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想起《格林童話》

「秋風秋雨愁煞人……」華德媽在此仿效一下秋瑾女士引用詩人陶澹人的詩句,映照處於秋雨綿綿的德國,閱讀中秋期間港聞時的心情。因出版兒童讀物而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成的5個港人,令我想起在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話》——集合《小紅帽》、《灰姑娘》等一個個看似簡單,卻處處敲着當時德意志民族心靈的故事。 想當年《格林童話》也是與政治息息相關的書本,與在60年後統一的德意志民族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統一前的德意志民族結構鬆散,各有各的語言,也常受外敵入侵。作者格林兄弟是語言學家,他們得到不少當權者的支持,才能四出蒐集民間故事來出版《格林童話》。時至200多年後的德國人,依然會讀《格林童話》,也會用狼來代表危險,可憐的狼,一直以來被扣上多少頂帽子。 不諱言,語言不止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語言的威力可團結人心,也能翻雲覆雨。所以在敏感的時期,多想一步,有時候,聯想一下聽者的感受,也許可以防止許多許多不必要的爭吵。這是我近年跟朋友談天時的體會。我也無意在政治議題上着墨太多,接下來分享一下日常生活。 9月下旬的德國到處都是啤酒節,人們穿起南部特色格仔衣裙,在嘉年華會與親朋戚友暢飲。疫情的話題倒也沒有影響國人的節日氣氛,大家似乎很樂意回到以前的生活模式。當然,在標示要佩戴口罩的場合中,德國人都會主動配合。 「除罩主流」下的異類 沒想到在「除罩主流」下,仍有商業公司和機構不跟主流,繼續保持最高警惕,說的是華德媽最近找實習工作的市場調查公司。主管告訴我,因為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生產線,所以必須保障大家的職業安全,盡可能防止大家在工作期間感染傳染病。我的同事來自世界各地,大家運用各自的母語為公司提供最準確的資訊,然後向客戶提供各行各業的重要商業信息。 暫時我還處於培訓階段,尚未能正式接觸客戶,但能夠在未來的工作裏運用一下自己的中文能力,也已經相當興奮,也許我還能在跟同事的相處裏涉獵到其他語言和文化呢!希望未來有機會向大家分享一下德國雙職母親的趣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自閉孩子的真我,你能完全接納嗎?

從前,我是一名「港媽」。因為童年創傷長期建立了「虛假自我」來存活,內心充滿恐懼,以討好母親及別人為生活技能,長期忽視自己的感受,靠別人的情緒來育定自我的價值。11年前,女兒確診自閉症後,便離職成為全職媽媽。 女兒現在13歲,她在2歲及6歲時分別被確診為自閉症及輕中度智障,一直未能適應特殊學校密集式訓練及治療的模式,經常以哭泣表達自己。初時,我內心認定了女兒是「病人」,一直以「糾正」的心態去對待她,把她的情緒表達及不合作視為自閉症病徵。女兒在升讀特殊學校小一前的暑假,更完全拒絕所有引導訓練。 接觸大自然 減焦慮不安 出乎意料的是,當我願意捨棄訓練的日程,給女兒選擇的空間與自由,從來不會主動提筆的女兒,卻開始自發且喜悅地在衣櫃門上繪畫圖案!我才發現,原來她與我一樣,渴望愛,需要被接納,需要關心與支持、諒解與包容——真實地活出自己。 女兒升小學後還是不太適應。某天放學,她緊張地問我取某物件,我回答沒帶後,她卻失控地向馬路方向奔跑,走進餐廳幾乎把別人的麵倒了,更差點獨自衝入升降機!當時離遠跟着跑的我,一邊大聲叫她的名字及一邊喊「停」,女兒幸好尚有一絲理智,終於在行人天橋升降機門前停下……當天晚上她半夜醒來,又像上學前突然狂叫狂哭,抒發許久才能平復心情。 當時,一名醫生提議我帶女兒多接觸大自然,於是我寫信給學校建議方案。我們開始隨資深教練行山、划艇,參與不同的共學團體等,1星期只回學校2至3天上言語、感統治療及其他課堂。此後,她明顯快樂多了,更自發主動,焦慮不安減少,晚上哭鬧也慢慢消失。因此,我們一直維持這種學習模式,她整體表達及學習動機均有提升,回校的日數也按她的需要逐步減少。 在女兒二至五年級這3年內,我重新認識她。