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去處:邊玩邊學考古知識 勇闖恐龍樂園 征服2米高暴龍

「十二隻恐龍去野餐……」這首有關恐龍的歌曲,相信每個小恐龍迷都懂得唱,不過今次一班恐龍並不打算去郊外野餐,而是約大家去九龍灣探險兼玩遊戲,展開一場有趣的侏羅紀之旅! 駕馭恐龍 要數全場取震撼的設施,非2米高的暴龍莫屬!這隻比爸爸們還要高的大暴龍,可讓大家坐在上面拍照,盡情展示駕馭恐龍的英姿!(蘇智鑫攝) 因疫情關係一度休館的「侏羅紀×恐龍樂園」展覽再度重開,更延長展期至6月中,對小恐龍迷來說確是好消息!這個展覽集恐龍知識、遊戲、打卡於一身,最吸引的,要數裏面設有多隻大型機械恐龍,當中有些頭部、身體和手部可以靈活郁動,栩栩如生,置身其中,儼如進入了侏羅紀世界。除了大型展區,裏面更有不少互動遊戲,小朋友可以選擇坐在探險車或三角龍背上探險,也可和肯龍拔河鬥大力;更可換上考古學家裝束,在洞穴發掘恐龍骨兼學抱恐龍BB,挑戰成為至叻恐龍專家。 恐龍越野車 出發!小小探險家乘坐恐龍越野車巡視四周,展開這場驚險刺激的恐龍世界之旅,沿途更有像真度極高的恐龍跟你打招呼,記得與它們揮手問好!(蘇智鑫攝) 帶恐龍蛋回家 場內新設敲金蛋遊戲,用槌子敲碎所選擇的金蛋,裏面藏有其中一款恐龍的圖案紙,用這張紙可以換取恐龍蛋玩具一個,回家把蛋放在水中24小時以上,它便會「長大」成小恐龍。(需另收費$100)(蘇智鑫攝) 可愛恐龍 如果對暴龍有些懼怕,不如挑戰體積小一點的三角龍或圓頂龍!可愛的恐龍乖乖的在「騎乘恐龍」中等候小朋友,它們在工作人員操控下,會一步一步慢慢行走,同時亦會發出恐龍叫聲,十分可愛。(蘇智鑫攝) 精彩遊戲 場內設有多個遊戲,如尋找恐龍的蛀牙、投球方式擊中翼龍取分等,不同年紀的小朋友都有合適的玩意。(蘇智鑫攝) 與恐龍拔河 想知恐龍有多大力?一於挑戰「恐龍拔河」,與肯龍比賽!按下開始掣,肯龍便會向後發力,大家要拿好繩子出力拉,看看30秒內能否把肯龍拉往前方!(蘇智鑫攝) 化身考古學家 想認識考古學家的工作,不妨戴上附有頭燈的安全帽,拿起鏟子到洞穴內挖掘,尋找失落了的恐龍骨!(蘇智鑫攝) ◆INFO 「侏羅紀×恐龍樂園」香港站展覽 日期:即日至6月12日(逢周五、六日及公眾假期)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7:30(每節90分鐘) 地址:九龍灣常悅道18號富通中心1樓PORTAL 6311 收費:成人(身高151cm或以上)$168起,兒童(身高90cm至150cm)$218起,另設親子套票$350起 訂票:bit.ly/3OUww4u 文︰顏燕雯 小模特兒:Leila (註:模特兒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阿嬌和我都會焦慮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作者:麥特‧海格 譯者:韓絜光 (作者提供) 焦慮導致失眠的那個凌晨,我蜷在被窩中,滑了手機,讀了一則「阿嬌曾經容顏焦慮」的報道,然後刷了刷屏幕,買一本電子書《我們住在焦慮星球》。在屏幕上讀幾個章節,還是不能即時入睡。不過,心舒暢了不少。 總有焦慮「同路人」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的作者麥特‧海格,因為自身的焦慮,一步一步探究焦慮是什麼,結果寫下來就得出書中各種焦慮:「關於時間」、「生活超載」、「網路焦慮」、「關於工作」、「勾勒未來」……書中許多的例子,使我發現「同路人」不少,多少有點安慰;看到其他人的焦慮,又開始想起家人、朋友和學生的狀况。 資訊轟炸 無法消化成壓力 今年「暑假」早來,學校和家長疼學生,鮮聞給予大量功課,卻好心推薦很多學習資源,電子書、網站、活動計劃云云。生活一下子被資訊淹蓋。別忘了孩子本來有自己的生活節奏,這下子可亂了。《我們住在焦慮星球》中「資訊轟炸」一章就說到,除了書本,今天網絡資訊有社交媒體,資訊五花八門,無法一一消化都是壓力。師長用通訊軟件轉發資訊,補一句「有空才看」,甚是輕鬆;學生讀了信息,難免多一份牽掛。師長期望,社會期望,特別是「疫情的學習差距」論調,無疑產生追趕資訊的壓力。面對資訊「超載」,海格在《我們住在焦慮星球》提醒我們,不要「活在別人的尺度」,也「不要貪求平行人生」,毋須強求與旁人看齊。