙齒體積一般較西方人大,但牙牀骨又偏細,由於沒有足夠空間讓牙齒整齊有序地生長,便容易形成牙齒重疊、參差不齊」。困擾不少港童的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也是「元兇」之一,「小朋友鼻塞時,很多時會轉用口腔呼吸,但長期習慣這樣做,舌頭便不再緊貼口腔上部,會令正在發育的上顎骨因為缺少了舌頭的支撐而收縮,有可能導致哨牙」。 陳鎮揚(受訪者提供) 除了牙齒體積、牙齒數目、牙牀骨大小、上下頜骨比例等先天因素左右着牙齒排列的情况,不少後天因素,例如經常含奶嘴、吮手指、乳齒過早脫落等,都會阻礙牙齒正常發展。「很多人都誤會乳齒不重要,但其實如果乳齒保養不善,孩子日後長出來的恆齒,很大可能也是不整齊的」。陳鎮揚解釋,假如小朋友因蛀牙而需要提早剝掉乳齒,或導致鄰近牙齒移位,會影響恆齒的生長路徑,「乳齒脫落的時機很重要,如果過早脫落,恆齒又未及長出的話,將來牙齒的排列位置,便可能未如理想」。 吮奶嘴易哨牙——幼兒時期常吮奶嘴,會影響牙齒排列,有可能引致日後出現哨牙。(Aphithana Chitmongkolthong@iStockphoto) 咬合不正老來牙骱痛 事實上,牙齒參差不齊,不單影響長相,打擊自信,還會衍生連串問題。陳鎮揚以哨牙為例,他指小朋友比較活潑,哨牙會增加他們跑跑跳跳時,門牙受傷的風險。另外,牙齒因咬合不正,說話或會出現「漏風」、發音不清晰等情况,甚至影響咀嚼。「家長常投訴小朋友吃得慢,但背後原因,可能是他們牙齒咬合不正,很難咬斷食物。長年置之不理,會增加牙骱的負擔,老來容易有牙骱痛、牙骱移位的問題。」另外,牙齒不齊亦增加清潔的難度,較容易有各種牙患。 箍牙前後——女孩在箍牙前(左)牙齒咬合不齊,箍牙後(右)情况得到明顯改善。(受訪者提供) 多番考慮後,Eric決定讓Adrian箍牙,亦由於Adrian的牙齒擠擁情况比較嚴重,因此在箍牙前,需要先剝掉4顆乳齒(醫生會按情况決定剝掉乳齒或恆齒)。此外,他們也採納了醫生的建議,使用傳統固定式牙箍療程。「第一次戴上時,囝囝確是有些難接受,擔心異相。但去到第二三次覆診時,Adrian已經接受了,還貪靚配襯不同顏色的粒粒(橡皮圈),他試過用藍色,也試過換綠色,連橙色都試過,覺得很有趣。」Eric說。 醫生:傳統技術成熟 箍牙的原理,就是透過持續在牙齒上施力,把牙齒拉動至理想位置,以收矯正效果。牙箍種類,可簡單分為傳統固定式和新興活動式兩種。陳鎮揚指出,傳統固定式牙箍,在醫學界已經沿用近百年,牙醫會利用固定於牙齒表面的「牙釘」,配合調校鐵線和橡皮圈鬆緊,移動牙齒;新興活動式牙箍,實質上是透明牙套,經電腦策劃療程,並按病人牙齒形狀度身訂做,病人需要約每2星期自行更換一副新牙套。 被問及小朋友該選擇哪一種牙箍?陳鎮揚說,作為專科醫生,會建議使用傳統固定式,「相對於只有約20年歷史的活動式牙箍,傳統固定式牙箍技術發展得更成熟,不論簡單或複雜的病例都適用,而且醫生更容易掌控整個療程,出來的矯齒效果會更理想」。 Eric最終花費近6萬元,替兒子換來一口整齊的牙齒,他形容為「超值」。「囝囝現在拆了牙箍,仍然佩戴着固定器,但已經是『整容前』和『整容後』後的分別,效果很明顯。他現在整口牙齒看起來都很整齊、很自然,我們都非常滿意。」 把握箍牙時機 發育期最理想 記︰記者 陳︰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陳鎮揚 記︰孩子是否需要箍牙,家長憑肉眼可判斷? 陳︰不一定。很多情况都需要借助X光片、醫生的專業知識,才可判斷得到。建議小朋友約7歲、開始換牙時便約見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評估恆齒生長情况,有需要可及早介入治療。 記︰箍牙有否黃金期? 陳︰有。