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應對學生後疫情孤獨危機

記得以前有首家傳戶曉的「聖誕歌」叫Lonely Christmas,令不少人感到共鳴:「凝視那燈飾,只有今晚最光最亮,卻照亮我的寂寞。」經歷過3年疫情下的社會隔離,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這份孤獨感不陌生,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在上月中宣布,孤獨已成一個逼切的全球健康危機,稱孤獨感帶來的身心健康風險相當於吸煙、酗酒。 最近機構和伙伴學校的一對親子接受《南華早報》訪問,分享疫情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小六學生Colin指在疫情後重返校園,發現同學間「似是築起了高牆,沒什麼可談,連玩的手機遊戲也不是同一款」,可見失落了3年寶貴的校園生活,使不少學生陷入令人擔心的孤獨危機。 班級經營 加強聯繫感 面對普世的孤獨問題,世衛組織的應對策略是成立一個「社會聯繫委員會」,而教育局上月在全港學校開展的「多關懷.添幸福」大行動,亦鼓勵學校多舉辦班本活動,加強學生聯繫感,這與「感講伙伴學校計劃」一直推動的「班級經營」不謀而合。 「善意溝通」和「社交情意教育」是「感講伙伴學校計劃」的核心理論,其中「善意溝通」理論提出安全感、歸屬感是每個人重要的需要。我們相信在感到安全的環境下,學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他人連結,減少孤獨,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因此我們透過提供三方面的「班級經營」支援,包括(一)小學六級共37節、結合兩大核心理論的班級經營課程;(二)「傾一傾」日常分享資源庫;(三)班級經營活動日,鼓勵學校釋出常規課時,使各方持份者明白關係不能只靠課外活動去建立。 在聖誕假期前夕,我們分別與兩所伙伴小學合辦全校的班級經營活動日,主題是「同理彼此.建立關係」,希望為學生創造深刻的班本回憶,同時建立具同理心的正向關係。 活動日於連續兩個下午舉行,第一天的主題是「學好同理心」。學生先觀賞一條卡通短片,在片段中,伴隨着滑稽的音樂,一隻熊玩滑翔傘連番失敗,重重地摔倒地上,甚至與飛機迎面相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嘗試代入「倒霉熊」的身分,有的學生表示「覺得倒霉熊好痛、不開心」,並思考作為「倒霉熊」的朋友可以如何幫助牠,學習到同理心是「從別人的角度,理解別人的感受,並願意幫助對方」。 同理活動日 創共同回憶 在及後「同理手環」的活動中,學生要設計屬於自己的手環,並訂立自己在活動日的同理心目標,例如聆聽同學、對同學說聲加油。過程中學生都發揮學習到的同理心,當看到有同學用盡方法都戴不到自己的手環,他們不是嘲笑對方,而是主動互相幫忙,令人十分鼓舞! 第二天的主題是「實踐同理心」,安排了不少讓學生合作、發揮團結精神的活動,包括壓軸的「班級問答比賽」,比賽採輪流作答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有貢獻的機會。在其中一班,有幾個學生在等候作答時,高舉自行製作的「應援牌」——寫着「加油」的紙張,聲嘶力竭地為同學打氣,場面既有趣又溫暖。來到比賽尾聲,班級團結的氛圍更是達到巔峰,當聽到題目是「在限時內與全班同學擊掌」,學生隨即一同舉起右手,齊心協力完成最後的目標。活動日在一片歡笑聲中畫上圓滿的句號。 各位校長、老師和家長,學校猶如學生的另一個家,具歸屬感的校園和緊密的人際關係,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邀請大家了解你的學生或子女有否在學校感到孤獨,並思考推動班級經營活動,提升學生在學校的聯繫感。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一趟離開家長的學習之旅

