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重複刺激 助幼兒說first word

近期在督導實習學生時,遇上幾個兩歲多的個案,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弱,但未有「first word」,即是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卻未能講出單字,幾個爸媽不約而同地訴說:「小朋友明明就明白,叫他們做什麼都好像能理解,就是不願說,愈叫小朋友跟着講,他們就愈不說,好像愈逼就愈少說話,弄巧反拙。」言談間當然感受到爸媽們的沮喪。其實,想小朋友盡快說出第一個字,除了要求小朋友模仿之外,還有其他辦法。 傳統的言語治療大多是輸出導向(output-based),即是透過結構遊戲讓小朋友大量練習目標詞語或句式。在治療師設計的遊戲中,小朋友要說出目標句式才能繼續,而參與課堂的家長亦會在課堂中明確地聽到小朋友說出所教的內容。但對於一些未有first word的小朋友,有時真的如上述所說:逼不來。倒不如加入另一類以輸入為本(input-based)的語言治療,今次就分享我的學生選擇的其中一個治療方法——聚焦語言刺激(focused stimulation),供各位參考。 讓小朋友領導遊戲 聚焦語言刺激以統計學習理論(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及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相信人會在環境中不斷學習,透過重複的刺激,就能學到該知識或技巧,就好像現代的人工智能AI學習一樣。 那怎樣套用至語言學習呢?就是在小朋友玩耍時,首先讓小朋友領導遊戲,因為人總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中學習得最快,吸收得最容易,所以爸媽在作語言刺激之前,建議先在旁觀察小朋友怎樣玩耍。例如:很多男孩子喜歡玩停車場玩具,如果小朋友在「泊車」,我們選擇作刺激的詞彙可能是「開始」、「停」這類動詞,家長可以在小朋友開始推車時說「開始」,在小朋友停車的時候說「停」,或是在推車的時候說「停車未呀?」等,每次的說話不需要一模一樣,但所說的句子不能太長,以免擾亂小朋友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所有語言刺激均在形容小朋友的玩耍,而不是命令或指引小朋友玩耍,這樣的功效就最大了。 聚焦一兩個詞彙勿貪心 可能爸媽心中會疑惑:真的聽就能學習?平時自己都會在小朋友玩耍時說話,卻沒有這樣的效果,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語言刺激的劑量(dose),就像服藥一樣,這治療手法的研究指出,每個目標詞語在一堂45分鐘的治療課中最少要出現60至80次才有成效。所以另一個小貼士就是切忌太貪心,一次過選擇太多想教導的詞彙,反而應集中一至兩個詞彙,令語言刺激的次數提高。 說回實習學生的個案,其中一個兩歲多的個案在聚焦語言刺激下,只需要一堂的時間,已經由只有「呀」、「烏」這兩個音,增加至有「貓」這字,可見教導小朋友說話,有時真的不需要逼他們模仿,反而在遊戲中愉快學習,多聽到該字詞也是有效的。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疫情時代,幼兒教師快樂嗎?

教育的實施者,在幼兒的發展歷程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幼兒教師的工作繁多、工作時間長、責任重大,對他們的幸福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過去3年,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幼兒教師的幸福感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他們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大增——在復課階段,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需要兼顧疫情防控工作;有一些幼稚園還面臨收生不足甚至停辦的危機。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影響幼兒教師的幸福感。研究發現,如果幼兒教師有較高的幸福感,他們能夠營造富有支持度的課堂來幫助幼兒成長,同時也具備更積極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同事關係和更強烈的職業承諾。相反,如果幼兒教師的幸福感較低,他們則難以和幼兒產生高質量的互動,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更加消極,並有離職的可能。 工作資源多 提升幼師幸福感 雖然幼兒教師的幸福感對幼兒教育的質素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視,令香港幼兒教師的幸福感明顯低於鄰近地區的幼師。筆者及團隊早前做了一項為期兩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幼兒教師幸福感」研究項目,邀請了粵港澳大灣區4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50間幼稚園共1308名幼兒教師填寫網上問卷。初步研究發現,幼兒教師在一些幸福感指標上表現較好(例如心理上的豐盛狀態、奉獻精神等),但在一些指標,如生活滿意度、身體健康等,則表現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幼兒教師在大部分幸福感指標上的表現明顯低於其他3個地區的教師,尤其在工作壓力、工作倦怠(情感枯竭),以及整體健康狀况等方面。為了解影響幼兒教師幸福感的因素,筆者及團隊對數據作了更深入的分析。結果發現,當幼兒教師面對較高的工作要求時(例如工作量大、情感付出多),他們會體驗到較低的幸福感;而當幼兒教師擁有較多工作資源(例如同事和上司的支持)和個人資源(例如心理韌性)時,他們則會體驗到較好的幸福感。 至於怎麼提升幼師的幸福感呢?這需要從多方面來着手。從學校層面來說,幼稚園通過提高教師歸屬感、創造具支持度的領導風格、促進同事關係等方面來提升幼兒教師的工作資源。從教師個人層面來說,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積極正向的態度去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另外,政府也可以通過立法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來提高幼兒教師的福利、提高師生比例,以及增加助教職位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幼兒教師的幸福感。 文:黎建斌、孫瑾(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被愛的孩子為什麼會聰明?

