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繪遊樂場:「呈一」試後檢討

每年6月絕對是同學們全年最忙碌的月份,皆因各科考試陸續展開,視藝科呈分試也不例外,但相信現在大部分的小五同學應已相繼完成今次考試,無論結果如何,一切已成定局…… 善用暑假 打好基礎 熟能生巧 在此建議大家,應就今次考試(又稱為:呈一)做試後檢討,將是次錯失或不足之處轉化成實戰經驗,從中找出問題所在和想出改善方法,好為下一輪呈分試及早部署。特別是基礎較弱的同學,請好好善用暑假,因為在六年班上學期就會展開第二輪呈分試,將基礎打好,熟能生巧,是我從事藝術教育多年的經驗,也是最常用來勉勵學生的說話。至於同學們在考試中上遇到的問題,相關的改善及解決方法,待再收集多一些意見,經整理之後,會在此再同大家分享我的建議…… 威尼斯面具 以華麗為設計基礎 上期談到「資料蒐集」對作品表現的影響,現在舉一個實例。學生的課堂作品以「威尼斯面具」為主題,同學們如在開始製作前先蒐集資料,便會明白其特性並加以應用到作品之上,例如…… .基礎造型除了完整一個之外,也有「半個」和不同造型的選擇。 .以「華麗」主調作為設計基礎 .除了在面具上塗上色彩,還可加入不同素材作為裝飾元素,例如羽毛,裝飾閃石等 .「金屬」色彩常被應用 (1)選擇造型:威尼斯面具的形狀選擇較多,同學們在正式開始前,要先選擇喜愛的造型,但要小心衡量自己的繪畫能力是否與所選面具造型相符。(作者提供) (2)草圖:透過草圖將所想「視像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草圖完成度愈高,對接下來的繪製幫助愈大。(作者提供) (3)塗上色彩:完成上色的模樣,在符合考試的條件下,建議加一些外在元素來增強視覺效果。(作者提供) 最後,當然是要符合校內視藝老師就今次主題所設定的條件,綜合協調之後才用於表現之上,相信完成品除能達到「視覺」上的吸引,也同時具有紮實的「內涵」。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台灣網壇名將成功心得

盧彥勳(Rendy Lu Yen-hsun),台灣退役職業網球手,曾為台灣網壇創造許多紀錄。他一共贏得29座ATP挑戰賽男單冠軍,而在大滿貫賽事中,2010年他在溫布頓網球賽與男單5號種子洛迪克纏鬥5盤勝出闖入八強,寫下個人最佳紀錄。退役後他在台南發展自己的國際網球學院,很多香港青少年球員也特地飛往當地受訓。而近幾個月,他多次來港分享教學心得,使我們香港教練獲益良多。在中國香港網球總會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我問他如何培養出優秀的網球運動員?他的成功有什麼秘訣?香港的青少年運動員能夠達成嗎? 他說到,很多台灣青少年很早便全身投入職業運動員的道路,反觀香港小朋友,有一大堆功課、測驗和考試之餘,亦有排山倒海的興趣班,香港家長讓小孩投身運動員專業化訓練的時間都比較遲,甚至抗拒。所以他認為,台灣網球員成功之道在於想法比較簡單,計算不多,視網球運動為可行的職業;而且學校設施比較充裕,基本上每一所學校都有足夠器材和網球場,有利他們發展這項運動。 盧彥勳(左)與作者合照。(作者提供) 逃避壓力 不如習慣壓力 很多家長都懼怕讓小朋友接觸到壓力,平時只讓他們放鬆心情練習,但去到真實比賽,當壓力一來就崩潰,久而久之小朋友都害怕面對犯錯,比賽時遇到重大失誤時會變得投鼠忌器;另外他說到成功的最大因素在於心態,舉例說到球王費達拿在全盛時期的得勝率只有46%,有些球手則高達49%,然而費達拿卻能夠長居世界第一,原因在於重大關鍵時候他的心態處理得很好,保持冷靜,維持進取而不失穩定,往往能夠作出適切選擇並取得關鍵勝利。 他建議我們在訓練小孩時應盡量建立不同的限制,因為在比賽場上就是有很多限制,例如:你不想失掉這一分,你想開一個「ace球」,你今天的反手很差勁要多改用正手,對手的力量強大怎樣化解等。他指出限制等於壓力,小朋友不應來到比賽才接觸壓力,反而接觸壓力的最佳時機是平時訓練,如果在訓練能善用適當的限制,就能有助提升小朋友的解難能力。 生活自律 體會耕耘與收穫 很多成功運動員在背後都付出很多血與汗,而且要持之以恆,所以在生活上都要好自律,例如:早起牀練習,預早去到賽場準備,檢點的飲食習慣等。雖然不是每一個小朋友也有機會成為全職運動員,但透過讓他們參與運動,嘗試比賽,接受訓練,讓他們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使他們日後在學業上甚至事業上亦能夠相得益彰。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不開心也是可以的