所以師長關心,也不應忘記為年輕人的生活「留白」。 多一物多一分焦慮 焦慮不止現代人才有,古人生活與今人無異,都要面對工作、青春、財務諸事,否則漢文帝不會「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半夜找來賈誼談公事;少女總怕容顏易老,才讓李白記下「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我們住在焦慮星球》就提到17世紀作家山謬.佩普斯的例子。山謬買了當時剛面世的懷表,乍聽之下他做了當時最前衛、可喜的事,然而適得其反,自從有懷表後,他常記掛要看時間,結果「看現在幾點了不下百次,心裏還老想着,以前沒這東西是怎麼活過來了」。彼一懷表,此一手機,多一隨身物,多一分焦慮,古今皆是。 當一個知足毋懼的人 人生好多焦慮,一時因人事擔憂,一時為體重困擾;催促自己擺脫焦慮,也成為另一種焦慮。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焦慮是尋常,一點一點減少就好,減少焦慮的來源,減少對自己的影響。海格提醒我們:「當個容許犯錯的人。當個毋懼未來的人。當個知足的人。」 話說,買或借了這本書,也不要擔心看不完,因為章節很短,很快就看完;只按主題選讀,隨時翻看任何一章都可以。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英倫助鄰:英國state school入學準則

英國在3和4月已公布了升中及升小派位結果,有人歡喜有人愁。我有朋友選擇的那4間學校全部落空,孩子被派去一間連本地鄰居都不推薦、不建議入讀的學校。 時近暑假,相信有很多家庭都準備動身赴英,近日亦有家長私下向我查問究竟英國升學選校有什麼準則、策略?跟香港的升學制度又有什麼不同呢? 派位以入學條件分優次 撇除極少數的grammar school和partially selective school不談,英國所有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校state school基本上都不以學生能力作為取錄條件,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一系列的入學條件優次。並不像香港小學派位的計分制度,這些不同的條件都是以絕對的優先次序順序列出的。所有學位都會先派給符合第一條件的申請人,有餘額才會到第二、第三條件的申請人,餘此類推。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入學準則: .Looked after child 受地方政府照顧的寄養兒童 .Special needs 有特殊社交需要或醫療需要的兒童,但這並不是只有一般有特殊學習需要的SEN學生,這裏通常是指有專業人士書面證明該兒童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指定學校上學 .Siblings 有兄弟姊妹正在該校就讀(父母是舊生一般都沒有優先) .Staff's child在校工作的教職員子女 .Religion 有教會背景的學校都會優先收取同屬自己宗派,或在自己教會集會的兒童 .Distance 最後的就是住址與學校距離。但何謂距離、收生範圍catchment?不同學校都有不同準則,這個課題需要較詳細解釋,容我在下一篇文章再詳談。 有特殊需要 宜準備醫學證明 就上述的條件,若以一般新移民家庭來說,我們都不大可能符合looked after child、siblings及staff's child的要求。但若子女有特殊需要,最好在港預備好有關的醫學或相關專業評估報告,亦應向學校或地區政府查詢需要的證明,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求當地醫療或相關專業機構評估。如果是教徒,亦應該在出發前向所屬教會取得相關證明;若心儀學校有特別入學表格供所屬教會填寫,就更要準備好。 總括而言,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了解相關的入學規則,必須熟讀心儀學校的admission policy及過往的派位情况。在做好研究後,就要選合適地區租住。 下次再詳談以地址選校的問題。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蒙着嘴巴說讚美