上次提到,美國有一項研究,說被愛的孩子更聰明。 我相信,這是真的。雖然我不大知道「聰明」的定義其實是什麼,但是,我大抵明白,一個孩子被愛,他會經歷什麼。他會知道,他做的事不一定對,但是,他這個人沒有被全盤否定。他會知道,在其他人眼中,他犯下了彌天大罪,以至罪無可恕,但是,世界上至少有一個人,並不是這樣想。因為他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愛着他,所以,他會在某種重要的情况下,突然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做,因為不能讓那個人失望。 「邪惡主意」 聰明主意 當他要放棄時,他沒有那麼容易放棄;當他幾乎無法堅持下去時,他還有動力堅持下去。有人愛,跟沒有人愛,一定有重大差別。 世上許多聰明主意,最初都不為世人認同,甚至被認為是邪惡的。我相信,即使是最堅強的人,內心如果沒有被愛着的想法,聰明的主意可能就夭折了,被埋藏了。愛為什麼重要?因為,這超越了一般人和一般常識的評價標準。 地球環繞着太陽轉?不要皇帝要民主?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投票?有色人種可以和白人一樣投票?在一段長時間,這些主意都可以被視為邪惡。如果提出這些主意的人,心裏面只剩下痛苦和孤獨,這些主意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 科學令人謙虛 愛也令人謙虛 雖然聽起來很古怪,但我認為,愛孩子和科學精神,是有共通之處的。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沒有自以為是,都沒有把看起來奇特和不合常理的事,一下子扼殺,兩者都相信,有些事情,初步看來可能有違「常識」,但是,一個人直覺的想法以至當今社會現存的權威想法,都不一定對。 一個人愛孩子,有時就會「忍手」和「忍口」,不替孩做過多的事,不隨便批評孩子一些奇怪的做法。一個人愛科學,就不會在未仔細研究之下,即下斷言,彷彿愈快做出斬釘截鐵的判斷,就愈能顯示自己聰明。 在科學家眼中,許多「天條」都有可能是錯的,現在沒有錯,只是未被證實錯誤。擁抱科學信念的人,當然會知道,任何人其實都處於這種「可錯的狀態」,科學家自己有可能是錯的,總統大人也有可能是錯的。每個人都是潛在錯誤者,這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因為只要知道這點,大家就可以避免因過度自信而犯下不可修補的大錯。科學進步,是因為前人的結果,一直都可以被後人推翻。凡事皆可錯,我們就不會自大,目空一切,而且,錯了的東西,總有機會和空間修正。 一直相信,民主的基石,不是聰明,而是知道「人皆犯錯,事皆可錯」的科學精神。 愛孩子的家長,不需要聰明,只需要遠離自大就可以。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中醫的秘密

家傭姐姐放長假,我每天下班回家趕做「兼職主婦」,實在有點忙不過來。我媽媽見我人仰馬翻,於是每星期找兩天專程來我家煲湯,為我們補充營養,修復我們的焦頭爛額。 母親習慣按需要在湯裏放點藥材,女兒吃得津津有味。「婆婆,我媽之所以會長得這麼強壯,是因為從小吃你煮的東西!」她拐個彎來哄人,哄得我媽眉開眼笑。小傢伙不是耍嘴皮而已,平日她對吃興趣缺缺,現在卻真的把湯都喝光光,我媽更樂了,但另一邊又念我不會養孩子。 說來慚愧,母親家族原是中醫世家,上世紀在省城有所中藥店。戰後,外祖父來港做了中學校長,雖然一家以教書為生,但至母親一代也沒有丟失那些關鍵的家傳本領。她自稱只是略知皮毛,卻至少在必要時仍能開兩道藥方子鎮宅,平時則發揮藥食同源,煲個靚湯全家一起固本培元。可是,我在這方面卻傳承不到半點功夫! 要不是近來的忙亂,我鮮少憶起這段家族故事。我和女兒說起,也說到中醫藥。我自己對此幾近無知,何妨和女兒一起尋根問柢?聽母親來口述歷史當然要,但帶着孩子了解既熟悉又陌生的中醫藥文化,我也找來了繪本——《中醫的秘密》。 