小女兒上月剛好有戶外教學,全級浩浩蕩蕩出發旅行。家長當日幫忙做義工,教師特別吩咐大家,不要忽然出現為孩子的午飯加餸,尤其不要帶來開心樂園餐,不然會場面失控。原來,開心樂園餐在孩子眼中有如此威力。 「不開心樂園餐」 5月中是精神健康關注周,英國的麥當勞趁此時機,推翻一直大受歡迎的兒童餐,推出了「不開心樂園餐」,正式的名稱是「一個餐」(The Meal)。它想強調的是,「有時,不開心也是可以的」(It's ok not to feel happy all the time),這亦是它在盒上印的一句溫馨提示。在那周,開心樂園餐的包裝由紅底加大笑臉,變身成為淨紅色。 隨餐更會附上不同心情的貼紙,讓小朋友按自己心情貼上,可以表達開心、不開心、無奈、生氣、奇怪等不同感受,而不只是以「大笑」回應。簡而言之,是希望孩子不需要強裝開心。 被要求「開心」 近半學童感壓力 這個改變源於年初在當地做的一項調查,當中發現近一半 (48%)英國學童覺得生活中有被要求「開心」的壓力,「不開心樂園餐」正是回應孩子內心的訴求。作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長得開心快樂,一旦看到小朋友面露不悅,必定想盡辦法令他重拾歡顏,不斷希望他「笑吓啦」、「唔好唔開心」。但又會有多少次,我們會跟孩子說「唔開心也沒有問題」、「我給你一點空間處理情緒」。 「想你快樂」這份愛是深厚,但同時也是沉重的。「開心/ 快樂」從來應是結果,而不是一種被要求而來的假裝。 Hello Kitty之所以大受歡迎,沒有嘴巴的角色設定應記一功。沒有心情的預設,讓開心的人看到,會感覺它與他同喜;傷心的人看到,會覺得它與他同憂。有起有落,有喜有悲,同時可以將不同的感受混雜一起,有點像沙律,這才是人生。 沒有《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中的阿愁那麼可愛,大概我們都不太願意看見別人愁容滿面。但正如電影所說,大家都有開心、不開心、驚慌、憤怒,他們各有特色,在我們身上,沒有誰比誰可愛,也沒有誰比誰高尚,都也是我們的腦朋友。 收集微笑 掩飾真實自己 最近看了一本也以此為主題的比利時繪本,名為《蘇西的微笑》(Le sourire de Suzie),說的正是一個把微笑當作防衛盾牌的孩子。她怕父母擔心,也怕惹人不高興,於是她收集很多微笑,每天如口罩般戴上,用來掩飾真實的自己。這般令人心酸的懂事,為的只不過是不想父母擔心。 是時候由我們開始,放手接納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愈正面看待不同感受,愈能擁有健康人生。孩子請放心,無論有沒有帶着微笑,我們都愛你。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學生「學做打工仔」

「個個都話返工好辛苦,都真係幾辛苦。」 「原來學識打字係咁重要。」 「最深刻係老闆請食燒肉!」 為鼓勵青年發展生涯規劃,筆者所服務的中心每年都會舉行「工作實習計劃」。計劃旨在透過工作體驗,讓高中學生學習各行業的專門知識、了解就業市場和提升職場軟技巧,從而讓他們認清升學及就業方向,為未來訂下目標。這群年紀輕輕的「打工仔」在短短一個月間,經歷了寫履歷表、面試、工作和反思學習成果,實在成長不少。 「社恐」中四生挑戰接待客人 中四學生阿樂(化名),常常把「社恐」(社交恐懼)掛在口邊,並形容自己「見人就怕」。在室內射擊場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相信是他人生中的一大突破。第一天上班,阿樂首要任務就是清潔場地。射擊場位於工廈,面積約2000呎,沒有冷氣設備,要年輕人拿起掃帚做清潔,筆者恐怕會怨聲載道。怎料,阿樂一臉從容地完成工作,並道:「預咗,都唔算辛苦。」及後,阿樂分享,對他最大的挑戰是要接待客人。他回想一次經歷,他要服務一個約50人的團體,在客人陸續進場時,他已經緊張得瑟縮在角落。