因第五波疫情的關係,香港運動處所由1月7日起封閉至4月20日,大衆市民苦等104日,終於等到球場重開,但在口罩令仍然生效的時候,市民仍要戴着口罩打球。執法當局巡邏頻密,剛踏入夏季天氣酷熱,很多球員都以身犯險除下口罩運動,結果被發現違規者重罰$5000。雖則球場重開後,很多人想做做運動舒展身心,但是要戴着口罩,的確令很多人卻步。戴口罩打球令呼吸困難,守規矩者唯有量力而為,多加休息次數,以及適時攝取足夠的水分。 口罩致溝通受阻 多用身體語言 在教練的層面來說,戴口罩打球除了令呼吸困難之外,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信息正確地傳達給學生,因為在口罩的遮擋下,大部分的面部表情和口形都被遮蓋,教練不能使用面部表情來加強語調,例如教學上很多時說讚美說話會面帶笑容,或下重要指令時會面帶嚴肅,但當連口形都看不見時,隔着口罩說話學生也未必能聽得清楚,所以教練和教師,甚至是家長,如要在口罩下保持和小孩良好的溝通,應注意以下的幾點。 1. 應善用身體語言 在口罩的阻擋下,應盡量運用非語言溝通,注意多用肢體語言,例如讚美時應同時 起拇指做一個「好」的手勢,令學生清楚接收到稱讚的信息,除了用身體說話外,亦同時要用身體去聆聽,尤其是教導小孩時,在他們說話時盡量彎低身,讓他們知道你在聆聽中,增強他們說話的自信心,亦同時可以清楚接收到在口罩下他們的說話內容。 2. 多加留意眼神接觸 在口罩阻擋下,很難察覺小孩的情緒變化,又或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不適,應多加留意他們的眼神,一般小孩都不善於表達自己,應盡量從他們的眼神中及早取得他們身體狀况的信息,如發覺有異樣應盡快前往慰問,如需協助可盡快伸出援手。 3. 提升非語言溝通技巧 其實在疫情期間,戴口罩時間多了,小孩看見別人容貌的機會少了,無疑會阻礙溝通,作為信息傳遞者的確要擴闊自己的感官思維,多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去聆聽或者感受學員所需,多加耐性讓學員傳達他們的信息,用多元化教學來提升學習的樂趣之餘,亦應以親身示範代替複雜語言,再配合手勢和肢體語言加強自己的語氣。留意說話較少或不善於表達的小孩,多觀察他們的需要,免得他們將心事埋藏在口罩內。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溝通,便不會受口罩阻隔。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遊戲協助孩子做快速測試

疫情緩和下,莘莘學子陸陸續續重返校園,回復相對正常的學習生活。惟政府規定,所有學生每日都要做快速抗原測試,是陰性結果才可回校。 對大人而言,快速測試可算簡單;但在小朋友眼中,特別是幼稚園學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對這個孩子復課新增的例行公事,已掌握了嗎?是戰戰兢兢?還是一籌莫展? 我們的醫院遊戲師相信,只要預先做好準備,讓孩子理解所謂何事,繼而接納及安撫由快測而來的情緒和感受,便有助小朋友接受及配合快測一事。那麼,準備什麼,如何準備? 講解快測流程 遊戲預演步驟 首先需要辨清孩子的年齡、性格及對快測的印象和認識,才能安排最合適的預備方案,最了解孩子的一定是爸爸媽媽吧! 例如講解的方法會根據年齡而有所不同,年長的可採取事實陳述,年幼的可選趣味比喻或自創故事,甚至以公仔玩模擬遊戲。家長可在孩子面前,為公仔做快速測試,更可不斷重複,甚至轉換角色,讓孩子透過遊戲或預演來熟習步驟程序,更可代入角色,表達想法及感受。 家長亦可預先向小朋友講述實體復課的流程,不可不提的是新加的快速抗原測試,當天早上再提醒。當工具放好了,由小朋友發號施令,如以OK手勢或點頭示意,家長接收到孩子已準備妥當的信號,才開始採樣。這一個小小安排可加強小朋友的掌控感,不可小看! 