這本小小的書中有3個故事,主角小紅雨是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腦袋瓜裏裝着的盡是奇思妙想。她有時在窗前發呆,有時伏在爸爸的大肚腩上出神,有時回憶起小時候那後山的小溪,有時又記起從前又濕又熱的夏天。翻開繪本,我們走進小紅雨奇想的世界,彷彿看到了小紅雨準備為我們演繹寓言故事。她在每個故事中,都拋出了不同的比喻:去做一場白日夢,用與生俱來的五感交流,解釋中醫師的四診「望、聞、問、切」;去打理家居,用「蚊患」比喻「病患」,由處理「蚊」的不同着眼點和方法,闡述中醫藥學對「病」的觀念和對平衡的追求;去溪邊玩耍,用江河的流動比喻氣血的流通,指出針灸、拔罐等中醫藥物理療法的治病原理。 中醫可以治病不用藥 內病外治 「中醫一點也不神秘,也沒什麼秘密。」本書的序文一開首就如是說。神秘一說,固然是就中醫可以治病不用藥、內病外治等而言,這些對小孩來說可真是非常抽象。可幸的是,除了淺白卻富詩意的文字外,繪者工千芊以樸實而具童趣的畫風,讓小紅雨化身成為可愛可親的文化使者,把看似遙遠又模糊、古老又神秘的中醫藥知識帶到孩子的面前,鼓勵小讀者由此開始認識中醫藥文化。 當然,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難以三言兩語就講解清楚。有些觀念,甚至連大人都不一定能輕易地弄明白。畢竟,中醫是中華文化系統底下的產物,極具底蘊,連結古中國的思想和哲學觀念,反映了中華民族在傳統上對大自然的理解、對人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理解。向來,文化和觀念的傳承與培養都不是容易的事。然而,不容易,卻更是需要我們努力去做的! 說到傳承,我的心念又回到那段還未說完的家族往事,想到母親所掌握的、僅餘的本領,可能傳到我這代便會完全失落了。一陣淡淡的難過襲來。我讀着媽媽給我的筆記,上面祖輩寫的蠅頭小楷,那一個個藥名:白芷、雲苓、紫菀、半夏、丁香、忍冬……我們固然知道藥性各異,但我喚着那些雅致而古樸的名字,覺得她們彷彿也有不同個性和故事,頗覺有趣。我突然發現:傳承,也許可以慢慢來,可以從認識她們開始的。 《中醫的秘密》(作者提供) 作者:劉敏如 繪者:工千芊 出版: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由中華文化傳播基金出版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生離死別

前一段時間,一位好朋友,也是JUST FEEL的前同事Ocean,因敵不過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在僅僅27歲之大好年華與世長辭。得悉她的死訊,我不知如何反應,感到強烈的無助與不知所措。我發現,自己從小沒有在家或學校學過如何面對離別。也許父母為免子女傷心,會對死亡避而不談。華人社會下,表達負面感受更是難上加難。即使參與喪禮都非常沉默,或是在各種繁瑣的儀式中疲於奔波。可是再逃避,終究要面對這個課題,我們都無可避免面對生離死別。 受到Ocean親屬邀請,在追思會中分享,我開始覺察並感受她的離去,卻常帶着「喪禮其實是做給在生的人」的矛盾,感到迷惘和羞愧。原來我無法接納自己有「哀悼」和「表達」的需要。在友人的陪伴、音樂的共鳴下,我一步一步接觸自己面對Ocean離去的感受,也開始接納「我的感受和需要也是重要的」。除了傷悲、不捨、無力,原來更多的是悔疚、遺憾。約好在我留學一年後歸來與她再聚,可是我沒做到。自責沒有把握每個分秒與她連結,有些事仍想跟她分享,有些地方仍想跟她重遊。 追思會(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想見面 有些承諾講了廿年 有些遊戲玩到一半未完 也只能那邊見/《那邊見》SWING 學習離別 學習過好當下 Ocean離開了世界,但我們仍能活出她的信念。記得她在患病期間,製作了一份excel,每日記錄自己感受需要,更以「感受需要卡」與其他病友連結。