近日筆者帶領學生參加海外交流團,到韓國首爾學習和交流,體驗當地文化,參觀不同名勝及認識當地歷史。師生都十分開心,並且讓他們大開眼界,滿載而歸。猶記得3年前,學校打算舉辦日本沖繩交流團,可惜最終因疫情關係被迫叫停,師生都覺得很可惜。因此,當一切復常後,學校去年立即重啟對外交流,走遍福岡、台灣及上海等地,學生及家長都很開心能衝出香港交流。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走到現場體驗的知識,往往較透過閱讀書本所吸收的知識來得深刻,而相較跟家人去旅行,參與學校交流團對學生亦別具意義。 交流團寓學習於娛樂 1.訓練學生自理能力: 參加交流團往往是學生第一次離開家人的時間,在沒有家長照顧下,學生須獨自處理不少事情,例如獨自執拾行李、洗澡、妥善分配金錢購買紀念品,都是小朋友的必經過程。在交流團期間,學生難免會遇到困難,例如曾有學生於過海關前弄失機票,隨行教師要陪同學生原路折返尋找機票,幸好最終也能找回,成功登機。雖然這些事一次也嫌多,但也不失為一個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警惕及好好保管個人物件,從難關中學習。 2.跨文化體驗: 交流團涵蓋文化體驗或與當地人交流的行程,例如參加內地交流團時與姊妹學校的學生交流,參加台灣足球交流團時與當地足球隊學生打友誼賽,而在這次首爾交流團中,師生更有機會作韓服體驗和跟隨當地舞蹈導師學習K-pop舞蹈。這些在地體驗行程讓學生「寓學習於娛樂」,認識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文化,擴闊學生眼界,增進學生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及尊重。 學溝通建立友誼 3.吸收語言養分: 學生在參加交流團時往往要用非母語溝通,例如在內地時要以普通話交流,藉此加強學生以普通話溝通的能力和信心,而在其他地區交流時,學生更要運用英語作日常溝通,增加學生的語言流利程度,以及從中學習新的詞彙及日常表達方式,更可接觸日語和韓語等其他語言,提升學生對外語的興趣。 4.建立深厚友誼: 在交流團中,學生往往有機會與當地學生互動,讓學生建立跨國友誼和人際網絡。除了認識當地學生外,他們亦要跟同團學生相處數天,一起享受各樣行程,同桌吃飯分甘同味,與同房同學分享過程中的喜與憂等,這可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及待人處事的技巧,建立深厚的友誼,以及建構難忘且美好的共同回憶。 雖然交流團只有短短數天,但對學生的成長卻有深遠影響。相信小朋友長大後,都會記得這趟精彩的旅程。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滑步舞」看協調訓練

最近,筆者身邊的朋友都被韓式「滑步舞」的潮流帶動,紛紛練習這種需要運用身體和雙腳高度協調而使人產生錯覺宛如飄浮在空中的舞步。練習時大家不時會被奇怪的協調姿勢引笑,而朋友們的結論都一致是「原來協調是這樣困難的」!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過我們作為成人練習的經驗,讓各位家長更能夠體驗小朋友在協調訓練時所面對的不容易。 大肌肉訓練中的協調練習,最常會被提及的是手眼協調和雙側協調。手眼協調,是指眼睛和手部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涉及小朋友在觀察、辨識和追蹤物體的同時,使用手部作準確的動作,例如接球。雙側協調則指小朋友協調不同身體部位之間的能力,例如游泳、跳舞,又或是以上提及過的「滑步舞」。 筆者在臨牀上接觸到不少家長和小朋友,時有聽見他們在協調練習中有摩擦,感挫敗、氣餒,以下與大家分享幾項在練習時的小貼士: 1.設身處地 理解困難 時有家長會問,為何拍球、開合跳、跳繩這些像「天生」就懂的技能都要訓練。其實,這些活動牽涉精準的本體感、空間感、眼睛追蹤、動作規劃、肌肉力量控制、手眼和雙側協調等。每個人起點不同,強、弱項不同,也就好像有人會覺得「滑步舞」容易掌握一樣。當我們嘗試設身處地,再配合治療師的檢查,理解小朋友在能力上不足的地方後,就更能理解小朋友所面對的困難。 2.先講求質素 再講求次數 在練習時,緊記數量不是唯一的指標。有很多小朋友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想拍50下籃球」、「想跳60下繩」。 但很多時候,這樣的目標使動作變得急,變得亂,欲速不達。家長這時可與小朋友商量,降低目標次數。這不代表減低要求,反而是將重點放在細節,當每一下都做得符合準繩,自然可以做得多。 