縱使她被評為有各項嚴重學習障礙,真實的她卻能夠與自己身體及心靈非常連結。每時每刻,她都能按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態與需要去行動。為了給她充足的情緒支援,和自主空間去探索與創作,在醫生推薦信的支持下,我便向校方及教育局缺課組申報,在家學習。 破天荒眼神交流 充滿愛意 在家自主生活後,日常的飲食作息及學習我都交給她自己安排。女兒能夠以行動要求表達她的需要,按自己的長處,透過視頻自學語言及其他知識。4個月後的某天,11年來從未與人有過超過1分鐘眼神交流的她,突然充滿情感地輕撫我臉,與我對望起來,像是對我訴說:「媽媽終於完全接受了我,以愛去滋養我!多謝你的愛!」至此之後,她一直維持與我持續的眼神接觸及交流,令我驚喜不已。 1年後,她的語言及情緒表達改善了很多,開始以發問去學習,例如請我協助翻譯、用繪畫去解釋她的發問、即時運用發問去修正及確認等。另外,她也分別以中英文完成了首個自己創作的簡單故事,同時開始自製影片、手作等。她所做的,沒有任何訓練及計劃,完全是出於靈感及熱愛所驅使。 我,因為愛女兒,而選擇實踐「善養」——輔助教養模式,卻因而徹底轉化了自己的生命,不但療癒了自身的創傷,更讓我和女兒與生俱來的特質展現還原,親身體現「每個生命皆獨特」的本質,活出生命原色彩的美麗! 文:黃可欣(育有一名自閉症女兒。以「善養」培育愛女,同時療癒自己)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明白青少年壓力?

最近與幾個孩子剛升中的家長傾談,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問:「為什麼孩子這麼懶散,做事總是不能堅持?」、「失敗了就去努力嘛,為什麼孩子卻什麼都不做?」、「除了上網和打機,我沒有看見他去讀書,但常常跟我說很累」…… 沉迷打機背後 隱藏挫敗感 這讓我想起一名初中生Alan,他中一的成績很差,欠缺學習動力;原來他的小學成績非常優異,常常拿90分以上。因為每逢考試,父母都會協助他做筆記,Alan覺得只要背誦這些筆記,成績就會好。後來,面對中學的學習模式轉變,科目和內容大增,父母不能再為他預備筆記。父母本認為,孩子該學習自我管理,在適應期成績下滑是意料之事,只要努力改進就沒有問題。但Alan在困難中卻沒有任何行動,反而屢欠功課,打機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為了他的學習狀况,父母都感到很焦急。 處理行為前 先明白孩子內心矛盾 許多孩子面對成績「滑鐵盧」,心裏其實感到很挫敗,但因為不懂得表達情緒,選擇把自己的心隱藏起來。他們心底裏雖然不想放棄,但又沒有信心做得到,懷着這樣複雜又不安的心情,就用沉溺的行為轉移自己的焦點。可是,孩子愈遲意識自己的狀態,將來的懊悔感會愈強。所以在優先次序上,協助孩子發現內心的矛盾,比處理行為要放得更前。 如何陪伴孩子面對壓力 1. 心態調整: 暫時放下解決問題的模式,先關心孩子內在狀態,梳理內在張力。 2. 溝通氣氛: 對話中不帶負面評價或判斷,讓孩子感覺安全,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在掙扎。 3. 溝通狀態: 在自己和孩子不忙亂的時間,創造有利傾談的空間,先聆聽,讓彼此都有空間表達自己。 父母們,負面行為是一個結果,它反映孩子成長歷程中,需要突破的地方──如何面對挫敗感,以及意識、梳理和健康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這代青年人最需要的陪伴。 教養短片:【家長講座精華】子女學習欠動力,父母該如何入手?(圖)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錫克伊斯蘭分不清