她若知道我在她離去後,願意同理自己,和自己和解,好好照料自己的需要,我想她亦會感到放心和滿足。追思會中,我們亦將「自我同理」這份禮物跟參與者分享。我們以感受需要卡佈置環境,當中有「傷心」、「感激」、「憤怒」、「無力」的感受,亦有「關心」、「支持」、「愛」等需要;又邀請大家一同參考感受需要卡,栽種已故善意溝通導師Inbal Kashtan提出的生命之樹根部——「自我連結」,停下來接觸內心的感受、滿足到和未能滿足的需要,還有想跟Ocean說的話。 在自我連結和表達當中,我憶起許多與Ocean共度的時光:她化身「樹懶」為課程故事可愛的角色配音,工作中互吐苦水的點滴,對共同願景的的促膝長談,簡單沉默的陪伴和擁抱,還有在她患病期間互相分享的畫作。記得她因為在乎JUST FEEL的研究工作,想盡快得到上司回應,口邊總掛着「喂呀郭梓樂(Matthew)去咗邊!」想起她皺着眉,着急和緊張的語氣,我會心一笑,亦欣賞她對工作的認真與熱誠。原來除了哀悼傷痛,我還想好好慶祝,慶祝美麗的她曾經存在這個世界當中,也慶祝我們曾經深入的連結過。「慶祝與哀悼」是相生相成的。我們會哀悼龐大的傷痛、憤怒、失落、無力。而我們會感到難過,是因為我們曾經有過如此深入的連結。因此,我們亦慶祝當中經歷過的感動與快樂。在追思會的分享當中,我們亦好像從前在office彈結他分享音樂的時光一樣,以歌聲緬懷Ocean。 /有多少苦痛有你和我一起度過 一起承受 有多少快樂有你和我一起享受 一起感動/ 《當我們一起走過》蘇打綠 我想哀悼不會有完結的一天,但會沉澱、轉化和成長。Ocean的離去,也讓我學習面對離別,學習過好每個當下。不止成年人,即使是小孩子,其實也能察覺到離別的不安,或有機會遇到熟悉的人、心愛的寵物離開人世。讓我們一同學習善意溝通,幫助自己和孩子面對離別,好好的自我同理,共同慶祝和哀悼。 Ocean,我愛妳:﹚ 追思會分享片段《當我們一起走過》 文:霍靖兒(JUST FEEL 感講前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母親自白

「我前陣子的心靈空虛來自於,我好像沒有用途了,當媽媽非常失敗,我覺得我女兒不需要我。我對女兒的所有關心,簡單來說就是囉嗦,所有提醒都變成不合時宜。一次大吵一架後,女兒生氣地說你就是看我不順眼、對我什麼都不滿!我說不對吧,該是你對我不滿,看我不順眼……」 「你或者沒在言語上說我很煩,但是皺眉的那些樣子啊。我很想進入你的世界,但是你告訴我,你能接受母愛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對我而言就是噓寒問暖。我們可不可以有溝通渠道?我真的很難過,覺得自己最大的意義在於我是提款機,除了給錢便是無能。我就說,你不愛我……」 噓寒問暖 變成了囉嗦? 在台灣的清談節目上聽到這段母親自白,日常又椎心。名嘴顏冰心年輕時喪夫,獨自帶大3個孩子,她把話說得又急又用力,迫切地展示身上的斑斑彈孔——都是女兒瞄準自己射來的。那次母女大哭一場,卻沒想到竟能破局。後來媽媽確診隔離,女兒天天噓寒問暖,問媽媽要不要吃女兒牌雞湯。女兒從吵架中聽出來了,媽媽其實是在呼喊她的愛。 身為女兒又當媽媽後,愈能體會噓寒問暖背後的複雜心情。自己是女兒時,同學朋友們輕輕來個問候,便感到整個人都好像被點亮了,渾身暖烘烘的。但同一句話換媽媽來說,卻總是扯出一把火——你不要沒完沒了好不好? 少年關上房門 就像搬到另一個星球 然後當自己成為母親,孩子也長成少年了。少年關上房門,就像搬到另一個星球那麼樣,有另一種文明和生存法則。偶爾他打開房門求生(總得出來飲水或找零食啊),走過眼前,媽媽趕緊爭取那個閃電似的連線機會,可是說什麼好呢? 「有冇著夠衫呀?」甫出口,連自己也不禁暗地呻吟…… 「母愛的具體表現是什麼,不就是噓寒問暖嗎?」對於顏冰心這一句,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鄧惠文同場的回應很值得深思:「有些東西是需要自信,才能真正去懂它。我後來(成長後)了解,自己當初不耐煩媽媽噓寒問暖,就是因為自信不夠。當我覺得自己沒讓媽媽滿意的時候,你每一句噓寒問暖都代表我不夠好。」 等待一句「你很棒」 「在糾結的母女關係中,如果母親的話聽起來總是囉嗦,便值得自問一下,其實你是不是一直在等着母親說你很棒?」 如果我們都懂得把「愛」和「你很棒」直說出來,很多糾結,可能就有轉機了。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孭住書包遊樂園 探索非常STEAM任務