3.找出困難根源 針對練習 每個小朋友對各樣活動的掌握能力和技巧不盡相同。從臨牀角度來說,如果小朋友和家長能配合物理治療師的臨牀評估,找出困難的根源,學會具針對的練習方法,就能事半功倍,讓小朋友更易掌握到進步的重點! 最後,筆者想和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和小朋友作治療訓練,並不是要讓他們成為頂尖運動員。我們希望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建立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鞏固基礎,使他們在學校及社交環境中,能從容自信地嘗試自己未能完全駕馭的新技能。就如練習「滑步舞」一樣,即使動作不容易,也希望過程是輕鬆、歡樂、有趣的。大家不妨也親身試做,體驗一番,好好理解我們的小朋友!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教語文形式勿忘意義

語文教學有兩個取向,分別着重語文表現的形式,以及語文表情達意的功能。形式與意義,兩者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當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時,有時會顧此失彼,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意義。就如一些我們選用的句子,雖然符合語文規則,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幾乎從來都不會這樣用。以下舉例說明之。 「陳大文有口」 不切合生活用語 有幼稚園低班的主題是「我愛我的家」,教師設計了以下「姓名練習」: 請寫上自己的姓名 ____有口 ____有手 ____有眼睛 ____有耳朵 這份練習的目的,明顯是讓幼兒重複書寫自己姓名。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否說出句子「陳大文有口」?在什麼時候會這樣說?是否別人不知道陳大文有口,因而我們需要澄清誤會,指出「他其實是有口的」?語文的功能是傳達意思,這句子又表達了什麼? 另一例子,是小學一年級英文科的,男生與女生在對話: What are the children saying? Write. Girl: I am a girl. Boy: I am a boy. 為什麼我們要告知別人「我是男生/女生」?莫非別人看不出來?我們的性別很難辨別嗎? 此外,教師經常會使用命名練習,要求學生說出/寫出不同物品的名稱。例如:在小一英文科課題「Things I bring to school」,有練習展示桌子上各式各樣的文具: What are they? Write. a pen, a pencil, a book, an eraser, a pencil case, a school bag, a ruler 這練習的確有助豐富學生的英語詞彙。然而,命名本身是否我們平日會做的行為?假如讀者走進文具店,會否看到每樣文具都會說出它的名稱?這行為是否符合日常生活經驗? 眼耳口鼻到處走? 筆者在小一普通話科的教材中,找到以下兒歌: 你的眼睛在哪裏?在哪裏?我的眼睛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耳朵在哪裏?在哪裏?我的耳朵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鼻子在哪裏?在哪裏?我的鼻子在這裏,在這裏。 你的嘴巴在哪裏?在哪裏?我的嘴巴在這裏,在這裏。 為什麼眼耳口鼻會到處走?掉到不同的地方,不知所終? 最後的例子,是小二普通話科的,練習展現4名學生圍坐交談: 第一名學生說:「我有一雙手,你呢?」 這學生為何需要告訴同學「我有一雙手」?還要反問「你呢?」難道同學們都有不同數量的手? 其實,以上練習的教學目的是闡釋普通話的變調,讓學生明白「一」的不同說法。在「我有一雙手」中,「一」是用第四聲;但「我有一個書包」中,「一」卻是用第二聲。因此,活動強調的是普通話的形式,不是意義。 語文的形式與意義,兩者都同樣重要,不可偏廢。教師設計活動時,宜同時考慮兩者。當教師選用句子時,可嘗試思考一下:自己平日在什麼情况下會說出這句子?這樣分析過後,就可避免出現上述偏重形式而遺忘意義的情况。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山野長征