理解孩子不適 安撫情緒勿强迫 在採樣時,小朋友有可能不合作、猶疑、退縮、抗拒、掩面、逃跑,甚至哭起來,家長要以同理心理解及接納孩子的不適、不安、無助、緊張或恐懼,先安撫孩子的心情,才處理快測的事情。不妨先來鼓勵讚賞,小朋友的每一小步均值得家長給予肯定;再細心觀察、溫柔詢問,了解發生什麼事,才作相應行動,切忌切忌切忌強行採樣。務必緊記,印象和經驗是累積而來的,正面經驗有助建立信心,負面的則百害而無一利,不要令快測變成苦差,造成復課陰影,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當孩子對測試感到緊張或害怕,家長可試試不同的減壓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最簡單的是請孩子緊握拳頭、揑揑紓壓球,或緊抱深愛公仔、數數字、閉起眼睛玩想像遊戲等。 快速測試不是一次便完事,在上課日需要天天做,那麼,家長可發揮小宇宙,將快測變成挑戰或任務,讓孩子累積印章或貼紙;當達到指定目標,不要吝嗇大力讚賞,更要履行定下的承諾,創造正面經驗。祝願小朋友和家長stay positive, test negative!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先處理心情的開學日

校服、皮鞋、書包;書本、功課、手冊、回條、文具;書簿費、冷氣費、補習費——統統準備好了!有漏掉什麼嗎?應該沒有,檢查過了,都準備好了。那麼,學生準備好心情上學了嗎?一起聽聽他們的感受吧! 「興奮!返學了!」 「壓力。準時起牀、交功課、考試……」 「精神!我的YouTube到了87訂閱,總觀看30,000次。」 「孤單。I like my friend but I have only one friend. 」 「感激。希望家人平平安安。」 「孤單。姊姊生日會,家人只愛她,不愛我了。」 「孤單。媽咪幾時回家?」 「失望。My grandma died last year.」 (上述為真實言論) 平日,你聽過(hear)他們的感受嗎?你聽見(listen)嗎?你理解(understand)嗎? 與學生面對復課感受 4月19日,JUST FEEL與感講伙伴學校——佛教慈敬學校聯合舉行「感聽感講復課日」。雖說是復課日,但我們不談功課,而是讓學生在「感講『心』林」裏分享近日的感受。在處理學業前,如同學未處理好心情,又怎能全心全意地投入課堂?那些澎湃的正面感受,或成為他們「坐唔定」的源頭;那些沉鬱的負面感受,或將日復日地累積、隱藏、壓抑,終究一發不可收拾。JUST FEEL希望支援教師處理學生的感受和需要,一起學習好好表達。 「『心』林」裏設有不同展品及圖片,希望引起學生對人際關係、日常生活、社會時事的反思。他們年紀雖小,卻已擁有洞察世事的能力。閱讀他人的分享時,他們都真確地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溫度,以加深同輩間的連結,預防個別的情緒及行為問題。 記得有個同學盯着「家人」樹,苦笑着說:「媽咪總是工作到很晚。」然後貼上「孤單」的貼紙。我告訴她:「我猜你一定很想念她,很想她陪伴你,對嗎?」我看見她眼內的一滴淚珠,悄悄地流了下來。她點點頭,我接着說:「雖然媽媽很忙,但你也可以向她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她更明白你呢!」我不知道女孩後來的選擇,但我希望當刻的傾聽和陪伴接納了她的負面感受,可防止其孤獨感上升至無法挽回的局面。 提供空間回應學生需要 設計「『心』林」時,我想像學生會安靜入神地觀賞展覽。但實際上,有些同學卻在聊天和玩耍,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活動,場面完全不如我預期般安靜。我驟然驚覺:作為成年人,我們強行賦予了學生多少期望?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教師還能教育學生什麼?對學生而言,學校是個怎樣的地方? 根據善意溝通(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理論,我們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滿足需要。因此,學校要提供空間回應學生的需要,例如讓久別重逢的同學連結,重新建立信任;讓學生表達自己,分享最近壓抑了的感受。往後,學校也將變回成長與學習的地方。這時,學生或已滿足了歸屬感及安全感的需要,同儕間互相勉勵,才有空間照顧學業、興趣及夢想。正如我們的理念——「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文:盧卓欣(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長期上網課 「自我」問題多