要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邊玩邊學絕對是好方法,而要數他們最喜歡去玩的地方,香港迪士尼樂園肯定榜上有名。今次我們一於背着書包到樂園上課,在愉快的笑聲中作各種STEAM實驗。   15個就讀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三年級的小朋友,這天隨教師來到香港迪士尼樂園,不過他們並非來旅遊,而是參加了一個寓學習於娛樂的「迪士尼STEAM學習任務:探索海陸空」課程。這個以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為主題的課外學習之旅,以幼稚園高班至小三學生為對象,他們會在樂園導師的帶領下,於園內參與約3小時的學習活動,透過挑戰不同任務、製作小實驗等活動,提高他們對STEAM的學習興趣。 啟發思維——「迪士尼STEAM學習任務:探索海陸空」課程以「海」、「陸」、「空」為主題,啟發學生的STEAM思維,例如在「奇妙夢想城堡」認識不同的立體圖形等。(朱安妮攝) 一組15學生 園內導師帶隊 「迪士尼STEAM學習任務:探索海陸空」課程是「迪士尼青少年團隊活動計劃」中「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其中一個項目,而這個計劃在美國已有逾30年歷史。為配合香港學童需要及緊貼教育局的學習指引,「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加入了不少本地元素,供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生,甚至是專上及大學程度、教育機構、青少年制服團隊及家長教師會參與。項目在2019年,邀請了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合作,一起設計適合高小至初中生的STEM課程,而隨着STEM在學界普及,2022年更推出這個專為初小學生而設的STEAM課桯。   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迪士尼教育、商務及特別項目策劃統籌高級總監吳韻琴(Christine)表示,「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包含幼、中、小學不同程度及主題課程,一年365日亦接受學校申請,不過一般多在學生上課的時間,避開樂園人潮高峰;此外,活動的師生比例為1:15,學校隨團教師只需擔任帶隊的角色,園內導師則負責帶領學生作所有學習活動。 吳韻琴(朱安妮攝) 海陸空為題 妙用學習冊 她續說,「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所有課程結構也相類似,在2.5至3小時的旅程中,均包含了遊玩遊樂設施,從活動中達到學習目標。她以「迪士尼STEAM學習任務:探索海陸空」為例,主題分為海、陸、空,海的學習便與水有關,「導師先跟學生做些小實驗,了解水的特質,例如浮沉原理、水的張力等,然後到小小世界親身體驗,在遊樂設施中感受水的特性,用這種方法幫助他們把知識聯繫到日常生活」。Christine更指這只是第一個STEAM課程,日後會設計更多相關項目,課程更不限於本地學生參與,世界各地的學生也可以報名。 紙飛機有學問——有關「空」的主題,除了學習空氣的特性,還有讓學生摺紙飛機;學習冊中除了提供紙飛機的紙樣,還建議學生回家後在家或學校作飛機設計及飛行比賽。