香港的非華語人士來自不同種族,各自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教師對非華語學生認識不足,就難以做到尊重他們,更遑論欣賞多元文化。例如有些包頭巾的非華語男士,他們的祖先或來自印度的旁遮普,信奉錫克教,說旁遮普語(Punjabi);另一些來自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只吃清真(Halal)食物,說烏爾都語(Urdu)。兩個種族的宗教、習俗、語言皆不相同,我們應該參照他們的文化,與他們相處。 幼園亂安排清真食物 曾經有幼稚園教師,表示其學校尊重多元文化,舉例說出他們照顧一名錫克教幼兒的方式:「由於幼兒的宗教,學校容許他包頭巾回校,也不要求他上宗教課,因為學校是基督教的。生日會的時候,為了讓他可與其他幼兒一起慶祝,更特別準備了清真食物給他。」可是,吃清真食物是伊斯蘭教徒,不是錫克教徒! 類似混淆種族的情况,也曾在大專院校的教師培訓活動中發生。參加活動的是一班主流華裔教師。導師為了讓教師懂得採用文化回應教學,教他們說幾句簡單的烏爾都語,以表示教師對非華語學生母語的尊重,例如:打招呼的「As-salamu alaykum」、感謝的「Shukriya」等。導師更請來幾名非華語大學生當助教,協助教師練習烏爾都語。活動完畢,大學生與教師私下聊天,說出他們有幾個原來是說旁遮普語,並非烏爾都語。如果讀者是華人,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在加拿大,因為亞洲人的樣貌,裝作日本人,教一班白人教師說日本語:「Arigatou gozaimasu」! 讀者若多了解非華語人士的歷史,就更會發現上面的情况並不理想。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當時伊斯蘭征服印度,開始建立起蒙兀兒帝國。錫克教徒一直受伊斯蘭教徒迫害,衝突頻生。錫克教徒尊崇的祖師由於拒絕改信伊斯蘭教,有的被處罰,有的被殺害。儘管這是過去的歷史,現今的錫克教徒由於種種原因,有些會拒絕進食清真食物。因此,假如讀者是上面提及錫克教幼兒的父母,幼稚園給兒子清真食物,讀者會有什麼感受? 認識往往流於片面 香港自開埠以來,就有非華語人士居住。但是由於分開生活,華語人士與非華語人士很少接觸,互不相識。近年,教育局加強對非華語學生的關注,教師亦會尊重多元文化,惟因缺乏生活接觸,對非華語人士的認識往往流於片面。不過,筆者相信只要教師抱持開放態度,多與非華語人士來往,不難發現他們的文化並不神秘,實在多采多姿,不僅可供欣賞,也值得我們學習,從而豐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例如,如果讀者想減壓、鍛煉身體,除了參加健康舞班外,學習來自旁遮普的巴恩格拉(Bhangra)民間舞蹈,也是不錯的選擇。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及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呈分試主題:畫筆袋

相信每個學生在每個上學天都有執拾書包的需要,這個近乎習慣的指定動作,除了減輕書包的負荷之外,也減輕了同學們肩膊的負擔,但最終還是躲不過帶漏功課和帶錯書的難忘經歷…… 筆袋是書包中的重要一員,除了常用的基本文具,內裏總少不了一些沒有實際用途,卻每天陪伴你往返校園的東西……今期談及的主題,便正好與筆袋有着直接關係,所以在考試期間,最好也將「執筆袋」同時列入上學天的指定動作。 這個考試主題,是同學們在開考時將「筆袋」作為繪畫對象,把打開的筆袋連同不少於指定數量的文具描繪出來。考試多用素描形式,但也試過要求用線描來表現。由於形式各異,故兩者的考試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 在日常練習時,建議多擺設不同組合,主要練習佈局表現,盡量將每物件外形清晰表現出來,質感及明暗暫且不用太精細。 以往也曾經遇到只採用黑色線條來表現,在這種情况下,鉛筆起稿的部分盡量要輕一點,配置不同粗幼的黑色sign pen絕對有助繪畫表現。 當掌握了構圖佈局的表現之後,便可以將每件文具以較精細的素描方式來練習,因為很多時考題都會在這個範圍內改動,所以多元化的練習會較為有保障。 「避重就輕」擺放文具 建議對應方法: 預早將筆袋內的文具及用品「整理」妥當,在種類上盡量多元化,各種文具用品造型以簡單為主,在外觀色彩上彼此存在着較大差異及對比,會有利於繪畫時的表現。現場擺放時也得避重就輕,構圖要具有前後感,色彩近似的盡量不要重疊擺放,文具上的文字最好也「轉」到背面,不要正向自己,可以在繪畫時減少表達這些複雜而又細小的內容。當然,最重要還是先在家中作各方面的預演和練習。 