12月的假期,我幫9歲的細仔報了一個山野長征活動,在資深導師帶領下縱走野外幾天。活動全程6日5夜,阿仔參加的是3日2夜的半程版。他有過多次離開父母宿營的經驗,但獨自跟導師露營還是首次。雖是半程版,對於溫室長大的他,已是很大的體能和信心挑戰。 我在前文提過,兩個仔都是典型的城市孩子,喜歡舒適便利,不嚮往郊野。我跟細仔商量報名時,不是用大自然的美好來吸引他,而是說,既然我讓他今年開始可以玩耗時的電腦遊戲,那麼他也需要參與一些鍛煉身心體魄的活動,以平衡生活,他也接受我這看法。偶爾到山上走一轉,就能確保長期打機之樂,他是心甘情願的。 「熱身」露營 兒子病倒 不過,相比之前他參加過的單日活動如溯溪行,山野長征的吃苦程度,還是明顯超出他的心理預期。 導師們相當細心,事前特意在12月中安排了只有2日1夜的觀流星雨露營活動,測試各人裝備和讓孩子們心理適應。露營裝備比一般行山多,我特意添置了較大容量和加強腰背承托的兒童背囊、露營常用的輕便鋁飯盒等,還有着重排汗功能的運動衫褲、保暖而又不太重的羽絨睡袋,總之是希望確保基本的舒適感。然而,那兩天冷鋒來到,我預備的衣物還是不足。 阿仔本性獨立,事前也同意解散時不用我去接,他跟隨朋友的家長回家就行。然而,相信是山上太冷,瘦削的他迅速消耗熱能,令應付背包重量倍感吃力。朋友家長告訴我,解散時他像是呆了一樣。我在樓下見到他,發現他有微燒,他像敗兵一樣說,擔心之後真正的3天長征會更辛苦,他想退出。 我知他需要安撫,輕說先不用急着決定,並即時「大大力」輸出媽媽能量,給他深深的抱抱,「呵番呵番」,又稱讚他「你很捱得」。這個年紀的他,仍然很喜歡黏媽媽,媽媽呵番就已復元一半,到上牀休息時已經退燒。 我深深感恩,這其實是他和我的寶貴學習。一方面,城市孩子很少捱凍,平時就算穿少了,很快就會回到室內,家長也常在身邊添衣,自我管理保暖的意識不強。儘管背包內有打底衣褲,他也沒想到可穿上身。另一方面,我在預計衣物時,也為了盡減背包重量和體積而「博得太盡」,選擇較單薄而基本的,例如後備的羽絨外套,捨長袖而取背心。無論阿仔和我,都需要靠這樣的實戰摸索和調整。 放下期望 接納軟弱退縮 一開始要孩子穿得厚,永遠是最簡單安全的,但行山過程會發熱,焗出汗水也易着涼,所以不能用糉子穿法,而是洋葱穿法。最重要是,孩子要學會臨場感受自己舒適度和自主增減。這其實是一種很基本的生活能力,卻確實是需要實際體驗學習的,而溫室生活往往剝奪了這種體驗和能力。 作為後備衣庫的掌管人,我也看到自己的盲點。小時候的我習慣了不夠衣服,抗冷的敏感度至今不足。潛意識中,我也可能以為阿仔像我一樣,可以非常刻苦。但現實是,他是這個時代的小孩,不是當年的我。 執筆時,還未到戲肉的3天長征。阿仔復元後沒再要求退出,我從穿衣法、裝備安排方面,逐點逐點跟他回顧和調整,增加他的信心,他也每天做體能練習預備。一些連續參加了幾年長征的大男孩家長,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例如說阿仔當初也是辛苦到哭、懷疑自己,最終完成後卻信心大增,變得願意接受挑戰,艱苦都變成美好回憶。 大男孩們的故事,當然鼓舞了我。同時,我也提醒自己放下期望,接納阿仔的一切可能,包括軟弱退縮。成長需要等待,無論眼前見到如何,每分學習都已無比寶貴。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歡度聖誕月

聖誕快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親友互送禮物?上回提到華德媽已投入工作,在這個12月,我也參與了兩個由工作單位舉辦的聖誕節聚餐,跟新同事在美酒佳餚的晚上互相認識,內容也離不開家裏的聖誕樹和節日安排。同事們亦很好奇,香港人是如何歡度聖誕節的呢? 降臨日曆 倒數驚喜 我記得小時候,學校總會舉行聖誕派對,大家各自準備小食,帶到班裏分享,並交換禮物,送心意卡等。對小朋友來說,聖誕節是一個歡天喜地的節慶!但來到德國生活後,我才知道聖誕是整個12月的事! 自12月1日起,華德兄妹跟廣大德國民眾一樣每天在降臨日曆(Adventskalender)裏尋寶,降臨日曆總共有24個小格子,象徵着迎接節慶的每一天,每一格都是一個期待的小驚喜,通常是朱古力和糖果,最能考驗孩子面對引誘的忍耐力!