老闆指示阿樂接待其中一個小組,他亦只好硬着頭皮上前介紹裝備和遊戲規則等。阿樂形容:「真係好尷(尬),但都要試吓。」意外地,在遊戲尾聲時,阿樂的客人竟然邀請他加入一同遊玩。阿樂指:「可能佢哋只係隨口講吓,但真係幾warm!因為佢哋會當我係一分子。」從阿樂的經驗,筆者發現看似懵懂的年輕人,其實願意學習和付出,也看重他人的認同。 直指對方錯處 惹來衝突 當然,並非每個青年在「學做打工仔」的路上都一帆風順。思思(化名)就讀區內名校,成績優秀,更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由於她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同時亦有繪畫經驗,於是選擇了在設計公司實習。在實習期間,僱主反映思思與其他同事發生衝突,令同事感到不快。原來,思思重視工作效率和作品質素,所以與同事溝通時態度直白,更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處。筆者得知後,便引導她思考溝通合作的重要。幸好,盡責的思思也願意虛心接納別人的意見,並願意在挫折中學習。 「聽聞返工好辛苦。」於是我問:「明知辛苦點解要試?」在場十幾名學生不約而同地說:「只要鍾意,幾辛苦都會做!」轉眼間,DSE又快將放榜,莘莘學子即將面臨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抉擇點。有些學生目標明確;有些學生則仍處於迷惘當中。向學生和家長講解生涯規劃,通常會談及四大原則:興趣、性格、能力和出路。我們常鼓勵青年人以興趣為先,多體驗多嘗試,例如參與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甚至是工作實習,擴闊視野。對於沒有特定興趣的學生,剔除法都是一種辦法。最重要是讓他們承擔選擇的權利和義務,了解自己需要為決定負責。 在工作實習的結業禮上,學生們都紛紛向我們道謝。坦白說,我更感激他們能讓我親眼見證年輕人的「成長」。 文:李芷婷(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別落入孩子的情緒操控

小亮今年6歲,媽媽感覺他欠缺情緒管理,遇到不如意事就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吵大鬧,令媽媽非常頭痛。 6歲孩子要求媽媽「改進」 有次媽媽與小亮傾談,他說沒有人喜歡他,媽媽也不喜歡他……聽罷,媽媽心裏產生了罪咎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小亮體會不到自己的愛。 於是,媽媽問小亮:「你希望媽媽可以怎樣改進?」 小亮說:「當我做錯的時候,媽媽不可以兇惡地責罵我。」;「當我不開心時,媽媽要陪伴我。」;「若媽媽正在忙,不能陪伴我,媽媽要溫柔地說:『等等』。」 媽媽感到驚訝,一個6歲的孩子竟然能細緻地表達他對媽媽的渴求,同時也感覺孩子的要求實在太高。雖然如此,往後的兩星期,媽媽盡量做到小亮的要求。但在過程中,媽媽發現有點不對勁,她感覺無法教導小亮,因為當她較認真和嚴厲時,他就會說:「你沒有笑!」、「你好惡!」、「你又罵我!」 媽媽:我害怕小亮討厭我…… 一舉一動都要先想想,媽媽覺得十分不自在,每次表達的方式被制約,媽媽開始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自責的情緒和無力感十分大。 我問媽媽:「當要去教導小亮時,內心的恐懼是什麼?」 媽媽說:「我害怕小亮討厭我……」 我告訴媽媽,小亮仍然處於較自我的成長階段。這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很多時候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快樂為先,他會不自覺要求別人去滿足他。當媽媽滿足他時,他會喜歡媽媽,但只要媽媽沒有滿足他,他就會覺得媽媽不愛他,覺得他的感受和需要被忽略,有時孩子還會描繪到自己就像一個沒人要、沒人愛、很可憐的孩子。 自覺「好慘」 應對壓力防禦機制 這是一種應對壓力和痛苦的防禦機制,我們稱為「自我受害化」(self victimization)。