最理想是把握到兒童的發育期,女孩約在10至14歲,男孩約在12至16歲,趁着這段發育高峰期,他們可透過佩戴功能性的矯正器,先去改善面形和咬合不正的問題,之後才箍牙,便可節省更多箍牙時間和工夫。 記︰箍牙很痛嗎? 陳︰最初不習慣,可能會有些不適感,但只要牙箍的施壓力度合宜,病人應該不會感覺痛楚。 記︰箍牙效果是否百分百? 陳︰我會說,如果病人願意跟醫生配合,箍牙前和箍牙後,是肯定有明顯分別的,病人的滿意度亦很高。 醫生評估——孩子是否需要箍牙,很難單憑肉眼判斷,建議約7歲、踏入換牙期可約見牙醫,以評估恆齒生長情况。(XiXinXing@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不標籤ASD或ADHD 找出弱項特訓 偵測腦電波 窺看SEN童內心世界

根據教育局資料,在2021/22學年,於公營普通小學就讀而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共有29,310人,當中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下簡稱「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佔約43%。一直以來,ASD、ADHD兒童由確診到治療,都靠醫生、心理學家等以臨牀診斷,或借助量表工具作評估,但近年研究指,透過蒐集腦電波數據,可初步了解孩子在社交、情緒及行為等發展,有否跟同齡者存在落差。這個新方向,不單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客觀的參考資料,還可因應數據表現,設計更個人化的訓練方案。   今年5歲、讀幼稚園高班的Joshua,兩年多前被政府臨牀心理學家評定有自閉症傾向和語言發展遲緩,一度令媽媽一籌莫展,「Joshua曾經處於一個很封閉的狀態,甚少和我們溝通。他不開心時,只會放聲大哭,我們根本猜不透他在想什麼,也不知道他遇上什麼困難,作為父母,既無助,壓力也很大」。 以腦神經科學切入 一站式支援 在吳太眼中,評估報告亦形同一個標籤,緊緊貼在Joshua身上,「報告只聚焦在他的不足之處,這樣不行,那樣又不行,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困擾」。直至1年多前,Joshua參加社企「心腦歷情協會」的「友童感」研究計劃,吳太拿着兒子的腦電波報告,才好像首次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這個報告根據不同範疇作分析,結果顯示,我兒子在Social Relations(社會關係)、Learning and Development(學習與發展)方面較弱,但在Cognitive(認知)、Memory(記憶力)和Attention(專注力)方面,卻是正常的,那我們便清晰知道,需要集中在哪方面去幫助他」。 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註冊心理學家蕭一凡(Nicolson)牽頭,並聯同跨院校多名大學生創立的心腦歷情協會,主張以腦神經科學作切入點,為SEN尤其是ASD、ADHD兒童提供一站式的支援。 設計獲獎——心腦歷情協會「友童感」計劃,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2021-22」並奪得亞軍。隊長蕭一凡(右一)透露,獲得的15萬元獎金,會投放於硬件完善方面,團隊期望壯大兒童腦電波數據庫,有助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和訓練方案。