近年各大品牌都加入爭奪市場,現在的降臨日曆也能尋到化妝品、維他命產品、寵物零食等!這樣的變遷,使得原本應是家庭歡樂的習俗,變得與商業營銷緊密相連,故在各大商場都人頭湧湧,玩具店也常出現缺貨! 知慳識儉的華德爸常開玩笑道,有什麼想買的新產品,在聖誕節過後上二手拍賣平台看看吧!的確,在過往幾年,孩子常常收到過多的玩具,也未必每份都合心意。節慶也伴隨着大量的產品包裝和容器,成為節後可能產生的廢棄物。這種節慶過後的垃圾問題,讓我不禁反思在歡樂背後所產生的環境影響。 雖然德國的回收制度在全球被視為相當成功,膠樽的回收率高於九成半!莫非德國人特別有環保意識?當中居功至偉其實是「空樽回收系統」(Pfand system),消費者在購買飲料時支付額外的押金,通常是25仙歐元(約2港元)(膠樽)或8仙歐元(約0.7港元)(啤酒樽)。當消費者飲用完畢後,他們可以將空樽放入超市內的自動回收機,以回收押金。華德兄妹自小也非常熱中收集空樽,一起帶到超市一個接一個地把空樽投進回收機,身體力行地支持資源再造。 華德兄妹負責平日送樽到超級市場回收。(作者提供) 支持環保 回收成習慣 這種思路也在各大小城鎮林立着形形色色的聖誕市集(Weihnachtsmarkt)體現。跟朋友在寒風中喝着熱紅酒(Glühwein)談天,也是德國人12月的重點活動之一,在聖誕市集的酒檔都有自家設計的年度酒杯,大家在品酒時也需要支付2至4歐元(約17至34港元)的押金,故在德國聖誕市集幾乎不能見到滿地狼藉的杯子,回收這回事,習慣成自然,也挺有參考價值!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印度女孩的哀號

在今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中,再有小小行動者站出來——印度女孩Licypriya Kangujam走到大會主席台前疾呼:「我是一個孩子,我對現今氣候危機感到徹底沮喪。我們是第一線的受害人!」 說是受害人,因為她才活了短短12年,已經多次飽受環境污染之害。6歲時,她跟家人住首都新德里。那裏的空氣污染已經達到危害肺部健康的程度,為了減少孩子逗留戶外的時間,政府不得不下令停課,有時候一停便是一周。升上小學沒多久,Licypriya跟家人避走到東部的奧里薩邦,可是避得過污煙,卻躲不掉極端氣候。 特強暴風相繼來襲 2018年起連續兩年,毗鄰奧里薩邦的孟加拉灣生出兩個特強暴風。第一年的提特里奪去85條性命,被蹂躪的大地和社區猶在喘息,翌年卻來了更強勁的法尼。前車可鑑,這回政府趕緊撤離120萬名居民,但仍有數十人罹難。流離和死別,凝成Licypriya的童年回憶,促使她小小年紀便創立環保組織The Children Movement,化身行動者為兒童的未來發聲。 像Licypriya那樣的少年行動者,近年一一走進公眾視野。2019年,瑞典女孩Greta Thunberg在聯合國詰問國際氣候領袖的不作為,句句"how dare you"像利刃一樣揭示成人的虛偽;2018年,黑人少女Thandiwe Abdullah在洛杉磯向50萬名婦女遊行的群眾演說,爭取女權和黑人權利;2017年,非裔少女Shana Grant因為友人在華盛頓被持槍匪徒殺害,站出來反對槍支和暴力;2012年,少女馬拉拉在巴基斯坦爭取女生上學權,於校巴上被槍擊頭部,她在康復後持續推動人權,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後生可畏,但我們更該看到是什麼逼迫他們一一走出來——槍械、暴力、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氣候災難、戰爭。大人創造的環境。套Greta一句話:「這完全是錯的,我根本不該站在這裏。」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職業病看中文教科書