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好慘」! 因此,父母保持清醒很重要,不要落入孩子所描繪的世界和情緒操控裏。我們首要角色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他的朋友,而大多數的孩子,還未成熟的時候,他們的喜惡變化都很大。在這個成長階段裏,孩子是否喜歡我們並不是關鍵。若我們太在意孩子是否喜歡我們,我們就會不自覺以遷就和討好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削弱了父母教導的力量。 最後,我告訴媽媽:「你盡力了,就是夠好的媽媽。夠好的媽媽,仍可以有進步的空間,你要學習欣賞自己,愛惜自己喔!」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4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旅程中遇上好人好事

大家好!上回提到我和兩兄妹在全國工會運動下千里赴會的故事,我們被機場員工突然響應罷工殺了一個措手不及,在茫茫人海中與華德兄妹體會了「由心急如焚至隨遇而安」的人生課題。 話說我們來到閘口,發現所有人都未登機,意識到是次匈牙利探望朋友的旅程可如願成行!不一會,人們陸續登機,當我們坐下後,兩兄妹向一名空姐詢問可不可以買兩支蘋果汁,空姐拿給我們後非常友善地詢問兩兄妹想不想去駕駛艙開開眼界!我囑咐兩兄妹不要搗亂後便讓他們去駕駛艙「打擾」機長了!後來職員贈送瓶裝水給乘客,當我們想繳付蘋果汁的費用時,職員示意不用了,直接給兩兄妹免單,我們也連忙道謝。 與閨密相聚 帶孩子遊科學館 當日航班因罷工原因延誤了4小時,卻沒影響與闊別3年的朋友相見的心情。我的兩個閨密一個來自匈牙利,一個來自波蘭,我們10年前一同在印尼峇里島學跳民族舞和體驗風土人情!雖然大家在10年後都成為了兒女奴,但每次見面都非常激動,好像天各一方真的沒什麼的,孩子病痛、婆媳關係等問題都有閨密理解以及療癒。大家就喝喝茶,聊聊天,孩子們跟狗狗玩,或去游泳,我們3個樂得其所,更去了一趟桑拿浴! 這趟旅程除了跟閨密抱團取暖外,還帶兩兄妹遊覽了科學館Center of Scientific Wonders。樓高4層的科學館在不同的展區設置許多有趣的裝置,讓孩子動手、動腳、動腦子,從活動裏體驗10萬個為什麼!在第三層的層區,我們更可以穿上實驗袍,戴上護目鏡,用滴管和試管做酸鹼度測試。一名職員為大家準備實驗所需要的工具,我們根據實驗說明書把白醋倒入裝了靛藍色椰菜汁的試管裏,搖晃幾下後,孩子們驚奇地發現椰菜汁變粉紅色了!然後我們把小梳打水加到另一支靛藍色椰菜汁試管裏,搖晃幾下後,孩子們又驚奇地發現椰菜汁變成綠色了!科學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實驗裏走出來的,我們學會了! 華德兩兄妹在科學館穿上白袍做實驗。(作者提供) 醫生難得周末上門看診 在旅程尾聲的周末,妹妹生病了,我雖有自備藥物但還是想看醫生,閨密卻說周末診所都不營業,要去市醫院才行,可那兒又冷又擠,她並不建議我們去。然後她說可以試試打給他們的家庭醫生,看看他今天能否來看看妹妹。她在電話大概說了我們是旅客,妹妹生病可能需要處方藥物,希望他能來看診。通話結束後,閨密欣慰地告知,通常周末的醫生都要求人們去他們的地方看病,比較少到病人家的,但這次醫生好像特別「通情達理」,駕車過來給妹妹看病! 總結這趟旅程,我不知道孩子還記得多少科學實驗和那裏的風景,通常我都不希望旅程出現延誤或麻煩,可我從心底裏感恩與孩子們一起遇上大罷工,一起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當下調節心態,令我們後來更能覺察旅程裏更多的「好人好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民房四寶:好爸爸,請放手