呈分試Q&A Q:應否按照去年度或之前的「考題」來練習? A:其實大多數班級或班別也會成立群組,同學及家長們可以藉此交換信息和意見。至於採用去年度或之前的考題來練習,當然沒有問題,反複練習定能提升技巧,但就不要以單一方向來操練,反而按照目前視藝科所教授的素材及近似主題作為練習會更加實際,因為採用單一方向就好比一般考試的所謂「貼」題目,風險相當高,雖然我也聽聞有些考題曾經重複使用……但我只能夠說,如果由我負責出考試題目,就肯定年年不同,這樣才是真正的「考試」。 文、繪圖︰Mr Liu (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 視藝老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母親藝術家為媽媽發聲

蔡雅玲是一名藝術家,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10年間,她創作一系列女性與生命經歷相關的作品,記錄着懷孕、生產及為人母的感受,後來還將關注點延伸至與母親的關係,以及更廣泛的女性群體,以作品為媽媽發聲。 蔡雅玲作品《1987年的媽媽》和《1987年的我》(作者提供) 雅玲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期懷孕了,生下女兒後出於母性天職她放棄一切,隱退家庭。然而,這名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碩士高材生卻陷入了抑鬱情緒中︰「之前的努力似乎都消失了,我回到了一個性別原點,忍受生產的疼痛、身材的走樣,行使產奶、哄睡最基礎的功能。」有時甚至被道德綁架:「你是媽媽,孩子哭了,怎麼能不哄她?」此時的雅玲就像一個被設置看護程序的機器人,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被完全抹去,所有工作就是全心全意呵護初生嬰孩。 所謂的傳統女性美德,有時也會變成一個枷鎖。藝術家蔡雅玲不願被枷鎖桎梏,希望通過「藝術鑰匙」解鎖:「在我老家山西,孕媽媽會把長髮剪短方便坐月子,望着我被剪下的長髮,我出於本能地將它們當作素描線條,一根根地縫在白布上。每天縫一圈,就像寫日記,或彎或直的線條,或疏或密的間隔,或深或淺的針腳記錄着每天的心情。」雅玲縫了2、3年,對她而言是個情緒出口,捱過難關;也是一種提醒──她還是一名藝術家,仍在創作。 為人母後,雅玲更能體會媽媽養育的艱辛:「珍惜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可以讓你叫媽媽。」她希望用作品記錄跟自己媽媽的關係,於是邀請媽媽一起創作:「我媽喜歡將她的白頭髮夾在書裏。在我看來,那些白髮代表着她逝去的青春和這些年在生活中耗費的心血,我希望把它保留下來。」雅玲選了在她3歲時拍下的兩張照片,在她懵懂的肖像上,在母親年輕漂亮的臉上,用她倆現在的頭髮去遮蓋當時的容貌。「這個作品參加了很多展覽,我母親經常自豪地說,『照片上的我,比我本人去過的地方還要多』!」 每個媽媽都背負着一個家庭,承擔社會蓬勃起來的力量,畢竟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可是,媽媽們真的不容易,重投職場後,工作時希望像個沒有孩子的女人,回到家裏又需要你像是沒有工作一樣全心投入。「Girls help girls」是雅玲一直很想做的,創作時她盡可能找其他媽媽幫忙,例如《紅海》這個巨大珠簾裝置,她就在海南邀請了很多女工一起串連十萬多顆水晶珠,聊天中發現她們談起生活的不如意事總是笑着的,沒有任何抱怨,幹勁十足地盡力把生活過好。雅玲被這種樂觀堅毅的精神所感動和鼓舞,這些貌似平凡的生活背後,其實都蘊含了女性巨大的力量和情感。 藝術家蔡雅玲用創作療癒自我,代媽媽發聲,獲獎無數,最好的讚美還是女兒對她的肯定:「以後我也要成為像媽媽一樣厲害的藝術家!」看來,她的女性力量已在影響下一代了!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時至4時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http://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瘦身高手。陪伴寶寶成長,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特教樂與路:俊媽的身教