因為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看中文教科書的課文,總是「多兩錢肉緊」,有時幫兒子默書,粗看一下,仍忍不住對着兒子長篇大論品評一番,有時讚美「這編輯(或作者)真是寫得好」,有時不留餘地,直斥「這篇寫得很差」。 至於哪裏寫得好,哪裏寫得不好,我真的可以逐字逐句逐段,解釋給孩子聽,為何這樣寫不好,為何這樣寫精彩。孩子聽了有沒有得益,我自己講的是否一定正確?我就是不理,只管囉囉嗦嗦,自得其樂。 見好文章「喜若狂」 年紀大了,好為人師,當然不好,簡直是一種「病」;自問唯一做得好的地方是,每次「好為人師」之後,總會加一句「個人意見,不是真理」。其實不關心,我對一篇文章的褒貶,會否讓孩子領略到什麼作文心得,我只是想跟孩子分享,我對文章,總懷有一種不可救藥的熱忱。 在公司,看到同事寫出一篇好稿,高興老半天,總是不吝讚美。不過,與其說那是讚美,毋寧說是興奮之情,直抒胸臆。在孩子的教科書裏,看見好文章,也是一樣。我自然知道教科書文章存着各種限制,正因為我知道寫教科書課文的各種限制,我才會「喜若狂」般告訴孩子,這文章寫得多好。孩子的媽從事教科書編輯多年,我最喜歡「幫忙創作」那些有諸多限制的「作文」,例如要在文章的第一段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我就會這樣創作:你知道我剛才吃了多少個蘋果嗎?10個!雖然吃了這麼多,但我還想再吃。然後,課程要求要加上指定修辭,例如要用「反復」、「比喻」和「排比」,我就會這樣繼續創作下去:我多麼想吃,多麼想吃。蘋果就好像一本好書,你總想多看一本;蘋果就好像一場美妙的演奏,你百聽不厭;蘋果就好像知己,你永遠放在心裏。 感受是動力的開端 一篇文章,好或不好,見仁見智。但是,讓孩子知道一個人對文章的感情,其實更為重要。有人問:怎樣才算是一個好讀者?我的答案是,對讀到的東西有感覺、有反應的,就是好讀者。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見解精妙也好,看法荒誕也罷,總勝過不知不覺,若無其事。 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在哪裏埋下了暗示和伏筆;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用了另外一個不常用的詞語是為了押韻;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忽然從寫人轉移到寫景,是側寫時間的變化;我當然想讓孩子知道,作者這樣寫不好,但是他之所以要這樣寫,是因為他要在一個本來圓滿的結構裏加入一個課程要求的「修辭」或「句式」,偏偏他要應付的「課程要求」已經太多,所以力有不逮,無暇兼顧「美學」和「功能」之間的衝突;我當然知道,大人寫文章往往有文章以外的許多難處…… 然而,我不用孩子知道一切,因為知識和看法總有錯誤的時候。我只想讓孩子學會感受一切,好的和不好的一切。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彩虹樂園遊戲玩個夠

今年聖誕節,深受大人和小朋友愛戴的Care Bears來到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帶來一系列特色遊戲與手作、甜點工作坊,一次過滿足孩子多個願望!走入Care Bears的夢幻彩虹樂園,小朋友可先到兩大打卡位「Care Bears Photo Booth Box」及「Beaver's School—夢幻粉磚池」,與七彩的Care Bears打卡合照。而同場設有多個特色遊戲,包括可以夾走可愛小熊的「開心彩熊機」、挑戰眼界的「幸運擲彩虹」、測試運氣的「奇妙扭扭樂」扭蛋機等,還有會掉下糖果的「繽紛糖果收集器」,適合貪玩的小朋友。 除了玩遊戲,樂園亦舉辦手作及甜品工作坊,讓家長與小朋友同度過愉快的親子時間。手作工作坊包括「魔法鬼口水」、「開心串珠仔」、「無限創意環保袋」及「星閃閃相框工作坊」;甜品工作坊則有「熊熊玻璃曲奇」及「彩虹紙杯蛋糕」2款甜點讓參加者自由選擇。 (機構提供) ■INFO 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Care Bears夢幻彩虹樂園 日期︰即日至2024年2月29日 時間︰上午10:30至晚上6:30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2樓205-207號舖 網址︰www.thebigthings.com ■送入場門票、Care Bears期間限定遊戲及工作坊名額 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送出入場門票及Care Bears期間限定遊戲及工作坊名額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名額15個,每人可獲門票1張(1成人及1小童入場)及參與遊戲兼工作坊1節(需先預約)。 