相信大人、小朋友,在疫情「新常態」下,都花上大量時間在家工作和學習,跟同事、老師、同學等在網上見面。隨着疫情回穩,學生陸續恢復面授課,網課的時間逐步減少。回想過去的日子,當你在網絡鏡頭前,見到自己「包包臉」、頭髮蓬鬆時,會有什麼感受呢? (插畫︰黃清渝) 把人「物品化」 用外貌判斷價值 網絡工作和學習無可避免,有學者就研究對個人情緒、心智和行為的影響。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學者Felig和Goldenberg 教授就發現,網絡會議引發「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情况。「物化」(objectification)是指把人當成為「物品」,以「物品」的外表來判斷其價值和重要度,忽略內在。顧名思義,「自我物化」就是自己當自己為物品來批判,對自己評頭品足,着重外觀,忽略由內在特質而產生的個人價值。研究發現,當人在鏡子前整理自己的儀容時,會聯想到自己的外貌將被別人檢視,焦點便自然地轉移至外表上,會優先處理自己的外貌和表情。 「自我物化」影響深遠。首先在情緒上,當事人較容易不滿自己的外貌,特別是女生,進一步使她們特別着緊外貌,引發一種對自我羞愧的感覺。行為方面,當事人的飲食會受影響,可能會吃少一點(因為吃得多顯得肥胖,即使有多肚餓)、穿少一點(因為穿得多會顯得臃腫不好看,即使當時有多冷)。亦有研究指出,當事人因為被分心,所以在認知學習方面亦會受影響,例如在數學解難的表現會較差。 扭曲真實認知 長遠影響身心 「自我物化」的問題是它扭曲個人的真實認知和感受。例如與朋友在網絡相聚,理應感到愉快;學到新知識,學生也理應感到滿足。但學者擔心,網課時學生長時間打開鏡頭,見到自己的模樣,就如長時間照鏡,「自我物化」的感受會居高不下,忽略了原本真實感受之餘,長遠更影響學生對自己的情緒健康和身心發展。 筆者明白教師和家長會擔心,網課時如果讓學生關上鏡頭,會令他們「掛機」不專心。因此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啟動「隱藏本人視圖」模式,那就無法再看到自己的容貌,只讓其他人見到;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開始及中間均可提醒學生專注,不妨在屏幕和聊天室間中提示;此外,不論家長或教師,都應該減少在網課時,過度糾正孩子的儀表、坐姿和視線等情况,這樣,會更有助小朋友專注於學習內容上,學得更理想。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母親節快樂︰義賣舊物 派愛心飯盒 帶病行善 雙癌媽媽做子女楷模

「希望你們將來可以做一個好人!」這是13年前,當時發現自己罹患末期乳癌和甲狀腺癌的龔黃螢敏(Linda),在病榻上囑咐3名年幼子女的遺言。但什麼叫「好人」呢?也許蒼天覺得 Linda交代得不夠清楚,又或者認為身教勝言教,所以一直沒有帶走她,還繼續讓Linda帶病參與各種慈善工作,探訪基層、做寄養家長、經營義賣店、向露宿者派飯等,以實際行動,示範怎樣做一個幫助別人的好人。明天將如何?無人能料,惟她已不負上天所託,為下一代塑造出良好的品格。   發生在Linda身上的一切,都恍如電影橋段般,曲折離奇。2009年,40出頭的她,在兒童院舍工作,剛進修完畢,升職加薪當上職業治療助理,專責照顧特殊幼兒,「很喜歡這份工作,以為自己會做到退休」。正當她憧憬着美好將來時,原來癌魔已經悄悄盯上她,「有一天,無意發現自己的乳房好像有腫塊,已心感不妙」,經醫生抽針檢查後,證實是惡性組識,她來不及傷心,已被推進手術室做手術。 