(劉焌陶攝) Nicolson表示,傳統以來,醫生、臨牀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都是透過臨牀評估或量表工具,替ASD、ADHD兒童診斷,但若要論及準繩度,有可能受環境和人為因素影響,「小朋友評估時的狀態很關鍵,假如當刻他狀態好,願意合作,便較易處理;相反,若是狀態差,不肯配合的話,就未必可以反映到他真實的狀况,往往要靠評估員臨場判斷,但是否準確,亦取決於經驗,一旦『手鬆』或『手緊』,都有可能令結果出現偏差」。為此,他參考文獻,並花了近10年時間,希望藉着蒐集及建立本地兒童的腦電波數據庫,冀在傳統的評估方式之上,提供一些客觀的輔助數據。 關注SEN童——在SEN學童之中,以ASD和ADHD的佔最多,如何打開他們的心扉,了解他們的需要,是社會的關注點。(設計圖片,Wavebreakmedia@iStockphoto) 表面行為一樣 內裏機制有別 「我們透過這些腦神經影像,很多時都見到SEN孩子腦區的活躍程度,是跟一般小朋友有差異的。」Nicolson舉例,自閉症患者在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兩個腦區的活躍程度都比較低,「mPFC與理解他人想法、心智理論發展有關;PCC則與記憶提取、情節記憶、自我規劃和行動有關。這便說明,腦電波的數據,和他們的行為表現是掛鈎的」。 蒐集腦電波屬非入侵檢測,孩子只需頭戴感應器,儀器便可偵測到他們在靜止和活動狀態下的腦電波活動,並製成腦電波掃描圖(Electroencephalograph,EEG),整個過程歷時約1小時。 了解腦部發展——大腦運作時,腦內神經細胞會不斷產生微弱的生物電,近年不少研究指,運用儀器蒐集及分析兒童的腦電波,有助了解他們的腦部發展及情緒狀態,也可及早識別出表現異常的孩子,盡早接受訓練。圖為小模特兒接受模擬訓練。(劉焌陶攝) 此外,不論是ASD或ADHD患者,很多時都有共同的行為特徵,但原來成因或有不同,透過每個人獨特的腦圖,便可找出端倪。Nicolson以「認知能力」為例,「假設兩個SEN小朋友都在記憶提取方面出現困難,但一個可能是因為學的時候學得不好,導致他記不到;而另一個,學得很好的,只是後來受到外界干擾而遺忘了。所以表面看似一樣的行為,內裏的機制卻有分別」。 雖然通過分析腦電波,可讓我們掌握更多兒童的腦部發展及情緒狀態,但必須強調,現階段它並不能被用作確診工具;更大的價值,反而是把數據應用在設計訓練方案上。「我們也不想為孩子貼標籤,亦不覺得需要再仔細分這個是過度活躍症、那個是自閉症。其實只要知道他有什麼強弱項,循他們的徵狀處理問題就是了。」Nicolson說。 對症下藥——所有孩子都有他們的強弱項,撕去特殊標籤,只按徵狀處理問題,同時讓他們發揮所長,或許更有助小朋友健康成長。(設計圖片,kiankhoon@iStockphoto) 武術繪畫靜觀練習 提升能力 當電腦系統根據數據整合出能力與行為報告後,協會便會跟不同範疇的認證治療師合作,為兒童提供適切的訓練,例如武術訓練、繪畫藝術、園藝活動、靜觀練習等,藉以提升學童的專注力、表達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等,並會定期向家長講解學童最新情况,再按進度調節課程。 刺激感觀——園藝治療提供適當的感觀刺激,既有助抒發孩子情緒和自我表達,亦有助提升創意和改善手眼協調能力。(受訪者提供) Joshua已在協會接受了約1年半訓練,吳太見證兒子的進步,「我覺得機構設計的訓練計劃很有趣,Joshua尤其喜歡園藝治療,當他嗅到花的香味、看見花的顏色,能夠觸摸它,有時會望着我笑,想跟我分享他的喜悅;另外,他在音樂治療的反應亦很好,由最初只是坐着,到現在每當聽到音樂,身體便會跟着節拍搖擺,我看得出他很開心的。