跟上一代相比,這一代的父親都顯得溫柔,一心只想讓孩子快樂,對子女猶如愛人一樣千依百順、呵護備至,願意花上時間來了解孩子的喜惡,努力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好爸爸」,這原是好的。 然而,當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父母就不得不學習「放手」,可是,很多時候不願「放手」的,往往就是慣了當「好爸爸」的父親。 父母拒放手 孩子更倚賴 父母必須明白,放手不是放棄,相反,不放手,才會讓孩子放棄成長。值得留意的是,在孩子成長中,不少臨牀研究皆發現,父母在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孩子就會開始習慣,甚至倚賴這種被照顧的方式,成為了一種他們不想改變的狀况。問題是,當孩子長大到某個年歲時,父母開始意識到不妥,觀乎其他跟子女同齡的孩子,甚至比他們年幼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還會幫忙分擔家務、照顧弟妹。回家要求孩子嘗試做,他們就會大發脾氣、情緒崩潰,因為他們都不習慣被信任,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想起一個朋友的困擾,他本身是一名醫生,亦是別人眼中的「好爸爸」。他對孩子各樣事情都十分緊張,或許是因為婚後等了多年才誕下這個兒子。但,他對孩子的保護實在有點過分,例如,直到兒子5歲,外出時仍讓他坐嬰兒車,說是孩子喜歡。幼稚園畢業後,兒子順利入讀父親小時候的名校,但因為成績不好,跟不上,在學校亦交不到朋友,就不願上學。那時候,朋友說也早有移民的念頭,便索性趁升中前把兒子先送到外國去,為他安排入讀當地一間學費高昂的寄宿學校,也想是時間讓兒子學會照顧自己。沒想到,過了不久,學校就發現兒子有尿牀問題,對友人來說,這是晴天霹靂。他想孩子學會獨立,卻從沒有好好給他預備,也沒有給他足夠的信任與信心,要照顧自己,在他來看,是不可能的任務。教師越洋來電,對友人兒子的評語是:一個被困在少年人身軀的嬰兒。 相信孩子 信任孩子 原來,父母不願放手,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咒詛」,會把他們囚禁在一個失去成長的空間裏。身體一天一天地長大,心智卻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孩子自己也痛苦。當看到身邊的朋友一直在長大,彼此的距離只會愈來愈遠,慢慢,他會感到被遺棄,被疏遠,會變得隱蔽。請不要迷信孩子大一點自然會懂,這是不負責任的想法。對,他們是可以變好,不過,前提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願意放手的「好爸爸」。父親的「放手」為何重要? 因為當中包含着父親對孩子的相信與信任。不放手,不是孩子不能,而是父親認為孩子不能。父親如何看孩子,孩子就如何看自己,相信孩子、信任孩子,這才是他們所需要的「好父親」。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精神健康:透過遊戲助孩子表達感受 打開心鎖 走出情緒低谷

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備受社會關注,所謂「病向淺中醫」,精神健康亦一樣,到出現嚴重問題才挽救,就已經太遲。作為家長或教師,除了要懂得及早辨識學童出現負面情緒的警號,積極尋找合適治療方法,也可幫助他們改善情緒,樂觀地面對當前的挑戰。   香港中文大學在2019至2023年期間,訪問了6000多名6至17歲的學生及其父母,發現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曾受到至少一種精神困擾,包括焦慮症及抑鬱症,亦有約一成的學童有睡眠問題。事實上,孩子們很多時都會透過身體狀况和行為發出警號,但可惜大人往往忽略了這些蛛絲馬迹,使孩子得不到早期介入和支援的機會,更可能因此令情况惡化。 逃學 離群 失眠 情緒響警號 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表示,家長或照顧者應留意學童發出負面情緒的警號,包括在情緒及行為上表現得與平常不同,如學業成績倒退、態度散漫、經常發白日夢,甚至逃避上學;又或者比平日靜、沒精打采或對舊日喜歡的事情提不起勁,以及封閉自己、離群、孤獨、不說話和行為倒退等。除此以外,身體亦可能出現一些狀况,例如難以入睡或放鬆、睡得少和不穩、發噩夢、失去胃口,或是經常不適,特別是腸胃不適、頭痛頭暈,甚至有自殘行為等。 