乳癌、甲狀腺癌夾擊 手術後,她滿心歡喜向3個分別讀小五、小六和中二的子女派定心丸,「醫生說可以放心了,雖然癌細胞擴散到淋巴結,但肉眼見到的,已經替我全部切除,只要之後配合其他治療,媽媽便會痊癒」。然而,言猶在耳,即傳來噩耗,「手術之後的一個月去覆診,醫生拿着我出院前做的全身PET Scan(正電子掃描)報告對我說,原來乳癌的癌細胞已轉移至鎖骨,並出現骨枯」。更震撼的,是Linda竟然是雙料癌症患者!「檢查又發現,我同時有甲狀腺癌,就連醫生都說我很『黑仔』。」 今天說得從容,但13年前,一家五口卻不知抱頭痛哭了多少個晚上,「當刻我已經無再去考究為何一個早睡早起、飲食清淡、有運動的人,會得出兩個癌症。我只想到自己或者無機會看到子女長大、參加不到他們的大學畢業禮、無法見證他們的婚禮……那我現在可以為小朋友做些什麼呢?」Linda 相信,最重要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學業成績是其次,最重要是人品好」。於是,她再三叮嚀3姊弟妹將來要做一個好人。 見證成長——Linda(中)曾經以為自己無法見證子女成長,參加不到他們的大學畢業禮,但獲蒼天眷顧,她的心願一一實現了。(受訪者提供) 受兩個癌魔分路夾擊,但考慮到乳癌發展比甲狀腺癌更急更兇,於是Linda先以化療、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去對付乳癌,相隔4、5個月後再做甲狀腺手術。一年內做兩次大手術,加上三管齊下的進取治療,使這個身高逾5呎6吋、子女眼中的「巨人」媽媽也不支倒下了,無論身體還是情緒,都跌入谷底。她憶起這一幕:「那時我仍在做化療,有一天,丈夫和孩子也上班上學去了,家中剩下我一人。我癱軟在梳化時,看見地上有一張廢紙,下意識便想去執,但原來以往早晚吸塵拖地、凌晨5時起牀煮早餐的我,這一刻連起身去執一件垃圾的氣力都沒有。」 一張廢紙點醒自己 Linda笑稱,當時情緒失控至咒罵那件垃圾,「我鬧它欺負我,問它為何要選擇沒人在家的時候在我面前出現?我亦問自己:『 Linda,你的人生意義在哪裏?』」如是者,她跟這件垃圾「對峙」了一整個下午,直至日影西斜,心情漸漸平復下來,也有所領悟:「我是否需要為一件垃圾動怒呢?只要一息尚存,有什麼是不能解決?」雖然她已忘記了這件垃圾的下場,但卻多謝它「叮」醒自己。 可幸她艱辛的治療,終於取得成果,「完成18次化療、35次電療和持續1年的標靶治療後,再做全身PET Scan,很神奇,發現枯骨竟然重新長回,醫生斷定是標靶藥物對我奏效,所以建議繼續下去」。截至今日(5月3日),Linda已在公立醫院接受了223次標靶治療,她感恩丈夫是退休消防員,因此獲豁免醫療費,她可在無後顧之憂下,專心治病。 標靶治療——Linda每3星期接受一次皮下注射標靶藥,控制乳癌病情。(受訪者提供) 未患病前,Linda熱心參與義務工作,「我和丈夫經常帶着3個孩子去做家庭探訪,希望子女可以多了解周遭人的生活」。而自從癌魔稍為收斂後,她也再次重出江湖,而且涉獵的範圍愈來愈廣,「有次做義工時,認識了一個太太,原來她正在使用寄養家庭的服務,她鼓勵我登記成為寄養家長」。 傳播愛心——龔家3個孩子,一直聽從媽媽的吩咐,積極參與義務工作,把愛心傳播。(受訪者提供) 在家人支持下,Linda在2011年當上緊急寄養家長,在這11年間,她照顧過30多個缺乏父母照顧的初生嬰兒,「這麼多年來,我的家就像一個中轉站,不少有需要的BB,一出世離開醫院便來到我家暫住,直至社署有新安排。不過,很多時我都來不及替BB慶祝1歲生日,他便被接走。所以現在我每個月都跟BB切蛋糕慶祝,待他離開時,便送他一本相簿留念」。 寄養家長——投身緊急寄養家長行列後,Linda和丈夫不時接到突如其來的個案,出席大小活動時都要把BB帶在身旁。(受訪者提供) 在她照顧的BB當中,不乏有特殊需要,她昔日所學的,如今可大派用場,「湊過一個BB,由吸毒媽媽所生,所以一出世就有毒癮,毒癮發作時會抽搐,亦影響腦部發展。幸好我以前在兒童院舍工作,都是主力照顧0至6歲的特殊兒童,以往的工作經驗,很幫到我今日的角色」。 除了是寄養家長,她亦熱心環保,「最初只是和幾個相熟朋友,互相分享大家有什麼多餘物資可交換使用,慢慢開始有其他人加入,他們把二手物品轉交我送贈基層家庭」。後來,她更發展到慈善義賣,既賦予舊物二次生命,也為不同的社福機構帶來慈善收益。 慈善義賣——作為環保人士,她經常到各區收集二手物資,再作慈善義賣,籌得的款項則捐助不同的社福機構。