俊媽性格豪爽、率直,每回看到她,總覺得她有一份金庸小說筆下「女豪俠」的氣概。第一次看見她,一頭紫色的短髮,時尚又前衛,特別讓我留下印象。每天,她都來學校接送兒子,然後跟我們聊天,俊仔總愛在旁拿着心愛的玩具圍着媽媽踱步。俊媽一邊聊,一邊留意俊仔的動靜,間中會溫柔地提點俊仔。慢慢我發現,她對人有很敏銳的觀察力,而且還有一份慷慨仗義的心。 一份慷慨仗義的心 記得學期初,一名家長——浩仔媽弄傷了腳,送兒子上學時,看到她走路一拐一拐的,於是我便請校護幫她查看傷勢。過兩天,我發現俊媽來接浩仔放學,原來俊媽知道浩仔媽行動不太方便,便提出幫她接兒子放學。同路人,特別容易理解對方的難處,毫不猶疑提出幫忙。浩仔比較內向,害怕跟陌生人溝通,怎知道跟着這位豪俠媽媽,竟然一點都不抗拒,不由得不佩服。 半年前疫情肆虐,所有學校停止面授課堂,全部改為線上學習。對於有特殊需要又年紀小的學生,總不能坐在熒幕前專注上半天。於是,教師們準備了學習材料包,可以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動手做。我們便通知家長可以到學校取件。一天,俊媽來校拿取了幾套學習材料包,原來,她聯絡了住她家附近的家長,幫忙他們取學習包,然後再交收。她一句:「我做個方便而已。」這一個「方便」盛載着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體諒、扶持及同理心。 俊媽喜歡帶着兒子四處遊歷,不論樂園、商場及公園等,她都會樂意帶着兒子去「闖蕩」。她明白到兒子需要接觸不同的事物及環境,需要時間調節自己,接納及適應轉變,因為有自閉症譜系的孩子,偏執於固定的人、事物、環境、行為及時序,非常需要規律。因此,如果生活流程上一有改變,他們便會產生不安,擔心自己無法適應。當他無法表達自己的憂慮,又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的需要,便會鬧情緒。俊媽為了培養兒子學習轉變的能力,便陪他經歷一個又一個的「生活場景」,看到兒子肯嘗試新體驗,那份滿足感無法形容。 母子倆最近一次的經歷,完全是我意料之外。事緣一名家長帶兒子乘搭港鐵放學,一不留神,兒子走失了。於是,她致電學校求救。我們立即啟動支援應變的工作,分批出發支援這名媽媽、報警、到現場附近搜索、聯繫支援群組,在社交媒體發放信息等。俊媽和其他家長在群組得知消息,便不約而同前來幫忙。俊媽帶着兒子走到這名學生所居住的大廈,逐層查看。大家努力了一個下午,學生終於尋回,安全無恙,所有人都放心了。俊媽告訴我,兒子很有耐性跟着她,而且好像知道發生不尋常的事情,一點怨言都沒有。回家的途中,俊媽讚賞兒子參與這次尋人任務非常有耐性,於是獎勵他吃了一大杯冰淇淋。 父母一舉一動 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我相信父母身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的模仿力強,你看看街上的小孩子,兩三歲已經能模仿成人使用智能電話。因此,無論孩子的能力如何,父母的一舉一動正正是他們每天潛移默化的模仿對象,父母的喜怒哀樂對他們影響至深。我相信俊仔的未來,總會被媽媽那份仗義助人的性格所影響,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愛又得以延續,多好呢!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懂得「放手」成功破浪 無繩滑水練鬥志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近期爆紅的韓國女生Rimee穿上OL上班服滑水的搞笑影片?她驚人的平衡力,在無繩滑水這種水上運動中展現出來。在本港,無繩滑水漸見普及,連5、6歲小朋友也可以體驗,皆因相比一般滑浪或滑水,這種運動對新手來說既易掌握,又能增強專注力和訓練鬥志,對小朋友來說好處甚多。   無繩滑水(wakesurf)相對滑浪較適合小朋友,是因為它的體力消耗不算大,也不需要懂得游泳才能參與。