家長保持中立 引導孩子述說問題 她又謂,假如家長或照顧者發現學童有以上情况,應協助孩子講出他們的內心感受,找出問題所在,方法是先保持冷靜,再給孩子時間空間,耐心引導和鼓勵他們述說問題、表達需要和感受,並且在聆聽時保持中立和不批判的態度,避免令孩子感到被質問,這樣他們才能講出最真實的感受及所擔心的事情。如覺得有需要,可尋求專業意見和援助。 發掘優點:預防勝於治療,養和醫院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認為,家長應協助孩子從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透過安排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識辨孩子的品格、優點和長處,「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的興趣是什麼,陪他一起去做,藉此建立親子話題及朋友圈」。(黃志東攝) 「開心大本營」 專家助疏導情緒 養和旗下「養和山村義工隊」,最近資助非牟利機構「開心大本營」推行「We Are Here」多專業學童精神健康計劃,透過精神科醫生、遊戲及創意藝術治療師、心理輔導員及社工提供的多專業治療服務,並以非言語表達方法,如遊戲、音樂、舞動和創意藝術等,讓一班小一至中六受情緒困擾的學生,能夠在一個安全、被接納和被明白的環境下表達自我,從而提升他們的正向心理,疏導情緒。 遊戲、音樂、舞動和創意藝術等非言語表達方式,可以讓小朋友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表達內心感受。(黃志東攝、資料圖片) 「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說,小朋友跟大人一樣會有壓力,只是大人有時並不明白,「看見小朋友打人,或許我們便覺得他是頑皮,但其實,我們應去了解他打人背後,隱藏着什麼情緒,尤其是幼稚園小朋友,他們常用肢體去表達,他打人或者是出於驚慌、憤怒。我也見過小朋友四處跑,原來是因為他在陌生環境中感到害怕。所以,我們不應對某些行為有偏見,認為小朋友一定是頑皮、不守規矩才會這樣做」。 深入了解:「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遊戲治療師鍾雅芬指人的情緒就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作為治療師最重要是找到「冰山以下」看不見的部分,惟這部分,小孩甚至成人,有時都難以用言語說出來,但透過各種特別設計的活動,有助小朋友以非言語方式表達內心所感。(黃志東攝) 遊戲治療是其中一個非語言方法讓孩子表達內心感受,治療師會先替學童做評估,再決定需要接受多少次治療,情况因人而異,一般建議約10至12次,為期3個月。在治療時,遊戲治療師會利用不同的「鑰匙」協助孩子打開心鎖,其中包括用繪畫表達的創意藝術治療、用手偶投射、角色扮演、沙畫等,從而找出他們隱藏的情緒,再對症下藥提供協助。 遊戲治療室有數百樣玩具,全部由心理學家嚴選,如這些公仔各有不同表情,可給孩子用來表達各種感受。(黃志東攝) 在一個欺凌個案中,治療師用治療故事手法,讓孩子彈響手指,召喚救護車前來支援受困的「人仔」。這不但讓小朋友感到有份參與其中,也可加強他的能力感,知道自己可輕鬆化解危機。(黃志東攝) ■INFO 「We Are Here」多專業學童精神健康計劃 網址︰www.sweethome.org.hk/zh/wearehere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遊學不要淪為觀光