他每次做完訓練,和我們的交流也多了」。吳太更透露,從學校教師口中得悉,Joshua開始跟人有眼神接觸,社交方面也有進步,還結交到一個好朋友。 個人化訓練——根據兒童腦電波數據整合出能力與行為報告後,協會會按個別需要提供適切訓練,包括有助提升抑制能力的武術訓練等。圖為小模特兒接受模擬訓練。(劉焌陶攝) 意識、潛意識 數據演繹要準確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任演納表示,在香港,利用腦電波數據了解ASD、ADHD兒童腦部發展及情緒狀態尚屬起步階段,但相當多的文獻研究資料皆指,這類兒童的腦部測量結果,確是跟一般同齡孩子有異。 任演納(受訪者提供) 她舉例︰「文獻顯示,ADHD患者,一般來說,他們的大腦會產生較多低頻的Theta(4-7Hz)腦電波,但高頻Beta(13-35Hz)腦電波就較少,當Theta/beta Ratio(TBR)愈高,他們的徵狀就愈嚴重。」Theta屬於「潛意識」的腦波,在精神恍惚、發白日夢時會出現;Beta則是「意識」層面的腦波,當人專注和集中精神時,便容易偵測到。 坊間儀器質素參差 惟任演納提醒,雖然數據不會說謊,但亦需要準確演繹,否則一樣會出現誤差。「我留意到坊間有類似的商業儀器,價錢不貴,但質素和研究人員所用的,當然有差別。更重要的是,假如評估員沒有接受足夠的訓練,對這個專業範疇理解不足時,胡亂演繹蒐集得來的數據,幫不到患者之餘,更會構成危險。」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與天竺鼠車車約會

(曾憲宗攝) 來自日本的天竺鼠車車黑溜溜的眼睛與圓圓的屁屁,是個療癒系角色,這次與大樹先生的家合作,製作出吸睛的天竺鼠車車造型兒童餐,以小朋友最愛的食材如芝士、火腿弄出天竺鼠車車可愛的樣子,真的捨不得吃呢!此外,場內各個玩樂區都佈滿了天竺鼠車車元素,包括進駐遊戲區的多隻毛公仔,以及牆身色彩繽紛的大海報,都能製造出歡樂的氣氛。 最近大樹先生更推出「年末感恩回饋」,由即日至12月10日(周一至五平日限定),只要like大樹先生的家Mr. Tree-香港店facebook專頁的置頂帖文再tag好朋友,於結帳前向店員出示,便可享用「兒童清潔費11元」(原價$99),爸媽們記得把握機會帶孩子去與天竺鼠車車約會。     銅鑼灣限定的天竺鼠車車飯糰咖喱兒童餐($168),將各式健康食材組裝成天竺鼠車車可愛臉龐,配菜可以從照燒三文魚、南瓜薯餅、瑞士汁小雞腿及和風茄汁肉丸中四選一,吃得開心又健康。(曾憲宗攝) 天竺鼠車車飯糰咖喱兒童餐($168)(曾憲宗攝) 除了主題兒童餐,也有車仔、飛機等便當供小朋友選擇。(粟米南瓜忌廉汁紐繩粉 $158) 從前的波波池變成了天竺鼠車車舞台場景,小朋友可以與大大小小的毛公仔在大海報面前打卡留念。(曾憲宗攝) (曾憲宗攝) 天竺鼠車車也加入了小車隊行列,在賽車區與玩車仔的小朋友打打氣!(曾憲宗攝) 小朋友最愛玩水,再加上天竺鼠車車圖案佈置,快樂倍增!(曾憲宗攝) 現場有多款天竺鼠車車紀念品如毛公仔、環保袋、杯子等供選購,讓大家帶回家延續歡樂。(曾憲宗攝) info 天竺鼠車車×大樹先生的家 日期:即日至12月31日 營業時間:中午12:00至下午3:00;下午3:30至6:00;晚上6:30至9:30(逢周三清潔日休息) 收費:7歲或以上小孩及成人平日$120、假日$150(可用餐抵消);6歲以下清潔費平日$99、假日$139(清潔費不能抵消) 地址:銅鑼灣告士打道311號皇室堡15樓 訂座電話:3619 063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Theresa 註:模特兒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詳細內容