有興趣的讀者請於12月29日(周五)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姓名、聯絡電話及地址傳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收到專函通知。 問:請說出The Big Things Playground.Care Bears夢幻彩虹樂園其中一個特色遊戲。 整理:陳真紀、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DIY:與大師一較高下 搓搓切切 親製烏冬好滋味

自己吃的烏冬自己整!來自名古屋的「山本屋」最近在尖沙嘴海港城開設第二間香港分店,大家除了可以嘗到日本職人手製的烏冬,小朋友更可跟隨專業師傅由搓麵粉起,學習製作烏冬的秘技,最後還可以即場品嘗自己親手製的成品,與烏冬大師一較高下!   主打每天新鮮製造手工烏冬的「山本屋」在日本開店多年,早前在大圍開店,近期更於尖沙嘴海港城LCX開設分店,亦會不定期舉辦手打烏冬工作坊,讓小朋友有機會跟山本屋第五代傳人青木晃佑,學習製作烏冬的技巧和訣竅,除了獨立課堂,爸媽更可用包場形式上課,相信會是不錯的生日派對活動呢! 成功完成:職人青木晃佑(右)及林勝常(左)大讚小朋友的烏冬做得不錯呢!(曾憲宗攝) 工作坊證書:完成工作坊的小朋友可獲由日本發出的證書一張。(曾憲宗攝) 烏冬工作坊接受4歲或以上小朋友參加,因為沒有用上腳踏方法或機器協助,所以手仔要夠力,才能不斷按壓麵糰。不過,爸媽們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工作坊是以親子形式上課,一名大人可以在旁協助小朋友。課堂完成後,大人可以品嘗到一碗餐廳供應的味噌烏冬,小朋友就可以吃到自己親手製作的烏冬,即場享受成果。 新鮮製作的烏冬宜即日進食,餐廳會以雞肉熬製的清湯加入蔬菜把小朋友手製的烏冬(右圖)煮好給他們即場品嘗,剩下的會讓大家帶回家給家人享用。而陪同參與的家長則可品嘗餐廳準備的一碗味噌烏冬(左圖)。(曾憲宗攝) 餐廳所有的烏冬均人手切割,每一條烏冬粗幼也有少許不同,不過無損它的彈牙口感。(黃志東攝) 山本屋招牌美食有吉列蝦明太子忌廉平烏冬(前,$108)、名古屋黑赤雞翼山(中,$88)及四日市赤味噌手抓豚(後,$98)。(黃志東攝) ◆製作過程(圖) 採訪當日的課堂由青木晃佑親自教授,由於青木只會說日語,他上課時另一名職人林勝常(Sam)會在場協助並擔任翻譯,而兩名導師也非常幽默風趣,示範和講解時不時製造笑話,讓課堂氣氛更輕鬆愉快。 (1)製作烏冬只需兩種材料:中筋麵粉和水。這種中筋麵粉是山本屋獨有配方,它是由3種日本中筋麵粉組合而成,由當地廠家特別為山本屋製作,而水則是用蒸餾水。Sam指香港有些食店製作烏冬時會加入鹽,雖然能讓烏冬存放得長久一點,但會影響烏冬口感,變得較硬身(黃志東攝) (2)把麵粉加水混合攪拌。水的分量會按天氣潮濕度而有所改變,若天氣較潮濕,用水便少一點。不過由於麵粉與水混合成麵糰後,要放在3℃至5℃度雪櫃一晚,所以這個步驟會由職人預先完成(曾憲宗攝) (3)用掌心力把空氣推入麵糰中,每推一次便把麵糰對折再推,直至4邊均勻,這個動作要做約10至20分鐘,需要不少體力(曾憲宗攝) (4)握拳用力打壓麵糰中間位置,重複多次(曾憲宗攝) (5)用擀麵棒在麵糰中央位置向外擀壓,然後把麵糰位置轉90度,再擀一次,前後做8次(曾憲宗攝) (6)用擀麵棒把麵糰捲起來再壓平(曾憲宗攝) (7)麵糰要被壓扁至上下邊緣碰到工作墊上下為目標,青木晃佑(圖左)和Sam(圖中)一直在旁為小朋友打氣(曾憲宗攝) (8)鋪上少許麵粉,以免麵糰黏實,把麵糰對折再對折(曾憲宗攝) (9)用切板由右邊起約4毫米下刀,切成一條條的烏冬。職人傳統會用較鋒利的專用刀,但為了安全,小朋友會用這種切板,不過要較用心機才可切斷麵糰(曾憲宗攝) ■INFO 「山本屋」-LCX 時間:上午11:30至晚上10:00 烏冬工作坊 日期及時間:可於The Food Story應用程式查詢及報名 價錢:$460(每對親子) 地址:尖沙嘴廣東道3-27號海港城海運大廈3樓32號舖 查詢:2297 2039   文:顏燕雯 模特兒:陳思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