(朱安妮攝) 齊做小實驗——活動中導師會帶領做小實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前,先建立一些基礎理論。(朱安妮攝) 特別任務——平日暢遊「小小世界」,大家只會留心聆聽《世界真細小》,但學生這次要在裏面尋找不同的平面圖形、圖案及顏色以達成任務,寓學習於娛樂。(朱安妮攝) 學生在活動前,每人都會獲發一本學習冊,內容不但圍繞當天所有活動、實驗講解及任務指示,還有各種延伸知識及小遊戲,讓學生在課程完結後仍然可以與老師或家長繼續探索當天所學。有份參與製作相關教材的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副校長鄭俊傑表示,學校有各方面專長的教師,與迪士尼團隊共同構思了既符合學習主題,又配合到迪士尼元素的教材,「我們按高低年級需要來設計,高年級會着重學術,低年級會有多一些任務,以及會用貼紙作為完成任務的徽章來吸引他們。其實STEAM的學習過程,都是圍繞預測、實驗和總結,同時強調小朋友要動手做,鼓勵他們有科學探究精神」。他又說,在迪士尼與課室學習最大不同之處,是可以透過各種遊樂設施即時實踐所學,學生下次與家人朋友遊園時,所留意的東西已經不同,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鄭俊傑(朱安妮攝) 徽章貼紙——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都可在學習冊中貼上任務徽章(貼紙),鼓勵低年級學生主動學習。(朱安妮攝) 獲得證書——完成課程後,每個學生可獲得「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證書」一張,更可在課程當天留園繼續體驗。(朱安妮攝) 學生心聲:邊玩邊學很開心 丁衍仁:「平時很少機會來迪士尼樂園,覺得很好玩。平日上學,都是坐在課室內學習,但來到樂園會有很多遊戲玩,邊玩邊學一些平日不知道的東西,例如船的浮沉、水的張力等,覺得很開心。」 丁衍仁(朱安妮攝) 何芷悠:「我常常和家人到迪士尼樂園,1年也有10多次,這是第一次跟老師和同學來,而且學到一些平日課本上沒有教的知識,又可以與同學一同完成任務,與平日純粹來遊玩相比,是另一種樂趣。」 何芷悠(朱安妮攝) ■INFO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 「迪士尼STEAM學習任務:探索海陸空」門票及行程計劃 時間︰約3小時(可安排上午或下午時段) 語言︰廣東話或英語 內容包括: .由迪士尼學習指導員帶領之「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 .「迪士尼青少年奇妙學習系列」證書一張  .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一張 報名及詳情︰bit.ly/3WuAPWy 查詢︰3550 3678 文︰顏燕雯 (受訪者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隨年月遺忘的文字

不經不覺,已在加拿大度過了第3個農曆新年。雖然在西方國家,過年氣氛不及香港濃厚,但慶幸還有一班香港朋友聚在一起,舉辦一些過年活動,算是好好度過了新的一年。而今次農曆新年活動中,令我最難忘的,相信就是團年飯的時候。 「有口難言」遊戲 靠英語提水 這3年來,過節都與香港朋友度過,今年的團年飯聚集了約10個香港家庭參與,除了吃飯和聊天,也加入遊戲環節,希望大人與小朋友都玩得更開心。其中一個遊戲,就是某香港遊戲節目中經常出現的「有口難言」。得益於現今科技的進步,只要在手機下載一個App便玩到,而除了大人玩得投入,小朋友一樣興致勃勃齊來排隊挑戰。 當小朋友來挑戰時,卻發現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就是文字。