DIY:自製幻彩蠟燭燈籠 帶私家月亮賞月去

中秋快到,爸媽們可會想起小時候晚上外出玩花燈的開心時刻?雖然白兔仔、楊桃、金魚等傳統紮作燈籠已買少見少,但新一代花燈的款式和造型也不失禮,分分鐘帶給大家驚喜。以下2款新式花燈,既可以親子DIY,又可作中秋花燈及日常小夜燈使用,絕對是美觀與實用兼備呢! 變身LED燈——在昏暗燈光下呈現LED燈的效果。(劉焌陶攝)   眼前一個又一個精緻的小月球,「真身」為大豆蠟,是 Lumière Studio 創辦人Vivi Wong與其拍檔研製的中秋期間限定DIY作品。Vivi擁有多個韓國蠟燭證書導師資格,包括CLAB Candle Artist、Korea Candle Craft Association等,4、5年前開始在台灣及韓國等地鑽研韓式蠟燭,專長是製作和教授甜品造型蠟燭,今年中秋想搞搞新意思,「很多人覺得蠟燭是一支支的,我就是想把它變成多變的造型,讓大家看到它更多的可能。例如這個幻彩月亮,只要用不同的顏色去繪畫,每一個都會不一樣。」 Vivi Wong(劉焌陶攝) 獨一無二——由於每個人選擇顏色配搭不同,令作品變得獨一無二。(劉焌陶攝) 幻彩月亮蠟燭燈籠做法簡單,過程需約1小時,在家長協助下,3歲以上的小朋友也能應付到。而且Vivi已經把最複雜及費時的部分預先做完,包括把帶有透明感的大豆蠟染上不同顏色,以及預先做好球體蠟燭部分,大家上課時只要專心上色便可。除了DIY課程,大家亦可購買現成的月亮蠟燭燈籠,留待在中秋賞月時欣賞。  顏料染色——不同顏色的大豆蠟磚,是Vivi預先用顏料染色而成,方便學員自由選擇色彩配搭。(劉焌陶攝) ■步驟 材料:染上不同顏色的大豆蠟磚、中間空心的球體蠟燭、星星閃粉、竹筷子及LED燈 材料(劉焌陶攝) 工具:手套和畫筆 1. 在已染成不同顏色的大豆蠟磚中,選取幾種喜歡顏色,放在蒸爐上加熱至完全熔化成液體 (劉焌陶攝) 2. 用畫筆沾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劉焌陶攝) 3. 把顏色均勻地掃在球體蠟燭上,每次掃畫三下。不同顏色之間可互相交疊,更易做出幻彩效果 (劉焌陶攝) 4. 把星星閃粉加進已熔化成液體的蠟磚之中 (劉焌陶攝) 5. 用畫筆把星星掃在球體蠟燭表面 (劉焌陶攝) 6. 完成後,導師會協助學員在球體蠟燭頂部開一個小孔 (劉焌陶攝) 7. 把LED燈從底部開口位置放進蠟燭球體中,鐵絲從小孔穿出後用筷子固定即成 (劉焌陶攝) ■INFO 蠟製燈籠工作坊 價錢:$380/親子班(包1位成人+1位5至12歲小朋友,製作2個燈籠) 機構:Lumière Studio 地點:葵涌大連排道83號K83 2樓04室 IG:lumiere.studio 文:顏燕雯 模特兒:Cyprus & Summer   延伸閱讀: 親子齊動手 變出可愛「兔子」 紮作燈籠 剪剪貼貼考耐性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DIY︰親子齊動手 變出可愛「兔子」 紮作燈籠 剪剪貼貼考耐性

Draw2 Studio內一個又一個卡通造型燈籠,全是鄭少武(阿Mo)的得意之作,不過他並不會出售製成品,也不接受訂購,「因為這裏只有我一個人,花燈工序多,做完也捨不得賣」。客人如果想要一個自訂圖案的花燈,除了直接去工作室上課,也可預訂款式(手工包),之後阿Mo會用藤枝紮作好框架,客人到工作室取貨時,他會以10分鐘教他們學貼外層紙和加上裝飾。最近他推出的中秋手工包亦大受歡迎,只是客人太多,人手不足下早在中秋前兩星期已截單,不過他稱全年會教人製作花燈,或者說,這其實也是一個花燈裝飾,全年也可製作。 