(受訪者提供) 賣平菜——前陣子本港蔬菜供不應求,價格大幅上漲,Linda獲善長贊助新鮮蔬菜,她以慈善價售出,讓基層市民不用捱貴菜。(受訪者提供) 她的善舉更感動有心人贊助租金,她先後在西灣河及深水埗開設短期實體店,義賣舊物之餘,更同時為輕度智障及患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年輕人提供就業培訓。雖然現在實體店已結業,但百足咁多爪的Linda卻沒有停下來,最近她獲善長出錢每周贊助200個飯盒,她就聯同其他義工,免費派發給深水埗區內的街坊,「第五波疫情下,很多人失業,希望小小的行動,可以發揮香港人幫香港人的精神」。 學校分享——Linda不時以「再生勇士」的身分,應邀到學校分享逆境自強的信息。(受訪者提供) °女兒的話° 「媽媽是女超人」 單憑外表觀察,以及Linda展現的活力,很難相信她是一個雙料癌症病人,就連她的長女Julia也形容這個媽媽是「女超人」,「媽媽是我的模範,她很堅強、很硬淨,我自問不及她十分之一」! 自幼跟隨媽媽一起做義工、作為寄養家庭成員的 Julia,也感謝媽媽充實她的人生,「她讓我看到這個社會,原來有不同的人,有些很需要幫助的,也令我感受到自己很幸福」。 最好身教——Julia(右)很自豪有個「女超人」媽媽,也感謝媽媽以身作則,教她怎樣做一個好人。(朱安妮攝) 但Julia不諱言有時也覺矛盾,「一方面很開心見到媽媽的世界愈來愈大,患病前她都是以家庭為中心,現在她會勇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嘗試很多新事物;但另一方面,我亦擔心她的身體,怕她太操勞,同時也希望她有多些私人時間,可跟爸爸四處走走、好好享樂」。 聽到女兒的心底話,這個愛心爆棚的媽媽隨即拍心口保證,「放心吧,我只是做我能力範圍內應付到的事情,我不會令自己透支的。况且,我還要留時間每日給你們做飯煲靚湯呢!」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5期]

詳細內容

教育提案:非華語中學生 學中文一樣得

「非華語學生」根據香港教育政策,是指「家庭常用語言不是中文」 的學生。提升少數族裔的中文能力,有助他們融入社會,增加向上流的機會;反之,則可能局限其升學的選擇及將來的職業發展。由於非華語中學生的背景非常多元,因此他們的中文學習能力及表現不能一概而論。根據 2021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科的統計數字,逾八成半考生獲取「達標」 或以上的成績,超過兩成更獲評「達標並表現優異」。雖然報考此科的人數較少,未能完全反映香港約1萬名非華語中學生的整體水平,但證明了非華語學生絕對有能力學好中文。 多元融合大勢所趨 香港樂施會與港大教育學院在2020年聯合發表研究,指出社會資源及支援不足、語言障礙、文化融合、貧窮、歧視及定型等因素,令非華語學生在教育方面相比本地華語生處於劣勢。該研究亦顯示,不足四成中文科教師有信心教導非華語生達至與華語生相若水平。按香港社會人口的發展趨勢,未來非華語中學生的比例預計持續增加,一般學校取錄非華語學生也會愈來愈普遍,中文課堂的教學對象來自多元的文化背景,將是大勢所趨。筆者發現華語對於本地部分少數族裔學生而言,可能是他們的第三或第四語言,可想像在香港教導非華語學生中文是如何困難及複雜。香港社會確實需要投放更多資源,研究教學法及支援製作教材,讓非華語學生獲得適切的中文教育。 肯定多種語言優勢 筆者建議中文教師集中輔助學生,發掘自己懂得多種語言的優勢,走出「中文不夠好」的思維,轉變為肯定自我具備多語才華的「獨特的人」,讓他們充滿自信和耐心克服學習困難。在課程設計方面,教師可參考「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策略: 一、從學生個人經驗及生活環境出發,善用學生的母文化作為橋樑,鼓勵他們擔當知識提供者。例如邀請他們以多媒體方式介紹民俗食品及節日,如開齋節、尼泊爾新年等;二、利用社區作為教學資源,教導他們認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中文資訊,例如食肆餐單、超市商品介紹、交通路線圖、醫療健康資訊等,這些在社區輕易取得的資料都可變成教材。