因為這個手機App只能顯示中文,而在場的小朋友大多10歲以下,過來加拿大前在香港最多只讀到小一至小二的程度,認得的中文字十分有限,所以看到App上的題目時,大多一頭霧水;就算旁人向做動作的小朋友「提水」(小聲說出英文解釋),猜謎題的小朋友也未必說中中文答案,惹來了不少笑話。 其實在過來加拿大之前,不少家長都有心理準備,小朋友在一個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長大,會漸漸忘記中文字。就以小兒為例,在身邊的香港小朋友中已算相對遲離開香港,但都只讀到小三,現在讓他看一本中文書,已能預想到他未看完第一頁便立即投降,而在串流平台看日本動畫,要用英文配音及英文字幕才看得明白。 「白色好腍嗰樣嘢」 雖然不少家長(包括我)在家都以廣東話和小朋友溝通,部分香港人同學之間在學校也會以廣東話交談,不過經過幾年的外國生活,他們經常出現辭不達意的情况。例如有次在家吃飯時,小兒突然問家中有沒有「白色好腍嗰樣嘢」,當時我一頭霧水,問他是不是豆腐?他說不是,又說以前經常在香港吃的,到最後只能逐一去猜,結果是豆腐花。 安排孩子做中文練習 當然,身邊也有不少家長仍十分有心地堅持讓子女學習中文。就以我一個朋友為例,她仍會安排女兒在家做一些中文補充練習,包括閱讀理解題目,對於香港同齡的小朋友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對於身在Winnipeg的小朋友來說卻十分難得。而早前身邊亦有不少家長在網上尋找本地教中文的課外活動,希望小朋友認識更多中文字。始終加拿大是一個華人集中的西方國家,如日後會去一些大城市發展,能活用中文有一定優勢。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A苗園圃:兩個找到動力的故事

農曆新年前與幾個大學生談天,發現「突然失去人生動力」是他們最害怕發生的事。動力真的很重要——讀書要有動力,運動要有動力,社交也要有動力!到底中學階段的少年人要怎樣做才能找到動力? 認真做事多發問 最近為大兒子小明中學的家長教師會活動訪問兩名去年的畢業生。師兄A外表斯文,言談間雖有些害羞,卻讓我聽到一個由怕醜仔變成科學人的故事。為建立男校生自強不息的態度,學校每星期有一兩天要他們早上7時回到校晨跑。不是每個男生都懂得學校的美意,有的邊跑邊抱怨,有的設法想逃避,師兄A卻是愈跑愈起勁的一個。初時跑得不算快,他慶幸有老師和隊友鼓勵,加入了長跑隊,繼續鍛煉;日子有功,他發覺自己的引擎撻着了,後來還代表學校參加學界和教區比賽。「晨跑和長跑的經歷啟發了我,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對待,因為你不知道你所做的事情何時打動你,並且改變你之後幾年甚至是將來人生的歷程!」 師兄A說老師是學生的伯樂,給予學生很多機會,協助他們發掘個人潛能。「學生人數比老師多,平時你必須多向老師發問,他們才容易記住你。當有合適的機會,老師便會來找你。」他憶述初中時每逢學習遇到難題都會發問,尤其在科學課堂上。就讀中三那年,任教科學的老師想起他對學科的熱誠,於是找他協助學校資訊日在實驗室的活動;升上中四,他更獲老師推薦參加一項公開科學比賽,造就了一段他形容為最難忘的中學生涯經歷。今天,師兄A已成為本地著名大學科學學系的本科生,裝上更強動力的引擎,進發科學領域去。 做好功課盡情玩 師兄B十分健談,田徑場上屢創佳績,有百米飛人之稱,是小明一度尊崇的社長。「初中時我參與短跑班,後來又加入排球隊和手球隊,那段時間每天下課後的訓練是我最期待的事。於是我很用心機做好功課,盡量避免做漏作業或因功課質素欠佳而被罰留堂,令自己的訓練時間不受影響。」升到中學,今天的功課未必明天交,如沒有記下每份功課的限期,後果不是低估了所需時間,就是逾期忘記遞交。運動訓練在師兄B心目中是好玩的事,他知道要盡興地玩,辦法就是先把功課做好,「玩」反倒成為他學習的推動力。當他在短跑項目嶄露頭角,更同步希望自己的學業成績有所進步! 