可愛造型——兔子燈籠造型簡單可愛,中秋過後還可用來做家居小夜燈,非常實用。(曾憲宗攝) Mo的花燈屬新式紮作,並非傳統類型,他更是無師自通,全因自己為興趣,一步一步摸索出來。「我喜歡做設計和研究,並不斷改良,例如揀些質地堅韌的紙,讓花燈保存更持久;在提繩方面,會把魚絲改為磁石等,令它更穩固。」就像疫情後推出手工包,他也花上半年時間研究,包括製作說明書、練習如何在10分鐘內教曉學生等。「手工包不設郵寄,因為我就是要他們先上來用最短的時間學會,才回家慢慢做。」最基本的白兔款式約需1.5小時完成,阿Mo說用的是心思和耐性,切忌心急,「因為棉紙不能拉扯,所以黏貼時要輕力。小朋友難以自己完成,建議親子一同製作」。 一絲不苟——阿Mo對手工包的包裝也一絲不苟,每個都有大紙袋,盛載藤枝架及材料包。(曾憲宗攝) ■步驟 材料:已做好的藤枝架、棉紙、不同顏色的不織布及LED燈 材料(曾憲宗攝) 工具:剪刀、白膠漿和熱熔膠槍 1. 用棉紙逐行包裹藤枝架。做法是先把棉紙疊成兩層,再剪成小塊 (曾憲宗攝) 2. 在藤枝架第一行塗上白膠漿 (曾憲宗攝) 3. 把棉紙鋪在白膠漿位置,再拿起,依膠水印剪下圖案 (曾憲宗攝) 4. 把剪好的棉紙貼回藤枝架上。重複這個步驟至逐行鋪好整個藤枝架 (曾憲宗攝) 5. 用不織布剪出兔子的眼、耳、口、鼻 (曾憲宗攝) 6. 待藤枝架上的膠水乾透,便可用白膠漿貼上兔子五官,而耳朵和尾巴部分因為與棉紙接觸點較小,宜用熱熔膠槍固定 (曾憲宗攝) 7. 最後加上LED燈和手提繩。燈籠的LED燈及手提繩都以磁石來接合,方便安裝 (曾憲宗攝) ■INFO 燈籠紮作班/ DIY手工包 價錢:$380起(手工包需到工作室自取) 機構:Draw2 地點:九龍灣宏開道15號九龍灣工業中心10樓5號室 IG:Draw2_Studio WhatsApp:9844 3395   延伸閱讀: DIY:自製幻彩蠟燭燈籠 帶私家月亮賞月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肚皮舞課程】學肚皮舞好處多 鍛煉自信與毅力

提到肚皮舞,大家多會聯想到肚皮舞衣服性感、動作嫵媚,跟小朋友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但如肚皮舞老師所指,小朋友學此舞,既可訓練自信和身體柔韌度,也是一種透過重複練習以達至鍛煉耐性和毅力的運動,家長不妨讓子女認識一下這種有「東方之舞」之稱的舞蹈特色,或者會對它改觀呢! 「長頸鹿、郁膝頭、打開手、似企鵝……」小朋友聽着指示、隨着節拍愉快地扭動身體,這是由李靜雯(Dorothy)主理的兒童肚皮舞班上課的情况。Dorothy自2007年起接觸肚皮舞,2009年開始教成人班,現在更開設兒童肚皮舞班,年齡最小的學生只得4歲。她專長土耳其風格肚皮舞,特色是即興,講求爆炸力,動作細緻,音樂節奏強勁分明,舞動起來有極佳的視覺效果。如果小朋友接收能力高及有節奏感,很快便能上手。不過,Dorothy指學肚皮舞不能夠懶惰,因為它易學難精,「基本動作你可以模仿得似模似樣,但若基礎打得不好,之後再學動作上的變化便會遇到困難或不夠順暢」。 邊聽邊跳--課堂上,小朋友會先配合音樂練習基本肚皮舞動作,之後把它們組織起來,變成一支優美的舞蹈。(賴俊傑攝) 「長頸鹿」「企鵝」 動作有趣稱呼易理解 土耳其肚皮舞基本動作有抬腰(用盆骨力量控制腰肢擺動)、落臀(用大腿和臀部力量使臀部上下擺動)、蛇手(肩膀、手臂擺動,連同提腕及壓腕的動作)等,除了腹部,亦涉及很多臀部、手部和膝腿動作。為了讓小朋友更有耐性地重複練習這些動作,Dorothy除了視乎學生程度編排合適的舞步,也將一些動作改成形象化的名字如「長頸鹿」、「企鵝」、「8字」等,讓他們感到有趣和更容易理解。