疫後復常後,香港學校的境外遊活動,要到今年才算真正恢復。短途4、5天到內地、日韓或星馬的交流團紛紛出籠,長線主題學習及考察團也蓄勢待發。由此可見,境外遊活動愈趨普及,同學的學習活動已不能止於課室,而是要邁向全球感受「世界零距離」的學習。 行程安排應從學習需要出發 然而,基於各種原因,近年不少辦學團體均把境外遊活動外判給特定的旅行社去安排,學校甚少參與管理,讓境外遊的「旅遊觀光」行程遠多於「學習考察」的活動,令人嘆息。筆者嘗試以家長角度檢視一下遊學活動,或可為學校在策劃時提供一些訂定行程的意見。 首先,境外遊是學校「體驗式學習活動」的一種,雖不能事前如編寫「教案」般,可以把所有預期學習效果羅列出來,但行程設計的大方向還是應該配合參與同學的年齡和學習需要。隨着大眾的生活質素漸漸提升,時下出境旅遊對很多同學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因此,遊學活動只着重鬥貴、鬥遠,就容易在安排上迷失方向,或任由旅行社主導。學校在選擇旅遊地點以至目的地的行程安排,都應從同學的學習需要出發,這樣才能實踐「文化深度考察」的意義。至於熱門旅遊城市的一般旅遊景點,則不一定要安排,避免「走馬看花」。相反,切合同學需要而具學習及考察意義的,就需作出妥善安排及相應的配合,讓同學體驗和參與。 學習主題與學科關聯 其次,是境外遊的主軸問題。學習主題與學科關聯,可以是其中一個境外遊的目標。與當地學生交流、藉外遊建立同學對自己學校的歸屬感也可以是出行目標。若是以文化考察及交流為主,學校在出發前,可以讓同學做哪些相應的準備?例如蒐集資料,或先完成某些預備工作。舉例說,如果行程安排到姊妹學校拜訪和交流,學校可以讓同學花點心思,準備個人名片、小禮物或介紹自己學校的簡報,與當地學生交流,從而建立同學的團隊精神與歸屬感。至於穿上團隊校服、制服來表現團隊精神,只是表面工夫。同學怎樣分組去完成不同任務,管理好自己一言一行,並向整個團隊負責,才是關鍵。 最後,學校應注意同學自由活動時間與作息安排的指引。過度嚴苛或自由放任均不合適。關鍵位是要讓同學學懂「生活紀律」和「對他人的尊重」。如此一來,境外遊才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為同學的「全方位學習」歷程留下珍貴回憶。 文:黃偉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教女無方:談失敗

幼兒階段經歷的失敗都是快樂的。記得孩子第一次站起來,當他站不穩跌下那一刻嗎?父母們會拍手叫好,甚至給他一個擁抱,肯定他的努力嘗試;我未曾見過有父母會罵孩子不盡力、沒用、不去好好學習站立等。孩子第一次叫「媽媽」卻誤讀成「MUM MUM」,用匙羹吃飯弄得滿枱食物,扣錯鈕穿錯鞋,甚至把蘋果畫成三角形;對於孩子這些失敗表現,父母都是開懷笑着地鼓勵,然後溫柔地更正孩子,孩子收到的是滿滿正能量、快樂的信息,當然會願意再嘗試。父母積極樂觀,是因為相信這類失敗是必經的,孩子只要多試幾次總會成功的。 失敗是過程而非終結 失敗不可怕。因為我們深知人生經歷失敗多於成功,凡人如我們考取車牌、拍拖結婚,偉人如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文學家,都要經歷不知多少次失敗才有機會成功。但我們非但不以失敗為恥,我們更從中檢討改善,累積經驗後再接再厲,邁向成功。因為我們相信失敗是過程而非終結,有成功的盼望,所以失敗不可怕。 害怕失敗比失敗本身更可怕 為何失敗那麽可怕?學校設立測驗考試制度原意是讓學生認清自己學習情况,哪些課題掌握得好,哪些課題要再深入理解,讓學生有檢討改善的參考。因此,每個學生總有失分的地方,那是正常不過的事。何以學生會恐懼分數?恐懼所謂考試失敗?那是因為考試成績(無論成功或失敗)似乎不被看成是一個過程,檢討所學的功能模糊了,反而成了孩子被評價的標籤。許多父母不能釋懷,因為他們以為失敗的分數將會帶來失敗的人生,其實兩者無必然關係。孩子在考試失敗後,若積儲過多負能量,不斷自責、否定自己,便沒有力量去檢討問題改善自己,更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不肯嘗試,那種禍害比失敗更深。原來害怕失敗比失敗本身更可怕。 日前,我校畢業典禮邀請了一位退休大學校長擔任主禮嘉賓,他向一眾畢業生講述他如何經歷一件失敗的事,就是他中學畢業時公開試所有科目均不及格。看見台下畢業生驚訝表情,相信他們好想知道,一個比他們成績還爛的人怎樣成為大學校長呢?之後,畢業生好專心聆聽,相信大家對失敗者的成功路比一直處於成功位置的故事更有興趣,因為那是貼地真實、有感染力的。最後主禮嘉賓提醒學生、家長,要張開雙手擁抱失敗,因為它令你更強大,走得更遠。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