參與多個項目,有運動又有音樂,再當上隊長,成為社長,師兄B承認自己高中時投放較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上,忽略了學業,即使後來發力追趕,最終未能考上心儀大學的體育系。問他可有後悔?他肯定地回答:「我無悔當初!以往有按着興趣去嘗試不同活動,當中發現原來自己很愛幫助別人,因而發掘到體育以外適合自己的進修選擇。」擔任短跑隊隊長及社長的那些年,師兄B帶領師弟訓練,需要根據每個人的特性去激發他們潛能,過程中體驗到「說時易做時難」的道理,但每次目睹師弟在心態上或體能上有進步,他都會倍感欣慰。現在,他是護理學院的本科生,志願成為醫護天使,將來照顧病人的身心需要。他表示愈來愈掌握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近更考取「傑出表現」的成績來呢! 認真對待每件事、多發問、要盡興地「玩」、多嘗試願參與,不要讓自己後悔……感激兩名大男生毫不吝嗇地分享他們找到動力的故事!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控糖特攻隊」出動

如果有一天突然暈倒送入急症室,病情危重至入住深切治療部…… 如果經診斷後,發現中毒的原因是患上一型糖尿…… 如果被告之從此以後,每天都要監察血糖、注射胰島素、控制飲食…… 如果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5歲的小朋友…… 上述的如果不是假設,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影響了正在成長路上的不少兒童。根據資料顯示,15歲以下一型糖尿的發病率由1997年的每10萬人有1.7人,增加至2007年2.5人,至2018年,數字更躍升為4.3人。 一型兒童糖尿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患者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因而不能製造足夠身體所需的胰島素來刺激葡萄糖進入細胞,當葡萄糖在血液中積聚並增加濃度,便會形成糖尿病。當血糖過高,便有可能導致酮酸中毒。若得不到適當治療,更有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 雖然一型兒童糖尿無法預防或完全根治,但只要控制得宜,也可如常生活。可是,說易行難,如何令年紀輕輕的小朋友全盤接受,繼而日復日地配合? 引領小朋友接受終身任務 有請「控糖特攻隊」出動!這個本地化的支援介入方案由智樂醫院遊戲團隊與香港兒童醫院的內分泌科團隊攜手合作,有心又細心的專職醫護包括專科醫生、兒科醫生、專科護士和營養師。 方案循兒童為本的方向設計,計有: 繪本畫冊——以故事形式,圖文並茂細說發病、就診至檢驗血糖、注射胰島素等各個程序,引領小朋友代入角色,理解自身狀况,接受控糖的終身任務 血糖紀錄小冊——小本子模式,培養1天4次記錄血糖水平的習慣 本地美食遊戲卡——特設內含碳水化合物成分的各種美食遊戲卡,精選食品更符合本地小朋友的喜好,包括魚肉燒賣、壽司、薯條、雞蛋仔等,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懂計算攝取量和閱讀食物標籤,便可在控糖和美食中獲取平衡 磁石餐盤——以磁石餐盤加上各種美食磁石,讓小朋友體驗如何精明選擇三餐,更可配合美食遊戲卡來玩 磁石餐盤(作者提供) 運動強度遊戲卡——以能量圖清晰顯示不同運動的強度,提醒小朋友補充血糖的必要 遊戲卡(作者提供) 醫院遊戲師便曾以「控糖特攻隊」為一名熱愛美食的糖尿女孩排難解憂,因為女孩以為自此便要與美食絕緣,但玩過遊戲後便明白,只要懂得計算攝取量,便可細味珍珠奶茶及炸雞塊,讓生活繼續,即使面對這個一生一世兼24小時嚴密監控的糖尿狀况。 文:江小萍(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醫院遊戲服務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