平日練習時,學生不一定要露出肚皮,但最好穿上貼身舒適的衣服,讓導師可清楚看到他們腹部及腳部動作,也會用一些鑲有響鈴、流蘇或閃片的腰帶,令腹部郁動時整體感覺更優美。 細心指導--遇上年紀較小或處於初學階段的孩子,Dorothy會編排有趣和可愛的動作,並細心指導他們每個動作的細緻位。(賴俊傑攝) 在香港,很少以肚皮舞為主題的舞蹈比賽,但它可歸納為學界舞蹈比賽中的東方舞組別,Dorothy稱由於很少人會選擇以肚皮舞去比賽,所以容易令評判刮目相看,得獎的機會也因而提升。這種舞蹈沒有性別規限,如男生喜歡,一樣可以學,舞步跟女生所學的差不多。很多女孩子都是因為喜歡肚皮舞華麗的衣飾而去學,Dorothy建議家長先帶小朋友試堂,「要他們真正喜歡,才會自發地練習,跳出開心、自信的感覺」。 演出機會--卡帕中東肚皮舞學院兒童肚皮舞課程分為Level 1至3,學生上滿24堂後,或得到教師推薦,可接受考核,通過考核可獲得學院頒發的畢業證書,亦可升級至下一程度,更有機會參與各類型公開演出。(賴俊傑攝) 表演舞衣--Dorothy說,表演用的肚皮舞衣價值由數百至數千元不等,如這套購自土耳其、手工製的舞衣,價值超過8000元,還未計買回來後更改至合身的成本。(賴俊傑攝)   ■小°知°識° 源自中東 土耳其風節奏強勁 肚皮舞的發源地是埃及和土耳其,亦有多種不同風格與流派,中東地區3大主要派別為埃及、土耳其及黎巴嫩。Dorothy所教授的土耳其風格肚皮舞,其特色是節奏強勁,爆發力強,令觀眾有極佳的視覺享受。至於埃及風格肚皮舞一般較含蓄內斂,動作細緻;黎巴嫩風格則介乎埃及和土耳其風格之間,動作比埃及風格大,但又不乏像芭蕾舞的優雅動作。 旅行學起--Dorothy於20歲出頭時到土耳其旅行,接觸到肚皮舞,「當時在朋友家中作客,由一個11歲的土耳其小妹妹教我跳舞,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仍覺得跳得很開心,之後上網搜尋資料,才知那是肚皮舞」。回港後,她找老師學習肚皮舞,更曾到台灣及土耳其進修。之後她由代課老師做起,到自己招收學生,場地也由到康文署租舞蹈室,變成如今在商廈設立舞蹈學校。她剛為人母,笑稱會更加努力練習和收身,希望盡快回復昔日最佳狀態。(賴俊傑攝) ■I°N°F°O° 兒童肚皮舞課程 對象︰4至9歲兒童 費用︰$240起/堂(1小時),一次報6堂$970 主辦機構︰卡帕中東肚皮舞學院 地址︰荔枝角長沙灣道650號中國船舶大廈2108室 網站︰www.dorothydance.com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0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學做繪本玩具導師 練成日式育兒大法

日本人對於幼兒教育一絲不苟,一本繪本、一件玩具,都經過精心設計,以至如何利用這些幼教道具培育孩子,也有一番學問。有本地教師便把日本的繪本導師和玩具導師課程引進香港,希望向本地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分享日本教育的理念。   「這件玩具,是木製的,手握上去有種溫暖感,非一般膠製玩具般冰冷,小朋友摸上去會感受到其溫度。」日本人對生活細節十分講究,即使玩具也經過精心設計,這正是香港日本兒童教育專業協會創辦人曾嘉欣(Karen)深受其啟發的原因。曾於香港教育大學修讀幼兒教育碩士的Karen,後到日本進修時接觸了當地的玩具導師課程,回港後得到日本機構「東京玩具美術館」支持,在港創立協會,開辦以日本教育理念和方針為基礎的課程,包括教師培訓、工作坊,以及各種幼兒課程,當中以日本繪本故事導師證書課程和日本玩具遊戲導師證書課程最受本地教育工作者歡迎。 