無繩滑水與滑浪不同之處,在於滑浪需靠天然海浪作動力,要配合天氣、風級等因素,適合泳術較佳人士;無繩滑水受天氣影響較滑浪小,此項運動的原理是由快艇船身重量及造浪器製造穩定的船尾波浪推動滑水板,與傳統花式滑水(wakeboard)比較,船速較慢亦比較安全。滑水者會先依靠快艇和繩子的動力拉起身體,繼而利用波浪推動前進,待穩定身體後雙手可放開繩子,並配合身體控制加減速和轉變方向,以及做出不同的花式。此外,快艇和滑水者只距離約2至3米,較近的距離令滑水者更清楚教練的指示。 熱身運動——開始前宜先做熱身運動,除了拉筋,還可練習上板動作和平衡姿勢等。(黃志東攝) 正確姿勢——開始前,教練先講解正確姿勢及安全知識,如跌下水後要把滑水板直放,讓其他人都看到你;遇到不適或想上岸時,用手拍拍頭頂,示意要上水等。(黃志東攝) 顏色標記——初學者的滑水板有不同顏色做標記,提示滑水者繩子把手及雙腳要放在什麼位置。擺好姿勢後,快艇便開動。(黃志東攝) 蹲在滑水板——隨着快艇開動,滑水者便可鬆開扣着板的手指,只握着把手。在浪的推動下,繩子會扯起身體,這時便可借力蹲在滑水板上,隨後慢慢站起身,即上板(或叫起水)。(黃志東攝) 平衡身體——當掌握到身體平衡後,便可嘗試放開手(甩繩)。(黃志東攝) 掌握追浪技巧 學習花式 要成為無繩滑水教練,可考取國際滑水暨寬板滑水總會(International Waterski and Wakeboard Federation,IWWF)認可的牌照。本地機構「Wakesurf Pro玩浪人」擁有一班具多年滑水經驗的註冊教練,更有教授小朋友的經驗,除了有耐性,在課堂上也會使用令小朋友容易理解及感興趣的話語。 Wakesurf Pro玩浪人其中一名教練Tommy Ho指出,無繩滑水並沒有年歲限制,一般而言,6歲或以上小朋友會比較容易上手,更指大部分初學者1至2堂已可上板。「學習進度因人而異,有板類運動基礎的學生會更易掌握到追浪技巧,當可控制穩定後便可甩繩滑水,進而學習花式。」他又指無繩滑水除了能訓練體能,亦可鍛煉小朋友的專注力和毅力,因為於學習過程中少不免會跌倒,只要不斷努力練習,了解自己跌倒的原因再改善,當有進步時便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Tommy Ho(黃志東攝) 家長心聲 鍛煉孩子失敗中站起來 9歲的紀柔今年暑假開始上無繩滑水課堂,媽媽阿瑩表示,囡囡在第二節課堂可鬆開繩子,但很快又跌到水中,不過到了第三節,已經可放開繩子平衡好一段時間。「對初學者來說,最難是起水(上板),囡囡最初會用錯力,強行拉着繩子不放手,不懂得利用腹部肌肉去控制,又常常忘記視線要望向遠方,因為怕跌,總是向下望着滑浪板,結果跌得更快。」阿瑩說,經導師不斷提點後,囡囡便慢慢做到,更克服了對水的恐懼,「更重要是明白到做事不能一步登天,要經過不斷磨練和嘗試才能成功,是鍛煉小朋友面對失敗,從而反省、改良的好機會」。 紀柔(受訪者提供) 雙手放開——無繩滑水體力消耗不算大,只要拿揑到上板和平衡技巧,便可借水浪一直推進,加上穿上救生衣,即使不懂游泳的小朋友也能學到。13歲的Ashley上第二堂便可以雙手放開繩子,但她說這也是最難的部分。(黃志東攝) ■INFO 無繩滑水課程 課程類別:體驗課程(適合零經驗者)、初階課程(適合已可起水者)、改進課程(適合已可甩繩者) 對象:5歲或以上,小組教學每4人一班 時間:每天上午9:00至中午12:00或下午3:00至6:00(如包班可自選日期時間) 上船地點:筲箕灣避風塘(如包班可選小西灣/將軍澳上落) 收費:$1100/位(3小時),已包括租船費、租賃救生衣及滑浪板、船長及導師費用 機構:Wakesurf Pro玩浪人 查詢:6383 3998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父愛,要識得表達