本地非華語學生普遍喜愛動態和活潑的學習方式,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到社區內聆聽街坊的故事,增進對自己社區的認識,加強歸屬感,亦有助社區人士加深對非華語學生的了解;三、鼓勵華語生與非華語學生一同學習,讓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學生互相扶持,促進學生共融,領略「和而不同」的道理。 對於非華語學生的家長,即使他們不懂中文,亦可主動與學校的中文教師溝通,以支援子女在課餘自己學習中文,於家中營造合適的學習中文環境,提升學生在家自習中文的效果。 文:戴忠沛(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為本港主要師資培訓機構,致力對本港教育政策與發展作出貢獻。專欄內容由學院學者及導師(包括言語治療師)提供,分析教育問題,破解迷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陪伴子女 愉快適應校園生活

第五波疫情終告回穩,特別暑假亦完結。自從2月農曆新年後,學生便一直在家上網課,同學之間已逾2個月沒有碰面。現在大家終於能夠回到學校上課,重拾校園生活,教師、家長和學生定必感到又驚又喜。孩子可與同學們再聚,實屬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在疫情陰霾下,大家亦擔憂會在校內染疫。然而,我相信,儘管疫情並未完全清零,但在社會各界努力下,基本上已受控,再加上每間學校都費盡心思,做足防疫措施,設法保護學生,家長不用太擔心。 觀察子女復課狀態 家長反而應該留意子女復課後的狀態。經歷停課和特別的暑假後,學生或會因為長期沒有回校上課而感到不適應,因此家長需要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可透過以下幾點去觀察: 功課壓力 復課後,學生回復每天都要做功課的日子,部分同學甚至要花上大半天時間才能完成,休息和玩樂時間大為減少,壓力也隨之增加。 家長可提醒子女先獨自完成較簡易的題目,把較困難的部分留空,之後再在家人陪伴和支援下,完成這些題目。家長未必要提供答案,但可引導子女思考問題和作出提示,那孩子便不會因為處理不到而感覺無助和有壓力。反之,在復課初期,家長不應以命令方式強行要孩子自行完成所有功課,也避免用責罰的方式,否則會令子女自信心受挫,壓力更大。 朋輩壓力 由於在網課期間,同學之間沒有實體見面,復課時關係或會變得疏離,加上要重新適應群體生活,較內向的同學或會難以融入朋輩之中,並感到不安和焦慮。 父母可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鼓勵孩子談談校內的情形,讓他們有傾訴的渠道,藉以分享喜與憂。在聆聽的過程中,更要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讓他們感到被關愛。值得留意的,是父母毋須向子女分析問題所在,也不應給予意見,更加不要批評和責備他們,只需單單專心和聆聽子女的感受便可以。 評估壓力 默書、測驗和考試素來都是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根據香港青年協會一項有關學生復課後感憂慮事項的調查,近八成受訪學生表示因應付測驗和考試感到憂慮,另有逾六成學生擔憂成績未如理想。 適當獎勵 提升孩子自信 筆者建議,家長可多抽時間陪子女一起溫習,讓他們不會感到無助和孤單。當小朋友溫習表現不理想時,也避免過分責備,宜勉勵子女。此外,家長在訂立分數目標時,須考慮子女的學習能力,切忌目標過高,要訂立合理的分數要求,例如較上一次評估進步5分。當孩子表現達標時,不妨給予適當的獎勵,提高子女的自信和能力感。 小朋友的壓力,往往是來自家長過高的期望,父母亦有機會在言談間無意中傷害子女的心靈。因此,在開學初期,家長應放寬心胸,包容子女,並且多鼓勵和擁抱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帶着喜樂的心重返校園。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