曾嘉欣(林靄怡攝) 重視社交 學習「讀空氣」 日本一向重視孩子6歲前的發展,其中繪本和玩具都是他們身心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先說繪本,日本一向盛產以圖畫為主的幼兒讀物,原來透過跟孩子講故事,有助他們學懂察覺別人的情緒。「我在香港和澳洲進修時也接觸過很多幼兒,相比起其他國家,日本小朋友的確較少扭計,第一是他們的文化氛圍影響,第二是很多家長會透過繪本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Karen指出,日本人很重視社交技能,生活中人們常常表現得很有禮貌,如經常點頭示好,但正因人人都是這樣,很難去感受別人真正的情緒,所以孩子要學懂「讀空氣」,即從別人的反應、氣場去觀察其情緒,並用令人舒服的方式去回應。 Karen(左)表示,深入了解日本人怎樣運用繪本後,便明白講故事不一定要拿着書逐個字念,也掌握到為不同年紀、性格小朋友選書的技巧。(林靄怡攝) 靈活運用繪本多層次內容 日本繪本故事導師證書課程由Karen親自任教,學員會認識到日本繪本的特點與教育價值,例如作者寫故事的背後想法,以及當地文化等,也會學習如何靈活使用繪本。她以中屋美和的《蠟筆小黑》為例,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可以講解不同層面的內容,如年紀較小的會講珍惜友情,較大的就可以講述包容、被排斥時如何處理等主題。課程中更會學習製作講故事道具,如故事圍裙、「紙芝居」(在一個類似小型電視的設置中,透過圖畫展示故事)等,以及設計延伸活動。Karen說:「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愛看書,可以用其他的講故事方式如手指偶等吸引他們,讓他們慢慢享受閱讀,並從繪本中建立良好的品格和價值觀。」 繪本導師課課堂不會單向地由導師講解,學員也要輪流演繹繪本,再由導師和學員互相評價給予意見;也有手作、分組活動等內容。(受訪者提供) 學習帶領遊戲 引導孩子創意思考 另一個日本玩具遊戲導師證書課程,則由「東京玩具美術館」的日本導師教授,疫情前導師會專程來港上課兼到本地幼稚園做交流,但現在就轉了ZOOM形式,並有翻譯員即場講解。因為課堂的互動較多,協會歡迎學員前來機構上課,一同與導師視像,但亦可以選擇留在家中上網課。 日本幼師特質是有童心,所以課堂有很多小組活動和遊戲,讓大家邊玩邊學。(受訪者提供) 你或許會問:「玩玩具都要學?不是由孩子自己玩便可以嗎?」其實玩玩具,就是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日本人重視創意發展,所以玩具不一定要跟說明書去玩,玩具導師就是要學習遊戲帶領技巧,明白如何從過程中引導和啟發孩子思考和促進智力發展、創意思維和解難能力等。其次,日本人注重手作技能,所以課程亦會學習運用不同物料製作有趣的玩具。課堂包括導師講解、手作活動、小組遊戲,以及透過一些現有玩具(大部分是日本製)來讓學員掌握不同玩具的特色,讓家長及幼教工作者更懂得利用玩具培養孩子多角度思考和創意,為其成長帶來正面影響。 日本繪本故事導師證書課程的學員將參與創作這個「魔術盒」,日本紙包飲品種類多,可用來製成不同圖案、故事的盒子。(林靄怡攝) ■INFO 日本玩具遊戲導師證書課程 日期︰每年一班,9月開課,合共2節(8小時) 費用︰$5600 日本繪本故事導師證書課程 日期︰共5節,每節10小時 費用︰$3400 對象︰家長、兒童教育工作者及對課程有興趣者 主辦機構︰香港日本兒童教育專業協會 地址︰尖沙嘴厚福街3號華博商業大廈 5樓02室 網址︰www.hkkepa.org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