每個父母都必定很愛惜自己的兒女,而作為兩個兒子的爸爸,我和太太所給予兒子的愛一定比任何人都多,因為我相信父愛對兒子的成長發展有莫大的益處。但是,大家有否想過,子女真的感受到我們很愛他們嗎?曾在工作間聽過一個小朋友分享,父親回家後,仍不間斷用手機回覆工作的信息,甚至與同事開電話會議。當然小朋友知道爸爸很愛他,然而他同樣感受到爸爸很熱愛工作。 多講「我愛你」 擁抱建親密感 在教會最近舉辦的親子遊,主持在遊戲中問我的小兒子:「你會和哪一位分享你喜歡的食物?」我和太太都十分期待着他的答案,心中亦自信滿滿地等待着他回答「爸爸、媽媽」,結果小兒子興奮地秒回:「哥哥!」我和太太立即用眼神交流,雖然為着弟弟很愛哥哥而感到安慰,但我倆心中卻不是味兒。我當下反思,是否已經盡力並準確表達愛意,讓兒子完完全全收到?以下是3個表達愛意的小錦囊: 1. 愛要說出口 看外國的電視劇或電影,不難聽到角色的對白中總會有「I love you」,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中,卻很少聽到「我愛你」這3個字。「愛在心裏口難開」為常見的現象,尤其父親相對理性及內斂,不習慣將愛意宣之於口。但對小朋友來說,其實以簡單直接的方法就可以接收得到,所以鼓勵各位爸爸不定時講「我愛你」,除了讓子女在意識層面上接收,亦可建立安全感。 2. 愛之語 根據蓋瑞(Gary Chapman)博士發現的5個「愛之語」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主要愛的語言。而我觀察兒子們接收愛意的方式中,以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最為有效,因此,我會努力鑽研並親手弄一頓他們喜愛的菜式。當聽到他們在享受美食中或睡前禱告中,念念有詞的表達「多謝爸爸」,便肯定他們能感受到父親的愛。 3. 透過身體接觸建立親密感 有研究指出,擁抱或身體接觸會使身體產生催產素。在生活中,兒子面對學習、建立不同興趣、玩遊戲等,總會遇到開心或失意的時候,情緒沒有對與錯,因此我不會批判他們的情緒,反而和他們來一個擊掌,給予他們一個擁抱,讓他們知道不論發生何事,父親都會無條件地接納他們,成為他們最強大的後盾。 愛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法,最重要的是以對方感到被愛的方式去表達,而非從自身出發。我確信只要用上對的方式,親子之間的信任、親密關係定能有所提升。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伸手

某黃昏,走近紅綠燈,聽到震耳欲聾的尖叫聲,立即放下手機尋找聲音源頭:一個老婆婆馬步不穩,仍拚死抓住發狂尖叫的孫女。結結實實的女孩差不多和婆婆平肩,正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力大無窮,附近十來個途人投射異樣目光,但都急步離開。 我走上前表示關心,女孩回頭尖叫差點拉倒婆婆;沒有再猶豫,我使用柔力但堅定地按住孩子膊頭:「阿姨知道你很沮喪,我知道你哭了。」她定一定神望着我,我才清晰看到一雙漂亮的、充滿眼淚的大眼睛,整張臉、耳朵都因為情緒激動漲紅發熱,全身在發抖。往後數分鐘,我嘗試安撫也時刻評估環境安全。 安撫女孩激動情緒 大家僵持着,老人家疲累地說,只要往前走一分鐘就已經回到家門,偏偏孩子突然發難堅持要過「馬路」,而且瞬間情緒惡化崩潰。孩子繼續扭,氣力真的很大。婆婆和我一人一邊「夾住」女孩,引導她緩緩呼吸,問她回家好嗎?她沒有回應,卻忽然抓緊我的手,眼睛充滿恐懼,求婆婆讓她過馬路;我想了想,再次確定她們家的位置之後,那方向望去有一架救護車,沒有鳴笛但閃着刺眼的警示燈。我微微曲身用水平視線告訴女孩:「阿姨陪你快步走,看不到的。」就這樣,她輕輕點頭吸了口氣拉着我和老人家起步了。 這小段路,急步走不過半分鐘,可是對我們3個都好像好長。我一直曲身和她保持眼神接觸,問她的名字、讚賞她能夠平靜下來。護送她們到達大廈大堂,機警的保安員主動協助她們;目送她們的背影,隱約聽到女孩說拜拜。 我的右手被抓紅了,究竟這個白白胖胖的女孩,剛才怕什麼?為什麼發難?為什麼信任我?老人家驚魂過後還好嗎? 照顧者壓力已到臨界點 我回過神發現毛孔擴張的自己也在抖震,鼻子一酸掉了顆大眼淚。女孩的故事無從稽考,但她的情緒和照顧者的無奈,讓我徹底投入;試過太多次,我無助地死抓住雞蛋仔,甚至抱着弟弟在馬路上追逐情緒崩潰的他。一次又一次,夜闌人靜抱着枕頭哭泣。過往這些畫面突然清晰呈現出來,那女孩的瞳孔化作雞蛋仔的大眼,反映出一個故作鎮定的母親…… 這幾年社會氣氛沉重,照顧者的壓力已經在臨界點,大家看到倫常慘劇的報道,也該想想身邊的鄰居,或許你伸手扶一把,受困的照顧者和孩子又可以過一關了。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